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溪先生文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德溪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吳健
1829年
卷四

疏箚

[编辑]

請進學納諫疏

[编辑]

臣竊聞人主之進學也。必以遜志爲之基址。其納諫也。必以虛心爲之根本。蓋志不遜。無以做時敏之功。心不虛。無以受衆善之入焉。有自足其智而能探義理之奧。先據私主而能容天下之言乎。是以古之帝王。不患吾學之未進。而惟患此志之不遜。不責人言之難入。而惟責此心之不虛。其曰好問則裕。其曰舍己從人者。豈非所謂遜以敏之。虛以受之之實乎。雖然。此非口耳之爲也。必敬以直之。誠以實之。無虛假。無間斷。然後可以持此志。存此心。而能成天下之務矣。其或無主宰爲之依據。而以出入之心。執疑貳之聰。自廣而狹人。乍開而旋閉。有塗聽之假。無樂聞之實。則所資以博洽者。只增其昏窒。所恃其高明者。適足以執滯。焉能事事而格之。人人而非之哉。國家之所以衰亂危亡者。未嘗不由此而作。可不愼歟。臣伏見殿下以英睿之資。加緝熙之學。日接儒臣。不遑寢食。聖明之於治道。可謂知所本矣。博採公議。退斥奸邪。隨事必諫。有所容受。聖明之於從諫。可謂至矣。至以偏繫之私。固滯之累。有奏於疏箚者。則有曰。反覆玩味。皆是嘉言。有曰。正中予病。盍敢自警。此固聖心之覺悟。而苟日新又日新之意也。一國臣民。孰不欣瞻以俟太平之候。而近日以來。人心將信而復疑。士氣欲振而還沮者。蓋以見殿下好學之誠。少有體驗之力。從諫之量。多愧轉圜之美也。先儒朱熹氏曰。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經綸之業。與章句有異。蓋根本節目。未嘗不同。而所以行處則急於發施而無待也。所得於講論者。必反於身心。所索於文字者。必察於事爲。得寸而行寸。得尺而行尺。齊頭並進。對同勘合。然後方可謂之學也。豈可書自書我自我。而無所交涉於日用事物之間乎。所以於經席之上。隨事陳啓者。庶乎輔導聖學。無少差謬。而未見天顔溫粹。酬酢如響。至於上箚條陳。剖析是非。而頗有不說不繹之意。是可謂遜志時敏乎。古者立進善之旌。設敢諫之皷。左右前後。無非其人。出入起居。罔有不戒。以至瞽史之導。工師之誦。皆得以獻忠。故君無纖過。而德業日新。政無失擧。而治化旁通矣。今之設職置員者。亦欲其能任其責。以補其闕。而每於論奏之際。輒示訑訑之色。關重之機。有所不察。細微之事。亦或留難。辭乏責難。常愧古人。而反以過越譴之。時無古今。自有公議。而以不早發拒之。或因偏繫。而時有未安之命。雖蒙允兪。而必踰旬朔之久。有苟從之意。無樂聞之誠。是可謂虛心受言乎。臣竊疑聖明之學。日就月將。而行事之跡。似戾於初期。夫以殿下之英明。豈不知論思之不可不重。言路之不可不廣也。直以一念之間。未免有私主之先入。自以謂明睿所照。可以獨斷。何必待人言而資衆智哉。此乃商書自用之訓。大易亢龍之戒。非臣之所望於殿下也。其對病之藥。殿下講之熟矣。盍亦求諸心而恢受學之地。取諸人而得切己之方乎。誠能知人之善卽我之善。而無內外無彼此。則志不得不遜。心不得不虛。而所以貫動靜。合內外。徹上下。一始終者。又豈在於持敬之外哉。若其用力之方。