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庵先生遗稿/卷二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 息庵先生遗稿
卷二十一
作者:金锡胄
卷二十二

题赞[编辑]

题史记拔萃[编辑]

余年十三。始受司马迁史记伯夷,平原四君,范,蔡,荆,聂等传于先王父文贞公。仅仅口熟而止。其后又从内舅春沼申公。受项羽淮阴,魏其,武安,李将军等篇。时春沼公偶见余少时所为郭将军传者。与荣川洪丈名柱世共极称之。手题其卷曰。优优大哉。其龙门之遗乎。因劝余益读其所未读者。而余方从事举业。且辄以病故挠夺。旋读旋废。终未能淹贯。顾间取凌氏评林全本。遍阅至二三。每欲求善书字者五六人。博选精写。为一大帙。以为昕夕丌几玩览䌷释之资。而力又未之逮也。近者适从玉堂藏书旧阁。借得其史记乱帙而来。盖即丙丁乱后。募人收聚于官。皆污败于街路皂枥之馀者。字或有钜有细。简或有长有短。篇或有复有缺。试令儿辈整理而卷第之。则其书复者三。表复者四。本纪世家复者各二。而所缺则只四本纪二列传而已。余为若以之为全书也。则固缺而不全也。若以之为选也。则其可选者固未尝缺。而其缺者固不必选者也。遂以此为选可乎。遂选于本纪得三篇。选于书又得三篇。选于世家得五篇。选于列传。得四十九篇。合为六十篇。其所去就移易。如进仲尼弟子于伯夷之下。进孟子,荀卿于仲尼弟子之下。退吴濞与淮南,衡山同卷。退匈奴与南越,西南夷与大宛同卷。则又皆平日所尝质议于春沼公及荣川丈者也。遂名其书曰史记拔萃。且仿迁自叙赞语。为拔萃六十篇赞云。

虏六王郡六国。筑万里振暴德。刬诗书燔百家。赭湘山铭琅琊。兴阿房阁道连。营郦邑锢三泉。选秦始皇本纪第一。

救赵于鹿。执邯于洹。虎争龙变。乃䜩鸿门。分封诸侯。天下在掌。既困垓下。歌哀调壮。选项羽本纪第二。沛泽之龙。丰泽之蛇。王者受命。符应匪夸。起自亭长。为帝为王。王䜩于沛。风起云扬。选高祖本纪第三。上泰山入东海。求神仙骋迂怪。嗟汉帝终不悔。选封禅书第一。

凡天下之水。疏之则为利。湮之则为害。苟顺其流。百川沛沛。从官负薪。天子沈玉。既歌瓠子。禹迹以复。选河渠书第二。

祷祀诛伐。四海罢弊。裕国足用。岂在货币。烹桑一语。言利者可戒。选平准书第三。

入关中收图书。守关中供军储。破嬴灭楚功莫如。选萧相国世家第一。

将则偕信。最功为盛。相则代何。民所歌咏。顺时休息。盖师盖公之清静。选曹相国世家第二。

始击博浪。天下震惊。中归汉幄。制胜无形。终追赤松。尚矣风声。选留侯世家第三。

云梦之画。其伪矣乎。平城之计。其秘矣乎。王吕之对。其靡矣乎。卒之为汉名相。定祸乱安刘氏者。其天下之大智矣乎。选陈丞相世家第四。

高祖之时。固婴哙之匹耳。及诛诸吕。其功第一。父子秉兵。先帝所属。汉亦少恩。始荣终辱。选绛侯世家第五。

吁嗟采薇。怨耶非耶。终求仁而顑颔。天道如何。选伯夷列传第一。

孔门弟子。回参由赐。赐之说齐。特一辩士。选仲尼弟子列传第二。

子舆所言。尧舜禹汤。彼利吾仁。卒困齐梁。碣石有宫。谈天有衍。善哉孙卿。守道不变。选孟子,荀卿列传第三。

世无鲍叔。孰知夷吾。因时制权。乃伯之符。幸彼越石。遇晏于涂。嘉彼仆妾。以勖其夫。选管晏列。传第四。

老子无为。清静自正。韩非知说。奚陨厥命。选老子,韩非列传第五。

无极谗楚。宰嚭谗吴。竭智尽诚。乃丧其躯。忠哉子胥。天下悲之。白公自王。烈士疑之。选伍子胥。列传第六。

解牛之技。尚耻狗屠。御人之盗。不事穿窬。知王知帝。则鞅之诬。严法刻威。卒罹刑诛。选商君列。传第七。

六国不亲。秦则交之。抟沙自解。谁则胶之。惜哉去赵。衡者嘲之。选苏秦传第八。

衡人夸强。恃其舌也。䝱魏弄楚。恣诳谲也。轸之辨谗亦辩之杰也。选张仪列传第九。

能狗盗偸狐白。能鸡鸣脱逋客。独无一士知兵策。至关不攻天下惜。选孟尝君列传第十。

赵用马服子。一日而丧四十万。平原君得毛遂。一言而强于百万。士之得失。固治乱之本。选平原君列传第十一。

窃符救赵则用鼓刀之屠。趣驾归魏则听卖酱之徒。嬴亥以奇。毛薛以正。猗欤公子。令名最盛。选信陵君列传第十二。

以死脱君。功高智绝。歇之专楚。终始考烈。惑哉耄昏。卒就盗灭。选春申君列传第十三。

脱死亡踣魏穰。奋羁旅折茫相。始倾夺终退让。选范睢,蔡泽列传第十四。

为燕举齐。伯功几成。居赵报燕。信义愈明。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呜呼此语。可知乐生。选乐毅列传第十五。

