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
卷第七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八

答问讲学论礼[编辑]

答李汝九问论语[编辑]

哀公问社章成事以下三言。即所以责其驷不及舌。或乃以为事势已成。不必更言。事在既往。不足追咎云云。此恐非圣人之意耶。

或者之说非是。

周之德可谓至德云云。文王之服事。泰伯之三让。皆出于本心而无一毫之私。故皆为至德也欤。范氏所谓其旨微云者。以武王为未尽善故耶。

至悳已详前后集注。末段旨微。亦见新安说。可考也。

按乡党一篇。可见圣人气象及行事之实。而究其实则一动一静。无一不出于诚敬。未知如何如何。

然。

先进如用之。吾从先进云云。从先进与从周之意。相为表里耶。

已见潜室陈氏说。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云云。今之处高位者。莫不由读书致之。而至于论事之际。全昧义理。惟务已私。其害甚于不读书者何耶。其所读书者。初口为剽窃应试之文。而不知有修己治人之学耶。

如此之类。恐不可谓之读书。

颜渊天下归仁注。天下之人皆与其仁云云。与乃许字之意耶。

然。

彻章注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云云。税亩税公田之法。逐亩逐私田而税之。又什取其一耶。未详。

片言折狱云云。见曲者不敢不服。故云然耶。

并然。

庶富教云云。富而无教则礼义废矣。教而不富则民生困矣。二者无阙然后可以保斯民而兴至治耶。

此类意义明甚。恐不容相讨也。

危行言逊云云。言逊非趋时苟免之谓。亦非居位含默之谓。而谦非逊顺不失其理之谓耶。

贫而无怨云云。无怨比无谄尤难。然居贫而无谄于人则亦必渐至于无怨。无怨则亦必驯至于乐。此三层岂非处贫者之所可知耶。

并然。

桓公杀公子纠注。鲁人纳之未克。克能字意耶。

克胜也。

赐也贤乎哉云云。此贤字与先觉者是贤乎之贤。语意似同如何。

既无别释。其同可知矣。

成就一个是云云。不暇计较而只知死是生不是故云一个是耶。

一个。犹言一段。

子夏曰仕优学优云云。学优固可仕。而仕虽未优。亦岂可不学耶。

更加精察。

答李子望东耇问丧礼○壬戌十月六日[编辑]

易服条。馀有服者皆去华饰。而无去冠之文。今俗虽缌小功皆去冠。未知何据。

问解以祖父母妻丧不去冠为非。以下则不去可知矣。

袭条。妇人首服。用掩可乎。

妇人丧用掩。备要已言之矣。

设灵座后。奉养之具象生时。则成服前。用朝夕上食之礼乎。

所谓栉颓奉养之具者。非指朝夕上食而言。安可用于成服前乎。

三年丧祥禫注。皆曰不计闰。今俗禫祭有计闰者。是乎。

禫祭时计闰。有张子说甚明。

柩衣。有合葬时。制一大柩衣。周袭两棺者。此有可据否。

柩衣亦当各制以用之。

妻亡无子。别娶之人。为亡妻父母。欲为不服者。如何。

为亡妻父母服缌。乃家礼本文。其欲不行者。乃无识之人也。不必举而为问。

答梁季通问辛未追答[编辑]

祠堂必须三间。或一间者何义。仰从阳数耶。丧礼备要

似然。

明衣之制。具衣裳而袂属幅长下膝。裳不襞。长及觳。此则深衣而无缘者耶。

似然。

菅屦外纳注。收馀末向外。所谓外纳者。何谓。

本注已明。

继为所后父下注。旁尊服不逾齐六字。文义未晓。

谓旁亲之服。不逾于齐衰期年也。

小功条。为外祖父母注。庶子为后者。为其外祖父母。从母舅无服。不为后如邦人。邦人之义未晓。

谓不为后者。行外祖父母诸服如常人也。

母出则为继母之父母兄弟姊妹注。虞氏曰纵有十继母。则当服次其母者之党。服问曰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则不为继母之党服。服问所谓母死之母。指次其母之继母也。所谓为其母之母。指己母而被出者耶。然则继母既没。出母之子为外党服。不于继母之党。而反施于出母之党也。甚不宜耳。合下出母之子为继母党服者。只为恩义已绝于所生母也。今继母虽没。又何恩义复及于出母之党也。张桢云此非谓出母之子也。所谓母死之母字。乃己之所生母不见出而死者也。今人以元妃之子既服其母之党。而又岂有服继母之党乎。此说甚有味。未知然否。

