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7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七十一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肉蓯蓉部彙考

  肉蓯蓉圖

  本草綱目肉蓯蓉

 肉蓯蓉部紀事

 見腫消部彙考

  見腫消圖

  本草綱目見腫消

 百脈根部彙考

  本草綱目百脈根

 骨碎補部彙考

  骨碎補圖

  本草綱目骨碎補

 鬼督郵部彙考

  鬼督郵圖

  本草綱目鬼督郵

 徐長卿部彙考

  徐長卿圖

  本草綱目徐長卿

 劉寄奴部彙考

  劉寄奴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野生薑考

  本草綱目劉寄奴草

 劉寄奴部紀事

 蒲公英部彙考

  蒲公英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孛孛丁菜考

  本草綱目蒲公英

草木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肉蓯蓉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肉蓯蓉。綱目   《肉松容》。綱目

黑司命。綱目

肉蓉蓯圖

肉蓉蓯圖

《本草綱目》

[编辑]

肉蓯蓉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 之貌。

集解

《別錄》曰:「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鴈門。五月五日 采,陰乾。」

《吳普》曰:「生河西山陰地,叢生,二月至八月采。」

陶弘景曰:「代郡、鴈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之,言是野 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 亦可生噉。河南間至多。今第一出隴西,形扁黃,柔潤, 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 亦有,而不佳也。」

蘇恭曰。此乃論草蓯蓉也。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 以草蓯蓉刮去花。代肉蓯蓉。功力稍劣。

韓保昇曰:「出肅州福祿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長尺 餘,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乾。八月始好。皮有 松子鱗甲。其草蓯蓉,四月中旬采,長五、六寸至一尺 以來,莖圓紫色。」

大明曰:「生㪍落樹下,并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 說誤爾。又有花蓯蓉,即暮春抽苗者,力較微爾。 蘇頌曰:「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 肉厚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所生。今西人云:大木 間及土塹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種類爾。」或疑其初生 於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五月 采取,恐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

朱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後,今方識其真形,何嘗有所
考證
謂鱗甲者。」蓋蓯蓉罕得,人多以金蓮根用鹽盆制而

為之,又以草蓯蓉充之,用者宜審。

《陳嘉謨》曰:「今人以嫩松稍鹽潤偽之。」

修治

《雷斆》曰:「凡使,先須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 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有此能隔 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也。以甑蒸之,從午至酉,取 出,又用酥炙得所。」

氣味

甘微溫無毒。

《別錄》曰:「酸、鹹。」

《吳普》曰:「神農、黃帝:鹹;雷公:酸,李當之,小溫。」

主治

《本經》曰:「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 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

《別錄》曰:「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甄權曰:「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御過倍,治女 人血崩。」

《大明》曰:「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 肉,緩腰膝,男子洩精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

發明

王好古曰:「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乃腎經血分 藥也。凡服蓯蓉以治腎。必妨心。」

朱震亨曰:「峻補精血。驟用反動。大便滑也。」

雷斆曰:「強筋健髓。以蓯蓉、鱓魚二味為末,黃精汁丸 服之,力可十倍。」此說出《乾寧記》。

蘇頌曰:「西人多用作食,只刮去鱗甲,以酒浸洗去黑 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勝服補藥。」 寇宗奭曰:「洗去黑汁,氣味皆盡矣。然嫩者方可作羹, 味苦入藥,少則不效。」

附方

補益勞傷,精敗面黑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細切, 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藥性論 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 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汗多便閟,老人虛人皆可用。肉蓯蓉炒乾焙二兩,研 沈香末一兩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 十丸,白湯下效。濟生方

消中易饑:肉蓯蓉山茱茰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 每鹽酒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破傷風》病,口禁身強:肉蓯蓉切片曬乾,用一小盞,底 上穿定,燒煙於瘡上熏之,累效。總微

肉蓯蓉部紀事

[编辑]

