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外集/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外集
卷第七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八

答問講學論禮[编辑]

答李汝九問論語[编辑]

哀公問社章成事以下三言。卽所以責其駟不及舌。或乃以爲事勢已成。不必更言。事在旣往。不足追咎云云。此恐非聖人之意耶。

或者之說非是。

周之德可謂至德云云。文王之服事。泰伯之三讓。皆出於本心而無一毫之私。故皆爲至德也歟。范氏所謂其旨微云者。以武王爲未盡善故耶。

至悳已詳前後集註。末段旨微。亦見新安說。可考也。

按鄕黨一篇。可見聖人氣象及行事之實。而究其實則一動一靜。無一不出於誠敬。未知如何如何。

然。

先進如用之。吾從先進云云。從先進與從周之意。相爲表裏耶。

已見潛室陳氏說。

何必讀書然後爲學云云。今之處高位者。莫不由讀書致之。而至於論事之際。全昧義理。惟務已私。其害甚於不讀書者何耶。其所讀書者。初口爲剽竊應試之文。而不知有脩己治人之學耶。

如此之類。恐不可謂之讀書。

顏淵天下歸仁註。天下之人皆與其仁云云。與乃許字之意耶。

然。

徹章註宣公稅畝。又逐畝什取其一云云。稅畝稅公田之法。逐畝逐私田而稅之。又什取其一耶。未詳。

片言折獄云云。見曲者不敢不服。故云然耶。

並然。

庶富敎云云。富而無敎則禮義廢矣。敎而不富則民生困矣。二者無闕然後可以保斯民而興至治耶。

此類意義明甚。恐不容相討也。

危行言遜云云。言遜非趨時苟免之謂。亦非居位含默之謂。而謙非遜順不失其理之謂耶。

貧而無怨云云。無怨比無諂尤難。然居貧而無諂於人則亦必漸至於無怨。無怨則亦必馴至於樂。此三層豈非處貧者之所可知耶。

並然。

桓公殺公子糾註。魯人納之未克。克能字意耶。

克勝也。

賜也賢乎哉云云。此賢字與先覺者是賢乎之賢。語意似同如何。

旣無別釋。其同可知矣。

成就一箇是云云。不暇計較而只知死是生不是故云一箇是耶。

一箇。猶言一段。

子夏曰仕優學優云云。學優固可仕。而仕雖未優。亦豈可不學耶。

更加精察。

答李子望東耇問喪禮○壬戌十月六日[编辑]

易服條。餘有服者皆去華飾。而無去冠之文。今俗雖緦小功皆去冠。未知何据。

問解以祖父母妻喪不去冠爲非。以下則不去可知矣。

襲條。婦人首服。用掩可乎。

婦人喪用掩。備要已言之矣。

設靈座後。奉養之具象生時。則成服前。用朝夕上食之禮乎。

所謂櫛頹奉養之具者。非指朝夕上食而言。安可用於成服前乎。

三年喪祥禫註。皆曰不計閏。今俗禫祭有計閏者。是乎。

禫祭時計閏。有張子說甚明。

柩衣。有合葬時。製一大柩衣。周襲兩棺者。此有可據否。

柩衣亦當各製以用之。

妻亡無子。別娶之人。爲亡妻父母。欲爲不服者。如何。

爲亡妻父母服緦。乃家禮本文。其欲不行者。乃無識之人也。不必擧而爲問。

答梁季通問辛未追答[编辑]

祠堂必須三間。或一間者何義。仰從陽數耶。喪禮備要

似然。

明衣之制。具衣裳而袂屬幅長下膝。裳不襞。長及觳。此則深衣而無緣者耶。

似然。

菅屨外納註。收餘末向外。所謂外納者。何謂。

本註已明。

繼爲所後父下註。旁尊服不踰齊六字。文義未曉。

謂旁親之服。不踰於齊衰期年也。

小功條。爲外祖父母注。庶子爲後者。爲其外祖父母。從母舅無服。不爲後如邦人。邦人之義未曉。

謂不爲後者。行外祖父母諸服如常人也。

母出則爲繼母之父母兄弟姊妹註。虞氏曰縱有十繼母。則當服次其母者之黨。服問曰母死則爲其母之黨服。爲其母之黨則不爲繼母之黨服。服問所謂母死之母。指次其母之繼母也。所謂爲其母之母。指己母而被出者耶。然則繼母旣沒。出母之子爲外黨服。不於繼母之黨。而反施於出母之黨也。甚不宜耳。合下出母之子爲繼母黨服者。只爲恩義已絶於所生母也。今繼母雖沒。又何恩義復及於出母之黨也。張楨云此非謂出母之子也。所謂母死之母字。乃己之所生母不見出而死者也。今人以元妃之子旣服其母之黨。而又豈有服繼母之黨乎。此說甚有味。未知然否。

