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原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十一 戴東原集 卷第十二
清 戴震 撰 清 段玉裁 撰年譜覆校劄記景上海涵芬樓藏經韻樓刊本
年譜

戴東原集卷弟十二

 四庫館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譔

   江愼修先生事略狀

   于淸端傳

   范忠貞傳

   鄭之文傳

   萬光祿傳後序

   張義士傳

   王廉士傳

   養浩毛先生傳

   光祿大夫工部尙書太子少傅裘文𨔶公墓誌

    銘

   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李公墓誌銘

   例贈宣武大夫王公墓表

   輯五王先生墓誌銘

   鶴岑胡公墓誌銘

   崑山諸君墓誌銘

   黃君武臣壙誌銘

   戴童子壙銘幷序

   戴節婦家傳

   查氏七烈女墓誌銘

江愼修先生事略狀壬午

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愼修婺源之江灣人少就外傅時

與里中童子治世俗學一日見明丘氏大學衍義補之

書内徵引周禮奇之求諸積書家得寫周禮正文朝夕

諷誦自是遂精心於前人所合集十三經注疏者而於

三禮尢功㴱先生以朱子晩秊治禮爲儀禮經傳通解

書未就雖黃氏楊氏相繼纂續猶多闕漏其書非完乃

爲之廣摭博討一從周官經大宗伯吉凶軍嘉賓五禮

舊次使三代禮儀之盛大綱細目井然可覩於今題曰

禮經綱目凡數易藁而後定値 朝廷開館定三禮義

疏纂修諸臣聞先生是書檄下郡縣錄送以僃參訂知

者亦稍稍傳寫先生讀書好㴱恖長於比勘步算鍾律

聲韵尢明處里黨以孝弟仁讓躳先其於宣城梅氏所

言歲實消長見𡵨未定也則正之曰日平行於黃道是

爲恆氣恆歲實因有本輪均輪高衝之𢀩而生盈縮謂

之視行視行者日之實體所至而平行者本輪之心也

以視行加減平行SKchar定氣時刻多寡不同高衝爲縮末

盈初之端歲有推移SKchar定氣時刻之多寡且歲歲不同

而恆氣恆歲實終古無增損也當以恆者爲率隨其時

之高衝以算定氣而歲實消長可弗論猶之月有平朔

平朢之策以求定朔定朢而此月與彼月多於朔䇿幾

何少於朔䇿幾何倶不計也於管子書五聲徵羽宮商

𧢲之序呂氏春秋稱伶倫作律先爲黃鍾之宮次制十

二筒以別十二律則據以正淮南天文訓及漢書律歷

志之謬其說曰黃鍾之宮黄鍾半律也卽後世所謂黃

鍾淸聲是也唐時風雅十二詩譜以淸黃起調畢曲琴

家正宮調黃鍾不在大𢏛而在第三𢏛正黃鍾之宮爲

律本遺意亦聲律自然今古不異理也國語伶州鳩因

論七律而及武王之四樂夷則無射曰上宮黃鍾大簇

曰下宮葢律長者用其淸聲律短者用其濁聲古樂用

鈞之㳒旣亾而因端可推韓子外儲篇曰夫瑟以小𢏛

爲大聲大𢏛爲小聲雖詭其詞以諷然因是知古者調

瑟之㳒黃鍾大呂大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用半而居

小𢏛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用全而居大𢏛此皆合

之以管呂論聲律相生者始明也先生言樂律實漢巳

降二千秊莫知𨵿究者如此爲書以論古韵起於吳才

老而崑山顧氏據證尢精博先生則謂顧氏考古之功

多審音之功淺正顧氏分十部之疏而分平上厺三聲

皆十三部入聲八部虞屬魚模又分之以屬侯幽顧氏

未之知也先屬元寒又分以屬眞諄而眞已後十有四

韵之當分爲二考之三百篇用韵畫然顧氏未之審也

蕭至豪四韵之讀如今音者一部也又分以屬侯幽在

三百篇亦畫然而顧氏未審也覃至鹽屬添嚴又分以

屬㑴自㑴巳後九韵以侈斂當分爲二猶之眞已後當

分十有四韵爲二也顧氏亦一之侯之正音近幽顧氏

不之審而轉其讀以從虞先生葢欲彌縫其書易彖言

往來上下者後儒謂之卦變說人人殊先生曰周易以

反對爲序次卦變當於反卦取之否反爲泰泰反爲否

SKchar曰小往大來曰大往小來是其例也凡曰來曰下曰

反者自反卦之外卦來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進曰升

者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後儒皆言古者寓兵於

農井田廢而兵農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時兵農固巳

分矣管仲參國伍鄙之㳒齊三軍出之士鄕十有五公

與國子高子分率之而鄙處之農不與也爲農者治田

SKchar稅不以隸於師旅也鄕田但有兵賦無田稅似後世

之軍田屯田此外㪅無養兵之費晉之始惟一軍旣而

作二軍作三軍又作三行作五軍旣舍二軍旋作六軍

以新軍無帥而復三軍其旣增又損也葢除其軍籍使

之歸農若軍盡出於農則農民固在安用屢易軍制乎

隨武子曰楚國荆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此農不

從軍之證也魯之作三軍也季氏取其椉之父兄子弟

盡征之孟氏取半焉以其半歸公叔孫氏臣其子弟而

以其父兄歸公所謂子弟者兵之壯者也父兄者兵之

老者也皆其素在軍籍隸之卒椉者非通國之父兄子

弟也其後舍中軍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

于公若民之爲農者出田稅自仍然歸之君SKchar哀公曰

二吾猶不足三家雖專亦惟食其采邑豈嘗使通國之

農盡屬己哉陽虎壬辰戒都車令癸巳至此又兵常近

國都之證其野處之農固不爲兵也後儒爲㴱衣圖考

者至數十家大體相踵裳交解十二幅之譌而續衽鉤

邉致滋異說先生以玉藻篇明言衽當㫄則非前後之

正幅也以鄭康成注曰衽謂裳幅所交裂也則在㫄名

衽者交裂而餘幅不交裂也續衽者裳之左㫄連合其

衽鉤邉者裳之右㫄別用布一幅斜裁之綴於後衽之

上使鉤曲而前以揜裳際漢時謂之曲裾SKchar康成注曰

鉤邉若今曲裾也經傳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證

舉視此葢先生之學自漢經師康成後䍐其儔匹生平

論著之梗槩如上數事亦足以見矣卒秊八十有二所

著書周禮疑義舉要六卷禮記訓義擇言六卷㴱衣考

誤一卷禮經綱目八十八卷律呂闡微十一卷春秋地

理考實四卷鄕黨圖考十一卷讀書隨筆十二卷古韵

標準六卷四聲切韵表四卷音學辨微一卷推步㳒解

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發微冬至權度恆氣注歷辨歲

實消長辨歷學補論中西合㳒擬草各一卷近恖錄集

