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孔子集語
◀上一卷 卷六 主德五 下一卷▶


主德五[编辑]

《尚書大傳》 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鳥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為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內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發重譯來朝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

《尚書大傳·略說》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

《史記補·三皇本紀》引《韓詩》 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餘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

《白虎通·封禪》 孔子曰:「升泰山,觀易姓之王可得而數者,七十有餘。」

《韓詩外傳》三 楚莊王寢疾,卜之,曰:「河為祟。」大夫曰:「請用牲。」莊王曰:「止。古者聖王之祭,不過望,濉漳江漢,楚之望也。寡人雖不得,河非所獲罪也。」遂不祭,三日,而疾有瘳。孔子聞之曰:「楚莊王之霸,其有方矣。製節守職,反身不貳。其霸不亦宜乎!」

《說苑·君道》 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為祟。」大夫請用三牲焉。王曰:「止。古者,先王割地製土,祭不過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不祭焉。仲尼聞之曰:「昭王可謂知天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韓詩外傳》七 孔子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大戴禮·主言》 孔子閑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敢問何謂主言?」孔子不應。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也。」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孔子曰:「參,汝可語明主之道與?」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雖有國馬,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是故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曾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孔子愀然揚麋,曰:「參,女以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明主奚為其勞也?昔者明主關譏而不征,市廛而不稅,稅十取一,使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時,有禁而無征。此六者,取財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節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費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曾子曰:「弟子則不足,道則至矣。」孔子曰:「參,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時考之,歲誘賢焉,則賢者親,不肖者懼。使之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賢舉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因民既邇者說,遠者來懷,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裏,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為蓄積衣裘焉,使處者恤,行者有興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至,朝覲於王。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違。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征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慢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信可復,其跡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時春秋冬夏;其博有萬民也,如饑而食、如渴而飲,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熱凍寒,遠若邇,非道邇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主之守也。折衝乎千里之外,此之謂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數,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賢。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拱而視,然後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大戴禮·五帝德》 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可勝觀邪!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先生難言之。」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業之辨,閽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則予之問也固矣。」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彗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罷貔豹虎,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黃帝黼黻衣,大帶,黼裳,乘龍扆雲,以順天地之紀,幽明之故,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故教化淳鳥獸昆蟲,曆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宰我請問帝顓頊,孔子曰:「五帝用說,三王用度,女欲一日辯聞古昔之說,躁哉予也!」宰我曰:「昔者予也聞諸夫子曰:『小子無有宿問。』」孔子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洪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民,潔誠以祭祀。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祇勵。」

宰我曰:「請問帝嚳?」孔子曰:「元囂之孫,醓極之子也,曰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黃黼黻衣,執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

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黃黼黻衣,丹車白馬。伯夷主禮,龍、夔教舞,舉舜、彭祖而任之,四時先民治之。流共工於幽州,以變北狄;放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殺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其言不貳,其德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至,莫不說夷。」

宰我曰:「請問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孫,瞽叟之子也,曰重華。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教敦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承受大命,依於倪皇,睿明通知,為天下王。使禹敷士,主名山川,以利於民。使後稷播種,務勤嘉穀,以作飲食。羲和掌曆,敬授民時。使益行火,以辟山萊。伯夷主禮,以節天下。夔作樂,以歌籲舞,和以鍾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經。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賢而天下平。南撫交趾,大放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羽民。舜之少也,惡悴勞苦,二十以孝聞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於蒼梧之野。」

宰我曰:「請問禹?」孔子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文命。敏給克濟,其德不回,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上士。亹穆穆,為綱為紀。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為神主,為民父母。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舉皋陶與益以讚其身,舉干戈以征不享不道無德之民,四海之內,舟車所至,莫不賓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說,民說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我曰:「予也不足誠也,敬承命矣。」他日,宰我以語人。有為道諸夫子之所,孔子曰:「吾欲以顏色取人,於滅明邪改之;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於師邪改之。」宰我聞之,懼,不敢見。

