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南三輔大旱,五穀災傷,天子親自露坐德陽殿東廂

請雨,又下司隸、河南禱祀河神、名山大澤。詔書以舉 才學優深,特下策問曰:「朕以不德,仰承三統,夙興夜 寐,思協大中。頃年以來,旱災屢應,稼穡焦枯,民食困 乏。五品不訓,王澤未流。群司素餐,據非其位,審所貶 黜。變復之徵,厥效何由?分別具對,勿有所諱。」舉對曰: 「臣聞《易》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二儀交構,乃生萬物。 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故聖人養之以君,成之以化,順 四時之宜,適陰陽之和,使男女婚娶,不過其時,包之 以仁恩,導之以德教,示之以災異,訓之以嘉祥,此先 聖承乾養物之始也。夫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二氣 否塞則人物不昌;人物不昌則風雨不時,風雨不時 則水旱成災。陛下處唐、虞之位,未行堯、舜之政,近廢 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內積怨女,外有 曠夫。今皇嗣不興,東宮未立,傷和逆理,斷絕人倫之 所致也』。」非但陛下行此而已,豎宦之人,亦復虛以形 埶,威侮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歿無配偶,逆於天 心。昔武王入殷,出傾宮之女;成湯遭災,以六事剋己; 魯僖遇旱,而自責祈雨。皆以精誠,轉禍為福。自枯旱 以來,彌歷年歲,未聞陛下改過之效,徒勞至尊暴露 風塵,誠無益也。又下州郡祈神致請。昔齊有大旱,景 公欲祀河伯,晏子諫曰:「不可。夫河伯以水為城國,魚 鱉為民」庶,水盡魚枯,豈不欲雨?自是不能致也。陛下 所行,但務其華,不尋其實,猶緣木求魚,卻行求前。誠 宜推信革政,崇道變惑,出後宮不御之女,理天下冤 枉之獄,除大官重膳之費。夫五品不訓,責在司徒,有 非其位,宜急黜斥。臣自藩外,擢典納言,學薄智淺,不 足以對。《易。傳》曰:「陽感天,不旋日。」惟陛下留神「裁察。」

武帝泰始七年詔舉方正直言者對策於廷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郤詵傳》:詵博學多才,懷 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泰始中,詔天下 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應選,詔曰:「蓋太上 以德撫時,易簡無文。至於三代,禮樂大備,制度彌繁, 文質之變,其理何由?虞夏之際,聖明係踵,而損益不 同。周道既衰,仲尼猶曰從周。因革之宜,又何殊也?聖 王」既沒,遺制猶存,霸者迭興而翼輔之,王道之缺,其 無補乎?何陵遲之不反也?豈霸德之淺歟?期運不可 致歟?且夷吾之智而功止於霸,何哉?夫昔人之為政, 革亂亡之弊,建不刊之統,移風易俗,刑措不用,豈非 化之盛歟?何修而嚮茲?朕獲承祖宗之休烈,於茲七 載,而人未服訓,政道罔述,以古況今,何「不相逮之遠 也?雖明之弗及,猶思與群賢慮之,將何以辨所聞之 疑昧,獲至論於讜言乎?加自頃戎狄內侵,災害屢作, 邊甿流離,征夫苦役,豈政刑之謬將有司非其任歟? 各悉乃心,究而論之,上明古制,下切當今。朕之失德, 所宜振補,其正議無隱,將敬聽之。」詵對曰:「伏惟陛下 以聖德君臨,猶垂意於博採,故招賢正之士,而臣等 薄陋,不足以降大問也。是以竊有自疑之心,雖致身 於闕庭,亦僶俛矣。」伏讀聖策,乃知下問之旨篤焉。臣 聞上古推賢讓位,教同德一,故《易》簡而人化;三代世 及,季末相承,故文繁而後整;虞夏之相因,而損益不 同,非帝王之道異,救弊之路殊也。周當二代之流,承 彫偽之極,盡禮樂之致,窮制度之理,其文詳備。仲尼 因時宜而曰「從周」,非殊論也。臣聞聖王之化先禮樂, 五霸之興勤政刑。禮樂之化深,政刑之用淺,勤之則 可以小安,墮之則遂陵遲,所由之路本近,故所補之 功不侔也。而齊桓失之,葵丘夷吾淪於小器,功止於 霸,不亦宜乎!策曰:「建不刊之統,移風易俗,使」天下洽 和,何修而嚮茲?臣以為莫大於擇人而官之也。今之 典刑,匪無一統,宰牧之才,優劣異績,或以之興,或以 之替,此蓋人能弘政,非政弘人也。舍人務政,雖勤何 益?臣竊觀乎古今而考其美惡,古人相與求賢,今人 相與求爵。古之官,人君責之於上,臣舉之於下,得其 人有賞,失其人有罰,安得不求賢乎?今之官者,父兄 營之,親戚助之,有人事則通,無人事則塞,安得不求 爵乎?賢苟求達,達在修道,窮在失義,故靜以待之也。 爵苟可求,得在進取,失在後時,故動以要之也。動則 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誣。則臧否失實,真 偽相冒,主聽用惑,姦之所會也。「靜則貞固,貞固則正 直,正直則信讓,信讓則推賢,推賢不伐,相下無饜」,主 聽用察,德之所趨也。故能使之靜,雖曰高枕,而人自 正,不能禁動,雖復夙夜,俗不一也。且人無愚智,咸慕 名官,莫不飾正於外,藏邪於內,故邪正之人,難得而 知也。任得其正,則眾正益至,若得其邪,則眾邪亦集。 物繁其類,誰能止之?故國亡失世者,未嘗不為眾邪 所積也。方其初作,必始於微,微而不絕,其終乃著。天 地不能頓為寒暑,人主亦不能頓為隆替。故寒暑漸 於《春秋》,隆替起於得失。當今之世,宦者無關梁,邪門 啟矣;朝廷不責賢,正路塞矣。得失之源,何以甚此?所 謂責賢使之相舉也,所謂關梁使之相保也。賢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