注十四卷先生嘗一遊京師以同郡程編修恂延之至

也三禮館總裁桐城方侍郞苞素負其學及聞先生願

得見見則以所疑士冠禮士昏禮中數事爲問先生從

容置荅乃大折服而荆溪吳編修紱自其少於禮儀功

㴱及交於先生質以周禮中疑義先生是以有周禮疑

義舉要一書此乾隆庚申辛酉閒也後數秊程吳諸君

子巳殁先生家居寂然値 上方崇奬實學 命大臣

舉經術之儒時婺源縣知縣陳公有子在 朝爲䝿官

欲爲先生進其書來起先生先生自顧頽然就老謂無

復可用又㫺至京師所與遊皆無在者愈益感愴乃辤

謝而與戴震書曰馳逐名場非素心卒不能強起其後

戴震嘗入都秦尙書蕙田客之見書笥中有先生歷學

數篇奇其書戴震因爲言先生尙書𢰅五禮通考摭先

生說入觀象授時一類而推步㳒解則取全書載入憾

不獲見先生禮經綱目也先生家SKchar貧其居鄕嘗援春

秋傳豐秊補敗之義語鄕之人於是相與共輸穀若田

設立義倉行之且三十秊一鄕之民不知有飢自古積

㮚之㳒莫善於在民莫不善於在官使民自相補救卒

無胥吏之擾此先生善於爲鄕之人謀者 乾隆二十

七秊五月休寧戴震次先生治經要略著書卷數先生

生於康熙辛酉秊七月十七日卒於乾隆壬午秊三月

十三日遺書二十餘種繕寫成袟藏於其家書未廣播

恐就逸墜不得集太史氏敢以狀私於執事謹狀

于淸端傳汾州志

于成龍字北溟永寧州人順治十三秊以副貢知羅城

縣縣數遭兵燹後拊循殘氓稍稍相習因問地方利害

悉得要領編置𠈃甲定約束前時鄰SKchar2歲率二三至殺

掠人畜成龍勒鄉勇將搗其巢咸懼自投不敢犯界上

歸所虜掠然後民得事耕稼縣有數大姓恃SKchar2獞盜賊

爲爪牙一逆其心則召亂成龍善撫民恩威竝用數大

姓皆奉㳒惟謹居七秊遷知合州往者新歸流戶SKchar

旣熟土著輒爭之SKchar旣集復𢿱成龍爲規畫立案籍三

秊而後稽旬月閒報歸千戶未幾遷黃州同知駐岐亭

岐亭當黃麻偏界多汊湖幽壑盜所巢窟時急盜案官

以盜爲諱白晝行劫不問成龍遣捕得九人集諸父老

曰能𠈃後不爲盜者貰之𠈃二人卽諸父老前取大索

連繫七賊阬之盜自是慄遁又獲大盜彭百鈴拔置左

右責以捕盜巡撫張朝珍器重成龍舉卓異會吳三桂

亂作檄攝武昌事問禦亂䇿成龍對以安人心莫先下

令停徵朝珍巳草疏而成龍意與之合以SKchar兵事皆屬

成龍諜指武昌大姓與賊交通以藏器仗爲證成龍言

大姓多避兵良子湖中家人藏兵械僃他盜無足怪跡

之果無所得用卓異遷知建寧府朝珍奏改武昌檄造

軍所渡橋於蒲圻賊鋒迫入城守而橋以山水㬥漲圮

罷職會東山寇作朝珍復委除賊成龍曰黄州界三省

控七十二寨其人剽悍阻險難猝勝請得便宐行事許

之問需兵幾何成龍曰前守蒲圻數人與倶足矣先是

妖人黃金龍亾匿劉君孚家君孚得吳三桂劄書與金

龍潛結賊渠周鐵瓜等期七月竝起會麻城人欲因以

陷其讎家事泄君孚恐遂以五月反於曹家河成龍行

次陽邏偵知君孚雖反眾未合遂趨白杲未至賊寨十

里止㝛㮄示脅從者許自首免罪誣陷者赴訴不按捕

投訴日千人皆宥之賊勢孤欲卽降恐見誅成龍知其

情遣一人持檄往諭而自騎一騾一人張葢一人鳴鑼

前導未至二里許命行呼太守來救爾山中人君孚匿

後山夾道伏鳥鎗弩數百人成龍鞭騾直前入抵賊舍

坐㕔中賊環𠛱黠者因相率羅拜成龍問老奴安在君

孚嘗隸岐亭役SKchar呼以暱易之又問山中雨水禾稼遂

曰汝等皆良民何作賊自取屠戮父母妻子藏匿賊皆

泣成龍曰熱甚須少憩遂熟睡移時寤曰客至何乃不

設酒脯君孚初懼見紿及是出叩頭自訴許招撫而還

如期盡降其眾數千人以功復官畱麻城經畫行村野

分立區𠈃擇謹厚者爲區長還武昌聞金龍逃合紙棚

河賊鄒君申則移檄區長徵得二千人進駐望花山度

賊食少彼利速戰緩以困之必自潰分三路守象棊山

大崎山及布袋⿰土㓜 -- 坳以賊𧺆必經黄岡伏兵馬鞌山嶮

閒君申金龍糧絕夜遁𧺆遇伏盡擒成龍坐山上受俘

疏間晉級改知黃州府江西賊犯湖口㫄掠興寧吳三

桂密布劄書陽邏陳鼎業合逃兵掠驛馬永寧鄕何士

榮石陂劉啟業白水阪周鐵瓜鮑世庸各擁眾數千爲

亂逼趨黃州是時各鎭援兵悉隨大軍進攻湖南議者

欲𨓆𠈃麻城成龍曰黃州爲湖北七郡門戶我師屯荆

岳者數十萬水陸轉運取道於此且瀕江控制險阻前

倚興寧廬阜後壓天堂金剛諸寨雖祇一郡實江南關

鍵不可棄之厺然徒坐困莫若相機進勦賊雖眾皆取

士榮進止先破士榮餘可不戰而下於是徵集各區鄕

勇有眾二千人别遣黃岡縣知縣李經政擒鼎業諜報

士榮已據黃土⿰土㓜 -- 坳分眾以把總羅登雲武舉張尙聖領

之往遇賊前鋒戰少利成龍疾馳抵尙聖營鄕勇大集

共得五千人營箔金寨下與賊對壘士榮數萬人自牧

馬崖分東西兩路來攻東路賊少以登雲領千人禦之

而成龍率千總李茂昇當其西尙聖攻右把總吳之蘭

攻左戰始合之蘭中鎗𣦸賊鬭益急成龍鞭馬徑前回

顧茂昇曰我𣦸可歸報張公茂昇奮而進發矢折賊大

旗軍隨進茂昇馬被鎗棄馬射殺二人換馬進戰復手

刃數人而尙聖自右山繞出賊後相與合擊賊大敗士

榮左臂𣃔就擒得賊名籍焚之登雲擊東路亦追奔數

十里椉勝至呂王城據鞌草檄馳諭賊聞士榮被擒又

知毀其名籍各解𢿱至白水阪鐵瓜世庸等欲𠈃什子

寨成龍已先令人守隘不得上脫身𧺆追擒之又分眾

平石陂賊自進勦至此纔二十有四日東山亂定此康

熙十三秊冬也十五秊水旱游臻譌言復起成龍以人

心易搖宐示以暇豫乃治赤壁亭榭與文武官寮飲射

歌詠其閒而密得暗奸流釁頓息歷官江防道福建按

察布政使直隸巡撫江南汪西總督卒秊六十有八贈

太子太𠈃謚淸端廕一子入太學其遷按察使也時耿

精忠初平罹重辟者眾獄巳具成龍力言通海數案所

牽引半皆平民遂白於親王釋不問成龍淸嚴忠直

勞治事官吏無不敬畏歸於廉愼及卒將軍都統寮屬

來至寑室見周身布被一笥中袍一襲靴帶二事堂後

米曁鹽豉數盎而巳平時心憚成龍者倶感動流涕士

民立祠於淸涼山

范忠貞傳

范承謨字覲公漢軍鑲黃旗人大學士文程之次子秊

十七𨕖充侍衞仍以茂秀得應制科中順治壬辰進士

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康

熙七秊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浙江時吳三桂王雲

南耿精忠王福建尙可喜王廣東號三藩王驕蹇未易

控抑 朝廷一示以寬大恐急激生變承謨至浙以固

民心爲本劾奏吏之爲民害者及得民閒豪猾除之務

使民安靜樂業浙東諸郡田磽确積逋秊久承謨疏請

蠲免得詔行巡山農進脫𥻆飯瓜果受食之與父老童

穉相接語以SKchar悉民疾苦設施拯恤八秊嘉湖二府水

災疏請漕糧停運十秊請寧海太平平陽石門烏程五

縣及溫州衞漕糧積逋槩行停止戶部覈漕糧無豁免

例 聖祖特旨下部再議卒寬恤免徵承謨在浙四載

前後疏奏 天子悉兪其所請民無負累以得安其新

業 朝廷知承謨曲體民隱撫民如食疾子而福建邉

疆重地海氛未靖加承謨兵部右侍郞兼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總督福建軍務承謨未赴任以病疏辤不允請

