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第10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一卷 |
第一百一卷目錄
馬部雜錄一
禽蟲典第一百一卷
馬部雜錄一
[编辑]《易經坤卦》:「坤:元、亨,利牝馬之貞。」〈程傳〉《乾》以剛固為「貞」,「坤」 則柔順而貞。牝馬柔順而健行,故取其象。〈大全〉建安丘 氏曰:馬象乾而《坤》言牝馬者,明其為乾之體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本義〉馬,乾之 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 《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程傳〉乘馬欲行也,欲從 正應而復班如不能進也。班,分布之義。下馬為「班」,與 馬異處也。〈本義〉「班」,分布不進之貌。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上六,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
《賁卦》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本義〉「皤」,白也。 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四與初相賁者,乃為九 三所隔而不得遂,而其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也。 《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本義〉三 以陽居健極、上以陽居畜極,極而通之時也。又皆陽 爻。故不相畜而俱進、有「良馬逐」之象焉。然過剛銳進、 故戒之以艱貞閑習,乃利於有往也。
《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大全〉雲峰胡氏曰:坤 有土,有民有安之象。「錫馬蕃庶」,坤為牝馬,為眾之象。 「晝日三接」,離為日,為中虛之象。或曰馬與晝日離之 象。蕃庶三接,坤為眾,為文之象。漢上朱氏曰:「《周官校 人》: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凡朝覲 會同,毛馬而頒之,錫馬蕃庶也。大行人公之禮,三享 三問三勞,晝日三接也。」
《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程傳〉「夷于左股」, 謂傷害其行而不甚切也。雖然,亦必自免,有道拯用 壯健之馬,則獲免之速而吉也。
《睽卦》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程傳〉初與 四雖非應而同德相與,故「相遇。」馬者所以行也。陽,上 行者也。睽獨無與則不能行,是「喪其馬」也。四既與之 合,則能行矣,是「勿逐」而馬復得也。
《渙卦》初六,用「拯馬壯,吉。」〈本義〉始渙而拯之,為力既易。又 有「壯馬」、其吉可知。〈大全〉蔡氏曰:「馬壯則行速」,言用救《渙》 之急也。
《中孚》六四:月幾朢,馬匹亡,無咎。〈程傳〉四與初為正應,匹 也。古者駕車用四,馬不能備,純色則兩服兩驂各一 色,又小大必相稱,故兩馬為匹,謂對也。馬者,行物也。 初上應四,而四亦進從五,皆上行,故以馬為象。孚道 在一,四既從五,若復下係於初,則不一而害于孚,為 有咎矣。故「馬匹亡」則「無咎。」〈大全〉方氏曰:「晏嬰不入崔、陳 之黨,韓退之不污牛、李之朋,《馬匹亡》也。」
《繫下傳》「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本義〉 下動上說。〈大全〉漢上朱氏曰:「上古牛未穿,馬未絡,至是 始服乘之。」鄱陽董氏曰:「服牛乘馬,穿鼻絡頭,雖人為 也,亦各因其天而任之,故取諸隨。」安定胡氏曰:「隨者, 動作必隨于人。」
《說卦》八,「乾為馬。」〈正義〉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也。〈大全〉或問: 《易》之象,朱子曰:「便是理會不得。如乾為馬」,而《乾》之象 卻專說龍。如此之類,皆不通。吳氏曰:「健而行不息者, 馬也。」項氏曰:「造化權輿云,馬,乾象,故蹄圓;牛坤象,故 蹄析。」胡氏曰:「周公以乾為龍,而夫子以為馬;文王以 坤為馬,而夫子以為牛。以見象之不必泥也。如此,學 《易》者觸類而長之可也。」
《說卦》十一乾,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正義〉良馬, 取其行健之善也。為老馬,取其行健之久也;為瘠馬, 取其行健之甚。瘠馬骨多也;為駁馬,言此馬有牙如 鋸,能食虎豹。《爾雅》云:「鋸牙食虎豹。」此之謂也。駁馬能 食虎豹,取其至健也。〈大全〉吳氏曰:「瘠馬多骨少肉,健之 最堅強者也。」
《震》: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正義〉「善鳴」, 取其象雷聲之遠聞也。為馵足,馬後足白;為馵,取其 動而見也。「為作足」,取其動而行健也。「為的顙白額為 的顙」,亦取動而見也。〈大全〉蔡氏曰:氣始亨,故於馬為善 鳴。陽在下,故又為馵足、為作足。陰在上,故為的顙。的, 白也,而顙在上也。《詩》所謂「白顛」,傳所謂的顱是也。吳 氏曰:善鳴者,陽在內為聲,上畫偶口,開出聲也。馵足, 足骹白,陽之色。作足,足超起,陽之健,皆言下畫之陽 也。的顙,額有旋毛,中虛如射者之的,言上畫之虛也。 坎,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正義〉 《美脊》,取其陽在中也。《亟心》,亟急也,取其中堅內動也下首,取其水流向下也。《薄蹄》,取其水流迫地而行也。 為曳,取其水磨地而行也。〈大全〉徐氏曰:上畫為馬顙,下 畫為馬足。坎中畫陽,故為美瘠,為亟心。上柔故又為 下首,下柔故又為薄蹄、為曳。程氏曰:「《坎》于馬為曳者, 陷則失健也。」
《書經五子之歌》:「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注〉唐孔氏曰:「晉惠乘小駟 旋濘,馬非土性故也。」林氏曰:「漢文卻千里馬,光武以 駕鼓車,三代後能行召公之言者,二君是也。」
