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伏先生別集/卷四
附錄
[编辑]年譜
[编辑]先生諱經世。字景任。少號荷渠。又號乘成子。晩築別業於于北山中。改于北以愚伏。仍以爲號。或稱石潨道人。
癸亥大明世宗肅皇帝嘉靖四十二年〈明宗恭憲大王十八年〉九月十四日己丑壬申時。先生生于尙州栗里村第。
先生先世籍晉州。九代祖牧事公判尙州。留一子于尙。後世仍居。至高祖修義公。始卜居于栗里。先生晩歲。移卜于洛江上梅湖村。
甲子嘉靖四十三年。〈明宗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二歲。
乙丑嘉靖四十四年。〈明宗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三歲。
丙寅嘉靖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四歲。
丁卯穆宗莊皇帝隆慶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五歲。
戊辰隆慶二年。〈宣祖昭敬大王元年〉先生年六歲。
己巳隆慶三年。〈宣祖大王二年〉先生年七歲。○讀十九史略七卷。能強記了了不忘。
庚午隆慶四年。〈宣祖大王三年〉先生年八歲。○讀小學。
按先生跋養正篇云。余年八歲。先君子課以文公小學書。日用之間。提耳以遜悌之方甚勤旦切云。○蒼石李公埈撰先生墓誌云。自能言讀小學。一卷纔訖。其餘迎刃而解。書過目輒成誦。微詞奧義。一閱領其趣。落筆娓娓皆驚人語云。不惟文才夙達。承學淵源。槩可見矣。○少從從祖參奉公學。公每見先生所賦。歎曰。句句如花開。大吾門者必此兒也。
辛未隆慶五年。〈宣祖大王四年〉先生年九歲。
壬申隆慶六年。〈宣祖大王五年〉先生年十歲。
癸酉神宗顯皇帝萬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先生年十一歲。
甲戌萬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先生年十二歲。
乙亥萬曆三年。〈宣祖大王八年〉先生年十三歲。
丙子萬曆四年。〈宣祖大王九年〉先生年十四歲。
丁丑萬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先生年十五歲。
戊寅萬曆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先生年十六歲。○赴慶尙道鄕解。中生員,進士初試。
墓誌云。凡在較藝之場。每居前列。然其趨向之正。乃於擧業之外知有吾人用力之地。刻意爲學。賦從善如登詩以自勉云。
己卯萬曆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先生年十七歲。
庚辰萬曆八年。〈宣祖大王十三年〉先生年十八歲。○補謁西厓柳先生。受爲學之序。
墓誌云。西厓柳文忠公知州事。勸課多士。公賓賓然執禮請益。自是涵而飫之。月有所益云。
辛巳萬曆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先生年十九歲。○赴鄕解。又中生員,進士初試。
壬午萬曆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先生年二十歲。○中進士會試第二名。
先生所試賦傳于世。
癸未萬曆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先生年二十一歲。○赴鄕解。中別試初試。
先生所試策傳于世。
冬。聘全義李氏。
部將海之女。
甲申萬曆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先生年二十二歲。○夏。夫人李氏卒。
乙酉萬曆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先生年二十三歲。○春。王母夫人郭氏卒。○以都會居魁。有恩賜。
先生所試賦傳于世。
丙戌萬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二十四歲。○春。以庭試入格。有恩賜。○九月。登謁聖乙科第二名。
先生所試表傳于世。
十月。選補承文院權知副正字。階將仕郞。
丁亥萬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二十五歲。○春。聘眞寶李氏。
秉節校尉潔之女。
冬。被史薦。
戊子萬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二十六歲。○夏。拜藝文館檢閱兼春秋館記事官。階從仕郞。○冬。陞通仕郞待敎。
一日。上講詩傳。問委巷之義。諸講官不能對。先生乃進曰。委。曲也。曲巷猶言陋巷。語出檀弓。上悅。及退。問左右鄭某誰人子也。
己丑萬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二十七歲。○春。陞務功郞奉敎。○夏。被選弘文錄。○秋。賜暇書堂。○拜弘文館正字兼經筵典經,春秋館記事官。
