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洞冥記》:建元二年,帝起騰光臺以望四遠,於臺上撞 碧玉之鐘。

《閒中記》:「漢高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鐘在長安,夏侯 征西,欲徙詣洛陽,重不能致,懸在清明門門裡道南。 其西者平陵鐘,東者,杜陵鐘也。」

《魏志高堂隆傳》:「隆為散騎常侍,青龍中,大治殿舍,西 取長安大鐘。隆上疏曰,昔周景王不儀刑文武之明 德,忽公旦之聖制,既鑄大錢,又作大鐘,單穆公諫而 弗聽,泠州鳩對而弗從,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記 焉,以為永鑒。然今之小人,好說秦、漢之奢靡,以盪聖 心,求取亡國不度之器,勞役費損,以傷德政,非所以 興禮樂之和,保神民之休也。」是日,帝幸上方,隆與卞 蘭從。帝以隆表授蘭,使難隆曰:「興衰在政,樂何為也? 化之不明,豈鐘之罪?」隆曰:「夫禮樂者,為治之大本也。 故《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雷鼓六變,天神以降。政是以 平,刑是以錯,和之至也。新聲發響,商辛以隕;大鐘既 鑄,周景以弊。存亡之機,恆由斯作,安在廢興之不階 也?君舉必書,古之道也,作而不法,何以示後?聖王樂 聞其闕,故有箴規之道;忠臣願竭其節,故有匪躬之 義也。」帝稱善。

《杜夔傳》:「黃初中為太樂令協律都尉。漢鑄鐘工柴玉 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為時貴人見知。夔 令玉鑄銅鐘,其聲韻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 厭之,謂夔清濁任意,頗拒捍夔。夔玉更試,然後知夔 為精而玉之妄也,於是罪玉。」

《異苑》: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 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 果如華言。

晉中朝有人畜銅澡盤,晨夕恆鳴,如人扣。乃問張華, 華曰:「此盤與洛鐘宮商相應,宮中朝暮撞鐘,故聲相 應。可錯令輕,則韻乖,鳴自止也。」如其言,後不復鳴。 《晉書裴頠傳》:頠令荀藩終父勖之志,鑄鐘鑿磬,以備 郊廟朝享禮樂。

《郭璞傳》:璞妙於陰陽算曆,元帝為晉王,使璞筮,遇《豫》 之《睽》,璞曰:「會稽當出鐘以告成功,上有勒銘,應在人 家井泥中得之,繇辭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 上帝者也。」及帝即位,太興初,會稽剡縣人果於井中 得一鐘,長七寸二分,口徑四寸半,上有古文奇書十 八字,云會稽嶽命,餘字時人莫識之。

《九域志》:「鍾山,晉永嘉元年,因水有大鐘從上墜水中, 驗銘是秦時樂器,因以命名。」

《宋書符瑞志》:「大興中,民於井中得棧鐘,上有古文十 八字。晉自宣帝至今,數滿十八年。義熙八年,太杜生 桑明尢著者也。」

晉成帝咸康五年,豫章南昌民掘地得銅鐘四枚,太 守褚裒以獻。

穆帝升平五年二月乙未,南掖門有馬足陷地,得銅 鐘一枚。

「義熙初,帝始康晉亂而興霸業焉。廬江霍山常有鐘 聲」十二。帝將征關洛,霍山崩,有六鐘出,制度精奇,上 有《古文書》一百六十字。

義熙十三年七月,漢中城固縣水際忽有雷聲,俄而 岸崩,得銅鐘十二枚。

《蓮社高賢傳》:法安嘗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 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鐘,寤」即掘之,果得二鐘,取 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山堂肆考》。晉陶潛訪遠公,聞鐘聲有省,攢眉而去。 《太平御覽》:石勒耕輒聞鐘鐸之音,或在前後。懼,以問 翼伽,伽曰:「作勞耳鳴,無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 師驩家為奴,有老父謂勒曰:「若魚龍髮際,四道已成, 當貴為人主。甲戌之歲,王彭祖可圖。」勒曰:「若如公言, 不敢忘德。」忽然不見。每耕,又聞鼓角之聲。勒又告諸 奴,奴亦聞之,因曰:「吾初在家,恆聞如是。」諸奴白驩,驩 奇而悅之。至是眾歸焉。

《趙書》:「將軍張珍領郡縣民丁萬人,徙洛陽六鐘、猛簴、 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鐘一,沒盟津中。」

戴延之《西征記》:「陝縣城西北,二面帶河,河中對城西 北角,水涌起銅鐘,翁仲頭髮常出水上,漲減恆與水 齊。晉軍當至,髮不復出,唯見水異,嗟嗟有聲,聲聞數 里。翁仲在城內大司馬門外,為賊所徙,當西入關,至 此而沒。」

洛陽太極殿前,左右各三銅鐘相對,鐘大者三十二 圍,小者二十五圍。

郭緣生《述征記》:洛陽太極殿前大鐘六枚,父老云:「曾 有欲移此鐘者」,聚百數長緪挽之,鐘聲震地,咸懼不 敢復犯。

《異苑》:「西河有鐘在水中,晦朔輒鳴,聲響悲激,羇客聞 而悽愴。」

《水經注》: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 雲細雨,五色昭章,人相與謂之「慶雲,休符當出。」曉而 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刺史索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