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浮村神山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貫都城,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凡一百六十餘里。自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四十里,中設六閘,蓄水以濟輓運,設閘夫一百二名。康熙十九年

遣官挑濬通州至天津河道。天津以南。仍令總河

挑濬

白河去通州二百里,源出關外,經密雲縣南流過通州,合通、惠、榆、渾諸河,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衛河舊名「御河」 ,源出河南輝縣蘇門山,東北會淇、漳諸水,過臨漳,分流為二。其一北出,經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合會通河,至直沽會白河入海。此水既濟北河運道,兼溉輝安、河內三縣民田,故於源頭建仁、義、禮、智、信五閘,隨時啟閉,漕運民田均有利焉。

會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元初由任城。即「濟寧。」 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復自安民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歸漳衛。明洪武間,河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縣兩河口漫過安山湖,而會通漸淤。永樂初,遣官疏鑿元人故道,乃於東平州戴村築壩,遏汶水使西流盡出南旺,至分水龍王廟分為二,四分南流以接徐、「沛,六分北流以達臨清。相地勢高下增修閘座,以時啟閉。」

國朝時加修濬,運道利焉。

泇河明初運道經徐州,呂梁二洪,懸流三十丈,水險害運。後開泇河,自夏鎮達董口,共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三十里,建良城臺莊、侯遷頓莊、丁家廟、萬年莊、張家莊、德勝等閘。

國朝於「韓莊閘西岸增築石隄,漕運安行。」

黃河發源崑崙山,合山、陜諸水而始。大歷開、歸、徐、邳,達清口,匯淮合流,至安東縣入海。水性湍急,衝決靡常。順治元年,河決小宋口。二年,工成,復決流通口。

遣官修築。又決汴口。時以流通工急,至四年工竣。

始塞汴口,逾年告成。七年,決荊隆朱源寨口,八年塞。九年,決大王廟,越二載,工垂成而潰,十二年報竣。康熙元年,決石香爐口,本年工成。六年,決煙墩口,逾年塞。七年,董口淤,運道改由駱馬湖。是年決黃家觜,工成復決。八年竣,又決蔡家樓。九年,塞牛市屯,又決,隨塞之。是年大修黃河隄岸,歷二載竣工。十年,決桃源七里溝,築而復決,逾二年塞。十二年,決新村,三築三決,越三載始竣。十四年,蔡家樓漫塌,隨加修築。十六年,大修河道,河身兩傍,各挑引河,築兩岸遙隄。南岸自白洋河至雲梯關,約長三百三十里。北岸自清河縣至雲梯關,約長二百里。並塞桃源、清河、安東三縣新舊決口。又於碭山、宿遷、桃源一帶地方,建減水壩十三座。是年河決于家岡、武官營、張家堡等處。十七年,決蕭縣碭山等處。十八年,決虞城縣韓家樓等處,皆次第堵築。而楊家莊隄又決,大溜北瀉,駱馬湖漸涸。因挑皂河接溫家溝,於河口建雙金門石閘一座,自溫家溝至徐塘口兩岸築長隄二萬六千丈,東隄建減水石涵洞十座。又築徐、蕭、豐、碭四州縣大格隄四千餘丈,縷隄三萬餘丈。二十年,桃源縣煙墩、上渡口、雞觜壩、李家口各挑引河一道,築攔黃土壩。又劉家莊、毛兒窩等處漫決,黃河倒灌,皂河淤墊。隨令挑浚毛兒窩以西至唐宋山,另築高陽三千餘丈,將涵洞改建減水壩二座。二十一年,各工告成。

命大臣科道查勘。仍令《河道大小》各官、勒限修築。次

年報竣

淮、揚運河,由瓜洲、儀真迤北至清江浦天妃閘,皆運道所經。明永樂間,通淮河為運道,於淮安府東南高家堰上築隄,以防淮水東注。又自府北鑿河,蓄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 ,乃漕運由江入淮要道。建清江等閘,遞相啟閉。

本朝康熙九年,大修淮揚隄岸,並高郵州東西二

隄決口。十年,挑濬淮揚裡河。十一年,大修高家堰並歸仁隄。十四年,邵伯隄決。次年工成而淮揚兩岸隄潰,田舍皆沒。

遣官查勘。又山東廠等處、沖決《歸仁隄》七堡、八堡

漫溢,歲餘工竣。十六年,大修江南河道,於洪澤湖下流高家堰以西至清口一帶河身兩傍,各挑引水河一道。自運河西岸歷七里墩,至周橋閘北,共築隄一萬二千八百餘丈。自周橋閘至翟家壩,築隄三十二里,並堵高良澗決口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