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2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刑名律中分為法例律。宋齊梁及後魏,因而不改。爰 至北齊,併刑名法律為名例,後周復為《刑名》,隋因北 齊更為例,唐由於隋,相承不改。名者五刑之罪名,例 者五刑之體例。名訓為命,例訓為比,命諸篇之刑名, 比諸篇之法例。但名因罪立,事由犯生,命名即刑應, 比例即事表,故以名例為首。篇第者訓「居」訓次,則次 第之義,可得言矣。一者太極之氣,承三為一,黃鍾之 數所生焉。名冠十二篇之首,故云「名例第一。」大唐皇 帝以上聖嶷圖,英聲嗣武,潤春雲於品物,緩秋官於 黎庶。今之典憲,前聖規模,章程靡失,鴻纖備舉。而刑 憲之司,報行殊異。大理當其死坐,刑部處以流刑,一 州斷以徒一年,一縣將為杖罰,不有解釋,觸塗暌誤。 皇帝彝憲在懷,納隍興軫,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 政教之用,猶昏曉陽和,相須而成者也。是以降綸言 於台鉉,揮折簡於髦彥,爰造《律疏》,大明典式,遠則皇 王妙旨,近則蕭賈遺文,緣波討源,自枝窮葉臻,甄表 寬大,裁成簡久。譬權衡之知輕重,規矩之得万員,邁 彼三章,同符畫一者矣。

《論薛子雲等表》
顏師古

臣師古言:「伏見宣敕別將薛子雲、竇善衛二人釋禁 引見,此實陛下聖德寬仁,垂恩宥過,固非愚慮所能 測量。然臣之區區,竊有管見,犬馬微志,不敢隱默。臣 聞殺生威權,帝王之所執;而憲章法律,臣下之所奉。 子雲等身居五品,足知禁令,捕獲罪人,已就拘執,計 其本犯,又非死刑。遂乃違法恣心,擅行殺戮,是無憚 也;詐云格殺,表奏求賞,是罔冒也。陛下付法司推窮, 事須歸實,而遞相枝蔓,希冀恩澤,挾偽干真,是要君 也。自古節義之人,亦有讓死之事,皆為臨危遇厄,事 不獲已,愛敬君親,亡身棄命。豈如子雲等明白故犯, 懷詐藏奸,朋黨比周,違經亂法,於義無所取,於禮無 所勸,其罪不可恕,其源不可開。且法」司之體,職當察 獄,義無縱濫,不得阿容。二人雖則讓辜,主司須定實 罪,不言殺人之道,何者合坐?專述相讓之辭,以為盛 美,亦非守職,務據正法也。若使二人皆承,則不知罪 之所在。如其二人並諱,復欲何以斷之?臣聞愚者之 言,聖人擇焉。脫有可採,伏願詳察。輕塵聽覽,伏增戰 慄。

《諫五品以上妻犯姦不沒官表》
褚遂良

臣遂良言:「臣聞大聖文明,必垂憲法,使聽之者知善, 聞之者自新,謂之中刑,而終久無弊。糠秕古昔,而樹 之風聲,冠蓋百王,光茲至道。伏惟陛下,心記五車,坐 談千卷,斷決機務,必先至理。臣昨日伏見敕,門下五 品以上官人妻及女等,有犯罪者,並沒為官婢。夫犯 惡逆,始用此刑。不然,歷代雜刑,曾無此準。聖主可以」 理干,臣乞以一理,敢煩天聽。夫「禁穢防姦」,既張羅網, 生民干犯,必有其事。今忽有三公六尚書等官當重 寄,或有子數人,半居文武,而此「三公六尚書」之婦,忽 犯姦淫,「猖衢路,沒為官婢。其夫既恥,其子亦愧,更 何顏以在列,亦無面以當官,合門恥辱,一時俱棄。」至 於九卿之室,十二衛將軍之妻,沒為官婢,夫豈不愧? 雖有文武之幹,珪璋之質,朝廷之所嗤笑,儕流之所 指點,自貽伊戚,理須屏跡。臣恐失諸人倫,其從此起。 是以古者存其大體而略其細微,掩其家室而用其 才能。若沒「其女,亦為狼狽。厥父與兄,胡顏自處。」乞陛 下審教化之本,詳刑罰之要。臣甘從鼎鑊,更請一言。 忽若郡王近親,縣主密屬,有如此者,若為處置,若沒 為官婢,則非復國章;若不為𠍴,則同罪異罰。臣詳案 前載,參驗當今,輕敢思量,實為不可。臣荷陛下殊恩, 擢居近侍,披跡庸流,位班四品,官高祿厚,於臣願足, 俛仰而無𠍴過,從容而悅聖顏。所以敢犯雷電,獻心 帷扆者,夙奉深恩,願罄微節。昔臣有慕汲黯,而願其 后為堯舜,守茲愚誠,欲崇主德。雖則畏懼,必冀陳聞, 伏願天明,一垂矜察。陛下必以為此事難容,理須懲 肅,可更付近臣詳議,增加其罪。臣未敢出敕,手執踟 躕,敢冒宸嚴,伏待罪憲。

《諫將殺櫟陽尉魏禮臣表》
朱子奢

臣伏見櫟陽縣魏禮臣為斷河池縣令崔文康事失 情,奉敕解任。禮臣不伏詣堂上表,稱「御史阿曲,請更 推問。若一事有虛,乞戮都市。」大理奉敕更為勘當。今 大理奏禮臣枉御史不阿,敕令依其折辨,賜以極法。 伏尋禮臣斷事乖僻,正合解免,不知甘罪吞聲,更復 上聞天聽。恩敕重問虛實,乃確執不移。論其愚蔽,朝 野同忿。然陛下君臨萬㝢,子愛蒼生,一夫失所,載懷 夕惕,矜愚泣罪,帝王盛事,乃至如此。禮臣橫訴,止當 上表不實,律有明條,今便賜以極刑,恐傷過重。且死 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重續,縱欲思愆改謬,安可得 乎?所以矜獄念刑,歷代斯重。又聞《禮》,臣母氏,年齒極 高,餘生垂迫,前途無幾,一旦逢此,情何可言!伏惟陛 下日昃忘勞,申理冤屈,所以四方士庶,咸湊闕庭。今 欲遂殺禮臣,悠悠之徒,惟言禮臣上表被誅,不知愚 昧獲死後有欲自理者,必懷此懼,恐容納之道,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