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视察蒙古郭尔罗斯后旗报吿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视察蒙古郭尔罗斯后旗报吿
作者:孟森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1月1日
1912年11月1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2年9卷第5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辛亥六月初四日。由京乘京奉车赴东。携有日记簿。途中遇有关系处。辄识以简短语。以留当时心所感触之迹。闰月初二日回京。检所记衍而明之。本意以此为报吿也。顾排日所见闻。往往将一事首尾隔断。昨日之所见。至今日有所闻而始觉其可记。至明日更有所闻而不能不补记。且一日之见闻非一事。转于其荦荦大者。不能团聚一处。以发明视察之本意。用是提纲挈领。最为一篇。先冠其首。复有缘路讴吟。以代纪事者。辄于诗后疏其事实。以存当时记忆之真相。嗣此之后。乃以日记原文附焉。参互观之。较为详尽。非有意为诗文也。

  蒙古在漠南者为内蒙古。内蒙古分六盟。东西盟在东三省及直隶山西边外。西二盟在陕西长城以北。东四盟之在东三省者。为最东之哲里木一盟。哲里木盟凡十旗。科尔沁分左右翼。每翼各分中前后三旗。共六旗。皆属奉天省。郭尔罗斯前旗一旗。属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札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共三旗。皆属黑龙江省。三省所辖之蒙古如此。其西接乌昭达盟各旗。则属直隶省矣。

  哲里木盟十旗扎萨克。蒙古人言其封爵各不同。谓之六王三公一贝子。蒙古王公对地方官。司道以下皆平行。惟对督抚用属礼。六王三公一贝子者。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萨克。为和硕土谢图亲王。左翼中旗扎萨克。为和硕达尔汉亲王。右翼前旗扎萨克。为多罗扎萨克图郡王。左翼前旗扎萨克。为多罗斌图郡王。左翼后旗扎萨克。为多罗郡王。以上科尔沁五旗皆王爵。馀扎赉特一旗扎萨克。爵亦称王。(游牧记称其扎萨克为多罗贝勒。不知何时晋王爵。今盖据蒙古人所言也。)是谓六王。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为镇国公。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为镇国公。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为辅国公。是谓三公。杜尔伯特一旗扎萨克。为固山贝子。是为一贝子。蒙旗地开放愈早。其旗愈富。科尔沁左翼中旗。当嘉庆间即设昌图厅。民人垦佃。逐渐繁盛。至光緖初遂改为昌图府。新设怀德奉化康平等三县属之。繁殖可想。是旗扎萨克今已岁入至三十万圆。盖垦熟之地所纳之租。至如此巨额也。然昌图一府。地占左翼中旗者仅一隅耳。将来推广。又何可胜计。其次为郭尔罗斯前旗。亦于嘉庆初即设长春厅。当时为理事通判。光緖八年改抚民通判。设农安分防照磨。十五年升为长春府。而农安亦陞为县。东清铁道经长春。交通尤便。土地垦辟。故是旗亦甚富。

  科尔沁左翼界内有辽源州。属昌图府。亦旧设。似亦中旗地。然未能确审。右翼界内。新设洮南府。领靖安开通安广三县。当右翼中前后各旗地。开放未久。尚未发达。其在黑龙江境内三旗。郭尔罗斯后旗地。设肇州厅。杜尔伯特旗。设安达厅。扎赉特旗。设大赉厅。皆新设。未发达。盖旧设之厅州县。乃汉人移殖已繁。不设官无以理民蒙之事。应其需要而设之。在设官时地已辟矣。新设之厅州县。则以官招垦。故官虽设而垦尚寥寥也。

  蒙旗地所亲历者。仅郭尔罗斯后旗一旗。自东徂西。皆遵陆行。所见较亲切。又宿扎萨克府两日。宿肇州厅署两日。询访尤备。故能言之綦详。然据所闻各旗情形颇相类。则所以兴蒙古之利而除蒙古之害者。或亦大槪相同。其尚未遍历各旗者。以陆行至郭尔罗斯后旗西界濒嫩江岸处。江水正骤长。天又无日不雨。地皆淹水中。不复可行。遂渡江至新城府。乘轮船而返。俟秋凉水退再往。今就肇州境内述之以见例。

  松花江流域。纵横各千馀里。无山。皆平原腴土。其东半属满洲。为吉江省界。西半为蒙旗界。处其中但知有涂泥水潦。不辨山为何物。故无木无石。屯站所在。居民尚或种树。以取荫而障寒。初不敷取材之用。至石材则分寸皆绝迹焉。是此营造较为困难。而垦种则无地不宜。土人不知有沟洫。故见低地则以为瘠薄。盖夏季雨量极富。松嫩两江水骤涨。当地又多雨。故低洼之地。恒没于水。有漂失之患。又地形稍坳。遇水即渟蓄者。水挟堿质。渟其地即成堿甸。能产含有咸性之草。独宜于牧而不宜种粱豆。土人皆以弃地视之。言垦者掉头不之顾。此皆小农之见解宜然。若有大经营。则沟渠以泄之。堤防以御之。酌种水田以消纳之。又必宽留牧地。以畜牛马。为耕犂之用。更有多馀之城地。专以资牧。则羊毛亦正大利所在。必设大公司。领大片地。相地规画。则寸土乃皆黄金。地广人稀。种植亦必用大农法。一犂可亘五六里。少折旋则时间省。用机械牛马则人工省。此皆大农之事。若以小农之知识往图度之。虽无不各餍所欲之理。然于实边大计。殊迂远无速效。且彼中地利。亦未可以此零星掇拾之数。狼戾之也。

  车行荒草间。绿香扑鼻。但蚊蚋充塞。嘬人并不畏扑。其色青。盖平时无人过。则吸草汁成青色。遇人而嘬之。饥不暇择。且亦尚未有畏扑之机心。又有虾蜢如蝇。螫人至痛。螫牛马往往见血。膏腴之土。庶草繁芜。人不利赖之。乃成虫豸之薮。然绝无蛇虺等毒虫。北方之所以优于南服也。荒地中偶有一二已垦处。则蚊蜢绝迹。粱豆非此类生物所依附。又飞不及远。故荒与非荒之界域。即有蚊蜢与否之界域。除害莫如人力。天造草味。人能董而理之。即成人世界。则弃地于蚊蜢者。谁之罪耶。逐日天气。日中至八十五度。清晨则七十五度以上。

  雨多而土泞。车行低地。水声时淙淙然。或陷于淖。则百计求脱。费时甚久。往往至尽去所载。而后力鞭骡马。曳之出险。故既陷之后。乘客必沾体涂足。狼狈先求脱。乃可待车之自拔于难。虽有官道。恒在若存若亡之中。其有水冲日久。成天然之沟渎者。首尾无端。绕越既所不能。径渡则深至三四尺以上。人必裸渡。而行李则需裸运。然后驱马曳空车。乱流而渡。凡此皆内地旅行所未有之事。要其水草之饶。泥土之沃。正见无在非至宝。吾人听其屯塞至此。惟有自疚而已。