一日。上敎吏曹。催玉堂參下之除。時參下被錄者李公尙弘。已經博士。只有先生及鄭公協。吏曹以望不備爲啓。於是特命以李公爲弘文館博士。先生及鄭公爲正字。實曠世異數。人皆榮之。
文臣庭試居魁。有恩數。○十一月。授宣敎郞。○坐翰苑誤薦。罷下獄。尋蒙恩宥。旋下敍命。憲府啓收。
時鄭汝立謀叛事覺。獄事甚急。憲府以先生曾在翰苑。薦賊甥李震吉。論罷官繫禁府。襟川縣監韓公浚謙,兵曹佐郞朴承宗同被逮。禍將不測。人皆危懼。先生不少動。靜俟之而已。凡二十日而蒙宥。旋下敍命。憲府啓請還收。○有獄中舒懷諸作。
十二月。南歸。
庚寅萬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年二十八歲。○六月。丁贊成公憂。
墓誌云。守制於廬。柴毀幾不勝喪。
七月。女盧碩命妻生。
辛卯萬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年二十九歲。
壬辰萬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年三十歲。○夏敍用。○六月。母夫人李氏不淑于兵中。○八月。拜禮曹佐郞。上疏陳情辭。不許。
時倭寇猝至。列鎭瓦解。先生與若干同志召集村兵。以州人金光輻,金嗣宗爲領將。設伏斬捕。六月十日。合陣于鞍嶺山。猝遇大賊。大夫人及主簿公皆遭禍。先生亦中矢。墮落懸崖。絶而復蘇。朝廷謂先生倡義討賊可嘉。特拜禮曹佐郞。先生上疏陳情。極言難受之義。其略曰。草間殘喘。急於自衛。召集村兵。分伏里街。略爲自防之具而已。實未有仗義討捕之計。而猝遇大賊。強弱相懸。再合而敗。避亂人在陣後者多罹鋒刃焉。當時所爲不過如此。而其間零碎擊獲之勞。金光輻輩數人當之。臣實無秋毫與焉。抑臣於此又有所不忍者焉。當初鞍嶺之敗。臣母死焉。臣弟死焉。緣臣罪戾通天。有此酷罰。而又不能身殉母傍。中失于肩。墮落懸崖。孑遺餘生。獨存視息於天壤之間。自憐無面目可以對人。而今日自天之恩。乃因其時之事。臣若受而不辭。則是賣化者以自利也。臣亦何心可忍於此乎云云。
遞授成均館典籍。○爲倡義將李逢參謀官。馳檄遠邇。召募兵糧。以復讎爲意。○冬。往湖西乞軍餉。行到公山。遘痘疾。幾危而蘇。
癸巳萬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先生年三十一歲。○冬。有旨于本道監司。使之敦諭起送。與贊辭命。上疏陳情不赴。
時大賊彌滿。天兵致討。責應酬酢。皆用文書。遂有是命。先生上疏謝不赴。其略曰。家者國之刑也。忠者孝之推也。不厚於親。能厚於君乎。故奪情之事。前代重之。必行於甚不得已之際。而又必其人出處關國家輕重。然後從而起之。臣才識薄劣。最後恒人。加以喪亂之餘。散失魂魄。心慮壹鬱。未嘗到文字上。草創討論之事。其何能一辭有所贊耶。處之以義理而甚不可。度之以才力而決不堪云云。
甲午萬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先生年三十二歲。○八月服闋。拜禮曹佐郞。俄遷兵曹佐郞。旋授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被召入都謝恩。○十月。拜司諫院正言。○十一月。還拜修撰。兼如故。
時當大亂之餘。國憂方殷。先生入對言。古者大有爲之君所以根本治道者。不過曰學而已。所謂學非但襲先王緖言。通遺經訓釋而已。須有思辨之實。積累之漸。然後學由是而進。心由是而明。旣知此心之由學而明。則當知此心之非學而闇。明則光煇旁燭於事物。闇則是非懵然而不辨。然講明此學。而不以敬持守。則將無以維持此心而爲涵養之本矣。殿下有求治之心。而大有爲之效未著。豈非學問之功不純。而怠忽之私有以間之也。天降大割。百事潰裂。勤於學問。以明治道。則舊邦之維新在此。此學不繼。治道多雜。則國勢之不振愈甚。反復辨論。辭氣愷切。上怡然傾聽。○時上始講周易。先生進言。易爲聖學之正宗。雖不可不講。而然其義精微難曉。春秋明討賊之義。當此撥亂之日。最是急務。○一日。上問程傳與本義異同。先生進曰。劃前之易。奇耦之未形者也。伏羲之易。奇耦之已形者也。讀易者。但就六十四卦。知文王之彖。周公之爻辭。孔子之十翼而已。伏羲先天之學。莫之聞焉。至卲子承穆李之傳。大爲之發揮。然後始知三聖之辭皆出於先天之劃。由是而易之本原明。而朱子本義亦明乎此耳。若程傳則雖不釋先天之劃。而義理精深。實所以衍周經之義也。此其同異之別。在學者而言。程傳爲尤切矣。○一日。上問陰陽升降善惡吉凶之應。先生進曰。陽尊陰卑者。分之常也。陰升陽降者。氣之交也。然常者爲否爲未濟。交者爲泰爲旣濟。君德之居上而親下。須如是。方可上下相交。而成世道之泰矣。不惟治道爲然。修養家之水火交濟亦猶是也。又曰。積陽多。其漸可至於君子。積陰多則去人而之鬼矣。君子小人之分。皆由於是。蓋陽生物。陰殺物。雖其造化待對之體不能相無。而其類有淑慝之分焉。故聖人作易。於其不能相無者。旣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貴陽而賤陰。扶陽而抑陰之意也。上傾心酬酢。亟加奬賞。至以國士稱之。白沙李相公每自講筵退。語人曰。鄭某眞侍講才也。○一日經席。語及時俗。先生進啓兵亂以後人失其常性。上曰。此言良是。曾見一工人服役於掖庭。一日伏於前。問其由則徐應曰。小的聞母死。敢請歸。略無悲傷之色。此亦失其性者。