《二酉委譚》:「甘州多瑣陽肉。蓯蓉瑣陽」,形甚不雅,莖上 生肉,蓯蓉生土中,掘得之,形甚大,色紅,鮮如肉。助甫 欲一識之,令卒之田間,掘得舁來,儼如一大人臂,因 悟蘇子瞻所烹肉蓯蓉耳,宜其不能仙也。

見腫消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見「腫消。」圖經

見腫消圖

見腫消圖

《本草綱目》

[编辑]

見腫消集解

[编辑]

《蘇頌》曰:「生筠州。春生苗、葉,莖紫色,高一、二尺。葉似桑 而光,面青紫赤色。采無時。」

氣味

酸澀有微毒。

主治

《蘇頌》曰:「消癰腫及狗咬,擣葉貼之。」

附方

一切腫毒及傷寒遺毒,發於耳之前後及項下腫硬。

用見腫消草,生白及生白蘞、土、大黃、生大薊根、野苧 麻根,搗成餅,入芒消一錢,和貼留頭,乾即易之。若加 金線、重樓及山慈姑尢妙。傷寒蘊要

百脈根部彙考

[编辑]

圖闕

《本草綱目》。

百脈根集解

[编辑]

蘇恭曰:「出肅州巴西。藥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二月、 八月采根,日乾。」

李時珍曰:按《唐書》作「柏脈根。」肅州歲貢之。《千金外臺》、 大方中亦時用之,今不復聞此。或者名稱又不同也。

根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唐本草》曰:「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或水 煮,丸散兼用。」

骨碎補部彙考

[编辑]

釋名

猴薑。拾遺    《骨碎補》:開寶

胡猻薑。綱目   石毛薑。綱目

《石菴䕡》:綱目

骨碎補圖

骨碎補圖

《本草綱目》

[编辑]

骨碎補釋名

[编辑]

陳藏器曰:骨碎補,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 補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訛矣。江西人呼為胡 孫薑,象形也。

李時珍曰:菴䕡主折傷破血。此物功同,故有「菴䕡」之 名。

集解

《馬志》曰:「骨碎補,生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葉如菴䕡。」 陳藏器曰:「嶺南虔吉州亦有之。葉似石韋,而一根餘 葉生於木。」

《大明》曰:「是樹上寄生草,根似薑而細長。」

蘇頌曰:「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 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又 抽大葉成枝。葉面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有赤 紫點。春生葉,至冬乾黃,無花實,采根入藥。」

寇宗奭曰:「此苗不似薑,亦不似菴䕡。每大葉兩旁,小 葉叉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也。」

李時珍曰:「其根扁長,略似薑形。其葉有椏缺,頗似《貫 眾葉》。」謂「葉如菴䕡者殊謬。如石韋者亦差。」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用銅刀刮去黃赤毛,細切,蜜拌潤,甑 蒸一日,曬乾用。急用,只焙乾,不蒸,亦得也。」

氣味

苦溫無毒。

《大明》曰「平。」

主治

《開寶》曰:「破血,止血,補傷折。」

甄權曰:「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手足不收, 上熱下冷。」

《大明》曰:「惡疾蝕爛肉,殺蟲。」

李時《珍》曰:「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 泄牙疼。」

發明

蘇頌曰:「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 損,取根擣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李時珍曰:「骨碎補,足少陰藥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 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 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 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 耳亦腎之竅也。案:戴原禮《證治要訣》云:痢後下虛,不 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 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 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 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 骨痿而治也。

附方

虛氣攻牙,齒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補二兩,銅刀細剉, 瓦鍋慢火炒黑為末。如常揩齒,良久吐之,嚥下亦可。 劉松石云:「此法出《靈苑方》,不獨治牙痛,極能堅骨固 牙,益精髓」,去骨中毒氣疼痛。牙動將落者,數擦立住, 再不復動。經用有神。

風蟲牙痛:骨碎補、乳香等分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 針丸。」聖濟總錄

耳鳴耳閉,「《骨碎補》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之。」蘇氏圖經 病後髮落,胡孫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腸風失血:胡孫薑燒存性,五錢,酒或米飲服。仁存方

