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文尚書寃詞 (四庫全書本)/卷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古文尚書寃詞 卷一 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古文尚書寃詞卷一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七歲受尚書即聞有今文古文之分以問經師經師勿告也崇禎十六年國子助教鄒鏞疏請分今文古文尚書而專以今文取士為言會京師戒嚴不及報曲水社修禊事山隂張杉謂衆曰毁經之禍萌矣國家取士三百年專用朱子之書以立學謂可以衛經而經學大壞前此萬厯十二年南戸部員外房伯元得魏政始石經大學本于科臣許仁卿家實考功郎中豐坊僞造本也疏請立學官勒令取士廢大學舊本幸其疏以他事與中監不合駁奏不行然事亦危矣原其意則以朱子改大學公然取士遂相率更竄以各行其説所謂踵其事而效尤焉者近者宗伯臣姜公逢元以毛詩進講上敕勿講國風且特諭東宫講官毋敢以國風進太子前者何則以其滛也夫以三百五篇皆絃歌之詩太史採之聖人刪之樂師鼓舞而肄習之播之鄉人布之邦國進之宫闈與朝廟鬼神賓客實深饗燕而一旦以滛風解經致使君臣不得通父子不相問穢惡厭棄一如哇聲媟語之不可親近則是何故今尚書又見告矣坐客皆咨嗟而罷其明年國亡盜賊四起予避兵山市客有能為古今尚書説者急請教之客曰今文者伏生口授書也古文者孔子屋壁中所藏而𤼵而獻之官府者也乃自獻之官而外無其書是以兩漢名儒皆未之見曁永嘉亂後中外古文皆不可考而東晉之初有豫章内史梅𧷤忽奏上古文尚書此何來者非僞書乎乃自唐人作註疏并為改寫而其書至今行之獨新安朱熹斥為假書其註四書五經已改大學刪孝經定詩滛風表太極圖説河圖洛書而加于大易之首唯尚書則疑之因不欲註而授其意于門人蔡沈使分别今古文有無註于各篇之下而别存雜説以著其僞于是諸門弟子共祖述之而元吳澄明郝敬歸有光輩俱競起攻辨迄無遺力吳澄作書纂言則但存今文三十八篇直削去古文以示毁黜僞書之意今其書具在也予聞言惡之歸而不食者累日及亂定還土室室中所藏經與史亡刧殆盡已復以讐搆奔走道路無暇為考証然漸聞開國以來其攻之者遍天下無論知不知公然著書以行世且有踵明代梅鷟謾罵古文之書效羅喻義是正一編專刻今文經而去古文者展轉煽惑其言罔誕不可聞蠡吾李塨者多學人也其尊人孝慤先生為北方名儒塨嘗從遊于博陵顔習齋先生之門以實踐稱康熙庚午舉順天鄉試與兒子遠宗為同年生並上公車門忽越三千里問樂于予𫝊二變四清九聲十二管之學三日卒業縱論諸墳典易象春秋探幽抉微起予所未逮遽曰梅氏上古文晉史無有何也予曰舊史十八家有之子不見夫孔氏之疏之引之者乎曰雖然當茬之予唯唯而退既而塨寓桐鄉郭明府署與桐之學人爭古文眞僞著辨一卷予閲之甚善思竟其業值予輯喪禮未就仍舍之去福建漳浦縣學生蔡衍鎤以所刻奏稿一本𫝊流至浙中載康熙三十六年
  上北狩還上疏于昌平郊外
  上顧而問之以 九校行速不能隨挾疏乞通政上非例還其疏乃持歸刻之大約請立孝經于學官廢禮記分今文古文尚書而徵尚書於海外以定眞僞其所以徵海外書者因歐陽修作日本刀歌其末有云徐福行時書未焚尚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通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謂海外當有眞古文也夫謂海外有眞古文則中國古文僞矣海外眞古文當求則中國僞古文當廢矣毁經之機至此已決因急為考定究其根祗知官府所藏名為中古文漢晉皆存而民間授受者則名為外學亦自相嬗不絶故劉歆校書自中自外皆親驗其書名為中外相應雖不立學官世多未見又令甲森嚴立學者稱為官書不立學者即稱為逸書然門戸擠排不能遽廢即有張霸僞書堂堂進獻尚得緣中祕直斥其僞至於梅𧷤所上係孔𫝊而非經文而經文在内者直記曰永嘉亂後猶存經文經文在外者則自都尉朝至桑欽尹敏至楊倫太保鄭冲至梅𧷤皆歴有授受彼我𫝊述並無僞學夫然後快然而號于世曰天乎天乎古文尚書今不旣復出矣乎今夫投人以文雖井里縫褐之夫單篇連簡猶必改容而收之儻或老師宿儒稍負才望則必什襲不暇縱使其字句之間稍有疑惑亦何可輕為謗訕遽致誣蔑况于古先聖賢之冊歴二禪三代帝徳王功之顯蹟而前賢藏之後儒獻之歴代帝王為珍祕而保䕶之所稱出巖屋而登天府者乎向予解經並不敢于經文妄議一字雖屢有論辨辨𫝊非辨經也即或于經文有所同異亦必以經正經同者經即異者亦經也今乃以孔𫝊而妄認古經以孔𫝊之不僞而妄認古經之僞千秋寃市幾不能解夫儒者釋經原欲衞經今乃以誤釋之故將并古經而廢之所謂衞經者安在且大學言格物矣格物者原不必窮致事理而改大學者必謂天下事物莫不有理一理不格于知有礙今物有理而不識事有寃而不知經尚如此何况他物然則改大學何為矣吾懼大學之錯國風之滛古文尚書之僞後人必有藉帝王之勢而毁其書者吾故訟古文之寃而并及之