張說是。

朝祖下文。卽云遂遷于廳事。未知自祠堂直遷于廳事耶。抑反歸於舊殯而更遷于廳事耶。

直遷。

明器之便房。在於壙右。合葬則稍大其便房。使容兩喪之器。雙墳則後喪便房別設於舊墳之左乎。

然。

出主凡言祝出神主于座。所謂座者。卽櫝之外倚之上耶。

是。

辭神。斂主匣之置故處。何謂也。妄料納主櫝中之謂斂主也。加韜及櫝蓋之謂匣之也。旣出于座。則今祭訖。反奉置于祭前所安之位之謂置故處。未知然否。

看得是。

辭神。喪內則在於斂主匣之置故處之後。與時祭辭神後納主之義不同。未知喪內則急於納主。喪後則辭神如不及者。抑何義。

此條見問解小註中。或說似是。

備要云具饌如卒哭而三分。母喪則兩分。所謂三分兩分之說及特言母喪則三字之義未瑩。却是卑不援尊。故父母之祔。有獨祔並祔之別。而三分兩分之所由名耶。

凡祔父之饌。並祖考妣爲三位。母喪則二位。分卽位也。

祝奉神主各還故處注。若喪主非宗子則哭而先行。然則喪主若是宗子則於新主之反靈座也。不爲之哭從。而依宗子門外哭送之例也。喪主若不哭從。則事訖不言反哭靈座者。亦何義。

喪主若宗子則先奉祖考妣主入祠堂。還奉新主反靈座。自當如儀。非所疑也。

答沈龍卿問小學○甲辰[编辑]

知思。未有所主。

知思二字。皆平聲讀。

格言至論。

格至也又正也。

讒說。

讒譖也。荀子曰傷良曰讒。讒說猶言害善之說也。

意慮偏好。衆口辨言。

來說得之。所謂辨言。非是貨利聲色。卽一種時俗強辨捷給之言。外似有據而實害正理者。

且看小學書。

且字來說得之。

那箇。

那猶言彼也。箇有一箇二箇之意。

持守堅定。涵養純熟。

持守涵養。字義各異。而大意則相同。末說得之。

存養。

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養之義出此。

點化出些精采。

西河龍門之下。大魚能點其額者化而爲龍。出字自出者爲入聲。使之出者爲去聲。此猶言於小學上略加點化。使出其些少精采。

自好了。經歷通達事物。

並得之。

旣無本領。

本領謂小學涵養身心一節。

出治光彩。

出字義上同。治卽修治之治。

箚住立定脚跟。

箚剌着也。箚住與立定。大槩同意。八九十歲覺悟。只言箚住做去者。蒙上文也。

屢歎年歲之高。未免時文之累。

歎字釋在未字後。來示第一說是。

這須是自見得。立箇大規模。長大易語。

並得之。

先理會爾雅等文字。

爾雅有釋訓釋詁兩篇。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詁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

可以語上。下學而上達。

上謂大學窮理正心之事。下學上達。來示爲當。

立大本。循序以進合內外。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循序以下似並得之。合內外。內心也外身也。言敬能合身心而爲工也。

此略備焉。

略者大要也。

要之。

猶言畢竟也。退溪訓畢竟曰要其終而言之。

參以曲禮。

參錯也。謂以曲禮參錯而商量之也。

合內外而兩觀之。則小學之規模無所不備。

合內外無所不備等語。皆只擧其全而言。別無以規模節目分配之也。

答沈龍卿問小學[编辑]

書題。

小學書之題語也。

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不言忠君一節。

總擧大倫之目。或詳或略。非有它義。特以便文耳。下題辭同。

所謂無古今之異者。言雜出於傳記者。固不能無古今異宜。而其中亦有無古今之異者。但讀者不知。

然。

化與心成之化與風化之化。異否。

字義則同。但此化。指學者之身。

經書序皆稱姓名。而此稱晦菴。以此書授之童蒙故耶。

得之。

夫道一而已。有此元亨利貞四者何歟。無乃此四者從天道中流出耶。抑本有此四者而已。而所謂天道者特其總名耶。仁義之於性。亦當何所分別。

總論其天地自然之理則曰天道。就其自然之中更加分別則曰元亨利貞。其實則一而已。若仁義禮智之於性。亦猶是也。

生物之始云云。生字生育之意耶。始與通亦可謂云爾。而遂與成似無其意。無乃只謂有生之物耶。

遂卽秋收。成卽冬藏。萬物至秋冬收斂藏蟄。爲明年發育之根。則所謂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者也。生字並生生之意。

元亨利貞。卽春夏秋冬。謂春非元旣不可。而直以春爲元亦似不可。竊謂當以理氣分辨。元理也春氣也。有是理必有是氣。

此段所說甚善。

以物物皆太極之說推之。元亨利貞之理。亦當在於物物中耶。

然。

元亨利貞春夏秋冬。皆有次序不可亂也。仁義禮智亦同否。

元亨春夏。皆以本然之序言。若欲配此立文。當曰仁禮義智。而如此者。仁義乃立人之道。故不與四德相配。而與陰陽剛柔並立爲名。

四德四時不可闕一。引其輕重均也。仁義禮智似當倣此。而論語獨穪一。是以仁爲重也。

程子曰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徧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是元仁固各有重於三者也。詳見節要答陳器之書中。論語稱仁之意。仁乃人性之首。故以此立敎。元乃天道之始。非有預於修爲之方。故不擧焉。非輕元而重仁也。

仁義禮智。卽愛宜恭別之理。是仁出於愛耶。愛出於仁耶。竊謂仁義禮智。性之在內者也。愛宜恭別。性之見外者也。在內者難言。在外者易言。故特擧易言者。以明難言者耳。抑必愛宜恭別當於理然後。可以爲仁義禮智之用耶。

