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6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七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七卷目錄

 僧部列傳四十三

  唐十九

  藏用        真乘

  道標        曇清

  圓照        自在附一缽和尚 南印

  無業        如會

  天然        太毓

  曇藏附靈彖 超岸無等

  明覺        圓修

  普願        曇晟

  甄公        藏廙

  大安        慶諸附洪諲

  道膺        有緣

  義存        惟慤附慧震 弘沇

  懷感        法海

  慧苑        智威附慧威

神異典第一百六十七卷

僧部列傳四十三

[编辑]

唐十九

[编辑]

藏用

[编辑]

按《宋高僧傳》,「藏用,不詳何許人也。從其拔俗,依棲嵩 山空公為師。及乎年當應法,即於汾川炬律師所受 上品形俱法。登詣洛中,業公講肆,研覈律文,循其奧 妙,無所不臻。洎聞有禪觀之學,遂登廬陟霍,涉漢泛 湘,望雙峰之叢林,又歸開法京輦。」道既精粹,訓且均 敷,藹然為物楷模,嚮風宗重。當建中中,已全三十許 臘,尋應詔充臨壇首席,相繼度弟子越多。及居東城 化塔,乃代宗之邸第也。推用主其綱任,苾芻至息慈, 皆遵畏愛焉。席熊延客,揮麈開談,指衡山石也,有以 識前身;傳曹谿缽也,有以知後際。是以門多長者之 轍,室滿度人之籌。益物良深,坐鎮雅俗。貞元中,左司 正郎王鋗、南臺崔公繼和之。如是數公將議標題,兵 部正郎程浩作都序,職方正郎知制誥吳通微書之 四年戊辰歲也。用公「長於律學,急護任持,為上都之 表則」也。

真乘

[编辑]

按《宋高僧傳》:「真乘,姓沈氏,德清人也。厥父元望,舉孝 廉,調兗州司馬。母氏妊乘,有神光異氣之祥,識者言 沈氏必大其閥閱。暨誕生也,瓌偉,長與宗族諸子雜 處,若群草中之琪樹焉。總丱之後,司馬以文學喻之, 令修官業,且愀然如有不得已之色,居處玩戲,則以 佛像班布。父觀其宿習,果請出家。屬顏魯公許試經」 得度時已暗誦五百紙,比令口諷,一無差跌,大見褒 異。落髮配住八聖道寺。得戒後,於通元寺常進師所 綜習毗尼,進公見其俊邁也,誡同門曰:「乘雖少齡,不 可以伯仲齒之。」後西上京師雲華寺,學《法華》《天台疏》 義,大著聲望。又章信寺眾僧辟其講發,醉千日者,一 聽而自醒;迷終身者,暫聞而永悟。經宗,律柄兼講,無 虧藉甚緇行,烜赫京邑。貞元十一年,功德使梁大夫, 以德宗亟幸安國寺,奏乘移隸,以備應對,充供奉大 德數焉。時本師無滯亦以道業實蒙恩渥,奏舉乘為 國祈福。無滯忽夢乘捧一白蓮華南去。無何,乘果疾, 乞歸田閭,敕允。既還鄉里,本郡守李公錡、田公敦、浙 東率薛公戒,或踵門而勸登法座,或馳簡而延莅戒 壇。乘迫以法緣,悉所勉強。以是八為律學座主,四為 臨壇正員。凡訓授度人,或巾屨結緣,一無所受。遊五 臺山,禮文殊聖容,所見瑞相,不可勝言。後在護國寺 禮佛名經一百周。懺法之餘,撰《法華經解疏記》十卷。 以元和十五年冬十月示疾而終于本寺。乘精於律 法,長於演說。以長慶二年十月十三日焚身於韶村 西隅,遵遺命也。萬年縣尉王甄為碑述德焉。

道標

[编辑]