則必也因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知此理之妙。而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不覩不聞之前。所以戒愼恐懼者。愈嚴愈敬。隱微幽獨之處。所以謹其善惡之機者。愈精愈密。巨細相涵。動靜交養。勉勉循循。悠久不息。偏狹固滯之病。消融渾化。虛明廣大之體。灑脫呈露。酬酢萬變。各得其宜。經綸參贊。都在其中。初非馳騖飛揚者之所爲。必自遜志中來也。夫易放者心。而難禦者氣也。至博者事。而至約者理也。以易放難禦之心氣。當至博至約之事理。稍有分毫驕盈之意萌動於其中。則將何以探精粗。辨眞妄。而立萬化之原。窮一心之妙乎。大舜之好問好察。夏禹之不自滿假。成湯之能自得師。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見。周公之不驕且吝。孔聖之所謂卑以自牧。顔淵之有若無實若虛者。蓋以此也。惟聖明之留意焉。則幸甚。臣竊聞傅說復于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以此觀之。作聖之方。固自學問始。而亦不可不納其諫以繩其愆也。因其遜志之端。更着虛心之方。則功力相因。表裏相資。焉有得於心而勿求於言者乎。其受之之道。則必也和顔色而近怡悅。出辭氣而遠鄙悖。恢休休之量。洞重門之開。喜人之告過。而改之惟恐或吝。樂人之奏義。而遷之惟懼不及。巽與之言。說而必繹。法語之言。從而卽改。包容狂直而無所違咈。不鄙淺近而亦察其意。勿謂過越以摧直氣。勿謂細微以累大德。勿以聰明自恃而獨運私智。勿以綜覈爲明而强探微意。無苟且勉從之習。有優容嘉納之美。聚精會神。歡然相契。有懷必達。論說無疑。格心之非。而無一事不出於正。正人之失。而致一國咸畏其義。士氣以之而激昂。人心以之而歡抃。下易達而上易知。視益明而聽益聰。雖有賣國之姦。無所投其隙。倉卒之變。無自發焉。其視指鹿之賊。先有以噤秦人之口。羯奴之叛。實由於拒九齡之諫者。爲何如也。歷代人主。孰不知從諫則昌。拒諫則亡。思所以鑑戒乎。惟其不能虛懷。故淪入於危亂之地。而不自知也。程子曰。己者。我之所有也。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誠有偏繫之私。先據於中。而舍他不得。則忠言讜論。何從而入乎。是以進學與納諫。雖曰兩截事。而所以治病痛則一也。未有能篤其學而不喜人規者。亦未有不遜其志而能虛其懷者也。雖然。古之帝王。能納諫而不篤學者。容或有之矣。能篤學而不納諫者。絶未之有也。然則觀其言路之開閉。而其所學之淺深。蓋可想矣。臣伏願殿下體大易下濟之訓。效虞氏受益之謨。承孔聖自牧之敎。臨講學則先以遜志爲主。受諫諍則必以虛懷爲先。而無所牽滯。內以反求於身心者。一於敬而無作輟。外以受人之藥石者。一於誠而無假餙。心與事而相涵。行與言而相顧。深探力行。務臻其極。明目達聰。無少障礙。相待俱進。如前所陳。則德日造。道日就。而遜者盛矣。善愈集。智愈明。而虛者實矣。嗚呼。人主之身。與恒人不同。上有祖宗付托之重。下有臣民億兆之廣。遠有子孫萬世之計。操可致之勢。有可爲之志。而顧牽於些少偏滯之私。不能撤去以着手於中和位育之地。此固歷代帝王之通患也。豈所望於今日者乎。先儒氏有言曰。一敬足以敵千邪。一誠足以勝百僞。伏願殿下留神焉。

