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经室集 (四部丛刊本)/一集卷第三
揅经室集 一集卷第三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
揅经室一集卷三
明堂论
粤惟上古水土荒沈橧穴犹在政教朴略宫室未兴
神农氏作始为帝宫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
足以御寒暑待风雨实惟明堂之始明堂者天子所
居之初名也是故祀上帝则于是祭先祖则于是朝
诸侯则于是养老尊贤教国子则于是飨射献俘馘
则于是治天文告朔则于是抑且天子寝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黄帝尧舜氏作宫室乃僃洎夏商周
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
门三朝后曰路寝四时不迁路寝之制准郊外明堂
四方之一乡南而治故路寝犹袭古号曰明堂若夫
祭昊天上帝则有圜𠀌祭祖考则有应门内左之宗
庙朝诸侯则有朝廷养老尊贤教国子献俘馘则有
辟雍学校其地既分其礼益僃故城中无明堂也然
而圣人事必师古礼不本于近郊东南别建明堂
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𠕋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时令
朝四方诸侯非常典礼乃于此行之以继古帝王之
迹譬之上古衣裳未成始有韨皮椎轮初制惟尚越
席后世圣人采僃绘绣无废赤芾之垂车成金玉不
增大辂之饰此后世之明堂也自汉以来儒者惟蔡
邕卢植实知异名同地之制尚昧上古中古之分后
之儒者执其一端以蔽众说分合无定制度鲜通盖
未能融洽经传参验古今二千年来遂成绝学试执
吾言以求之经史百家有相合无相戾者勒书一卷
以僃稽览括其大恉著于斯篇
神农明堂
淮南子主术训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
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
蕃植〈太平御览七十八作播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
终献功〈御览功作贡文子及北史字文恺传同〉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
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御览〉
〈寒暑作燥湿〉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
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
是故威厉而不杀〈御览作不试文子同〉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
烦故其化如神〈御览作教化如神〉
元案大戴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古有之也据
主术训云云是明堂之名始于神农特无宗庙
郊坛朝廷路寝之分总以明堂为天子所居即
后世郊外明堂也其云以时尝谷祀于明堂即
月令天子居明堂以时尝谷之始
桓谭新论曰神农氏祀明堂有盖而无四方〈御览〉
元案此与淮南子同桓谭时古籍犹多或不专
本淮南也
黄帝明堂
尸子曰欲观黄帝之行于合宫〈文选注〉
文选张衡东京赋曰则是黄帝合宫
元案合宫者天子所居各礼皆合行于此故无
宗庙郊坛朝廷路寝之分亦即后世郊外明堂
也
管子桓公问篇曰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
元案此明台当即合宫中南向之堂
汉书郊祀志上曰申公曰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
成伯玙礼记外传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黄帝
享百神于明廷是也
元案明廷犹明台其云接万灵享百神即月令
以时祈祀之始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
极考建五常
元案惠氏士奇云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
也端居正气以候天和然则明堂五室始于黄
帝矣
史记封禅书曰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
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
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
元案后世郊外明堂之制似即放此其云四面
无壁以茅盖与神农时明堂有盖而无四方正
同
尧明堂
今文尚书尧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
衡以齐七政郑氏注云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
明堂
元案尧时明堂当巳分建授受大典故在明堂
也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元案孙观察星衍云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
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大祖合之淮南主
术训有神农以时尝谷祀于明堂之说则知史
所云大祖即明堂也
桓谭新论曰明堂尧谓之五府府聚也言五帝之神
聚于此〈御览〉
元案明堂名五府及祀五帝实是旧礼尚书帝
命验云五府五帝之庙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
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元矩郑氏注尚书云文
祖者五府之大名大戴礼记少闲篇云武丁开
先祖之府取其明法足证府名甚古惠征君栋
云周官有天府乃明堂掌陈宝之官取法于唐
虞也
管子桓公问篇曰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
元案衢室义取四达即四面无壁之谓
尚书大传虞夏传曰尚考大室之义唐为虞宾郑氏
注云大室明堂之中央室也
元案据此明堂五室之制非始于夏
舜明堂
今文尚书尧典曰归格于艺祖用特郑氏注云艺祖
犹周之明堂马融注云艺祢也
元案此巡方大典故归格郊外明堂也文祖艺
祖皆指祖考而即为明堂大室之名周公称文
王为文祖义同犹后世称某帝为某庙也
尸子曰观尧舜之行于总章〈文选注〉
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有虞总期李善注章期一也
元案总章总期之义皆同合宫以各礼总于此
表章故名总章以各礼总于此期会故名总期
字异而义则同也
今文尚书尧典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又曰辟四门
元案城中朝寝无四门之制此亦指郊外明堂
也四方诸侯来朝大典则于明堂中行之
礼记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郑氏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此禘谓祭昊
天于圜𠀌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