张说是。

朝祖下文。即云遂迁于厅事。未知自祠堂直迁于厅事耶。抑反归于旧殡而更迁于厅事耶。

直迁。

明器之便房。在于圹右。合葬则稍大其便房。使容两丧之器。双坟则后丧便房别设于旧坟之左乎。

然。

出主凡言祝出神主于座。所谓座者。即椟之外倚之上耶。

是。

辞神。敛主匣之置故处。何谓也。妄料纳主椟中之谓敛主也。加韬及椟盖之谓匣之也。既出于座。则今祭讫。反奉置于祭前所安之位之谓置故处。未知然否。

看得是。

辞神。丧内则在于敛主匣之置故处之后。与时祭辞神后纳主之义不同。未知丧内则急于纳主。丧后则辞神如不及者。抑何义。

此条见问解小注中。或说似是。

备要云具馔如卒哭而三分。母丧则两分。所谓三分两分之说及特言母丧则三字之义未莹。却是卑不援尊。故父母之祔。有独祔并祔之别。而三分两分之所由名耶。

凡祔父之馔。并祖考妣为三位。母丧则二位。分即位也。

祝奉神主各还故处注。若丧主非宗子则哭而先行。然则丧主若是宗子则于新主之反灵座也。不为之哭从。而依宗子门外哭送之例也。丧主若不哭从。则事讫不言反哭灵座者。亦何义。

丧主若宗子则先奉祖考妣主入祠堂。还奉新主反灵座。自当如仪。非所疑也。

答沈龙卿问小学○甲辰[编辑]

知思。未有所主。

知思二字。皆平声读。

格言至论。

格至也又正也。

谗说。

谗谮也。荀子曰伤良曰谗。谗说犹言害善之说也。

意虑偏好。众口辨言。

来说得之。所谓辨言。非是货利声色。即一种时俗强辨捷给之言。外似有据而实害正理者。

且看小学书。

且字来说得之。

那个。

那犹言彼也。个有一个二个之意。

持守坚定。涵养纯熟。

持守涵养。字义各异。而大意则相同。末说得之。

存养。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养之义出此。

点化出些精采。

西河龙门之下。大鱼能点其额者化而为龙。出字自出者为入声。使之出者为去声。此犹言于小学上略加点化。使出其些少精采。

自好了。经历通达事物。

并得之。

既无本领。

本领谓小学涵养身心一节。

出治光彩。

出字义上同。治即修治之治。

箚住立定脚跟。

箚剌着也。箚住与立定。大槩同意。八九十岁觉悟。只言箚住做去者。蒙上文也。

屡叹年岁之高。未免时文之累。

叹字释在未字后。来示第一说是。

这须是自见得。立个大规模。长大易语。

并得之。

先理会尔雅等文字。

尔雅有释训释诂两篇。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

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

上谓大学穷理正心之事。下学上达。来示为当。

立大本。循序以进合内外。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循序以下似并得之。合内外。内心也外身也。言敬能合身心而为工也。

此略备焉。

略者大要也。

要之。

犹言毕竟也。退溪训毕竟曰要其终而言之。

参以曲礼。

参错也。谓以曲礼参错而商量之也。

合内外而两观之。则小学之规模无所不备。

合内外无所不备等语。皆只举其全而言。别无以规模节目分配之也。

答沈龙卿问小学[编辑]

书题。

小学书之题语也。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不言忠君一节。

总举大伦之目。或详或略。非有它义。特以便文耳。下题辞同。

所谓无古今之异者。言杂出于传记者。固不能无古今异宜。而其中亦有无古今之异者。但读者不知。

然。

化与心成之化与风化之化。异否。

字义则同。但此化。指学者之身。

经书序皆称姓名。而此称晦庵。以此书授之童蒙故耶。

得之。

夫道一而已。有此元亨利贞四者何欤。无乃此四者从天道中流出耶。抑本有此四者而已。而所谓天道者特其总名耶。仁义之于性。亦当何所分别。

总论其天地自然之理则曰天道。就其自然之中更加分别则曰元亨利贞。其实则一而已。若仁义礼智之于性。亦犹是也。

生物之始云云。生字生育之意耶。始与通亦可谓云尔。而遂与成似无其意。无乃只谓有生之物耶。

遂即秋收。成即冬藏。万物至秋冬收敛藏蛰。为明年发育之根。则所谓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者也。生字并生生之意。

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谓春非元既不可。而直以春为元亦似不可。窃谓当以理气分辨。元理也春气也。有是理必有是气。

此段所说甚善。

以物物皆太极之说推之。元亨利贞之理。亦当在于物物中耶。

然。

元亨利贞春夏秋冬。皆有次序不可乱也。仁义礼智亦同否。

元亨春夏。皆以本然之序言。若欲配此立文。当曰仁礼义智。而如此者。仁义乃立人之道。故不与四德相配。而与阴阳刚柔并立为名。

四德四时不可阙一。引其轻重均也。仁义礼智似当仿此。而论语独穪一。是以仁为重也。

程子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遍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是元仁固各有重于三者也。详见节要答陈器之书中。论语称仁之意。仁乃人性之首。故以此立教。元乃天道之始。非有预于修为之方。故不举焉。非轻元而重仁也。

仁义礼智。即爱宜恭别之理。是仁出于爱耶。爱出于仁耶。窃谓仁义礼智。性之在内者也。爱宜恭别。性之见外者也。在内者难言。在外者易言。故特举易言者。以明难言者耳。抑必爱宜恭别当于理然后。可以为仁义礼智之用耶。