費誓馬牛,其風勿敢越逐。
竊牛馬,汝則有常刑。
《詩經邶風擊鼓章》:「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 林之下。」
《秦風·渭陽章》「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 黃。」
《小雅皇華章》:「我馬維駒,六轡如濡。我馬維騏,六轡如 絲。我馬維駱,六轡沃若。」
《采薇章》「戎車既駕,四牡業業。」〈注〉《業業》,壯也。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注〉《騤騤》,強也。
四牡翼翼。〈注〉行列整治之狀。
《杕,杜》章,「四牡痯痯。」〈注〉《罷》貌。
《六月章》「比物四驪,閑之維則。」〈注〉比物,齊其力也。凡大 事,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 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吉事尚文,武事尚強也。既 比其物而曰「四驪」,則其色又齊,可以見馬之有餘矣。 閑習之而皆中法,則又可以見教之有素矣。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注〉修長廣大也。顒,大貌。
《四牡》既佶,既佶且閑。〈注〉佶,壯健貌。
《采𦬊章》「乘其四騏,四騏翼翼。」〈注〉翼翼,順序貌。 《車攻章》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恣C。〈注〉同,齊也。《傳》 曰:「宗廟齊豪,尚純也。戎事齊力,尚強也。田獵齊足,尚 疾也。」龐恭R實也。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注〉《阜》、盛大也。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注〉《連絡》布散之貌。
四黃既駕,兩驂不倚。〈大全〉王氏曰:「《向四牡》,既言其力之 強,又言其色之純也。不倚御,能正其馬也。」
《蕭蕭》馬鳴。〈大全〉孔氏曰:「軍旅齊肅,但聞蕭蕭然馬鳴之 聲。」
《吉日章》「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 彼大阜,從其群醜。」〈注〉「伯,馬祖也。謂天駟房星之神也。」 言田獵將用馬力,故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既祭而 車牢馬健,于是可以歷險而從禽也。〈大全〉《晉天文志》曰: 房四星,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孔氏曰:「伯者,長也, 馬之祖始,是長也。」《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天駟」,龍為天 馬,故房四星謂之天駟。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注〉差擇,齊其足也。
《白駒章》「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注〉 為此詩者,以賢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故托以其所乘 之駒,「食我場苗而《縶維》之。」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縶之維之,以永今夕。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注〉《賁》然,光采之貌也。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注〉「賢者必 去而不可留矣。」于是嘆其乘白駒,人空谷,束生芻以 秣之,而其人之德美如玉也。
《節南山章》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我瞻四方,蹙蹙靡所 騁。〈注〉《項》,大也。《四牡》項領,可以騁矣。而視四方則皆昏 亂無可往之所,將何所騁哉。
《北山章》「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裳》「裳者華章,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鴛鴦章》「乘馬在廐,摧之秣之。」〈注〉《大全釋文》曰:「摧,莝芻 也。秣穀飼馬也。」
《車舝章》「四牡騑騑,六轡如琴。」〈注〉「如琴」謂六轡調和如 琴瑟也。
《采菽章》其旂淠淠,鸞聲嘒嘒。載驂載駟,君子所屆。 《角弓章》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注〉言以讒害人,以取 爵位,而不知其不勝任,如老馬憊矣,而反自以為駒, 不知其後將有不勝任之患也。
《大雅卷阿章》:「君子之馬,既閑且馳。」
《崧高》章,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注〉蹻蹻,壯貌。 濯濯,光明貌。
《烝民章》「四牡業業。」〈注〉《業業》,健貌。
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四牡騤騤,八鸞喈喈。
《韓奕章》「四牡奕奕,孔修且張。」〈注〉修長、張大也。
《周頌載見章和》:「鈴央央,鞗革有鶬。」〈注〉軾前曰「和」,旂上 曰「鈴」,央央有鶬,皆聲和也。
《有客章》「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注〉「《殷》尚白」,修其禮物,仍 殷之舊也。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注〉愛之不欲其去也,
《魯頌泮水》章:「其馬蹻蹻。」〈注〉盛貌。
《閟宮》章六:「轡耳耳。」〈注〉柔從也《禮記曲禮》:獻車馬者執策綏。〈注〉「策馬杖綏」,上車之繩。車馬不上於堂,但執策綏呈之,則知有車馬。
