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愚伏先生别集/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愚伏先生别集
卷四
作者:郑经世
1899年
卷五

附录[编辑]

年谱[编辑]

先生讳经世。字景任。少号荷渠。又号乘成子。晩筑别业于于北山中。改于北以愚伏。仍以为号。或称石潨道人。

癸亥大明世宗肃皇帝嘉靖四十二年明宗恭宪大王十八年九月十四日己丑壬申时。先生生于尚州栗里村第。

先生先世籍晋州。九代祖牧事公判尚州。留一子于尚。后世仍居。至高祖修义公。始卜居于栗里。先生晩岁。移卜于洛江上梅湖村。

甲子嘉靖四十三年。明宗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二岁。

乙丑嘉靖四十四年。明宗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三岁。

丙寅嘉靖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四岁。

丁卯穆宗庄皇帝隆庆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五岁。

戊辰隆庆二年。宣祖昭敬大王元年先生年六岁。

己巳隆庆三年。宣祖大王二年先生年七岁。○读十九史略七卷。能强记了了不忘。

庚午隆庆四年。宣祖大王三年先生年八岁。○读小学。

按先生跋养正篇云。余年八岁。先君子课以文公小学书。日用之间。提耳以逊悌之方甚勤旦切云。○苍石李公埈撰先生墓志云。自能言读小学。一卷才讫。其馀迎刃而解。书过目辄成诵。微词奥义。一阅领其趣。落笔娓娓皆惊人语云。不惟文才夙达。承学渊源。槩可见矣。○少从从祖参奉公学。公每见先生所赋。叹曰。句句如花开。大吾门者必此儿也。

辛未隆庆五年。宣祖大王四年先生年九岁。

壬申隆庆六年。宣祖大王五年先生年十岁。

癸酉神宗显皇帝万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先生年十一岁。

甲戌万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先生年十二岁。

乙亥万历三年。宣祖大王八年先生年十三岁。

丙子万历四年。宣祖大王九年先生年十四岁。

丁丑万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先生年十五岁。

戊寅万历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先生年十六岁。○赴庆尚道乡解。中生员,进士初试。

墓志云。凡在较艺之场。每居前列。然其趋向之正。乃于举业之外知有吾人用力之地。刻意为学。赋从善如登诗以自勉云。

己卯万历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先生年十七岁。

庚辰万历八年。宣祖大王十三年先生年十八岁。○谒西厓柳先生。受为学之序。

墓志云。西厓柳文忠公知州事。劝课多士。公宾宾然执礼请益。自是涵而饫之。月有所益云。

辛巳万历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先生年十九岁。○赴乡解。又中生员,进士初试。

壬午万历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先生年二十岁。○中进士会试第二名。

先生所试赋传于世。

癸未万历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先生年二十一岁。○赴乡解。中别试初试。

先生所试策传于世。

冬。聘全义李氏。

部将海之女。

甲申万历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先生年二十二岁。○夏。夫人李氏卒。

乙酉万历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先生年二十三岁。○春。王母夫人郭氏卒。○以都会居魁。有恩赐。

先生所试赋传于世。

丙戌万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二十四岁。○春。以庭试入格。有恩赐。○九月。登谒圣乙科第二名。

先生所试表传于世。

十月。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阶将仕郞。

丁亥万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二十五岁。○春。聘真宝李氏。

秉节校尉洁之女。

冬。被史荐。

戊子万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二十六岁。○夏。拜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阶从仕郞。○冬。升通仕郞待教。

一日。上讲诗传。问委巷之义。诸讲官不能对。先生乃进曰。委。曲也。曲巷犹言陋巷。语出檀弓。上悦。及退。问左右郑某谁人子也。

己丑万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二十七岁。○春。升务功郞奉教。○夏。被选弘文录。○秋。赐暇书堂。○拜弘文馆正字兼经筵典经,春秋馆记事官。

一日。上教吏曹。催玉堂参下之除。时参下被录者李公尚弘。已经博士。只有先生及郑公协。吏曹以望不备为启。于是特命以李公为弘文馆博士。先生及郑公为正字。实旷世异数。人皆荣之。

文臣庭试居魁。有恩数。○十一月。授宣教郞。○坐翰苑误荐。罢下狱。寻蒙恩宥。旋下叙命。宪府启收。

时郑汝立谋叛事觉。狱事甚急。宪府以先生曾在翰苑。荐贼甥李震吉。论罢官系禁府。襟川县监韩公浚谦,兵曹佐郞朴承宗同被逮。祸将不测。人皆危惧。先生不少动。静俟之而已。凡二十日而蒙宥。旋下叙命。宪府启请还收。○有狱中舒怀诸作。

十二月。南归。

庚寅万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年二十八岁。○六月。丁赞成公忧。

墓志云。守制于庐。柴毁几不胜丧。

七月。女卢硕命妻生。

辛卯万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年二十九岁。

壬辰万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年三十岁。○夏叙用。○六月。母夫人李氏不淑于兵中。○八月。拜礼曹佐郞。上疏陈情辞。不许。