仁义礼智。性也体也。爱宜恭别。情也用也。以此推之。可见爱宜以下之当于理者。本为四端之善。其不当于理者。亦不害为七情之兼善恶也。

无有不善。谓人人皆善耶。随其物之所感动而形见。形者形于外耶。谓恻隐为情。向所谓爱亦情耶。恻隐与爱。当有分辨否。

并是。恻隐与爱亦同。

爱亲敬兄条不及夫妇。

见上。

人所秉执之常性。此注以仁义礼智中出来者。故谓之性。似不可直以四者为性。

本注曰此一节。言性之见于行也。然则所谓秉执之常性云者。亦谓由此而然也云尔。非直以四者为性。

天性浑全。谓浑然而完全。无少欠缺两字似有异。

浑全第一句。是但此四字当看其大意。不必分析至此。

众人气禀昏愚。故蚩蚩。惟其蚩蚩。故为物欲所交蔽耶。抑气禀既昏。物欲又蔽。故为人蚩蚩耶。

前说是。气禀昏愚四字。乃释蚩蚩之意。

物与欲似当分辨。物自外至者。欲自内出者。声色臭味物也。好声色臭味欲也。

看得好。

养仁义礼智之性。未知何谓。

学者自养其性。

所谓充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即养仁义礼智之性。今判为二事何欤。

此无集注。不详其本意。故阙之。

小学只言明伦敬身。而不及穷理修身。若不穷理。虽明伦敬身。亦何以知其所当行而行耶。修身与敬身。亦有分别否。

穷理乃大学之事。小学虽不穷理。因天性遵师教。固无不可明伦敬身之理。敬身与修身。亦有大小偏全之异。

长益浮靡。

靡。奢丽之义。

利欲纷挐之欲。是贪利之欲。与物欲异否。

利字非专指贪利。凡与义相反者即利也。

谟字与训字同否。

谟议谋也。训教诫也。不同。

答沈龙卿问近思录○丙午七月二十七日[编辑]

形而上。程子曰有形皆器也。何以曰形而上耶。形字可疑。

有形皆器则形以上。即指无形之道而言也。道器又太极阴阳之卞。故引此为说。详具系辞。

生水火金木土。注其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此说难晓。何不曰阳生水阴生火。而曰天生地生耶。天一地二。只言其所生之次序耶。勉斋所谓天得奇地得耦之说。尤不能解。得此等处。似不切于初学。姑置之无妨耶。

天一地二。本出系辞天数地数之文。故其说如此。勉斋所谓奇耦。亦是发明河图之言。具见启蒙。今不必详也。

五行各一其性。注南轩曰五行生质虽不同。太极之理未尝不存。为仁义礼智信之理。而五行各专其一。以前一段观之。五行各专五性。以后一段观之。五行各得五性之一。未详。

二段未见其有异。更详之。

答崔文叔奎瑞丧礼○壬戌十二月十七日[编辑]

礼说正服不变之说。非谓元不练也。似谓衰裳直用大功麤沽之法。有异于冠及中衣沤熟之法也。况家礼所谓熟布之说。自可受用而无悖。今当以练为正。

答崔文叔问[编辑]

奎瑞家再期在于今月。过再期后其持服当如何。欲因持私服乎则或以为若此者。是为加私丧五月也则国期亦是短五月也。今者欲持过时之私丧。而不服当服之国服者。与曾子问君服在身。不敢私服之本意大段相悖云。欲持国服乎则我国卿士并有公私丧者。未尝着国服而常持私服。今者祥事未行凡筵未彻。而遽持国服。亦有不可云。未知何以则得中耶。丧礼

若果次第行祥禫则无此疑矣。禫虽吉祭。皆在三年丧祭之内。虽与君丧同为白笠素服。亦与礼经所谓轻包重特之义无异。君服虽重。今人既以亲丧为主。则反似轻矣。过禫之后。仍行君丧。方为允当矣。

礼云主人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云。则主祭者外。似若可以不待祥而除之也。家有庶母及孤哀之妻。主妇则似当偕主人除丧。而庶母则亦可哭而先除。而不待祥耶。

当与主人同时除服。

再期之曰。无奠献之节。情理有所不忍。若可行祭。则又无不可行祥之理。未知如何。非忌非祥。祝当用何例耶。祭礼

若不行祥则再期之日。当行单酌之奠。如要诀所谓服中行之者可也。祝则只当告以有国恤不敢行祥之意。

国恤卒哭前。有正朝寒食两节祀。或以为当废。今考退溪丧祭问答。以忌祭墓祭可行为答。未知如何。

墓祭退溪问答其说不一。有谓当行者。有谓当行于斋舍者。有谓不可行者。最后说似是定论矣。

答沈明仲问孟子○己酉十二月十二日[编辑]

孟子曰尊贤使能小注。双峯饶氏曰行旅有节传方可度关。节传乃使者所持之节及州县移文。然则商贾行旅未必有此节传。皆不得度关否。

所谓节传。即讥之之法。旅而无此。固不得度关矣。

三月无君则吊。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而其间有祭荐之礼。故特言之耶。不然如何便以三月言耶。

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本文已自分晓。况小注饶氏说尤晳乎。

答沈明仲问孟子○庚戌二月二十八日[编辑]

无罪而杀士可以徙。去与徙义近而分用者何耶。所谓去者去其位而适他国也。徙者徙其居云耶。

此二条所谕得之。

五十而慕注曰。舜摄政时年五十。今按舜典曰三十征用。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孟子亦曰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以此考之则舜摄政时年才三十。即位时则年既六十矣。与此皆相抵牾。此则但举大数而言耶。

末段是。

答沈明仲问小学[编辑]