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注〉「《效陳獻》也。」以右手牽之,為便, 犬馬不上於堂。〈注〉犬馬充庭實,故不上堂。以犬馬獻 人,則執紲靮而已;以馬合幣,則達圭而已。奉馬而覲, 則授人而已。皆不上堂之謂。
式視馬尾。〈注〉馬引車,其尾近車闌車上,憑式下頭時, 不得遠矚,但瞻視馬尾。
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
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注〉此人臣 習儀之節。路馬,君駕路車之馬也。既衣朝服,又鞭策, 則但載之而不用,皆敬也。君升車則僕授綏,今臣以 習儀而居左,則自馭以行,不敢使車右以綏授巳也。 「左必式」者,既在尊位,當式以示敬。
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注〉 步謂行步而調習之也。必當路之中者以邊側卑褻 不敬或傾跌也。《齒》,評量年數也。誅,罰也。
大夫士去國,乘髦馬。〈注〉《髦馬》,不翦剔馬之髦鬣以為 飾也。
歲凶,年穀不登,馬不食穀。
朝,言不及犬馬。〈注〉「《犬馬》微賤」,不當言之于朝。
《檀弓》: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斧者矣。」從若斧 者焉。馬鬣封之謂也。
路,「馬死,埋之以帷。」
少儀賵馬入廟門。
《賻馬與》其弊大白,兵車不入廟門。
車馬之美,匪匪翼翼。
有貳車者之乘馬、服車,不齒。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 馬,弗賈。〈注〉此皆貴貴之道,以廣敬也。
「牛則執紖,馬則執靮」,皆右之。
國家靡敝,馬不常秣。
《學記》:「始駕馬者反之。」〈注〉馬子始學駕車之時,大馬駕 在車前,將馬子繫隨車後而行,故云「反之。」所以然者, 此駒未曾駕車,若忽駕之,必驚奔。今以大馬牽車於 前,而繫駒於後,使日日見車之行慣習,而後駕之不 復驚矣。
《雜記》:「大夫之喪,既薦馬,薦馬者哭踊。」
凶年則乘駑馬。
《坊記》:「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
《周禮·地官》:「鄉師之職,馬牛之物,辨其可任者與其施 舍者。」
《夏官》:「齊右,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訂義〉《王昭禹》曰:「持馬 所以備駭輿之患。」
凡有牲事,則前馬。〈訂義〉鄭康成曰:「王見牲則拱而式,居 馬前卻行,備駑奔也。」鄭鍔曰:「當其式時,前視馬尾,端 拱而立,懼馬或驚,故亦立其前也。」
道右。王出入則持馬陪乘,如齊車之儀。三式則下前 馬。
《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馭夫分公馬而駕治之。
《秋官》小行人,「合六幣,圭以馬。」〈訂義〉鄭鍔曰:「圭者東方之 玉,帝出乎震,陽氣用事,物于是生,故有君德之用者, 宜享以圭,必用馬以合之,蓋乾為馬,而震為善鳴之 馬,坎為美脊之馬,皆陽之象也。馬象陽之剛,有行地 無疆之材,足以配乎君德之用也。」《易氏》曰:「圭用于東 方,有始事之義,而馬為天駟,為辰次之始,亦東方之 象,故合圭以馬。」
《冬官》:「輈人為輈,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
行數千里,馬不契需。
《勸登馬力》。「馬力既竭輈,猶能一取焉。」〈訂義〉鄭康成曰:登, 上也。輈和,勸馬用力。
《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楚。楚子使與師 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正義〉服虔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尚書》稱:「馬牛其 風,牝」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 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禮斗威儀,君乘火而王,其政和平,南海輸以文馬。 《山海經。西山經》:石航之山,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 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蘅」, 可以走馬。〈註〉「帶之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 《東山經》:「東始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 血不實,其名曰𦬊,可以服馬。」 《戰國策》:「段千,越人謂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駕云取 千里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王 良弟子曰:『馬,千里之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 千里,何也?曰:『子纏牽長。故纏牽於事萬』』』」分之一也,而 難千里之行。今臣雖不肖於秦,亦萬分之一也。而相 國見臣不釋塞者,是纏牽長也。
《古諺》:「疲馬不渡澠水。」〈注〉言澠水之急流也「羸牛劣馬寒食下。」〈注〉言其乏食瘦瘠,寒食必死也。 《道德經儉欲》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 馬生于郊。」
《管子霸言》篇:「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
《心術》篇:「毋代馬走,使盡其力。」
《形勢》篇:「不行其野,不違其馬。」〈注〉「馬有識道之性」,不違 馬而自得。塗喻未經其事,問其所經。
造父,善馭馬者也。善視其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 其足走,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
馬者,所乘以行野也。故雖不行于野,其養食馬也,未 嘗懈惰也。