  数里或数十里过一屯。其门插一旗。是为蒙户之标帜。蒙人绝少种地之家。处膏腴数十百年。尚沿游牧之旧。但牧而不须游耳。汉人得托其间者。长子孙。缔姻好。田连阡陌。牛马成群。盖无复窭人。且生殖极繁息。一家问其子女。动辄七八或十数。丁多即择荒而垦。无地狭之患。种地又不费功力。不需肥料。衣食自有馀饶。心广体胖。宜其生息繁多矣。偶语此辈。居此荒寂之地。亦颇思乡否。则答曰。虽有乡。其何敢思。以吾曹之习于安逸。与子息之累之多。若归故乡。皆沟中瘠矣。呜呼。此桃源记语也。不图于今世闻之。虽然。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无古今中外。视此为公理矣。惟慢藏乃诲盗。此则大可危耳。

  昔者禹抑洪水。水乃由地中行。盖以前水行地上也。吉江两省之大平原。滨江低下。略如江南卑湿状。比年以水患闻。要亦名患而不名灾。则以沿江为垦地者所辟。灾不能及也。然从前则幷无水患可言。水之来也。横冲直决。皆在无人之境。则有患而莫或知之。尝于肇州客舍中。遇一客系近地人。忘其姓名。问远客来自何所。吿以江南。则讶为语音不类。盖吉江两省。中间隔一江。江省以吉省为江南也。吿以仆所居江南。乃扬子江之南。非松花江之南。客忽忆南方有水田。因问南方多水。当此夏令。大雨时行。其道路之沮洳。较此间若何。吿以南方无此状。客若甚讶。询所以。吿以南方多河道。客曰。黄河乃在江以南乎。又吿以河非黄河。乃各地用人力所开之河。小者为沟浍。大者为通川。脉络贯通。密如罟网。客更讶甚。谓南方岂家家有大禹乎。知其狃于吉江荒漠之故。无可猝喩。则漫应之。录其问答。足以见彼中水利二字之尚未入人梦想也。此又谁之过也。

  蒙古放地章程。上等每晌收押租五两一钱。依等递减。交通不便之处。有减至三钱五分者。押租半归国家。半给蒙旗。故放荒之始。能多放则蒙旗即获钜款。但押租止收一次。至五年后升科。则每晌纳大租六百文。小租六十文。黑省用中钱。以五百文为一吊。则实收三百三十文。国家得三之一。蒙旗得三之二。是故垦熟以后。蒙旗即每年坐享厚租。以故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有岁入三十万圆之钜额。蒙旗应得之款。又有自行劈分之例。札萨克得四成。台吉得三成五。庙仓得二成五。庙仓者。喇嘛等所得之款项也。如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岁入三十万圆。其全旗所入。乃实有七十五万圆矣。夫台吉喇嘛。既皆以放地为利。则宜皆与其札萨克。竭力欢迎垦者。然事实或不尽然。中有委曲。则借口蒙民生计。设法阻挠。亦往往而有。如郭尔罗斯后旗札萨克。负债于他旗之喇嘛。以地作抵。而彼喇嘛乃将转售其地于俄人。官家代还款八万六千馀两。而令其放地。收押租偿官款。众台吉以债由札萨克自欠。不愿代偿。因相率抵抗。其一例也。岂知放地时固代札萨克偿欠。升科以后。利自溥及。何必把持而致两败。以愚计之。押租就目前止可先其所急。还官款。将来年租。或令札萨克于若干年期内。减收一成或半成。以益台吉等。则亦不为强台吉代为偿欠。庶或可持其平。此在当局相机开导之耳。蒙地若尽数开放。各旗札萨克之为贵族。方不似今日之有名无实。小说载英国贵族。席其遗产。富厚无匹。吾国惟蒙古札萨克有此基础。若今之科尔沁左翼中旗。郭尔罗斯前旗。皆已见诸实事者。但不得大力者作大规画。畸零散碎。择便而垦。仍循游牧时代。逐水草而居之故智。则所谓城甸水地。废弃必多。蒙古不足惜。如暴殄天物何。彼中江水由山水下注。其流甚疾。然初无波浪。若作堤防。不似南方沿江沿海之难。且沟渠一通。水顺其就下之性。即藉堤防。亦并不需高峻。坐使周原膴膴。变洪荒为绣壤。一反手之劳。足以获之。

  蒙古生计之说。乃大可笑。蒙人盖将不能有生。何暇过计。行其境。除汉人有勤动之状外。蒙之人。什七八皆顶冠带。冠上顶珠。青黄赤白。无所不用其极。腰系荷包活计。足蹬官靴。行步微偻其背。举足重滞。槖槖之声。以靴破不甚清脆。唐人诗所谓纥梯纥榻者。颇为近之。童时见老辈有老成端重名者。别成一种态度。以示林下风。入蒙所见。盖无时不然。惟袍带冠履以及挂件。则无一不垢蔽斑驳。历年既久。又不知浣濯为何事。汗渍泥污。狼藉如云霞。此其人所谓台吉者也。其壮丁则谓之奴才。奴才无冠带。分宜操作。然循例派入札萨克府当差。札萨克嘉赏之。则亦任意赐各种顶戴。于是章服亦与齐民有别。而老成持重之贵人风度。相因而至矣。今之好以官贵自标异者。惜不令入蒙一寓目。设早以蒙人之态。喩之当世。吾知学生决不应试求官。天下亦绝不复有持奖励不可废之说者矣。此其戕贼于虚荣者一也。

  台吉之家。男丁生而无一非台吉。故台吉之增益无量。其奴才本尚可奋于人事。然台吉役之。札萨克役之。有时札萨克滥役奴才。台吉得而控诸理。盖争以为各擅之犬马也。台吉一户。例分得奴才四户。数传而台吉之数大增。奴才因无人权。则去而为喇嘛。乃无贵无贱。向之膜拜。于是奴才尽以其幼子为喇嘛。定制。一喇嘛必一正一陪。就亲丁中同时剃度之。其一为喇嘛。其一则喇嘛之奴才。故无论何庙。问其喇嘛名额。如郭尔罗斯后旗札萨克府相近之最寿笃寺。名额为二十五。其中实在僧徒。必为五十有一。二十五喇嘛各带一奴才。又有一大喇嘛故也。喇嘛死。必于其亲丁中顶补。喇嘛之奴才亦然。故一家既有喇嘛之后。其不为喇嘛者。久亦相随而去。其大喇嘛。或为喇嘛得众信仰而推升。或由他贵人力拔起。若台吉为喇嘛。则可即得大喇嘛之位。大喇嘛无庸专带奴才喇嘛。凡合庙皆其奴才。蒙人死亡疾病及有所趋避。皆延喇嘛唪经。既唪经。则必酬之以马牛羊。惟力是视。是为喇嘛之资产。喇嘛又得分放地之利。无一不优胜于奴才。以故奴才皆遁而为喇嘛。为喇嘛则其种亡。此消灭于迷信者二也。

  尝主一台吉之家。避雨因止宿。其家系三品台吉。父子叔侄。壮者以及孩提。共五台吉。问其有无奴才。云尚有一户。此奴才家生齿繁殖。有兄弟五人。但已有两为喇嘛。两为奴才喇嘛。既去其四。馀一奴才。遇彼四人者有事故。则亦将超凡入圣。至其时。吾家奴才乃断绝云。问以台吉家有奴才者多否。则言甚少。因忆郭尔罗斯后旗札萨克布公言。本旗台吉二千馀人。其数远过壮丁。正以此故。札萨克府中厮养。皆顶戴辉耀。亦有戴翎支者。以虚荣锢此辈之身。又以迷信灭其奴才之种。无怪古所谓天之骄子。一入国朝。垂尾帖耳。生气奄奄。治边长策。跨唐凌汉。有以也。无如强邻密迩。择肥欲噬。患又生于所防之外。则固当时之所不及料矣。