仁義禮智。性也體也。愛宜恭別。情也用也。以此推之。可見愛宜以下之當於理者。本爲四端之善。其不當於理者。亦不害爲七情之兼善惡也。

無有不善。謂人人皆善耶。隨其物之所感動而形見。形者形於外耶。謂惻隱爲情。向所謂愛亦情耶。惻隱與愛。當有分辨否。

並是。惻隱與愛亦同。

愛親敬兄條不及夫婦。

見上。

人所秉執之常性。此註以仁義禮智中出來者。故謂之性。似不可直以四者爲性。

本註曰此一節。言性之見於行也。然則所謂秉執之常性云者。亦謂由此而然也云爾。非直以四者爲性。

天性渾全。謂渾然而完全。無少欠缺兩字似有異。

渾全第一句。是但此四字當看其大意。不必分析至此。

衆人氣稟昏愚。故蚩蚩。惟其蚩蚩。故爲物欲所交蔽耶。抑氣稟旣昏。物欲又蔽。故爲人蚩蚩耶。

前說是。氣稟昏愚四字。乃釋蚩蚩之意。

物與欲似當分辨。物自外至者。欲自內出者。聲色臭味物也。好聲色臭味欲也。

看得好。

養仁義禮智之性。未知何謂。

學者自養其性。

所謂充其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端。卽養仁義禮智之性。今判爲二事何歟。

此無集註。不詳其本意。故闕之。

小學只言明倫敬身。而不及窮理修身。若不窮理。雖明倫敬身。亦何以知其所當行而行耶。修身與敬身。亦有分別否。

窮理乃大學之事。小學雖不窮理。因天性遵師敎。固無不可明倫敬身之理。敬身與修身。亦有大小偏全之異。

長益浮靡。

靡。奢麗之義。

利欲紛挐之欲。是貪利之欲。與物欲異否。

利字非專指貪利。凡與義相反者卽利也。

謨字與訓字同否。

謨議謀也。訓敎誡也。不同。

答沈龍卿問近思錄○丙午七月二十七日[编辑]

形而上。程子曰有形皆器也。何以曰形而上耶。形字可疑。

有形皆器則形以上。卽指無形之道而言也。道器又太極陰陽之卞。故引此爲說。詳具繫辭。

生水火金木土。註其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此說難曉。何不曰陽生水陰生火。而曰天生地生耶。天一地二。只言其所生之次序耶。勉齋所謂天得奇地得耦之說。尤不能解。得此等處。似不切於初學。姑置之無妨耶。

天一地二。本出繫辭天數地數之文。故其說如此。勉齋所謂奇耦。亦是發明河圖之言。具見啓蒙。今不必詳也。

五行各一其性。註南軒曰五行生質雖不同。太極之理未嘗不存。爲仁義禮智信之理。而五行各專其一。以前一段觀之。五行各專五性。以後一段觀之。五行各得五性之一。未詳。

二段未見其有異。更詳之。

答崔文叔奎瑞喪禮○壬戌十二月十七日[编辑]

禮說正服不變之說。非謂元不練也。似謂衰裳直用大功麤沽之法。有異於冠及中衣漚熟之法也。況家禮所謂熟布之說。自可受用而無悖。今當以練爲正。

答崔文叔問[编辑]

奎瑞家再期在於今月。過再期後其持服當如何。欲因持私服乎則或以爲若此者。是爲加私喪五月也則國期亦是短五月也。今者欲持過時之私喪。而不服當服之國服者。與曾子問君服在身。不敢私服之本意大段相悖云。欲持國服乎則我國卿士並有公私喪者。未嘗着國服而常持私服。今者祥事未行凡筵未徹。而遽持國服。亦有不可云。未知何以則得中耶。喪禮

若果次第行祥禫則無此疑矣。禫雖吉祭。皆在三年喪祭之內。雖與君喪同爲白笠素服。亦與禮經所謂輕包重特之義無異。君服雖重。今人旣以親喪爲主。則反似輕矣。過禫之後。仍行君喪。方爲允當矣。

禮云主人兄弟先滿者先除後滿者後除云。則主祭者外。似若可以不待祥而除之也。家有庶母及孤哀之妻。主婦則似當偕主人除喪。而庶母則亦可哭而先除。而不待祥耶。

當與主人同時除服。

再期之曰。無奠獻之節。情理有所不忍。若可行祭。則又無不可行祥之理。未知如何。非忌非祥。祝當用何例耶。祭禮

若不行祥則再期之日。當行單酌之奠。如要訣所謂服中行之者可也。祝則只當告以有國恤不敢行祥之意。

國恤卒哭前。有正朝寒食兩節祀。或以爲當廢。今考退溪喪祭問答。以忌祭墓祭可行爲答。未知如何。

墓祭退溪問答其說不一。有謂當行者。有謂當行於齋舍者。有謂不可行者。最後說似是定論矣。

答沈明仲問孟子○己酉十二月十二日[编辑]

孟子曰尊賢使能小註。雙峯饒氏曰行旅有節傳方可度關。節傳乃使者所持之節及州縣移文。然則商賈行旅未必有此節傳。皆不得度關否。

所謂節傳。卽譏之之法。旅而無此。固不得度關矣。

三月無君則弔。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而其間有祭薦之禮。故特言之耶。不然如何便以三月言耶。

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本文已自分曉。況小註饒氏說尤晳乎。

答沈明仲問孟子○庚戌二月二十八日[编辑]

無罪而殺士可以徙。去與徙義近而分用者何耶。所謂去者去其位而適他國也。徙者徙其居云耶。

此二條所諭得之。

五十而慕註曰。舜攝政時年五十。今按舜典曰三十徵用。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孟子亦曰舜相堯二十有八載。以此考之則舜攝政時年纔三十。卽位時則年旣六十矣。與此皆相牴牾。此則但擧大數而言耶。