《家語子路篇》孔子曰:「《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 《致思》篇:「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子曰:『懍懍焉若持腐索 之扞馬』。」〈注〉扞馬。「突馬。」
《執轡篇》:閔子騫為費宰,問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銜民之具,猶銜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 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子 騫曰:「敢問古之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 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 民為馬,故銜天下數百年而不失。善銜馬者,正銜勒」, 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 而極千里。善銜民者,一其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 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 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之。
《文子道原》篇:「以四時為馬。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 《上德》篇:「飢馬出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 蝱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飢。 弓先調而後求勁,馬先順而後求良。」
《微明》篇:「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 《上仁》篇:「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託于車人,則驥不勝 人。」
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與馬逐走,筋絕不能及也。「上車攝轡,馬服衡下,伯樂 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 乘人之資也。
《上義》篇:「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 轡銜,正度之乎胸膺,內得于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 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如意,誠得其術 也。今夫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 也。身不可離車輿之安,手不可失駟馬之心。故駟馬 不調,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聖人不能以為治。」 《莊子齊物論》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 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 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人間世篇》:「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蝱, 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 有所亡,可不慎邪!」
《馬蹄篇》: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 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 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 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 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 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 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 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 踶,馬知已此矣。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 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 之罪也。
《秋水篇》:「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 殊技也。
牛馬四足,是謂天,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則陽篇》:「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係於前」者,立 其百體而謂之馬也。
《墨子親士》篇:「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 然可以任重致遠。」
《非攻》篇:「入人欄廐,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 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 不仁茲甚,罪益厚。」