  札萨克之富者。诚得所矣。其贫者习于昏惰。拘于体面。如札萨克布公家。吾见其设坐仅能如客数。而其式且不一。茶杯亦然。玻璃与瓦。大小不等。其穷可知。然府中当差者百数十人。冠带济济。虽令一人执一器。府中恐无器皿百数十事。然月縻口粮数百吊。札萨克因事他适。侍从必数十人。冠带而垢敝。迫逐不舍。旅舍一宿。其费即不赀。布公又尝游日本。亦好作开通语。以安逸养成迟缓。晨起必向午。一盥漱历数点钟。尝因讼事至哈尔滨。携三十馀蒙古。住俄人所设客寓。一宿数百金。亦不甚知爱惜。但欲举债。外人承迎恐后。以其地产富也。凡蒙旗贫者大率类此。一经举债。支节丛生。今欲促蒙旗进步。既放其地。又必收其债权。有债则由官中代偿。责令放地自赎。庶地关而纠葛亦清。若布公事是也。各旗闻类于布者不少。收权弭患。今日之要务矣。

  其尤要者。破除阶级。使台吉以上无虚荣心。奴才则无暴弃心。捐除迷信。改良佛教。勤耕耨。积产业。顾嗣续。与汉人竞生存。则边可实。而蒙人之生命亦可延。为国圉计固然。为人道计尤不能不尔。彼台吉之冠带。其敝垢且弗论。得汉人一钱。则奔走恐后。荣辱之原。系乎生计。顶戴无救于饥寒。其可怜矣。朝廷今日。何忍尚以此坑之。吾尤怪蒙人处此。多方作态。以称其冠服之荣。则固尚自以为得意。宁非至死不悟者。是不能不信阶级之见。为专制国民第二天性也。

  国家之处置蒙藩也。更莫妙于以盟长为之牵制。盟长由朝廷选定。非蒙旗所推举。则与盟之为盟。义无所附丽矣。然各旗大事。非各盟长同意。乃不得行。盟长又有四人。意见更歧出。哲里木盟今日之盟长。其正盟长为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镇国公。帮办盟长为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汉亲王。第三副盟长为左翼中旗闲散达尔汉郡王。第四副盟长为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固山贝子。朝廷有命令。随时可以易置之。而一假以盟长之名。则凡系阻挠。即必有力。其名分然也。若用为代表全盟。必不能得同意。万一志同道合。竟有洽乎众望之盟长。一经取舍更任。其团结立破。国家制驭藩服之道如此。今行新政。地方皆有职务。岂能长此破坏。倘能捐除故事。但令受地为民。盟不盟听之。且蒙汉已杂处。地方官已一律行以官治。复何藉特别之法律。以维持此藩封之政令乎。通铁路。设流官。破盟部畛域。裁理藩部而廓清之。藩属之福。亦国家之庆也。今回藏各部。能行此义与否。尚未可定。东三省之蒙古。何为而不以此请命于朝耶。

  郭尔罗斯后旗地。数年来放垦已大半。然札萨克尚穷不自聊。则以放而未垦之故。江省大吏。当时勇于放荒。薄有资本者任意报领。顾但有领地之本。并无垦地之资。于是延宕坐误。以至今日。在肇州见厅署公牍。肇东分防自治会议案。皆有关催垦之事。肇州本治郭尔罗斯后旗全境。境内经数次开放。最早系周道冕经放铁道两旁最腴之地。其地稍稍有垦户。即于肇州移一经历分防焉。谓之肇东分厅。地分五乡。占全旗之胜。上年八月间厅丞崇组轩分守勘定作图。其旁识数语云。土地膏腴。以肇东五乡及和乐安三牌。布拉克台一台。堪列上等。沿江荒段曁鄂多尔图台。察普起尔台。博尔济哈台。古鲁站等四台站。时受水患为中等。茂兴站吴兰诺尔站两处。地多沙积。平字牌及一顺招。地多洼墟。应列下等云。全旗地质之品评。此为详实。而肇东议会。议员皆地主。所利用此议事机关者。无非设苛法以逼佃使垦。且禁他人之出钱劝佃速垦者。盖欲不费一钱而坐收熟地之利。以此期垦。垦复何望。故无资本之地主。不可恃也。夫垦务兴而蒙地设官。遂有肇州厅。宪政举而自治开会。遂有肇东等议事会。今观其议案宗旨。皆汉人领地者盘踞议员之席。蒙人不识字。无望当选。则把持地方者。皆客民耳。蒙人方结习如故。则岂非新政举行。而又多一外来之刀俎。以甘心于此鱼肉乎哉。蒙汉之程度不相齐。劳力不相竞。吾未知其所终极矣。虽然。肇东今日之苛法。固犹汉人苛待汉人。汉人之领地者。苛待汉人之承佃者耳。蒙人固尚无为佃之资格也。

  肇州道中诗

  半趋半蹶越骡纲。坐爱车前众绿香。野草怒生聚蝇蚋。土屯零落见牛羊。庸勋秩古家悬磬。耒耜民移亩宿粮。饶沃近盐天府国。可怜终古说洪荒。州境即有盐泡。

  官台无路野无烟。积水横流马不前。塡道败槽行潦窟。瞰人狞犬垝垣颠。旃裘大长忧艰食。圉牧馀丁遁学禅。如此川原成否塞。诸君何策诩筹边。

  厅署前水没不可行。有一最深之缺口。增一败马槽。可著人足。蒙屯畜犬。多在墙顶上。见生客则狂嗥而下。

  松花江上杂诗五首

  沮洳一步皆成险。蛰处天然长惰心。但觉车轮生四角。安知尺璧抵分阴。地无片石能为骨。天有纤云便作霖。沟浍不修衢路废。十秋虚牝掷黄金。

  楡关轶荡向东开。襁负相望事可哀。塞下尚悬通海禁。关中自为实边来。赍粮益盗生秦暴。越界驱民作楚材。富媪有灵谁与乞。可怜皇父造污莱。

山东人孑身至关外。一年坐食微资。困苦万状。垦地至次年。薄有所获。食其穗而爨其萁。又一年。则薄有积蓄。已移家矣。如此伟大之移殖性质。国家犹时摧折之。次帅言数年前任将军时。尚循例专折报并无福建人民入境。盖意在堵塞来者。惟所防之民族。仅有闽人。尚未知燕齐之民之络绎于此道耳。闻亦有资斧不继。不能待垦。辗转流至界外。遂为俄佃。以俄之移民设备较完之故。可哀也。彼皇父何人哉。