司諫院請齊家疏

[编辑]

臣等伏覩聖批。有曰。慈殿聞申檥薄待公主之奇。以友愛之情。入闕保養。臣等竊惑焉。雖於經席。旣發其端。而口陳之說。有所未盡。敢以齊家一事。復有獻焉。謹按宋臣朱熹進言於孝宗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故人主之家齊。則天下無不治。人主之家不齊。則未有能治其天下者也。是以三代之盛。聖賢之君能修其政者。莫不本於齊家。蓋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而夫婦之別嚴者。家之齊也。妻齊體於上。妾接承於下。而嫡妾之分定者。家之齊也。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者。家之齊也。內言不出。外言不入。苞苴不達。請謁不行者。家之齊也。然閨門之內。恩常掩義。是以。雖以英雄之才。尙有困於酒色。溺於情愛。不能自克者。苟非正心修身。動由禮義。使之有以服吾之德。而畏吾之威。則亦何以正其宮壼。杜其請托。檢其姻戚而防禍亂之萌哉。臣等將此朱熹之說。準擬殿下之家法。則內外之嚴。姻戚之檢。果能盡合於先儒之指訣耶。王姬之車。肅雍於下嫁之後。則雖曰天屬之至親。臣妾之分已定矣。歸寧兄弟。聖人所禁。而恣意往來。則天下之大防毁矣。無稽之言。不詢之謀。雜入於宮闥。而煩於聖旨。發於公論。至於情義相開。左牽右掣。多費聖慮。處置難斷。則殿下於此。亦知外言不入之爲愈矣。聖人大改過。知而能悔。悔而能改。則譬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陰晦開霽。萬景俱新。何害於淸明之治乎。其或循塗守轍。不能勇革。則夤緣攀咐。狙詐狐媚者必窺於外。伺候顔色。承迎志趣者必應於內。譸張爲幻。變亂黑白。虛明之鑑。昏蝕於蒙蔽之地。刑賞之柄。潛移於近習之手。國家危亡之機。於玆決矣。是以。宋臣程頤以正倫理。篤恩愛。爲家人之道。眞德秀以嚴內治。敎戚屬。爲齊家之要。此乃古今帝王相傳之家法也。臣等伏見殿下天資英睿。學問日就。明善惡之歸。辨忠邪之分。豈不知情禮之間。有所輕重。恩義之際。有所取舍哉。特以慈殿之意。在所承順。親愛之私。不敢割斷。因循牽滯。曲加揜護。而不得不少容之。且以爲雖或如此。亦未至甚害於事。而不知其引惹奸邪。陰植私黨。造飛語。立橫議。熒惑聰明。默奪威福之端。實基於此。履霜之漸。可不謹哉。嗚呼。柔聲下氣。幾諫無違。固人子之孝。而肅淸宮禁。保安宗杜。實帝王之大孝也。先王之付托於殿下。以此也。慈殿之所望於殿下。亦以此也。以情勝禮。以恩奪義。牽私愛而失正理。拘小節而妨大體。豈先王與慈殿之心哉。唯在殿下先嚴其身。整頓綱紀。丕承貽燕之謀耳。其全體大用。俱載於大學一書。蓋五者之偏。爲修身之戒。而親愛乃其一也。一有所偏。則失其好惡之平。而無其本矣。身旣不修。不能齊其家。又何以治其國哉。此則殿下學問中事也。必也尊其所聞。行其所知。思索義理。而開發聰明。齊莊靜一。而純實無僞。消融情欲之萌。撤去偏繫之私。隨事應物。確然不動。然後光明正大之體。旣立於表率之地。親昵情愛之私。莫得以間其間矣。然非大段用力。奮迅直截。將何以開易昏之明。割不斷之柔。嚴其內外。禁其出入。銷禍亂於未萌哉。是以。治家之道。以剛爲善。易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伏願殿下潛心焉。臣等竊聞傅說復于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蓋人主之心。常患於漸習。而天下之變。常生於忽微。不有犯顔之諍。虛懷之聽。將何以攻己過而趨善道。指闕政而補國事乎。是以。古之人君。雖在燕閑之中。必有誦訓箴諫之臣。左右以諷之。先後以規之。蓋剪桐。少戱也。而必箴警之。折柳。細過也。而必諫止之。豈非所謂涵養善端。培植治本。而慮遠於其近。圖大於其細者乎。一念之發。雖在細微。猶不可不諫以杜其漸。況綱常之變。有以害吾之治。賞罰之典。有以失吾之權乎。殿下於此。寧不惕然覺悟。而伏閤之呌。終歸於逆耳。訑訑顔色拒人千里之外者。未必不由於此也。臣等竊聞偏滯之私。有主於內。先入之說。旣據於中。則雖有忠言嘉謨。無得以入矣。臣等之所憂。不在於綱常之變。賞罰之無章。特以殿下之心。不幸而或近於此。則本領不是。萬事皆差。伏願殿下廓然大公。無將迎。無內外。一循乎天理。而不容己私於其間。則受諫之地。恢恢乎有餘裕矣。書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伏願殿下留神焉。

