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憚其役,以是歲上供米不過三 百萬。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 吏悉集,允恭乃辦數授之。江浙所運,止於淮、泗,淮、泗 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

至道元年以汴河歲運江淮米五七百萬斛令參知政事張洎講求疏鑿之由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河渠志》。至道元年九月。 帝以汴河歲運江淮米五七百萬斛以濟京師。問侍 臣汴水疏鑿之由。令參知政事張洎講求其事以聞。 其言曰:「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 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即今成皋是也。 或云黎陽山也。禹以大河流泛中國。為害最甚。乃於 貝」丘疏二渠以分水勢。一渠自舞陽縣東引入漯水, 其水東北流至千乘縣入海,即今黃河是也。一渠疏 畎,引傍西山以東北形高敝壞堤,水勢不便流溢,夾 右碣石入於渤海。《書》所謂「北過降水,至於大陸。」降水 即濁漳,大陸則邢州鉅鹿澤。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 於海。河自魏郡貴鄉縣界分為九道,下至滄州,今為 一河。言逆河者,謂與河水往復相承受也。齊桓公塞 以廣田居,唯一河存焉。今其東界至莽梧河是也。禹 又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以通淮泗。至 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為二渠,一渠《元經》陽武縣中 牟臺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灌魏郡,謂之鴻 溝莨。菪渠自滎陽五出池口來注之。其鴻溝即出河 之溝,亦曰莨菪渠。漢明帝時,樂浪人王景、謁者王吳 始作浚儀渠,蓋循河溝故瀆也。渠成,流注浚儀,故以 浚儀縣為名。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 以遏渠口,故世謂之石門渠。外東合濟水,濟與河渠 渾濤東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邲之水,即《春秋》 晉楚戰於邲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改從「汴」 字。渠水又東經滎陽北,旃然水自縣東流入汴水。鄭 州滎陽縣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廣武城,二城相 去百餘步。汴水自兩城間小澗中東流而出,而濟流 自茲乃絕。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謂之鴻渠。東晉大和 中,桓溫北伐,前燕將通之,不果。義熙十三年,劉裕西 征姚奏復浚此渠,始有湍流奔注,而岸善潰塞,裕更 疏鑿而漕運焉。隋煬帝大業三年,詔尚書左丞相皇 甫誼發河南男女百萬,開汴水,起滎澤入淮千餘里, 乃為通濟渠。又發淮南兵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 淮至於揚子江三百餘里,水面闊四十步,而後行幸 焉。自後天下利於轉輸。昔孝文時,賈誼言「漢以江淮 為奉地,謂魚鹽穀帛多出東南。」至五鳳中,耿壽昌奏 故事,歲增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亦多自此渠 漕運。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開元中,黃門侍郎平 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長淮西北泝鴻溝,轉相 輸納於河陰、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米七百萬石, 實利涉於此。」開元末,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澣,以 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沈損,遂浚廣濟渠下流,自 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八十里,合於淮,踰時畢 功。既而水流迅急,行旅艱險,尋乃廢停,卻由舊河。德 宗朝,歲漕運江、淮米四十萬石,以益關中。時叛將李 正己、田悅皆分軍守徐州臨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鄧, 南北漕引皆絕,於是水陸運使杜佑請「改漕路,自浚 儀西十里,疏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溝,經蔡河至陳州, 合潁水。自秦、漢故道。以官漕久不由此,故填淤不通, 若畎流培岸,則功用甚寡。又廬、壽之間有水道,而平 岡亙其中,曰雞鳴山,佑請疏其兩端,皆可通舟,其間 登陸四十里而已,則江、湖、黔、嶺、蜀」、漢之粟,可方舟而 下。由是白沙趨東關,經廬、壽,浮潁、步、蔡,歷琵琶溝入 汴河,不復經泝淮之險,徑於舊路二千里,功寡利博。 朝議將行,而徐州順命,淮路乃通。至國家膺圖受命, 以大梁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故卜京 邑而定都矣。高帝云:「吾以羽檄召天下兵,未至。」教文 又云:「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召郡國兵。」即知兵甲在 外也。隋有南、北軍期門郎、羽林孤兒,以備天子扈從 藩衛之用。唐承隋制,置十二衛,府兵皆農夫也。及罷 府兵,始置神武、神策為禁軍,不過三數萬人,亦以備 扈從藩衛而已。故祿山犯關,驅市人而戰;德宗蒙塵, 扈駕四百餘騎,兵甲皆在郡國額。軍存而可舉者,除 河「朔三鎮外,太原、青社各十萬人,邠寧、宣武各六萬 人,潞、徐、荊、揚各五萬人,襄、宣、壽、鎮海各二萬人,自餘 觀察、團練據要害之地者,不下萬人。」今天下甲卒數 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並萃京師。悉集七亡國之士 民於輦下,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甸服時有水旱不 至艱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脈分, 咸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唯汴水 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 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然則禹力疏鑿 以分水勢,煬帝開甽以奉巡游,雖數湮廢,而通流不 絕於百代之下,終為國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乎! 至道二年,議開白溝,以通」長淮之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