  收权大计竞通航。拉杂摧烧尽栋梁。决胜何能凭下驷。多歧只恐兆亡羊。纵教钜帑谋孤注。可奈归墟属断潢。一线生机惟锦瑷。奇赢况有八千强。

  哈尔滨设吉江两省邮船总局。局在傅家店沿江。江心一小洲。接筑码头颇宏敞。总办韩太守。为言此码头甫于四月闲完工。上年开始。中更鼠疫。三姓采木之道不通。颇费时縻款。计码头之成。共用两万三千元。现局用岁需万五千圆。三姓一路。呼兰一路。皆已有船往返。新城一路。甫拟通航。乌苏里江口以下。已非国界。船舶非就地自造。必商购于俄人。上年由他处订购。为俄国海口扣留。强令拍卖而后已。亏损甚大。此次拟行新城之两轮船。系由陶赉昭移来。船已窳败行迟。又时需修整。处处耽延。实不足竞航业之胜。且寥寥数艘。遇人货拥挤。无可增益。俄铁路公司航行此路者计船百数十艘。缓急足以酌剂。船坚而期又定。往来迅速。人岂肯舍便利以就官轮。然则苟非大举。以数万成本及万五千圆之岁费。掷之江水而已。

  东清铁道过哈尔滨。适为呼兰以上众水之所归。轮船运送。亦不过代彼供铁路之载。我固无自行出海之路。哈尔滨地近三姓。燃料用柴不用煤。各机厂皆然。轮船其一端也。柴系径一二尺之大木。截作二尺许之段。又劈成四五瓣。据言轮船一日需烧两孤巴。孤巴者。俄量名。合吾国陆尺陆寸立方积。三姓购柴。俄已积久。故量名价额。皆由俄先定。每两孤巴售贰十三卢布。每孤巴重约陆千斤。合十一卢布有半。当中国银十四圆。则每百斤两角三分馀耳。由三姓运哈。运费及税。约需倍之。吉东垦务不盛。地不加辟。民不加聚。建筑物无所用之。栋梁之材。夷于灰烬。可惜也。

  锦瑷路为北方命脉。路线所过。农林矿产。每岁增额。即不止全路成本总额。交通一便。万宝皆登。田亩升科。及他税项之增益。直接足偿本息而有馀。国之边防。民之生计。文明之输入。皆其意外之获耳。

  陶赉昭行轮。本溯松花江而达吉林省城。东清路于陶赉昭过松花江。长春距吉省二百四十里。然乘客至长春。宁转乘东清车至陶赉昭。再溯江而上。需二三日水程。往来者如织。陶赉昭一名小城子。客寓市场。日益兴盛。吉长路将成。情状又将变。故分船行下游之松花江。然松花江自陶赉昭以下向止行民船。此次轮船出松花江口而抵中俄行船之松花江。费尽方法。数十日乃达。松花江源出长白。自吉林省城西北流过陶赉昭至伯都讷。即今新城府。其西北为三江口。与嫩江合。更为一江。此江名称不一。蒙古游牧记谓之松阿里江。或称混同江。或称牡丹江。皆土人语。据图籍。黑龙江下游既汇乌苏里江以后。名混同江。又吉东有水通宁古塔等处者名牡丹江。则皆未可与此相混。惟松阿里之名无雷同。似可援用。然三江口以下。公牍通称松花江。今所谓松花江行轮问题是也。由是亦不能不仍谓为松花江云。

  奴因佛果两侵寻。百级謻台负累深。兽畜昔年能戢尾。虎伥今日别生心。慢藏可诲穷斯滥。养欲虽粗逸自淫。记取债权关主极。迨天未雨一长吟。

  众水蜿蜒一尾闾。滨江形胜有谁如。中分稍减飞鸣势。退守犹持轻重书。倚伏不妨观塞马。驱除何忍效渊鱼。补牢事倍功惟半。切莫桑楡计更疏。

  东清路往时勘线。俄人以哈尔滨及伯都讷两处。斟酌过松花江之地点。嗣以工事上计画。决取哈埠。由今观之。伯都讷扼松嫩两江之口。哈埠地处下游。上游输送。仍不能越此。而呼兰通肯诸水。又汇于哈埠对岸。则哈埠实为运送之中心。再顺流而下。去其国界不远。又无不囊括吾运输之利。故知哈尔滨胜于伯都讷也。

  自长春以下。饵日本以言和。俄自有海参崴出口。东清运费。向长春者提价极昂。向海参崴则甚贱。逼货物使出其途。而近长春则运货又转廉。以无逆折使北而转南之理。故在哈埠运出口之货。皆以下海参崴为便。此俄人轻重之术也。

  东清为外国人所造。扼吭抚背。遂觉不可终日。转而视借款所筑之路。如京奉近在呎尺。相形见彼我之迹。人至南满站。即服从外人。至沈阳站。即喜见祖国。管理及钱币。截然不同。此不过接轨处上下站尔。(南满为中日公共之站。京奉局不应放弃。别见日记。)故激刺于东三省。必不肯反对借款造路。无便以闭塞召外人自行干涉之渐。且行东三省。尤见铁路之为土地人民命脉。无交通则死。有交通则生。虽东清为大害。然吾曹能深历满蒙者。实赖此矣。故亦当视为失马之非祸。所未敢知者。舆论甘心缓造铁路。汹汹为意气之争。不免为渊驱鱼耳。

  裸渡

  带水盈盈病涉时。解衣裸渡且从宜。菰芦刺螫腨中骤。黾蛤行缘胯下奇。迎路幷无泷吏语。渡河惟有恼公词。诞登未死欢声动。头上云来又索诗。

  渡河后即遇雷雨、

  出新城府西门

  马腹泥深步不开。十鞭一动气如雷。邱山重负空回首。上坂盐车未足哀。

  满天风雨别新城。矢橛丛中掩鼻行。筚路山林吾辈事。须知揽辔即澄清。

  登吉澜官轮

  汽筒轮毂放中流。衽席初登意不侔。失喜故乡今在望。松花江水是幷州。(贾岛诗却望幷州是故乡也、)

  吉澜即邮船局第一次行新城者。六月十八日抵新城。待货载至二十六日乃起碇。货并不多。遇雨即大车难行。咫尺不能抵舟。交通不便之状如此。

  新城舟次却寄崇组轩分守

  岂意龙沙识使君。洒怀才语气如云。官新百度劳开创。俗异三头辑纠纷。栖亩有粮春劝垦。带刀无警夜销氛。剧怜七载羁穷徼。未展筹边尺寸勋。

  倾盖相逢即素心。衙斋文䜩日相寻。一官苦说为身累。空谷真能喜足音。情比花潭深几尺。馈将药裹抵兼金。浮屠三宿寻常事。此别无端思不禁。

  崇任肇州厅同知。设官即莅此。蒙地民有三种。一蒙二旗三汉。旗者、台站所编置之民。康熙中三藩既平。徙其人于边。使司台站。汉人近垦地至此。三种人声气不同。始颇歧异。今己就理。始至肇。见地方荒寂。积水满地。以为官斯土者必亦不堪之材。既见乃出意外。询垦事具有要领。且知其治胡匪有方略。临行赠吉林参。报之以布公所送之马。崇治肇七年。急于求去。现以民政司宋小濓莅任。其戚也。吿回避将得代云。

