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且未設衙門專領,事不歸一。莫若於蘇州之太倉 專立海道都漕運使司,設左右運使各一員,從二品」; 同知二員,從三品副使四員,從四品。經歷司照磨所 品級官吏,俱照布政司例。本司堂上官,於文武中擇 公勤廉幹者充職,行移與布政司同。各衛所見在海 船并出海官軍,俱屬提調。奏上,有旨再議,不果行。 永樂六年,令海船運糧,以淺河船兼運。

按:《明會典》:「六年,令海運船運糧八十萬石於京師,其 會通河、衛河,以淺河船相兼轉運。」

按《續文獻通考》:「六年,海運糧六十五萬一千二百二 十石於北京。時駕駐北平,百費仰之,不但餉邊矣。 永樂八年,令湖廣、江西、浙江三處倉糧,除本處支用, 其餘糧本部差官督各該司府起運。」

按《明會典》云云。

永樂九年,開「會通河」,挽漕京師。

按《明外史宋禮傳》:「禮永樂二年拜工部尚書,九年命 開會通河。」「會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壽張尹韓仲暉言, 自東平安民山鑿河至臨清,引汶絕濟,屬之衛河,為 轉漕道。然岸狹水淺,不任重載,故終元世海運為多。 明初輸餉遼東、北平,專用海道。洪武二十四年,河決 原武,絕安山湖,會通遂淤。成祖初建北京,河海兼運」, 海運險遠,多失亡。而河運則由江、淮達陽武,發山西、 河南丁夫,陸輓至衛輝入河,歷八遞運所,民苦其勞。 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 餘里,淤者乃三之一,濬之便。」於是命禮及刑部侍郎 金純、都督周長往治之。至則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 江民三十萬蠲租一百十萬二千石有奇,二十旬而 河成。初,禮以會通之源必資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 英策,築堽城及戴邨壩,橫亙五里,遏汶流使無南入 洸而北歸海,匯諸泉之水,盡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 為二道,南流接徐、沛十之四,北流達臨清十之六。南 旺者,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又相地 置閘,以時蓄洩。自分水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置閘 十有七,而達於衛。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閘二 十有一,而達於淮。禮又奏濬沙河入馬常泊,以益於 汶。是年,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濬祥符魚王 口,至中灤下,復舊黃河道,命禮兼董之。明年命相度 衛河水患,奏請「自魏家灣開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復 自德」州西北開支河一,泄水入舊黃河,使至海豐大 沽河入海。帝命俟秋後成之。禮等還京,論漕渠功,禮 第一,賜寶鏹文繡,以潘叔正首建《河議》,賜衣及鈔,旌 其功。禮言:「海運經歷險阻,每歲船輒損敗,有漂沒者, 有司追補,既迫於期,多科斂為民病,而船亦不堅。又 每海船一艘,用百人而運千石,計其費可辦二百石。 河船二十,每船用十人而運四千石。以此而論,利病 較然。請發鎮江、鳳陽、淮安、揚州及兗州糧,合百萬石, 從河運給北京。其海道每三歲而兩運。」已而平江伯 陳瑄治江淮間諸河,功亦相繼成。於是河運大便利, 漕粟溢多。十三年遂罷海運。金純為刑部右侍郎。 永樂八年遷左侍郎。九年命與宋禮同治會通河,又 同徐亨、蔣廷瓚濬魚王口黃河故道。初,太祖用兵梁、 晉間,使大將軍徐達開塌場口,通河於泗。又開濟寧 西耐牢坡,引曹、鄆河水,以通中原之運。其後,故道寖 塞,至是純疏治之。自開封北引水達鄆城,入塌場,出 穀亭北十里,為永通、廣運二閘。

按《江南通志》:「金純,授吏部文選司郎中,陞江西參政, 進刑部右侍郎。永樂九年,奉命發河南丁夫,開濬黃 河故道,漕運至今賴之。」

按《魚臺縣志》:「九年,命尚書宋禮開會通河,自汶上鵝 河口分汶南流,由穀亭達沛,凡役丁夫一十六萬五 千人。遣侍郎金純從汴城金龍口下達塌場口,築隄 導河南入淮漕,以接運道。」

按《濟寧州志》:「宋禮歷任工部尚書,初治漕河,駐濟寧, 與侍郎金純、都督周長修復會通河,置十五閘,用濟 寧同知潘叔正策,役夫三十萬,二十旬蠲租一百十 萬石,浚黃河故道。用侍郎張信圖策,與興安伯徐亨、 侍郎蔣廷瓚,自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餘里,殺 水勢。河成賞功,禮第一。又於寧陽築堽城壩,遏汶水」 盡入漕河。用御史許堪策,疏洩海豐大古河八,凡四 百五十七里,役夫三千工一旬。自是挽漕京師,罷海 運禮,功最大。

按《東平州志》:「九年,因江淮漕運至原武,起陸運至衛 輝入河,勞費不貲,官民畏之。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建 言,濬舊會通河,實國家無窮之利。朝廷從之。」

按《臨清州志》:「汶水為會通河。元至元間,自安民山開 渠,導汶絕濟,直抵臨清,建閘三十有一,度地高下遠 近,以節蓄洩,自行海運河廢。明永樂九年,用濟寧同 知潘叔正議,命尚書宋禮、都督周長,發山東丁夫六 十萬五千,浚而通之,以罷海運。」

永樂十年,令陝西稅糧設站轉遞。宋禮議:造淺船,繇 會通河運糧,補海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