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御覽 (四部叢刊本)/卷之四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四十 太平御覽 卷之四十一
宋 李昉 等奉勅撰 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卷之四十二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一

 地部六

  㑹稽山   天台山    茅山

  廬山    羅浮山   蔣山

  九疑山   玉笥山

     㑹稽山

呉越春秋曰禹廵天下歸還越㑹稽脩國之道以㑹計名

又曰禹廵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中

州諸侯防風後至斬以徇衆示天下悉以臣屬也乃大㑹

計治國之道更名茅山曰㑹稽越絶書亦載

傳曰勾踐以甲楯五千保於㑹稽

史記曰始皇本紀曰三十七年上㑹稽𥙊大禹望于南海

而立石刻頌秦徳

九土文括略曰禹禪此山有一石穴委曲黄帝藏書於此

禹得之

孔靈符㑹稽記曰㑹稽山在縣東南其上石狀似覆釡禹

夢𤣥夷倉水使者却𠋣覆釡之上是也今禹廟在下秦始

皇甞配食此廟

又曰山有石室云是仙人射堂東髙巖有射的石逺望的

的如射𠋫形圎視之如鏡土人常以占糓食貴賤射的明

則米賤暗則米貴諺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𤣥斛一千

夏侯曽先志曰此山有石㠶壁立臨川湧石亘山遙望芃

芃有似張㠶也下有懸巖名爲射堂傳云仙人常射於此

使白鶴取箭此是㑹稽東峯

郡國志曰山上有草莖赤葉青人死覆之便活

山海經曰㑹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碔砆上有禹冢

及井

     天台山

臨海記曰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視之如一㠶髙一

萬八千丈周廽八百里又有飛泉懸流千丈似布故登眞

隱訣云此山有桐柏後四明東南三百里

啓𮐃記注曰天台山去人不逺路經福溪溪水梁險清冷前

有石橋路逕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絶𡨋之澗唯忘其身

然後能濟濟者梯巖壁捫蘿葛之莖度得平路見天台山

蔚然綺秀列𩀱嶺於青霄上有瓊樓玉閣天堂碧林醴泉

仙物畢具晋隱士白道猷得過之獲醴泉紫芝靈藥

神異經曰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引

洪至天台瀑泉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

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不相遺也因

立奠祀後常與家人往山獲大茗焉

晉書曰許邁與王羲之書云自山隂至臨海多有金庭玉

堂仙人芝草

異苑白㑹稽天台山遐逺自非忽生忘形不能躋也赤城

阻其逕瀑布激其衢石有莓苔之嶮淵有不測之深

幽明録曰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

糓皮迷不得返經十餘日粮食之盡飢餒殆死遥望山

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絶巖𮟏澗了無登路攀葛乃得

至噉數枚而飢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

葉從山腹流岀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糝相謂曰此

必去人徑不逺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絶

見二女人持盃岀便𥬇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

肇旣不識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相見忻喜問來何

晚𫆀因要還家家筒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牀皆

施絳羅帳角懸鈴上金銀交錯牀頭各十侍婢便勑云劉

阮二郎經渉山阻向雖得瓊實猶尚虚弊可速作食有胡

麻飯山羊脯甚羙食畢行酒有群女來各持三五桃子𥬇

而言賀汝壻來酒酣作樂劉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

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後欲求還去

女云君巳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耶遂留半年氣𠉀草

木是春時百鳥鳴呼更懷土求歸甚苦女曰當如何遂呼

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㑹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旣