时倭寇猝至。列镇瓦解。先生与若干同志召集村兵。以州人金光辐,金嗣宗为领将。设伏斩捕。六月十日。合阵于鞍岭山。猝遇大贼。大夫人及主簿公皆遭祸。先生亦中矢。堕落悬崖。绝而复苏。朝廷谓先生倡义讨贼可嘉。特拜礼曹佐郞。先生上疏陈情。极言难受之义。其略曰。草间残喘。急于自卫。召集村兵。分伏里街。略为自防之具而已。实未有仗义讨捕之计。而猝遇大贼。强弱相悬。再合而败。避乱人在阵后者多罹锋刃焉。当时所为不过如此。而其间零碎击获之劳。金光辐辈数人当之。臣实无秋毫与焉。抑臣于此又有所不忍者焉。当初鞍岭之败。臣母死焉。臣弟死焉。缘臣罪戾通天。有此酷罚。而又不能身殉母傍。中失于肩。堕落悬崖。孑遗馀生。独存视息于天壤之间。自怜无面目可以对人。而今日自天之恩。乃因其时之事。臣若受而不辞。则是卖化者以自利也。臣亦何心可忍于此乎云云。

递授成均馆典籍。○为倡义将李逢参谋官。驰檄远迩。召募兵粮。以复仇为意。○冬。往湖西乞军饷。行到公山。遘痘疾。几危而苏。

癸巳万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先生年三十一岁。○冬。有旨于本道监司。使之敦谕起送。与赞辞命。上疏陈情不赴。

时大贼弥满。天兵致讨。责应酬酢。皆用文书。遂有是命。先生上疏谢不赴。其略曰。家者国之刑也。忠者孝之推也。不厚于亲。能厚于君乎。故夺情之事。前代重之。必行于甚不得已之际。而又必其人出处关国家轻重。然后从而起之。臣才识薄劣。最后恒人。加以丧乱之馀。散失魂魄。心虑壹郁。未尝到文字上。草创讨论之事。其何能一辞有所赞耶。处之以义理而甚不可。度之以才力而决不堪云云。

甲午万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先生年三十二岁。○八月服阕。拜礼曹佐郞。俄迁兵曹佐郞。旋授弘文馆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被召入都谢恩。○十月。拜司谏院正言。○十一月。还拜修撰。兼如故。

时当大乱之馀。国忧方殷。先生入对言。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本治道者。不过曰学而已。所谓学非但袭先王緖言。通遗经训释而已。须有思辨之实。积累之渐。然后学由是而进。心由是而明。既知此心之由学而明。则当知此心之非学而暗。明则光煇旁烛于事物。暗则是非懵然而不辨。然讲明此学。而不以敬持守。则将无以维持此心而为涵养之本矣。殿下有求治之心。而大有为之效未著。岂非学问之功不纯。而怠忽之私有以间之也。天降大割。百事溃裂。勤于学问。以明治道。则旧邦之维新在此。此学不继。治道多杂。则国势之不振愈甚。反复辨论。辞气恺切。上怡然倾听。○时上始讲周易。先生进言。易为圣学之正宗。虽不可不讲。而然其义精微难晓。春秋明讨贼之义。当此拨乱之日。最是急务。○一日。上问程传与本义异同。先生进曰。划前之易。奇耦之未形者也。伏羲之易。奇耦之已形者也。读易者。但就六十四卦。知文王之彖。周公之爻辞。孔子之十翼而已。伏羲先天之学。莫之闻焉。至卲子承穆李之传。大为之发挥。然后始知三圣之辞皆出于先天之划。由是而易之本原明。而朱子本义亦明乎此耳。若程传则虽不释先天之划。而义理精深。实所以衍周经之义也。此其同异之别。在学者而言。程传为尤切矣。○一日。上问阴阳升降善恶吉凶之应。先生进曰。阳尊阴卑者。分之常也。阴升阳降者。气之交也。然常者为否为未济。交者为泰为既济。君德之居上而亲下。须如是。方可上下相交。而成世道之泰矣。不惟治道为然。修养家之水火交济亦犹是也。又曰。积阳多。其渐可至于君子。积阴多则去人而之鬼矣。君子小人之分。皆由于是。盖阳生物。阴杀物。虽其造化待对之体不能相无。而其类有淑慝之分焉。故圣人作易。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而至其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贵阳而贱阴。扶阳而抑阴之意也。上倾心酬酢。亟加奖赏。至以国士称之。白沙李相公每自讲筵退。语人曰。郑某真侍讲才也。○一日经席。语及时俗。先生进启兵乱以后人失其常性。上曰。此言良是。曾见一工人服役于掖庭。一日伏于前。问其由则徐应曰。小的闻母死。敢请归。略无悲伤之色。此亦失其性者。

乙未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先生年三十三岁。○正月。授承议郞。兼世子侍讲院司书。○三月。制进皇朝谢恩表。○四月。与同僚上箚。请收摄政成命。

时宣祖厌经丧乱。不乐在位。命光海摄政。先生与同僚上箚力争。略曰。天未绝宋。民犹思汉。净雪深羞。光复旧物。皆殿下之责也。诚宜益励尝胆之志。不废沫血之诚。思有以慰答神人再造邦家。而奈何过自菲薄。径思退逊。上负祖宗之托。下孤臣民之望。未知于圣上之心安乎否乎云云。前后数十箚。竟得蒙允。

知制教。

自是通政以下内职例带。

五月。以病辞。递授典籍。○六月。升直讲。俄还修撰兼侍讲院文学。○八月。升校理。○九月。与同僚上箚。请立自强之本。

略曰。古之英雄豪杰之主。虽丧亡涂地。而其气益厉。未尝以摧败挫衄之故而少辍其有为之志。故一旅之众。十乘之车。二城之地。终能出死得生。以亡为存。况今所赖以为力者。不翅倍蓰于彼焉。诚能以殿下之英武。将之以必为之志。不以摧败而沮丧。则今日之势。岂至于终不可为哉。但患无其志耳。传曰。志立而事半。又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志既立而行之以至诚。则天下无难济之事矣。伏惟殿下深察焉。批曰。所论至矣。深用兢惕。敢不自励。