鬼督郵部彙考

[编辑]

釋名

獨搖草:唐本草  《鬼督郵》:綱目

鬼督郵圖

鬼督郵圖

《本草綱目》

[编辑]

鬼督郵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此草獨莖而葉攢其端無風自動,故曰「鬼 獨搖草。」後人訛為「鬼督郵」爾。因其專主鬼病,猶司鬼 之督郵也。古者傳舍有督郵之官主之。徐長卿《赤箭》 皆治鬼病,故並有「鬼督郵」之名,名同而物異。

集解

蘇恭曰:「鬼督郵所在有之,有必叢生,苗惟一莖,莖端 生葉,若繖狀,根如牛膝而細黑。今人以徐長卿代之, 非也。」

韓保昇曰:「莖似細箭簳,高二尺以下。叢生莖端,狀如 傘。花生葉心,黃白色。根橫生而無鬚。二月、八月采根。」 徐長卿「赤箭」,並有「鬼督郵」之名,而主治不同,審用之。 李時珍曰:「鬼督郵與及己同類,根苗皆相似。但以根 如細辛而色黑者為及己,根如細辛而色黃白者為 鬼督郵。」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細剉,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日乾用。」

氣味

辛苦平無毒。

李時珍曰:「有小毒。」

主治

《唐本草》曰:「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 疾,強腰腳,益膂力。」

發明

李時珍曰:按東晉《深師方》:「治上氣欬嗽、邪嗽、鱢嗽、冷 嗽,四滿丸」,用鬼督郵同蜈蚣、芫花、躑躅諸毒藥為丸, 則其有毒可知矣。非毒藥不能治鬼疰邪惡之病。《唐 本》云「無毒」,蓋不然

徐長卿部彙考

[编辑]

釋名

《鬼督郵》:本經   《別仙蹤》。圖經

徐長卿:綱目   《石下長卿》。綱目

徐長卿圖

徐長卿圖

《本草綱目》

[编辑]

徐長卿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徐長卿,人名也。常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 名之。《名醫別錄》於「有名未用,復出石下長卿」條云:「一 名徐長卿。」陶弘景注云:「此是誤耳,方家無用,亦不復 識。」今考二條,功療相似。按:《吳普本草》云:徐長卿,一名 石下長卿。其為一物甚明,但石間生者為良,前人欠 審,故爾差舛。

陶弘景曰:「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 正如細辛,小短扁扁爾,氣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 郵者,取其強悍宜腰腳,故知是徐長卿,而非鬼箭、赤 箭。」

集解

《別錄》曰:「徐長卿,生泰山山谷及隴西,三月采。」

又曰:「石下長卿,生隴西山谷池澤,三月采。」

蘇恭曰:「所在川澤有之。葉似柳,兩葉相當,有光澤。根 如細辛,微粗長,黃色,而有臊氣。今俗以代鬼督郵」,非 也。鬼督郵,自有本條。

韓保昇曰:「生下濕川澤之間。苗似小桑,兩葉相對。三 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藦子而小。九月苗黃,十 月凋,八月采根,日乾。」

蘇頌曰:「今淄、齊、淮、泗間皆有之。三月、四月采,謂之『《別 仙蹤》』。」

李時珍曰:「鬼督郵及己之亂,杜衡,其功不同,苗亦不 同也。徐長卿之亂,鬼督郵其苗不同,其功同也。杜衡 之亂細辛,則根苗功用皆彷彿,乃彌近而大亂也,不 可不審。」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粗杵,拌少蜜令遍,以瓷器盛,蒸三伏 時,日乾用。」

氣味

辛溫無毒。

《別錄》曰:「石下長卿,鹹平,有毒。」

《吳普》曰:「徐長卿,一名石下長卿,神農、雷公辛。」

李時珍曰:「治鬼之藥多有毒,當從《別錄》。」

主治

《本經》曰:「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 輕身。」

《別錄》曰:「益氣延年。」

又曰:「石下長卿,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 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