《七患》篇:「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經說》篇:「牛狂與馬惟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 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牛之與馬不類, 用牛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若舉牛有角,馬無角,以 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猶牛有齒,馬有尾,或不 非牛而非牛也可,則或非牛或牛而牛也可。故曰:牛 馬「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則或可或不可,而曰 牛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馬不二,而牛馬二, 則牛不非牛,馬不非馬,而牛馬非牛非馬無難。 《小取篇》馬之目盼,則為之馬盼之馬之目大,而不謂
之馬大。一馬馬也,二馬馬也。馬四足者,一馬而四足也,非兩馬而四足也,一馬馬也。馬或白者,二馬而或白也,非一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乘馬》,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為乘馬 矣。逮至「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不乘馬,此一周而 一不周者也。
《耕柱篇》:「大國之攻小國,譬猶童子之為馬也。童子之 為馬,足用而勞。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 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 人不得織,以攻為事。故大國之攻小國也,譬猶童子 之為馬也。」
《魯問篇》: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 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 為銘於鐘鼎,傳遺後世子孫曰:『莫若多』。」
公孫龍子《通變論》:「羊與牛唯異。羊有齒,牛無齒,而牛 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焉。羊 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 而類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馬無角,馬有尾,羊牛無尾。 故曰羊合牛非馬也。非馬者,無馬也。無馬者,羊不二, 牛不二,而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馬可也。」
《商子畫策篇》:「騏驎騄駬,每一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勢 也。」
《禁使》篇:「若使馬焉能言,則騶虞無所逃其惡矣。」 《荀子勸學》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土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 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 之才性之相懸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 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之耳。 《不苟篇》:馬鳴而馬應之,非知也,其勢然也。
《儒效》篇:「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 其能。」
《王制篇》:「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 之。」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 不能群也。」
《禮論》篇:「大路之馬必倍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 也。」
《解蔽》篇:「奚仲作車乘杠,作乘馬」,而造父精于御。 《性惡》篇:「驊騮騏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 前必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馭, 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
《哀公》篇:「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
《韓子難勢》篇:「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 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車馬非異也,或至乎千里,或為 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
《外儲說》:「宋人善辯者,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 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 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今有馬于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之 不前,卻之不正,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 托其足。臧獲之所願托其足于驥者,以驥之可以追 利避害也。今不為人用,臧獲雖賤,不托其足焉。 《呂氏春秋精通》篇:「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 馬也。」