  舟过肇州渡口

  一渡仍思跋涉难。泥涂前路正漫漫。却从自在中流日。重问迷津仔细看。

  前日渡此适新城、

  偶成

  城漕求马爰居处。汉广方舟就浅深。万卷何如行万里。下帷刘峻枉书淫。

  日驾大车行。闻北人语觅马骡时。谓之求牲口。始疑其求为揪字之音。继知凡觅取各物皆称求。则求字之义。在南方为文言。在北方正土语耳。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于求牲口三宇尤贴切。古人固语言文字不相远哉。肇州渡见渡船系两小船上铺木板。横约二丈。纵倍之。载两大车。行李在车上不动。马十匹。人十一。盖同伴而外。尚有差官翻译及肇州护送之马兵。故人马均伙也。更有附载者数人。因思古人两舟曰方。正是此制。以其形方。遂引伸为方圆之方。方宇从两舟。故知先有方舟之形。后有方圆之义。

  附记在哈尔滨时。闻黑龙江胪宾府满洲里一带界约。棘手已甚。俄人据中土学者所著之书。指雍正五年之界。不与今同。中国边界线。当缩进甚远。是处东抵额尔古讷河岸。西接外蒙古。为无天然界域之地。当时所以以鄂博限南北者。黑省大吏。询之外务部。无档案可凭。故无从退让云。案东清路自满洲里入境。沿边又设有胪宾府。此段地界。中俄久无异言。今忽据私家著述为发难之端。不思雍正五年条约具在。私家之书。本无援据之价值。且所谓私家之书者。大约即何秋涛之朔方备乘。备乘有北徼条例考一篇。具载康雍两朝界约。秋涛不名之曰条约。而名之曰条例。其意中未知有国际之约章。但知有本国之则例。以为此亦一例文耳。又有北徼喀伦考一篇。则荒谬实甚。喀伦即卡伦。满洲语谓台站为卡伦。台站随地而有。何必沿边。秋涛认卡伦为边界。书中有附载黑龙江与喀尔喀车臣汗分界各喀伦。其案语云。此虽不与俄罗斯境壤相接。然地距边界甚近。实为北徼要冲。故特设喀伦。以示杜渐防微之意。盖其意谓喀伦惟边界乃有之耳。然其本书又称更番候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则秋涛非不知喀伦本义者。乃于喀伦考中杂举至茂兴等十二喀伦。谓台站亦称喀伦。玆不具录。盖知茂兴站之沿松花江。去边过远也。但既知台站皆称喀伦。即安得搜寻喀伦之名。以充边界之数。约文明以鄂博为界。不以卡伦为界。鄂博者。累石为封。特于两卡伦之间垒之。沿边自有卡伦。非卡伦独设于沿边。此不可不辨。

  秋涛书称雍正五年郡王策凌等会同俄使萨瓦勘定疆界。设喀伦五十九座。极东之十二喀伦。就近属黑龙江将军统辖。轮派索伦官兵戍守。迤西之喀伦四十有七。以喀尔喀四部属下蒙古。按其游牧远近。每喀伦安设章京一员。率领兵丁。皆令携眷戍守等语。此段文字。证以蒙古游牧记。知系杂采国史策凌传及松筠绥服纪略图诗注。所著俄罗斯事补辑之文。十二喀伦为黑龙江省内沿边地界。当或可信。然则秋涛喀伦考中。何以江省境内所指为与俄接壤者。至有八九十处之多。杂引盛京通志黑龙江外纪等书。见喀伦之名即收之。贪多务博。其喀伦或称在齐齐哈尔城境内。或称在黑尔根城境内。或称在黑龙江省境内。或称在布特哈境内。或称在呼兰境内。则本系距边甚远者为多。惟秋涛于八九十喀伦之中。又指出十二喀伦。为雍正间分界之处。核其注语。亦系杂采盛京通志黑龙江外纪而得。与松筠补辑原文无涉。乃谬以证松筠十二卡伦之数。寻其注十二卡伦中。其九皆在额尔古讷河东岸。则约文一再所言。如有山台干河。以山台干河为界。何以索解。可知沿河自有卡伦。而非分界之用也。约文又言无山河空旷之地。从中平分。设立鄂博为界。此所谓无山河空旷之处。正指今胪宾府北一带。且指鄂博为界。明白如此。约文又言察罕鄂拉之卡伦鄂博。至额尔古讷河岸蒙古卡伦鄂博以外。就近前往两国之人。妥商设立鄂博为界。此又界以鄂博之复证。在约文原未载鄂博地点。但称蒙古卡伦鄂博以外。由察罕拉之卡伦鄂博。至额尔古讷河岸。是按其地望。实从喀尔喀蒙古界线。曳一平线至额尔古讷河岸。略取其纬度相齐。故须专设十二喀伦。再置鄂博。若所设卡伦。有九卡伦仍在额尔古讷河以内。其馀三卡伦之中。末一卡伦。秋涛又明指为即察罕鄂拉喀伦。与约文合。是仅设二卡伦充无山河处之边线矣。有窎远若是之理乎。今闻鄂博遗迹尚在。东清造路之日。胪宾设官之初。于国界久无异言。固知百馀年来。耳目早经印定。何得复引备乘为口实。秋涛著书。自系科举对策之习。考喀伦即拾掇喀伦之名。博士卖驴。牵引无算。条约具在。虽地无定点。而文义自明。证以百数十年双方承认之事实足矣。俄人无理取闹。固不难辞而辟之。

  数十年以来。谈西北各边舆地者。为最当行之业。其实足迹不出塞外一步。虽极有名之作。从无实地调查眉目清朗者。圣武神威。腴词满纸。以视近日外人地志各书。奚啻霄壤之隔。学术之不能比并于世界。忧方大耳。国界生心。谓可以理折之。李兰舟谓蒙古游牧记等书。俄人用为课本。则其用意更当深念也。又附刘君厚生在哈尔滨商会。调查新城至哈埠粮食税项运脚各费数目。

  一中国银元。合吉省钱每元三吊四百五十至五百。

  一俄国卢布每元。合吉省钱四吊五百。合江省钱五吊五百。

  以上市价。皆有涨落。江省钱法。系用中钱。每吊合实钱五百文。吉省每吊合实钱止三百数十文。而哈商会所开俄卢布所值。在江转高于在吉。当是哈埠系吉省地。江省官帖入吉省。又有折价之故。