末段是。

答沈明仲問小學[编辑]

士相見禮曰凡與大人言視面。註曰可以傳言未也。本文之意則以爲觀大人之顏色。可以傳已言與否云矣。而讀記芝山曰言乙傳丷𠃌答應乙見丷乙즈음매。恐與本註之意不合。

芝山說恐誤。

禮記父命呼色容不盛。手執業則投之是一事。食在口則吐之是二事。出不易方是三事。復不過時是四事。色容不盛是五事。以此推之則正誤所云。恐無不可。不知如何如何。

讀記亦以正誤爲正。可更詳之。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註曰忠義之臣。終始一心。貞烈之女。始終一志。心與志分屬者。特互文耶。抑有意妙耶。

互文。

非祭非喪。不相授器。讀記沙溪說與集註不同。恐當以集註爲正。

集註沙說未見其不同。

諆於長者以從之。應氏曰非謂長者所無此。何謂也。或曰自造杖几而從之。似無是理也。

以應氏說觀之。恐或說近之。

士相見禮曰與衆言止言忠信。與居官者只言忠信。與衆言忠信慈祥者。何意耶。

豈所謂衆者通士庶人以下。故更加慈祥之道云耶。

太任文王之母。不書冊名何耶。此篇所記。類多倣此。可疑。第此篇乃記行事之迹。與諸篇不同。故不必言書名耶。

得之。

答沈明仲問小學[编辑]

習與性成。讀記所引栗谷說。或以善成之下。當有或以惡成四字。而今無之。恐有閼文也。

出悖來違違則拂戾之謂耶。

張思叔座隅銘行必篤敬。諺解以行篤且敬釋之。必欲與上下文對。此說雖出於雙峯說。恐終不然。南軒曰篤敬敦篤於敬。其意大煞分明。

三條並然。

明道先生言於朝日受其業。上文言德業充滿足爲師表云云。而此云日受其業。似相牴牾。恐非一番人也。

所謂材識明達。卽指受業者而言。來說是。

答沈明仲問大學○乙卯八月晦日[编辑]

序天降生民。或云猶言上天降衷。生此下民。然則似與下句所謂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義重複。以天降下民例看得如何。

降生之說。文義不順。恐不足深卞。

顧其爲書采而輯之。或云顧其爲書猶頗放失。指舊本錯簡處而言。采而輯之。指整頓者而言。或云其爲書。猶言所爲之書。指程子所著之文。采而輯之。采拾程子所論格致之說。以輔第五章之闕。錯簡之處。不宜言放失。整頓之事。不宜言采而輯之。二說孰是。鄙意則以爲猶言程子雖已次其簡編。而其爲書猶有放失處。是以采程子所論格致之說而輯之云爾。放失處。如第五章之類是也。或者第二說雖近之。然以顧其爲書猶頗放失。爲程子所著之文放失云爾。則是專論程子之文。不專以大學爲主。恐非其義也。未知如何如何。

就中明仲說是。第其放失。非第五章之謂。如知止之不在止至善下。淇澳於戲之不入第三章。聽訟之不在第四章之類皆是也。故乃采諸章而次輯之云爾。至間亦竊附己意。方是說格致章事。以此推之。更似的當。

小註心便是盛貯該載敷施發用。二者恐分體用。盛貯該載指心之體。敷施發用指心之用耶。

所論是。

慮而後能得。或云慮而後能得。比諸射者。慮是已發矢而未及乎正鵠。得是已中乎正鵠。愚意則恐不然。慮是挽弓到臨發時更加察之意。似不可謂已發矢。未知如何。

來說是。

知至而後意誠。知雖已盡。意不自誠。而或問云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一於理而無自欺云云。語意頗傷滾論。似不如章句之條理分明。如何如何。

亦可如此爲說。

答沈明仲問中庸○壬戌八月二十五日[编辑]

番易李氏。

番易李氏名靖。

蒙齋袁氏。

蒙齋袁氏名甫。燮之子也。

仁壽李氏。以上三氏名字錄示如何。

仁壽李氏。名道傳字貫之。

答鄭眞卿問祭儀○辛未九月四日[编辑]

先立祠堂。今删將營宮室。則先字無義意。依下土神祭居室旣成先築土神壇例。將營宮室四字仍存如何。

考雜儀備要。並無先字。依此删之。

凡拜俠拜。凡拜云者。通指男子婦人之拜也。俠拜云者。男子再拜婦人四拜。故謂之俠也。今删男子再拜。則凡拜俠拜等字文義恐未允。未知如何。

依示添男子再拜四字。

答鄭彥章大學○癸丑五月二十七日[编辑]

大人則成童之謂歟。

指加冠以上而言。

虛靈不昧心也。具衆理性也。應萬事情也。然則明德是統性情之謂歟。

得乎天而虛靈不昧底。卽爲明德。盧氏所謂本心者是也。具衆理應萬事。謂之分釋其體用則可矣。然非所以正釋明德者也。

物有本末註。明德爲本新民爲末。明德新民。何以謂之物歟。物猶事也。明明德新民。是人之所事。故云然耶。

大槩得之。

擧而措之。由此之彼之意歟。

措者猶厝置施布之謂。所諭非是。

沒世不忘下註詠歎淫泆。或云樂記云詠歎之淫液之。俗作泆非也。然否。或從俗讀泆。於義亦不背歟。

其讀作液者似是。然大全之外。講義通解皆作泆。而又無他例。姑從本音恐宜。

誠意章獨字註。皆務決去此四字。或云惡惡決去求善必得之謂也。此說是否。妄料好善如好色惡惡如惡臭。皆務決意做工去。必得所求之地。未知如何。

退溪先生曰當以務決去爲去惡。求必得爲得善。所以下皆字者。言每於善惡。皆當如此也。

曾子曰三字。傳十章皆曾子之意。而此一節則曾子之親言。故特稱之歟。

傳十章雖皆曾子之意。然誠意乃一篇緊要處故特擧曾子平日警學者之言。以結愼獨之文也。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指慈幼使衆而言耶。