廷辱秦君臣。而为廉公引车。以勇闻诸侯。而肉袒于相如。知刚知柔。君子有誉。括之覆也。徒读父书。牧之戕也。邯郸遂墟。选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十六。

梁客沮秦军却。平原惭其金。齐国恧其爵。是知乌鸢犹唼喋于污渠。而鸿鹄已翔于寥廓。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十七。

宝其萧艾。谓幽兰为不芳。腾驾罢牛。冤骐骥使服箱。吁嗟二子。胡幷罹此咎殃。我诵文章。流涕滂滂。选屈原,贾谊传第十八。

韩市之哭。志烈于皮面。秦宫之筑。事奇于倚柱。而诸也助之逆。非曹豫之伍也。选刺客列传第十九。

斯谏逐客。其文甚丽。卒亡六国。佐嬴为帝。极而不返。驾而不税。罪积祸烈。亦才为厉。选李斯列传第二十。

张陈之隙。曲在耳乎。贯赵之谋。似义而非义乎。一言归王。唯养卒其智乎。选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一。

荣畔而掣羽。则汉得以入彭城。郦说以缓齐。则信因而袭历下。成败兴废。孰云非天。五百从死。亦横之贤。选田儋列传第二十二。

连百万之众。战胜攻取。会京索而汉振。集固陵而羽仆。选淮阴列传第二十三。

持盾谯羽。排闼谏主。壮哉舞阳。拾惠拥树。脱帝彀弩。强哉縢婴。选樊,郦,縢,灌列传第二十四。

辩智无异也。彼得以千金橐装。宴乐歌舞。则高阳之狂。独以八尺之躯。为汤鼎具者。又奚故耶。选郦生,陆,贾列传第二十五。

实关中建都邑。尊朝廷定仪法。以赞汉家之业。选娄敬。叔孙通列传第二十六。

谓哙可斩。斥其谩也。明故主不叛。志断断也。壮哉二布。义以为干也。选季布,栾布列传第二十七。

异哉盎乎。杀错媚盗。安陵之刺。殆天之为错报乎。选袁盎,鼂错列传第二十八。

治廷尉守法律。过郞署论将帅。蔼然君臣之间。何异家人父子。选张释之,冯唐列专第二十九。

婴蚡迭贵。依倚日月。感忿杯酒。卒蹈祸孽。选魏其,武安侯列传第三十。

安国足智。再论梁事。推贤举廉。为汉国器。选韩长孺列传第三十一。

惜哉飞将。数奇不封。封或如蔡。其人下中。选李将军列传第三十二。

为子夫弟而侯奴虏。为青子而侯襁褓侯去病侯贺侯敖之属矣。彼宫妾既已荣其族矣。黩武穷兵。汉亦几为秦之续矣。选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三十三。

脱粟之弘。巧取公卿。列鼎之偃。胡不食而乃烹乎。选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三十四。

膻乎青乎。人所蚁慕。炎炎乎蚡乎。士皆热附。所不拜者。独有长孺。选汲,郑列传第三十五。

国风变而为骚。屈氏之骚。其骚之圣者乎。骚变而为赋。长卿之赋。其赋之圣者乎。选司马相如列传第三十六。

衅起争道。白首造叛。太尉持重。卒平祸乱。选吴王濞列传第三十七。

尺布之谣。明主所伤。邪臣导乱。父子再亡。选淮南王,衡山王列传第三十八。

当武皇之开漠南也。出师则王,韩,卫,霍。奉使则郭,吉,任,敞。威眩雷詟老上。天声震武节鬯。选凶奴列传第三十九。

佗帝自娱。黄钺左纛。至哉文德。以化以服。选南越列传第四十。

狗酱番禺。卬竹大夏。唐蒙首发。司马继詑。选西南夷列传第四十一。

博望归大宛开。河源穷天马来。选大宛列传第四十二。

齐鲁之耆。伏生,申公。允矣江都。为汉儒宗。选儒林列传第四十三。

汤禹纵仆。击断暴酷。为恶之报。温舒五族。选酷吏列传第四十四。

闾里之雄。朱家及解。陋彼庸庸。矜色为态。人有急难。式相倾背。感念节侠。其言激慨。选游侠列传第四十五。

维齐之赘。罢飮长夜。彼楚之优。亦善葬马。选滑稽列传第四十六。

卑疵纤趋。妨贤窃位。闻季王之风者。可以自愧。选日者列传第四十七。

廊庙岩穴。亦归富厚。天下穰穰。皆为利诱。奸事末业。太史所丑。选货殖列传第四十八。

周南之托。续其祖也蚕室之佴。触喜怒也。发愤著书。述往古也。协厥麟经。继左瞽也。选太史公自叙第四十九。

[编辑]

座右诫[编辑]

外物纷于前。来则应之而已。常静也涵养操存。执事与人而母不敬也。必可言而言。与不得不言而言。而母支母䙝母诞母诙而辞必定也。苟不静则竞。若百戏之具敶。若万马之交骋。它它藉藉。胡能靖。苟不敬。欲炽而私盛。匪慢之畏。匪傲之病。此心昏昏。如云掩月而尘蔽镜。苟不定则不整。支与䙝儓隶之为。诞与诙倡优之行。汝观自古孰不以言语而身缺名家败事国害政。非谓此三者足以尽自修之方而馀无所事于警。苟能先修乎此三者而益勉其他。所以入乎君子之境。而庶几不负乎古贤圣。

[编辑]

长尺铭[编辑]

其质木其色白。其长中尺。其厚则寸之半。半亦不至于薄。其取夫坚朴恶夫泽。循乎礼式而慕惇俗者耶。

新罗琴铭[编辑]