  新城府运粮到滨。粮食每担合三百八九十斤。计十二布袋有馀。每布袋净司砝秤三十斤。由新运哈轮船水力。每担合中国银元八角。每百斤约合两角一分零。

  民船合每担中国银元一元四角。每百斤合中国元三角五六分。比轮船运费大一角半左右。故寻常装货。皆用轮船。冬天河冻停运。

  新城粮捐。按市价收七釐及四釐两宗。共抽一分一厘。即值百抽一一。其分七釐四釐两宗者。以新政两项起捐也粮业捐值百抽一。

  斗捐粗粮每斗百文。每百斤约三百文。合中国元八分六七釐。”滨江进口税。一火车计九百布袋。完二十一吊八百七十文。每百斤合中国元二分五釐以内。

  日记

  六月初四日。随张季直先生以江苏实业团名义。赴东三省。兼为宪报任考查一切政俗。晨乘京奉车。晚宿山海关同丰栈。初五日。抵奉天。偕住公署。

  初六日。偕诣旧皇宫观诸重宝。大半往年所见。惟多见一高宗立马像。神采焕发。真气辟易千人。

  初七日。偕往试验场。观览竟日。虽多往年所见。然实用机犂。试验大农之法。则系初见。大农之法。一人可种数百亩。美国

地广民稀。以此获尽地力。东三省必取法于是。

  初八日。江苏同乡为实业团开会于安徽会馆。

  初九日。季直先生偕数人北上。余与刘君厚生江君知源留奉。整备游历蒙古各事。访叶君黻丞。指示种种。叶君幷为致介绍书于郭尔罗斯旗札萨克布公。

  初十日。购买游蒙旅行各具。

  十一日。请次帅给一公牍。投谒沿途地方官。并请叶揆初京卿作书介绍于新城府刘太守。晚赴南满车站。乘日本车赴长春。”凡乘客往来京奉间者至奉必仅抵沈阳车站。是为旧车站。后与南满车站接轨。乃有新车站。谓之南满站。名为新车站。其实皆日本人管理。张贞午司使为言南满本中日共同之站。徒以京奉路局之放弃。遂不过问。而乘客苟但至奉天。即亦不计便否。例于沈阳站下车。其必赴吉江者。不得不假道南满。东清路线。则始至南满站。其意中亦以此为外国人之车站矣。此站北去之客。一切照例称便。其由北来欲直接京奉车者。猝不知其所适从也。闻京奉局亦派员司一二人在站照料。而此一二人翩翩如乘客。绝无执事员标帜。站上并无买票处所。以是欲直接过车者。到站往往废然。有别雇车辆送至沈阳站者。及细询过车方法。则京奉车实无日不至南满站。该站既无华警察。又无有标帜之执事。更不设买票处。但于车头之上。开一洞许人买票。又以去车例不停靠站之月台边。到站时亦不易知京奉车之所在。然则京奉与南满接轨。乃以便北去之客。非便南归之客也。失接轨之本意矣。

  十二日晨。到长春换东清站车。是为俄日路线分界处。昔年俄筑东清路。直达旅大。日俄战后。割弃其半。饵日以和。长春原未有站。日以长春站南之孟家屯站为终点。俄以长春站北之宽城站为终点。中间成瓯脱线。乘客必别以人力运行。继定设站于长春。为两国共同之站。互派警察。互设票房。互置执事员役。由是两国路线。以长春为集中。宽城子本旧市。尚不凋落。孟家屯则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矣。

  午后抵哈尔滨。李兰舟方署滨江道。上海旧识也。访之。知季直先生现尚寓署中。

  哈尔滨第一澡塘。谈者必谓不可不就浴。至则浴焉。

  公园亦有名。至则尽俄人。士女如云。通宵达旦。飮食歌舞。必以亥始。至日高乃已。小说载俄京酣歌恒舞俾昼作夜之风。观此而信。其习俗然也。

  比较南满东清路旅行状况。日人管理铁路。远胜俄人。日人综理微密。尤其特长。而俄人则久处专制之下。人格甚卑。以轻佻侧媚婪索为事。得数钱则作态若取人怜。盖其国法律。惟以箝制国民为目的。此外一切阔疏。遁于弊薮而无所纠束。其政府亦以为此无害于吾事。而人格遂多堕落者矣。华人之取厌于世界。日益滋甚。其故即坐此。以我视俄。窃窃怪叹。以世界各平等国民之眼光视之。华人之程度。合全体以与俄全体为比较。实更出其下远甚。日本亦新进国。而上下无大隐情。能设法律以纠其民之非违。其民遂多能守普通之规律。专制之国反之。其民为万国所贱。则长治久安之道以成。若思想高尚。有改良政俗之心。即为不纯正矣。盖君子野人。正乐其不平等。而事权在握者。乃有无上之威福也。及其既久。沦胥以尽。则固非眉睫近事矣。

  十三日。豫备入蒙各事。购买汽水挂面等物。嘱李兰舟觅蒙语翻译一人。并借差官一人。约十五日起行。午后闲步松花江岸。”十四日。往傅家店。哈尔滨旧系荒地。仅有地名。其有居民。尚自近年。盖燕齐客民。自吉林腹地辗转来此种地。约有十馀家。成一聚落。旋有傅姓。贩买日用物。设小肆焉。遂又名其人烟所在之地曰傅家店。俄人经营东清铁路。其过松花江之处。本择两点。或过哈尔滨。或过伯都讷。后决从哈埠。由今观之。以哈为胜。松花江嫩江以及呼兰通肯诸水。皆会于哈。自此筑路通海参崴。又截牡丹江而过。吉林东半之交通。已包举之。江流再东。至临江。又接俄界。则下游仍落其度内。是哈埠实可谓集中之点。古人以闭塞为主义。营都邑必于上游。取建瓴之势。我易往而人难来。今日以便利为主义。欲其地之发达。必取辐辏之点。乃成殷轸之观。文野之不同如此。世岂有各营生理之国民。而日以乘流掠夺为事者哉。古之建都立国。其思想固未离盗贼时代也。铁路既过哈尔滨。其用地在傅家店西。傅家店以邻近铁路。遂渐繁盛。庚子之乱。为俄人所焚毁。辛丑以后。白地起建。又成市矣。观吉江两省邮船总局。因访局内总办韩吟笙太守。

  十五日。午刻六时半。乘东清路车过松花江上大桥。入黑龙江境。一站至对青山。地属呼兰府界。下车换大车。先一日已使差官赵姓。至此雇车相待。装车后。天已晚。卧大车中看月而行。路旁粱豆茂美。楡树成行。五里一聚落。见牛马归槽。殷富可想。十五里至五站。亦名五台。为蒙满交界之地。满洲先开放。故五站颇繁盛。居民至七八百家。有烧锅。有客寓。住吴家店。食尚有米饭与烙饼。室中已无棹椅。夜睡暖炕。倦时尚不觉。至天将明。则躁热不能成寐矣。

  十六日。早六时行。车夫山东人方姓。为言此间易谋生。不能复归故土。其地每晌值二百五十吊。每一元值五吊云。四十里至土尔谷屯。下车喂马。入一滕姓家小坐。烹煮鸡卵而食之。滕山东蓬莱人。其父母移居宽城子。后移此。租蒙古地。以耕自给。有七子三女。有子妇五。有地七十晌。每晌取粱豆七八石。每石四百斤。斤十六两。与内地同。然地以每石百斤计。是家岁收粮食二千馀石矣。七十晌即七百亩。所收获之富如此。子女繁多而不病者。生计之饶可知。滕亦言家累如此。不至此间。恐难生活。且即儿女俱能勤事。亦不能使田亩骤增。惟托庇于此。道路甚宽云。旁有一老者。系其儿女亲家。盖客民聚处而耕。有子女则为姻亲。各耕地甚多。所蓄牲口。天暖则垦地。寒则拉车赴对青山出售粮石。耕不费工。而田亩又无尽藏。有力即拓而之他。熙熙然世外桃源也。土色甚黑。泥泞之地。车辙所陷。深至数尺。而皆黑土。车行丰草之间。青蚊大集。并无机心。随手扑去。略不惊避。又有虫。土人名之曰虾蜢。其状类蝇。螫人颇痛。马牛受螫。至于皮破。亦不畏扑。一路皆为此二物所苦。然经已垦之地。则虫类绝迹。盖以荒草为窟穴。既垦即成有法之种植。彼虫类即不乐居。且飞不及远。他处蚊蚋不至垦处。可见廓清诸害。以人居为天然之能力。

