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新文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廢除漢字 創造新文字
作者:之光
1935年9月5日
簡體字在文字運動中的地位
本作品收錄於《新文字半月刊 (第2期)

上一期里,在「廢除漢字」的標題下,我們得到了下面的結論:

(1)爲什麼要廢除漢字?因爲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是中國特權者壓迫勞苦群衆的工具之一。(2)漢字的缺點:第一,難認難念難寫難用;第二,與口語隔絕;第三,無法國際化;第四,無法與科學技術結合;第五,構造上含有封建意識。

汉字既須廢除,那麼必需要一種新文字來代替他。

4.新文字的基礎

文字原是表達語言的一種工具;但這種工具,絕不是幾個文人學者們,在書齋裏閉門杜造出來便可應用的。文人學者們儘可造出最科學,最合發音原理的文字出來,但結果一定是不能適用;閉門造車,出門必不合轍。如錢玄同一度堅持的用國際音標拼寫中文,發音是不錯了,可是用起來比漢字更難十倍。如十二年前曾經有人提到的用速記法代替漢字,寫起來倒是簡便,可是除了本人以外,別人便很難懂了。如莊澤宣一度提到的科學字,每字注出唇齒舌的位置與張合角度送氣强度,科學倒是科學,可是除了科學家便無人敢問了。

文字是大衆的工具,不是少數人的專用品。新文字不能是文人學者們臆造出來的空中樓閣,而是有他的基礎的。

舊文字老古董廢除,新文字實現,這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絕不是幾個專家們靈機一動,創造出來的。新文字的創造,是源由於社會之演變,根據於大衆之需要。新文字是專家們的研究設製,但他同時必是社會的產物,必須是根據社會條件與大衆需要而產生的。新文字之基礎,在於大衆之需要。

5.歷史上的拼音文字

唐朝印度佛經傳入中國,國人對於漢字已感到缺陋,而有創造拼音文字的心理。但在封建社會之下,漢文被作爲一種御用的神聖的工具,要廢除他是不可能的;所以結果也只作成了守温和尚的三十六字母,用以補助讀音。宋元兩代,文人忙於傷感和鑽牛角(理學),民衆苦於戰爭兵燹,文字問題,便少有人過問。明朝萬曆間有兩位洋人到中國來,利馬豆(Matteo Ricci)和金尼各(Nicolas Taigault)。他們每人造了一種拼音法(用意文和法文),這當然不能適合中國人用的。

鴉片戰爭(1842)後,外國傳敎士來華者日多,他們感覺到漢文的難和大衆對他的不瞭解,於是便用外國字母來拼寫中文,印成聖經福音等宣傳品。目的既在宣傳,便按各地方言拼寫,這是他們成功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書籍,現在還可看到。不過他們忘了『詞兒連寫』的大原則,用音簡陋,粗製濫造,故不能作爲新文字用。然其流傳勢力,在當時却是極大。

這時中國的字母(即守温的見溪群疑等)也發生變化,因爲語言發音是變化了,字母當然也要改變。但他們所注重的只是聲韻,故深研『韻目』『韻攝』,始終無創造拼音字的企圖。重要的著作有切韻(隋),唐韻(唐),廣韻(宋),平水韻(宋),中原音韻(元),洪武正韻(明),切韻字母(明),五方元音(清)等。從這裏面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用的字母漸漸簡要,漸與現在的字母接近,五方元音中已和我們拉丁化所用的音相差無幾了。

1866英人威妥馬 T.F.Wade 創造羅馬字拼中文,各地應用甚廣。

1896(光绪22年)是文字運動史上可紀念的一年。這年有沈學的『盛世元音』,蔡錫勇的『傳音快字』出現,這兩種是注重速記性質的。還有王炳耀的『拼音字譜』和盧戇章的『切音新法』(1898正式發表)的出現,他們已發現運用拉丁(羅馬)字母拼音的大道了。1895年吳稚暉完成了一套字母,他自稱爲『豆芽字母』。這時候中國文字改革運動,極爲活躍,雖然仍有名流學者們在那里反對,但民衆對新文字的需要是一天切迫一天,不久,便有兩種驚人的新字出現。