傳文固以慈幼而言。集注所謂立敎之本。則通於孝弟慈也。

其儀不忒。此儀字以德容表裏之盛而言耶。

此只說威儀。恐不可並連淇澚之義看。

答沈士磬俔問近思錄○壬子七月十五日[编辑]

或曰釋氏恍惚之間。略見得心性影子。都不見裏面。蓋雖非釋氏。苟未至於盡心知性。而徒以言語文字鑿說心性者。是實未見得。與釋氏略見影子何別。如何。

雖其害煞有淺深。而不見心性則同。

誠心懇惻不之措。之措字未詳。

措置也。與中庸不得不措之措同意。

雖有未諭。安行而無悔。義未詳。

所謂未諭。與上文未信略同。蓋正己以感人。故人雖未信。而己必反躬自治。不以語人。故人雖未諭而己必安行無悔也。

答沈士磬問小學○丙辰九月七日[编辑]

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此謂德業皆崇廣。然後方可謂之復初也。然則德雖極其高明。業未極其廣博。則不可謂之復初耶。殊未曉也。

此必以集說有家齊國治天下平之語疑之也集註已加改正。

學女事。以供衣服此二句。間於織紝組紃之下。觀於祭祀之上。其獨以織紝組紃以上之事爲女事。而觀於祭祀以下。亦豈非女事。而似不能賺却何耶。

觀於祭祀以下。乃助奠之禮。非可以專言女事也。

紛帨註箴管之類。管字義未詳。

鍼管。如今儲針竹筒之小者。

夙夜無違命。陳氏註曰命謂舅姑之命。此似單提不通。夫之命亦不可謂之命歟。且無舅姑則父之送女。其無命之之辭耶。且庶母及門內註曰。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故親之送女曰戒之敬之。以此觀之。於夫則戒之敬之。於舅姑則無違命。如此作兩段看。文意似不如是。可疑。

陳氏擧重而言。故曰舅姑之命。眞氏則又止以其夫而言。蓋本於孟子無違之說。似當兼擧。若分看之說。恐不然。

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以篚。其只言女授。不言男授何耶。

正誤曰女以篚則男所受可知。

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註各順入門之左右。謂其順其相向之勢耶。

先右先左。言順其相向之勢。理當如此。各順入門之左右。蓋指當初而言。然恐非是。

天子有爭臣亡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等語。特爲爲人臣子不可不諫而言歟。若果無道。龍逢,比干不啻七人。而亦無奈何於桀紂之失天下何耶。

此言其常。至若桀紂之惡。非爭臣所能止其亡。況不用其言耶。

通論詳於父子君臣。而略於夫婦長幼朋友。未知亦有輕重而有所詳略歟。

只因所蒐諸書。義有詳略故耳。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章。疾止復故看得來。不櫛不翔不御等事。不可不復故也。至於肉變味酒變貌笑至矧怒至詈。雖復故亦所不可爲。如何。

此四者亦各有所當處。通言之恐不妨。

管敬仲曰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義。民之中也。他凡論人品上中下。皆先中後下。而此獨先下。亦有義意歟。

凡立論作文。有從下及上者。有從上及下者。此不必置疑。

曲禮曰勞無袒。此與不敢祖禓之意似相矛盾。如何。

不敢袒禓。以在父母之所言。勞無袒。以敬身言。義本不同也。

王后親織玄紞。註素積未詳。

素積冠名。

廣明倫。又子君臣之倫。莫不詳盡。而但於長幼之節。似太疏略如何。

廣明倫此條。本以兄弟言。故無長幼之義也。蓋兼用中庸之文。名異而實同。

范文正公爲參知章及司馬公凡爲家長章。錄在廣明倫編末。末乃廣朋友之倫。而此數章文意似不相涉。不可曉得。

末二章。李氏以爲通論明倫矣。

崔玄暐姨兄之姨。註曰姨之子長於我者也。此與詩邢侯之姨之姨不同。如何。

以正訓言之。邢侯之姨兄也。姨兄云云。乃以父之姨言。以己則乃從母兄也。

唐鄭義宗妻盧氏章。若萬一。若乃萬一之義。而旣下若字。又着却萬一字。如何。

若卽倘字意。更下萬一。不至甚妨。蓋古文多有如此處也。

茅容章。以尻著蹠而坐。尻蹠兩字俱未詳。

尻脊梁盡處。卽肛門後邊也。蹠足踵。今之危坐法正如此。

答任大年問小學○癸丑六月十二日[编辑]

