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物志/九徵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自序 人物志
九徵
體別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1]西涼劉昞註: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2],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西涼劉昞註: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覩,惟聖人目擊而照之?凡有血氣[3]者,莫不含元一[4]以為質西涼劉昞註:性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歷四時,稟陰陽[5]以立性西涼劉昞註: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體五行[6]而著形西涼劉昞註: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西涼劉昞註: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西涼劉昞註:質白受柔,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人情之良田也。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西涼劉昞註: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則不能甘矣,若酸也則不能鹹矣,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7]西涼劉昞註:平淡無偏,群材必御,致用有宜,通變無滯。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西涼劉昞註:譬之驥騄,雖超逸絕群,若氣性不和,必有毁衡碎首決胸之禍也

  聰明者,陰陽之精西涼劉昞註:離目坎耳,視聽之所由也,陰陽清和,則中叡外明[8]。聖人淳耀[9],能兼二美,知微知章[10]西涼劉昞註:耳目兼察,通幽達微,官材授方,舉無遺失,自非聖人,莫能兩遂[11]西涼劉昞註:雖得之於目,或失之於耳。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慮西涼劉昞註:達於進趨而暗於止靜,以之進趨則欲速而成疾,以之深慮則抗奪而不入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西涼劉昞註:性安沉默而智乏應機,以之閑靜則玄微之道構,以之濟世則勁捷而無成。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西涼劉昞註: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聖人任明白以進趨,委守成於玄慮,然後動止得節,出處應宜矣。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西涼劉昞註:陽動陰靜乃天地之定性,況人物乎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西涼劉昞註:筯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動外形,豈可匿也。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12]西涼劉昞註:五性者,成形之具,五物為母,故氣色從之而具。五物之實,各有所濟西涼劉昞註:五性不同,各有所稟,稟性多寡,則偏性生也

  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13];弘毅也者,仁之質也西涼劉昞註:木則垂蔭,為仁之質,質不弘毅,不能成仁。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西涼劉昞註:火則照察,為禮之本,本無文理,不能成禮。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西涼劉昞註:土必吐生,為信之基也,基不貞固,不能成也。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西涼劉昞註:金能割斷,為義之決,決不勇敢,不能成義。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西涼劉昞註:水流疏達,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西涼劉昞註:五物天地之常氣,五德人物之常行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

  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

  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

  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

  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註釋

[编辑]
  1. 情性:性是天生本質,情是人性情慾。
  2. 微而玄:指微妙而又玄奧。
  3. 血氣:劉邵採順氣之說,謂人物稟氣而受之為性,此性稱之為質性、才性或氣性。
  4. 元一:為漢儒氣化之宇宙論中之話語。漢儒用天道來解釋人道,認為「元一」乃宇宙之本體,主張天人合一。漢儒董仲舒說:「元者,太始也,為萬物之本。」劉邵論人物之思想體系,承襲此種說法。
  5. 陰陽:亦為漢儒氣化之宇宙論中之話語。班固之《白虎通德論》云:「情性也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因此,質性之理,必資於陰陽,以見其剛或柔,拘或抗。
  6. 五行:亦為漢儒氣化之宇宙論中之話語。《白虎通德論》云:「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7. 變化應節:就是能夠因應情況之變化,有效掌握局面,進退有節。
  8. 叡:同「睿」字,明智、通達之意。中叡外明,就是內智外明。
  9. 淳:大。耀:明。淳耀,就是光大美盛。
  10. 章:同「彰」字,指顯著明白之事。
  11. 遂:即成功。兩遂,指兩樣皆成。
  12. 象:即象徵。
  13. 弘毅:是《論語》上強調之德性,《論語·泰伯篇》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弘毅就是任重道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