琴故奇士许国所藏也。东溟郑君斗卿作长歌叙其事。甚奇。今归叔父清风小室家。属余铭之。

千年梵宫。万年枮桐。昔为殿上栋。今为膝上弄。吾闻丰城之狱剑气烛。柯亭之椽笛声传。吾将与尔二者参兮。其孰不曰天下之宝三。

趾斋铭甲子春[编辑]

趾者止也。吾以名舍。百体之中。惟足最下。谦谦自牧。虽卑亦可。贵息厥踵。母蹈其跛。惟悔惟吝。其动可怕。非礼非义。一跌难赦。丘园静阒。花竹秀冶。生平履屐乐在行野。趾之时义。盖亦远且。考于六书。为字亦雅。止足之训。尤所取者。息翁作诗。铭以自詑。

[编辑]

策本一[编辑]

夫天下国家。治而乱弱而强。治乱强弱之相嬗。如书之有夜。如寒之有热。此必然之理也。然其弱且乱。有因乎偸者。有由乎悴者。偸与悴同形而异势。其所以理之者。亦各有其术。夫所谓术者何也。是将便偸者复励而悴者复苏也。是以积偸之国。不可以文理。樍悴之国。不可以武治。偸而文理。则其偸也益偸。悴而武治。则其悴也益悴。必有崩弛荡析之患。必有殄残糜灭之害。斯固择术之失其当。而非所以致治强之效也。夫医之于疾。其所以治之者亦非一道。察其症之缓急。而择术而施焉。故治人之痈疽。必决之剔之洗濯之后可以疗。非恒饵常剂之所能已也。然人人而施此。亦未有不杀人者也。今且有人。其容枯其色薾。中虚而外疲。恍然而如有亡。惴然而如不保朝夕。是必补之以参苓。调之以和缓之剂。引之以时月而渐治之。庶乎其有瘳。若一投以瞑眩。其死可立而须也。医人。犹不可以不慎。而况人主之医于国。其可不择其术而施之哉。惟我国家自壬辰以来。非东被岛夷之祸。则必西受山戎之辱。至今六十年间。八路犹为灰烬。兆民尚在涂炭。国之不亡而仅存者。犹一线耳。可谓至不振也。而当世之人。莫不以偸为忧。臣独以为此悴也非,偸也。夫今之东边之民。栗栗乎唯倭之是惧。日夜东向而伺。如有风帆出没于云海杳霭之间。冏然而逝。则已以为彼将杀我戮我。扶携奔避之不暇。西边之民。栗栗乎唯虏之是惧。日夜西向而伺。如有沿鸭绿越龙塞。介马横驰。有剑槊之声。则已以为彼将系累我焚劫我。亦扶携奔避之不暇。此非他。积弱之所使然也。而居于中土者。其去于乱也未久。亦皆震恐而不能自保。闻鼓铎之响。则怛然而惊心。见旟旐之色。则惨然而变容。又莫不苦于凶岁。迫于重敛而有朝夕死亡之忧。此可谓之悴。而非所谓偸者也。臣恐不有崩弛荡析之患。则有殄残糜灭之害。是犹人之中虚而外疲。不可以瞑眩治之也明矣。且偸极而顽。顽极而乱。祸在内而不在外。则其治之以严法峻威。固亦宜也。今者封境晏然。国尊民服。而然犹皇皇警懽。常有窃发不测之虑。为人上者。不思其所以安之。而又复扰之何哉。譬如富室之翁。欲防剽窃之贼。而不先敷其信惠以固结仅仆庄客。使之亲长上竭心膂。而徒恃械器之盛。复从而侵虐。其下举怀栗然悚惧之志。及见贼之小小者。率皆哗然弃杖而走。而况敢望御其大者乎。方今圣上赫然奋其刚断之志。柄用一二大臣。懃恳图治。思所以自强。则未尝不以外侮为虑。给五保设营将。而士卒不为不炼矣。制炮煮硝。锻甲胶弓。而器械不为不精矣。即山之险以为城。临海之防以为镇。而关隘不为不固矣。然而诸路之民。盖亦罢苦于奔命。恻然之旨。未下于九重之上。而嗷嗷之声。已遍于岭海千里之外。若此无已。则臣恐吾王之僮仆庄客。未见盗贼而先有弃杖之患也。今之议者皆曰。有为则民日益苦。不为则国日益弱。与其弱而待亡。不若为之而庶几有不亡之幸。意。是知国弱之为患。而不知民之怨苦亦未有不亡者也。且治天下国家者。亦岂可拱手而无所为。必也为之而使民不苦。臣愚之所谓择其术者。盖在于此。夫国家大器也。有器不用而置诸牖下久。则拉然而朽。有一人焉见器之不用而速朽。于是乎日夜运动之。或东触之而缺。或西击之而亏。器亦铄然日以销矣。是二者皆未得用器之术者也。当措则措。当运则运。时濯而时漑。使之日亲于人而尽其用。则乌有速朽销铄之患哉。是故使国家免于速朽销铄之患。而以去乱弱而复治强。使民免于水火之苦而以自安其心。莫若先施以四术。简其政令。而勿琐琐而虐也。公其赏罚。而勿挠挠而偏也。省其征赋而宁下之蓄积。母敛之厚也。节其用度而宁上之菲约。母费之浮也。苟人主发其至诚恻怛之心而力行而为之。倡以施此四者。则民未有不安而国未有不治者也。不待士卒之炼器械之精关隘之固。而国家之威。卉然被于毳漠蛮海之外。非特自保而已。虽东取倭西取胡。亦何不可哉。

策本二[编辑]