命赐内廏马及马妆。有恩旨。上笺谢。

以侍讲周易故。

十月。上疏陈情归乡省墓。

疏略曰。凄凉数尺之封。托在无人之境。流光荃茬苒。寒暑换贸。雨露春濡。未定怵惕之心。繁霜夜降。旋缠凄怆之怀。中宵不寐。百念来集。眷言乡山。不能奋飞云云。批曰。给由勿辞。仍传曰。此疏一通写入。辞朝日。东殿赐药裹。○是行。取道公州。见少妹朴氏妇。

十一月还朝。与同僚上箚请频御经筵。

箚本逸

丙申万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先生年三十四岁。○二月。拜吏曹佐郞兼侍讲院文学。

墓志云。公为吏郞。升黜流品。一以贤耶。持心如秤。未尝为人作轻重。

以御史下岭南。巡案防戍诸处。○三月。与体察使李相国元翼会于金乌山城。○拜弘文馆校理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

上教以郑某不可离讲筵。故有是命。

五月。拜吏曹正郞。兼侍讲院文学。○六月。到礼安。与门族会于松斋故宅。○参拜陶山书院。○访月川赵公。○七月。授奉训郞。兼校书馆校理。○八月。复命。

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先生年三十五岁。○正月。上疏乞解职从戎。专力于奋义讨贼之事。

疏略曰。臣行负神明。罪通天地。丧乱之际。受殃偏酷。母死于贼。弟死于贼。师死于贼。一门骨肉之死于贼者又殆十馀人。当初兵镝之祸虽靡不到。而死亡之惨。未有甚于臣家。如使臣稍有复仇之诚赴敌之勇。则久已作沙场之骨。岂忍与贼俱生以至今乎。抆血之泣。或飮于独处之地者。惟鬼神知之。惟思碎首捐躬。少雪穷天之痛。一心耿耿。横在肚里。臣既在此。秋毫无裨。而所带诸职。又非闲漫之局。伏望圣慈曲赐怜察。诈递职名。使臣得以专意于枕戈之事。则臣虽迂腐。即当仗剑执殳。身编行伍。效死于矢石之间。上帝监临。臣言不饰云云。疏入不准。

授奉直郞。○体察使西厓柳相国。辟为从事。○三月。差殿试试官。○四月。以重试入殿庭。告病而出。○差庭试试官。○差谒圣试官。○授通德郞。兼承文院校理。○六月己卯廿日。子杺生。○七月。拜议政府检详。即陞舍人。兼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世子侍讲院文学,校书馆校理。○八月。拜弘文馆校理兼侍讲院弼善。

他兼如故。

与同僚上箚请守都城。

时倭贼再寇。中外震恐。先生与同僚上箚请守都城。其略曰。往在壬辰。国脉未甚斲丧。王纲未甚陵夷。民心未甚离散。而大驾一动。未出都门。而民不知有君上。至有臣子所不忍闻者。其得免于覆亡而保有今日。盖天幸耳。天幸其可再徼乎。今日之事。又与壬辰相悬。离都城一步则民皆仇矣。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伏愿殿下毅然发奋。亲御六㘘。厉气巡城。督率诸将。视师江上。因巡上流之形。严敕防守之事。使旌旗鼓甲精彩顿变。京师形势自尔壮固。则先声所及。士气百倍。孰不愿为殿下致死力乎。批曰。天下事。言与事异。然当留念。

随体察使巡畿甸。有次厓翁两律。○拜议政府舍人。兼如故。○拜司宪府掌令。兼如故。○九月。以御史巡检岭西。

有宿酒泉县楼七绝。宿锦江亭一律。

差奋义军将。

时朝廷设奋义厅。以激劝复仇人。先生周旋其间。竭心尽力。募军兵缮器械。建旗整旅。受命为将。未久递辞本职。递授成均馆司艺。兼如故。○拜弘文馆副校理。兼如故。○十月。承督府分付。催运粮饷于岭西。○随体使南下。俄还朝。○陞司谏院司谏兼承文院参校。馀兼如故。阶朝散大夫。○十二月。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承命下岭南。问安于杨经理及麻提督。

时杨公督诸将。直到蔚山。围倭将清正于岛山。朝夕且受降。报至。上喜甚。命先生赍贺帖问安。驰到安东则王师不利。已退次矣。有题伴鸥亭五七各一律。

戊戌万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先生年三十六岁。○正月。升右副承旨。○二月。升左副承旨。俄陞右承旨。○三月。升左承旨。○陈御史效西归。承命别问安于碧蹄。○四月。拜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

墓志云。时岭南方伯缺。上于榻前指公谓曰。此人有才局。可差遣。时有相臣赞其决。时当兵革之际。戎务丛沓。外则滨海之地。贼垒相连。内则湖岭之中。天师弥留。公能日夕究心。施置有方。催粮于凋弊之民。括兵于流徙之日。不专以调发为急。而亦能以宽裕为政。威爱著洽。兵民胥悦。蔼然有古揽辔之风。○有呈杨经理文。见文集。