發明

李時珍曰:《抱朴子》言:上古辟瘟疫。有徐長卿散。良效。 今人不知用此。

附方

《小便關格徐長卿湯》: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 下妨悶。徐長卿炙,半兩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兩 滑石二兩檳榔一分瞿麥穗半兩每服五錢,水煎,入 朴硝一錢,溫服,日二服。聖惠方

《注車》注船:凡人登車船,煩悶頭痛欲吐者,宜用徐長 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李根皮各等分,搗碎,以方囊 繫半合於衣帶及頭上,則免此患。肘後方

劉寄奴部彙考

[编辑]

釋名

《劉寄奴》:綱目   烏藤菜。綱目

金寄奴:大明   野生薑。農政全書
考證

劉寄奴圖

劉寄奴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

野生薑考

[编辑]

《本草》名「劉寄奴。」生江南,其越州、滁州皆有之,今中牟 南沙岡間亦有之。莖似艾蒿,長二三尺餘,葉似菊葉 而瘦細,又似野艾蒿葉亦瘦細,開花白色,結實黃白 色,作細筒子蒴兒,蓋蒿之類也。其子似稗而細,苗葉 色苦性溫無毒。

救饑

採嫩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编辑]

劉寄奴草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 微時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 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林中搗藥。問其故,答曰: 『我主為劉寄奴所射,今合藥傅之』。裕曰:『神何不殺之』? 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藥而 返。每遇金瘡,傅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鄭 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漢時謂劉為卯金刀,乃呼劉為 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東人謂之烏藤菜云。」

集解

蘇恭曰:「劉寄奴草,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 山蘭草而尖長,一莖直上,有穗葉互生。其子似稗而 細。」

韓保昇曰:「今出越州,蒿之類也。高四、五尺,葉似菊,其 花白色,其實黃白色。作穗。夏月收苗乾之。」

《蘇頌》曰:「今河中府、孟州、漢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莖 似艾蒿,上有四稜,高二、三尺以來,葉青似柳。四月開 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根淡紫 色,似萵苣。六月、七月采,苗及花、子通用。」

李時珍曰: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朮,尖長糙澀,面 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 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蕒花之絮。其 子細長,亦如苦蕒子。所云「實如黍稗」者,似與此不同。 其葉亦非蒿類。

子:修治苗同。

《雷斆》曰:「凡采得,去莖、葉,只用實。以布拭去薄殼,令淨, 拌酒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李時珍曰:「莖、葉、花、子皆可用。」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蘇恭曰:「破血下脹,多服令人下痢。」

《別錄》曰:「下血,止痛,治產後餘疾,止金瘡血,極效。」 大明曰:「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 霍亂水瀉。」

李時珍曰:「小便尿血,新者研末服。」

附方

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即止。集簡方 折傷瘀血在腹內者,「劉寄奴、骨碎補、延胡索各一兩」, 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便各一合,頓溫服之。 千金方

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酒煎服。不可 過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藥也。衛生易簡方 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湯火傷灼: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上,後乃 摻末,並不痛,亦無痕,《大驗之方》。凡湯火傷,先以鹽末 摻之,護肉不壞,後乃摻藥為妙。本事方

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即止。聖惠方 小兒夜啼:「劉寄奴半兩,地龍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 灌少許。」聖濟總錄

赤白下痢,陰陽交帶,不問赤白,劉寄奴、烏梅、白薑等 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薑。艾元英如宜方

劉寄奴部紀事

[编辑]

《南史宋本紀》:「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 彭城縣綏輿里人,姓劉氏雄。」請幫助識別此字。有大度,身長七尺六 寸,嘗伐荻新洲,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洲 裡,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擣藥。問 其故,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 不殺之?」答曰:「劉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叱之皆散, 仍收藥而反。又經客下邳逆旅,會一沙門謂帝曰:「江 表當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創,積年不愈,沙門有一黃藥,因留與帝,既而忽亡。帝以黃散敷之,其 創一傅即愈。寶其餘及所得童子藥,每遇金創,傅之 並驗。