陛見允之遂入覲口陳軍食欠闕及需餉急切情狀時

康熙十二秊七月也承謨至閩疏言閩人活計非耕卽

漁自禁海巳來徙邉海之民居内以臺寨爲界民田廢

棄二萬餘頃虧減正SKchar至二十餘萬請聽民沿邉採捕

十取一以充魚課其所入可接軍餉又陳軍屯有五便

請使受餉之士卒SKchar闢𮎰地六秊後始裁其餉是時吳

三桂反於雲南承謨密上封事言功令錢糧考成太重

及盜案處分太嚴致有司專務催科共相諱盜圖茍免

參劾請因時制宐以寬廣得民會閩藩陰與吳三佳連

結謀逆巳成承謨覘其言貌異常欲岀巡海嶠赴漳泉

閱鎭兵以遙制之不果行乃密檄諸道將以謁新總督

爲名各率健兒前至用折逆謀事未集而閩藩反詐執

承謨承謨仰天大罵耿精忠素憚承謨威望恐殺之重

民之怒乃械繫承謨置守者三十二人賊進水漿承謨

絕食八日不𣦸而巡撫劉秉政巳爲精忠所得遣說承

謨降承謨令兩卒扶持下牀秉政且進且揖承謨奮足

蹶秉政仆地罵曰諸逆旋當就誅我先褫其魄十七秊

九月王師破仙霞𨵿精忠降趣遣人刺承謨以滅反狀

同時𣦸者自幕客至隸卒五十三人承謨居械所三載

冠 御賜冠衣辤母時衣每朔朢奉時憲書置几上北

面拜跪及𣦸時賊夜至承謨起索冠賊奪而擲之承謨

以械拉擲冠者頭乃整衣望 闕九叩首竟被害賊焚

其尸棄之野泰寧人許鼎先伏匿收得燼體明秊潛行

負至京師 天子震悼賜謚忠貞

鄭之文傳

鄭之文字貞卿休寧之新潭人中順治己丑兵部進士

爲浙江紹台道中軍守僃守台州台地阻山濱海奸民

椉海氛未靖蠭聚蟻合叛服不常之文曰山寇小而逼

海寇大而緩然山寇癬疥疾耳吾髮櫛苗薅之俾絕根

株發兵捕殺台地以平順治十三秊之文在台州五秊

矣討叛將馬信平之有功明秊海寇大至戰不利登城

守相持月餘城陷賊以刃脅降之文不屈時海寇鄭成

功父芝龍芝龍旣投順而成功猶聚其徒海中數入寇

至是得之文不欲殺之之文乃不食五日欲𣦸不能得

賊復脅之文降罵賊愈烈賊怒倒縛之於梯且擊且罵

竟不屈以𣦸其家同時𣦸者十有八人及賊𨓆有僕朱

姓者斂之文尸求其頭不得入海詣賊營賊活之哭日

夜不絕聲賊以爲義還其頭之文一飯斗米及戰忠奮

無前以SKchar賊重其武勇欲致生降之文𣦸時無子有妾

二人一女知城且陷之文曰吾職守城城陷吾然後𣦸

耳二妾請先從之𣦸卽自經女見其母巳𣦸亦撞𣦸階

下康熙二秊 朝廷加恩𣦸事者而之文一子承恩早

𣦸乃以其兄子以祝繼世襲拖沙喇哈番以祝𣦸子賢

政襲雍正二秊  天子賜祭至今台州人立廟祀之

不絕

萬光祿傳後序

明天啟初水西安邦彥之亂安化縣知縣萬君應奎𣦸

焉史遺其姓名其裔孫蕙請於蔣編修士銓爲作傳事

甚悉蕙又與余善出是傳及其家舊所刻襃崇忠節錄

授余而俾綴一言於傳後君雖爲縣以長於機略見知

上官檄至軍加恖南簽事行監紀事破賊屢有功遂㴱

入賊巢上官不能盡用其言又絕應援君爲𣪍旋師戰

七日夜遂𣦸亂槍中時朝廷錄𣦸事者贈君光祿寺少

卿蔭一子自古臨難𣦸綏之烈奮其義氣激於一時與

戰士共㬥骨原野此亦偉然可以表著若君者則㪅有

進乎是無論史𠕋闕𨘤卽使𢰅次連書而君生平未得

㞡其設施學不用澤不流SKchar專以𣦸綏見世豈知史所

得𠛱與夫作傳之所能詳尙未足盡君也余讀忠節錄

載君在安化曁軍中寄子書數通言詞樸質有曰刻下

恖石募兵恐又不免於練兵督餉之𢀩身在地方無論

此官此身亦付之度外耳又曰潔己𢜤民四字時時在

心所謂薑桂之性到老愈辣汝等各完各業不得以我

爲倚靠又曰道尊請監紀之任藩臬司又以加銜駐鎭

紅邉者交請兩處倶允而受事地方東西南北惟其所

命食餼憂公聽之巳爾接家信只吿窘促何也我不做

官亦不要度日乎此閒分豪無寄我此行不復顧慮身

家矣又曰王撫臺親自督征將士如雲或者滅賊有期

柰督撫道㕔倶不和於師克在和之語相背事亦尙未

可知如恖石標下兵與秦營不和於我何與我費盡心

力調停而本道疑城難破彼此交惡欲棄官歸矣渠雖

未允而兩意拂然可知也四營標兵見我歸志堅決欲

自相殺戮不肎聽他人調度只得中止之數言者君之

才識與其通曉大義處己之私較然不欺其志待士卒

能得眾之𣦸而不厺大致可推而知葢卒之以身𣦸國

非偶然也屈於下位未遂其能豈不惜哉又其言有足

以警凡居官者不徒於此見君之生平而已恐就逸墜

是以爲之刪取而序之

張義士傳汾州志

張瑛字玉采汾陽縣人家素饒每於歲杪出㮚若干周

鄕鄰之貧者以爲常康熙三十六秊饑瑛旣出財㮚助

賑而賑所不及者持田契求售踵接於門皆自貶損價

値瑛第如其願售之價視平時葢不及十之二於是得

田且千畞明秊大熟瑛徧㮄各村曰願贖者聽帀旬盡

贖厺人咸謂瑛長者其行事大致類此瑛所居曰西官

村先是順治六秊姜瓖之亂東官村趙姓者眾椉亂劫

其家男婦倶被殺獨一穉子奔至瑛所瑛納之眾來索

瑛曰是不可得必欲得者吾兩村且鬬視強弱及亂平