五月。到尚州。祭先茔告追赠。○六月。到醴泉。行慰安祭于乡校。

麻提督使夜不收移置五圣位板故也。

九月。随麻提督到晋州。闻望晋贼退遁。致辞于提督。○操文祭卢游击继忠。

提督攻捷泗川贼。卢中丸死。

十月。拜慰提督。

提督领大兵进围安洋不利故也。

到三嘉。檄召诸将。收集散兵。○十一月。上状辞。又上疏辞。

时议方攻厓相。幷侵先生。先生不自安。遂乞免。

十二月。递授护军。

寓醴泉花庄里。

除青松府使不赴。

己亥万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先生年三十七岁。○正月。递授副护军。○归栗里。

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先生年三十八岁。○始卜愚伏山庄。

溪山清邃。上下十馀里间。悬崖曲溆。绝壑深林皆奇胜地。中岁多居于此。

二月。除宁海府使。○四月到任。

墓志云。其为政精明峻洁。一以省事不扰为本。○土俗善斗狠相告讦。书所恶者过恶。暗投于庭相继。先生初甚忧之。乃曰。此必有以致之。遂严饬仆隶。得辄付火。若无见者。不数月。其事遂绝。士民相谓吾邑匿名书之弊其来已久。而莫或矫正。我侯之来。不复有闻。君子之泽如是云。

五月。谒圣。与诸生讲读。○六月壬申朔。行望阙礼。谒圣试士。○戊戌。懿仁王后昇遐。七月戊午。十七日公文始到。举哀成服。○八月丁丑。初七日行释奠于乡校。

有次坡翁韵寄山中诸友等作。

九月。到海上看日出。○十一月。访月松亭。○十二月庚午朔。呈病经归坐罢。辛卯。以后丧下玄宫上玉成。书堂行望哭礼。

辛丑万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先生年三十九岁。○正月甲辰。初五日以后丧卒哭上玉成。易白袍笠。行望哭礼。○戊午。子㰒生。○四月。携诸益游赏愚伏泉石。

有次归去来辞。

六月。患背肿几危。

在床席数月。

十月。特命别叙。以校正厅堂上召。○十一月。赴召到堤川。上疏告病归。

有宿岛潭堤川馆。次退溪先生韵诸作。

壬寅万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先生年四十岁。

墓志云。时公家食将二稔矣。乃与同志相议曰。维摩诘非有位者也。而能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吾徒皆有志泽物。独不念康济同胞耶。遂各出钱设医局。取其息贸村料。随病投药。取先儒存心爱物语。名其局曰存爱院。其阴德之及物者广矣。

二月。拜承政院左承旨。被召。上状辞以疾。○三月。拜礼曹参议不赴。○游俗离山。○承召命。

以校正事。

宪府启请罢职不叙。

先是。郑仁弘起乡兵。名以义旅。贼退。朝廷命罢兵。而仁弘犹不罢。拥以自卫。侵扰闾里。威行州县。人莫敢谁何。先生为岭伯时。执其麾下以诘之。其后李公贵以召募官往来岭左。归路访先生。言仁弘不道状甚悉。先生以曾所见者语之。李公遂陈疏极论。将先生语证之。仁弘大衔。至是为都宪。捏出不近之谤。论以罢职不叙。上持不从。第五启始允。李公乃上章辨之。

尽室入愚伏山庄。

先生自是无意世事。杜门静居。益取圣贤书沈潜讲究。至忘寝食。间或游泳泉石。若将终身。日诵大学,离骚,朱子答陈同甫诸书。至老不辍。

筑怀远,五老诸台。

有愚岩说,问山山答,弃牛诸作。

十二月。与诸生会存爱院。讲中庸。

癸卯万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先生年四十一岁。

有和汉阴李相公寄历日二律。

二月。构溪亭。

名曰听涧。

十一月。与诸族会祭黄翼成影堂。

影堂在尚州中牟县。先生。翼成之外裔也。

甲辰万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先生年四十二岁。

有记梦幷小序。谢郑生来访诸作。

三月。甃五峯塘。开万松洲。○四月。汎月检湖。○六月。编养正篇。

有跋文。

八月。女宋浚吉妻生。○九月。方伯李公时发来访。觞咏于万松洲。

有唱酬诸作。

十二月。命叙授副护军。

乙巳万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先生年四十三岁。○三月。立家庙。○五月。倡诸生建书院于洛江之滨。

先生以吾东方道学之传倡始于郑圃隐。集成于李退陶。中间有若金寒暄,郑一蠹,李晦斋诸先生相继而作。讲明正学。而皆蔚兴于数百里之内。本州又在岭之上游。遂议建一大书院。合祀五贤。使后之学者知吾道正传之在此。号其院曰道南。

八月。哭从叔父参奉公丧。

有祭文挽辞。

十月。与牧伯金公尚容榜会于存爱院。

有月夜次苍石一绝。把还烦扰放还流。觉得亡时便是收。从古此心无别法。莫将光影费寻求。

丙午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先生年四十四岁。○有愚谷杂咏二十绝。

幷序其怀远台一绝云。岩台千尺抱瑶琴。咏叹黄虞坐暮阴。山远水长人不到。只应鱼鸟是知音。

冬。制道南书院上梁文。

丁未万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先生年四十五岁。○正月。自道南泛舟访凤阳。○二月。问西厓疾。留半月。

有次晦庵水调歌。赠金士悦二诗。

除大丘府使。○三月。入都肃谢。

有道中遇大风一绝。

四月。辞朝。○五月丁卯。初五日展扫先茔。兼行焚黄。○戊辰。哭西厓丧。○与及门诸公为位而哭。如五服相吊仪。

有祭文挽辞。

乙亥上任。

墓志云。其为治。先教而后罚。令行而民信。郑寒冈语人曰。大丘之治。悃愊无华。可谓吏治之师。

六月。访硏经书院。与山长徐公思远会拜先师像。与诸生通读。

有次徐行甫盆梅折寄韵。郡斋书怀诸作。

八月丁卯。初七日行释奠于乡校。与诸生通读。

逐月往乡校或书院课读。未尝少辍。

戊申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先生年四十六岁。○二月戊午朔。宣祖大王昇遐。○乙丑。报至举哀。○庚午成服。○光海嗣位。下教求言。四月。上万言疏。