《大戴禮·虞戴德》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子曰:「君以聞之,唯丘無以更也。君之聞如未成也,黃帝慕修之。」曰:「明法於天,明開施教於民,行此,以上明於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公曰:「善哉!以天教於民,可以班乎?」子曰:「可哉。雖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鉞也。父之於子,天也;君之於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邪?故有子不事父,不順;有臣不事君,必刃。順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質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禮明而名不蹇。禮失則壞,名失則惛。是故上古不諱,正天名也。天子之宮四通,正地事也。天子禦珽,諸侯禦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斂此三者而一舉之,戴天履地,以順民事。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於天下也。諸侯內貢於天子,率名鎙地實也。是以不至必誅。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守,會朝於天子。天子以歲二月為壇於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教。置離,抗大侯,規鵠,堅物。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屬就位,乃升諸侯。諸侯之教士,教士執弓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端容色正,時以學攵伎,時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國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亂也,有仁父存。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以其近而見者,稽其遠而明者。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兩以慶。違此三者,謂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誅。是以天下平而國家治,民亦無貸,居小不約,居大則治,眾則集,寡則繆,祀則得福,以征則服,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製典物,道乎?」子曰:「否。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公曰:「善哉!子之察教我也。」子曰:「丘於君,唯無言,言必盡,於他人則否。」公曰:「教他人則如何?」子曰:「否。丘則不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猶以夏後之狖懷袍褐也,行不越境。」公曰:「善哉!我則問政,子事教我。」子曰:「君問已參黃帝之制,製之大禮也。」公曰:「先聖之道斯為美乎?」子曰:「斯為美。雖有美者,必偏。屬於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製之以昌;興民之德,守之以長。」公曰:「善哉!」

《大戴禮·誥志》 公曰:「誥誌無荒,以會民義,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上下禋祀,外內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遠災乎?」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公曰:「然則何以事神?」子曰:「以禮會時。夫民見其禮則上下援,援則樂,樂斯無憂,以此怨省而亂不作也。夫禮,會其四時,四孟四季五牲五穀,順至必時其節也。丘未知其可以遠災也。」公曰:「然則為此何以?」子曰:「知仁合則天地成,天地成則庶物時,庶物時則民財敬,民財敬以時作,時作則節事,節事以動眾,動眾則有極,有極以使民則勸,勸則有功,有功則無怨,無怨則嗣世久,唯聖人。是故政以勝眾,非以陵眾;眾以勝事,非以傷事;事以靖民,非以征民。故地廣而民眾,非以為災長之祿也。丘聞周太史曰: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明幽,雌雄也。雌雄迭興而順,至正之統也。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虞夏之曆,正建於孟春,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瑞雉無釋。物乃歲俱生於東,以順四時,卒於冬分。於時雞三號,卒明。載於青色,撫十二月節,卒於醜。日月成歲曆,再閏以順天道,此謂歲虞汁月。天曰作明,曰與,維天是載;地曰作昌,曰與,維地是事;人曰作樂,曰與,維民是嬉。民之動能,不遠厥事;民之悲色,不遠厥德,此謂表裏時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如此。天生物,地養物,物備興而時用常節,曰聖人;主祭於天,曰天子。天子崩,步於四川,代於四山,卒葬曰帝。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樂治不倦,財富時節,是故聖人嗣則治。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禹治以移眾。眾服,以立天下。堯貴以樂治時,舉舜。舜治以德使力。在國統民如恕,在家撫官而國。安之勿變,勸之勿沮,民咸廢惡如進良。上誘善而行罰,百姓盡於仁而遂安之,此古之明製之治天下也。仁者為聖,貴次,力次,美次,射禦次。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隕,勃海不運,河不滿溢,川澤不竭,山不崩解,陵不施穀,川浴不處,深淵不涸。於時龍至不閉,鳳降忘翼,鷙獸忘攫,爪鳥忘距,蜂蠆不螫嬰兒,蚊虻不食天駒,洛出服,河出圖。自上世以來,莫不降仁。國家之昌,國家之臧,信仁。是故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車不建戈,遠邇咸服,允使來往,他賓畢極,無怨無惡,率惟懿德。此無空禮,無空名。賢人並憂,殘毒以時省,舉良良,舉善善,恤民使仁,日敩仁賓也。」