  今文尚書
  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用李斯議凡天下詩書百家語悉詣守尉燒之
  秦律挾書者族偶語詩書者棄市
  漢帝紀孝惠四年除挾書律
  史記儒林𫝊言尚書自濟南伏生張華云生名勝紀年云字子賤此以密子賤宓伏字同致誤
  又云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山東諸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
  漢儒林𫝊夏侯勝從張生受尚書
  史記伏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漢書作鼂錯往受之孔安國書大序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𫝊授衛宏古文尚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使其女𫝊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
  漢藝文志經二十九卷此以一篇為一卷者
  又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
  儒林𫝊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
  二十九篇堯典 臯陶謨 禹貢 甘誓 湯誓 盤庚 髙宗肜日 西伯戡黎 㣲子 泰誓牧誓 洪範 金縢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召誥 洛誥 多上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顧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又稱二十八篇去泰誓一篇
  按伏書二十九篇至武帝時外間疑泰誓為僞遂去此篇孔氏正義云尚書遭秦而亡漢初不知篇數武帝時有太常蓼侯孔臧者安國之從兄也與安國書云時人惟聞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于是有謂泰誓非伏生書者自西漢末至東漢諸儒皆造言出處而俱不得合劉向别錄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于壁内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説之數月皆起𫝊以教人
  馬融云泰誓後得
  王肅云泰誓近得
  鄭𤣥云民間得泰誓
  王充論衡泰誓掘地所得
  又云伏生二十八篇孝宣皇帝之時河内女子𤼵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而尚書二十九篇始定矣
  後漢書獻帝建安十四年黄門侍郎房宏等説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壞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
  隋書伏生口授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
  按此皆無據之言祇因漢世今文盛行必欲曲䕶其去此泰誓之故而終無實據及東漢儒者造為河内女子壞老屋得孝經易説卦𫝊及泰誓三篇而又不檢㸃天下無各經所逸同聚一處以待人之得之者况泰誓在武帝時早已盛行董仲舒對䇿已有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周公曰復哉復哉諸語而史遷作周本紀直云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旣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皆僞泰誓文豈有武帝朝久用之文而在宣帝泰和年始出之者此夢中語也且此止一篇無三篇也惟二十九篇去一篇故二十八宿若去三篇則二十六宿矣何粗疎乃爾