其略曰。恤民之实。在于宽其力厚其生。而二者之本。又在于节俭。记有之。国无九年之储。曰不足。无六年之储。曰乏。无三年之储。则曰国非其国也。窃闻近岁国家经费之数。一年之入。不足以供一年之用。所谓国非其国。盖不足以言之。而婚姻丧葬宾客之礼。愈务华盛。虽以称贷市廛之藏。引用来岁之贡。而犹不知反求节俭之道。岂有千乘之君作此寒乞儿计活。而可以为国者乎。伏愿殿下誓告大臣。严敕有司。内自宫闱服御之用。外而至于朝廷之礼。下而至于闾巷之俗。无不节之以俭约之制。守之以坚苦之心。持之以积久之功。如此十年。而民财不阜。民力不舒。国用不稍裕。邦本不稍固。则臣请伏𫓧銊之诛。以谢面瞒之罪。又曰。殿下即祚之初。铨相除拜之政。似不出于大公至正之道。铨相之选。乃是大臣所拟。而其人不与焉。则命之加拟。又不与则又命加拟。必得其人之姓名。然后始肯落笔。殿下之参入己意。任情低昂。至此而甚矣。其人贤否。臣素未知。设使前后注拟四五人清名实德尽出其下。初政清明。不当及于私昵。况未必然。则其为累顾不大乎。殿下延登元老。置之相位。自以为贤于梦卜。而乃于为朝廷择铨衡。一大除拜。不用其言。直任己意。若然则独运万机足矣。亦安用贤相为哉。殿下于慎始之日。已用如此滑手段。日后之忧。何可胜言。得非新登大位。遽遭危疑之变。不免有忧惧之心。遂欲广置亲信。以拟急乱之用乎。殿下之虑或出于此。则又大误矣。天地之所以广大无外。人主之所以尊而无对。以无私也。目今朝廷百官。孰非殿下之四体。三军万姓。孰非殿下之赤子乎。一视同仁。以得其心。则不幸遇难。孰不为殿下捐躯乎。不此之图。而顾欲托于数三亲信之人。则亲信者无几。而馀皆为疏外之人矣。殿下之有。不亦狭乎。殿下之势。不亦孤乎。又曰。顷在二十年前。士大夫家有穿穴蹊迳。交通宫禁者。清论唾鄙。视若浼已。十许年来。朝无清论。幸门大开。搢绅之家能以此事为耻者。仅有若干。于是宫闱成市。各立门户。各招货赂。边将守令。皆有定价。爵赏刑罚。不由公道。终至于君臣上下去仁义。怀利以相接。不惟下之人不能言君上之过。上之人亦无以正臣下之罪恶。依阿淟涊。谄渎成风。朝著之秽浊极矣。今于正始之日。若不杜绝此路。使宫闱肃然。则士大夫耳目所惯。恬不知耻。遗风馀习。易至滋蔓。蔓难图矣。深可惧也。又曰。天下万化。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书所谓皇建其有极。孟子所谓一正君而国定者此也。古之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虽在纷华波动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而未尝少放于躯壳之外。以为物引。是以寂然未发。则鉴空水止而万理皆备。感而遂通。则随事顺应而品节不差。非穷理以择之。主敬以守之。则不能以与此也。虞书所谓精一执中。孔子所谓格致诚正。克己复礼。子思孟子之所谓明善诚身。其示人用力之方。不啻丁宁。而独恐非知之难。行之惟艰。深宫燕闲之中。万机纷沓之际。尊所闻行所知之功或有未至。则生处难熟。熟处难忘。惟圣作狂。或在于一念之间耳。伏愿殿下裁决庶务之暇。不废讲学之功。常以义理浇灌心胸。游心昭旷之原。不为私欲之累。使清明本然之体常在常觉。以为处事应物之本。而惰慢邪僻不设于身。视听言动一由乎礼。使吾之所以治心捡身者。无所愧于屋漏。则刑家御国之效。自然薰蒸透彻。无所不至。岂不盛哉。殿下之嗣守基业。正所谓无彊惟恤。祈天永命在今日。坠失厥命亦在今日。而其几之决。特在于敬德不敬德之间。殿下其可自逸乎。其可自满乎。其可不敬德乎。疏入。光海大怒。览未毕。命焚之。诿以谤讪先朝。将欲鞫问。大臣李恒福等以为其言虽过。非内怀至忠不能也。只削职。

五月辛亥。廿七日归家。○六月丙寅。十一日以大行王发引。上玉成会哭。○与诸生讲朱书。○还给职牒。○八月。命叙授护军。○九月。西行到报恩。访成大谷遗墟。到清州。以病归。

有一绝曰。满山风雪岁行阑。牢闭柴荆谢往还。堪笑四方心已倦。吾庐虽陋十分安。

与诸生讲心经。○除夕。与希庵尹公及诸人守岁于玉成。

己酉万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先生年四十七岁。○二月癸丑朔。以先王初期。上玉成会哭。○三月。答裵明瑞书。