蒲公英部彙考

[编辑]

釋名

地丁。土宿本草  蒲公英:唐本草

鳧公英。千金方  《僕公罌》。圖經

鵓鴣英。庚辛玉冊 耩耨草。

《金簪草》·       蒲公丁

白鼓釘       耳瘢草。

狗乳草、       大丁草。

燒金草、       地膽草。俱綱目

孛孛丁菜。農政全書紫花地丁。俗名

蒲公英圖

蒲公英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

孛孛丁菜考

[编辑]

又名「黃花苗」,生田野中,苗初塌地生,葉似苦苣葉微 短小,葉叢中《間攛葶》稍頭開黃花,莖葉折之皆有白 汁。味微苦。

救饑

採苗、葉,煠熟,油鹽調食。

元扈先生曰:「南俗名黃花郎」,《本草》名「蒲公英。」

《本草綱目》

[编辑]

蒲公英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名義未詳,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 《圖經》作「僕公罌」,《庚辛玉冊》作鵓鴣英。俗呼蒲公丁,又 呼黃花地丁。淮人謂之白鼓釘,蜀人謂之耳瘢草,關 中謂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 如金簪,頭獨腳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

韓保昇曰:蒲公英草,生平澤田園中。莖、葉似苦苣,斷 之有白汁,堪生噉。花如單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蘇頌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 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俗訛為「僕公罌」是 也。

寇宗奭曰:即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 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皆有者,因風而來。 李時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 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 嫩苗可食。」《庚辛玉冊》云:「地丁葉似小萵苣,花似大旋 葍,一莖聳上三、四寸,斷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 根。可」制汞。伏三黃。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 諸山,陳州亦有,名「燒金草」,能鍛朱砂。一種相類而無 花者,名「地膽草」,亦可伏三黃、砒霜。

苗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蘇恭曰:「婦人乳癰水腫。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 朱震亨曰:「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丁腫。」 李時珍曰:「摻牙烏鬚髮,壯筋骨。」

《蘇頌》曰:「白汁塗惡刺、狐尿,刺瘡即愈。」

發明

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本經》必用 之。」

朱震亨曰:「此草屬土,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 入陽明、太陰經,化熱毒,消腫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 湯,入少酒佐服,治乳癰,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微 汗,病即安矣。」

蘇頌曰:「治惡刺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 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 小豆色。嘗聞《長者論》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則愈,痛 亦除,瘡亦即痊,未十日而平復如故。楊炎《南行方》亦 著其效云。」

李時珍曰:薩謙齋《瑞竹堂方》有「擦牙烏鬚髮還少丹」, 甚言此草之功,蓋取其能通腎也。故東垣李氏言其 為少陰《本經》必用之藥,而著《本草》者,不知此義。

附方

還少丹,昔日越王曾遇異人得此方,極能固齒牙,壯 筋骨,生腎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鬚髮返黑,齒落 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緣,當珍 重之,不可輕泄。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 公罌。」生平澤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後亦有放花者。連 根帶葉,取一斤洗淨,勿令見天日,㫰乾,入斗子解鹽 一兩,香附子五錢,二味為細末,入蒲公草內淹一宿, 為二十團,用皮紙三四層裹,札定。用六一泥,即蚯蚓 糞,如法固濟,入竈內焙乾,乃以武火鍛通紅為度,冷 定取出,去泥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嚥任便,久久方 效。瑞竹堂方

乳癰紅腫: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擣爛,水二鍾,煎 一鍾,食前服,腫覺病即去矣。積德堂方

疳瘡疔毒蒲公英擣爛覆之,即黃花地丁也。別更擣 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一

多年惡瘡。蒲公英擣爛貼。救急方

蛇螫腫痛方同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