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濟。又南流會洸水至濟寧,出天井閘。」

濟河出王屋山,至河南濟源縣,二源合流,其水或伏 或見,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今在汶上縣北, 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傍有河,即黑風口,西通 濟流,並入會通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 原武縣黑陽山,與河、汴合流,至徐州入運河,以濟徐、 呂二洪。每年水勢淺深尺寸,管洪官按季奏報。前代 嘗引沁以通衛。正統以前,其支流猶自武陟山原村 東北,由紅荊口經衛輝,凡六十里,與衛通。天順七年, 河趨陳、潁入淮,乃開沁以達徐,復引河以合泗,而入 衛之故道始湮。

南陽新河在昭陽湖之東,起南陽至留城,一百四十 一里八十八步。嘉靖六年,以河決命官開濬,垂成而 止。四十四年復決,乃因舊跡疏鑿,又起留城至境山, 濬復舊河五十三里,凡役夫九萬一千有奇,八閱月 而成。隆慶元年,山水衝決,復淤新河之三河口,薛河、 沙河、趕牛溝會此,故名。乃經理沙、薛上流,各開支流, 「築黃家口、豸裏溝等壩,引薛河由呂孟湖出地浜溝」; 築宋家壩,引沙河由尹家湖出鯰魚口。築黃甫壩,引 沙河由滿家湖入南陽湖。次年工成。又為三河口石 壩一座,南陽湖石堤三十餘里,凡建閘九,築壩十五, 減水閘二十,開支河九十六里。三年,又於昭陽湖以 東,沙、薛二水所從入舊河處,開鴻溝廢渠,達李家口、 回回墓,而東出留城閘,計六十餘里,積水俱有宣洩, 滕、沛利之。

黃河徐、呂二洪,羊山新河附。黃河發源,詳載《元史》。其 流合陜西、山西諸水而始大,至河南,始散漫泛溢。至 山東,勢益峻急,衝決無常。洪武二十四年,決原武,淤 安山。正統十三年,河溢滎陽縣,自開封府城北,經曹、 濮二州陽穀縣以入運河。至兗州府沙灣之東,決大 洪口,諸水從之入海。景泰四年,命官塞之,乃更作九 「堰八閘,以制水勢。」復於開封府金龍口即荊隆口、筒 瓦廂等處開渠二十里,引河水東北入運河。弘治二 年復決金龍口,東北至張秋鎮入運河,而紅荊口并 陳留、通許二縣俱淤淺,命官治之。五年復決。未幾,又 決張秋,運河水從以入海,運舟甚艱。命內臣及文武 官往治,發丁夫數萬,於黃陵岡南濬「賈魯河一帶,分 殺水勢。下由梁靖口至丁家道口,會黃河出徐州流 入運河。又從黃河南濬孫家渡口,別開新河一道,導 水南行,由中牟至潁州,東入於淮。又濬四府營淤河, 由陳留縣至歸德州,分為二派:一由宿遷縣小河口, 一由亳縣渦河會於淮。又從黃陵岡至楊家口築壩 堰十餘,并築大名府三尖口等處長堤二百餘里,及 修南岸于家店、筒瓦廂等處堤一百六十里。」始塞張 秋決口,更名曰安平鎮。又於河東置減水石壩,分五 洞以洩水勢,令管河官隨時修治。正德四年,溢皮狐 營,決曹縣之溫家口、馮家口等處,又北徙至儀封縣 小宋集而決,衝黃陵岡埽壩,溢入賈魯河,敗張家口 等處縷水小堤,循運河大堤東南行,而賈魯河下流 淤塞,亦出張家口,合而南注,遂決楊家口,道曹、單二 縣城下,直趨豐、沛,命官塞之。十二年溢武城縣,壞城 廓田廬,命官修濬。嘉靖五年,上流驟溢,東北至沛縣 廟道口,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泗南下之 水從而東,而河之出飛雲橋者漫而北,泥沙填淤,亙 數十里。管河官力濬之,僅通舟楫。六年,復塞老和尚 寺、八里屯、張家莊等處,命官發丁夫數萬,於昭陽湖 東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口,改鑿新河,以避黃河衝 塞之患。尋以災異罷役,命官即故道濬之。修築單縣 林臺至沛縣舊城隄百四十餘里,以塞入湖之道。又 濬趙皮寨、孫家渡口,殺上流之勢,沛漕復通。九年,自 沛北徙,橫流金鄉、魚臺,出穀亭口,命官濬趙皮寨抵 寧陵故道,及築睢州張見口至歸德州長隄百餘里, 以禦泛漲。尋以河流改遷,罷役。十四年,築岔河口縷 水隄一道,長三里。又於曹縣八里灣抵單縣侯家林, 築長隄八十里。十六年,鑿地丘店、野雞岡等上流支 河四十餘里。十九年濬睢州孫繼口至丁家道口淤 河五十里。二十一年又鑿野雞岡上流李景高等口 支河三,導河東注,以濟二洪。二十四年由野雞岡決 而南,至泗州,合淮入海,遂溢蒙城、五河、臨淮等縣。二 十五年又決曹縣,溢入武城、金鄉、魚臺、單縣,漂溺甚 眾。命總理河道都御史,會同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撫 按官議築曹縣等處,不果。三十一年,又決房村至曲 頭集,凡決四處,淤四十餘里,命官濬之,役夫五萬餘, 三閱月而成。三十七年,淤新集,趨段家口,析為六支, 入運河。又由碭山趨郭貫樓,析為五支,出小浮橋,會 徐州洪。四十四年,郭貫樓淤,遂決華山,出飛雲橋,截 沛以入昭陽湖,北泛胡陵城、孟陽泊,至穀亭南溢於 徐。命官往治,乃接六年所鑿故跡,役夫濬之,為南陽 新河。又疏舊河,自留城至境山,又堤馬家橋,遏河流 之出飛雲橋者,使盡歸秦溝。魚、沛橫流始絕,惟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