出親舊零落邑屋全異無復相識問得七丗孫𫝊聞上丗

入山迷不得歸

孔靈符㑹稽記曰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連沓狀似雲霞

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山谷絶澗峥嶸

無底長松蔓藟幽藹其上

又曰赤城山内則有天台靈嶽玉室璿臺

又曰天台山舊居五縣之餘地五縣者餘姚鄞句章剡始

寜也

孫綽天台山賦曰濟楢谿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

啓蒙記曰天台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歩至滑下臨

絶溟之澗

續捜神記曰㑹稽剡縣民𡊮栢桹碩二人獵經深山重嶺

甚多見一群山羊六七頭遂經一石橋橋甚狹而峻羊玄

桹等亦隨渡向絶崖崖正赤壁立名曰赤城上有水流下

廣狹如疋布剡人謂之瀑布羊徑有山穴如門豁然而過

旣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中年皆十

五六容色甚羙着青衣一名瑩珠見二人至忻然云早望

汝來遂爲室家忽二女出行云復有得壻者往慶之曵𡲆

絶巖上行琅琅然二人思歸潜去歸路二女巳知追還

乃謂曰自可去乃以一腕囊與桹語曰愼勿開也於是得

歸後出行家人開其囊囊如蓮花一重去復一重至五盡

中有小青鳥飛去桹還知此悵然而巳後桹於田中耕家

依常餉之見在田中不動就視但有皮殻如蟬蛻也

     茅山

茅君内傳曰句曲山𥘿時名爲華陽之天三茅君居之因

而爲名外有金山因壇爲號矣周時名其源澤爲句曲之

穴案山形曲折後人名爲句曲之山山間有金陵之地四

十七八頃是金壇之地肺也居其地必得度丗

許邁别傳曰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潜通五岳茅山記

曰大茅山獨髙處𤣥帝命東海神埋大銅鼎於山頂深八

尺上有盤石鎭之顓頊水徳故號𤣥帝

又曰秦始皇三十七年遊㑹稽還於此山北埋白壁一𩀱

深七尺李斯刻篆壁文云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廵狩蒼川

勒名素壁

又曰王莽地皇三年七月遣使者章邕陳獻銅鍾五口黄

金百鎰贈之於三茅君

又曰中茅山其山獨處司命君埋玉門丹砂六千斤鎭於

此山深二丈上有盤石鎭之其山左右泉流下皆小赤色

飲之延年益壽左眞人就司命乞得一十二斤以合九華

丹山頂石壇石按香爐今存今三陽百姓聞多有長壽者

蓋太陽北陽朱陽三材耳

又曰小茅山漢光武帝以建武元年三月遣使呉倫賫金

五十斤陳獻三茅君今山頂有埋金處存焉上有聚石

又曰開成中髙修女眞侯仙姑絶糓六十餘年壽逾百歲

常棲息此山入洞府獲覩徴祥

又曰咸通中東海蓬萊觀龔道者𥘉入此山斷榖茹芝十

餘年後因正月朔旦焚香洞門恍惚之間得入洞中經由

一十三日備見洞府巖壁山川星辰日月靈異難詳

又曰昔仙人捧一大石臨嶮峻是謂神設一人推之(⿱艹石)