士相见礼曰凡与大人言视面。注曰可以传言未也。本文之意则以为观大人之颜色。可以传已言与否云矣。而读记芝山曰言乙传丷𠃌答应乙见丷乙즈음매。恐与本注之意不合。

芝山说恐误。

礼记父命呼色容不盛。手执业则投之是一事。食在口则吐之是二事。出不易方是三事。复不过时是四事。色容不盛是五事。以此推之则正误所云。恐无不可。不知如何如何。

读记亦以正误为正。可更详之。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注曰忠义之臣。终始一心。贞烈之女。始终一志。心与志分属者。特互文耶。抑有意妙耶。

互文。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读记沙溪说与集注不同。恐当以集注为正。

集注沙说未见其不同。

諆于长者以从之。应氏曰非谓长者所无此。何谓也。或曰自造杖几而从之。似无是理也。

以应氏说观之。恐或说近之。

士相见礼曰与众言止言忠信。与居官者只言忠信。与众言忠信慈祥者。何意耶。

岂所谓众者通士庶人以下。故更加慈祥之道云耶。

太任文王之母。不书册名何耶。此篇所记。类多仿此。可疑。第此篇乃记行事之迹。与诸篇不同。故不必言书名耶。

得之。

答沈明仲问小学[编辑]

习与性成。读记所引栗谷说。或以善成之下。当有或以恶成四字。而今无之。恐有阏文也。

出悖来违违则拂戾之谓耶。

张思叔座隅铭行必笃敬。谚解以行笃且敬释之。必欲与上下文对。此说虽出于双峯说。恐终不然。南轩曰笃敬敦笃于敬。其意大煞分明。

三条并然。

明道先生言于朝日受其业。上文言德业充满足为师表云云。而此云日受其业。似相抵牾。恐非一番人也。

所谓材识明达。即指受业者而言。来说是。

答沈明仲问大学○乙卯八月晦日[编辑]

序天降生民。或云犹言上天降衷。生此下民。然则似与下句所谓与之以仁义礼智之义重复。以天降下民例看得如何。

降生之说。文义不顺。恐不足深卞。

顾其为书采而辑之。或云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指旧本错简处而言。采而辑之。指整顿者而言。或云其为书。犹言所为之书。指程子所著之文。采而辑之。采拾程子所论格致之说。以辅第五章之阙。错简之处。不宜言放失。整顿之事。不宜言采而辑之。二说孰是。鄙意则以为犹言程子虽已次其简编。而其为书犹有放失处。是以采程子所论格致之说而辑之云尔。放失处。如第五章之类是也。或者第二说虽近之。然以顾其为书犹颇放失。为程子所著之文放失云尔。则是专论程子之文。不专以大学为主。恐非其义也。未知如何如何。

就中明仲说是。第其放失。非第五章之谓。如知止之不在止至善下。淇澳於戏之不入第三章。听讼之不在第四章之类皆是也。故乃采诸章而次辑之云尔。至间亦窃附己意。方是说格致章事。以此推之。更似的当。

小注心便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二者恐分体用。盛贮该载指心之体。敷施发用指心之用耶。

所论是。

虑而后能得。或云虑而后能得。比诸射者。虑是已发矢而未及乎正鹄。得是已中乎正鹄。愚意则恐不然。虑是挽弓到临发时更加察之意。似不可谓已发矢。未知如何。

来说是。

知至而后意诚。知虽已尽。意不自诚。而或问云知无不尽。则心之所发。能一于理而无自欺云云。语意颇伤滚论。似不如章句之条理分明。如何如何。

亦可如此为说。

答沈明仲问中庸○壬戌八月二十五日[编辑]

番易李氏。

番易李氏名靖。

蒙斋袁氏。

蒙斋袁氏名甫。燮之子也。

仁寿李氏。以上三氏名字录示如何。

仁寿李氏。名道传字贯之。

答郑真卿问祭仪○辛未九月四日[编辑]

先立祠堂。今删将营宫室。则先字无义意。依下土神祭居室既成先筑土神坛例。将营宫室四字仍存如何。

考杂仪备要。并无先字。依此删之。

凡拜侠拜。凡拜云者。通指男子妇人之拜也。侠拜云者。男子再拜妇人四拜。故谓之侠也。今删男子再拜。则凡拜侠拜等字文义恐未允。未知如何。

依示添男子再拜四字。

答郑彦章大学○癸丑五月二十七日[编辑]

大人则成童之谓欤。

指加冠以上而言。

虚灵不昧心也。具众理性也。应万事情也。然则明德是统性情之谓欤。

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底。即为明德。卢氏所谓本心者是也。具众理应万事。谓之分释其体用则可矣。然非所以正释明德者也。

物有本末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明德新民。何以谓之物欤。物犹事也。明明德新民。是人之所事。故云然耶。

大槩得之。

举而措之。由此之彼之意欤。

措者犹厝置施布之谓。所谕非是。

没世不忘下注咏叹淫泆。或云乐记云咏叹之淫液之。俗作泆非也。然否。或从俗读泆。于义亦不背欤。

其读作液者似是。然大全之外。讲义通解皆作泆。而又无他例。姑从本音恐宜。

诚意章独字注。皆务决去此四字。或云恶恶决去求善必得之谓也。此说是否。妄料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臭。皆务决意做工去。必得所求之地。未知如何。

