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一集卷第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一集卷第二 揅經室集 一集卷第三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四

揅經室一集卷三

  明堂論

粤惟上古水土荒沈橧穴猶在政敎朴略宮室未興

神農氏作始爲帝宮上圓下方重葢以茅外環以水

足以禦寒暑待風雨實惟明堂之始明堂者天子所

居之初名也是故祀上帝則于是祭先祖則于是朝

諸侯則于是養老尊賢敎國子則于是饗射獻俘馘

則于是治天文告朔則于是抑且天子寢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黃帝堯舜氏作宫室乃僃洎夏商周

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

門三朝後曰路寢四時不遷路寢之制準郊外明堂

四方之一鄕南而治故路寢猶襲古號曰明堂若夫

祭昊天上帝則有圜𠀌祭祖考則有應門內左之宗

廟朝諸侯則有朝廷養老尊賢敎國子獻俘馘則有

辟雍學校其地旣分其禮益僃故城中無明堂也然

而聖人事必師古禮不㤀本于近郊東南別建明堂

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𠕋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時令

朝四方諸侯非常典禮乃于此行之以繼古帝王之

迹譬之上古衣裳未成始有韍皮椎輪初制惟尙越

席後世聖人采僃繪繡無廢赤芾之垂車成金玉不

增大輅之飾此後世之明堂也自漢以來儒者惟蔡

邕盧植實知異名同地之制尙昧上古中古之分後

之儒者執其一端以蔽眾說分合無定制度鮮通葢

未能融洽經傳參驗古今二千年來遂成絕學試執

吾言以求之經史百家有相合無相戾者勒書一卷

以僃稽覽括其大恉著于斯篇

 神農明堂

淮南子主術訓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于

胷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時降五穀

蕃植太平御覽七十八作播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

終獻功御覽功作貢文子及北史字文愷傳同以時嘗穀祀于明堂明

堂之制有葢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

寒暑作燥濕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慤不忿

爭而財足不勞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

是故威厲而不殺御覽作不試文子同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

煩故其化如神御覽作敎化如神

  元案大戴禮記盛德篇云明堂者古有之也據

  主術訓云云是明堂之名始于神農特無宗廟

  郊壇朝廷路寢之分總以明堂爲天子所居卽

  後世郊外明堂也其云以時嘗穀祀于明堂卽

  月令天子居明堂以時嘗穀之始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祀明堂有葢而無四方

  元案此與淮南子同桓譚時古籍猶多或不專

  本淮南也

 黃帝明堂

尸子曰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宫文選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則是黃帝合宫