乙未萬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先生年三十三歲。○正月。授承議郞。兼世子侍講院司書。○三月。製進皇朝謝恩表。○四月。與同僚上箚。請收攝政成命。
時宣祖厭經喪亂。不樂在位。命光海攝政。先生與同僚上箚力爭。略曰。天未絶宋。民猶思漢。淨雪深羞。光復舊物。皆殿下之責也。誠宜益勵嘗膽之志。不廢沫血之誠。思有以慰答神人再造邦家。而奈何過自菲薄。徑思退遜。上負祖宗之托。下孤臣民之望。未知於聖上之心安乎否乎云云。前後數十箚。竟得蒙允。
知製敎。
自是通政以下內職例帶。
五月。以病辭。遞授典籍。○六月。陞直講。俄還修撰兼侍講院文學。○八月。陞校理。○九月。與同僚上箚。請立自強之本。
略曰。古之英雄豪傑之主。雖喪亡塗地。而其氣益厲。未嘗以摧敗挫衂之故而少輟其有爲之志。故一旅之衆。十乘之車。二城之地。終能出死得生。以亡爲存。況今所賴以爲力者。不翅倍蓰於彼焉。誠能以殿下之英武。將之以必爲之志。不以摧敗而沮喪。則今日之勢。豈至於終不可爲哉。但患無其志耳。傳曰。志立而事半。又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志旣立而行之以至誠。則天下無難濟之事矣。伏惟殿下深察焉。批曰。所論至矣。深用兢惕。敢不自勵。
命賜內廏馬及馬粧。有恩旨。上箋謝。
以侍講周易故。
十月。上疏陳情歸鄕省墓。
疏略曰。凄涼數尺之封。託在無人之境。流光荃茬苒。寒暑換貿。雨露春濡。未定怵惕之心。繁霜夜降。旋纏悽愴之懷。中宵不寐。百念來集。眷言鄕山。不能奮飛云云。批曰。給由勿辭。仍傳曰。此疏一通寫入。辭朝日。東殿賜藥裹。○是行。取道公州。見少妹朴氏婦。
十一月還朝。與同僚上箚請頻御經筵。
箚本逸
丙申萬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先生年三十四歲。○二月。拜吏曹佐郞兼侍講院文學。
墓誌云。公爲吏郞。升黜流品。一以賢耶。持心如秤。未嘗爲人作輕重。
以御史下嶺南。巡案防戍諸處。○三月。與體察使李相國元翼會于金烏山城。○拜弘文館校理兼經筵侍讀官,春秋館記注官。
上敎以鄭某不可離講筵。故有是命。
五月。拜吏曹正郞。兼侍講院文學。○六月。到禮安。與門族會于松齋故宅。○參拜陶山書院。○訪月川趙公。○七月。授奉訓郞。兼校書館校理。○八月。復命。
丁酉萬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先生年三十五歲。○正月。上疏乞解職從戎。專力於奮義討賊之事。
疏略曰。臣行負神明。罪通天地。喪亂之際。受殃偏酷。母死於賊。弟死於賊。師死於賊。一門骨肉之死於賊者又殆十餘人。當初兵鏑之禍雖靡不到。而死亡之慘。未有甚於臣家。如使臣稍有復讎之誠赴敵之勇。則久已作沙場之骨。豈忍與賊俱生以至今乎。抆血之泣。或飮於獨處之地者。惟鬼神知之。惟思碎首捐躬。少雪窮天之痛。一心耿耿。橫在肚裏。臣旣在此。秋毫無裨。而所帶諸職。又非閒漫之局。伏望聖慈曲賜憐察。詐遞職名。使臣得以專意於枕戈之事。則臣雖迂腐。卽當仗劍執殳。身編行伍。效死於矢石之間。上帝監臨。臣言不飾云云。疏入不準。
授奉直郞。○體察使西厓柳相國。辟爲從事。○三月。差殿試試官。○四月。以重試入殿庭。告病而出。○差庭試試官。○差謁聖試官。○授通德郞。兼承文院校理。○六月己卯廿日。子杺生。○七月。拜議政府檢詳。卽陞舍人。兼春秋館編修官,承文院校勘,世子侍講院文學,校書館校理。○八月。拜弘文館校理兼侍講院弼善。
他兼如故。
與同僚上箚請守都城。
時倭賊再寇。中外震恐。先生與同僚上箚請守都城。其略曰。往在壬辰。國脈未甚斲喪。王綱未甚陵夷。民心未甚離散。而大駕一動。未出都門。而民不知有君上。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其得免於覆亡而保有今日。蓋天幸耳。天幸其可再徼乎。今日之事。又與壬辰相懸。離都城一步則民皆仇矣。無可往矣。宗廟亡矣。伏願殿下毅然發奮。親御六㘘。厲氣巡城。督率諸將。視師江上。因巡上流之形。嚴勅防守之事。使旌旗鼓甲精彩頓變。京師形勢自爾壯固。則先聲所及。士氣百倍。孰不願爲殿下致死力乎。批曰。天下事。言與事異。然當留念。
隨體察使巡畿甸。有次厓翁兩律。○拜議政府舍人。兼如故。○拜司憲府掌令。兼如故。○九月。以御史巡檢嶺西。
有宿酒泉縣樓七絶。宿錦江亭一律。
差奮義軍將。
時朝廷設奮義廳。以激勸復讎人。先生周旋其間。竭心盡力。募軍兵繕器械。建旗整旅。受命爲將。未久遞辭本職。遞授成均館司藝。兼如故。○拜弘文館副校理。兼如故。○十月。承督府分付。催運糧餉於嶺西。○隨體使南下。俄還朝。○陞司諫院司諫兼承文院參校。餘兼如故。階朝散大夫。○十二月。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承命下嶺南。問安于楊經理及麻提督。
