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
这份文献应使用传统汉字,而非简化字。校对时应以原文为准,特别注意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以及异体字的使用。如果无法直接校对原文,请勿进行机器或人工转换,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一般而言,文献应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汉字。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献(如1956年前的文献、未施行简化字的地区文献,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之前的联合国文件)通常应保留使用传统汉字。在汉字简化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只有部分汉字被简化的文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等)通常应以原文形式保存。 |
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范文瀾 1948年 |
中国通史简编/编1/章1 |
目录
[编辑]中国通史简编 上卷
- 序
- 再版说明
- 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
- 论正统
- 第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远古至秦
- 第二编 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扩张到外族的内侵——秦汉至南北朝
中国通史简编 中卷
- 第三编 封建制度社会螺旋式的继续发展到西洋资本主义的侵入——隋统一至清鸦片战争
中国通史简编 下卷
序
[编辑]我们要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我们必须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前途,我们必须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前途,我们必须了解这两个历史的共同性与其特殊性。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顺利地推动社会向一定目标前进。
这样,研究中国历史,是每一个进步中国人民应负的责任。
中国是拥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国,积累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大堆史料。甲骨钟鼎,经传诸子,史书地志,小说笔记,哲学宗教,诗文考证,歌谣戏曲,凡此种种,无不属于历史的研究范围以内。这不仅非短时期所得遍览穷探,在物质条件多方限制的环境下,也不允许这样去做。可是要了解中国历史比较近真的情况,却又必须向这广泛纷乱的大堆史料中去寻找。
如果利用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一类现成的史书来学习中国历史,是不是能收预期的功效?第一,这类包含千百万字的大部书籍,学习者哪有这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消耗;第二,这类书连篇累牍,无非记载皇帝贵族豪强士大夫少数人的言语行动,关于人民大众一般的生活境遇,是不注意或偶然注意,记载非常简略;第三,我们要探求中国社会循着怎样的道路向前发展,而这类书却竭力湮没或歪曲发展的事实,尽量表扬倒退停滞阻碍社会发展的功业。一言蔽之说,这类书不适于学习历史的需要。
我国广大读者需要的首先是从广泛史料中选择真实材料,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生动的,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的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研究会同志们才力薄弱,不自揣量,草拟了这一部《通史简编》出来,不用说,距离实际合用的通史,至少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知道,这仅仅是大胆的尝试,这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这仅仅是不值自珍的敝帚,这仅仅是聊备删削的草稿。我们怀抱着百分之二百的热望,要求大雅通人、先进硕士给我们严格的批评和指正。只有在批评和指正下面,才能完成写出较好通史的任务。
参加本书编辑的同志凡七人:谢华、范文澜分任第一编,佟冬、尹达、范文澜分任第二编,叶蠖生、金灿然、唐国庆、范文澜分任第三编,为了整齐体例,修饰文字,由范文澜任总编的责任。
今天,《通史简编》上册付印了,我们非常欣幸,因为我们将得到批评和指正。
中国历史研究会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再版说明
[编辑]《中国通史简编》一九四一年在延安出版以后,各个解放区多有翻印,在蒋管区虽然遭受法西斯特务的禁止,但是一九四七年上海也终于印出了。这证明读者急需一部真实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不过在延安编辑的时候,因为材料缺乏,人力薄弱,仅仅一年半的日期,仓促脱稿,自然产生许多缺点,距离实际合用的通史,还有十万八千里。几年来接到许多珍贵的批评和指正,却又因为原来参加编辑工作的同志们都负担起另外的工作,范文澜同志忙于赶写近代史,所以始终未能修改。去年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成立,预计在近代史编辑完毕以后,把《通史简编》仔细订正。现在编辑近代史的工作正在进行,《通史简编》又须再版,只得根据原稿校对一遍,在个别问题和词句上略有改动,较详细的修改还得留待将来。
人民的历史,不是皇族的家谱。历代纪元年号,显然以天下为帝王私产,且时代距离不易省察;故本书对历代帝王直称姓名,年次全用公历。为便于检查,将公历、年号、帝王姓名和帝号,制成简单的年表。中国历史到西周“共和”的时候,才有确实的年数,所以年表就从“共和”元年开始。年表把同时存在的主要政权、年号并列。年表仅仅为了纪年,其在纪年上没有多少作用的,完全删去,如公元三〇四年从七月到十二月司马衷改变三次年号,删去“建武”、“永安”,只留下能继续二年的“永兴”;如公元四九四年南齐连换三个皇帝,删去萧昭业、萧昭文,只留下能继续五年的萧鸾。
参加本书校订工作的同志共八人:范文澜、王南、王可风、荣孟源、牟安世、高山、刘桂五、纪志翘。
这次只是微小的校订,深望读者再多给予严格的批评和指正,庶几将来能仔细修改,慢慢写成一部较好的中国通史。
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