第一是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在1904年發表。字母的形式,摹倣日本假名,採用漢字的偏旁。發表後得到嚴修,吳汝綸等名流的宣傳,武官袁世凱趙爾巽的提倡,所以喧嚇一時,流通甚廣。王照又編印書籍,發刊報紙,努力提倡。在北方一帶,流通極爲普遍。第二是勞乃宣的簡字運動。他把王照的字母加以改正和補充,於1907完成『簡字全譜』。全譜內含有(一)京音譜50母12韻,(二)寧音譜56母16韻,(三)吳音譜53母18韻,(四)閩廣音譜83母20韻。不立標準國音,各區按各區語音拼寫,這一點是勞氏獨到之處;其分區和拉丁化的分區相差不多。但當時人不明道理,以爲文字不統一便防碍國家統一,故勞氏將簡字譜進呈慈禧太后,令學部奏議,學部則始終不奏。勞氏失力於政府,乃轉向民間發展,却得到很好的結果。1910資政院成立,各方人士均呈請推行簡字,十一月開會審查,其報告中有簡字改稱音標(勞氏簡字本係音標性質,與今之簡字不同),設傳習所敎授等項。1911中央敎育會議開幕,討論拼音字問題,意見紛紜,終無結果。是年十月武昌起義,天下洶洶,簡字運動,告一段落。

1913(民2)讀音統一會在北京開幕。開會時代表各出己見,創造字母,明爭暗鬥,各不相讓。最後經中立派調解,採取折中辦法,從古書里檢出三十九個奇形怪狀的字,呌作注音字母。1918由敎育部正式公佈。1920又添了一個,湊成四十個。1930中央黨部執委會議决改稱注音符號。此後經政府及名流學者們努力提倡,注音符號倒熱鬧一時。然其用途也只注音而已,用來寫拼音文字,則極爲不便。1923年國語週刊出了一期漢字改革專號,當時名流如趙元任,玄同,林玉堂(後改名林語堂),劉半儂(後改名劉半農)等都主張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拚音。時國語統一會不能如期開會,名流們遂組織數人會,造了一套比漢字不容易的國語羅馬字。1926年統一會自行公佈,1928年大學院正式公佈。至今已提倡數年,數人會的國語羅馬字仍只有數人能弄得清楚,在名流學者羣中存在着。

6.新文字的條件

我们要創造一種新文字,必須適合於下列幾個條件,方才能滿足目前大衆的需要,方才不致像過去的文字運動一樣的失敗。

(一)新文字必是純粹拼音文字。從世界文字進化的歷史上看,從過去文字改革情形上看,無論如何,只有純粹拼音文字才是最現代最科學的文字。所謂純粹拼音廢除文字中不發音的字母和無用的廢字母。

(二)新文字要能與口語適合。漢字便是不適合口語的文字。能與口語適合,才能作傳達語言的工具,否則只能供文人學者們玩弄。國語羅馬字和注音符號也不能與口語適合,因爲他們只能拼國語(少數人所說的話)。

(三)新文字要簡易。繁雜艱難的文字,無論是他怎樣完善合理,終不是大衆所需要的。不是大衆所能應用的文字,便失掉了他的基礎,而變爲文人學者們的玩物了。

(四)新文字要國際化。要能直接引用外國文字,要能容納外國文字的輸入以充實其內容,要能適合翻譯,要能助成中國語言國際化的過程。

(五)新文字要能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要能充分的應用現代印刷術,打字機,電報,編目,檢字等技術。

(六)新文字要合於經濟原則。讀記寫作時要經濟時間(故製造字母時須加考慮),看書時要經濟目力(故須橫書),印刷時要經濟勞力與金錢。

这六個條件,當然很難完全充分的適合。一種新文字必須兼顧到這六種,不過在比例上,是有大小之別。注音符號一類的,對(二)(四)(五)(六)都不適合,尤以(四)爲最甚。國語羅馬字能適合(四),但不能適合(二)(三)。

最適合這六個條件的,只有中國話寫法拉丁化,或簡稱拉丁化。這只好下次再談了。

这部作品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或者以法人、非法人单位名義但非作者個人名義發表,1996年1月1日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法人、非法人单位作品發表起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