按《宋高僧傳》:「道標,富陽人也。俗姓秦氏。其遠祖與嬴 同姓,世為汧隴大族。及晉東渡,衣冠隨之,後為杭人 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故州里尊 奉之。標生則孤明,長而深趣,老而堅固,蓋良善之因, 有自來矣。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倏有大沙 門手摩其頂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蓮,得非我釋氏之 威鳳乎?苟能捨家,必有善稱。不然,乘雲霓,薄天漢,吾 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請,遂為靈隱山白雲峰海和 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娑竭之宮,固雲雷斯 蓄。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七百紙者,命為比丘,標 首中其選。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 於靈光寺。顗律師登,以護戒嚴謹,為時所推,毗奈多 羅之言,罔不該貫。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糾繩。經一 十二載,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財,與眾共之。貞元 中,以寺務克豐,我宜宴息,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葺 茅為堂,不干人事,用養浩氣焉。標經營之外,尢練詩 章,辭體古健,比之潘劉。當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相與詶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秀。越之 澈,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每飛章寓韻,竹夕花時。彼 三上人當四面之敵,所以詞林樂府,常采其聲詩。」由 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 還京師,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雲霞為 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 為道」標,名實兩全,品藻斯當。爾後聲價軼於公卿間, 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右僕 射韓公皋、禮部侍郎呂公渭,滑亳節制盧公群,襄陽 節制孟公簡,同州刺史李公敷,鳳翔尹孫公璹,浙東 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劉公長 卿,戶部侍郎丘公丹,員外郎裴樞、祕閣嚴「維、《小諫》朱 放越、廉問薛戎、《夕拜》盧元輔、常州釋元浩、潤州釋南 容、金華釋乾輔、吳門釋光嚴、上都釋智崇等,並心交 塵外,分契林中。萬境在空,驅之為射御;五峰滿眼,立 之為疆場。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戰自勝」者也。 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歸滅於所居蘭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於舊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臘五十 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皆得 師之法,倣仰不遑,空圍遶於栴檀,恨滿盈於石室。至 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 行,刊碑頌,立于天竺山之東墟焉。

曇清

[编辑]

按《宋高僧傳》,曇清,未詳何許人也。幼持邊幅,罔或迷 方,以謹昏呶,究窮佛旨。乃負笈來吳,北院道恆宗師 法會與省躬,猶滕、薛之前後也。旋留南嶽,化徒適會。 元和中閬州龍興寺結界,時義嵩講素新疏,傑出輩 流,因云:「《僧祇律》云:『齊七樹相去爾,所作羯磨者,名善 作羯磨。準此四面,皆取六十三步等,如是自然界,約』」 令作法,界上僧須盡集,時清遂廣徵難。如是往返經 州涉省下兩街新舊章南山三宗共定奪,嵩公虧理。 時故相令狐楚猶為禮部員外郎,判轉牒,據兩街傳 律斷曇清義,為正天下聲唱,勇執紀綱,清能干城矣。 後著記,號顯宗焉。

圓照

[编辑]

按《宋高僧傳》:「圓照,姓張氏,京兆藍田人也。年方十歲, 篤願依西明寺景雲律師。雲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 照當應法,乃受近圓,謹愿執持,如懷寶器。盡究經論, 訪問師承。《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 或深入堂奧,或略從染指。仍旁求於儒墨,兼擅美於 風騷。律藏珍珠,專探日用。後則霜壇秉法,鴈序度人。」 洎乎開元年中,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照始預焉。至 代宗大曆十三年,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齊 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蓋以二宗俱盛,兩壯 必爭,被擒翻利於漁人,互擊定傷於師足。既頻言競, 多達帝聰,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時照等 序奏云:「按《四分律》部主梵云曇無德」,秦言法藏。自姚 秦弘始五年壬寅歲,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 諷出梵文,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成四十五卷。至十 一年歲次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長安 中寺重讎校迨,十四年辛亥譯畢,沙門慧辯等筆受, 成六十二卷。後有魏朝道覆律師,於法聰講下,纂成 疏六卷。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次道雲律師修疏 九卷,次道暉撰疏七卷,隋朝法願裁疏十卷。自唐平 一天下也,四方昌阜,三寶增明,有智首律師,述疏二 十一卷,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時,流通絕 矣。當武德元年戊寅歲,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製 疏,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宗依《成實論》,今稱「舊疏」是 也。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有西太原 寺懷素律師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根本一切 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稱《新章疏》是也。至我皇帝, 受佛付囑,欽尚釋門,信重大乘,遵承密教。見兩疏傳 授,各擅顓門,學者如林,執見殊異,數興諍論。聖慈愍 念,務息其源,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時遣內給事李 憲誠宣敕勾當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軍大將軍劉 崇訓宣敕云:「《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德如淨 等,於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兩街。臨壇大德一 十四人,俱集安國寺,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 千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已上應副, 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十四人,并一供送,充 九十日齋食,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充大德、如淨 等僉定律疏用,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又敕「安國 寺三綱,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違者錄名 奏來」云。其時天長寺曇邃、淨住寺崇叡、西明寺道邃、 興泚,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崇福寺超證、薦福寺 如淨、青龍寺惟幹、章信寺希照、保壽寺慧徹、圓照共 奉表謝。其日品官楊崇一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 與淨土院檢校僧等,「嚴飭道場,命僧行道,用五十四 人,起今月一日轉經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 日散。其設齋食料,一事已上,令所司祗供,宜各精誠 問師等好在」及《解道場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 傳,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 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 大德曇邃《飛錫》等道場,定取十日散設齋外,各賜絹 帛。其十四人律師,並令赴安國寺修疏,程才品用,各 得其宜。眾推如淨慧徹同筆削潤色,圓照筆受,正字 寶意,纂文僉定,超儕筆受。其崇叡已下九人,證義共 議篇題云「《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以此為題也。照為首唱,諸公和之。其間 厥義非長,若農夫之去草;其義合理,猶海客之采珠。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六月望,敕圓照依國子學《大曆》新 定字樣,抄寫進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祠部,進新僉 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許以並行,從學者所好。敕 宜依照,務其搜集,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 師傳》十卷,集《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 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 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 卷,《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續古今翻 譯圖紀》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 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 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釋迦 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 一卷,《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 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莊嚴寺佛 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 大德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 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貞元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云:「伏以開元十八年歲 在庚午,沙門智昇修撰《釋教錄》,洎乎甲戌,經六十五 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內並無收管,恐年代浸遠,人疑 偽經。又先聖大曆七年許編入制,文猶在時帝敕宜 依。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而施用焉。」照於律道,頗 有功多,肅代二朝,尢為傑立。累朝應奉賜紫,充臨壇 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檢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 後終於別院,春秋八十二,法臘五十八云。