《大戴禮·用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子曰:「胡為其不祥也?聖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於天下也。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傷害之生久矣,與民皆生。」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而生見害,而校以衛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聖人利用而彌之,亂人興之喪厥身。《詩》云:『魚在在藻,厥志在餌。』『鮮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校德不塞,嗣武於孫子』。聖人愛百姓而憂海內,及後世之人,思其德必稱其仁,故今之道堯、舜、禹、湯、文、武者,猶威致王今若存。夫民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也。夏桀、商紂,羸暴於天下,暴極不辜,殺戮無罪,不祥於天。粒食之民,布散厥親,疏遠國老,幼色是與,而暴慢是親,讒貸處穀,法言法行處辟,夭替天道,逆亂四時,禮樂不行,而幼風是禦,曆失製,攝提失方,鄒大無紀,不告朔於諸侯,玉瑞不行,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六蠻四夷,交伐於中國。於是降之災,水旱臻焉,霜雪大滿,甘露不降,百草蔫黃,五穀不升,民多夭疾,六畜饣卒眥,此太上之不論不議也。夭傷厥身,失墜天下。夫天下之報,殃於無德者,必與其民。」公懼焉,曰:「在民上者,可以無懼乎哉?」

《大戴禮·少間》 公曰:「今日少間,我請言情於子。」子愀然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公曰:「師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於君,則不臣;君而不言情於臣,則不君。有臣而不臣猶可,有君而不君,民無所錯手足。」公曰:「吾度其上下,咸通之,權其輕重居之,準民之色,目既見之,鼓民之聲,耳既聞之,動民之德,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愛民親賢而教不能,民庶說乎?」子曰:「說則說矣,可以為家,不可以為國。」公曰:「可以為家,胡為不可以為國?國之民,家之民也。」子曰:「國之民,誠家之民也。然其名異,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唯不同等,民以知極,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間,以示威於天下也。諸侯修禮於內,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職,以事其君;士修四衛,執技論力,以聽乎大夫;庶人仰視天文,俯視地理,力時使以聽乎父母。此惟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公曰:「善哉!上與下不同乎?」子曰:「將以時同時不同,上謂之閑,下謂之多疾。君時同於民,布政也;民時同於君,服聽也。上下相報,而終於施,大猶已成,發其小者,遠猶已成,發其近者。將行重器,先其輕者,先清而後濁者,天地也。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辯。苟本正,則華英必得其節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也。」公曰:「善哉!請少復進焉。」

子曰:「昔堯取人民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公曰:「嘻!善之不同也。」子曰:「何謂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狀可知乎?」子曰:「不可知也。」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舉之,胡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視,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狀。」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則不能。五王取人,丘也傳聞之以委於君。丘則否能,亦又不能。」公曰:「我聞子之言,始蒙矣。」子曰:「由君居之,成於純,胡為其蒙也!雖古之治天下者,豈生於異州哉!昔虞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制禮。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來獻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於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舜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於陳,作物配天,修德使力,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於酒,淫泆於樂,德昏政亂,作宮高台汙池土察,以民為虐,粒食之民,惛焉幾亡。乃有商履代興,商履循禮法,以觀天子,天子不說,則嫌於死。成湯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發厥明德,順民天心嗇地,作物配天,製典慈民,咸合諸侯。作八政,命於總章,服禹功以修舜緒,為副於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眩,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武丁年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孫紂即位。紂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佚於樂,德昏政亂,作宮室高台汙池土察,以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幾亡。乃有周昌霸諸侯以佐之,紂不說諸侯之聽於周昌,則嫌於死。乃退伐崇許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製無用,行三明,親親尚賢,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君其志焉,或傒將至也。」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德,煩煩如繁諸乎!」