時楊公督諸將。直到蔚山。圍倭將淸正于島山。朝夕且受降。報至。上喜甚。命先生齎賀帖問安。馳到安東則王師不利。已退次矣。有題伴鷗亭五七各一律。
戊戌萬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先生年三十六歲。○正月。陞右副承旨。○二月。陞左副承旨。俄陞右承旨。○三月。陞左承旨。○陳御史效西歸。承命別問安於碧蹄。○四月。拜慶尙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
墓誌云。時嶺南方伯缺。上於榻前指公謂曰。此人有才局。可差遣。時有相臣贊其決。時當兵革之際。戎務叢沓。外則濱海之地。賊壘相連。內則湖嶺之中。天師彌留。公能日夕究心。施置有方。催糧於凋弊之民。括兵於流徙之日。不專以調發爲急。而亦能以寬裕爲政。威愛著洽。兵民胥悅。藹然有古攬轡之風。○有呈楊經理文。見文集。
五月。到尙州。祭先塋告追贈。○六月。到醴泉。行慰安祭于鄕校。
麻提督使夜不收移置五聖位板故也。
九月。隨麻提督到晉州。聞望晉賊退遁。致辭于提督。○操文祭盧游擊繼忠。
提督攻捷泗川賊。盧中丸死。
十月。拜慰提督。
提督領大兵進圍安洋不利故也。
到三嘉。檄召諸將。收集散兵。○十一月。上狀辭。又上疏辭。
時議方攻厓相。幷侵先生。先生不自安。遂乞免。
十二月。遞授護軍。
寓醴泉花莊里。
除靑松府使不赴。
己亥萬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先生年三十七歲。○正月。遞授副護軍。○歸栗里。
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先生年三十八歲。○始卜愚伏山莊。
溪山淸邃。上下十餘里間。懸崖曲漵。絶壑深林皆奇勝地。中歲多居於此。
二月。除寧海府使。○四月到任。
墓誌云。其爲政精明峻潔。一以省事不擾爲本。○土俗善鬪狠相告訐。書所惡者過惡。暗投於庭相繼。先生初甚憂之。乃曰。此必有以致之。遂嚴飭僕隷。得輒付火。若無見者。不數月。其事遂絶。士民相謂吾邑匿名書之弊其來已久。而莫或矯正。我侯之來。不復有聞。君子之澤如是云。
五月。謁聖。與諸生講讀。○六月壬申朔。行望闕禮。謁聖試士。○戊戌。懿仁王后昇遐。七月戊午。〈十七日〉公文始到。擧哀成服。○八月丁丑。〈初七日〉行釋奠于鄕校。
有次坡翁韻寄山中諸友等作。
九月。到海上看日出。○十一月。訪月松亭。○十二月庚午朔。呈病經歸坐罷。辛卯。以后喪下玄宮上玉成。書堂行望哭禮。
辛丑萬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先生年三十九歲。○正月甲辰。〈初五日〉以后喪卒哭上玉成。易白袍笠。行望哭禮。○戊午。子㰒生。○四月。携諸益遊賞愚伏泉石。
有次歸去來辭。
六月。患背腫幾危。
在床席數月。
十月。特命別敍。以校正廳堂上召。○十一月。赴召到堤川。上疏告病歸。
有宿島潭堤川館。次退溪先生韻諸作。
壬寅萬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先生年四十歲。
墓誌云。時公家食將二稔矣。乃與同志相議曰。維摩詰非有位者也。而能視人之病猶己之病。吾徒皆有志澤物。獨不念康濟同胞耶。遂各出錢設醫局。取其息貿村料。隨病投藥。取先儒存心愛物語。名其局曰存愛院。其陰德之及物者廣矣。
二月。拜承政院左承旨。被召。上狀辭以疾。○三月。拜禮曹參議不赴。○遊俗離山。○承召命。
以校正事。
憲府啓請罷職不敍。
先是。鄭仁弘起鄕兵。名以義旅。賊退。朝廷命罷兵。而仁弘猶不罷。擁以自衛。侵擾閭里。威行州縣。人莫敢誰何。先生爲嶺伯時。執其麾下以詰之。其後李公貴以召募官往來嶺左。歸路訪先生。言仁弘不道狀甚悉。先生以曾所見者語之。李公遂陳疏極論。將先生語證之。仁弘大銜。至是爲都憲。捏出不近之謗。論以罷職不敍。上持不從。第五啓始允。李公乃上章辨之。
盡室入愚伏山莊。
先生自是無意世事。杜門靜居。益取聖賢書沈潛講究。至忘寢食。間或游泳泉石。若將終身。日誦大學,離騷,朱子答陳同甫諸書。至老不輟。
築懷遠,五老諸臺。
有愚巖說,問山山答,棄牛諸作。
十二月。與諸生會存愛院。講中庸。
癸卯萬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先生年四十一歲。
有和漢陰李相公寄曆日二律。
二月。構溪亭。
名曰聽澗。
十一月。與諸族會祭黃翼成〈喜〉影堂。
影堂在尙州中牟縣。先生。翼成之外裔也。
甲辰萬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先生年四十二歲。
有記夢幷小序。謝鄭生來訪諸作。
三月。甃五峯塘。開萬松洲。○四月。汎月檢湖。○六月。編養正篇。
有跋文。
八月。女宋浚吉妻生。○九月。方伯李公〈時發〉來訪。觴詠于萬松洲。
有唱酬諸作。
十二月。命敍授副護軍。
乙巳萬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先生年四十三歲。○三月。立家廟。○五月。倡諸生建書院于洛江之濱。
