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页面:SSID-13951845 苏州话诗经.pdf/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此页尚未校对

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 知文字型的文字语根本违反了真。“论衡”自纪篇云 ‘夫文由语也。 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深闭指意。 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当言事时,非务 难知,使指隐闭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林鸿’。那么,即使古雅言化的文字 语,也不合于“真”,而暴露了它的弱点了。这即因“雅”的问题,不过基于实用性的关系,而“真” 的问题,却是写成文辞最基础的条件。“史通”杂说中云:‘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 同。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自汉以降,风俗屡迁,求诸史籍,差靓其 事。……荆楚训多为伙,卢江目桥为妃,南呼北人曰亿,西谓东胡曰处;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 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足以相毗俗之有殊,验土风 之不类’。在整篇古雅言化的文辞中间,只运用上几个俚俗土语所用之语词,已足以‘相甿俗之有殊, 验土风之不类 ’。何况是活生生的方言文学呢?所以真而不雅,不过减少了一些实用性;雅而不真,简 直根本丧失了文艺主要的生命。 由前一点言,哪一种的文体不出于活生生的口语的创造!由后一点言,哪一种活泼有力的文辞又可 以放弃了活生生的口语之运用!所以在此原则之下,能运用口语的当然为活文学,而能运用方言的,当 然更能成为活泼有生气的文学。兪平伯先生在“吴歌甲集”序中早已说过:‘我觉得最便利的工具,毕 竟是母舌。这是牙牙学语后和小兄弟、小朋友们抢夺泥人竹马的话。惟有它,和我们最亲切稔熟,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