論國昏非體疏

[编辑]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而夫婦之禮。惟在謹始。始之不謹。而能謹其終者未之有也。春秋嚴於聘問。禮記重於昏義者。誠以配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昏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雖常家伉儷。不謹其初。則無以得一家之宜。況太上者。民之父母。而表正一國者乎。臣等伏見周人之詩曰。代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蓋先使媒氏往來通言。竢女氏許之。然後納采者。此乃天地之常經也。帝王之事。雖與匹夫不同。然其昏姻之際。通媒妁之言。何害於治道。而有貴賤之殊哉。吾東方廢此禮久矣。以千乘之尊。求得適體。而先使處子雲集闕下。簡取容儀之美。豈先王制禮之意乎。古者諸侯娶於鄰國也。勢不得越境以迎。則使大夫往逆。聖人猶譏其非禮。況區區此擧。大乖於常經者乎。酌古今之變。參損益之宜。則必有天理之節。人情之順。而仍循舊轍。事甚苟且。遂使通行之禮。委之於野。此豈正始之道乎。易曰。伏願殿下留省焉。臣等伏聞范祖禹言於宣仁皇后曰。閨門之德。不可著見。必視其世族。觀其祖考。察其家風。參以庶事。亦可知也。誠能遠觀而近察。則何患見之不明而擇之不審乎。其風聲之所漸。德行之所資。足以望表而知內矣。如不顧所養之地。而只取容貌之美。則姆敎之聽。有所不預。無違之訓。有所不受。何能得天下之至靜。而配天下之至健乎。非但宗廟之統。無以奉之。萬物之宜。無以理之。至於脫輻之憂。預政之禍。未必不生於肚腋之下。觀諸古史。歷歷可見矣。不遇元成。則王氏無一日五侯之封。不値順沖。則梁冀無卄年跋扈之威。此雖人主失大阿之所致。然以高帝之英斷。未能保呂氏之禍於後日。豈可自恃其剛明。而不謹於正始之秋乎。詩人美文王后妃之德曰。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伏願殿下留心焉。臣等聞宮闈之地。四方所視以爲儀刑也。一人之奢儉雖微。而關於千萬世者爲甚大。致謹於服色者雖小。而關於千萬里者爲甚遠。可不謹哉。躬衣大練。馬皇后之所以興東漢也。戒用翠羽。宋太祖之所以戒公主也。雖在至尊之配。尙以儉素爲先。況言其他耶。今者豦子之出入宮庭也。諸家爭懷上人之心。極治服餙之美。珠翠玲瓏。眩耀道路。僕從如雲。爛其盈門。怙侈滅義之端。實啓於此。是豈合於肅雍之德乎。詩人美文王后妃之德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爲絺爲綌。服之無斁。伏願殿下留心焉。嗚呼。上有宗廟列聖之奉。下有子孫萬世之計。憂不可不深。慮不可不遠。以立紀綱之首。正王化之本。其可苟耶。惟其轉輾反側。一審又審。不容奸邪之徒或側於窺覘之地。不容奢靡之習或形於採擇之際。無一念有所障礙。無一事不合儀則。然後能得貞靜之德。而致正始之道矣。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言地。上觀天文。下察人事。常懷隱憂。耿耿不已。敢將一得之愚。仰瀆萬機之暇。不勝戰慄屛營之至。

請窮理居敬箚隆慶戊辰四月二十一日朝講

[编辑]

