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店 新风尚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新药店 新风尚
温州市商业局革委会报道组 《浙江日报》驻温州地区记者站
1972年3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浙江省温州市中草药服务部刚建立时,店新、人新、业务新,十二个职工大部分没有做过这一工作。要不要为革命钻研业务?开始,他们认为,只要有了一颗为工农兵服务的红心,站好柜台,热情接待,就能为工农兵服务得好。可是不久,一连串的事实说明: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一天,有个顾客急急忙忙来到这爿店里,说他家里有个人跌伤,急需一种叫“骨底搜”的草药来配方。在场的职工在店里找遍了,就是没有“骨底搜”。这时,顾客说一声“谢谢”,失望地离开了。

这件事,引起他们的深思:中草药服务部的服务员,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得好,不能光凭一股子热情,还必须努力学习医学、药学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从此,他们把草药的品名、特点、性能、形状、产地和治疗范围等知识,一一作了研究。

时隔不久,一天晚上九点多钟,有人来要求他们供应断指再植的草药,配方需要鲜草药二味,但店里没有鲜货。怎么办?几个职工马上研究,采取措施:需要的两味鲜草药中,一味是“活血丹”,他们平时在业务学习时曾采来一些“活标本”,决定先拿来用;另一味是“三月泡”,根据他们平日钻研业务时所掌握的形状、产地等特点,立即由两位同志带了手电筒上山采集。一直忙到深夜十一点多钟,才把药配齐送给病家,病家表示非常感激。

学“本领”,不但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顽强的革命毅力,特别是对既不懂草药又不懂中医的职工来说,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拜工农兵为师,认真刻苦地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有一次,一个老妈妈扶着一个年青的妇女,到中草药服务部买药。青年职工小徐经过仔细了解,知道病人患的是腹股沟淋巴红肿,他就满有把握地拿了“鸭跖草”给她。病人服用此药后,第三天就好转了。这个青年妇女第二次不用人扶,自己来买药时,赞不绝口地称小徐为“小医生”。过去小徐并不懂什么药对消肿退热有较好的疗效。不久前,他从一个顾客那里听说“鸭跖草”疗效很好,就详详细细地记了下来,以后又观察了几个病人的治疗情况,疗效确实较好,才大胆应用了这种草药。

一天晚上,有一位病人由于对中草药不熟悉,误服草药中毒,到中草药服务部来要求想办法。值夜班的几个同志了解病情后,立即供应解救药。病人服药后,呕吐排毒,一小时后即恢复正常。

通过这件事情,他们认真思索:人们为什么会误服草药?一致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草药在各地的“草名”,当地的“土名”和书上的“药名”不统一,如温州的“六月雪”,外地叫“沙氏鹿茸草”;而江西的“六月雪”,温州却叫“白马骨”。如果这些漏洞不堵塞,顾客岂不有误服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他们把各地草药的“土名”和书上的“药名”进行了查对研究;同时,建立了“问病付药”的制度。顾客来买药,总是先耐心地询问病人的情况,然后付药。

一次,永嘉县来了一个农民,说他兄弟腰间生了一个肿块,影响劳动,急配的治伤药,还缺一味“黄药脂”,特地赶到这里配。当时,这味药他们店里也缺货。怎么办?店负责人老黄马上陪这位农民到附近的华盖山上去,把鲜草药拔给他,并当场作了介绍。那位农民一看草药形状,觉得自己那边山上也有,但不是叫这个名字。老黄耐心地解释了这种药的“土名”叫什么,“药名”叫什么,并告诉他以后如何就地取材,自己采用。那位农民拿了药连连道谢而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