裵名龙吉。居安东。颇称读书。而其论议多舛。先生以书辨之。略曰。论启蒙一款。反复来示。然后始审其发于愤悱之诚。但所谓自以为已知已能。而不肯问人以匿其不知不能之迹者。仆虽无似。平生最恶如此用心。每读中庸末章。大学第六章及先儒摊饭门外。敝缊中閟等语。未尝不三复击节而深致意焉。见人微有此等心术。即必心贱而色恶之。故后生辈来问文义。其所不知者则直曰不知。而未尝强说杜撰以为知。实不敢妄自尊大。作为声势。以享前辈之名。如来教所云也。至其论寒暄,一蠹处则浅见实与高明之见不同。二先生造诣之浅深。有非末学所窥。然儒先,景贤二录。皆退溪先生所证著。而二先生立志之大。讲学之笃。制行之高。大略具焉。设使众言殽乱。犹可以折衷于此矣。况今从祀之议。远近同辞。乃所谓百年定论者。于是而别生意见。有若为异论立赤帜者。窃恐高明或未之深思耳。延平之未与两庑之祀。前此未曾知。孤陋是愧。果尔则诚千古之阙典。百王之欠事。高明既切尊贤尚德之诚。则闻之吾君。转奏天朝。以修举旷典。乃为伟事。不当反据欠阙之典。以为二先生不可从祀之证也。胡文定之立祠陈俊卿。陈良翰执小节以疑之。魏元履之所扼腕。朱夫子之所慨然者。高明又不当引此自诿。以人之唇舌不可禁者为当然也。尝见朱先生之论有两段。和靖录中说伊川未尝言前辈之短而朱子善之曰。今人往往见二先生兄弟自许之高。便都有个下视前辈意思。此俗不可长。和靖之言。要当表而出之。又曰。今世有一段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此二说虽若自相戾。病有刚果柔懦两种。故药亦有两种。今以吾两家气质偏处各求其药。则仆虽懵于医方。窃愿以后一药常自吃服。而以前一药备左右瞑眩之用。未知能肯受吃否耳。又曰。来谕谓今人以决科为事了。更莫肯屈首劬书。此固然矣。但何尝见三字伤于迫切。似非有德者之言。而其于待一世之士。为已薄矣。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以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圣人之言。宽洪恻怛。其所以期望于人者。一节恳似一节。未尝如此一笔句断也。故孔子顺世无其人一句话。先儒以为全不类圣人家法。以吾人高明之见。岂不念及于此耶。得无为磊磈不平之气所发。而不自觉其言之过于激耶云云。

差冬至使。

光海命择。命该曹以先生应选。

四月。入都肃谢。○制进谢皇恩表。○五月。诣阙启行事。○六月。制进祈雨祭文。○上疏乞暇归省墓。

疏见文集。

七月还朝。○八月乙卯。初七日奉表辞朝。

副使吕公裕吉,书状李公芬偕行。

戊午。到松都。谒文忠祠。访满月台。○丙寅。到平壤。观井田。戊辰。拜箕子墓。○戊寅。到义州。馆聚胜亭。

有断指者说。

九月庚辰。初二日方物改封裹。文书更查对。○丁亥渡江。○癸巳。到辽东怀远馆。○丁酉。行见官礼于都司衙门。○庚子。访华表柱广祐寺白塔。○十月丁巳。九日到十三山。

有赠陈童子一律。

乙亥。入山海关。○丙子。登望海亭。○十一月己卯。初二日访万柳庄。○庚辰。访孤竹祠谒夷齐庙。○甲申。患痁。○庚寅。入玉河馆。○癸巳晓。诣朝天宫。入参演仪。○乙未晓。诣午门。行见朝礼。朝进礼部。行见堂礼。○丁酉。患胃病。○己亥。提督主事坐馆。行见官礼。○庚子。送禀帖于礼部。

大明集礼。藩使朝见。依品服朝服。而前后使臣幷以玄盘领从事。因循袭谬。先生以为盘领创于后代。本非法服。玄即齐服。非所用于朝贺大礼。送帖于礼部。请以朝服易盘领。礼部从之。

甲辰晓。随贺班。

冬至在昨日。而以祀天故退贺。

十二月辛亥。初四日送呈文于兵部。

初。皇朝以焰焇国之利器。不宜示人。禁不得买。倭变之后始许收买。俾为战守之备。而每岁一次收买。不过三千斤。我国以年例不敷。请倍数以买。则皇朝反谓细民必偸卖于奴胡。幷与年例而不许。至是。先生送帖备陈情状。请以死保之。兵部乃覆题。许年例三千斤外增买二倍之数。

壬子。早诣会同馆受赐宴。

侍郞王图日暮始至。七爵而罢。

癸丑晓。诣午门谢恩。○甲寅。拜受钦赐下程。○丙辰。观国子监。○丁巳。观郊坛。○庚午。诣午门领赏。仍诣会同馆受上马宴。○辛未晓。诣午门谢恩。兼辞朝。以回咨未讨仍留。○乙亥。辞堂于礼部。○丙子。出宿城外。○丁丑。到通州。留待回咨及勘合。

庚戌万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先生年四十八岁。○正月辛卯。十四日伴送官蒋于常赍勘合至。○癸卯。到山海关。

有留别应北庵一律并小序。又有到高岭寄赠两绝。

闻关外有虏警。一路戒严。○二月丁未朔。以先王大祥。上崇兴寺望哭脱衰。○三月戊寅。初二日越江。○丁酉。入城复命。○闰三月。差讲经试官。

取崔敬一等二十二人。

陞嘉善大夫。上疏辞不许。

光海以尽心周旋。特命赏加。疏见文集。

四月丁丑。初二日入祭班除禫服。○甲申。差永宁殿告迁祭献官。受香诣宗庙齐宿。○乙酉晓。行预告祭。朝行安神祭。○丙戌。以先王祔大庙参贺班。入侍飮福宴。○辛卯。除成均馆大司成。○五月乙巳朔。诣成均馆行焚香礼。○戊申。以扫坟受由辞朝。上疏乞解职不许。