自在附一缽和尚 南印

[编辑]

按《宋高僧傳》:「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 坐則跏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於新定登 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 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 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 交。所遊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 後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鬥處。此山 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 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一缽 和尚者,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 如《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 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迴報在行。 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 長慶元年也。次成都府元和聖壽寺釋南印,姓張氏, 明悟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見淨眾 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妍;銜燭之龍,行而破 暗。」印自江陵入蜀,於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 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闢之後, 改此寺為「元和聖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於長 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於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復 於江北寶應舊基上創此寺,還名聖壽。印弟子傳嗣 有義俛,復興禪法焉。

無業

[编辑]

按《宋高僧傳》:「無業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 忽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 滿室。及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直視,坐即跏趺。商於 緇徒見皆驚歎:此無上法器,速令出家。紹隆三寶,年 至九歲,啟白父母,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 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五行俱下,一誦無」 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肆,聊聞即解。同學有所 未曉,隨為剖析,皆造元關。至年二十,受具足戒於襄 州幽律師。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兼為僧 眾講《涅槃經》。法筵長開,冬夏無倦,可謂生肇不泯,琳 遠復興。後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禮。業身 逾六尺,屹若山立,顧必凝睇,聲侔洪鐘。大寂一見異 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無佛。」業於是禮跪而言 曰:「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 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別物。更無不了時, 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 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業言下豁然 開悟,涕淚悲泣,向大寂曰:「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 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畢盡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為 座』。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 寂舍」,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 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業既傳心印,尋 詣曹溪禮祖塔,迴游廬嶽、天台及諸名山,遍尋聖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業 默然歎曰:「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於是至上黨節 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功,又激發王武俊 同破朱滔,功多勢盛。然好聞賢善,雖千里外必持幣 致之。深重業名行,旦夕瞻禮,麾幢往來,常有倦色。謂 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今此又煩接君侯,豈 娛心哉。」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又往清涼山,於金閣 寺讀《大藏經》,星八周天,斯願方畢。復振錫南下,至於 西河。初止眾香佛剎,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業 謂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有遊方之意,豈吾緣在此 邪?」於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 汾之人,悉皆向化。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 音,乃下詔請入內,辭疾不行。明年再降綸旨,稱疾如 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聖情虔虔,思一瞻禮,乃命兩 街僧錄靈準公遠齎敕旨迎請。準至,作禮白之曰:「知 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此迴恩 旨,不比常時,願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相時而 動,無累後人。」業笑曰:「貧道何德,累煩聖主?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於是剃髮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 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 境惑,流轉不窮。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 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 而坐,奄然歸寂。嗚呼,可謂於生「死得自在也。」俗齡六 十二,僧臘四十二。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 幡,遷全身就於城西練若,積香薪而行茶毘。乃有卿 雲自天,五色凝空,異香西來,郁馥氛氳。闔境士庶咸 皆聞睹。及薪盡火滅,獲舍利璀璨若珠玉。弟子慧愔、 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恆泰等泣血收之,殮以金棺。乃 命郢匠琢石為塔,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 葬於練若之庭。業遷化之歲,州牧楊潛得僧錄,準公 具述其事為碑頌,敕諡大達國師,塔號「澄源」焉。

如會

[编辑]

按《宋高僧傳》:「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曆八年,止國一 禪師門下,後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決求心要,僧 堂之內,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言鑿佛床也。 後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 無可敵,諺謂東寺為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 慕會之風,來謁於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為師 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鎛議上憲宗尊號,因被鎛搆,出 為湖南觀察,閑豫歸心於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歲 終於寺,春秋八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於城 南,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筆 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著碑焉。敕諡 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天然

[编辑]