集註明父子之親。李氏曰次六章明凡爲人子之禮。次六章。自曲禮曰凡爲人子之禮。止禮記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次五章明敬親命之禮。次五章。自內則曰子婦孝者敬者。止禮記曰父命呼唯而不諾章。竊恐其分屬之誤也。何者。自曲禮曰父母存不許友以死章。至子婦無私貨章則分明是人子不自專底意思。其曰不許友以死者。明吾之一身。不敢自專之意也。其曰不敢私其財。饋獻不及車馬者。明財貨與車馬不敢自專之意也。其曰嘗而待服而待。姑與之後復之者。明衣食與服事不敢自專。而必待父母之命也。其曰不敢私假與將與之請其故者。明假與贈遺不敢自專。而必稟之於父母也。四章一意。自成首尾。則不可分屬於上下文明矣。況人子之不自專。實是順親之大節。則其目似不可闕。今欲別下一語曰次四章明人子不自專之意云。未知如何。李氏曰次二章明謹身之禮。次二章自父在觀其志。止內則曰父母雖沒章。謹按謹身二字。與敬身無別。似乎泛也。蓋此二章。乃是孝子不忍忘其親之意。若以沒世不忘之孝六字。易謹身之禮四字則似勝矣。未知如何。

所論數章。雖略有不自專之意。然子婦孝者敬者以下敬親命之意爲重。父母在之文。又自與上文諸章同例。李氏之意。未見其爲誤。二條同上。

明君臣之義。李氏曰前十二章明事君之禮。如是混淪說下。而不爲分析。未知如何。況其所引。多論語中文。而論語中旣已分節。則此獨不爲分節可乎。

太涉混淪。所諭恐是。

明夫婦之別。李氏曰終則以寡婦之子結之。此語甚爲無味。未知如何。

李氏說果未明瑩。然非大段矣。

明朋友之交。李氏曰首二章明敬兄之禮。謹按徐行後長章。乃泛指長幼而言。而敬兄之意實包在其中。李氏於此。獨以敬兄言之。其意似狹。如何。

此段當在長幼之序。只看弟與不弟字。以兄弟爲主可知。故集註陳氏以孝弟釋之。

李氏曰次四章明辭受賓主之義。次四章自曲禮曰君子不盡人之懽。止主人不問客不先擧章。謹按賓主則可。辭受則恐非章內之義也。且不盡懽不竭忠。亦是取友之意。移屬於次三章。次三章自孔子曰居是邦。止孟子曰不挾長章。何如。

賓主之義。不見於朋友章內。則未知當於何所耶。不盡懽一段。恐來說稍勝。

敬身明飮食之節。獨不分節者何也。

似因章數不多而然。恐未精。

嘉言廣立敎。李氏曰次以二程子之說以篤其行。竊意明道之念書伊川之敎詩。只是一意。恐不可以知行分言之也。況經學念書一事。正爲子弟之輕俊者。則此是收放心堅德性工夫。豈可偏以知言之哉。未知如何。

所論甚精。蓋程子二段。與楊文公之說爲一體矣。

集說立敎。十年出就外傳。謹按古者八歲入學。而此云云者如是。未可曉也。

古人入學。亦無一定之規。看大學序論小學處小註。亦可略見也。

十年衣不帛襦袴。謹按衣帛嫌其太溫。則在十歲以前。尤所當戒。至此而始言者何也。莫是十歲以前則雖不戒。而亦不敢衣。至十歲稍長則或有衣之者。故特設戒以禁之耶。或曰十歲以前衣帛無傷。此說如何。

此恐十歲近於成童。故始爲設戒然也。其前似亦不敢衣耳。

二十惇行孝悌。竊意孝親悌長。乃小學之道。則何必待二十而後行之耶。莫是惇字有篤厚之義。小子則不能惇。而長者乃能惇之耶。

末段說。似已得之。

三十有室註。受田給政字。與征字同耶。

政字本征子。

有故則二十三年而嫁註。故謂父母之喪。竊謂故者非特止於父母之喪而已。則註說似偏。未知如何。

他故則恐不至於待三年。故曰父母之喪。

幼子常視母誑。竊意此言長者常敎示幼子以不欺之道也。或曰不然。謂長者常不欺小子也。曰然則曲禮直曰幼子常無誑而已。何必更下視字於毋字上。註者亦直曰不欺誑者。習於誠而已。何必更下可字於不字下乎。或者終執已見。未知如何。

或說恐非是。

明父子之親。父母舅姑將坐。竊意用註意看。文理終似抗捏。且與集註徑庭。未可詳也。竊欲以長者通上句統看。床爲臥床。坐爲坐具。蓋言父母舅姑將坐則長者請嚮。小者執坐。將臥則長者請趾。小者執床。如此看則稍通。未知何如。或以長者通看。疑文理之不順。是則不然。如豳詩以九月蟋蟀。賺連七八月看也。

以長者通看上文。亦無不可。但牀明是坐床。恐難強解如賢意。大抵此章文義。盡從集說似宜。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註。袒與裼皆禮之敬。嘗意袒裼爲一事。今者註語如許。無乃袒則肉見。裼則只去上衣耶。

袒裼是一意。但字異故註說如此。

適子庶子祗事宗子註。適子謂父及祖之適子。此語似未瑩如何。

並及祖者。蓋包繼高以下三宗而言。

君有疾飮藥註。嘗謂度其所堪。或曰度其所堪者。以味之辛甘而言也。或曰恐其有毒而難堪也。二說孰勝耶。

下說是。

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註。孝之終始見上文。蓋所謂上文者。指夫孝始於事親一節而言也。此所云終始。與上文終始不同。上文則專以在下者言之。此則兼天子而言故也。然則註說之引彼訂此似爲未妥。或曰註說所謂上文。指此章第一條。則實兼天子而言也。曰第一條所謂立身揚名。以顯父母云者。定是以在下者言。似非通上之說。況第二條所云終於立身者。正結第一條立身二字。則安有文同而意異者乎。或者終執已見未知如何。