略曰。臣无父母无兄弟。只有一叔父相依为命。而叔父年今七十三矣。桑楡景迫。前路不长。关山远别之馀。至情之发。终不能自抑。虽在法无例。不得以归觐请暇。而皇皇汲汲之情。实在于此。今于归觐之后。情爱牵挛。相挽之裾。未忍遽绝。则瞥眼之间。休日已尽。且前头将有大驾幸学东宫齿让之礼。臣以国子之长。尤不可带职在外云云。光海批云。国子长不可递也。勿辞速为往还。

行到清州。上疏辞。递授副护军。○七月还朝。移拜护军。

有别申顺夫南归。金晦仲赴关东幕诸作。

九月丙子。初四日以五贤从祀先告事由祭献官。诣文庙行祭。○辛亥。陪祭文庙。○乙卯。以冠宾赴韩公百谦戒。○十月。除罗州牧使。

先生不乐在朝。求外补故也。

十一月。辞朝归展墓。○十二月癸巳。廿二日上任。○是日。除全罗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

辛亥万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先生年四十九岁。○正月。访沧浪亭。○入都谢恩。

有龙仁漾碧亭一绝。○既谢命。拟上疏辞职。适光海违豫。不果。

二月辛巳。十一日辞朝。○己丑到界。

有完山东阁次圃隐先生韵及梅子数千颗寄赠汉阴相公诸作。

三月辛丑朔。行望阙礼。

每朔望。必行礼未尝阙。

癸丑。承朝命。巡审形势于边山。宿释在庵。

有一绝。

五月。到顺天访玉川书院。

院享寒暄先生。

到绫城。祭竹树祠。

即静庵先生妥灵之所。有祭文。

草道南书院五先生奉安告文及祝文。○作五贤从祀执礼契帖序。洪虚白贵达文集序。○六月。刊朱书节要。

先生常以此书为最切于学者。恨国中流布不广。至是开役于锦山。亲自检看。间或付别考于各编之末。以订其注解之讹。不逾月讫功。

七月。到砺山。犒戍北军兵。○上状辞。

状见文集。

八月。谏院启请削去仕版。

初。五先生既从祀文庙。仁弘上疏斥晦斋,退溪两先生。语极丑。先生作从祀执礼契帖序。其末云。盛典才举而邪说便行。诬贤之语。略无顾忌。呜呼。彼岂无秉彝之天耶。惟其偏私之见蔽之于前。忿狠之气迫之于后。不觉其自陷于媢嫉之归。此其可哀之甚而不足怒也云云。又次淳昌壁上朴讷斋韵三绝云。若将鱼目齿宵光。凫鹤还应换短长。公是日非非日是。世间无用是雌黄。狼腹偏心说圣贤。谁能只手障奔川。归欤水石烟霞里。独抱遗经送暮年。怀山波浪几千寻。镐邑翻为匪茹侵。一乱极知缘运气。残生犹自涕霑襟。仁弘见之大怒。嗾其党柳㴒,姜翼文等捏诬以劾之。尚州儒生宋光国等陈疏辨其诬。○归到安心寺。有留赠柳参奉伯举一绝。

壬子万历四十年。光海四年先生年五十岁。○十月。始定墓祭礼告家庙。

其词云。逐节上墓。行之虽久。礼实无据。今人致隆于此。而四时正祭或废不行。尤失圣人制礼之意。今考朱子家礼东莱宗法。止于寒食及十月上丁。展扫封茔。其馀节日则并就祠堂。荐以时食。举废之际。不敢昧然行之。玆因朔参。用伸处告。

三月乙卯。廿一日拏命至。

时金直哉狱起。其党柳彭锡诈供。曾于江阴山寺隔壁听。有二僧密言。金贼将与陜川郑仁弘,东莱郑某连谋而后举事。光海问郑某非东莱人。汝何言如此。供云。但听僧言。我何知之。光海谓郑相宁有此理。勿问。独先生被命。三子五仆并逮。

己未。就狱。○辛酉。供招。

光海见所搜文书中家间寻常书札。语及君上处。必别行高书。虽谚书亦然。语其侍者曰。安有敬勤如是而党逆者乎。史使亦启先生家业清寒之状甚悉。先生供讫。光海亲问杺曰。汝父教汝以何事。对曰。臣父平生。只教以忠孝二字而已。光海尤奇之。○时李参判时发以与先生书言时事被逮。一松沈相亦被谴云。

四月戊辰。初三日得释。

光海以文书中有与铨官求郡书。遂托此削职放送。

翌日。买船南归。

到渡迷。有题船板进退格一律。○曹汝善所记云。是行。余随先生往还。自尚至于京。自入狱至蒙放。凡十有馀日。而终始怡然。不以为意。寝食盥栉。无异平日。不见有此惊动忧怖底辞气。尔瞻以谏长参鞫。有伸理语。知旧皆劝一谢。先生终不肯。其坚着脊梁如此。在吾党所宜矜式者云。

哭希庵尹公丧。

先生常称为豪士。尝为作菊圃记。有祭文挽词。

秋。特陞嘉义大夫。授护军。入都谢恩。上疏乞改正。不许。

初。宣祖朝。先生为司谏。启请接待天将时勿令临海随驾。盖当初世子册奏中以临海有疾为辞故也。至是。光海杀临海。谓先生有炳几逆折之功。命陞秩收叙。录原从功。先生不得已入都谢恩。陈疏改正。疏略曰。方丁酉倭寇之再动也。杨经理与麻提督军于平沙上。请先王相见。召珒入对。自是以后。道路传说经理称赏珒。当初请册奏中既以有病为辞。而彼方扬扬驰逐于华人所见之地。若或事闻朝廷。则恐有以增礼部之疑。而藉执难之口。臣适忝言地。协同僚议。请于接见天将时勿令随驾。其意不过忧其势位之嫌偪。事机之迟悮而已。初岂能炳几逆折如圣教所褒乎。大哉先王之批若曰。所谓有病。非病不能行步之谓也。盖明言彼人之病在心而不在貌。臣等之启。如无圣批说破本状。则华人或认为修饰掩迹之计。呜呼其危矣。以此而论。则又不但为无功而止也。今若冒进而承当。则攘天之功。罪莫大焉。纵不能逃。其敢受乎。

