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奉送洛陽,歸之宋府。此段疑有誤

《宋書杜驥傳》:「高祖平西洛,致鐘簴舊器。南還,一大鐘 墜洛水。至是太祖遣將姚聳領夫千五百人迎致之。」 《符瑞志》:「文帝元嘉十九年九月戊申,廣陵肥如石梁 澗中,出石鐘九口,大小行次,引列南向。南兗州刺史 臨川王義慶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豫章豫寧縣出銅鐘」,江州刺史廣陵 王紹以獻。

孝武帝孝建三年四月丁亥,臨川宜黃縣民田中得 銅鐘七口,內史傅徽以獻。

四月甲辰,晉陵延陵得古鐘六口,徐州刺史《竟陵》王 誕以獻。

明帝泰始四年二月丙申,豫章望蔡獲古銅鐘,高一 尺七寸,圍二尺八寸,太守張辯以獻。

《南齊書張瑰傳》:「瑰字祖逸,吳郡吳人也。祖裕,宋金紫 光祿大夫。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 太極殿前鐘聲嘶。永答鐘有銅滓,乃扣鐘求其處,鑿 而去之,聲遂清越。」

《祥瑞志》:「昇明二年九月,建寧縣建昌村民採藥於萬 歲山,忽聞澗中有異響,得銅鐘一枚,長二尺一寸,邊 有古字。」

建元元年十月,浩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巖閒,常留雲 氣,有聲響澈若龍吟。求之積歲,莫有見者。四月二十 七日,去巖數里,夜忽有雙光,至明往獲古鐘一枚。又 有一器,名「錞于」蜑。人以為神物,奉祠之。

永明四年四月,東昌縣山自比歲以來,恆發異響。去 二月十五日,有一巖褫落,縣民方元泰往視,於巖下 得古鐘一枚。

五年三月,豫寧縣長岡山獲神鐘一枚。

九年十一月,寧蜀廣漢縣田所墾地一尺四寸,獲古 鐘一枚,形高三尺八寸,圍四尺七寸,縣柄長一尺二 寸,合高五尺,四面各九孔。

《南史齊武穆裴皇后傳》:「永明中,上數遊幸諸苑囿,宮 人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鐘於景陽樓,上應 五鼓及三鼓,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隋書音樂志》:「梁武帝素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 禮樂,又立四器,名之為通。又制為十二笛,用笛以寫 通聲,飲古鐘、玉律并周代古鐘,並皆不差。」

《律曆志》山謙之記云:「殿前三鐘,悉是周景王所鑄,無 射也。遣樂官以今無射新笛飲不相中,以夷則笛飲 則聲韻合和。端門外鐘,亦案其銘題,定皆夷則。其西 廂一鐘,天監中移度東,以今笛飲乃中南呂,驗其鐫 刻,乃是太蔟,則下今笛二調。」重敕太樂丞斯宣達,令 更推校鐘定有鑿處,表裡皆然。借訪舊識,迺是宋泰 始中使張永鑿之,去銅既多,故其調嘽下以推求鐘 律,便可得而見也。宋武平中原,使將軍陳傾致三鐘, 小、大、中各一,則今之太極殿前二鐘、端門外一鐘是 也。

《梁書豫章王綜傳》,「綜既不得志,嘗作《聽鐘鳴》《悲落葉》 辭,以申其志。」

《南史陳高宗本紀》:太建七年「夏四月壬子,郢州獻瑞 鐘。」

《廣博物志》:後魏天賜中,河東人張恩盜發湯冢,得志 云:「我死後二千年困於恩。」恩得古鐘磬,皆投於河。 《伽藍記》:龍華寺有鐘一口,撞之聞五十里。太后以鐘 聲遠聞,遂移在宮內,置凝閒堂所,與內講沙門打為 時節。孝昌初,蕭衍子豫章王蕭綜來降,聞此鐘聲,以 為奇異,遂造聽鐘歌詞三首,傳於世。

《唐書禮樂志》:「武德九年,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律郎 竇璡等定樂。初,隋用黃鐘一宮,惟擊七鐘,其五鐘設 而不擊,謂之啞鐘。唐協律郎張文收乃依古斷竹為 十二律。高祖命與孝孫吹調五鐘,叩之而應,由是十 二鐘皆用。」

《楊收傳》:涔陽耕得古鐘,高尺餘,收扣之曰:「此姑洗角 也。」既劀拭,有刻在兩欒,果然。

《李嗣真傳》:嗣真擢太常丞,太常𡙇黃鐘,鑄不能成。嗣 真居崇業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道上逢一車,有 鐸聲甚厲,嗣真曰:「宮聲也。」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 者。掘之得鐘,眾樂遂和。

《隋唐嘉話》:武后為天堂以安大像,鑄大儀以配之。天 堂既焚,鐘復鼻絕。至中宗欲成武后志,乃斲像令短, 建聖善寺閣以居之。今明堂始微於西南傾,工人以 木於中牮之,武后不欲人見,因加為九龍盤糾之狀, 其圓蓋上本施一金鳳,至是改鳳為珠,群龍捧之。 《通典》:《唐開元禮》:「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展軒懸 於」殿庭。以姑洗之均又設三鎛鐘、姑洗、夷則、大呂各 依辰位。設登歌以南呂之均奏《承和》之樂。

《容齋隨筆》:「饒州紫極觀有唐鐘一口,形製清堅,非近 世工鑄可比。刻銘其上曰:『天寶九載歲次庚寅二月 庚申朔十五日癸酉造』。通直郎前監察御史貶樂平 員外尉李逢年銘」、前鄉貢進士薛彥偉述序,給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