瑛助趙氏穉子白諸官治罪者十餘人當盜賊之蠭起

也瑛之村人將逃避賊瑛曰賊至未可知而先離𢿱能

𠈃卽獲全乎孰若爲守計眾以村SKchar無堡寨難之瑛曰

堡寨誠不可猝爲環村而溝焉其可遂相率爲溝廣一

丈有奇㴱倍於廣東西設弔橋各一瑛又以其家樓堡

封貯村人財物其中旣而賊大至踰溝村之人𨓆入樓

瑛見一賊方據椅坐左右指麾急趣有力者舉石䃺投

擊中之身首倶碎立斃乃其渠魁也餘賊怒攻之急樓

上瓦石亂下不得近乃取薪積於門欲火其樓宅舊有

井僅SKchar汲用至是泉忽大涌男婦遞傅水於樓以撲火

賊計不得施又失其魁數日稍稍厺瑛曰可以出而逐

之矣相與持械出大呼擊鬭賊奔潰方是時瑛秊纔十

有九遠近村被賊⿰歺戔 -- 殘破不一處而瑛之村獨完聚如平

常人服其智勇瑛九十有一歲視聽不衰不脫齒行不

杖一日無疾卒

王廉士傳汾州志

王敏汾陽縣武生也廉潔自持値歲饑𣃔餐二日得一

飯弟手白金至曰少易𥻆敏正色語弟柰何干人敗家

風令持厺嘗有督理事司出入事竣眾指餘金曰準材

計費不宐餘殆君之物襍入于内耳敏曰諸君謂我貧

意以餘金畀我公事不可實私橐友以其困欲有贈袖

白金至坐語竟日而返難出諸袖中也遠近咸呼王廉

士然敏生平勇於爲人性戇直眾以公事宐謁有司二

日不得逹敏至徑入陳眾方疑畏而敏詞氣慨然有司

無以屈之卒如其請同學李某負屈繫獄敏與眾進於

庭爲辯理罄囊恤其囹圄中事白乃巳一友人觸官長

在縲紲親戚畏避而敏往來省視官長訪知其名不加

怒也敏老而無子一婢自幼畜之長有姿容或勸納以

爲妾敏曰吾貧困何又重累少秊尋有不惜三百金來

購此婢者或以勸荅曰貧吾分也恥因婢取財況不得

其所彼之生SKchar事大吾雖終竆弗忍爲於是卽爲擇配

嫁之前時敏嘗徒步赴省試旅舍中遇一穉子察知爲

被誘者走百里送歸其家則寡婦撫此兒忽失之正遑

急不欲生望見兒母子如獲㪅生願醻謝敏曰吾憐穉

子無依耳何謝爲遂行敏狷潔多近義是以人嘖嘖喜

稱道秊七十有一卒送葬者塞於途

養浩毛先生傳

戴震曰士之行以孝友先然爲之論𠛱生平則又適完

其庸德之行言之固無甚奇特於是往往䍐見表著余

東西行畱汾晉閒幾二載與毛參軍善參軍吾江南武

進人有學行喜論文官於斯也乆自言少而孤談涉家

事輒稱其叔父養浩先生余時聞參軍舉以爲言葢篤

於孝友人也周官之㳒書其孝弟睦婣有學者書其敬

敏任恤者古之取人也率以是士之行之可表著安用

舍是而好言奇特爲哉 先生名𣹢養浩其字本名棄

疾字又辛後改今名補諸生七世祖僉都御史某前朝

名臣先生自幼能文章懷祿養之志嘗遊京師値 朝

廷纂古今圖書集成以監生𨕖充校讎職者六秊父母

倶七十請假歸未至家而伯兄又晁公殁有子曰麟卽

參軍甫八齡是秊父楚玉公又殁先生居喪哀毀迨服

闋顧幼弟曁兄之遺孤慨然曰若之成立事大踰於吾

身得官遂絕意仕進未幾同與校讎者咸議敍以知縣

用先生家居SKchar子弟十餘秊不以前時將得官而失爲

意先生性瀟灑其補諸生也因幼子弟竝能應童子試

顧之喜乃戲一爲之竟以諸生終先生厪一子曰詩於

參軍爲兄亦嘗𧺆京師與參軍同於史館効力乾隆癸

亥考余正八品職銜明秊冬當議敍得官未及期卒參

軍痛叔父之撫已如子而垂暮之秊一子猶忽失之乃

卽以已之長子興祚嗣詩弗使先生自顧傷悼越三秊

丙寅參軍歸俟銓事養先生如父今㪅踰二十載矣興

祚亦旣官宣城縣丞參軍語及先生尙惓惓不巳於懷

烏呼是豈惟參軍之賢歟余SKchar書之見誠能孝友之致

足恖如是也

光祿大夫工部尙書太子少傅裘文𨔶公墓誌銘癸巳

公諱曰脩字叔度姓裘氏世爲新建人曾大父諱某縣

學生大父諱某貢生父諱某康熙丁丑進士由建德縣

知縣行取吏部主事至𠛬科給事祀建德名宦祠皆以

公官贈工部尙書曾大母朱氏大母郭氏母熊氏郝氏

生母王氏皆一品太夫人公自少能文章雖操筆疾書

而氣象容與往復得宋歐陽氏之度兄弟四人公爲季

性篤孝爲諸生舉優行薦博學鴻詞中乾隆己未進士

由編修遷侍讀學士充講官歷詹事 命南書房行𧺆

而余與公同直 内廷於今三十秊公遷内閣學士兵

部右侍郞吏部右侍郞入軍機處歷戶部左右侍郞倉

場侍郞順天府尹禮部𠛬部工部三侍 經筵中閒丁

卯典湖北試壬申己卯兩典江南試庚午癸酉兩典浙

江試丙戌充會試總裁公受 上特知一出塞至巴里

坤又屢奉 命往河南山東江南經理河渠然在 内

廷日多與余旦夕商論事無鉅細公片言輒中窽要葢

余同官中習處冣久莫如公志同見合相知無閒莫如

公公素樂易有大度自號漫士人亦易親之生平未嘗

言人過見失意者卽惻惻於懷必曲折代籌俾得其所

在戶部久而囊橐蕭然所入輒隨時施與嘗質衣物度

歲人不知也其治䌓劇明敏而逹於事人所畏難投之

公恆裕如以SKchar 上器重公而公得展其能公之視巴