按《宋高僧傳》:「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 概。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 立名天然也。乃躬執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後於嶽寺 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答 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 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後」 於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 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 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 給米麵,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 入南陽丹霞山結菴。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 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 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敕 諡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太毓

[编辑]

按《宋高僧傳》,「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纔一紀,志在 出家,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於是勇猛精進, 求其元旨。法器外朗,神襟內融。雖明了一乘,而具足 萬行。往雍京安國寺,進受具戒,裒然出眾。加復威儀 整肅,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測,如虛空之不可量。 巡禮道場,攝心淨域。」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而印可 「證明必從先覺。」遂謁洪井大寂禪師,睹相而了達法 身,剎那而頓成大道。於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 座下賢聖比肩得道者其數頗眾。毓與大徹禪師、大 宣教禪師、大智禪師,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觀方,曾無 告憚,俾廣聞見,涵養聖胎耳。元和十三年,止於毗陵

義興芙蓉山,故得名於山焉。毓為緣作因,有應無著
考證
故所居感化,所至悅隨,道俗相望,動盈萬數。自此江

南之人,悟禪理者多矣。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 司,後為華州,由三峰出鎮宣城,其地雖邇,其人則遐。 崔公深樂禮謁,致命誠請。毓以感念而現大悲為心, 莫不果欲,隨緣,遊方順命。寶曆元年,至於宛陵禪定 寺,所以隨順而揚教也。至明年,告歸齊雲山。九月合 朔,色相不動,而示滅於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臘五十 八。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鳥獸悲啼,雲泉斷咽, 緇徒士庶,孺慕無窮。十月棲神于院之庭,從其宜也。 弟子至孚、契真清幹等,慨吾師示滅而後學徒存。太 和二年,相國韋處厚,素尚元風,道心惇篤,以事奏聞,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禮。追諡號塔名。越州刺史陸 亙摛《翰論》譔焉。

曇藏附靈彖 超岸

[编辑]

按《宋高僧傳》:「曇藏,不知何許人也。得禪訣於大寂之 門,後見石頭希遷禪師,所謂再染謂之赬也。貞元二 年,嘉遁於衡嶽,棲止峰之絕頂。晚年苦於腳疾,移下 西園結茅,參請者繁熾。太和元年終于嶽中,享齡七 十。先是藏養一犬,尢靈,嘗夜經行,息坐次,其犬銜藏 之衣歸房,乃於門閫旁伏守,而吠聲不絕,頻奮身作」 猛噬之勢。詰旦視之,東廚有大蟒蛇,身長數丈,蟠繞 小舍,為之岌嶪,呀張其口,虓闞其聲,毒氣漫然。侍者 白藏,亟去迴避,藏曰:「死而可逃,何遠之有?彼以毒來, 我以慈受。毒無自性,激發則強。慈苟無緣,冤親一揆。 無人無我,法性俱空。」言訖,其蟒蛇按首徐行,閃然不 見。又嘗一夜有群盜,其犬亦銜藏衣。藏,語盜曰:「諸君 山叟茅舍,有中意物,任拈去,終無少恡之意。」盜感其 言,散分下山矣。又荊州永泰寺釋靈彖,姓蕭氏,蘭陵 人也。其胄裔則後梁為周所滅,支屬星分,彖父居長 沙,為編戶矣。生彖宛有出塵之誓,遇諸禪會,罕不登 臨,止泊維青,優游自得。長慶元年,住百家巖寺。未幾 徙步江陵。太守王潛「請居永泰寺。太和三載六月二 十三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五。建塔於州北存焉。」又 釋超岸,丹陽人也。先遇鶴林素禪師,處眾拱默而已。 天寶二載,至撫州蘭若,得大寂開發四方,毳侶依之。

無等

[编辑]

按《宋高僧傳》,「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 犖,辭氣貞正。少隨父官於南康,頻遊梵剎,向僧瞻像, 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禪師在龔公山,學侶螘 慕等求法於其間,挺然出類。元和七年,遊漢上,後至 武昌,睹郡西黃鵠山奇秀,遂結茅分衛。由此巴、蜀、荊、 襄尚元理者,無遠不至矣。太和元載,屬相國牛公僧」 孺出鎮三江,聞等道香,普熏遐邇,命駕枉問,風虎相 須,為法重人。牛公慮其蘭若,不隸名籍,特為奏題曰 「大寂」也。憧憧往來,堂無虛位。至四年十月示滅,年八 十二。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明覺

[编辑]