先生以吾東方道學之傳倡始於鄭圃隱。集成於李退陶。中間有若金寒暄,鄭一蠹,李晦齋諸先生相繼而作。講明正學。而皆蔚興於數百里之內。本州又在嶺之上游。遂議建一大書院。合祀五賢。使後之學者知吾道正傳之在此。號其院曰道南。
八月。哭從叔父參奉公喪。
有祭文挽辭。
十月。與牧伯金公〈尙容〉榜會于存愛院。
有月夜次蒼石一絶。把還煩擾放還流。覺得亡時便是收。從古此心無別法。莫將光影費尋求。
丙午萬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先生年四十四歲。○有愚谷雜詠二十絶。
幷序其懷遠臺一絶云。巖臺千尺抱瑤琴。詠歎黃虞坐暮陰。山遠水長人不到。只應魚鳥是知音。
冬。製道南書院上樑文。
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先生年四十五歲。○正月。自道南泛舟訪鳳陽。○二月。問西厓疾。留半月。
有次晦庵水調歌。贈金士悅二詩。
除大丘府使。○三月。入都肅謝。
有道中遇大風一絶。
四月。辭朝。○五月丁卯。〈初五日〉展掃先塋。兼行焚黃。○戊辰。哭西厓喪。○補與及門諸公爲位而哭。如五服相弔儀。
有祭文挽辭。
乙亥上任。
墓誌云。其爲治。先敎而後罰。令行而民信。鄭寒岡語人曰。大丘之治。悃愊無華。可謂吏治之師。
六月。訪硏經書院。與山長徐公思遠會拜先師像。與諸生通讀。
有次徐行甫盆梅折寄韻。郡齋書懷諸作。
八月丁卯。〈初七日〉行釋奠于鄕校。與諸生通讀。
逐月往鄕校或書院課讀。未嘗少輟。
戊申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先生年四十六歲。○二月戊午朔。宣祖大王昇遐。○乙丑。報至擧哀。○庚午成服。○光海嗣位。下敎求言。四月。上萬言疏。
其略曰。恤民之實。在於寬其力厚其生。而二者之本。又在於節儉。記有之。國無九年之儲。曰不足。無六年之儲。曰乏。無三年之儲。則曰國非其國也。竊聞近歲國家經費之數。一年之入。不足以供一年之用。所謂國非其國。蓋不足以言之。而婚姻喪葬賓客之禮。愈務華盛。雖以稱貸市廛之藏。引用來歲之貢。而猶不知反求節儉之道。豈有千乘之君作此寒乞兒計活。而可以爲國者乎。伏願殿下誓告大臣。嚴勅有司。內自宮闈服御之用。外而至於朝廷之禮。下而至於閭巷之俗。無不節之以儉約之制。守之以堅苦之心。持之以積久之功。如此十年。而民財不阜。民力不舒。國用不稍裕。邦本不稍固。則臣請伏鈇銊之誅。以謝面瞞之罪。又曰。殿下卽祚之初。銓相除拜之政。似不出於大公至正之道。銓相之選。乃是大臣所擬。而其人不與焉。則命之加擬。又不與則又命加擬。必得其人之姓名。然後始肯落筆。殿下之參入己意。任情低昂。至此而甚矣。其人賢否。臣素未知。設使前後注擬四五人淸名實德盡出其下。初政淸明。不當及於私昵。況未必然。則其爲累顧不大乎。殿下延登元老。置之相位。自以爲賢於夢卜。而乃於爲朝廷擇銓衡。一大除拜。不用其言。直任己意。若然則獨運萬機足矣。亦安用賢相爲哉。殿下於愼始之日。已用如此滑手段。日後之憂。何可勝言。得非新登大位。遽遭危疑之變。不免有憂懼之心。遂欲廣置親信。以擬急亂之用乎。殿下之慮或出於此。則又大誤矣。天地之所以廣大無外。人主之所以尊而無對。以無私也。目今朝廷百官。孰非殿下之四體。三軍萬姓。孰非殿下之赤子乎。一視同仁。以得其心。則不幸遇難。孰不爲殿下捐軀乎。不此之圖。而顧欲托於數三親信之人。則親信者無幾。而餘皆爲疏外之人矣。殿下之有。不亦狹乎。殿下之勢。不亦孤乎。又曰。頃在二十年前。士大夫家有穿穴蹊逕。交通宮禁者。淸論唾鄙。視若浼已。十許年來。朝無淸論。倖門大開。搢紳之家能以此事爲恥者。僅有若干。於是宮闈成市。各立門戶。各招貨賂。邊將守令。皆有定價。爵賞刑罰。不由公道。終至於君臣上下去仁義。懷利以相接。不惟下之人不能言君上之過。上之人亦無以正臣下之罪惡。依阿淟涊。諂瀆成風。朝著之穢濁極矣。今於正始之日。若不杜絶此路。使宮闈肅然。則士大夫耳目所慣。恬不知恥。遺風餘習。易至滋蔓。蔓難圖矣。深可懼也。又曰。天下萬化。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書所謂皇建其有極。孟子所謂一正君而國定者此也。古之聖王兢兢業業。持守此心。雖在紛華波動之中。幽獨得肆之地。而未嘗少放於軀殼之外。以爲物引。是以寂然未發。則鑑空水止而萬理皆備。感而遂通。則隨事順應而品節不差。非窮理以擇之。主敬以守之。則不能以與此也。虞書所謂精一執中。孔子所謂格致誠正。克己復禮。子思孟子之所謂明善誠身。其示人用力之方。不啻丁寧。而獨恐非知之難。行之惟艱。深宮燕閒之中。萬機紛沓之際。尊所聞行所知之功或有未至。則生處難熟。熟處難忘。惟聖作狂。或在於一念之間耳。伏願殿下裁決庶務之暇。不廢講學之功。常以義理澆灌心胸。游心昭曠之原。不爲私欲之累。使淸明本然之體常在常覺。以爲處事應物之本。而惰慢邪僻不設於身。視聽言動一由乎禮。使吾之所以治心撿身者。無所愧於屋漏。則刑家御國之效。自然薰蒸透徹。無所不至。豈不盛哉。殿下之嗣守基業。正所謂無彊惟恤。祈天永命在今日。墜失厥命亦在今日。而其幾之決。特在於敬德不敬德之間。殿下其可自逸乎。其可自滿乎。其可不敬德乎。疏入。光海大怒。覽未畢。命焚之。諉以謗訕先朝。將欲鞫問。大臣李恒福等以爲其言雖過。非內懷至忠不能也。只削職。