子曰:「君無譽臣,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曰:「於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時令其藏必周密,發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親,可以事君,可用於生,又用之死,吉凶並興,禍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公愀然其色,曰:「難立哉!」子曰:「臣願君之立知如以觀聞也。時天之氣,用地之財,以生殺於民,民之死,不可以教。」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曰不足。舉其前,必舉其後,舉其左,必舉其右。君既教矣,安能無善!」公籲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製也。政之豐也,如未之成也。」子曰:「君知未成,言未盡也。凡草木根鞁傷,則枝葉必偏枯,偏枯是為不實,穀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穀。」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奪之魄,不生德焉。」公曰:「然則何以謂失政?」子曰:「所謂失政者,疆蔞未虧,人民未變,鬼神未亡,水土未灊,糟者猶糟,實者猶實,玉者猶玉,血者猶血,酒者猶酒,優以繼湛,政出自家門,此之謂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無言情於臣,君無假人器,君無假人名。」公曰:「善哉!」。

《公羊》襄二十九年何休解詁 孔子曰:「三皇設言,民不違;五帝畫象,世順機;三王肉刑,揆漸加;應世黠巧,奸偽多。」

《初學記》九引《七經義綱》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德合仁義者,稱王。」

《藝文類聚》十一引《帝王世紀》 孔子稱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

《史記·商君傳》 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

《後漢書·翟黼傳》黼上疏 孔子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後漢書·李雲傳》雲上書 孔子曰:「帝者,諦也。」

《後漢書·五行志》注引《魏志》高堂隆對 孔子曰:「災者,修類應行,精祲相感,以戒人君。」

《荀子·王制》 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荀子·哀公》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孔子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

《荀子·哀公》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不至矣!」

《新序·雜事》四 哀公問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問,乃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哀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無所聞之矣。」孔子就席曰:「然。君入廟門,升自阼階,仰見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安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旦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安不至矣!君平旦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門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安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之四郊,亡國之墟列必有數矣,君以此思懼,則懼將安不至矣!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安不至矣!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懍乎如以腐索禦奔馬。《易》曰:『履虎尾。』《詩》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荀子·哀公》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號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群書治要》《屍子·治天下》 鄭簡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鍾鼓之不鳴,寡人之任也;國家之不乂,朝廷之不治,與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產治鄭,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簡公之好樂,雖抱鍾而朝可也。」

《群書治要》《屍子·處道》 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上何好而民不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孔子曰:「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

《御覽》七十九引《屍子》 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耕,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御覽》四百九十引《屍子》 魯哀公問孔子曰:「魯有大忘,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紂有臣曰王子須,務為諂,使其君樂須臾之樂而忘終身之憂。」

《說苑·敬慎》 魯哀公問孔子曰:「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乎?」孔子對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聞與?」對曰:「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毀壞辟法,裂絕世祀,荒淫於樂,沈酗於酒,其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者身死,四支不同壇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變色曰:「善。」

《御覽》六百二十引《屍子》 孔子謂子夏曰:「汝知君子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鄙諺曰:『莫眾而迷。』今寡人舉事,與群臣慮之而國愈亂,其故何也?」孔子對曰:「明主之問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議於下,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免於亂也。」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 「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 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也。」

《韓非子·難一》 曆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糝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歎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耕處苦而民從之,故曰聖人之德化乎!」

《韓非子·難一》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文公曰:「善。」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韓非子·難二》 昔者文王侵盂、克莒、舉酆,三舉事而紂惡之。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 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門戶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己身者乎!」

