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店 新風尚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新藥店 新風尚
溫州市商業局革委會報道組 《浙江日報》駐溫州地區記者站
1972年3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浙江省溫州市中草藥服務部剛建立時,店新、人新、業務新,十二個職工大部分沒有做過這一工作。要不要為革命鑽研業務?開始,他們認為,只要有了一顆為工農兵服務的紅心,站好櫃檯,熱情接待,就能為工農兵服務得好。可是不久,一連串的事實說明:問題並不那麼簡單。一天,有個顧客急急忙忙來到這爿店裡,說他家裡有個人跌傷,急需一種叫「骨底搜」的草藥來配方。在場的職工在店裡找遍了,就是沒有「骨底搜」。這時,顧客說一聲「謝謝」,失望地離開了。

這件事,引起他們的深思:中草藥服務部的服務員,要真正為人民服務得好,不能光憑一股子熱情,還必須努力學習醫學、藥學知識,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才能提高服務質量。從此,他們把草藥的品名、特點、性能、形狀、產地和治療範圍等知識,一一作了研究。

時隔不久,一天晚上九點多鐘,有人來要求他們供應斷指再植的草藥,配方需要鮮草藥二味,但店裡沒有鮮貨。怎麼辦?幾個職工馬上研究,採取措施:需要的兩味鮮草藥中,一味是「活血丹」,他們平時在業務學習時曾采來一些「活標本」,決定先拿來用;另一味是「三月泡」,根據他們平日鑽研業務時所掌握的形狀、產地等特點,立即由兩位同志帶了手電筒上山採集。一直忙到深夜十一點多鐘,才把藥配齊送給病家,病家表示非常感激。

學「本領」,不但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還要有頑強的革命毅力,特別是對既不懂草藥又不懂中醫的職工來說,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從戰爭學習戰爭」的教導,拜工農兵為師,認真刻苦地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提高。有一次,一個老媽媽扶着一個年青的婦女,到中草藥服務部買藥。青年職工小徐經過仔細了解,知道病人患的是腹股溝淋巴紅腫,他就滿有把握地拿了「鴨跖草」給她。病人服用此藥後,第三天就好轉了。這個青年婦女第二次不用人扶,自己來買藥時,讚不絕口地稱小徐為「小醫生」。過去小徐並不懂什麼藥對消腫退熱有較好的療效。不久前,他從一個顧客那裡聽說「鴨跖草」療效很好,就詳詳細細地記了下來,以後又觀察了幾個病人的治療情況,療效確實較好,才大膽應用了這種草藥。

一天晚上,有一位病人由於對中草藥不熟悉,誤服草藥中毒,到中草藥服務部來要求想辦法。值夜班的幾個同志了解病情後,立即供應解救藥。病人服藥後,嘔吐排毒,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

通過這件事情,他們認真思索:人們為什麼會誤服草藥?一致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草藥在各地的「草名」,當地的「土名」和書上的「藥名」不統一,如溫州的「六月雪」,外地叫「沙氏鹿茸草」;而江西的「六月雪」,溫州卻叫「白馬骨」。如果這些漏洞不堵塞,顧客豈不有誤服的可能?為了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他們把各地草藥的「土名」和書上的「藥名」進行了查對研究;同時,建立了「問病付藥」的制度。顧客來買藥,總是先耐心地詢問病人的情況,然後付藥。

一次,永嘉縣來了一個農民,說他兄弟腰間生了一個腫塊,影響勞動,急配的治傷藥,還缺一味「黃藥脂」,特地趕到這裡配。當時,這味藥他們店裡也缺貨。怎麼辦?店負責人老黃馬上陪這位農民到附近的華蓋山上去,把鮮草藥拔給他,並當場作了介紹。那位農民一看草藥形狀,覺得自己那邊山上也有,但不是叫這個名字。老黃耐心地解釋了這種藥的「土名」叫什麼,「藥名」叫什麼,並告訴他以後如何就地取材,自己採用。那位農民拿了藥連連道謝而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