国家之失其治。盖已六十馀年矣。而当今上有圣君贤辅日夜励精殚虑。切切然以图其治。下之民亦日夜奋首伫足。喁喁然以望其治。则其转衰而为盛。易危而复安。盖又莫如此时之宜且易也。今臣窃观京城之内。崇栋嵬阁。雕宇文墙。曼延而相接。非复若昔日之蔓荆棘榛。寒庐穷阎也。下女饰帔以绣。贱夫涂金为笠。珠顶玉腰。悉遍于闾井之儿。非复若昔日之冻饥冷骨。蓝缕裋褐也。乘轩引舆。整服委绅。威仪文章。日以复旧。非复若昔日之收拾灰烬。戎衣草草也。昨令今行。朝禁暮止。纲纪号令。日以更振。非复若昔日之玩愒时月。百僚愦愦也。山防海镇。罗络棋布。虎士螭队。星错云屯。非复若昔日之荒城废戌。弱卒羸师也。江都南汉。紫燕安兴。笠岩赤裳。一切雄障巨隘。米谷千万。充牣其中。长铩利镞簳羽炮药之属。内外无不峙具。非复若昔日之粮饷匮缺。器械钝乏也。今之议者皆曰。民庶既已富矣。朝廷既已尊矣。关隘既已固矣。莫不弸然有太平之志。虽古昔至治之世。宜若无以愈乎此矣。然而有识之士。又莫不深惧隐忧。皇皇然有乱亡不测之虑。此其故何哉。盖尝试论之。是徒知忧邻敌于数千里疆域之外。而不知我民之可忧已在乎数百里郊圻之内。是徒知严法督威可以取办于时日。而不知我民之怨怒亦随以时加而日滋。是徒知侈观丽饰可以夸耀乎富乐。而不知有甚乐之人则必有甚苦者。有甚富之人则必有甚贫者也。夫蚩蚩无知之氓。苟有疾痛之苦。必皆忘其自致而至于诟天而詈神。而况于为民上者。剥其肤血。椎其髓骨。而能不为之怨且愤哉。既怨且愤。而上犹不思所以抚绥之。则是犹见溺于水者而添之波。见热于火者而益之薪。此其为祸未可以知其所终也。惟我国家地方褊少。东南迫于海。西北连靺鞨。而绝长补短。堇堇不过五千里耳。分以为路者八。折庆尚之半以供倭。折咸镜之半以供野人。捐平安黄海以供清。畿甸左右。王都江原。地瘠而民贫。国家之所为恃。独两湖不满千里之地。田租之运。地产之供。军国之需。百司之奉。咸于是乎资焉。一夫之耕。不过数顷。而纳其税者。常十倍于所耕。一女之织。不过数匹。而输其庸者。常十倍于所织。有司之征督。日下于郡县。守宰之刻虐。日及于村闾。虽朝廷时有宽抚之令。而斯亦文具而已。始或蠲其一二。后必增以三四。始或减其三四。后必倍以七八。则何以异于谓人曰吾将疗汝之饥而夺其口中之食。吾将救汝之死而刳其腹贤之肉哉。臣尝闻两湖士夫之论。凡今民之赋繁而役重者。皆由于贡案之不得其均。昔宣祖朝先正臣李珥以为燕山暴民之政。莫甚于勒配贡案。今若一守其辙而莫之改为。则终必有鱼烂之祸。未十年而壬辰之乱果作。及寇赋既退。邦国粗安。癸卯甲辰之间。始复取赋于民。遂因民户之有无地产之盛衰而定其贡。至今遵用。又五十年矣。时移岁久。国家之费用。日以浸广。征敛又从以倍簁。昔在癸甲之时。其民未苏息。而其所贡比他邑而少。则今也不问其已苏而取之犹少。昔在癸甲之时。其民颇先有生理。而其所贡比他邑而多。则今也不问其已敝而取之犹多。昔之产于东而今或产于西。则不问其西也。犹责之于东。昔之出于南而今或出于北。则不问其北也。犹责之于南。其贡之少者应之。犹必殚其耕织。而况于其多者乎。其产于其土者求之。犹必竭其才力。而况于非其产者乎。臣又尝闻利城有梨园。岁以梨供。今者以其远输则味爽。且其体小也。利人必赍布以纳。一梨之直。几至布三四匹。盖京署官吏刀蹬之使然也。举一物而百物可知。举一邑而百邑可知。此特最小小者尚乃如此。今国家之失其民。亦何待识者而后。乃可为忧乎。譬如富室之子孙。徒闻其祖先之时。尝以安养丰盈之际。出其赢馀。以招宾客娱声妓。修亭台楼榭。或纵意于狗焉戈猎之乐。而亦无所乏。心欣慕之。不知其家业久已颓隳旁落而无足以比于人。且其室家仆隶之属。见其主之疲弱如是。已皆有慢忽懈怠之心。而犹不为抚循优恤。唯日事乎诛虐。则其有不咨嗷怨嗟。涣然而四散者乎。臣尝观吴越语。吴之所以既胜而复败。越之所以始倾而终霸者可知也。夫句践特蛮裔之一君长。固无足与论于古哲王之道。然其自吴归也。能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大。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与之母。生二人与之饩。令孤子寡妇贫病者。纳宦其子。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此其术无他。保其民而已。嗟乎。诚使其民皆有至诚爱上之心。若孝子之于慈父。不忍见敌人之有所加于其上。不忍见其上之有所受于敌人。则是岂特吴之不敌。虽合秦楚齐赵之强。其亦于越何哉。而吴之所汲汲于当日者。唯在于取越之瑰材文木以作台馆。纳越之美女珍宝以娱心目。而民之视之不啻若仇敌。何二者行事相反之若是。而其为效又一何其辽哉。为吾国之计。盖亦无外乎先保其民。勿取无名之赋以罄其产。勿与不急之役以疲其力。勿行非仁之政以毒其心。即釐贡案之不得其均者。以薄其敛而轻其税。则亦庶乎其可也。顷者湖西新行大同之制。常税之外。只收十斗之米。以办百役。一输之后。终岁安于畎亩。此犹琴瑟不良。纵不得卒易其材。且遂移柱更弦而上下之以渐。至于文武相和。宫商得调。此救时之美政也。然异议者皆嫌其不出于己而尚嚣然未已。今纵欲均釐贡案。又安知不复有前日之害哉。呜呼。虽有良法。非断不行。虽能善断。非明罔辨。是故人主之求其治者。必以明断为本。