退溪先生曰当以务决去为去恶。求必得为得善。所以下皆字者。言每于善恶。皆当如此也。

曾子曰三字。传十章皆曾子之意。而此一节则曾子之亲言。故特称之欤。

传十章虽皆曾子之意。然诚意乃一篇紧要处故特举曾子平日警学者之言。以结慎独之文也。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指慈幼使众而言耶。

传文固以慈幼而言。集注所谓立教之本。则通于孝弟慈也。

其仪不忒。此仪字以德容表里之盛而言耶。

此只说威仪。恐不可并连淇澚之义看。

答沈士磬伣问近思录○壬子七月十五日[编辑]

或曰释氏恍惚之间。略见得心性影子。都不见里面。盖虽非释氏。苟未至于尽心知性。而徒以言语文字凿说心性者。是实未见得。与释氏略见影子何别。如何。

虽其害煞有浅深。而不见心性则同。

诚心恳恻不之措。之措字未详。

措置也。与中庸不得不措之措同意。

虽有未谕。安行而无悔。义未详。

所谓未谕。与上文未信略同。盖正己以感人。故人虽未信。而己必反躬自治。不以语人。故人虽未谕而己必安行无悔也。

答沈士磬问小学○丙辰九月七日[编辑]

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此谓德业皆崇广。然后方可谓之复初也。然则德虽极其高明。业未极其广博。则不可谓之复初耶。殊未晓也。

此必以集说有家齐国治天下平之语疑之也集注已加改正。

学女事。以供衣服此二句。间于织纴组𬘓之下。观于祭祀之上。其独以织纴组𬘓以上之事为女事。而观于祭祀以下。亦岂非女事。而似不能赚却何耶。

观于祭祀以下。乃助奠之礼。非可以专言女事也。

纷帨注箴管之类。管字义未详。

鍼管。如今储针竹筒之小者。

夙夜无违命。陈氏注曰命谓舅姑之命。此似单提不通。夫之命亦不可谓之命欤。且无舅姑则父之送女。其无命之之辞耶。且庶母及门内注曰。妇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故亲之送女曰戒之敬之。以此观之。于夫则戒之敬之。于舅姑则无违命。如此作两段看。文意似不如是。可疑。

陈氏举重而言。故曰舅姑之命。真氏则又止以其夫而言。盖本于孟子无违之说。似当兼举。若分看之说。恐不然。

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以篚。其只言女授。不言男授何耶。

正误曰女以篚则男所受可知。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注各顺入门之左右。谓其顺其相向之势耶。

先右先左。言顺其相向之势。理当如此。各顺入门之左右。盖指当初而言。然恐非是。

天子有争臣亡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等语。特为为人臣子不可不谏而言欤。若果无道。龙逢,比干不啻七人。而亦无奈何于桀纣之失天下何耶。

此言其常。至若桀纣之恶。非争臣所能止其亡。况不用其言耶。

通论详于父子君臣。而略于夫妇长幼朋友。未知亦有轻重而有所详略欤。

只因所蒐诸书。义有详略故耳。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章。疾止复故看得来。不栉不翔不御等事。不可不复故也。至于肉变味酒变貌笑至矧怒至詈。虽复故亦所不可为。如何。

此四者亦各有所当处。通言之恐不妨。

管敬仲曰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义。民之中也。他凡论人品上中下。皆先中后下。而此独先下。亦有义意欤。

凡立论作文。有从下及上者。有从上及下者。此不必置疑。

曲礼曰劳无袒。此与不敢祖禓之意似相矛盾。如何。

不敢袒禓。以在父母之所言。劳无袒。以敬身言。义本不同也。

王后亲织玄𬘘。注素积未详。

素积冠名。

广明伦。又子君臣之伦。莫不详尽。而但于长幼之节。似太疏略如何。

广明伦此条。本以兄弟言。故无长幼之义也。盖兼用中庸之文。名异而实同。

范文正公为参知章及司马公凡为家长章。录在广明伦编末。末乃广朋友之伦。而此数章文意似不相涉。不可晓得。

末二章。李氏以为通论明伦矣。

崔玄𬀩姨兄之姨。注曰姨之子长于我者也。此与诗邢侯之姨之姨不同。如何。

以正训言之。邢侯之姨兄也。姨兄云云。乃以父之姨言。以己则乃从母兄也。

唐郑义宗妻卢氏章。若万一。若乃万一之义。而既下若字。又着却万一字。如何。

若即倘字意。更下万一。不至甚妨。盖古文多有如此处也。

茅容章。以尻著跖而坐。尻跖两字俱未详。

尻脊梁尽处。即肛门后边也。跖足踵。今之危坐法正如此。

答任大年问小学○癸丑六月十二日[编辑]