按《宋高僧傳》:「明覺,俗姓猷,河內人也。祖為官嶺南,後 徙居為建陽人也。覺,儒家之子,風流蘊藉,好問求知, 曾無倦懈,宿懷道性,聞道一禪師於佛跡嶺行禪法, 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願觀方、衡嶽、天台、四明, 遍嘗法味。復於徑山留心請決,數夏負薪,面䵟手胝。 下山至杭州大雲寺禁足院門,續移止湖畔青山頂」, 結庵而止。屬范陽盧中丞嚮風躬謁,召歸州治大雲 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嫌遠囂,隱天目山。是山也,特 秀基墟,跨涉四郡,有上下龍潭,深不可測,怪物往往 出於中。有白鹿,毛質詭異,土人謂為山神也。覺遁是 中,檀信為禪宇。長慶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 野火蔓延,欲燒院,僧惶懅,覺曰:「吾與此山有緣。火當 速滅。」少選雷雨驟作。其火都滅。遠近驚歎。以太和五 年七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圓修

[编辑]

按《宋高僧傳》:「圓修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歧嶷,長 而俊邁,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剔髮變衣。年滿於嵩陽 會善寺納戒。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研窮經論,俄 約觀方,遇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缽 振錫而抵於杭,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 蓋,遂棲止於松巔。時感鵲復巢於橫枝,物我都忘,羽」 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則就瞻 仰,號鳥窠禪師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請下結庵者至於三四,或為參請者說法。裴公命八 屬宰官,同力造伽藍,移廢額曰「招賢」以居之。太和七 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歸寂,享年九十 九,僧臘八十。杭之宰政良守,無不傾重。稅駕樹陰,請 談元極,不覺更僕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嶽僧 唯貞為《塔銘》焉。近有盜發其塔,且多怪異,止收得銘 誌而已。

普願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其宗嗣於 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谿之冢子也。 於願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禪,有自來矣願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德二年,跪請於父母,乞出家, 脫然有去羈鞅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 業苦節,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大曆」 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 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後遊講肆,上楞伽頂, 入華嚴海會,扶中百門觀之關鑰,領元機於疏論之 外,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 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語,群論皆 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後含景匿耀,似不能言 者。人以其無法說,或叩其關,亦堅拒不洩。時有密探 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貞元 十一年,挂錫池陽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 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 十年矣。夫洪鐘不為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太 和年初,宣使陸公亙、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 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 禮。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百人。太和 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 虹貫於禪室後峰。占者云:「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 峰巨石崩,聲數十里,當晝有乳虎遶禪林而號,眾咸 異之。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 八。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於山門。 赴喪會葬者相繼於路,哀號之聲,震於崖谷。乙卯歲, 門人奉全身於靈塔,從其教也。膳部員外郎、史館修 撰劉軻,欽若前烈,追德頌美焉。

曇晟

[编辑]

按《宋高僧傳》:「曇晟,姓王,鍾陵建昌人。始生有自然胎 衣,右袒猶緇服焉。遂出家於石門,受滿具法。參見百 丈山海禪師,二十年為侍者,續受藥山舉發,全了無 疑。太和三年十月示滅。敕諡大師,號無相,塔名淨勝。」

甄公

[编辑]

按《宋高僧傳》:「甄公,姓魯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歲 誦通《詩》雅,遂應州舉,三上中第。未釋褐,與沙門議論 元理,乃願披緇,投福壽寺辯初法師以為模範。後于 洛京昭成寺講法數座,因禮嵩山禪師,通暢心決,方 至丹陽茅山,尋挂錫於蘇州楞伽山,四遠參元者駢 肩疊足矣。時白樂天牧是郡,接其談道,不覺披襟解」 帶。心遊無物之場。得甄之閫閾矣。遂堅請出水流寺。 不樂安止。以山水為娛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 終九十歲。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藏廙

[编辑]

按《宋高僧傳》:「藏廙,俗姓程,衢州信安人也。幼歲神氣 朗暢,貌質魁然。元和中,告親求出家,志不可卻,直造 長沙嶽麓,投靈智律師,請事剃染。智師察其強願不 群,乃攝度之。既披法服,尋於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 受具足尸羅,當長慶三年也。因聽律範,旋窮篇聚,語 同業曰:『教門繁廣,然有總門總門之急,勿過捨筏』。遂」 遍參禪宗,遇馬素門下高足,住龍牙山,知廙法器,異 日告之曰:「蘊界不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 復從誰得?」廙一言領會,千轍同歸。龍牙曰:「我法眼不 蒙掩矣。」既遂所求,大得安靜,卻迴柯山,蓋避會昌之 搜揚也。至大中六年,郡牧崔公壽重之,於州龍興寺 別構禪室,延居之。數年,北至嘉禾,信士歸依,請留住 至德伽藍,又往姑蘇。時崔公鈞作守此郡,聞廙名久, 請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住招隱 寺,其年秋,卻返嘉禾,信士呂京捨別墅,造今永安院。 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分散。廙曰:「盜終不至此。」及 期,寇從別道行,果無所損。其先見如此。五年十月十 二日,滿院陰雲,雉鳴烏噪。安坐而化。弟子號哭卻蘇。 至六年三月中辰前,別眾後終。享年八十二。僧臘五 十六。時澹交為廙作《真讚》。至乾寧中,僧神贊進狀乞 追諡號。塔名。名士吳重裕書碑。

