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小史/第三章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第二章 中華民族小史
第三章 長江下流之同化
第四章 

  長江下流自古爲吳楚諸蠻族之根據地,在本書第一章的東夷系卽包括居住於此一帶的民族而言,在戰國以前尙與諸夏民族儼然對立,競爭極烈;然至今日則不但人種風俗純與諸夏混合。且一變而爲中國文化之中心區域,則其間變遷化合之跡當有可觀者矣。茲按其同化次第,分爲四時期。

一曰文化獨立發生時代(自上古至西初)
二曰諸夏文化南被時代(自至東末)
諸夏民族南遷時代(自三國至
四曰文化發展極盛時代(自五代至現代)

第一節 文化獨立發生時代[编辑]

  東夷民族就古史所載情形觀之當分爲三組。居於山東半島及安徽江蘇北部者爲一組,種類極多有萊夷淮夷徐戎,等名稱,可以代表之。居於湖北江西一帶者爲一組,有諸種,可以代表之。居於江蘇南部者爲一組,可以代表之。此三組古代是否彼此交通,文化一致,今已難攷,惟吾人爲研究便利起見,姑作爲同屬一族觀之,無取細分,以省紛擾。此族人民古代决非與諸夏族同種,由彼此對待之態度觀之,可以證明。諸夏呼彼曰,顯示其非我族類。而彼族亦自居於諸夏以外,故至春秋初年,之君王尙有『我蠻夷也』之語,可見自此以前東夷族未有以諸夏自居者也。此族古代因與諸夏族同處平原,接觸極易,故衝突亦較多。《詩·商頌·殷武篇》有『奮伐入其阻』之語,可見時此族已甚强大。至初則太公萊夷與之爭國家;武庚,諸夷爲之附和;而伯禽之討淮夷徐戎,見於《書·費誓》,尤爲當時一大事;昭王南征至於溺死,可見其在上古必常爲諸夏之害矣。惟東夷因與諸夏壤地相接,故同化亦較易。孟子耕於歷山東夷之人,可見山東全部尙均爲東夷所盤據。朝起於東方,及其亡也東夷尙助武庚爲叛,可見朝與東夷血統必亦甚近。然則自上古以來所謂諸夏民族者,其中混入東夷之血當已不少矣。惟至春秋初年,山東一帶經諸國之經營,已變爲諸夏根據地,故東夷只得退據長江下流而苟延殘喘耳。然其最强之族如,如,如,尙屢爲諸夏之患,是亦未可輕視也。

  東夷族古代文化之特點有幾,現已不可深考。但知其宗敎則偏重鬼神,巫卜之風甚盛,人亦有此風,故疑其與東夷族必有關係,社會組織則純爲個人主義,與諸夏之重家庭者不同,——,之公族均不强,可以爲證;——言語則別爲一系,殆近於複音,非若夫諸夏之單音系;服飾則斷髮文身,尤與諸夏冠帶之族不同;此皆東夷族獨立發展之文化也。

第二節 諸夏文化南被時代[编辑]

  長江下流之接收諸夏文化,就史書所載似當始於泰伯之適,又自稱其先祖爲文王鬻熊,如果屬實,則鬻熊亦開化江表之一人也。又《詩·召南》諸篇稱贊之化,女子野人均有文采,可知長江流域之一部分已經同化。或者人本屬東夷,故當時東方之交通必較繁,文化亦必較高,至而反退化耳。傳說謂時有大彭豕韋兩霸國,大彭地,豕韋楚地,皆東夷之國,亦可爲證。惟其時長江流域之大部分尙均在比較野蠻之東夷族手中,故未可謂爲諸夏文化之眞正南被時代。至泰伯,史未敘其如何開化江南春秋末年尙甚野蠻,可知泰伯之影響甚小。鬻熊則有無此人尙未可定,故亦難以爲諸夏文化南被之據也。

第三節 諸夏民族南遷時代[编辑]

  

第四節 文化發展極盛時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