  元案合宫者天子所居各禮皆合行于此故無

  宗廟郊壇朝廷路寢之分亦卽後世郊外明堂

  也

管子桓公問篇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賢也

  元案此明臺當卽合宫中南向之堂

漢書郊祀志上曰申公曰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

成伯璵禮記外傳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黄帝

享百神于明廷是也

  元案明廷猶明臺其云接萬靈享百神卽月令

  以時祈祀之始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

極考建五常

  元案惠氏士奇云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

  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然則明堂五室始于黃

  帝矣

史記封禪書曰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

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葢通水圜宫垣爲複

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

  元案後世郊外明堂之制似卽放此其云四面

  無壁以茅葢與神農時明堂有葢而無四方正

 同

 堯明堂

今文尙書堯典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

衡以齊七政鄭氏注云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

明堂

  元案堯時明堂當巳分建授受大典故在明堂

  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元案孫觀察星衍云周書嘗麥解維四年孟夏

  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大祖合之淮南主

  術訓有神農以時嘗穀祀于明堂之說則知史

  所云大祖卽明堂也

桓譚新論曰明堂堯謂之五府府聚也言五帝之神

聚于此

  元案明堂名五府及祀五帝實是舊禮尙書帝

  命驗云五府五帝之廟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

  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元矩鄭氏注尙書云文

  祖者五府之大名大戴禮記少閒篇云武丁開

  先祖之府取其明法足證府名甚古惠徵君棟

  云周官有天府乃明堂掌陳寶之官取法于唐

  虞也

管子桓公問篇曰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

  元案衢室義取四達卽四面無壁之謂

尙書大傳虞夏傳曰尙考大室之義唐爲虞賓鄭氏

注云大室明堂之中央室也

  元案據此明堂五室之制非始于夏

 舜明堂

今文尙書堯典曰歸格于藝祖用特鄭氏注云藝祖

猶周之明堂馬融注云藝禰也

  元案此巡方大典故歸格郊外明堂也文祖藝

  祖皆指祖考而卽爲明堂大室之名周公稱文

  王爲文祖義同猶後世稱某帝爲某廟也

尸子曰觀堯舜之行於總章文選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有虞總期李善注章期一也

  元案總章總期之義皆同合宮以各禮總于此

  表章故名總章以各禮總于此期會故名總期

  字異而義則同也

今文尙書堯典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又曰闢四門

  元案城中朝寢無四門之制此亦指郊外明堂

  也四方諸侯來朝大典則於明堂中行之

禮記祭法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鄭氏注云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此禘謂祭昊

天於圜𠀌也祭上帝於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於明

堂曰祖宗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

堯而宗舜韋昭注云禮祭法與此異者舜在時則宗

堯舜崩而子孫宗舜故郊堯也

  元案禘郊祖宗四者皆爲配天之祭鄭注明白

  可據總享五帝五神於明堂則以顓頊與堯配

  祭自王肅有心違鄭謂祖宗爲祖有功宗有德

  其廟不毁誤仭爲宗廟之祭非屬明堂遂致其

  義不明也

 夏明堂

攷工記匠人曰夏后氏世室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

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鄭氏注

云世室者宗廟也魯廟有世室牲用白牡此用先王

之禮

  元案世室乃明堂五室之中猶尙書大傳所言

  大室夏特取此爲名槪其餘耳古字世大通故

  大子又稱世子世叔又稱大叔矣匠人言三代

  明堂之制皆郊外明堂也自室中度以几以下

  乃通言城中王宫之制非專指明堂鄭注謂世

  室爲宗廟殆以魯世室例之耳其實夏之名世

  室非專爲祀祖卽如夏小正爲觀天測時布令

  之書禮亦當行于世室與舜在璿璣玉衡于文

  祖同

成伯璵禮記外傳曰夏謂大廟爲世室又曰夏后一

堂之上爲五室南面三階五室𧰼地載五行五行生

于四時故每室四達一室八窗𧰼八節

  元案此云一堂之上爲五室世室乃一堂中央

  之室也較他室爲尊故稱之爲世室世與大皆

  尊稱之辭成氏以大廟擬之是也

鄭氏攷工記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則夏一

尺矣相參之數禹卑宫室謂此一尺之堂與

  元案此自指郊外明堂而言

禮記祭法曰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

而宗禹韋昭注云虞夏俱黃帝顓頊之後故禘祖之

禮同虞以上尙德夏以下親親故夏郊鮌也

  元案說見舜明堂下

 殷明堂

攷工記匠人曰殷人重屋堂修七㝷堂崇三尺四阿

重屋鄭氏注云重屋者王宮正堂(⿱艹石)大寢也

  元案鄭注以爲王宫正堂非也此所言仍是郊

  外明堂之制至于國中寢宮之制止取郊外明

  堂四面之一向南爲之斷非如郊外明堂四面

  皆有堂也

大戴禮記少閒篇曰成湯卒受天命發厥明德順民

天心嗇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諸侯作八政命

於總章服禹功以脩舜緒爲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

明視民明敎通于四海之外肅愼北發渠搜氐羌來

服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卽位

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爲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

  元案此總章卽襲舜明堂名謂郊外明堂也四

  夷來朝于此者非常典禮不於國中朝廷行之

  必在明堂以繼舜禹之業周公之明堂朝四夷

  同此其云先祖之府亦指郊外明堂與堯典文

  祖藝祖同葢先代典𠕋亦藏于明堂也

管子桓公問篇曰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

  元案說文解字云街四通道也此名總街者亦

  取明堂四達之義

尸子曰殷人曰陽館唐會要明堂下顔師古議引

  元案孫觀察云明堂在國之陽以此文知夏商

  巳在東南郊也

桓譚新論曰商人謂路寢爲重屋商于虞夏稍文加

以重檐四阿故取名

  元案此誤以國中南面之路寢爲郊外四面堂

  之路寢也

禮記祭法曰殷人禘嚳而郊⿱冝八 -- 𡨋祖契而宗湯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冝八 -- 𡨋而宗湯