《別類篇》:「驥驁綠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則日在其前 矣。」
《君守篇》:「王良之所以使馬者,約審之以控其轡,而四 馬莫敢不盡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轡, 其轡何如?正名審分,是治之轡已。」
「凡為善難,任善易」,奚以知之?人與驥俱走,則人不勝 驥矣。居於車上而任驥,則驥不勝人矣。人主好治人 官之事,則是與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執一篇》,「一則治,兩則亂。」今御驪馬者,使四人,人操一 策,則不可以出於門閭者不一也。
《明理》篇:「至亂之化馬牛,乃言馬有生角。」
《觀表》篇:「古之善相馬者,寒風是相,口齒麻朝相頰,子 女厲相目,衛忌相髭,許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脅管青 相膹。」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贊君相後,凡此十人 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徵 也,而知節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 《史記張儀傳》:張儀說韓王曰:「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 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注〉《索隱》曰:謂馬前 足探向前,後足趹于後。趹音烏穴反。趹謂後足扶地, 言馬之走勢疾也。「七尺曰尋」,言馬走之疾,前後蹄間 一擲而過三尋也。
《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 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注〉索隱曰:天子駕 駟馬,其色宜齊同。今言國家貧,天子不能具鈞色之 駟馬,《漢書》作「醇駟」,醇與純一色也。或作「騂」,非也。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 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韓詩外傳傳》曰:孔子云:「美哉,顏無父之御也!馬知後 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愛之,馬親其正而愛其事, 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樂哉,今日之騶也』,至于顏淪 少衰矣,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敬之,馬親 其正而敬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其人之 使我也,至于顏夷而衰矣,馬知後有輿而重之,知上』」 有人而畏之,馬親其正而畏其事。如馬能言,彼將必 曰:「騶來騶來。」女不騶,彼將殺汝。故御馬有法矣,御民 有道矣。法得則馬和而歡,道得則民安而集。《詩》曰:「執 轡如組,兩驂如舞。」此之謂也。
《蕤賓》有聲,鵠震馬鳴。
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長、憐孤、取捨、好讓、居事力」者, 告於其君,然後君命,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 乘飾車駢馬,皆有罰。
昔者先王使民以禮,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猶 無轡銜而鞭策以御也。欲馬之進則策其後;欲馬之 退則策其前。御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
《易林》「馬驚車破,玉墜深津。」
《龍馬上山》。絕無水泉。喉焦唇乾。舌不能言。
公孫駕驪,載聘東齊。
城上有馬,自名「破家」;招呼酖毒,為國災患。
《白駒生芻》,猗猗盛姝。赫諠君子,樂以忘憂。
太乙駕騮,從天上來。徵我叔季,封為魯侯。
望雞得雛,求馬獲駒。
春鴻飛東,以馬貨金。利得十倍,重載歸鄉。
騋牝龍身,日越三千。南上蒼梧,與福為婚。
《牛驥同堂郭氏》以亡。
蹇驢不材,駿驥失時。筋勞力盡,疲於沙丘。
羊驚馬走,上下揮擾。
馬驚傷車步為我憂。
白馬騮駮,更生不休。富有商人,利得如丘。
「騏驎騄駬,遊食萍草。逍遙石門,循山上下。」《不失其子》, 「躓馬破車,惡神降家。青蠅汙白,暴子離居。」
「順風吹火,牽騎驥尾。」易為功力,因懼受福。
「四馬共轅,東上泰山。騂驪同力,無有重難。」與君笑言。 「白馬騂騮,生乳不休。富我商人,得利饒優。」
菀馬疾步,盲師坐御。目不見路,中止不到。
牛馬聾聵,不知聲味。
《東資》東魯,得騂大馬。便辟能言,市人善賈。
老馬垂耳,不見百里。
敗牛羸馬,與利為市,「不我嘉喜。」
良馬疾走,千里一宿。難逃它鄉,誰能追復。
馬眠長股。宜行善市。皆蒙福祐,獲金三倍。
《淮南子俶真訓》:「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狡兔之死也, 割之猶濡。」
《齊俗訓》:「夫待騕褭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騏驥千 里,一日而通;駑馬十舍,旬亦至之。故六騏驥,駟駃騠 以濟江河,不若窾木便者,處世然也。」
《伯樂》《韓風》《秦牙》《管青》,所相各異,其知馬一也。
《修務訓》:「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 不能制。齕咋足以噆碎肌骨,蹶蹄足以破盧陷匈。及 至圉人擾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轡銜,則雖歷 險超塹弗敢辭。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 教之所為也。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 又況人乎?」