策本三[编辑]

臣闻事有若至为轻而所系至为重者。士之气是也。农吾知其耕焉而重。工吾知其用焉而重。商吾知其货焉而重。此皆有国者之所为资也。今之为士。非能力稼勤穑以事南亩。以赋于国。非能出技巧利器用以供于国。非能殖货宝通有无以富于国。三者无一业而居四民之首。为国家之所重。岂非以所抱者刚正确大之气欤。根于心敛于身。发而推之。扶舆焉磅礴焉。塞之乎天地之间而未尝馁。为人主者。其可不思所以作是气乎。且士之有是气。人或知其重于身而不知其重于国。夫麒麟驺虞之为物。任之不若牛。驾之不若马。皮毛齿角之具。不若虎豹犀象。而能为国家之瑞者。以其德而不以才。岂以乏驱策服饰之用而重之。将不若虎豹犀象牛与马之贱乎。今士何以异是。是以不患士之无其气。而患上之不作。不患上之不作。患有作之之名而无作之之实。古之圣王知其如此。故惕然自修力行而为天下之士之倡。以作其气。登俊擢良。以布之朝廷。而天下之士犹恐其身之不得为君子。退佞黜邪。以屏之四裔。而天下之士犹恐其身之或陷于不肖。尊贤圣之祀。表忠节之闾。以为矜式。而天下之士亦莫不耸然而兴励。勃然而奋其气。作士之实。固已著于天下。而于是乎养之以学校。导之以礼乐。使之充其固有之气。无使馁焉而已矣。及至后世。其气消阏。为人上者。亦莫知所以作之之道。不能自修力行以率天下之士。徒欲縻之以学校礼乐之名。甚者或刀锯以待士。威罚以䝱士。士之气卒无由而自伸也。今夫人之治树。必固其植厚其培。锄其菑秽。日浸而日漑。故生意卉然达于条枝之间。烨然而为花。蔚然而为叶。苟其不培不锄。无浸漑之利。则虽裛之以组彩。缀之以琳琅。欲求花实之真。岂不戾哉。由此观之。名实之卞。不可以不择也。夫三代作士之规。莫详于周。臣尝读其遗制。而窃自惟度。此固名也。其实则不在此。当武王之初克商。诛飞廉殛恶来。列闳夭周召于朝。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作士之制未立。而天下之士。盖亦不待乎名而气已倍矣。斯固培锄浸漑之效也。若使其时飞廉不诛。恶来不殛。闳夭周召不列于朝。比干之墓不封。商容之闾不式。则臣固知揖让之节。礼乐之文。虽日新于庠序之间。而士之气唯日骎然而衰矣。不然。何成康之后。文武之制。未尝或废。而作士之效。已莫及于当时乎。方今士气之不作。可谓极矣。国既不知其所以重。而士亦莫知其自为重。肃索萎薾。泯泯棼棼。见义而不为。当仁而辄让。以巽懦为至业。以直谅为悖德。不独士之气可惜。亦朝廷之所宜忧者也。今圣上赫然图治。首以士为念。特新四学之规。以督责学官。又将设延英院于太学之傍。以招四方之学者。其所以作士之制。上轶乎姬周。顾不伟欤。虽然。行之已有年矣。士之气不加作焉。有识莫不窃叹以为忧。或者有言曰。上所以作之如此。而下不效者。此士之过也。臣独以为非惟士之过。上亦不尽乎其道焉耳。治者不善镕而责金之不范。是岂特金之罪哉。苟不尽其道。范金之犹难。而况于范士哉。今之所未尽。譬于治树不在翦缀金绣。而在于培锄浸漑之利。夫所以培锄浸漑之者。是在于圣上之自修而为之本。进贤能退愚不肖。使清明纯粹之气常伸于朝廷之上。无有邪孽或干其间。作士之实。固在于此矣。又使礼官举缛仪备享典。进文成公之祀于太学。以兴起儒林而为之表。国中之服儒服冠儒冠者。将莫不歆仰。圣主好士之德。及于异时之贤。而况当于圣明之世。孰不为感发而自励哉。是可见人人奋其刚正确大之气。扶舆焉磅礴焉。以为国家元气之助。其学校之制。礼乐之节。特所以文之者耳。

策题[编辑]

拟执事问[编辑]

问。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格物致知。又是大学最初用功处。而其只曰致知在格物。不曰先格其物者何欤。其只说格物。不说穷理者。又何欤。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固在于诚之之先。而程子曰。格物穷理。但立诚意而格之。然则诚意反在于格之之先欤。经曰物格而后知至。知固在于格之之后。而朱子曰。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然则格物反在于知之之后欤。程子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理。朱子曰。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与其所以然。紫阳之训。其有异于两程。而务学为尤博欤。程子曰。格物莫若察之于身。王氏曰。格物者格其心之物。阳明之论。其果同乎程氏。而自治为尤切欤。韩子著原道。言诚正而不及于格致。抑有所见而然欤。易书论孟中庸。亦必有格致之旨。皆可明揭而历言之欤。王鲁斋以为格致章未尝亡。还经文自知止而后。至则近道矣于听讼之上。此果可谓能尽复曾氏之旧而发前资之所未发者欤。宗江西之学者。复刱致良知之说。证之以孟子。此果可谓能明大学之本指。而虽戾于程朱之教。终亦无害于同学孔孟欤。如欲使学者自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事事物物。皆有以穷其义理精微之所极。务为真知。毋惑异端。且绝外骛之患。以致意诚之效。则将奚为而可欤。此正诸生所日用力之地。必有所讲究于平昔者。愿闻贯彻之论。