大安

[编辑]

按《宋高僧傳》,「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 塵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兜率壇, 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 其瑞,上達冕旒,遂迴御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 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 有所得』。」及咨參律學,夜聞二僧談論,遽了三乘之旨, 乃以所習付之。同人。之臨川,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 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擬學人。安服拜未興,唱曰:「看箭。」 安神色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中 半人也矣。」安遊五臺,入龍池沐浴,雖久浸漣漪,殊無 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後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 證前聞,而為量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 則魏公之季父,深契元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譽 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聖大師,賜紫袈裟一副。 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 二十二日,坐化於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 續詔贈圓智大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化而衣,天雨而浴。諮法弟子慧長入關揚安之德, 故有追諡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前烈,遂著文頌德。 詩人周朴篤重安,時入山致禮焉。

慶諸附洪諲

[编辑]

按《宋高僧傳》:「慶諸俗姓陳,廬陵新淦玉笥鄉人也。乃 祖厥考,咸不為吏,清言放蕩焉。諸始十三禮紹鑾禪 翁為師,於洪井西山剃𩭄。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 就東洛,學毗奈耶。既知聽制,終謂漸宗。迴抵南嶽,入 大溈山,次屆雲巖,遇道吾,垂問知意,方為二夏之僧, 得石霜山,便議終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執」 侍,往還問答,諸貌古氣真,世無能識。時洞山新滅,俄 為遠方禪侶圍繞,因入深山無人之境,結茅宴坐。時 眾追尋,倏有見者,皆號哭交請出為吾曹,諸將安往? 由是晨夕被遊學者扣擊,可無希聲以應之乎?如是 二十年間,堂中老宿長坐不臥,屹若椔杌,天下謂之 石霜枯木眾是也。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 叢林也。為四方清則者,無出其右。以光啟四年戊申 歲二月己亥示疾,終於山院,享齡八十二,僧臘五十 九。越三月十五日,葬於寺西北隅二百許步,門弟子 等結墳,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廣化寺釋子《處訥》 追慕往德,恐遺美聲,命南嶽元泰纂錄言行,諸方弟 子分行其道焉。敕諡普會大師,塔曰法相。次餘杭徑 山院釋洪諲,俗姓吳,吳興人也。年纔十九,於開元寺 禮無上大師出家,落飾精加,佛事罔怠巾鉼。二十二 遣往嵩嶽會善寺,受滿足律儀,俾誦《大比丘戒》。匝七 日念終,遂習毗尼,尋傳經講,自謂為僧有逸群事業, 而歸禮本師曰:「汝於十二時中,將何報答四恩三有?」 諲聞斯語,憮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師卻招誘提耳,方 明本事。如是往還雲巖,次溈山,各為切磋,蔚成匠手。 俄而會昌中,例遭黜退,眾人悲泣者,惋歎者,諲晏如 也。曰:「大丈夫鍾此厄會,豈非命也?夫何作兒女之情 乎?」時於長沙遇信士羅晏,召居家供施。蓋諲執白衣 比丘法,初無差失。涉於二載,若門賓焉。大中初,除滅 法之律,乃復厥議,還故鄉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徑 山覲本師。明年,無上大師遷神,眾請諲嗣其法位。始 唯百許僧,後盈千數。於時四眾共居,肅然無過。僖宗 皇帝賜院額曰「乾符鎮國。」中和三年仍賜紫袈裟。景 福二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奏舉,登賜法濟大師。光 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辭眾而卒。霅溪戚長史寫貌 武肅王為真讚傳法弟子廬山栖賢寺寂公、臨川義 直功臣院令達達,於兩浙大行道化,卒諡歸寂大師。 初,諲有先見之明武肅王,家居石鑑山,及就戍,應募 為軍。諲一見握手,屏左右而謂之曰:「好自愛,他日貴 極,當與佛法為主。」後累立戰功為杭牧,故奏署諲師 號。見必拜跪,檀施豐厚,異於常數。終時執喪,禮念微 時之言矣。

道膺

[编辑]