  陸徳明釋文泰誓本非伏書司馬遷以武帝之世見泰誓之出而得行因入于伏生所𫝊之内孔氏正義説亦同此尤荒唐矣以伏生本無之書豈可妄為攙入而不畏世譏者且伏書係孝文掌故錄入官府之書又武帝時特立五經博士以肄業之開弟子員勸以官祿即一句一字皆不敢議而謂太史令可妄攙一篇此皆無學人所言陸徳明陋劣其為此言無足怪不謂孔氏襲陋亦復引之入正義内眞可笑也且此本伏書原不必為回䕶者伏生自作大𫝊乃直用其語如云八百諸侯俱至孟津有白魚入王舟云云是明明伏書何必曲諱馬融辨此篇有曰今文泰誓都無此語直加以今文之名何等明快若王肅云古文泰誓伐紂時事聖人取以為尚書此指孔書今文泰誓觀兵時事當别錄之以為周書此雖調停之言然其稱之為今文則猶一轍耳葉夢得曰伏生大𫝊言不雅馴以天地人四時為七政以金縢作于周公殁後其流為劉向五行𫝊夏侯氏災異之説然則泰誓為伏生所出夫復何言
  又稱二十九卷漢藝文志見前
  又稱三十三篇㐲本合堯舜典為一臯陶謨益稷為一盤庚上中下為一顧命康王之誥為一後孔安國依古文分之得多舜典一篇益稷一篇盤庭二篇康王之誥一篇共五篇合之二十九篇而去泰誓一篇為三十三篇
  又稱三十四篇分出五篇合二十九篇不去泰誓為三十四篇
  伏氏以堯典為唐書臯陶謨為虞書商書為殷書觀其作大𫝊説堯典為唐𫝊引九共篇為虞𫝊帝告篇為殷𫝊可驗也王應麟謂伏生大𫝊之序有嘉禾揜誥二名今書序無有疑今文别有書序然不可考孔穎達曰今文尚書劉向五行𫝊蔡邕勒石經皆其本漢儒林𫝊尚書世有歐陽氏學又有大小夏侯之學而藝文志謂自武帝訖孝宣世皆立學官乃𫝊贊又云孝宣之時復立大小夏侯尚書曰復立則不特一立矣書舊祇名書自伏書出後以其為上古之書故名尚書見孔氏正義若春秋説題辭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劉熙釋名尚上也以堯為上始而書其時事也則文侯之命秦誓在春秋間且非古帝王之書者較難通矣總是書出漢代其視秦以前皆上古耳若其稱今文則伏生為秦二世博士其書皆秦時篆𨽻故稱今文孔氏所𫝊書則周時科斗書故稱古文馬端臨曰按漢儒林𫝊言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唐藝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註言𤣥宗詔集賢學士衞包改古文從今文葢漢之所謂古文者科斗書今文者𨽻書也唐之所謂古文者𨽻書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古文尚書
  乃自今文起家以來由孝惠文景以訖于武帝之末幾及百年而古文始出
  漢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
  家語孔襄名騰以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
  漢紀尹敏𫝊孔鮒所藏書
  隋書漢武帝時壞孔子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按史記漢書不載所藏書人而書序祇稱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今一稱孔鮒一稱孔騰據孔子世家鮒係孔子八世孫為陳涉博士弟子襄為漢景帝博士長沙太守即騰也騰為安國曾祖則家語稱子襄者近之若隋書稱末孫惠則並無其人此必以子襄之子名忠忠與惠字形相近而致誤者要之鮒騰忠總安國祖也漢志武帝末魯共王景帝子諡共恭同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皷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又云孔安國者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孔子後也悉得其書書大序至魯共王好治宫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𫝊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共王不上獻而還之孔氏
  史記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漢書同
  書大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𨽻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于顧命復出此篇謂重出此五篇也并序書百篇之序凡五十九篇
  又云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百篇每篇有一序名為小序舊合作一篇安國分之各冠其篇首