集注明父子之亲。李氏曰次六章明凡为人子之礼。次六章。自曲礼曰凡为人子之礼。止礼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次五章明敬亲命之礼。次五章。自内则曰子妇孝者敬者。止礼记曰父命呼唯而不诺章。窃恐其分属之误也。何者。自曲礼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章。至子妇无私货章则分明是人子不自专底意思。其曰不许友以死者。明吾之一身。不敢自专之意也。其曰不敢私其财。馈献不及车马者。明财货与车马不敢自专之意也。其曰尝而待服而待。姑与之后复之者。明衣食与服事不敢自专。而必待父母之命也。其曰不敢私假与将与之请其故者。明假与赠遗不敢自专。而必禀之于父母也。四章一意。自成首尾。则不可分属于上下文明矣。况人子之不自专。实是顺亲之大节。则其目似不可阙。今欲别下一语曰次四章明人子不自专之意云。未知如何。李氏曰次二章明谨身之礼。次二章自父在观其志。止内则曰父母虽没章。谨按谨身二字。与敬身无别。似乎泛也。盖此二章。乃是孝子不忍忘其亲之意。若以没世不忘之孝六字。易谨身之礼四字则似胜矣。未知如何。

所论数章。虽略有不自专之意。然子妇孝者敬者以下敬亲命之意为重。父母在之文。又自与上文诸章同例。李氏之意。未见其为误。二条同上。

明君臣之义。李氏曰前十二章明事君之礼。如是混沦说下。而不为分析。未知如何。况其所引。多论语中文。而论语中既已分节。则此独不为分节可乎。

太涉混沦。所谕恐是。

明夫妇之别。李氏曰终则以寡妇之子结之。此语甚为无味。未知如何。

李氏说果未明莹。然非大段矣。

明朋友之交。李氏曰首二章明敬兄之礼。谨按徐行后长章。乃泛指长幼而言。而敬兄之意实包在其中。李氏于此。独以敬兄言之。其意似狭。如何。

此段当在长幼之序。只看弟与不弟字。以兄弟为主可知。故集注陈氏以孝弟释之。

李氏曰次四章明辞受宾主之义。次四章自曲礼曰君子不尽人之懽。止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章。谨按宾主则可。辞受则恐非章内之义也。且不尽懽不竭忠。亦是取友之意。移属于次三章。次三章自孔子曰居是邦。止孟子曰不挟长章。何如。

宾主之义。不见于朋友章内。则未知当于何所耶。不尽懽一段。恐来说稍胜。

敬身明飮食之节。独不分节者何也。

似因章数不多而然。恐未精。

嘉言广立教。李氏曰次以二程子之说以笃其行。窃意明道之念书伊川之教诗。只是一意。恐不可以知行分言之也。况经学念书一事。正为子弟之轻俊者。则此是收放心坚德性工夫。岂可偏以知言之哉。未知如何。

所论甚精。盖程子二段。与杨文公之说为一体矣。

集说立教。十年出就外传。谨按古者八岁入学。而此云云者如是。未可晓也。

古人入学。亦无一定之规。看大学序论小学处小注。亦可略见也。

十年衣不帛襦袴。谨按衣帛嫌其太温。则在十岁以前。尤所当戒。至此而始言者何也。莫是十岁以前则虽不戒。而亦不敢衣。至十岁稍长则或有衣之者。故特设戒以禁之耶。或曰十岁以前衣帛无伤。此说如何。

此恐十岁近于成童。故始为设戒然也。其前似亦不敢衣耳。

二十惇行孝悌。窃意孝亲悌长。乃小学之道。则何必待二十而后行之耶。莫是惇字有笃厚之义。小子则不能惇。而长者乃能惇之耶。

末段说。似已得之。

三十有室注。受田给政字。与征字同耶。

政字本征子。

有故则二十三年而嫁注。故谓父母之丧。窃谓故者非特止于父母之丧而已。则注说似偏。未知如何。

他故则恐不至于待三年。故曰父母之丧。

幼子常视母诳。窃意此言长者常教示幼子以不欺之道也。或曰不然。谓长者常不欺小子也。曰然则曲礼直曰幼子常无诳而已。何必更下视字于毋字上。注者亦直曰不欺诳者。习于诚而已。何必更下可字于不字下乎。或者终执已见。未知如何。

或说恐非是。

明父子之亲。父母舅姑将坐。窃意用注意看。文理终似抗捏。且与集注径庭。未可详也。窃欲以长者通上句统看。床为卧床。坐为坐具。盖言父母舅姑将坐则长者请向。小者执坐。将卧则长者请趾。小者执床。如此看则稍通。未知何如。或以长者通看。疑文理之不顺。是则不然。如豳诗以九月蟋蟀。赚连七八月看也。

以长者通看上文。亦无不可。但床明是坐床。恐难强解如贤意。大抵此章文义。尽从集说似宜。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注。袒与裼皆礼之敬。尝意袒裼为一事。今者注语如许。无乃袒则肉见。裼则只去上衣耶。

袒裼是一意。但字异故注说如此。

适子庶子祗事宗子注。适子谓父及祖之适子。此语似未莹如何。

并及祖者。盖包继高以下三宗而言。

君有疾飮药注。尝谓度其所堪。或曰度其所堪者。以味之辛甘而言也。或曰恐其有毒而难堪也。二说孰胜耶。

下说是。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注。孝之终始见上文。盖所谓上文者。指夫孝始于事亲一节而言也。此所云终始。与上文终始不同。上文则专以在下者言之。此则兼天子而言故也。然则注说之引彼订此似为未妥。或曰注说所谓上文。指此章第一条。则实兼天子而言也。曰第一条所谓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云者。定是以在下者言。似非通上之说。况第二条所云终于立身者。正结第一条立身二字。则安有文同而意异者乎。或者终执已见未知如何。