五月辛亥。〈廿七日〉歸家。○六月丙寅。〈十一日〉以大行王發引。上玉成會哭。○與諸生講朱書。○還給職牒。○八月。命敍授護軍。○九月。西行到報恩。訪成大谷遺墟。到淸州。以病歸。
有一絶曰。滿山風雪歲行闌。牢閉柴荊謝往還。堪笑四方心已倦。吾廬雖陋十分安。
與諸生講心經。○除夕。與希庵尹公〈瑱〉及諸人守歲于玉成。
己酉萬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先生年四十七歲。○二月癸丑朔。以先王初朞。上玉成會哭。○三月。答裵明瑞書。
裵名龍吉。居安東。頗稱讀書。而其論議多舛。先生以書辨之。略曰。論啓蒙一款。反復來示。然後始審其發於憤悱之誠。但所謂自以爲已知已能。而不肯問人以匿其不知不能之跡者。僕雖無似。平生最惡如此用心。每讀中庸末章。大學第六章及先儒攤飯門外。敝縕中閟等語。未嘗不三復擊節而深致意焉。見人微有此等心術。卽必心賤而色惡之。故後生輩來問文義。其所不知者則直曰不知。而未嘗強說杜撰以爲知。實不敢妄自尊大。作爲聲勢。以享前輩之名。如來敎所云也。至其論寒暄,一蠹處則淺見實與高明之見不同。二先生造詣之淺深。有非末學所窺。然儒先,景賢二錄。皆退溪先生所證著。而二先生立志之大。講學之篤。制行之高。大略具焉。設使衆言殽亂。猶可以折衷於此矣。況今從祀之議。遠近同辭。乃所謂百年定論者。於是而別生意見。有若爲異論立赤幟者。竊恐高明或未之深思耳。延平之未與兩廡之祀。前此未曾知。孤陋是愧。果爾則誠千古之闕典。百王之欠事。高明旣切尊賢尙德之誠。則聞之吾君。轉奏天朝。以修擧曠典。乃爲偉事。不當反据欠闕之典。以爲二先生不可從祀之證也。胡文定之立祠陳俊卿。陳良翰執小節以疑之。魏元履之所扼腕。朱夫子之所慨然者。高明又不當引此自諉。以人之脣舌不可禁者爲當然也。嘗見朱先生之論有兩段。和靖錄中說伊川未嘗言前輩之短而朱子善之曰。今人往往見二先生兄弟自許之高。便都有箇下視前輩意思。此俗不可長。和靖之言。要當表而出之。又曰。今世有一段議論成就後生懶惰。如云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皆中怠惰者之意。此二說雖若自相戾。病有剛果柔懦兩種。故藥亦有兩種。今以吾兩家氣質偏處各求其藥。則僕雖懵於醫方。竊願以後一藥常自喫服。而以前一藥備左右瞑眩之用。未知能肯受喫否耳。又曰。來諭謂今人以決科爲事了。更莫肯屈首劬書。此固然矣。但何嘗見三字傷於迫切。似非有德者之言。而其於待一世之士。爲已薄矣。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以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聖人之言。寬洪惻怛。其所以期望於人者。一節懇似一節。未嘗如此一筆句斷也。故孔子順世無其人一句話。先儒以爲全不類聖人家法。以吾人高明之見。豈不念及於此耶。得無爲磊磈不平之氣所發。而不自覺其言之過於激耶云云。
差冬至使。
光海命擇。命該曹以先生應選。
四月。入都肅謝。○製進謝皇恩表。○五月。詣闕啓行事。○六月。製進祈雨祭文。○上疏乞暇歸省墓。
疏見文集。
七月還朝。○八月乙卯。〈初七日〉奉表辭朝。
副使呂公裕吉,書狀李公芬偕行。
戊午。到松都。謁文忠祠。訪滿月臺。○丙寅。到平壤。觀井田。戊辰。拜箕子墓。○戊寅。到義州。館聚勝亭。
有斷指者說。
九月庚辰。〈初二日〉方物改封裹。文書更査對。○丁亥渡江。○癸巳。到遼東懷遠館。○丁酉。行見官禮于都司衙門。○庚子。訪華表柱廣祐寺白塔。○十月丁巳。〈九日〉到十三山。
有贈陳童子一律。
乙亥。入山海關。○丙子。登望海亭。○十一月己卯。〈初二日〉訪萬柳莊。○庚辰。訪孤竹祠謁夷齊廟。○甲申。患痁。○庚寅。入玉河館。○癸巳曉。詣朝天宮。入參演儀。○乙未曉。詣午門。行見朝禮。朝進禮部。行見堂禮。○丁酉。患胃病。○己亥。提督主事坐館。行見官禮。○庚子。送稟帖于禮部。
大明集禮。藩使朝見。依品服朝服。而前後使臣幷以玄盤領從事。因循襲謬。先生以爲盤領創於後代。本非法服。玄卽齊服。非所用於朝賀大禮。送帖于禮部。請以朝服易盤領。禮部從之。
甲辰曉。隨賀班。
冬至在昨日。而以祀天故退賀。
十二月辛亥。〈初四日〉送呈文于兵部。
初。皇朝以焰焇國之利器。不宜示人。禁不得買。倭變之後始許收買。俾爲戰守之備。而每歲一次收買。不過三千斤。我國以年例不敷。請倍數以買。則皇朝反謂細民必偸賣於奴胡。幷與年例而不許。至是。先生送帖備陳情狀。請以死保之。兵部乃覆題。許年例三千斤外增買二倍之數。
壬子。早詣會同館受賜宴。
侍郞王圖日暮始至。七爵而罷。
癸丑曉。詣午門謝恩。○甲寅。拜受欽賜下程。○丙辰。觀國子監。○丁巳。觀郊壇。○庚午。詣午門領賞。仍詣會同館受上馬宴。○辛未曉。詣午門謝恩。兼辭朝。以回咨未討仍留。○乙亥。辭堂于禮部。○丙子。出宿城外。○丁丑。到通州。留待回咨及勘合。
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先生年四十八歲。○正月辛卯。〈十四日〉伴送官蔣于常齎勘合至。○癸卯。到山海關。