崩墜百人推之亦復如故眞誥曰中茅前一長嶺直抵大

茅山後古多積金寳故因此著名貞白依東流水合神丹

遺壇竈存疊玉峯大茅山東南三山積疊亦有洞穴俗多

呼疊石石與玉猶爲同𩔖山作三角又呼三角山殊無影

響今去葛仙翁壇相近

     廬山

廬山記曰山髙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廻二千五十里東南

三十二里張僧鑒㝷陽記云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徴聘

結廬此山後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等呼爲廬山又名匡山

蓋稱其姓又接豫章匡俗字君孝父共鄱陽令吴芮佐漢

定天下封俗鄱陽廬君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爽於

洞庭之山故丗謂廬山漢武帝南廵親見神靈封俗爲文

明公一云匡俗漢人一云周武時人未知誰是

逺法師廬山記曰山海經曰廬江 天子都有匡俗先生

者出自殷周之際隱遁避丗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於仙

人而共遊其嶺遂記室懸岫即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

爲神仙之廬西南有石門似𩀱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

述異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俯眄杳

然無底咸康中江州刺史𢈔亮迎吴猛將弟子登山遊觀

因過此梁見一老公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與猛猛遍

與弟子又進至一處見崇臺廣厦玉宇金房琳琅焜燿煇

彩眩目多珎寳玉器不可識見數人與猛共言(⿱艹石)舊相識

周景式廬山記曰登廬山望九江以觀禹之跡其兹峯乎

東南隱諸嶺不得駢曯自廬山人迹所曁逈望無後出此

者毎雨其下成潦而上猶皎日

逺法師遊山記曰自託此山二十二載凢再詣石門四遊

南嶺東望香爐秀絶衆形北眺九流神覽視四巖之内猶

觀之掌焉傳聞有石井方湖足所未踐

張野廬山記曰廬山天將雨則有白雲或冠峯巖或亘中

嶺俗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㝷陽記曰廬山頂上有一池水池中有三石鴈霜落則飛

山北有五老峯於廬山最爲峻極横隱蒼穹積石巖巉逈

𡑅彭蠡其形勢如河中虞郷縣前五老之形故名之

又曰上霄峯在山東南秦皇登之與霄漢相接因名之髙

處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隱起焉僅百餘言

又曰王敦誅術士吴猛附舡日行千里追者但見龍附其

舡猛令舡人閇目人聞曳撥林木之聲懼而開目龍知人

見遂委舟山頂今艑底在紫霄峯上

又曰陶潜栗里今有平石如砥縱廣丈餘相傳靖節先生

醉卧其上在廬山南

神仙傳曰董奉字君異𠉀官人少有道術居此山多救人

疾苦種杏於此山十數年杏有十數萬株結實奉乃多倉

廪宣言人買杏多少不須來報但一器糓一器杏多者則

爲猛獸所害人懼無敢欺者得糓悉賑貧乏

     羅浮山

南越志曰此山夲名蓬萊山一峯在海中與羅山合因名

焉山有洞通句曲又有濬房瑶室七十二所

裴淵廣州記曰羅浮二山隱天唯石樓一路是可登矣

晉中興書曰葛洪上羅浮山中錬丹在山積年忽與廣州

刺史鄧岱書云當欲逺行岱得書狼狽而洪巳亡顔色如

平生體輕弱如空衣時咸以爲神仙

茅君内傳曰羅浮山之洞周五百里名朱明燿眞之天

羅浮山記曰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

層城博羅二縣之境有羅水南流注于海舊說羅浮髙三

千丈長八百里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長溪神湖神禽玉

樹朱草相傳云浮山從㑹稽來今浮山上猶有東方草木

又曰鮑静字子玄上黨人愽究仙道爲南海太守晝臨民

政夜來羅浮山騰空徃還

裴淵廣州記曰羅山隱天唯石樓一路時有閑遊者少得

至山際大樹合抱極目視之如薺菜在地山之陽有一小

嶺云蓬萊邊山浮來著此因合號羅浮山

名山略記曰羅浮山有阿育王塔三十二所雜道書

南海郡傳曰羅山諸仙人所遊之山也惡人不得妄上惡

人上此山有獸即擊之投於巖下

     蔣山

輿地志曰蔣山舊名金陵山因此山立名金陵徐爰釋問

曰諸葛亮以爲鍾山龍盤即蔣山也

金陵圖曰後漢末蔣子文爲秣陵尉逐盗鍾山北爲賊傷

額而死常謂青骨死當爲神至呉大帝下都子文乗白馬

慘搔頭執白羽見形故令史白呉王爲立廟不尓當百姓大

疫大帝猶未信又翊日見於路當令飛蟲入人耳後如其

言帝乃立廟鍾山封子文爲蔣侯改爲蔣山即此是也

沈約宋書云蕭思話領左衛常從太祖登鍾山北嶺石上

彈琴因賜以銀鍾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意焉

梁書曰武帝時旱甚詔於蔣山神求雨十旬不降帝怒命

載荻焚廟并其神影白日開㓪將起火當神上忽有雲如

繖蓋須㬰驟雨臺中宫殿皆自震動帝詔使停

山謙之丹陽記曰京師南北並有連嶺而蔣山獨崖崫峻

異其形象龍實楊都之鎭也孫權葬山南因爲名號曰孫

又曰出建陽門望鍾山之與覆舟似上東門首陽之與北

邙也

金陵地記曰秦始皇時望氣者云金陵有天子氣乃東廵

埋金玉雜寳於鍾山仍斷其地更名曰秣陵

又曰蔣山夲少林木東晉令刺史罷還都種松百株郡守

五十株

又曰周顒字彦倫隱居蔣山出爲臨海令還罷都欲游舊

居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譏之曰鍾山之英草堂之靈馳

煙驛霧勒移山庭

     九疑山

山海經曰九疑山舜所葬爲永陵在長沙零陵界秦始皇

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漢書曰武帝元封五年南廵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