问。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非说攸闻。然而稽之于古。颇有不然者矣。尧裨舜受。寔天下之正道。放桀诛纣。可谓不师古矣。而不害于汤武之德。夏时殷辂。宜万世之常行。饰玉建丑。可谓不师古矣。而无损于商周之化。宣王好俗乐。而孟子以为齐国庶几。文帝除肉刑。而班史称其汉治为盛。抑独何欤。古之礼莫殷于明堂。首建于王莽,武瞾。而无救渐台,长乐之祸。古之政莫重于封建。始行于汉高,晋武。而旋致七国,五王之乱。何法古之无益而反有其害欤。李卫公称古车战之制。而房琯用之。卒败于陈涛。是犹可诿于不善用。张横渠言期以数年。可复古井地之法。而朱子以为平世则难行。二贤之论不同。亦将何取而何舍欤。惟我国家自列圣以来。以古先王之心。行古先王之道。凡礼乐刑政理兵理民之属。莫不酌古准今。因时制宜。廪廪庶几古先王之治。而今之议者乃以国朝五礼仪。比之古礼。犹有异同。欲一一以复乎古。至于之乐也之刑也之政也之理兵也之理民也。举将釐而改之。使粹然一出于古。而或者以为我国所用。寔遵大明。天子之事。不可轻议。时王之制。不可遽变。人情疑惑。匈匈不安。岂后世俗污习陋。厌薄古道而然欤。抑亦古今异宜。果终不可行欤。子诸生皆通古今达事理。必有讲磨乎此者。如欲斟酌折衷。母徒泥古。以令可行于今。其道何由。

问。自古谗毁之害人国家多矣。莫不巧中于隐伏之微。善成于疑似之际。忠贤被之。无以自辨。良亦可悲。帝舜有朕堲之训。叔孙有自绝之责。唐虞至治。仲尼大圣。犹有此患何欤。至于子胥之功。不免鸱夷之浮。或以为君宠之不笃。而楚姬之恩爱方隆。又何以见劓鼻之祸欤。鼂令之智。竟被东市之诛。或以为深刻之贾祸。而屈原之廉洁无私。又何以有汨罗之沈欤。申生待烹之殃。或值人伦之变。而伯奇非不遇慈父。乃有伯劳之伤。邹阳梁狱之冤。或值主德之昏。而贾生非不遇明主。乃有长沙之屈。抑又何欤。凡玆数者。固莫非谗者之效。而是岂由听谗者有信谗之失而然欤。抑亦被谗者有致谗之端而然欤。抑别有所由而然欤。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然则士之行于世也。人必谗毁之而后已欤。如欲使谗说不行。人无见谗之祸。亦无用谗之失。其道何由。

戊午增广会试题[编辑]

问。夫中幸者。中土文明之谓也。有国于万国之东。亦称以小中华者何欤。以观乎乾文。则其星之与燕同分者。果何宿欤。以论乎疆界。则其地之为汉所并者。凡几郡欤。以言乎神圣之化。则与尧同时。享祚千年。其为世也。亦可以拟唐虞之煕皡欤。以言乎仁贤之治。则并周建国。设教八条。其为政也。亦足以侔姬公之礼乐欤。炎汉初定。而卫氏已都王俭。当涂祔兴。而公孙遂据辽东。当三韩一统之日。而五季之僭乱适熄。际大明中天之运。而昭代之文物随焕。则以小邦之气数。而辄与中国相符者何欤。燕代近朔。而豆满亦邻靺鞨。闽浙通蛮。而莱州且接马岛。西有重江复岭之阻。即一巴汉之隩区。南称羹鱼饭稻之饶。足比吴会之繁富。则以偏壤之地形。而乃与中国无异者何欤。男子尚信义。既征于涵虚之遗论。妇人不淫辟。更著于孟坚之旧史。则民俗之懿。其或有善于中国者欤。唐宗鞭挞四夷。而终不能过安市之险。蒙人蹂躏诸夏。而终不能拔龟州之守。则武略之雄。其亦有优于中国者欤。衣钵当传于海外者。盖出于圭斋之赠语。经说暗契乎儒先者。实指乎云峯之笺解。则文学之美。其亦无多让于中国者欤。只字藏去。而人或疑其为右军之真迹。图谶流布。而世或谓其得一行之秘诀。则艺术之能。其亦与中国相角埒而无不及者欤。大抵吾东之于中华。流斡之与同。融结之相似。其乘乎此气。产乎此土。蔚然辈出。为世之需者。宜若无前后古今之殊。而独奈何比者习俗渐偸。礼让渐坏。文教日以益敝。武力日以不竞。而以至于握管濡毫之士。星历方技之徒。亦皆莫知其为程籕之为何法。甘石之为何术。寥寥乎无所闻者久矣。是岂在上者之所以转移作兴。有不能尽其道而然欤。抑其世道民物。每与中国一同其升降盛衰。而人不得有所主张于其间而然欤。如欲使旧俗一复。古道自明。文学以兴。兵威以振。而虽一艺一能之微。亦莫不各臻乎其妙。以追前代之隆治。以不负乎比方中华之实。则其道何由。

拟殿问[编辑]

