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目錄

 漕運部彙考八

  明二總一則

食貨典第一百六十二卷

漕運部彙考八

明二

又按《會典》工部「運道。」海道附國初都金陵,則漕於江。其 餉遼卒,猶漕於海。自永樂都燕後,歲漕東南四百萬 石,由江涉高、寶諸湖,絕淮入河,經會通河,出衛河、白 河,愬大通河,以達於京師。諸洪泉壩閘以次修舉,至 於今纖悉具備,故並載焉。

大通河即潞河,舊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 神山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貫 都城,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長一百 六十餘里。元初所鑿,賜名「通惠。」每十里為一閘,蓄水 通舟,以免漕運陸輓之勞。國朝永樂以來,諸閘猶多 存者,仍設官夫守視,然不以轉漕,河流漸淤。成化、正 「德間,累命疏之,功不果就。嘉靖六年遣漕運總兵、錦 衣衛都指揮及御史會濬之。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 壩四十里,地勢高下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 水。每閘各設官吏,共編夫一百八十名,每名工食銀 八兩。造剝船三百隻,每隻價銀三十五兩。分置各閘, 責經紀領之,使製布囊盛米雇役遞」相轉輸,軍民稱 便。

白河,南去通州二百里。其源出胡地,經密雲縣,合大 通、榆、渾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會衛河入海。源 遠流迅,河皆溜沙,每夏秋暴漲,最易衝決。每決輒發 丁夫修築,屢築屢決。正統三年命官相視地勢,自河 西務徑二十里,改鑿順下河,遂安流。每淤淺處設鋪 舍,置夫甲,專管挑濬。舟過則招呼使避淺而行。自此 而南,運河淺鋪,以次而設,

衛河舊名「御河」,源出河南輝縣之蘇門山,東北流,會 淇、漳諸水,過臨漳分為二。其一北出經大名至武邑 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至直沽,會 白河入海。長二千餘里,今為運河。自臨清至直沽,凡 五衛十七州縣,淺一百五十七處。此河自德州而下, 漸與海近,河狹地卑,易於衝決。每決輒發丁夫修治。 嘉靖十三年議准、恩縣東光、滄州興濟四處、各建減 水閘一座、以洩漲溢之水

會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元初由任城即今濟 寧,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復自安民山 之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 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歸漳、衛。洪武二十四年,河 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縣兩河口,漫過安 山湖,而會通漸淤。永樂九年,因海運艱阻,遣尚書都 督等官疏鑿元人故道,乃於東平州戴村汶水入海 處築一土壩,橫亙五里,遏汶水使西流盡出南旺分 流,四分往南,接濟徐、呂;六分往北,以達臨清。自後添 設新閘,修築舊岸,大為漕運之利。自臨清抵徐州七 百里間,全資汶、泗、沂、洸諸水接運,總曰閘河。」舊為閘 四十有三,前元建者二十餘,永樂以來,先後增建者 二十餘,而減水通河諸閘不與焉。兩閘之間,每存稍 淺一處約數丈,多不過十餘丈。用留洩水,令積易盈。 今建設改革益多,見「《閘壩條》下。

汶河一出新泰縣宮山之下,曰「小汶河」,一出泰安州 仙臺嶺,一出萊蕪縣原山,一出縣寨子村,俱至州之 靜封鎮合流。曰「大汶河」,出徂徠山之陽,而小汶來會, 經寧陽縣北堽城,歷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流入海。 元於堽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寧,合沂、泗 二水以達於淮。自永樂間築戴村壩,汶水盡出南旺, 於是洸、沂、泗自會濟而汶不復通洸。今沂州亦有汶 河,一出蒙山東澗谷,一出沂水縣南山谷,俱入邳州 淮河。

洸河乃汶水之支流,出寧陽縣北三十里,堽城西南 流,又循縣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又六十里經濟 寧城東與泗合出天井閘河。

沂河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分流為二,一西流至金 口壩上即與泗會,一南流亦與泗會。出港里河,又有 出沂水縣艾山者,會濛陰沂水諸泉,與沂山之汶合 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西流至兗州府 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 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泗之南趨。國朝因而修築,每 夏秋水長則啟閘放使南流,會沂水,由港里河出師 家莊閘,冬春水微則閉閘,令由黑風口東經兗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