闰十一月。除同知中枢府事。献交河徙都便否议。

时术士李懿信言京都气索。交河有形胜。宜徙都。光海入其言。召宰臣集议。先生略曰。盘庚之亳邑。以有圮河之患。成王之洛都。为朝贡道里之均。卫文之楚丘。又在于为狄所灭之日。玆皆出于千万不得已之大计。曷尝可已而不已哉。臣未知今日之议此有何不得已之故也。国之所以祈天永命。人之所以保享遐龄。在于修德养性而已。岂地理所能与哉。只一个长安。秦居而促。汉居而永。此是千古之明验。而今昔之恒言云云。事遂寝。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先生年五十一岁。

时国事日非。先生忽忽不乐。又不得便归。每倘佯于三清北郊之间以写忧。有春日思归诸作。

三月。除江陵府使。○四月。上任。

先生爱其俗之质而愿也。为政。必先以教化。率乡子弟讲授礼书。其民乐趋之。本府士族家亦或有违礼败俗之事。循袭谬误。不自知改。先生即条列通谕。严行禁断。其文云。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其终至于涂人。而其初则一人之身也。是故。礼曰。不娶同姓。又曰。虽百世。婚姻不通。其严如此。国俗以异贯为异姓。李与李婚。金与金婚。法家名族。亦皆不免。此则虽非古礼。而今不可卒革。至于同贯相婚。乃通国所无之事。而闻此乡有犯之者云。伤风败俗。莫大于此。今后随现告官。绳之以法。摈不与士族之列为佳。父在为母期。礼有明文。圣人制礼之意。非簿于母也。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家无二尊。故压于父而不得伸情于母也。闻邑俗不知降服之礼。并行三年。其间或有一二士子欲行古礼。则哗然惊该。目为短丧云。其陋甚矣。夫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申心丧三年。圣人制礼。明如日月。此则非假后学一二谈也。且闻邑俗亲旧家丧练祥禫之日。各持赙米以进。丧家略设酒食以供之。致客多者。不免前期备办。有如置酒请客之为者。是日众宾列坐。以次酬酢。因为乡会于其座。甚者必待毕至。然后行祭。或晩至则祭从而晩。极为骇怪。夫丧主乎哀。祭主乎敬。彼为主者。固为风教之罪人。为客者恶得无罪。昔伊川先生葬母夫人。时客有畏寒者。周恭叔请馈酒。先生曰。毋陷人于不义。夫当寒而飮。犹以为不义。则无端飮酒于丧家。至为公会。其不义为如何也。至于赙米之馈。固为厚风。然初丧之有赙。为敛葬之用也。练祥之时。丧家贫甚。无以为祭。则亲旧分厚之人致送米谷。使供祭用。亦无不可。至于会葬观祭之日。亲赍以进。赠之者无恤丧之诚。受之者有幸丧之嫌。其为失亦大矣。自今以后致赙。必须前期输送。会葬者或及墓而辞。或反哭而散。观祭者祭毕而罢。一依礼文。毋得因循谬习。取人鄙夷。幸甚。其民至今遵承。不敢有违云。

游镜浦。

府地素多奇胜。如镜浦,寒松等处尤佳。先生于簿领之暇。游陟吟赏。萧然有出尘之趣。

课诸生。

逐月课试。

八月。重修乡校。丁亥。初二日行释菜礼。戊子。行社稷祭。庚子。行真殿祭。

大小祀事。必皆躬莅。非有大段病故。未尝摄行。

汉阴李相公讣至。哭之。

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先生年五十二岁。○春访唤仙亭。

有一绝云。松间画阁出云衢。蓬岛飞仙定可呼。酒醒夜深挥烛退。坐看晴月满平湖。

游金刚山。

有游山诸作。

冬与方伯尹。书论荒政。

书见文集。

与庠中士子书。

略曰。晨起病少苏。为劈诗卷则诗以老死南阳未必非为题。未知此是何人诗句。薜能诗曰。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此是诗人轻薄。不顾义理是非。但喜语意新奇。自陷于妄论之罪。故先儒多评之。至以为得罪名教。夫孔明出处。略与伊尹相似。其不能兴隆汉室。天也。非孔明之所逆料。是以。其自言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此是先难后获。正谊不谋利之见。读之令人不觉击节。而继之以陨泪。愚常以为凡以此疵议孔明者。非忍人则媢嫉人也。昭烈三顾之勤。而孔明不出。则是亦一杨朱而已。何足为孔明耶。一出而明汉贼之大义。扶万古之纲常。其所树立为如何。而以成败论英雄者争起而论之。陋哉陋哉。近世有进言于经席曰。老死隆中。使天下后世不知有诸葛孔明可也。是特处士夸大之言。老庄自私之见。非正论也。今见诸作。或曰轻出。或曰徒死。或曰恨不老死。诸君亦太忍矣。诗言志。不可诿之词华而如此立论也。

草文庵书院上梁文。

院在春川府。享退溪先生。为府伯申公作。

与诸生讲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