韋昭注云舜當爲嚳字之誤也

  元案說見舜明堂下

鄭氏攷工記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

  元案說見夏明堂下

 周明堂

攷工記匠人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

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元案此本指郊外明堂與宮內路寢不同故匠

  人又曰宮中度以㝷

禮記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

負斧依南鄕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

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

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

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

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

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

侯之尊卑也

  元案明堂位雖魯儒傅會而此段言周公明堂

  則必是周初相傳舊典由此知郊外明堂惟向

  南一面有臯應路三重門其三面惟一門

大戴禮記盛德篇曰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者生

於天道不順天道不順生於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則

飾明堂也

  元案此篇飾字凡六見皆飭字之訛飭字从力

  古力字作屮所以訛爲巾也觀篇末曰則飭司

  馬則飭司寇則飭司空皆作飭明此飾亦當同

  此例爲飭字也明堂天法之所在故天災則于

  此飭之

逸周書作雒解曰乃位五宮大廟宗宮考宫路寢明

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郞常累復格藻梲設移旅

楹舂常畫旅內階元階隄唐山廧應門庫臺元閫

  元案五宮卽下五處前四處皆在城中惟明堂

  在郊外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曰或以爲明堂者文王之廟也又

曰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室

  元案明堂中大室爲宗祀之所故以爲文王之

  廟路寢亦指明堂而言路與大通故又稱大寢

  鄭氏注月令以大寢東堂大寢南堂大寢西堂

  大寢北堂釋之是也

孝經孔子曰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詩周頌我將序曰我將祀文王于明堂也我將我享

芉 -- or 𦍋 ?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旣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孔穎達正義云謂祭五帝之於明堂以文王配而祀

之卽孝經所謂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文

王之配明堂其祀非一此言配文王于明堂謂大饗

五帝于明堂也

  元案此郊外明堂祀五帝以文王配也

禮記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國語魯語與祭法同韋昭注云此與孝經異也商家

祖契周公初時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雖承文

王之業有伐紂定天下之功其廟不可毁故先推后

稷以配天而後更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元案此言行宗祀于郊外明堂宗祀卽堯典六

  宗之祀

尙書洛誥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鄭氏注云文祖者

周曰明堂以稱文王又曰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鄭氏注云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盡明堂之德