里坤軍事也 賜御用冠服以寵其行前後拜 恩錫

如居第金帛尙方珍玩 御書堂㮄等不可勝紀太夫

人春秋高頻蒙 眷問公歸以 至尊垂問敬吿往往

感至泣下方公之銜 命視河南水災公長子麟卒太

夫人致書訓曰黎民皆赤子勿以哀痛汝子墮公事是

時 上念河南水溢數郡遣公往治公釃水之𨔶於淮

者四枝流六十有三所被州縣則開封府之中牟祥符

陳畱蘭陽儀封㷉氏通許杞歸德府之考城虞城寧陵

商丘夏邑睢柘城鹿邑永城陳州府之扶溝太康西𦻏

淮寧沈丘項城汝寧府之西平上蔡遂平汝陽新蔡皆

古汳濄獲澺汝潁泛溢之區兼及江南境睢肥諸水民

賴公規度永永寧居所治克副 聖慮而直隸如永定

大通白漕孰宐堤堰孰宐疏濬以𨔶諸海 上指授方

略悉以屬公公馳驅鞅掌不避酷暑盛寒遂積勞成疾

烏呼公之材無不優爲而河渠特其一事顧功施於民

適以此事冣著公治某水有田夫如欲有言者突至前

官屬呵𨓆之公呼之進與語竟得地勢高下之宐後久

而不敗凡公之善納輿論類如此公秊纔六十有二體

貌淸癯神彩奕奕以文學侍從之臣徧歷六部㪅兼司

𢰅述充會典館總裁奉 敇𢰅熱河志太學志西淸古

鑑秘𣪍珠林石渠寶笈錢錄等書冣後充四庫全書總

裁公自著有諾皋集竝詩文奏疏若干卷評江右後四

家制義以繼艾陳章羅四家在前者公澤躳爾雅喜誘

奬後學道滁州得歐陽公畫像气 上題人亦謂公文

行近歐陽公公書倣張卽之 上以内藏卽之書𦻏嚴

⿰歺戔 -- 殘本令公補書人莫能辨方病鬲絕食飲三旬而神

氣如常欵接不廢 上日遣御醫診視存問㬪至公請

解職弗許 賜詩示慰晉加太子少傅俾舒心攝養以

冀速痊公感涕恭和二詩手書進謝而病卒不起 上

爲軫悼飾終之典哀榮僃至諡曰文𨔶朝野聞公逝無

貴賤皆流涕公生於康熙壬辰十月二十九日殁於乾

隆癸巳五月朔日配熊氏一品夫人子五人長編修麟

次國子監生師皆先公卒次國子監生行𥳑次豫次遵

慶女子子五人孫元復音葆增壽女孫三人行𥳑輩將

以某月日欽承 諭葬於某阡來請余銘銘曰

湖漢十川鍾爲彭蠡克生異人奮翮雲軌績有特隆適

隨事起參身洪流力障氣砥艱重雜投弗鑿弗詭行所

無事如治斯水公歷六卿設施視此冶金斲材灼𦻏擷

蘤日颺眾馨心容羣技萌茍匪舒如遏在己美矣豫章

 帝灌植之零露滌之飄風抑之曰未畢兮旣可述兮

淸廟瑟兮和六律兮豐碑穹隆功泐貞珉大哉 皇言

練逹端醇

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李公墓誌銘乙未

公諱如蘭字長芳先世由山東臨淸州徙山西楡次之

聶邨旣又徙李邨公就外傅後乃居於省城公爲諸生

十有二秊初仕補澤州訓導居SKchar職十有一秊時 世

宗初例改主簿以奏對稱 旨受 聖天子特知遂除

高郵州知州復蒙 殊恩賜御書墨刻三卷及貂皮藥

香等物州當南北水驛孔道多𢀩傜胥吏因緣爲姦設

夫頭四人臨時充以流匃所過邨市索酒食擾居民而

歲斂民閒數千金以出夫役爲名公至禁絕黜胥吏之

爲民蠹者淸塵案之未理者民於是樂公之政爲州九

月擢紹興府知府歷江寧府知府分巡廬鳳潁泗六滁

和兵僃道雲南分守糧儲道四川按察使今 上登極

晉階通議大夫祖諱登山考諱寶 誥贈如公官妣皆

淑人八秊轉江西按察使尋進官四川布政使公明而

有守所到察民疾苦先其急者除之江寧人民稠襍豪

右連結胥吏分地域爲害公悉得其實命捕之至杖殺

數人而將軍所轄兵素瞋目眮視不知所忌公豫請於

將軍及繩以㳒咸慴伏莫敢肆縱四川例處流蔡聽其

擇便往往羣聚都會之地民畏其黠且悍也公條奏請

以打箭爐松潘衞會理茂二州爲安插定所成都𦻏陽

爲附省縣舊責以領銀納米給合城之兵準田科之公

言其所苦於巡撫得上陳均之近州縣凡善政類若此

者不一葢公當 盛朝以實心爲 國家矜恤人民有

所施設咸得行其志又惓惓以儲士爲念於江寧則鍾

山書院於蜀則錦江書院聘師置弟子恆親與講論無

異在SKchar職日也其仁及於民雖細必爲之周慮高郵地

卑下城西卽甓社湖漕渠貫湖畔湖浩渺無際冬月冰

忽合客舟凍於湖之中央惟坐待食盡公恖之用小船

二剖竹䏈而合結其底行冰上俾得登岸至今民以爲

㳒公常單騎行見水側白骨㬥露詢之率貧民無地營

葬公乃購高原以畀民SKchar公之厺高郵時民送公出百

里外猶哭於道公智勇過人方爲廬鳳道也懷遠至壽

州湖港交通互相纏縻自明之季盜所巢窟晝則離𢿱

SKchar夜伺客舟過蠭聚而蟻合公欲得其渠首乃椉大

舟溯流而上至暮果遇數盜獲一人餘逸厺夜半望見

林莽閒火灮復有小船繞大舟行數次公獨端坐舟中

明日歸盜遂盡得誅數人因畫地定界某地至某地若

干船船有編號增塘汛兼立𠈃甲稽查由是百有餘秊

之害頓息公生於康熙二十三秊十二月十五日至乾

隆十二秊九月五日卒於官亯秊六十有四娶曹氏少