王若曰。宋儒真德秀所辑心经。具载古圣贤讲明心学之大法。篁墩程氏又附之以程朱诸大儒之格言。其为书尤备矣。篇首程复心心学之图。附注王鲁斋人心道心之图。皆能有以剖发昭晢。有指掌之妙欤。危微十六言之外。汤诰降衷之语。始及性字。说命唯𢽾之论。首提学字。此独不为收载者何欤。鲁颂思无邪之诗。与干之闲邪存诚相似。戴礼母不敬之训。与坤之敬以直内无异。其所以一取一舍者。抑又何欤。大抵天下万事。无一不本于人之一心。而修之于身则为天德。措之于国则为王道。姚姒以降。殷周以后。时君世主之能留心于心学。修此德而行此道者。果几人欤。有宋诸君。既以程朱若真氏者为之臣。而凡其要言至论。宜日至于左右。未闻其能修此德而行此道者何欤。予以寡昧。忝承宝位。夙夜警戒。无敢少忽。其于修治此心。懋学进德之方。盖尝日用力焉。至于真氏一书。尤所尊信服膺。讲说亦且有年。而第以疾恙弥久。忧虞多端。作辍靡常。检放不齐。其所自愧于予心者多矣。惟怒为难制。而每乖惩忿之道。有过宜速改。而尚有秪悔之叹。则其不能克治于内者如此。上帝临予。寔予之所以事天。而天未有时若之休。如承大祭。寔予之所以使民。而民未蒙怀保之泽。则其所效应之著见于外者又如此。绎孔圣复礼之答。则视听言动。即予之所尝谨。而习气之怠肆。犹未能祛也。诵孟氏寡欲之训。则声色货利。即予之所尝戒。而时俗之侈曼。犹未能变也。是予之所以涵养本原。讲磨遗书者。两皆不得其道而然欤。抑别有至道要训。而予未之克知而然欤。何以则使存于内者。既尽其正。而发于外者。咸得其当。以之体立用宏而底希圣希天之极功欤。子诸生其必有读此书。从事此学。淹贯乎先圣先儒之言者。其各悉陈无隐。

[编辑]

西行日录[编辑]