所謂立身揚名。卽中庸舜,武之事是已。上文旣言終始而結之曰自天子云云。恐無更容他義處。如何。

明夫婦之別。爲酒食以召鄕黨。此食字當讀如食不厭精之食耶。此無反切可疑。

酒食之食飼字讀。

非祭非喪。不相授器。沙溪先生說與註說不同。當從何說耶。

沙奚說用集註句讀。恐此爲是。

明長幼之序。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註。君子謂有德位者。竊意此篇主於長幼。則註說之獨擧德位而不及長者何也。況篇內稱君子者非一。其爲長者發也明矣。古人有以三達尊釋君子者。此亦如此釋然後意方完備。未知如何。

此篇言長者言先生言君子。各有意。雖或不離於長者。而亦不可尊以長者爲主也。況皆各出諸書。本非爲此書此篇而設。則來示似亦太拘矣。

欒共子曰民生於三。謹按論五生字。各有異同。竊意民生於三報生以死之兩生字爲一義。並有生活生出之意。父生之非父不生生之族之三生字爲一義。有生出之意。若以前兩字只作生活着則少父生之義。只作生出看則少君食師敎之義也。未知如何。

意似完備。亦未知其必是也。蓋民生報生。雖以活言。生出之意固在其中矣。

明心術之要。敖不可長欲不可縱註。情之動爲欲。竊意欲卽情也。何得更言動。程子曰其中動而七情出。情與性可以如此說。欲與情恐不可如此說。未知如何。

欲卽耳目口鼻之欲。動字豈以熾字之例發之耶。恐不能無病。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爲人註。禮以飾身。竊意禮之用。至於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則豈止於飾身而已哉。註說如此。未知如何。

制禮以飾身。姑訓禮字之義未見其病。

三加曰兄弟具在。若無兄弟之人。則此一句在所當略。而家禮亦不言變通之道。何以爲之耶。且三祝辭亦有重輕淺深之可言者乎。

兄弟自親昆弟至族昆弟緦服之內。皆可言兄弟也。三加祝辭。明有由淺入深底意。

答任大年問近思錄○丙辰九月十六日[编辑]

言箴矧是樞機註。戶之闔闢。射之中否。皆由之發。發字恐未穩。

然。

答金仲固小學○丙辰九月二日[编辑]

小學本註似多有未滿意處。以栗谷先生本讀之如何。

頃年顯廟已將栗谷小學註立於學官。讀之何疑。但此註亦多可疑。吾輩正當商量處也。

陳氏曰程子說。主敬工夫。可以補小學之闕。自主敬至之闕。皆程子說否。自可以以下則陳氏說否。

程子語止於之闕。

題辭藹然四端註。衆盛貌。衆盛之義未詳。以其隨處發見。所感不一。故曰衆盛否。

或因惻隱。或因羞惡。有感便發。故曰衆盛。

立敎第三張。擇於諸母與可者。或曰擇於諸母之中。而與其可者。如何如何。

註說已明矣。

第七張立必正方註云云。不偏有所向之義未瑩。

不偏謂當正向一方。如或東或西是也。

第十章六德註六者出於心。出字似未穩。改以本字或得字。於德義方襯。然此六者以用言之。故曰出否。

示意似然。

第十一張鄕八刑註。亂民改作。改作之義。

改作。更改制度之類。

髦註爲鬌。鬌字之義。

內則小兒翦髮爲鬌註。鬌所遺髪也。謂留髮爲角者。其義則劉氏所謂不忘父母之恩是也。

第二張婦事舅姑櫛縱云云。第三張男女未冠笄者櫛縱云云。古之婦人韜髮作髻。一如男子。故亦用縰否。至於未冠笄者似無韜髮作髻之事。則縰何所施耶。

古者婦人髻與男子同。其未冠笄者。猶縰以總角故也。

第十一張中視抱註。容其思之。且爲敬也之義。

始視面。以其可傳言未也。旣傳言則中視抱。以容其思而答之之頃。且此乃事大人之敬也。

毋改註爲嫌懈惰不虛心。爲嫌彼之懈惰不虛心否。爲嫌彼之懈惰而不爲虛我之心否。

懈惰不虛心。並以我言。

第十三張婢子若庶子。婢子婢妾之所生否。抑婢僕之子否。庶。衆字之義否。庶孼之意否。

旣曰父母有之云則恐婢妾所生也。庶。庶孼之庶。猶今法文賤妾子良妾子之分也。

第二十一張立身行道註。能立其身而行必由道。所謂行道者。行其致君澤民之道也。行必由道則言其所行由於道也。此釋似未穩。

行道者行其所學之道也。註說果未穩。

第二十三張孝無終始。而患不及。此終始與章首所謂終始似不同。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天子之孝而不能有終始。則無以化百姓而刑四海。諸侯之孝而不能有終始。則無以保社稷而和民人至於大夫士庶人亦然。所謂孝無終始。患及者此也。若以章首終始言之。則不能立身揚名而患及者。似無此義也。