按《宋高僧傳》:「道膺,姓王氏,薊門玉田人也。生而特異, 神彩朗然,處於童丱崆峒稟氣,宿心拔俗,爭離火宅 之門;拭目尋師,遂攝鍛金之子。師授經法,誦徹復求。 年偶蹉跎,二十五,方於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乃令 習聲聞律儀。膺歎曰:『大丈夫可為桎梏所拘邪』?由是 擁線衲,振錫環,詣翠微山問道三載。宴居忽睹二使」 者冠服頗異,勉膺曰:「胡弗南方參知識邪?」未幾,有僧 自豫章至,盛稱洞上禪師言要,膺感動神機,遂專造 焉。如是洞上垂接,復能領會。曾問曰:「我聞思大禪師 向倭國為王,虛耶?實耶?」曰:「若是思師,佛亦不作,況國 王乎?」自爾洞上印許。初住三峰,後就雲居提唱。時唐 之季,鍾氏據有洪井,傾委信誠。每一延請,入州則預 潔甘子堂以禮之。乃表於昭宗,賜紫袈裟一副,并師 號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餘眾。 牛頭香樹圍遶者,皆是栴檀;金翅鳥王軒翔者,不齊 尺鷃。四方饋供,千里風從。如荊南帥成汭,遣齎檀施, 動盈鉅萬。以天復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 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鍾氏供其喪葬。時諸道禪子 各依鄉土,所尚者隨靈龕到處,列花樹幔帳粉麪之 饌,謂之「卓祭。」一期凶禮之盛,勿過於時也。猗歟膺出 世度人,滿足三十年,遺愛可知也。

有緣

[编辑]

按《宋高僧傳》,有緣俗姓馮,東川梓潼人也。小學之年, 往成都福感寺,事定蘭開士,即宣宗師矣。隨侍出入, 多在內中。一旦宣召,帝以筆書其衫背云:「此童子與 朕有緣,由茲召體矣。」大中九年,遇白公敏中出鎮益 部,開戒壇,即於淨眾寺具尸羅也。續於京輦聽習經 律。五臘後,身披布褐,手執墨敕,海內遊行,參見小馬 神照,凡同時叢林禪祖,無不禮謁者。乃居除州華山。 及南遊至武夷山,時廉使李誨為築禪室。乾符三年, 至縉雲龍泉大賽山立院,因奏祠部給額,號「龍安」,敕 度七僧。住十八載,安而能遷,止連雲院。太守盧約者, 以諶諒之誠,請入州開元寺別院,四事供施焉。天祐 丁卯歲四月八日示疾,至六月朔日終於廨署,報齡七十三,臘五十二。遺旨囑制置揚習司空主喪務,於 寺南園茶毗,火滅,散分舍利數百粒,後收四十九粒 并遺骨一缾,瘞於石塔。晉開運三年乙巳歲,文泰律 師撰《塔碑》焉。

義存

[编辑]

按《宋高僧傳》,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於泉州南安縣 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淨,謹愿存生。而鼻 逆葷血,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像,其容必動,以是 別垂愛於膝下。九歲請出家,怒而未允。十二從父遊 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元,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師 也。」遂留為童侍焉。十七落髮,來謁芙蓉山恆照大師, 見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興釋氏,其道也涅而 不緇,其身也褒然而出。北遊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 戒於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突兀飄颻,雲 翔鳥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於珍重而出。其徒數 百,咸莫測之。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 歸於芙蓉之故山。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 於怡山王真君上昇之地。其徒孰纍纍而疑,關存拒 而久之,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巍巍 乎法門,圍遶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 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環控四邑,峭拔萬仞,崷 崒以支圓碧,培塿以覛群青。怪石古松,棲蟄龜鶴。靈 湫邃壑,隱見龍雷。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樹 皆別垂藤蘿。請幫助識別此字。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呈其形。奇 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 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誠有待於我也。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雲躡蘚,陟險昇幽,將及之存,曰:「真我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靈。翼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雲庵 既立,月構旋隆。繇是柅法輪於無為,樹空門於有地。 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 江之義。斯則庚寅逮於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 而名出,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召。乾符中,觀 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潁川陳公每渴醍醐,而 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存為之入府,從人願也。其時內 官有復命於京,語其道、其儕之拔俗悟空者,請蛻浮 華而來脫屣。僖宗皇帝聞之翰林學士,訪於閩人陳 延效,得其實奏,於是乃錫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 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 辛亥歲朔,遽然杖屨,其徒啟而不答,雲以隨之東浮 於丹丘四明。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閩越,乃洗丘於 法雨,致禮於禪林。馥存之道,常東望「頂手。」後二年,自 吳還閩,大加禮異。及閩王王氏誓眾養民之外,雅隆 其道,凡齋僧構剎,必請問焉。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 嚴其山,優施以充其眾,時則迎而館之於府之東西 甲第。每將儼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僅乎一紀。勤 勤懇懇,熊羆之士,因之投跡檀那;漁獵之逸,其或弭 心鱗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醫至,粒藥以 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餌之。其後札 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別王庭。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 雲木慘悴。其夜十有八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 臘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爾日奔走,閩 之僧尼士庶,巷無居人。閩王漣如出涕,且曰:「師其舍 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復齋僧焉。存之行 化,四十餘年,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筭矣。冬 夏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足。其趨也,馳而愈離,辯而 愈惑。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於元沙;次曰可休,擁 徒於越州洞巖;次曰智孚,擁徒於信州鵝湖;其四曰 惠稜,擁徒於泉州招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 分燈化物,皆膺聖獎。賜紫袈裟,而元沙級宗一大師 焉。