堂曰祖宗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尧而宗舜韦昭注云礼祭法与此异者舜在时则宗
尧舜崩而子孙宗舜故郊尧也
元案禘郊祖宗四者皆为配天之祭郑注明白
可据总享五帝五神于明堂则以颛顼与尧配
祭自王肃有心违郑谓祖宗为祖有功宗有德
其庙不毁误仭为宗庙之祭非属明堂遂致其
义不明也
夏明堂
考工记匠人曰夏后氏世室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
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郑氏注
云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世室牲用白牡此用先王
之礼
元案世室乃明堂五室之中犹尚书大传所言
大室夏特取此为名槪其馀耳古字世大通故
大子又称世子世叔又称大叔矣匠人言三代
明堂之制皆郊外明堂也自室中度以几以下
乃通言城中王宫之制非专指明堂郑注谓世
室为宗庙殆以鲁世室例之耳其实夏之名世
室非专为祀祖即如夏小正为观天测时布令
之书礼亦当行于世室与舜在璿玑玉衡于文
祖同
成伯玙礼记外传曰夏谓大庙为世室又曰夏后一
堂之上为五室南面三阶五室𧰼地载五行五行生
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𧰼八节
元案此云一堂之上为五室世室乃一堂中央
之室也较他室为尊故称之为世室世与大皆
尊称之辞成氏以大庙拟之是也
郑氏考工记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
尺矣相参之数禹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
元案此自指郊外明堂而言
礼记祭法曰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
禹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鮌
而宗禹韦昭注云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故禘祖之
礼同虞以上尚德夏以下亲亲故夏郊鮌也
元案说见舜明堂下
殷明堂
考工记匠人曰殷人重屋堂修七㝷堂崇三尺四阿
重屋郑氏注云重屋者王宫正堂大寝也
元案郑注以为王宫正堂非也此所言仍是郊
外明堂之制至于国中寝宫之制止取郊外明
堂四面之一向南为之断非如郊外明堂四面
皆有堂也
大戴礼记少闲篇曰成汤卒受天命发厥明德顺民
天心啬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命
于总章服禹功以修舜绪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
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
服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
开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为君臣上下之节殷民更
服
元案此总章即袭舜明堂名谓郊外明堂也四
夷来朝于此者非常典礼不于国中朝廷行之
必在明堂以继舜禹之业周公之明堂朝四夷
同此其云先祖之府亦指郊外明堂与尧典文
祖艺祖同盖先代典𠕋亦藏于明堂也
管子桓公问篇曰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
元案说文解字云街四通道也此名总街者亦
取明堂四达之义
尸子曰殷人曰阳馆〈唐会要明堂下颜师古议引〉
元案孙观察云明堂在国之阳以此文知夏商
巳在东南郊也
桓谭新论曰商人谓路寝为重屋商于虞夏稍文加
以重檐四阿故取名〈御览〉
元案此误以国中南面之路寝为郊外四面堂
之路寝也
礼记祭法曰殷人禘喾而郊祖契而宗汤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商人禘舜而祖契郊而宗汤
韦昭注云舜当为喾字之误也
元案说见舜明堂下
郑氏考工记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
元案说见夏明堂下
周明堂
考工记匠人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
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元案此本指郊外明堂与宫内路寝不同故匠
人又曰宫中度以㝷
礼记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
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
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
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
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
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
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
侯之尊卑也
元案明堂位虽鲁儒傅会而此段言周公明堂
则必是周初相传旧典由此知郊外明堂惟向
南一面有皋应路三重门其三面惟一门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者生
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
饰明堂也
元案此篇饰字凡六见皆饬字之讹饬字从力
古力字作屮所以讹为巾也观篇末曰则饬司
马则饬司寇则饬司空皆作饬明此饰亦当同
此例为饬字也明堂天法之所在故天灾则于
此饬之
逸周书作雒解曰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
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郞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
楹舂常画旅内阶元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元阃
元案五宫即下五处前四处皆在城中惟明堂
在郊外也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又
曰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室
元案明堂中大室为宗祀之所故以为文王之
庙路寝亦指明堂而言路与大通故又称大寝
郑氏注月令以大寝东堂大寝南堂大寝西堂
大寝北堂释之是也
孝经孔子曰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诗周颂我将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我将我享
维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孔颖达正义云谓祭五帝之于明堂以文王配而祀
之即孝经所谓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文
王之配明堂其祀非一此言配文王于明堂谓大飨
五帝于明堂也
元案此郊外明堂祀五帝以文王配也
礼记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与祭法同韦昭注云此与孝经异也商家