有留別應北庵一律竝小序。又有到高嶺寄贈兩絶。
聞關外有虜警。一路戒嚴。○二月丁未朔。以先王大祥。上崇興寺望哭脫衰。○三月戊寅。〈初二日〉越江。○丁酉。入城復命。○閏三月。差講經試官。
取崔敬一等二十二人。
陞嘉善大夫。上疏辭不許。
光海以盡心周旋。特命賞加。疏見文集。
四月丁丑。〈初二日〉入祭班除禫服。○甲申。差永寧殿告遷祭獻官。受香詣宗廟齊宿。○乙酉曉。行預告祭。朝行安神祭。○丙戌。以先王祔大廟參賀班。入侍飮福宴。○辛卯。除成均館大司成。○五月乙巳朔。詣成均館行焚香禮。○戊申。以掃墳受由辭朝。上疏乞解職不許。
略曰。臣無父母無兄弟。只有一叔父相依爲命。而叔父年今七十三矣。桑楡景迫。前路不長。關山遠別之餘。至情之發。終不能自抑。雖在法無例。不得以歸覲請暇。而皇皇汲汲之情。實在於此。今於歸覲之後。情愛牽攣。相挽之裾。未忍遽絶。則瞥眼之間。休日已盡。且前頭將有大駕幸學東宮齒讓之禮。臣以國子之長。尤不可帶職在外云云。光海批云。國子長不可遞也。勿辭速爲往還。
行到淸州。上疏辭。遞授副護軍。○七月還朝。移拜護軍。
有別申順夫南歸。金晦仲赴關東幕諸作。
九月丙子。〈初四日〉以五賢從祀先告事由祭獻官。詣文廟行祭。○辛亥。陪祭文廟。○乙卯。以冠賓赴韓公〈百謙〉戒。○十月。除羅州牧使。
先生不樂在朝。求外補故也。
十一月。辭朝歸展墓。○十二月癸巳。〈廿二日〉上任。○是日。除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
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先生年四十九歲。○正月。訪滄浪亭。○入都謝恩。
有龍仁漾碧亭一絶。○旣謝命。擬上疏辭職。適光海違豫。不果。
二月辛巳。〈十一日〉辭朝。○己丑到界。
有完山東閣次圃隱先生韻及梅子數千顆寄贈漢陰相公諸作。
三月辛丑朔。行望闕禮。
每朔望。必行禮未嘗闕。
癸丑。承朝命。巡審形勢于邊山。宿釋在庵。
有一絶。
五月。到順天訪玉川書院。
院享寒暄先生。
到綾城。祭竹樹祠。
卽靜庵先生妥靈之所。有祭文。
草道南書院五先生奉安告文及祝文。○作五賢從祀執禮契帖序。洪虛白〈貴達〉文集序。○六月。刊朱書節要。
先生常以此書爲最切於學者。恨國中流布不廣。至是開役于錦山。親自檢看。間或付別考於各編之末。以訂其註解之訛。不踰月訖功。
七月。到礪山。犒戍北軍兵。○上狀辭。
狀見文集。
八月。諫院啓請削去仕版。
初。五先生旣從祀文廟。仁弘上疏斥晦齋,退溪兩先生。語極醜。先生作從祀執禮契帖序。其末云。盛典纔擧而邪說便行。誣賢之語。略無顧忌。嗚呼。彼豈無秉彝之天耶。惟其偏私之見蔽之於前。忿狠之氣迫之於後。不覺其自陷於媢嫉之歸。此其可哀之甚而不足怒也云云。又次淳昌壁上朴訥齋韻三絶云。若將魚目齒宵光。鳧鶴還應換短長。公是日非非日是。世間無用是雌黃。狼腹偏心說聖賢。誰能隻手障奔川。歸歟水石煙霞裏。獨抱遺經送暮年。懷山波浪幾千尋。鎬邑翻爲匪茹侵。一亂極知緣運氣。殘生猶自涕霑襟。仁弘見之大怒。嗾其黨柳㴒,姜翼文等捏誣以劾之。尙州儒生宋光國等陳疏辨其誣。○歸到安心寺。有留贈柳參奉伯擧一絶。
壬子萬曆四十年。〈光海四年〉先生年五十歲。○十月。始定墓祭禮告家廟。
其詞云。逐節上墓。行之雖久。禮實無據。今人致隆於此。而四時正祭或廢不行。尤失聖人制禮之意。今考朱子家禮東萊宗法。止於寒食及十月上丁。展掃封塋。其餘節日則竝就祠堂。薦以時食。擧廢之際。不敢昧然行之。玆因朔參。用伸處告。
三月乙卯。〈廿一日〉拏命至。
時金直哉獄起。其黨柳彭錫詐供。曾於江陰山寺隔壁聽。有二僧密言。金賊將與陜川鄭仁弘,東萊鄭某連謀而後擧事。光海問鄭某非東萊人。汝何言如此。供云。但聽僧言。我何知之。光海謂鄭相寧有此理。勿問。獨先生被命。三子五僕竝逮。
己未。就獄。○辛酉。供招。
光海見所搜文書中家間尋常書札。語及君上處。必別行高書。雖諺書亦然。語其侍者曰。安有敬勤如是而黨逆者乎。史使亦啓先生家業淸寒之狀甚悉。先生供訖。光海親問杺曰。汝父敎汝以何事。對曰。臣父平生。只敎以忠孝二字而已。光海尤奇之。○時李參判〈時發〉以與先生書言時事被逮。一松沈相亦被譴云。
四月戊辰。〈初三日〉得釋。
光海以文書中有與銓官求郡書。遂托此削職放送。
翌日。買船南歸。
到渡迷。有題船板進退格一律。○曹汝善所記云。是行。余隨先生往還。自尙至于京。自入獄至蒙放。凡十有餘日。而終始怡然。不以爲意。寢食盥櫛。無異平日。不見有此驚動憂怖底辭氣。爾瞻以諫長參鞫。有伸理語。知舊皆勸一謝。先生終不肯。其堅着脊梁如此。在吾黨所宜矜式者云。
哭希庵尹公喪。
先生常稱爲豪士。嘗爲作菊圃記。有祭文輓詞。
秋。特陞嘉義大夫。授護軍。入都謝恩。上疏乞改正。不許。