今有良馬,不待策錣而行,駑馬雖策錣之不能進。為 此不用策錣而御,則愚矣。
《天文訓》日:「夏至,蚊蝱不食駒犢。」 《汜論》訓「以樸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猶無鏑銜橛,策 錣而御馯馬也。」〈注〉《馯馬》,𥥛馬也, 主術訓。「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騵馬而服騊 駼。」〈注〉黃馬白腹曰「騵。」騊駼,野馬也,胡人所習。
《騏驥騄駬》,天下之疾馬也。驅之不前,引之不止,雖愚 者不加體焉。
《說山訓》:「遺人馬而解其羈,所愛者少,而所亡者多。 小馬大目,不可謂大馬;大馬之目,眇可謂之眇馬。」物 固有似然而似不然者。
將軍不敢騎白馬。〈注〉為見者所識。一說白凶服,故不 敢騎也。
《馬氂截玉》。〈注〉氂,馬尾也。
《說林訓》:「見驥一毛,不知善走。」
雖欲謹亡馬,不發戶轔。〈注〉言馬亡不可發戶限而求 轔戶限也。
馬不食脂。
東方朔《從公孫弘借車馬書》:「朔當從甘泉,願借外廐 之後乘木槿夕死而朝榮者,士亦不必長貧也。」 枚乘《七發》:「鍾岱之牡,齒至之駒,前似飛鳥,後類駏驢, 此天下之至駿也。」
《京房易傳》:「方伯分威,厥妖牡馬生子。」
「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新序》:「驊騮騄驥,天下之俊馬也。使之與貍鼬試於釜竈之間,其疾未必能過貍鼬也。」 《說苑雜言篇》:「驥厄罷鹽車,非無驥狀也,夫世莫能知 也。使驥得王良造父,驥無千里之足乎?」
《法言學行》篇:「晞驥之馬,亦驥之乘也。」
《後漢書輿服志》:「大行載車,太僕御駕六布施馬。布施 馬者,淳白駱馬也,以黑藥灼其身為虎文,既下馬斥 賣。」
《馬援傳》:援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 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 〈款猶緩也言形段遲緩也〉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 致求盈餘,但自苦耳。
《論衡狀留》篇:「驥一日行千里者,無所服也,使服任車 輿,駑馬同音,驥曾以引鹽車矣,垂頭落汗,行不能進, 伯樂顧之,王良御之,空身輕馳,故有千里之名。」 案《書篇》:驥與眾馬絕跡,或蹈驥哉?有馬于此,足行千 里,終不名驥者,與驥毛色異也。
《物勢篇》:「五行之氣相賊害,含血之蟲相勝服,其驗何 在?」曰:「子,水也,其禽鼠也;午,火也,其禽馬也。火為水所 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曰:「審如論者之言,含血之蟲 亦有不相勝之效。午,馬也,子鼠也。水勝火,鼠何不逐 馬?」
《無形篇》:「牛壽半馬,馬壽半人。」
《潛夫論考績》篇:「馬不試則良駑疑。」
《鹽鐵論》:「騏驥之輓鹽車,垂頭於太行,屠者持刀而睨 之。太公之窮困負販於朝歌也,蓬頭相聚而笑之。當 此之時,非無遠筋駿才也,非文王、伯樂莫知之賈也。 古者諸侯不秣馬,天子有命,以車就牧。庶人之乘者, 馬足以代其勞而已。故行則服扼,止則就犁。今富者 連車列騎,驂貳輜軿;中者微輿短轂,煩尾掌蹄。夫一」 馬伏櫪,當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
獨斷法駕,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 謂「五時副車。」
法駕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
《月令問答》,問者曰:「『令曰七騶咸駕』,今曰六騶,何也?」曰: 「『本官職者,莫正于《周官》。《周官》天子馬六種,種別有騶, 故知六騶。《左氏傳》,晉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無言 七者,知當為六也。」
諸葛亮《與姚伷教》:「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 其賢也。」
《陳琳檄》:「譬如飛兔流星,超山越海,龍驥所不敢追,況 乎駑馬可以齊足。」
《晉書輿服志》:「賜藩國玉路,駕六黑馬,餘四路皆駕四 馬。」
《博物志》:「燒馬蹄、羊角成灰,春夏散著濕地,生羅勒。 和氣相感,則澤出神馬。」
大宛國有汗血馬、天馬種,漢魏西域時有獻者。 《荊楚歲時記》「董勛問禮俗曰,正月六日為馬」,今六日 不殺馬,亦此義也。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寅日有自稱虞吏者,虎也;午日 稱三公者,馬也。但知其物名,則不能為害。」
《勗學》篇:「低仰之駟,教之功也;鷙擊之禽,習之訓也。與 役凡馬、野鷹,本實一類。」
「抱翼之鳳,奮翮於清虛;頂領之駿,騁跡於千里。」 《博喻》篇:「棲鸞戢鸑,雖饑渴而不願籠委於庖人之室; 乘黃天鹿,雖幽饑而不樂芻秣於濯龍之廐。」 《駮》危苦於險峻之端,不樂咈守之役。《吉光》饑渴於 冰霜之野,不願犧牲之飽。
《廣譬》篇:「逸才沈抑,則與凡庸為伍。故䱇鰍褻絳虯於 淵洿,駑蹇黷駿騄於坰野者,不識彼物,靜與之同,動 與之異。」
《喻蔽》篇:「騏騄追風,不能近其跡。」
《詰鮑》篇:「促促銜鑣,非馬之性。」
《古今注》:孫權時名舸為「赤馬」,言如馬之走陸也。又以 舟名「馳馬。」
《述異記》:東海島龍川,穆天子養八駿處也。島中有草 名龍芻,馬食之,一日千里。古語云:「一秣龍芻,化為龍 駒。」
《新論知人》篇:「驥之伏也,孫陽未賞,必與駑駘同櫪。」 《命相》篇:「王莽之重瞳,譬駑馬有驥之一毛,而不可謂 之驥也。」
《均任》篇:「騕褭一鶩,騰光萬里,絕塵掣微,有迅足之勢 也。」
《貴速篇》:「驥所以見珍者,以其日行千里也,滿旬而取 至,則與駑馬均矣。」
《南史·曹景宗傳》五景宗嘗謂所親曰:「昔在鄉里,騎快馬 如龍,與少年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 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