  三十里至老爷屯。近老爷屯。见民家有插旗于门者。车夫为言有旗之家为蒙古。乃知一路人家。尚尽系汉人。及老爷屯乃见蒙户。老爷屯者。札萨克公府所在。土人尊之之称也。自此而西。所见各屯多插旗者。盖蒙民多于汉民矣。

  三时下车。入布公府。布公名布彦朝克。字福五。即郭尔罗斯后旗之主。所称札萨克者也。袭职未久。其父为札萨克时。私以地亩举债于他旗一喇嘛。谓之三喇嘛。为数甚钜。既无以偿。三喇嘛乃将其地转市于俄商。浸成交涉。官中知之。急议收回。与三喇嘛议取偿之数。一面革朝克父职。卒以八万六千馀两。由官代偿三喇嘛。令将旗地开放六十井。方六里为一井。以地价归官。偿所垫。有馀乃归蒙人。朝克父旋于三十一年殁。朝克应仍袭札萨克。众台吉控之。朝克奔走诉讼。前年乃复袭职。现由官催令放地归款。此次即知其有大宗放地。故实业团嘱至郭尔罗斯。视其地果如何。冀为江苏人民计也。

  先是叶黻丞言哈尔滨趁轮可至涝洲屯。由涝洲屯起旱。十八里至布公府。嗣翻译差官等。俱执言无此路径。彼等俱曾至布公府者。因从其言。由对青山五站一路来此。比来此乃知叶言甚确。翻译等自未走过。狃于平日涂径耳。然因此多见蒙地情状。于计亦得。但旱路多则劳顿较甚矣。向晚大雨。

  布公府中传言布往涝洲屯。浴于江水。是晚必归。归后再请见。先邀入对门一宾馆中宿。是馆正房三间。中一间空。右间为府中大管事卧处。左间为客坐。三面皆炕。余辈即宿于是。右厢为传事房。左厢常关闭。未知何作。屋用砖墙□顶。顶又 板使平。且髹漆。颇光洁。砖地。有髹漆门窗。在此处为无上之建筑。晚进全羊尾。小米饭。据言全羊尾为甚重之礼。然醯酱俱无。羊尾又不甚烂。略索盐蘸食之。不适于口。稍领其意而已。

  布公府中顶冠束带。挂荷包著靴者无数。顶戴各色皆具。亦有拖花翎者。惟敝垢已甚。询之知台吉本有章服。一二三四等台吉。即一二三四品官职。即非台吉。而在札萨克处当差。札萨克即可以章服宠其所私。故青黄赤白之顶珠。累累然。其人既有此荣饰。遂终日冠带。行步皆迟缓有法度。衣无浣濯之事。时方盛夏。袍带矜严。污臭不可向迩。其衣服质料。大约数十年前物。汗渍垢秽。斑驳如云霞。而举止大半滞重。有林下贵人态度。其去活泼勇往。奚啻万里。古称天之骄子。一纳于冠带之列。遂如泥牛入海。首尾皆化。苟无敌国外患。则缙绅二字。固束缚天下之第一义哉。然今日入蒙古观此项荣施。人即热心官贵。亦必有蹙额不自禁者。惟未携蒙地诸贵照片。以示热中于出身考试之流也。晚布归。约明日清晨见。

  十七日。晨起。见蒙人惟下等奴才有起者。(蒙中民人谓之奴才。奴才如有财力。更买他旗人或战阵所获俘虏。又可为奴才之奴才。其名曰黑人。札萨克以下。有资力皆可畜黑人。其待遇尤可任意。若奴才则调府当差。尚有定例。不得过分滥役之也。)知布所谓清晨。为时尚远。出馆门闲望。见马粪高积。过于屋顶。人登其上。可以了远。云粪多以示其富。殆亦数畜以对之意。缘路行。见草坡之下。有帐篷三五。其中有人。方刲羊。取羊肚翻去羊粪。就水洼中濯之。而复就树根揉之。索树枝乱草。意将然火熏此羊而食之也。近处有羊群。知系帐内人所携之行装。资财服食。皆取给焉。询其人。乃知每五年来札萨克府一点名籍。是其旅行本色。所携羊群。除食用外。并有需孝敬上司者。上司如札萨克及其所受治之台吉是也。地本膏腴宜垦。而蒙古自守游牧之俗。其人乃尫瘠无度云。

  十时以后。询布已起。需盥濯乃见。本拟即日西去。颇望早与一谈。岂知一盥濯遂至十二时。正午乃见。固知此中人之惰而迂缓也。

午见布。布颇谈开通语。深叹蒙盟之牵制。盖盟长有四人。由理藩部奏定。随时可更易之。非蒙人所自推举。而既为盟长。则遇大事。非盟长同意不办。因此虽京师有命令。督促新政。如学堂巡警之类。皆不易集事。其关系蒙民全部。谋生计改良。或知识进步等事。更难得赞成者。谈次知布曾游日本。幷为述三喇嘛事。吿以将来看地。布欣然。为言台吉阻挠状。盖此次放地偿债。台吉谓债系札萨克私欠。台吉不认代偿。但官令开放。亦无由终抗。惟言地为水淹。可垦者少。以此为延宕之计。问官令放六十井。是否此数。布言此间承认开放之公牍。实止三十馀井。以吾计之。称三十馀。至少当放三十一井。过此未敢遽应。昨今两年水患实甚。被淹较多。今究有若干可放。仆亦不自知。请往勘验自见。并愿派熟悉其中道路者一人。更派护从之人。偕往一观。又谢赠物。盖携来绉绸等物赠布也。布又言办事不易。近因办巡警按亩派费。汉民承佃者不服。控之肇州厅。肇州遽行文来府争办。谓民户不能归蒙旗敛赋云。

  布见客在正厅旁一间。屋尚高敞。而无器具。炕几上设攒盒一。中有茶食糖果及冰糖等。蝇集其上。罕见空白。炕坐两人。怖有叔布彦都隆陪坐。自称王府当差者。盖二主三客一翻译。共六人。除炕位外。勉凑四坐。其式不等。茶杯六枚。有玻璃。有磁。有大有小。室中有棹一张。然伺应者皆顶戴花翎。冠袍靴带。布衣纱袍纱褂。尚新洁。与他人殊。布有少子。数人拥护之出。貌亦白晳。不类蒙人。所谓齐王之子矣。

  蒙人皆能操汉语。但以客皆南人。音多不正。转不能解。问翻译。翻译广宁人。操北音与语。即通晓无碍。并不藉翻作蒙语也。翻译何姓。能操蒙语。有时令询蒙人政俗。翻译瞠目不能言。转由布代答。且所问稍烦琐。翻译辄匿笑。意似厌之。乃知蒙地本无需翻译。翻译苟无政治思想。断不能翻政治语。幸而蒙汉间耳。中外交涉。需翻译者何限。其胸中无此影。临时遽令传语。正不知所语云何。

  兴辞归馆。旋即送席来。八大八小。十六碟。烹饪甚拙。苍蝇丛集。不敢多下箸。席间一布彦都隆作主。并一大管事作陪。谈次知哲里木盟十旗。盟长为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镇国公。本与布同族。前旗在南。谓之南公。帮办盟长为达尔汉亲王。副盟长为达尔汉郡王及杜尔伯特贝子。皆由朝廷特简。