惟慤附慧震 弘沇

[编辑]

按《宋高僧傳》,「惟慤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後。本馮翊人, 官居上黨,為潞人也。九歲割愛,冠年納戒,母氏昆弟 歸於法門,故慤從其受教。瀾漪內湛,葳蕤外發,嗜學 服勤,必無倦色。乃辭渭陽,尋師肄業,或經筵首席,或 論集前驅,或參問禪宗,或附麗律匠。其志淵曠,欲皆 吞納之。」年臨不惑,尚住神都,因受舊相房公融宅請, 未飯前,宅中出經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銓預其翻 經,躬親筆受《首楞嚴經》一部,留家供養。」今筵中正有 十僧,每人開題一卷,慤坐居第四,舒經見富樓那問 生起義,覺其文婉,其理元,發願撰疏,疏通經義。及歸 院,矢誓寫文殊菩薩像,別誦名號,計一十年,厥志堅 強,遂有冥感,忽夢妙吉祥乘狻猊自「慤之口入。由茲 下筆,若大覺之被善現,談般若焉。」起大曆元年丙午 也。及將徹簡,於臥寐中見由口而出,在乎華嚴宗中, 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謂從淺智中衍出矣,於今盛 行。一說《楞嚴經》初是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在內時 得本,後因館陶沙門慧震於度門寺傳出,慤遇之,著 疏解之。後有弘沇法師者,蜀人也,作義章開釋此經, 號《資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師義例,似有今古之說。此 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

懷感

[编辑]

按《宋高僧傳》:「懷感,不知何許人也。秉持強悍,精苦從 師,義不入神,未以為得。四方同好,就霧市焉,唯不信 念佛。少時逕生安養,疑冰未泮,遂謁善導,用決猶豫。 導曰:『子傳教度人為信,後講為渺茫無詣。感曰:『諸佛 誠言,不信不講』。導曰:『若如所見,令念佛往生,豈是魔 說耶?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乃入道場,三七 日不睹靈瑞,感自恨罪障深,欲絕食。畢命,導不許,遂 令精虔,三年念佛。後忽感靈瑞,見金色玉毫,便證念 佛三昧。悲恨宿垢業重,妄搆眾𠎝,懺悔發露,乃述《決 疑論》七卷。臨終,果有化佛來迎,合掌面西而往矣。

法海

[编辑]

按《宋高僧傳》:法海,字文允,姓張氏,丹陽人。少出家於 鶴林寺。白駒匪食其場苖,金翅俄翔其海面。曲從師 教,周覽群經,大壑納川,鄧林聚羽。是以圓入一性,學 階空王。擅當代獨悟之名,剖先賢不決之義。一時外 學,六籍該通。嘗謂人曰:「佛法一門,極唯心地,餘皆椎 輪也。」天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師講肆,同曇一靈一等 推為「顏冉焉。」復與杼山晝公為「忘形」之交,林下之遊, 黑白二徒多從求益焉。

慧苑

[编辑]

按《宋高僧傳》:「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異,蔚有茂才。厭 彼塵寰,投於淨域。禮華嚴法藏為師,陶神練性。未幾, 深達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勤無惰,內外該通,《華嚴》 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寶性論》,立四種教,為有四類,不 識如來藏,如生盲人,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 一、迷真異執,教當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二乘;三、真」 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四真具滿,教當識如來藏者 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然其綱領教乘,一家之說。次 以新譯之經,未有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覽 經書,恢張詁訓,撰成二卷。俾初學之流,不遠求師,覽 無滯句,旋曉字源。然稟從賢首之門,不負庭訓之美 也。

智威附慧威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智威,姓蔣氏,縉雲人也。穎脫塵蒙,心遊 物表。少事師於軒轅氏鍊丹山,聞天台宗教盛,遂負 笈往沃州石城寺,親灌頂禪師,求請心要。既而得一 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雖云自了,急在 利他。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巖寺碑》,與《頭陀寺碑》 氣度相表,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時傳威是徐陵後」 身,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慧威,姓留氏,東陽人也。總 角之年,露其舊習,抉開愛網,徑入空門,不滯一方,仍 參三益。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擔簦造焉。刻志 忘勞,睹威牆奧,一日千里,罔不推稱,至有成業,時謂 「小威。」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 者,左溪元朗矣。威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說與行而並 馳,語將默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無得名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