明堂者祀五帝太皥之屬爲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禮

六典就其法度而損益用之又曰予以秬鬯二卣曰

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鄭

氏注云明禋者六典成祭于明堂告五帝太皥之屬

也旣告明堂則復禋于文武之廟告成洛邑

  元案此以文祖卽郊外明堂中太廟是也其云

  明堂祀五帝亦是古禮唯分告明堂與禋廟爲

  二非是惠徵君曾駮之

詩周頌淸廟序曰淸廟祀文王也周公旣成洛邑朝

諸侯率以祀文王焉

  元案此淸廟卽郊外明堂中央大室也周公居

  攝五年制度大僃朝諸侯于明堂卽率以祀文

  王于此此二事顯而易見者我將之祀文王于

  明堂與此有別者此率諸侯助祭禮尤盛也

春秋隱公十一年左氏傳曰淸廟茅屋昭其儉也

  元案此卽郊外明堂明堂以茅葢屋也若國中

  朝左之大廟未聞以茅葢屋也

尙書洛誥曰王入大室祼王肅注云大室淸廟中央

之室

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于京大室續漢志注引蔡邕明堂論

  元案此亦指郊外明堂而言鍾鼎𣢾識所載伯

  姬鼎師毛父敦𧨺敦牧敦等銘所云大室葢皆

  謂淸廟中央之室古者朝諸侯祀祖考獻俘馘

  皆在明堂也

逸周書本典解曰維四月旣生霸王在東宮告周公

曰嗚呼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

無惑矣

尸子曰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踐東宮宗祀明堂明

堂在左故謂之東宮袁準正論引

  元案此東宮亦指郊外明堂攷工記匠人左祖

  右社疏引劉向別錄云左明堂辟雍是明堂在

  左矣

周禮大宰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

治𧰼之法于𧰼魏使萬民觀治𧰼挾日而斂之賈公

彥疏云縣治象之法于雉門象魏從甲至甲凡十日

斂藏之明堂于後月月受而行之謂之告朔也

  元案此雉門乃國中之雉門葢以明堂所藏之

  治𧰼月吉縣之國中挾日仍藏之郊外明堂也

禮記月令

  元案此篇文多不錄呂覽同以此皆古帝無路

  寢專居明堂布政之遺制周時王居城中路寢

  此禮未必全行也

 魯明堂

禮記明堂位曰大廟天子明堂鄭氏注云言廟及門

如天子之制也孔穎達正義云言周公大廟制似天

子明堂

  元案魯之大廟猶周明堂中之淸廟也故春秋

  桓公二年左氏傳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

  內于大廟臧哀伯卽以淸廟茅屋爲說魯侯國

  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禮皆于大廟行

  之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

  元案此禘卽祫也天子禘于明堂諸侯祫于大

  廟一也惠徵君云成王賜魯重祭而有禘祭止

  用禘禮禘樂魯無明堂無圜𠀌之禘但有吉禘

  時禘皆于宗廟無配天之典雖行禘祭其實祫

  也

春秋文公二年穀梁傳曰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躋

僖公躋升也先親而後祖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

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故曰文無天

無天者無天而行也

  元案魯大廟猶周明堂明堂天法之所在故曰

  無天

春秋哀公三年左氏傳曰季桓子御公立于𧰼魏之

外命藏𧰼魏曰舊章不可㤀

  元案天子藏舊章于明堂魯無明堂當藏于大

  廟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傳曰公旣視朔遂登觀臺以望

而書禮也

  元案天子靈臺在明堂中諸侯觀臺亦當在大

  廟周禮春官大史云頒告朔于邦國鄭氏注云

  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于廟

  告而受行之故視朔與登觀臺竝書也

 泰山下明堂

孟子梁惠王曰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毁明堂毁諸

巳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

則勿毁之矣趙岐注云謂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東

巡狩朝諸侯處也齊侵地而得有之

  元案此明堂卽壇也與他處明堂異制周禮春

  官司儀云將合諸侯則令爲壇三成宫旁一門

  儀禮覲禮云諸侯覲于天子爲宮方三百步四

  門壇十有二㝷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鄭氏注

  云王巡守至于方嶽之下諸侯㑹之亦爲此宫

  以見之卽指此也泰山在齊州齊居天下之中

  有王者起於山下朝諸侯卽於山上刻石紀號

  行封禪之禮

史記封禪書曰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

明堂處

漢書武帝紀曰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

坐明堂

  元案泰山下明堂據此西漢時尙存其迹自元

  封二年秋武帝因公玉帶所上之圖作明堂于

  汶上後王莽又作明堂于長安泰山下明堂遂

  不可攷矣

 漢明堂

漢書河閒獻王傳曰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

雍宫應劭云辟雍明堂靈臺也又終軍傳曰建三宮

之文質服虔云三宫明堂辟雍靈臺也

  元案武帝明堂在奉高未嘗立于長安禮樂志

  言武帝卽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

  太平僅議立而已非實立也河閒獻王所對上

  下三雍宮三篇藝文志載其目胡梅磵以爲對

  三雍宮之制度者是也

漢書平帝紀曰元始四年夏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

後漢書世祖紀曰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

兆域宣布圖讖于天下

  元案明堂建于長安實始于此非建于武帝時

  明矣

三輔黃圖曰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辟廱在長安

西北七里明堂在長安西南七里太學在長安西北

七里

  元案八當七字之誤葢靈臺辟廱太學三者異

  名同地俱在長安西北也三者在北明堂在南

  則明堂與三者又分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