所谓立身扬名。即中庸舜,武之事是已。上文既言终始而结之曰自天子云云。恐无更容他义处。如何。

明夫妇之别。为酒食以召乡党。此食字当读如食不厌精之食耶。此无反切可疑。

酒食之食饲字读。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沙溪先生说与注说不同。当从何说耶。

沙奚说用集注句读。恐此为是。

明长幼之序。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注。君子谓有德位者。窃意此篇主于长幼。则注说之独举德位而不及长者何也。况篇内称君子者非一。其为长者发也明矣。古人有以三达尊释君子者。此亦如此释然后意方完备。未知如何。

此篇言长者言先生言君子。各有意。虽或不离于长者。而亦不可尊以长者为主也。况皆各出诸书。本非为此书此篇而设。则来示似亦太拘矣。

栾共子曰民生于三。谨按论五生字。各有异同。窃意民生于三报生以死之两生字为一义。并有生活生出之意。父生之非父不生生之族之三生字为一义。有生出之意。若以前两字只作生活着则少父生之义。只作生出看则少君食师教之义也。未知如何。

意似完备。亦未知其必是也。盖民生报生。虽以活言。生出之意固在其中矣。

明心术之要。敖不可长欲不可纵注。情之动为欲。窃意欲即情也。何得更言动。程子曰其中动而七情出。情与性可以如此说。欲与情恐不可如此说。未知如何。

欲即耳目口鼻之欲。动字岂以炽字之例发之耶。恐不能无病。

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注。礼以饰身。窃意礼之用。至于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则岂止于饰身而已哉。注说如此。未知如何。

制礼以饰身。姑训礼字之义未见其病。

三加曰兄弟具在。若无兄弟之人。则此一句在所当略。而家礼亦不言变通之道。何以为之耶。且三祝辞亦有重轻浅深之可言者乎。

兄弟自亲昆弟至族昆弟缌服之内。皆可言兄弟也。三加祝辞。明有由浅入深底意。

答任大年问近思录○丙辰九月十六日[编辑]

言箴矧是枢机注。户之阖辟。射之中否。皆由之发。发字恐未稳。

然。

答金仲固小学○丙辰九月二日[编辑]

小学本注似多有未满意处。以栗谷先生本读之如何。

顷年显庙已将栗谷小学注立于学官。读之何疑。但此注亦多可疑。吾辈正当商量处也。

陈氏曰程子说。主敬工夫。可以补小学之阙。自主敬至之阙。皆程子说否。自可以以下则陈氏说否。

程子语止于之阙。

题辞蔼然四端注。众盛貌。众盛之义未详。以其随处发见。所感不一。故曰众盛否。

或因恻隐。或因羞恶。有感便发。故曰众盛。

立教第三张。择于诸母与可者。或曰择于诸母之中。而与其可者。如何如何。

注说已明矣。

第七张立必正方注云云。不偏有所向之义未莹。

不偏谓当正向一方。如或东或西是也。

第十章六德注六者出于心。出字似未稳。改以本字或得字。于德义方衬。然此六者以用言之。故曰出否。

示意似然。

第十一张乡八刑注。乱民改作。改作之义。

改作。更改制度之类。

髦注为鬌。鬌字之义。

内则小儿翦发为鬌注。鬌所遗发也。谓留发为角者。其义则刘氏所谓不忘父母之恩是也。

第二张妇事舅姑栉纵云云。第三张男女未冠笄者栉纵云云。古之妇人韬发作髻。一如男子。故亦用縰否。至于未冠笄者似无韬发作髻之事。则縰何所施耶。

古者妇人髻与男子同。其未冠笄者。犹縰以总角故也。

第十一张中视抱注。容其思之。且为敬也之义。

始视面。以其可传言未也。既传言则中视抱。以容其思而答之之顷。且此乃事大人之敬也。

毋改注为嫌懈惰不虚心。为嫌彼之懈惰不虚心否。为嫌彼之懈惰而不为虚我之心否。

懈惰不虚心。并以我言。

第十三张婢子若庶子。婢子婢妾之所生否。抑婢仆之子否。庶。众字之义否。庶孽之意否。

既曰父母有之云则恐婢妾所生也。庶。庶孽之庶。犹今法文贱妾子良妾子之分也。

第二十一张立身行道注。能立其身而行必由道。所谓行道者。行其致君泽民之道也。行必由道则言其所行由于道也。此释似未稳。

行道者行其所学之道也。注说果未稳。

第二十三张孝无终始。而患不及。此终始与章首所谓终始似不同。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天子之孝而不能有终始。则无以化百姓而刑四海。诸侯之孝而不能有终始。则无以保社稷而和民人至于大夫士庶人亦然。所谓孝无终始。患及者此也。若以章首终始言之。则不能立身扬名而患及者。似无此义也。