  蒙古信佛。鼠疫后。布公许愿西庙唪经。西庙者。庙在府西。较大于府旁之最寿笃寺也。自十九日起。唪经八日。迎全盟之大喇嘛于洮南交界之地。大喇嘛亦不乐陆行。舍蒙古内地不由。直至昂昂契上汽车绕至哈尔滨。再乘汽船至捞洲屯登岸。交通之利。喇嘛亦知之。布公言蒙人往西庙顶礼者方载道也。西庙喇嘛。多至六十馀名。合奴才喇嘛又加倍。饭后倩人导至最寿笃寺瞻仰。此为札萨克供奉之所。寺喇嘛额二十五。入寺无一人。有一看庙之小喇嘛。想即奴才喇嘛。门内有四金刚。有佛坐骡车一具。供出会用。极粗笨。在彼为庄严无匹矣。正殿供三世佛。旁列十八罗汉。别有孙行者猪八戒沙僧等铜像。及诸怪状之铜像。楼上中间设千手千眼佛画像有各画像。又有一幅。中太极图。次八卦。次十二生肖。共为三周。其上为天堂。其下为地狱。殿后有八角亭二。均有八角柱。各面画神佛各像。又进一后殿。有地藏像。旁列各塑像。有关羽及关平周仓像。观此知蒙古佛教。驳杂无理。正赖改良。正殿楼外平台可远眺。见涝洲屯。江岸以上。一碧成海。庙在冈上。若加点缀。景色殊佳。

  归馆思浴。询主者。言蒙古无此事。既无浴具。亦无浴所乃已。其奴才尚出没水潦中。冠带之流。则终身不近水矣。

  十八日。晨将发。布公送走马。并活计。其色多大红。针线劣甚。十时行。午后至一屯。问路。盖蒙古人赶车并不识路。时时误入歧途。所问一叟。云保定人。吴姓。称乡亲甚洽。雨甚勉行。晚不及至站。宿一蒙屯。其家惟少年蒙妇携两儿。云系屯长之家。屯长系奴才。而妇为台吉女。

  十九日。晨四时行。八时过三站。投店具食。十时过利蒙屯。十一时过一水沟。裸渡。费时甚久。午后二时过八家子。暴雨。闯入一蒙人家暂避。行李尽湿。雨甚于昨。久而不已。不能行。遂宿。询是家。知为三等台吉。与谈台吉奴才相关各事。

  二十日。晨四时半行。六时抵二站。十二时望见肇州一高冈。名为察普起尔岗。车行旋陷大淖中。马伏不能起。雷雨骤至。披雨衣坐车中不能下。知源有仆曰小槐。来负之使下。以重不能胜。两蒙古翼之。始出淖。拮据设法。午后三时至州署。一路水没人膝。得天兴店。宿焉。州署悬水中。四周无路。与客谈江南河道。窃叹水利之不足喩于此邦也。语具前。

  二十一日。晨往谒厅丞。丞吉林人。汉名崇绶。□姓沈。号组轩。谈甚洽。留宿署内。即迁行李入焉。出图册观之。殊与□务要览不合。乃知此处放荒真相。且知地尚□水。无可履勘。

  因改计不复深入。俟秋再往。

  二十二日。住厅署。决往新城。定明日行。

  二十三日。晨八时行。数里即陷大淖中。马践泥泞溅人身皆满。下车候设法拔车起再行。数里遇大水。肇州护送之马队前探水行。最浅处犹没马腹。驱车行至中流。水泛车面。行李有受湿者。车行泥淖水泽中。恐马或停顿生变。车夫呼斥鼓噪。护勇差官等和之。动心骇目。又数里间过小水数处。抵江岸。方舟而渡。入渡人家小憩。是盖官渡。非设厅治。尚无此物也。

  渡松花江行十馀里。皆有水潦。遇雷雨疾驱抵李家园子避雨。是日车夫系汉人。尚能疾驱。若蒙古则无此能力矣。避雨所入之家赵姓。人口甚多。妇女亦避客。有汉人习气。李家园子为低地尽处。前仰高岗。上岗即少水潦。为新城府大道。阅两时许始霁。复行。上岗果皆高地。坦道大宅。嘉树蓊然者有小儿读书声。较之江北蒙地。觉此有故家乔木之观。晚抵大湾宿。上岗已二十五里。宿站西天增栈。内设药肆。

  未至栈。行大道中。见道旁田极肥美。有拥机犂八部耕作者。地大而民阜。可想见也。居民气槪亦渐与蒙地不同。此为伯都讷旧壤。本系满洲。设官又久。自尔有别。

  二十四日。晨五时半行。近城转低洼。水泥狼藉。并有须绕越者。伯都讷亦无水道。其肥沃故在高地。

  十时半至新城。住海源栈。探询府守。知往陶赉昭接晤巡抚及振贝子。不在署中。再询署幕。得应裴卿其人。名彰。下午又雨。雨过往谈。应君无甚了解。但知新城少大片荒地。惟有鹅李贡地。本禁垦。后因私垦者多。光緖间开放若干。今尚有三万除晌未放云。

  于路见官轮招帖。反复转询。知尚停城外。不日下驶。因新城无所事事。拟即行。同店有江省人张辑五名迺绩者。纵谈。张久奉职于江省各地。颇熟悉。曾收月亮泡鱼税数年。为言税额年收三十馀万吊。栅泡与嫩江之间。而掩取之。水涨时鱼来。来则栅焉。水落鱼去。遇栅折回。积压泡中。水为之塞。层积皆鱼。以销运无地。天未冷不能致远。俟冰而后取之。连冰运哈尔滨。故鱼税祗冬季可收。若有快轮从嫩江下驶。则随时可捕。或就地制罐诘。亦必大利。札赉特地。东南已开。西北皆荒。月亮泡亦在焉。锦瑷路当适过其地。

  二十五日。晨登吉澜官轮。出城。雨后泥泞甚苦。

  二十六日。午后下驶。城中粮食托载。雨阻即不能送至舟中。待至七八日。今日始晴。又无车可载。祗能约留作下次装运而已。相距一二里。不便如此。汽笛既鸣。男妇老幼。江干愈集愈多。踞地而观。数时不厌。无交通之民。既闲且惰。官轮无揽载。无定期。无货栈。四时行。见俄船码头有趸船。颇宽敞。有屋可作屯栈。非官轮比也。此岂足与竞争者哉。

  右稿上年已登北京宪报。当时禁他报转载。故未遍登各报。友人留得此残稿。末尾缺如。今蒙事方急。内蒙大赉厅且有警耗。肇州与大赉贴邻。情状相埓。辄再登报。以供观察。我若无眉睫之祸。蒙人岂足平哉。萧墙之忧。最难排遣。书此致慨。报吿中秋初再往。去年七月实再至其地。并至齐齐哈尔等处。在肇州经营购地事未就。至九月初。闻武汉事而返。重九日归至长春。大雪寒甚。是行一无所就。第二次报吿亦并未有暇叙次。计自前年以来。三至关东。此笺笺残稿。则第二次行役记忆之迹也。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8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