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九十八卷目錄

 錞部彙考

  周禮地官

  後漢劉熙釋名釋兵

  宋陳暘樂書四金通論 金錞 將于

  博古圖錞總說 周虎龍錞圖說 周山紋錞圖說 周圜花錞圖說 周縶馬錞圖

  說 周龜魚錞圖說 周魚錞圖說 周雙魚錞圖說 周鳳錞圖說 周虎錞圖說一 周

  虎錞圖說二 周虎錞圖說三 周虎錞圖說四 周虎錞圖說五 周虎錞圖說六 周虎

  錞圖說七 周蜼錞圖說一 周蜼錞圖說二 周蜼錞圖說三 周蜼錞圖說四

  容齋續筆古錞于

  元史樂志

  明王圻三才圖會金錞錞于圖說

 錞部藝文

  金錞賦         梁簡文帝

  漢金錞說        宋黃伯思

 錞部紀事

 錞部雜錄

樂律典第九十八卷

錞部彙考

《周禮》

《地官》

鼓人「以金錞和鼓。」

訂義王氏《詳說》曰:「四金」之名,三見於《大司馬》,惟「錞」之名不見於《經》,內見於漢之太子樂。鄭康成曰:「錞,錞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陳氏曰:《國語》曰「戰以錞于丁寧」 ,儆其民也。又黃。

池之會,吳王親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則兵法固用錞矣。王昭禹曰:「以金錞和鼓,鼓唱而和之。」

《後漢劉熙釋名》

《釋兵》

《金鼓》,金禁也,為進退之禁也。

《宋陳暘樂書》

《四金通論》

「聖人作《易》,參天兩地而倚數。因三而三之,其數六;因 兩而兩之,其數四。」鼓,陽也而六之,參天之數也;金,陰 也而四之,兩地之數也。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 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必掌以鼓人者,鼓為樂之君故 也。蓋六鼓之有四金,猶六律之有六呂,未有能偏廢 者也。故錞之聲淳,鐲之聲濁,鐃之聲高,鐸之聲明。淳 則陰與陽和,故可以和鼓倡而和之故也。濁則承陽 而節之,故可以節,鼓行而節之故也。高則陰勝於陽 而可以止鼓退而止之故也。明則陰與陽通,而可以 通,鼓作而通之故也。在《易》之艮,位之終止也。位之終 止則窮,故以漸進繼焉。《既濟》,治之終止也。治之終止 則亂,故以未濟終焉。亦「六鼓終于通」鼓之意也。《大司 馬》言鐲鐃則鳴之而已,鐸則或振或摝,其用則先鐲 而後鐃。與此不同者,此言理之序,《大司馬》言用之序 故也。然《大司馬》不言錞者,以大司馬方習戰陳之事, 非倡和之時故也。《釋名》:「金鼓,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 在也。」《左傳》曰:「凡師有鐘鼓曰伐。」《呂氏春秋》曰:「金鼓所 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孫子》曰:「夫金鼓所以一 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 獨退,此一眾之法也。由是觀之,金鼓之用於軍旅,則 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況用之以節樂者乎?後世 以角代金,非古制也。

《金錞》

《周官》:小師「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鼓人掌六鼓四 金之音聲,以金錞和鼓,自金聲之淳言之謂之錞,自 和鼓之倡言之謂之和,其實一也。蓋其形象鐘頂大 腹。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縣子鈴,銅舌。凡作樂,振 而鳴之,與鼓相和。後周平蜀,獲其器,太常卿斛斯徵 觀曰:「錞于也。以芒筒捋之,其聲極震,乃取以合樂焉。 《國語》曰:『戰以錞于,儆其民也』。」又黃池之會,吳王親鳴 鐘鼓,錞于振鐸,則錞之和鼓,以節聲樂,以和軍旅,其 來尚矣。後世之制,或為兩馬之形,或為蛟龍之狀,引 舞用焉,非周制也。

《將于》

《周官》有錞于之制,蓋樂作則鳴之,與鼓相和。五代後 周已亡其制,將于蓋當時宮縣內無算樂中用之,豈 錞于之變體歟?

《博古圖》

《錞總說》

古之作樂者,鑄金以為器,而鐘居其首焉。夫鐘之類 求合於律呂,則特鐘也。其次設十有二鎛,以應律而 依辰位,仍復有編鐘焉,率十有六數而同一簴,則與 夫石磬相依,以諧其韻,兼之簫管竽瑟,高下清濁並 舉,而樂由是以成矣。有所謂錞于者,則作樂之時,擊 為錞,檢若晉鼓,鼓人所職,不必求合於律呂者也。《周 官》謂「鼓人以金錞和鼓。」《釋音》「以金錞者也」,于正謂是 耳。其製,中虛碓首而殺,其下即錞。去古既遠,斯器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