祖契周公初时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虽承文
王之业有伐纣定天下之功其庙不可毁故先推后
稷以配天而后更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元案此言行宗祀于郊外明堂宗祀即尧典六
宗之祀
尚书洛诰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郑氏注云文祖者
周曰明堂以称文王又曰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郑氏注云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尽明堂之德
明堂者祀五帝太皥之属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礼
六典就其法度而损益用之又曰予以秬鬯二卣曰
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郑
氏注云明禋者六典成祭于明堂告五帝太皥之属
也既告明堂则复禋于文武之庙告成洛邑
元案此以文祖即郊外明堂中太庙是也其云
明堂祀五帝亦是古礼唯分告明堂与禋庙为
二非是惠征君曾駮之
诗周颂清庙序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
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元案此清庙即郊外明堂中央大室也周公居
摄五年制度大僃朝诸侯于明堂即率以祀文
王于此此二事显而易见者我将之祀文王于
明堂与此有别者此率诸侯助祭礼尤盛也
春秋隐公十一年左氏传曰清庙茅屋昭其俭也
元案此即郊外明堂明堂以茅盖屋也若国中
朝左之大庙未闻以茅盖屋也
尚书洛诰曰王入大室祼王肃注云大室清庙中央
之室
乐记曰武王伐殷荐俘馘于京大室〈续汉志注引蔡邕明堂论〉
元案此亦指郊外明堂而言锺鼎𣢾识所载伯
姬鼎师毛父敦𧨺敦牧敦等铭所云大室盖皆
谓清庙中央之室古者朝诸侯祀祖考献俘馘
皆在明堂也
逸周书本典解曰维四月既生霸王在东宫告周公
曰呜呼朕闻武考不知乃问不得乃学俾资不肖永
无惑矣
尸子曰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践东宫宗祀明堂明
堂在左故谓之东宫〈袁准正论引〉
元案此东宫亦指郊外明堂考工记匠人左祖
右社疏引刘向别录云左明堂辟雍是明堂在
左矣
周礼大宰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
治𧰼之法于𧰼魏使万民观治𧰼挟日而敛之贾公
彦疏云县治象之法于雉门象魏从甲至甲凡十日
敛藏之明堂于后月月受而行之谓之告朔也
元案此雉门乃国中之雉门盖以明堂所藏之
治𧰼月吉县之国中挟日仍藏之郊外明堂也
礼记月令
元案此篇文多不录吕览同以此皆古帝无路
寝专居明堂布政之遗制周时王居城中路寝
此礼未必全行也
鲁明堂
礼记明堂位曰大庙天子明堂郑氏注云言庙及门
如天子之制也孔颖达正义云言周公大庙制似天
子明堂
元案鲁之大庙犹周明堂中之清庙也故春秋
桓公二年左氏传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
内于大庙臧哀伯即以清庙茅屋为说鲁侯国
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礼皆于大庙行
之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
元案此禘即祫也天子禘于明堂诸侯祫于大
庙一也惠征君云成王赐鲁重祭而有禘祭止
用禘礼禘乐鲁无明堂无圜𠀌之禘但有吉禘
时禘皆于宗庙无配天之典虽行禘祭其实祫
也
春秋文公二年穀梁传曰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
僖公跻升也先亲而后祖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
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
无天者无天而行也
元案鲁大庙犹周明堂明堂天法之所在故曰
无天
春秋哀公三年左氏传曰季桓子御公立于𧰼魏之
外命藏𧰼魏曰旧章不可也
元案天子藏旧章于明堂鲁无明堂当藏于大
庙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
而书礼也
元案天子灵台在明堂中诸侯观台亦当在大
庙周礼春官大史云颁告朔于邦国郑氏注云
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
告而受行之故视朔与登观台并书也
泰山下明堂
孟子梁惠王曰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
巳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
则勿毁之矣赵岐注云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
巡狩朝诸侯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
元案此明堂即坛也与他处明堂异制周礼春
官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仪礼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
门坛十有二㝷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郑氏注
云王巡守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
以见之即指此也泰山在齐州齐居天下之中
有王者起于山下朝诸侯即于山上刻石纪号
行封禅之礼
史记封禅书曰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
明堂处
汉书武帝纪曰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
坐明堂
元案泰山下明堂据此西汉时尚存其迹自元
封二年秋武帝因公玉带所上之图作明堂于
汶上后王莽又作明堂于长安泰山下明堂遂
不可考矣
汉明堂
汉书河闲献王传曰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
雍宫应劭云辟雍明堂灵台也又终军传曰建三宫
之文质服虔云三宫明堂辟雍灵台也
元案武帝明堂在奉高未尝立于长安礼乐志
言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
太平仅议立而已非实立也河闲献王所对上
下三雍宫三篇艺文志载其目胡梅磵以为对
三雍宫之制度者是也
汉书平帝纪曰元始四年夏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
后汉书世祖纪曰是岁初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
兆域宣布图谶于天下
元案明堂建于长安实始于此非建于武帝时
明矣
三辅黄图曰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辟廱在长安
西北七里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太学在长安西北
七里
元案八当七字之误盖灵台辟廱太学三者异
名同地俱在长安西北也三者在北明堂在南
则明堂与三者又分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