公三歲秊十六歸公是歲公始爲諸生前七秊公秊十

三而母張太夫人殁大母季太夫人繼母劉太夫人皆

以夫人孝謹嫻禮儀𢜤之無閒公授徒夫人則勤女工

用佐空乏其後在高郵製葛衫一領逮八十後猶完好

雖宐瀚不假侍婢手子若孫以請曰若輩未知𢜤惜立

敝矣裏衣皆自裁製夫人識大體性寬慈常若無所忤

謂見己是而人非此家庭不親睦之端端多起於婦人

SKchar生平未嘗道家庭短長夫人以子天培官兵僃道永

祺及冢孫𡳐謙皆官知府時時諭子孫宐勉守先人之

訓葢公之晩秊嘗爲家訓數則所言事君行己之要道

咸生平得之踐履者是以夫人毎提撕焉前 誥封淑

人乾隆十六秊 皇太后慈壽六旬 誥封夫人後公

二十七秊甲午五月五日卒亯秊八十有八子五長雲

鵬𠊱𨕖州同知次天培辛未進士廣西左江兵僃道次

永祺甲子舉人四川敍州府知府次恖訓次念祖優貢

生𠊱𨕖訓導女子子六孫九曾孫八以夫人曹氏卒之

明秊某月某日祔公合葬於某縣某鄕某原先葬以公

曁夫人行狀來請銘銘曰

民之有疢莫或問之公灼見之有鷣有鴟旣翔以嬉公

來勿遲惟 聖天子公則是使惠民不怠涂水之谷淳

湖之曲公生嶽嶽載錫之祺允爲女儀寡怒多怡啟厥

後昆爲芝爲鵷用荅公勛鋟之識之永勿暜之奕世嗣

例贈宣武大夫王公墓表

周官經之㳒敬敏任恤者則書之孝弟睦婣有學者則

書之其取人也率以是然則行之可表著其卽在是矣

汾陽有隱德君子曰秀升王公其居鄕也鄕人賴之有

急㒺弗賙有所興作茍利於一鄕雖竭己之財舉之㒺

弗力又置塾SKchar其子弟之貧不獲親師者俾成其材乾

隆己卯庚辰捐米麥八百五十石助賑太守嘉其好義

辤不居先是康熙中公尙少爲謀於鄕遂出己貲鑿渠

引汾水文水資灌漑値暘歉而公之鄕獨以有秋公諱

邦𨕖秀升字也曾大父天智大父尙秋父一㯳公得父

母𢜤偉儀表篤於孝友自幼卽習治家事曰有子而父

任其勞何䝿有子雍正九秊新設勇健營𨕖壯士公爲

當事所物色欲薦舉以父母老不忍離左右卒辤不赴

公生於康熙甲申九月十九日至乾隆辛巳十一月十

八日卒秊五十有八娶霍氏子五人恆義庠生恆兆壬

申科武舉授直隸插箭嶺守僃恆禮太學生攀鳳武生

恆信太學生女子子二乙酉六月卄四日旣葬公於村

東之原公之生平行事應書㳒SKchar此其卓者𠛱諸石以

傳焉休寧戴震謹𢰅

輯五王先生墓誌銘

自漢已來取士之㳒不一然未有不惟六蓺之文首重

者而士氣之振否則宐循其本漢書儒林傳贊曰一經

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葢利祿之路然也斯

言殆今古同譏獨宋之儒者執經講學相師友之眾同

於漢其躳行道義幾幾七十子之所講求矣明初用經

義𨕖士能是者視㫺之期在通經又何如誠欲造乎賢

人聖人立言之心雖經師大儒未易以語此若其流獘

茍焉皮傅勦說雷同學不一二秊目不覩全經掇拾巍

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積也SKchar不見師友之盛如古㫺豈

非徒趨利祿加以得之固易哉原上之貴士士之貴學

豈如是而巳哉閒有遠尋漢經師授受近接宋儒者之

緒其人世莫之知也孤學而無友泯焉而不彰嘻可慨

惜也夫汾陽有儒者曰輯五王先生以經義補弟子員

一日讀大學之篇憬然曰曩所學殊非也古之學者其

若斯矣自是求得宋眞氏大學衍義明丘氏衍義補讀

之卽躳行於家SKchar弟子亦以是不令急科名視力所能

惠於其鄉鄉人無賢不肖咸目先生善人也然而莫知

其有學先生諱瑞之曾大父時來大父明樑父家攑裕

於財有好施名先生性寬厚尢惇師友誼雖或以侮慢

加之不與較意益篤聞者以爲難其居父喪時有誘結

家僮盜厺千金者先生廉知其人置不問也娶李氏以

賢稱曉大義子二廷槐廷梧女子子二先生生於康熙

三十七秊四月二日殁於乾隆十一秊九月十四日以

貲爲州同知未仕廷槐拔貢生好宋儒書余東西行至

汾晉閒多以其賢爲余言旣而見之一動一言必有矩

㳒葢能以儒者躳行世其家如此其先君子旣葬於殁

之明秊廷槐復再拜請余銘銘曰

維㫺之學孰爲儒宗師友相隨名滿道崇維今之學不

勤以速誰抱其樸允矣爲鵠於家於鄕令聞不㤀流厥

孫子俾引而彌灮

鶴岑胡公墓誌銘戊子

自㫺書史所記士君子之行事必曰奇節曰獨行於是

樂爲之次而傳之至若庸德庸言古賢聖持之終身猶

目爲不可能顧往往難以指名何哉閒有論𠛱一二則

聞者輒曰人人當務盡耳或又曰非人所難能耳周官

之㳒敬敏任恤者則書之孝弟睦婣有學者則書之德

行道蓺則又書之其取人也率以是則行之可表著卽

以是雖古今所稱奇節獨行卓卓能爲其可欣可慕試

語之以家庭孝弟之常立身行己之槩必㴱知爲難而

自視歉然嗚呼此所以超乎奇節獨行之上也吳有君

子曰鶴岺胡公學成行立足以見於當世矣以母在篤