初。宣祖朝。先生爲司諫。啓請接待天將時勿令臨海隨駕。蓋當初世子冊奏中以臨海有疾爲辭故也。至是。光海殺臨海。謂先生有炳幾逆折之功。命陞秩收敍。錄原從功。先生不得已入都謝恩。陳疏改正。疏略曰。方丁酉倭寇之再動也。楊經理與麻提督軍于平沙上。請先王相見。召珒入對。自是以後。道路傳說經理稱賞珒。當初請冊奏中旣以有病爲辭。而彼方揚揚馳逐於華人所見之地。若或事聞朝廷。則恐有以增禮部之疑。而藉執難之口。臣適忝言地。協同僚議。請於接見天將時勿令隨駕。其意不過憂其勢位之嫌偪。事機之遲悞而已。初豈能炳幾逆折如聖敎所褒乎。大哉先王之批若曰。所謂有病。非病不能行步之謂也。蓋明言彼人之病在心而不在貌。臣等之啓。如無聖批說破本狀。則華人或認爲修飾掩迹之計。嗚呼其危矣。以此而論。則又不但爲無功而止也。今若冒進而承當。則攘天之功。罪莫大焉。縱不能逃。其敢受乎。
閏十一月。除同知中樞府事。獻交河徙都便否議。
時術士李懿信言京都氣索。交河有形勝。宜徙都。光海入其言。召宰臣集議。先生略曰。盤庚之亳邑。以有圮河之患。成王之洛都。爲朝貢道里之均。衛文之楚丘。又在於爲狄所滅之日。玆皆出於千萬不得已之大計。曷嘗可已而不已哉。臣未知今日之議此有何不得已之故也。國之所以祈天永命。人之所以保享遐齡。在於修德養性而已。豈地理所能與哉。只一箇長安。秦居而促。漢居而永。此是千古之明驗。而今昔之恒言云云。事遂寢。
癸丑萬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先生年五十一歲。
時國事日非。先生忽忽不樂。又不得便歸。每倘佯於三淸北郊之間以寫憂。有春日思歸諸作。
三月。除江陵府使。○四月。上任。
先生愛其俗之質而愿也。爲政。必先以敎化。率鄕子弟講授禮書。其民樂趨之。本府士族家亦或有違禮敗俗之事。循襲謬誤。不自知改。先生卽條列通諭。嚴行禁斷。其文云。祖遷於上。宗易於下。其終至於塗人。而其初則一人之身也。是故。禮曰。不娶同姓。又曰。雖百世。婚姻不通。其嚴如此。國俗以異貫爲異姓。李與李婚。金與金婚。法家名族。亦皆不免。此則雖非古禮。而今不可卒革。至於同貫相婚。乃通國所無之事。而聞此鄕有犯之者云。傷風敗俗。莫大於此。今後隨現告官。繩之以法。擯不與士族之列爲佳。父在爲母期。禮有明文。聖人制禮之意。非簿於母也。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家無二尊。故壓於父而不得伸情於母也。聞邑俗不知降服之禮。竝行三年。其間或有一二士子欲行古禮。則譁然驚該。目爲短喪云。其陋甚矣。夫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申心喪三年。聖人制禮。明如日月。此則非假後學一二談也。且聞邑俗親舊家喪練祥禫之日。各持賻米以進。喪家略設酒食以供之。致客多者。不免前期備辦。有如置酒請客之爲者。是日衆賓列坐。以次酬酢。因爲鄕會於其座。甚者必待畢至。然後行祭。或晩至則祭從而晩。極爲駭怪。夫喪主乎哀。祭主乎敬。彼爲主者。固爲風敎之罪人。爲客者惡得無罪。昔伊川先生葬母夫人。時客有畏寒者。周恭叔請饋酒。先生曰。毋陷人於不義。夫當寒而飮。猶以爲不義。則無端飮酒於喪家。至爲公會。其不義爲如何也。至於賻米之餽。固爲厚風。然初喪之有賻。爲斂葬之用也。練祥之時。喪家貧甚。無以爲祭。則親舊分厚之人致送米穀。使供祭用。亦無不可。至於會葬觀祭之日。親齎以進。贈之者無恤喪之誠。受之者有幸喪之嫌。其爲失亦大矣。自今以後致賻。必須前期輸送。會葬者或及墓而辭。或反哭而散。觀祭者祭畢而罷。一依禮文。毋得因循謬習。取人鄙夷。幸甚。其民至今遵承。不敢有違云。
遊鏡浦。
府地素多奇勝。如鏡浦,寒松等處尤佳。先生於簿領之暇。遊陟吟賞。蕭然有出塵之趣。
課諸生。
逐月課試。
八月。重修鄕校。丁亥。〈初二日〉行釋菜禮。戊子。行社稷祭。庚子。行眞殿祭。
大小祀事。必皆躬莅。非有大段病故。未嘗攝行。
漢陰李相公訃至。哭之。
甲寅萬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先生年五十二歲。○春訪喚仙亭。
有一絶云。松間畫閣出雲衢。蓬島飛仙定可呼。酒醒夜深揮燭退。坐看晴月滿平湖。
游金剛山。
有游山諸作。
冬與方伯尹。書論荒政。
書見文集。
與庠中士子書。
略曰。晨起病少蘇。爲劈詩卷則詩以老死南陽未必非爲題。未知此是何人詩句。薜能詩曰。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此是詩人輕薄。不顧義理是非。但喜語意新奇。自陷於妄論之罪。故先儒多評之。至以爲得罪名敎。夫孔明出處。略與伊尹相似。其不能興隆漢室。天也。非孔明之所逆料。是以。其自言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此是先難後獲。正誼不謀利之見。讀之令人不覺擊節。而繼之以隕淚。愚常以爲凡以此疵議孔明者。非忍人則媢嫉人也。昭烈三顧之勤。而孔明不出。則是亦一楊朱而已。何足爲孔明耶。一出而明漢賊之大義。扶萬古之綱常。其所樹立爲如何。而以成敗論英雄者爭起而論之。陋哉陋哉。近世有進言於經席曰。老死隆中。使天下後世不知有諸葛孔明可也。是特處士夸大之言。老莊自私之見。非正論也。今見諸作。或曰輕出。或曰徒死。或曰恨不老死。諸君亦太忍矣。詩言志。不可諉之詞華而如此立論也。
草文庵書院上樑文。
院在春川府。享退溪先生。爲府伯申公〈湜〉作。
與諸生講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