學問之道無他。窮理居敬而已。先儒曰。或讀書而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裁其當否。此則窮理之事也。先儒有以主一無適言之者。有以整齊嚴肅言之者。有曰常惺惺法者焉。有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者焉。此則居敬之功也。二者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闕其一也。此乃涵養本原地。爲學入頭處。天下萬事之所從出。治亂興亡之所由分也。宋理宗崇尙程朱之學。其志非不美矣。以其無窮理居敬之功。是非不明。用舍顚倒。當是時。眞德秀,魏了翁。君子之儒也。而屛棄不用。史彌遠,賈似道。小人之甚也。而置之腹心。以之國事日非。生民愁怨。兵連禍結。疆土日縮。數世之後。未免覆亡之禍。堯舜之治。巍巍蕩蕩。卓冠千古。非後世所可及也。而求其用力之地。則不過曰精一執中而已。精卽窮理之謂也。一卽居敬之功也。蓋指其發於形氣者。謂之人心。發於義理者。謂之道心。人心難公而易私。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必也精以察之。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純乎義理之正。使道心常爲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殿下如有大有爲之志。願以堯舜爲準的。以理宗爲鑑戒。

請正心納諫箚

[编辑]

臣等竊聞人主之心。惟察所向之偏正而已。心得其正。則體虛用直。而大本達道。相爲流通。心或有偏。則牽情蔽私。而隨事應物。俱失其道矣。是以。勤學問之功。而開發聰明。建規諫之責。而繩紏愆謬者。所以求正此心。而使之不陷於一偏也。臣等伏見殿下以英明冠古之資。加精一緝熙之功。咨訪儒臣。日勤三接。沈潛義理。體察身心。其遜志時敏之誠。可謂篤矣。包容批鱗。不憚犯顔。內司之入。割歸其主。僣施之爵。卽收其命。其虛懷納諫之誠。可謂勤矣。閭巷兒童。莫不稱頌。以爲顒望之一驗。豈非儀表之地。旣絶偏私。而好惡之公。人心所同而然哉。此固聖學之效。而猶有所大憂者。試以近日之事言之。宮禁不嚴。而老猾交通。綱常有變。而父子失道。政令出自朝廷。而宦寺搖弄。決訟責在有司。而容或下侵。所當退斥陰邪。扶植人紀。嚴治姦濫。改正疵擧。而伏閤之呌。徒爲逆耳之歸。執法之決。反被擅改之譴。臣等竊恐親昵情愛之私。或蔽於虛明之地。偏狹固滯之病。未脫於講問之中。本領猶未得正。而應物若是其差謬也。私主先據於中。則忠言讜論。雖日陳於前。焉能解守己之固。而決遷義之勇乎。必也先治本原。養其德性。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以爲窮理之本。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以致盡心之功。偏繫之累。不留於心。好惡之私。不形於外。湛然虛明。而尤加戒謹之功。隨物所感。而益察差謬之失。巨細相涵。動靜交養。昭融洞徹。正大光明。則雖不諫而亦入矣。況諫之而焉有不入之理乎。必樂取人善。而惟恐不及。喜聞己過。而惟懼或吝。一誠來復。百僞消去。譬如對病之藥。一苦其口。而腹心和平。納流之海。不擇其細。而浩闊泓深。巍巍蕩蕩之德。豈非自好察中來也。然則學問所以爲虛己之方。而虛己所以恢受諫之地也。中虛而外受。人盡而天回。則向來許多病痛。只是紅爐之點雪。寧有妨政害治之虞乎。孟子之美大舜曰。舍己從人。伊尹之戒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伏願殿下留省焉。

請停十五日朝賀箚

[编辑]

人君敬畏天變。極盡修省之道。無所不用其至。然猶不能底豫天心。況敢少有慢忽之意哉。日月之食。災異之甚者。諸侯親執皷以救之。其義顧不重歟。今月十六日丑時月食。則雖若異日。實是十五之夜也。而殿下於此日將受朝賀。殊無恐懼修省之意。豈可預知災變之迫至。而敢爲此擧。晏然若平時乎。請命停十五日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