於孝不忍一日離左右志欲行其所學卒不自克由是

躳侍庭闈者又二十餘秊娶陸氏亦以孝婦聞一飲一

膳必親調乃敢進其後公之第二子士震壬午舉於鄕

赴禮部試於其行語之曰余壯時嘗欲往遊京師求一

第以爲親娛顧先遠離親側又闚吾母之意若鬱鬱不

自得者以SKchar卒不果行汝今勉之是成吾之志也及未

登第又命之畱都居久之公卿閒咸重其材講論六蓺

子史莫不折服㪅知其學有原本然自古迄今或以治

經名或以能詩文名大致如班生所云祿利之路然而

士震尢重誼行凡一話一言不茍於交好旣㴱者乃時

時自言其循守庭訓不敢懈因道公之生平大端交遊

中固不待聞其吿語然後信也尋又命長君士鼎入都

其有學有守亦如所見於次君者愈益信公之學問文

章不偶然也公諱世皋字聲九鶴岑別字也曾祖某世

居休寧之同化里祖機遷居靑陽考文燦始遷居吳縣

桃花塢公自幼通敏性至孝於族黨視力所能拯其竆

乏成其婚嫁喪葬赴人之急如己急爲文章有得於左

氏檀弓屈原嘗以謂從此上溯六蓺是泳沬而游源也

公於康熙五十三秊六月七日生乾隆三十三秊五月

十二日卒秊五十有五子四士鼎士震士臨士晉女子

子二長適太學生潘宗驥次適太學生邵佩紱公以士

震官例贈登仕郞翰林院待詔加一級將以某月某日

葬於吳縣之某原休寧戴震與公次子鄕薦同秊又相

知冣㴱知公有可銘之實也銘曰

抱學久潛慈進旨甘孝于惟孝曰始無慙孰克儀之實

德之咸未施於政是亦爲政其傳其詳其引而竟銘石

永畱用徵餘慶

崑山諸君墓誌銘丙申

諸君敬甫崑山人也少工科舉之文爲名諸生屢試高

等食廩餼然鬱不得志文益工縱學立節交遊悉敬之

著述日且𡫏多以乾隆四十一秊四月廿一日卒於其

家秊四十有九前六秊余遊汾晉閒有汾陽縣修志之

請君亦適館於縣之田氏始相識出所爲制義示余怪

其象題定墨類吾亾友彭晉𣹢因言弱冠時嘗與晉𣹢

上下其議論旣而持田氏家傳二請入志一爲浙江金

衢嚴道呈瑞一爲湖北驛鹽道震二傳君之筆又知君

爲文皆有㳒度明秊余南歸君偕田生畿入關中又明

秊余奉 召至京師與纂修四庫全書不見君者三載

矣而君自平涼偕田生來應舉自輯其所𢰅詩釋地屬

余論定以王伯厚失之略且按而不𣃔SKchar繼之有作値

余次弟永樂大典内三禮步算及汎涉小學音韵等書

繁碎舛謬至紛不易就理置釋地案頭聊檢數事則所

言乃身所嘗到目驗加以考證明信不茍爲羅綴蹈襲

也是秊君又失意遂還崑山前此君在京師與吾族敬

咸友善敬咸主關中書院講席君歸後田生從之遊今

秊秋敬咸以書來寄君行狀書云崑山諸敬甫志於古

學也久著述皆有可觀其爲人嫉邪憎俗不能忍須臾

今不㚔奄忽其孤寄哀書求子爲墓銘余旣哭君之遽

逝及讀行狀不得君家系踰月田生又使來速銘乃次

君之學行而銘之君諱世器字景筠又字敬甫讀書輒

鉤抉奥隱生四歲時父SKchar以字卽私劈蔥葉擬書之點

畫不少譌失葢君之精心於所學自其天性秊十五於

羣經傳記應對縱横不竆父母𢜤而異之戒其母過勤

苦而巳然其後凡九應江南鄕舉又以貢生三應順天

鄕舉卒不遇 皇上南巡壬午一與 召試旣擬進呈

以小誤疑沮豈命也夫其詩古文詞人莫能以其屢躓

抑之君亦不自挫折烏呼今則巳矣所著書巳手定者

詩釋地八卷襍文古今體詩各若干卷西征集二卷菉

溪小志二卷其未定者易詩三禮則有通義詩通義厪

及半四書則有古訓君生於雍正六秊八月十六日配

張氏子二長祖銘國學生次祖鎭女子子二長適曹學

泌次幼將以某秊月日葬君於某鄕某原君事親孝於

朋友篤以誠母嘗失明醫者言䑛厺内障可復君絕酒

肉及葷辛之味以舌䑛者二秊若操行方嚴則吾族敬

咸言之者是也可謂有學君子矣銘曰

握瑾懷奇端操不虧終莫之施在雛而鵷未𧢲而螭早

迪胡爲孑與俗離椉驥以馳來者我隨不竟厥能而傳

不疑著以刻詞

黃君武臣壙誌銘

君諱灮榮字武臣姓黃氏能文章有秊矣巳而喪明交

遊咸爲之惋惜君自少失父有家累以SKchar得疾遂喪明

云君雖以盲廢學爲詩淸婉可諷其於師友冣篤摰性

亷以方朋友亦好之不衰獨惜乎喪明不復有用也世

之文人僻固而狹𨹟視師友之誼曾不能豪末惟投合

聲氣以爲𠎥資君旣盲與朋友交歡如舊朋友旣已惜

其盲而無所施而君又不永齡以殁可悲也巳方未殁

之前日聞其舊師在鄰邨相歫數里許君惶急以師來

巳挾日迺始聞之卽令幼弟扶之往謁其師有黃某者

與君少長相𢜤亦喪明是日聞君以謁師至其家呼步

輿送君歸厥明而君遂殁矣人固有旦夕禍福不可知

之數然以是知君之篤於師友者㴱也以君之篤於師

友者㴱則知師友之篤於君者亦㴱也君以某秊月日

生至某秊月日卒亯秊厪幾十有幾妻某氏無子家世

休陽之古林將以某秊月日葬於某處古林秀才黃茂

悲其盲而且卒也請余誌其壙而銘之銘曰

嗟嗟武臣篤師友嘉其義行銘以紀不盲於心盲於目

神人不材君胡促無聞而駭繄振薄俗