乙巳十月晦日夕。闻义州驰启。清使二人。以是月十二日起马。将以来初七八渡江云。昏后。馆吏踵门急扣。告以政院差余为问礼官。且令以明朝辞陛。遂达夜治行具。待晓诣阙。远接使朴四宰长远,义州迎慰使洪判决处大俱来辞。时家大人与迎慰之伯兄参议公。俱以贺至北赴。而拜表未及一旬。尚留关西。朝廷之遣吾二人者。盖意其将于便道历谒。不暇以驱驰为苦故也。暂入玉堂。与彝仲,伯涵,择之少叙。食后出京营。日西晡。馆吏李廷俊始持名帖仪注而来。遂发到昌陵桥畔。遇叔父行次归自平山。下马陪话。日没。始抵碧蹄。太守沈櫶迎见。俄而傧使迎慰继之。一郡扰攘。余度其艰食。只令进酒。酒和椒灰。味甚苦恶。秉炬逾惠阴。二更达坡平。三更。渡临津达梧木。仍向松京。湍吏素顽。掌烜者未十里幷逸去。黑夜彷徨。计无所出。遂令从者刈蒿作炬。敲火而燃之。堇到沙川。霰雪又集。拥蓑入府。见留守权大运。天明。向金川入青石。雪下转甚。马力倦蹄滑。屡踣屡起。过回澜。想皇华之遗躅。涉猪滩。悲李帅之覆军。为之怅然。夕达东阳。府使许珽迎见。言山城有外鼻祖壮节公铁像云。日且昏。遂饬吏駄炬。二更达葱秀。气困殆不能兴。少顷又强起。著马鞍而行。时雪乍作乍止。炬火明灭。从人或有言尝遇虎者听之。诸人皆发竖。到瑞兴。鸡已再鸣。计是夜所历。不过二由旬。而殆若数百里之远矣。少设寝具就睡。天明又行。换骑于剑水。朝食于凤山之待凤轩。午逾洞仙。未刻。达黄州城下。州人无一人出迎者。吏甚恶。兵使病不省事。而通判新易未到矣。离黄州行十馀里。日已昏黑。到驹岘。医官金益精以家大人命。自平壤来迎。遂偕入中和。倦甚少睡。鸡鸣。乃发抵大同东岸。临江吹角良久。城中人始觉之。具彩舫以迎。江水自昨始冰。凿之以行。五更入大同馆。谒家大人。天晓。副使洪公处厚书,状李庆果硕之,庶尹郑载厚俱来见。辰时。傧使,迎慰俱追至叙话。傧使言昔在丙寅。尹公暄为方伯。余年十五。来就甥馆。得见此地全盛之时。舞女歌姬被服纤罗者。几百有馀人。管弦歌钟。日夜不辍。且通椵岛之货。珍宝委积。巷肆街㕓。宛若苏,杭都人士女。毂埒肩摩。余尝偶出城外。归路在人海中。不得呵辟。其盛如此。及至明年。有丁卯之乱。物盛而衰。亦其理也。相与为之叹慨。余劝傧使,迎慰先行。而少留陪家大人登练光亭。副使,书状,庶尹亦来设小酌。雪后长江。一望浩然。十里松梓。夹道荫映。而画船楼舫。纵横于冰渡。不待远览长眺而眼前风物。已应接不暇矣。日晡。驰出七星门到顺安。傧使未发。迎慰醉睡无醒意。夜深过冷井拨幕。永柔李复初具酒馔以待。而余适持蔬。午酒且上涌。腹中㶁㶁作痛。不能啜一杯。到肃川。府使洪有量族人也。待之甚款。晓始与傧使,迎慰偕行。日出达安州。通判李观征,兵使李枝馨俱来见。通判子李博士沃文若。适来觐在此。都事黄道宏宏远亦自江边踏灾讲士而归。相聚为少飮。闻傧使以清川已冰而不报杖州吏。仍俱出东门。就上流冰坚处。以雪马行迂驰几二十许里。夕济大定。日暖如春。才到北岸。顾视江冰。已陷数丈矣。奚奴昏睡后至不及渡。到嘉山。仍向纳清。夜已将丙。而傧使必欲达定州。驻轿溪桥。促稿秣复行。余以失奴。迎慰则以失寝具。俱就纳清傍舍而休焉。少顷奴至。闻迎慰寝具。亦已前向定州。鸡再鸣。与迎慰后先发。夜雪被迳。人马俱颠滑。到新安。欲复就睡而天已向曙矣。译辈皆言龙湾去此不过二百里。驰一昼夜可至。今行到此而彼尚无声。可无虑矣。傧使姑迟发。至已刻向云兴。余有诗。傧使和之。傧使语余曰。自到西天。处处厌见佛善蕯罗汉。盖指众妓之列坐而言也。夕宿于林畔。府使李经汉迎见。是夜湾尹连报客行已到凤城。遂乘晓促驾。历车辇,良策。到所串。犹有馀晷。入龙湾则夜几二鼓。鸭绿只一衣带水。冰且成陆。已数日矣。遥望彼岸。芦苇际天。猎火四起。达夜如昼。令人憀栗。有出塞之愁。府尹郑𬬭来见。鱼川李台瑞,大同柳松齐亦来见。翌朝。往见方伯李公正英于迎慰寓舍。又偕至傧使所。鼎话至已。因细及江边诸民饥困状。不觉惨然。午闻彼行已到中江。遂出江边迎之。申时。两敕入义顺馆。从胡二十二人。驱清马四百五十匹,橐驼十一头而至。闻北京新册皇后。且尊崇太皇太后皇太后。以是颁诏天下。有赏赉而无赦云。少顷。与傧使,方伯,迎慰以下。同行见官礼。呈迎敕,下马,见官仪注三度而退。余事既竣。而仍计家大人行次将以初十日抵定州。留一日以治行具。余行必须进及于留驻之所。可以从容侍侧。而今日已是初八。遂封启付递。仍与傧使诸人作别。日黑离湾上。少憩所串。一更到良策。得家大人下书及京信。锡衍妻以初三因产化去云。晓发历车辇,林畔,云兴。夜入定州。余更欲前进而未决。译官吴廷显适自行中先至。传家大人下教。嘉定邑残。非三行久驻之所。须留此以待云。翌日。本州迎慰宋公时喆至。寓于官妓笑仙家。十一日朝。家大人行次至。馆于城西武学堂。十二日。敕行入州。方伯,傧使俱就家大人寓所相叙。家大人命出行中酒有。进四五杯。唯方伯力辞。仅一举杯少啜曰。美味犹在也。盖李公素以善酗闻。及来此有戒不飮故也。傧使曰。近日搢绅风习。殊异于前。以咸卿巨户而断飮养痾。以礼卿宿嗜而闭门啜粥。吾尝谓此皆非吉祥善事。实近于衰飒。今也吾乃执盏不辍。而公犹为清客。亦岂非世变耶。李公犹不飮。傧使赋送行一绝。家大人和之。入夜乃罢。十三日晓。余辞家大人南归。历纳清,嘉山。与永柔相见。到安州。迎慰权尚矩留州已二日。宋迎慰亦踵至。日昏。复前向肃川。将行。李博士文若又来见。余问文若登百祥有诗乎。文若辞以未能。仍论及古今题咏。以未见奇句为恨。余曰。凡人寻常景物。率尔下笔。颇多佳语。至于名山大川高楼杰观瑰异之觌。立意构词。乃反失之。此无他。物有以夺其气也。辟如解音声人。曲窗呕哑。亦成妙韵。及置酒高会。冠舄纷错。面赤舌哽而不能吐者。气先慑也。文若以余言为然。出南门回顾妙香。雪色际天。恨未能一蹑灵区。振衣于最高顶也。入肃宁馆。洪迎慰昨宿嘉山。今始到此。夜闻礼郞李英馧以安州问慰来宿。十四日。晓发历永柔,顺安到平壤。同年龙冈柳之发起之来见。闻迎慰李袗,问安承旨洪宇纪俱来宿。十五日朝。到中和。复与洪迎慰相遇。到黄州。兵使病犹未起。监司姜裕后来见。安岳李喜年,海牧郑采和亦来见。到凤山。闻朴参判世模以黄州迎慰来宿剑水。遂乘月前向入文化。出站所。与朴公相叙。闻鸡乃寝。十六日。冒雪到瑞兴。历葱秀宿平山。十七日。朝饭于金川。历松都宿长湍。麻田赵丈时馨来见。十八日历坡州。朝饭于高阳。申时。入京复命。始家大人之有燕行也。家大人以余有官䌸。不欲其远出。遂自高阳辞归。今者得因王事。再度逢迎于西塞。陪登练光。侍宿新安。以承数日之欢。此大幸也。余素虚脆善病。秋冬之交。辄抱疾苦呻。不敢窥户外。今者使事出于仓卒。作气登途。旬有八日之间。往返二千馀里而得不颠顿于道路。此又一幸也。第以客行甚急。兼程疾驱。以夜为昼。以鞍马为堂室。昼则尘土滚滚。不辨人面。夜所瞩者。不过马前炬火所烛一步地耳。虽深冬索然。物色尽枯。无可供眼者。而所经原隰山川。一皆为梦中光景。此可为一大恨也。去时渡清川。冰甚坚。鸭绿则如坦途厚陆。可驰万驷。及还到临津。尚用舟檝。南北气候之异。乃至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