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時有淺阻。隆慶四年又決邳州注睢寧,出小河口,自 曹家口至直河淤百餘里。命官濬之,復故渠,盡塞諸 決口。六年築堤,自徐、沛至宿遷三百七十里。萬曆元 年,茶城復淤,修建境山閘,并護房村等處堤岸,及築 遙堤。四年開草灣導河,自安東縣後至金城五港入 海,然汎濫如故。曹、豐、徐、沛之間,隨塞隨決。五年,秦溝 復淤,自崔家口歷北陳、鴈門集等處,至九里山出小 浮橋。其一支自九里溝誼安山歷符離,出小河口,而 崔鎮大決,散漫湖泊間,桃源以下故渠多淺。六年,命 官修治,乃議塞崔鎮口,因築遙堤,束水衝沙。其南岸 自三山頭至李字鋪,長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八丈;又 自歸仁集築橫堤,至孫家灣,長七千六百八十餘丈; 又於桃源縣馬廠坡築堤,長七百四十丈,以遏南奔 入淮之勢。其北岸自谷山至直河,長九千四百六十 四丈。又自古城至清河,長一萬八千四百十丈,建崔 鎮等滾水石壩四座,以緩泛溢之水,使不能潰堤而 出,河流乃安。《徐州洪》在徐州為運河要害,亂石峭立, 凡百餘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四年,命官鑿石,以利 舟楫。又甃石路,長一百三十餘丈,以便牽挽。二十年, 置石壩,長八十丈。遇有損壞,管河官隨時修築。嘉靖 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閘一座。呂梁洪,在徐州東南六 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七里,亦運河要害。成化八年, 命官甃二石堤,共長七十餘丈。十六年,命官築石壩, 長一百六十五丈,復於壩西築堤二十餘丈,洪東甃 石路四百二十丈,遇有損壞,管河官隨時修築。嘉靖 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閘一座。羊山新河萬曆十一年 議准、由昭靈祠南黃河出口、歷羊山內華山、梁山、接 境山、開河置閘、以避戚港之溜」

淮安運道,自漢以來,即有高家堰,在淮安之東南。永 樂間,通淮河為運道,築堤堰上,以防淮水東侵。又自 府北鑿河,蓄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 乃運船由江入淮之道。建清江等閘,遞互啟閉。又築 土壩以遏水勢。後閘壩禁弛,河渠淤塞。嘉靖八年,疏 治復舊。隆慶中,高家堰廢,淮水由黃浦口決入,漫衍 民田。萬曆四年,開草灣河渠,長六十二里,分殺黃河, 以緩清口之衝。七年復築高堰,起新莊至越城,長一 萬八百七十餘丈。堰成,淮水復由清口會黃河入海, 而黃浦不復衝決。又以通濟閘逼近淮河,舊址塌損, 改建於甘羅城北,仍改濬河口斜向西南,使黃水不 得直射。因廢拆新莊閘,又改福興閘於壽州廠適中 處所。其清江板閘照舊增修。又議修復五壩,惟信字 壩久廢不用,禮、智二壩加築仍舊,車盤船隻。仁、義二 壩與清江閘相鄰,恐有衝漫,移築天妃閘內。八年,用 石包砌高堰。九年,又於府城南運河之旁,自窯灣楊 家澗歷武家墩,開新河一道,長四十五里,曰「永濟河。」 因置三閘以備清浦之險。十一年、建清江浦外河石 堤、長二里。磯觜七座。又建西橋石堤、長九十八丈。以 禦淮黃之衝

揚州高寶運道,「自清口引淮為清江浦,至烏沙河,匯 管家、白馬二湖堤,黃浦八淺及寶應縣槐角樓南諸 湖相接,西抵泗州盱眙縣界,皆運道所經。湖東有堤, 長三十餘里。洪武九年用甎修高家潭等處。成化二 十一年造石堤,漸修至二十餘里。其南高郵、邵伯等 湖,皆有石堤,運船觸堤,往往敗溺。弘治三年命官於」 高郵河迤東開新河,以避其險,曰「康濟河」,中為圈田, 南北置閘,以時啟閉,兩岸俱甃以石。嘉靖五年題准 於汜光湖東傍舊堤開新河,長三十里,遂棄康濟河。 又自寶應至界首,凡有溝可通注於海者,造平水閘 十座。十年又自寶應湖東築月堤,長二十一里。萬曆 五年,淮水由黃浦口決入,石堤多壞。七年命官修築, 改建減水閘四座,加高石閘九座,自是寶應諸湖堤 岸相接。十二年,題准於石堤之東,傍堤開新河三十 餘里,以避槐角樓一帶之險,曰「弘濟河。」

儀真瓜洲運道「儀真上下江口及瓜洲便河,皆由江 達淮,運道襟喉。宋時,儀真嘗建三閘,洪武中,即其地 築為壩。弘治元年,始建東關、羅泗二閘。十二年,復於 濱江建攔潮閘。嘉靖五年,題准潮長開閘放船,潮退 盤壩,不許候閘延久。萬曆四年,於朱輝港、鑰匙河、清 江等處各開河,以便停泊。瓜洲江口舊建土壩,江北」 糧船回空,撤壩以出,而江南重船反令盤壩,搬剝艱 難,風濤守候。隆慶六年,題准自時家洲以達花園港, 開渠六里有奇,建瓜洲通江閘二座。自此漕艘始免 車盤之苦。萬曆四年,於瓜洲開港塢,以泊運船 海道。元時,海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通州海門縣 黃連沙,觜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抵淮安路鹽城縣, 歷海寧府東海縣,又經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 北行,路多淺沙,旬月始抵成山。計自上海至直沽、楊 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其後再變,自劉家 港出揚子江,開洋落潮東北行,離萬里長灘,至白水 綠水,經黑水大洋轉成山,西行,過劉家島,入沙門島, 放萊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三變,自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