《說苑·政理》 衛靈公謂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而國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謂不出於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璿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幹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夏商之之所以亡也。」

《陸賈新語·無為》 孔子曰:「移風易俗,豈家至之哉!先之於身而已矣。」

《淮南子·齊俗訓》 晉平公出言而不當,師曠舉琴而撞之,跌衽宮壁,左右欲塗之。平公曰:「舍之,以此為寡人失。」孔子聞之曰:「平公非不痛其體也,欲來諫者也。」

《新序·雜事》四 晉人伐楚。三舍不止。大夫曰:「請擊之。」莊王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晉伐楚,是寡人之過也,如何其辱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晉伐楚,是臣之罪也,請擊之。」莊王俯泣而起,拜諸大夫。晉人聞之,曰:「君臣爭以過為在己,且君下其臣猶如此,所謂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未可攻也。」乃夜還師。孔子聞之曰:「楚莊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敵還,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詩》 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也。

《新序·雜事》五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之,東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棄老取幼,家之不祥也;擇賢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聖人伏匿,天下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詩》曰:『各敬爾儀,天命不又。』未聞東益之與為命也。」

《文選》孫子荊為石苞與孫皓書注引《新序》 孔子曰:「聖人雖生異世,相襲若規矩。」

《說苑·君道》 虞人與芮人質其成於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為天下而不居矣。」二國者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已而虞、芮自平。故《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謂也。

《說苑·政理》 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孔子曰:「懍懍焉,如以腐索禦奔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之國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若何而毋畏!」

《說苑·政理》 仲尼見梁君,梁君問仲尼曰:「吾欲長有國,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為之奈何?」仲尼對曰:「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問於丘者多矣,未嘗有如主君問丘之術也,然而盡可得也。丘聞之,兩君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之得;無殺不辜,毋釋罪人,則民不惑;益士祿賞,則竭其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善為刑罰,則聖人自來;尚賢使能,則官府治。」梁君曰:「豈有不然哉!」

《說苑·尊賢》 齊景公問於孔子曰:「秦穆公其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對曰:「其國小而誌大,雖處僻而其政中,其舉果,其謀和,其令不偷,親舉五羖大夫於係縲之中,與之語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霸則小矣。」

《說苑·尊賢》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時,君子誰賢?」對曰:「衛靈公。」公曰:「吾聞之,其閨門之內,姑姊妹無別。」對曰:「臣觀於朝廷,未觀於堂陛之間也。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國,其信足以守之,而靈公愛之。又有士曰王林,國有賢人,必進而任之,無不達也,不能達,退而與分其祿,而靈公尊之。又有士曰慶足,國有大事,則進而治之,無不濟也,而靈公說之。史蠙去衛,靈公邸舍三月,琴瑟不禦,待史蠙之入也而後入。臣是以知其賢也。」

《說苑·正諫》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故武王諤諤而昌,紂嘿嘿而亡。君無諤諤之臣,父無諤諤之子,兄無諤諤之弟,夫無諤諤之婦,士無諤諤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婦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故無亡國破家,悖父亂子,放兄棄弟,狂夫淫婦,絕交敗友。」

《說苑·權謀》 齊桓公將伐山戎孤竹,使人請助於魯。魯君進群臣而謀,皆曰:「師行數千里,入蠻夷之地,必不反矣。」於是魯許助之而不行。齊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於魯,管仲曰:「不可。諸侯未親,今又伐遠而還誅近鄰,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寶器者,中國之所鮮也,不可以不進周公之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之周公之廟。明年,起兵伐莒,魯下令丁男悉發,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潛夫論·慎微》 仲尼曰:「湯、武非一善而王,桀、紂非一惡而亡。故□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謂誤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謂誤□,未足以王。」

孔子曰:「雖明天子,熒惑必謀。禍福之征,慎察用之。」

《風俗通》五 孔子曰:「火上不可握,熒惑班變不可息誌,帝應其修無極。」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