恐无异义。始不能事亲。终不能立身。岂无灾患于其间耶。

第三十二张先妣之嗣注。盖古称也。谓生为母谓死为妣。所谓古者死字之义否。古人虽母生或称为妣。故曰古称否。且所谓先妣者。指先祖之妣否。抑指子之母否。

指子之母而言。盖古者或称生母为先妣故云。然尤斋云指父之母。与承我宗事。妇代姑祭之文不应。未知孰是。

第三十五张昏礼不贺人之序。与上文不举乐之义同否。

同。

阍寺守之注。寺掌内人之禁令。言掌禁令以管内人否。掌传通内人之禁令否。

注说阍寺两字极明矣。

器而藏之。注以重之作句否。以之谓作句否。

谓字绝。

第三十六张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友注。非有好德之实。难避好色之嫌义未详。

恐人疑为寡妇往来也。详见坊记。

第四十张年长以倍注。非谓亲者。亲者以亲友言否。以亲戚言否。

亲谓朋友之亲密者。

第四十二张足无蹶注。古人以膝坐。膝坐之义。

膝坐谓伸两足两膝着地而立身。即跪也。亦谓之跽。

坐而迁之注。坐亦跪也。亦字似未妥。

坐礼省于跪。故欲使之致敬然也。

听必恭注。亦谓听长者之言。亦谓二字似未妥

承上文长者而为言。恐不至妨。

第四十四张少间愿有复注。小空间。作间字读否。闲字读否。

间当并作闲。

虽贰不辞注。饰馔之重。重去声否。平声否。

重恐当从上声读。

第四十九张不挟兄弟而友之义未详。

集说谓已有兄弟之助而不资于人。恐其不然。只是挟宗族之盛。与上挟长挟贤义同也。

第五十张士大夫相见敬则先拜。注似误。

集注已改之。

第五十二张民生于三。或曰民生即民人之意。民人之于三者。事之如一。或曰君父师三者皆生我者。故曰民生于三。何说为长。

后说长。

上则曰师教之君食之。教先而食后。下则曰非食不长。非教不知。食先而教后。亦或有意否。

恐无异义。

第五十三张姑慈而从注。从不自专也。此注似未稳。盖姑之于妇。不当言不自专也。

来谕看得是。

答金仲固问丧礼○甲子六月二十二日[编辑]

三月后除服仪节。不见于礼书。何以则不失于礼意耶。

此有何等仪节。既服后四月之朔。设位哭而除之可也。

答金仲固问丧礼○辛未十一月[编辑]

麻腰绖两股相交。而葛绖三重四股如麻绞带之制者。亦渐杀之义否。

示意似然。

答金士直问大学○九月二日[编辑]

古之教人者。有大学有小学。而及朱先生时小学已缺。大学仅存。故于序文或问。特详说之。明夫小学固大学之根抵也。

看得亦是。

答金士直问孟子○庚申[编辑]

曰文王何可当也。沙溪曰退溪以文王不能当殷之意释之。愚意以为文王之德。后人不能及也。盖因文王不足法而答之也。按公孙丑之意。以谓以文王之德而其兴也犹若是难。则以齐王恐不可易言。故孟子只答以文王之于殷则为难。而齐之于其时则为易而已。若果答以文王不可及之意。则其语势文义不亦疏乎。盖何可当也与是以难也。自相唱和。而集注亦曰犹与由通。若与沙溪之说。则犹如字然后尤明白。何必劳于借引他字乎。夫如是。故下文以时势二字双劈将去。集注又以异于文王之百里。异于商之贤君继作。异于纣之犹有善政。逐节照应为说。便见得文王之时异于孟子之时。故文王虽圣人。便抵当他不得矣。如此看。似自分晓。恐当以退溪为正。未知如何。

愚亦尝从退溪说。

答李犹龙之老丧礼○壬子十一月八日[编辑]

追赠祖先者未及焚黄而死。则改题主告辞当如何措语耶。

以生者名告死者事。只当追举焚黄之意。岂有所疑。

答吴子顺问家礼○乙卯九月十日[编辑]

刘氏孩孙不出标题。

刘氏孩孙见下。

刘氏璋不出标题。

刘氏孩孙刘氏璋。似并元时人。但无出处。

角黍虽出标题。而未能详知。是饼欤。

恐是饼类。其制未详。

答朴一和问小学○乙卯九月一日[编辑]

有三不去。虽有三不去之目。若有七去之恶。则似不可不去。亦当何以处之。

只当处之以义。第难预加指定。

自乡而扱之。扱音谚解。吸音似得矣。未知何如。

作吸者是。

长者不敢辞。长者所赐。或不义之物则当辞之否。

恐然。

士冠礼始加祝顺尔成德。集解顺成尔德。与本文异。当从本文意否。

然。

不辍姜食不多食。论语及谚解皆分为二段。此则合而为一。无乃姜食不多之意否。

合作一段者恐非。

镌解注解额。谓秋围乡试之额也。解额之规有可考否。

解额之规。略见近思录治法篇第五条。

杨播家世纯厚注。播北朝人。椿,津于播为谁。北朝亦何代。

播北朝元魏人。椿,津其二第。

天小冷则拊其背。朱寿昌拊其弟妹之拊。谚音作府。此谚音作抚。书皋陶谟击石拊石之拊。亦作抚音。拊音似当为抚。而或府或抚。当从何者。

两谚不同。似各有义。

蒱博之具。蒱摴蒱也。博局戏也。而蒱博及摴蒱。谚释皆同何也。

摴蒱博皆局戏。今谓之双陆。注分作二物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