疑山

山海經曰南山蒼桐之丘蒼桐之淵其中有九淵焉舜之

所葬在長沙零陵界

湘中記曰九疑山在營道縣九山相似行者疑惑因名九

盛弘之荆州記曰九疑山盤基數郡之界連峯接岫競

髙含霞卷霧分天隔日

郡國志曰九疑山有九峯一曰丹朱峯二曰石城峯三曰

樓溪峯形如樓四曰娥皇峯峯下有舜池池傍春月百鳥

生𡖉人取之則迷路致本處可得還五曰舜源峯此峯最

髙上多紫蘭六曰女英峯舜墓於此峯下七曰簫韶峯峯

下即象耕鳥耘之處八曰紀峯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

神丹之處九曰紀林峯周義山字秀通開石凾得李山經

讀之得仙也有九水七則流歸嶺北二則翻注廣南

淮南子曰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多

王歆之神境記曰九疑是舜之葬處也有青澗中有黄色

黄蓮花芳氣竟谷此山之表復有二峯望之乃似人形映

出雲端如玉積髙於諸山頂有飛泉如帶舜廟在山之陽

     玉笥山

福地記曰此山土地肥美冝糓辟兵又天監起居注云廬

陵太守王希聃於此山龍淵𫉬劒二口

大眞白龜山經曰夲名群玉山胚渾𥘉分此山積五色氣

而成形覩(⿱艹石)群玉之狀皆虚無之貌浮焉至炰犧氏之時

山乃堅實委地變爲五色遂號爲群玉山至夏殷之丗人

多採其玉百靈慮損其山形遂化爲五色土石而生 叢

木今溪澗之中五色碧赤之石皆古玉變也

玉笥山記曰漢武好仙察衆山之跡知此山爲靈感之司

遂於山頂致降眞壇日夕祈禱天乃降白玉笥置壇上武

帝遣使取至其壇側飄風大振卷玉笥而去因封爲玉笥

山又漢武時邑民伐材於山爲廨館闕殿中梁一條邑民

相謂曰欲精仙館在其梁棟未可以凢木爲之經數旬未

獲忽一衣震雷風烈天降白玉梁一條光彩瑩目至今下

有玉梁觀至魏武時遣人取之至其山門亭午之際雷霆

大震化爲白龍擘煙霧而去晉永嘉中有人見在都木巖

下梁黄門侍郎蕭子雲聿來棲上兼撰立館碑經五載忽

有一人來謂之曰館之東北有洞曰都木坑水自東注可

以乆居矣子雲遂徙家居之後全家隱洞中不知所之大

暦𥘉有道士謝修通者冝春人也此山不出凢四十年如

野人後遇一人引入溪源於溪中得一碑長三尺乃蕭侍

郎清虚之館碑更行行半里見宅基古塼瓦石皆異遂結

庵居之長慶𥘉入都木坑偶見一宅重扉湏㬰有一青衣

童子招修通入見一人紫綬峩冠珮劒立堂之左一人碧

綬素簡立堂之右童子曰左者蕭君右者梅君即梅福也

通乃叩頭再拜求住修通好食小䔉二君子曰子乃葷腥之

人安能住此賜修通嘉禾五穗松葉半斤令頓服之服之中

半二君乃令歸精神似不足眼目睢盱門人相謂曰師修

行不出凢七十年爲邪氣所亂大道何昧乎通至寳暦𥘉

夢人告曰造一精舎待君旣寤曰旦日我當死矣七日而

卒門人求備棺櫬空見衣冠而巳年九十八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