恐無異義。始不能事親。終不能立身。豈無災患於其間耶。

第三十二張先妣之嗣註。蓋古稱也。謂生爲母謂死爲妣。所謂古者死字之義否。古人雖母生或稱爲妣。故曰古稱否。且所謂先妣者。指先祖之妣否。抑指子之母否。

指子之母而言。蓋古者或稱生母爲先妣故云。然尤齋云指父之母。與承我宗事。婦代姑祭之文不應。未知孰是。

第三十五張昏禮不賀人之序。與上文不擧樂之義同否。

同。

閽寺守之註。寺掌內人之禁令。言掌禁令以管內人否。掌傳通內人之禁令否。

註說閽寺兩字極明矣。

器而藏之。註以重之作句否。以之謂作句否。

謂字絶。

第三十六張寡婦之子非有見焉不友註。非有好德之實。難避好色之嫌義未詳。

恐人疑爲寡婦往來也。詳見坊記。

第四十張年長以倍註。非謂親者。親者以親友言否。以親戚言否。

親謂朋友之親密者。

第四十二張足無蹶註。古人以膝坐。膝坐之義。

膝坐謂伸兩足兩膝着地而立身。卽跪也。亦謂之跽。

坐而遷之註。坐亦跪也。亦字似未妥。

坐禮省於跪。故欲使之致敬然也。

聽必恭註。亦謂聽長者之言。亦謂二字似未妥

承上文長者而爲言。恐不至妨。

第四十四張少間願有復註。小空間。作間字讀否。閒字讀否。

間當並作閒。

雖貳不辭註。飾饌之重。重去聲否。平聲否。

重恐當從上聲讀。

第四十九張不挾兄弟而友之義未詳。

集說謂已有兄弟之助而不資於人。恐其不然。只是挾宗族之盛。與上挾長挾賢義同也。

第五十張士大夫相見敬則先拜。註似誤。

集註已改之。

第五十二張民生於三。或曰民生卽民人之意。民人之於三者。事之如一。或曰君父師三者皆生我者。故曰民生於三。何說爲長。

後說長。

上則曰師敎之君食之。敎先而食後。下則曰非食不長。非敎不知。食先而敎後。亦或有意否。

恐無異義。

第五十三張姑慈而從註。從不自專也。此註似未穩。蓋姑之於婦。不當言不自專也。

來諭看得是。

答金仲固問喪禮○甲子六月二十二日[编辑]

三月後除服儀節。不見於禮書。何以則不失於禮意耶。

此有何等儀節。旣服後四月之朔。設位哭而除之可也。

答金仲固問喪禮○辛未十一月[编辑]

麻腰絰兩股相交。而葛絰三重四股如麻絞帶之制者。亦漸殺之義否。

示意似然。

答金士直問大學○九月二日[编辑]

古之敎人者。有大學有小學。而及朱先生時小學已缺。大學僅存。故於序文或問。特詳說之。明夫小學固大學之根抵也。

看得亦是。

答金士直問孟子○庚申[编辑]

曰文王何可當也。沙溪曰退溪以文王不能當殷之意釋之。愚意以爲文王之德。後人不能及也。蓋因文王不足法而答之也。按公孫丑之意。以謂以文王之德而其興也猶若是難。則以齊王恐不可易言。故孟子只答以文王之於殷則爲難。而齊之於其時則爲易而已。若果答以文王不可及之意。則其語勢文義不亦疏乎。蓋何可當也與是以難也。自相唱和。而集註亦曰猶與由通。若與沙溪之說。則猶如字然後尤明白。何必勞於借引他字乎。夫如是。故下文以時勢二字雙劈將去。集註又以異於文王之百里。異於商之賢君繼作。異於紂之猶有善政。逐節照應爲說。便見得文王之時異於孟子之時。故文王雖聖人。便抵當他不得矣。如此看。似自分曉。恐當以退溪爲正。未知如何。

愚亦嘗從退溪說。

答李猶龍之老喪禮○壬子十一月八日[编辑]

追贈祖先者未及焚黃而死。則改題主告辭當如何措語耶。

以生者名告死者事。只當追擧焚黃之意。豈有所疑。

答吳子順問家禮○乙卯九月十日[编辑]

劉氏孩孫不出標題。

劉氏孩孫見下。

劉氏璋不出標題。

劉氏孩孫劉氏璋。似並元時人。但無出處。

角黍雖出標題。而未能詳知。是餠歟。

恐是餠類。其制未詳。

答朴一和問小學○乙卯九月一日[编辑]

有三不去。雖有三不去之目。若有七去之惡。則似不可不去。亦當何以處之。

只當處之以義。第難預加指定。

自鄕而扱之。扱音諺解。吸音似得矣。未知何如。

作吸者是。

長者不敢辭。長者所賜。或不義之物則當辭之否。

恐然。

士冠禮始加祝順爾成德。集解順成爾德。與本文異。當從本文意否。

然。

不輟薑食不多食。論語及諺解皆分爲二段。此則合而爲一。無乃薑食不多之意否。

合作一段者恐非。

鐫解註解額。謂秋圍鄕試之額也。解額之規有可考否。

解額之規。略見近思錄治法篇第五條。

楊播家世純厚註。播北朝人。椿,津於播爲誰。北朝亦何代。

播北朝元魏人。椿,津其二第。

天小冷則拊其背。朱壽昌拊其弟妹之拊。諺音作府。此諺音作撫。書皐陶謨擊石拊石之拊。亦作撫音。拊音似當爲撫。而或府或撫。當從何者。

兩諺不同。似各有義。

蒱博之具。蒱摴蒱也。博局戲也。而蒱博及摴蒱。諺釋皆同何也。

摴蒱博皆局戲。今謂之雙陸。註分作二物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