  陸徳明釋文古文尚書五十九篇即今所行五十八篇其一是百篇之序
  隋書孔安國得古文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内女子所獻不同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第以𨽻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
  二十五篇虞書大禹謨夏書五子之歌 𦙍征商書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三篇 咸有一徳 説命三篇周書泰誓三篇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陳 畢帝 君牙冏命
  又稱二十九篇以二十五篇加所分舜典 益稷 盤庚二篇 康王之誥共五篇然又亡舜典一篇為二十九篇
  五十九篇以二十五篇合之伏書三十三篇加百篇之序一篇為五十九篇
  又稱五十八篇以百篇書序分之各冠其篇首祇得五十八篇
  又有稱四十六篇者篇即卷也百篇之序每一篇一序然又有數篇合一序者如大禹臯益三謨共一序康誥酒誥梓材三誥共一序盤庚太甲説命泰誓每三篇共一序類凡百篇得六十三序今此五十八篇共四十六序乃以一序作一卷為四十六卷
  大序凡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卷
  藝文志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
  四十六卷虞書大禹謨臯陶謨益稷共一序作一卷商書太甲盤庚説命每三篇共一序作三卷周書泰誓三篇共一序作一卷康誥酒誥梓材共一序作一巻 共併去十二篇以二十八篇併去十二得
  四十六篇名四十六卷
  顔師古註漢志四十六巻為五十七篇引書大序云定五十八篇又引鄭𤣥叙贊云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其所亡一篇指舜典言
  又有稱十八篇者五十八篇旣以一序為一篇作四十六卷矣兹又除伏書三十三篇但以孔壁二十五篇就序分之太甲説命泰誓九篇共三序應去六篇伊尹作咸有一徳以無序語不成序當附太甲篇内與咎單作明居周公作立政同又去一篇凡二十五篇共去七篇為十八篇
  桓譚曰古文尚書舊有四十六卷為十八篇
  若又稱十六篇則以大禹謨與臯益三篇同序二十九篇旣出臯陶則一序無兩出之例且序首曰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則臯謨可領序况此當先考二十九篇始計多篇乎若泰誓一篇又當抵伏書泰誓二十九篇之數因又去二篇為十六篇
  藝文志云安國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荀悦漢紀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劉歆移書太常博士書十六篇
  顔師古註壁中書多以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多十六篇
  十八篇大禹謨 五子之歌 𦙍征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咸有一徳 説命 泰誓武成 旅⿱敖大 -- 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周官 君陳 畢命 君牙 問命
  十六篇去大禹謨泰誓二篇餘如前
  伏書去泰誓祇二十八篇今云以考二十九篇之數餘者為多篇則二十九篇中當補泰誓矣若大禹謨附臯陶篇内則臯陶為二十九篇中所有之數所謂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得多十六篇者正此謂也若孔氏正義以十六篇為亡篇謂張霸補二十四篇為十六篇則張霸並無補二十四亡篇之事誤之甚矣若賈逵鄭𤣥皆以十六篇為逸書馬融云逸書十六篇絶無師説此皆不深考致誤者孔原有逸篇此非是也説見後 亡篇汨作九共等篇也若得十六篇則即此十六篇不亡矣正義悖誕乃爾
  又有稱十三卷十四卷者隋經籍志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𫝊今字尚書十四卷孔安國𫝊其分古今則以古文進内府以今字寫讀𫝊世者分作兩書非伏生今文也若其分卷曰十三曰十四則隋時經籍所分與舊不同















  古文尚書寃詞卷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