戴童子壙銘幷序

銘名也名其德行功烈而鑄器久之墓銘猶是也若生

平無可述書其秊月名字於壙而加以銘防陵𠔌之有

變遷義不取爾也銘戴童子壙柰何謂是可久云爾成

之也速成之乎哉童子而博聞強識禮所謂君子如是

也君子者以名夫成德者也童子而君子則成德目之

SKchar銘之也奇績童子小字也綸恩名也休陽之隆阜童

子所生也紫阜潭童子從其父讀書處也甫五六歲能

好詩文童子之天性也自頂至踵徴引SKchar事足以解頤

童子之得親喜也善屬算於方田重𢀩之術稱能童子

之慧巧也若童子者進以古人之小學其必不可量也

㫺馬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鄭𤣥善算迺召見於樓上

唐取士有明算科其算經十種道藏攘而有之儒者或

嘆其書亾非亾也不知寶貴也釋氏摽竊許叔重說文

而儒者棄之不顧無怪乎六蓺淪喪而經學𮎰謬也若

童子之隻字知貴而進乎古將以愧晧首佔畢不知六

蓺爲何物者是晧首而不若此童子也十二齡而殤可

哀也茅山之吳黃頭童子所葬也其墓地與其弟洪恩

同壙也銘曰

維㫺童子善草太𤣥荷㦸入荆才軼子雲維今童子好

學無前五稱五竆瞽矌引踆六觚九章究洞其原蘭芽

早折蕭艾盈前彼耄而愚於何久存此幼而慧迺弗永

秊人生世閒白駒忽然彭祖爲夭莫壽匪君

戴節婦家傳

吾郡少平原曠野依山爲居商賈東西行營於外以就

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氣質重矜氣節雖爲賈者咸近士

風且至竆巷里曲之婦人女子其節操比於丈夫以余

所聞覩或凍餓以𣦸而不悔或㪅數十秊之艱辛極然

後得安或上受 國恩灮旌其閭或老𣦸屋下力不克

揚請終泯𣳚莫之知鄕土相連接古老遇一言之足入

耳感心抑又山國之民仁相與目爲庸德之行非所奇

特嘗與諸友人考論兹事方君沛霖於是進曰余戴出

也願以先外王母之節操聞先外王父春如公外王母

許氏春如公殁於吳之震澤葢舉家在焉外王母撫視

遺孤子若女竝穉幼非可乆外居乃挈之以喪歸旣至

家貧不能生又乏親戚憮㤿之者子曰某才幾齡曰某

幾齡殫日夜爲女紅以鬻以SKchar越十餘秊而後二子克

侍養其母越四十餘秊而後得請於 朝廷 錫之建

坊葢前者之鄰於𣦸亦已久矣又曰先外王母始遭顚

覆有某者不知其志乃使媒婦貿而進且言如某之饒

豈非人所願而顧甘餓𣦸若是旣拒之峻因愈益感傷

無聲而出涕者葢數十日戴震曰嗟也乎哉彼士人丈

夫所厲而竆巷里曲之婦人女子一志不渝卒之嘉於

帝者齒於卿大夫而同於前古巳來賢人君子之戹竆

乎始待其旣極而榮隨之者所謂行克有終天與之終

非歟顧方其處顚覆甘凍餓儻不獲終有身𣦸成仁而

SKchar受㒺知節義者之辱陵在前而憯怛繫心肺一時

之性情不自知其當於士人丈夫所云大義者也余獨

惜節操能是或竟以不口於人數十載後誰復能舉以

爲言者豈非松樅檜椈共榛楚奄翳也哉春如公諱煊

爲經生好讀書因貧徙業與人交有節槩父雲扶公諱

文翥本休寧之隆阜人爲歙之古城𨵿人方君者字雨

三壬申舉於鄕將之官鳳陽之虹SKchar諭其母於余姑行

查氏七烈女墓誌銘

宛平查氏烈女九人𣦸者七人葬於某原庚寅冬松茂

道禮以烈女編寄余爲作傳者三而未有銘其墓者烏

呼是宐有銘謹案明之季查氏居宛平旣三世曰國英

娶周氏生子二女一而殁曰國才娶張氏生女二妾廉

氏有母與女相依黃孟春之妻國才之妹也早寡來依

於兄及流賊陷昌平謀避賊楡垈莊周氏命子允哲允

著往治屋旣而賊猝至國才出覘賊勢惟老僕守門室

内九人賊攻城急九人懼城破見辱決志莫如𣦸冣幼

女先投繯墜周氏顧曰吾固當先遂少長就縊九人者

周氏及女二姑張氏及女三姑四姑四姑秊甫十二冣

幼者也自黃歸宗老姑及女三姑廉氏偕其母老姑廉

氏母秊四十六周氏少二歲張氏又少八歲二姑三姑

黃三姑皆十六考崇禎甲申三月以十八日賊入外城

翌日黎明内城陷而查氏一門就縊在十七日之夕咸

不忍緩須臾𣦸其德同其志決恐少遼緩將有求𣦸不

得者矣賊掠後國才還入室見九人面如生解繯大哭

則幼女四姑妾廉氏𣦸而復蘇其厺縊時巳㪅晝夜二

人之不𣦸者天歟廉氏時秊二十而四姑後適王某壽

踰八十由九人之𢜤身不避𣦸可以知其生矣先是黃

孟春之族有顯宦附權倖勢甚張國英之妹歸爲黄氏

婦也語夫早與之疏絕逮以權倖相連被誅孟春家得

晏然國英字振寰貢生有聲譽國才字明寰其先由江

西臨川遷宛平曰秀秀生忠萬歷己酉副貢忠二子一

女女卽老姑也姑㛮皆母女同時而𣦸廉氏母與焉是

以七烈同葬今某歫始遷六世歫七烈之葬百有餘秊

乃請於余追而銘之

戴東原集卷弟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