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究安術。劉璋時辟為從事。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瓊為 議曹從事。」

《尹默傳》:「默字思潛,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貴今文,而不 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 子等受古學,皆通諸經史,又專精於《左氏春秋》。先主 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

《譙周傳》:「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父字榮始,治 《尚書》,兼通諸經及圖緯。州郡辟請,皆不應。州就假師 友從事。周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業,誦讀典籍,欣 然獨笑,以忘寢食。研精《六經》,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而 不以留意。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也。建興中, 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

《黃權傳》:「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史,州牧劉 璋召為主簿。」

《李恢傳》:「恢任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 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後貢恢於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 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托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 綿竹。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 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 主簿。

《蔣琬傳》:「琬弱冠知名,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除廣都 長。先主為漢中王,琬入為尚書郎。建興元年,丞相亮 開府,辟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 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 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 以明此選之清重也。遷為參軍。五年,亮住漢中,琬與』」 長史張裔統留府事,八年,代裔為長史。

《姜維傳》:「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好鄭氏學,仕郡上計 掾,州郡為從事,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 衛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建興六 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 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 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 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 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 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 母相失。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魏志國淵傳》:「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與邴原、管寧避 亂遼東,既還舊土,太祖辟為司空掾屬每於公朝議 論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王脩傳》:「脩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初平中,孔融召以 為主簿,守高密令。舉孝廉,脩讓邴原,融不聽。時天下 亂,遂不行。頃之,郡中有反者,脩聞融有難,夜往奔融。 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脩耳』。言終而脩 至,復署功曹。時膠東多賊寇,復令脩守膠東令。袁譚 在青州,辟脩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脩短,後獻」 以事當死,脩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辟 脩,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袁氏政寬,在職者多蓄 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貨以萬數。及破南 皮,閱脩家穀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歎曰:「士不 妄有名。」乃禮辟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

《邴原傳》:「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少與管寧俱以志 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鬱 山洲中。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原以黃巾方盛, 遂至遼東。後歸太祖,辟為司空掾。」

《管寧傳》:「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與邴原相友,俱遊 學于異國。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原 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往見度, 乃廬於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 志,後漸來從之。太祖為司空,辟寧。」

《崔琰傳》:「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就鄭元受學,學 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元與門人到不其山避 難。時穀糴縣乏,元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 西道不通。於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 江湖。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大將軍袁紹聞 而辟之。後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 《徐奕傳》:「奕字季才,東莞人也,避難江東,孫策禮命之, 奕改姓名,微服還本郡,太祖為司空,辟為掾屬。」 《何夔傳》:「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也。避亂淮南,後袁術 至壽春,辟之,夔不應然,遂為術所留。建安二年,夔將 還鄉里,度術必急追,乃間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頃之, 太祖辟為司空掾屬。」

《邢顒傳》:「顒字子昂,河間鄭人也。舉孝廉,司徒辟,皆不 就,易姓字,適右北平,從田疇游,積五年。而太祖定冀 州,顒謂疇曰:『黃巾起來二十餘年,海內鼎沸,百姓流 離。今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矢亂極則平,請以身先。 遂裝還鄉里。田疇曰:『邢顒,民之先覺也。乃見太祖,求 為鄉導,以克柳城。太祖辟顒為冀州從事,時人稱之』』」 曰:「德行堂堂。」邢子昂除廣宗長,以故將喪棄官。有司 舉正,太祖曰:「顒篤於舊君,有一致之節,勿問也。」更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