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5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五十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五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三十五

  小兒吐瀉門二

  王肯堂證治準繩吐瀉 夏秋治裡 冬春治表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

  涼劑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宿食 心腹痛

  禁忌 吐 寒吐 熱吐 毒氣吐 傷乳吐 瀉 冷瀉 熱瀉 傷食瀉 驚瀉 暴瀉

  久瀉 飱瀉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吐瀉 吐啘哯 瀉 吐瀉 傷風吐瀉 傷食吐

  乳 冷熱吐瀉

  陳治幼幼近編吐瀉

藝術典第四百五十五卷

醫部彙考四百三十五[编辑]

小兒吐瀉門二[编辑]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吐瀉[编辑]

小兒吐瀉併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 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 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 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 剋化,然後水穀分。臍上一寸有分水穴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 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 失宜,乳食不節,遂致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 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 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 也。有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 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要須詳 審。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白朮散、和中散主之。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 散主之。

夏秋治裡[编辑]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 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併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 用益黃散主之。

兒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 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 肺、睡、露睛、喘氣。

心驚悸。飲水

脾。困倦饒睡。

肝:呵欠煩悶。

腎不語畏明。

當先視兒兼臟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 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 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 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 之。

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 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 也。

「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 「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 逆也。

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 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 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 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 黃散。」

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 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 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 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 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 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 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 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 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 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 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 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 之劑;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 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编辑]

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 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 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 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潔古云:「身溫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 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 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 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 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潔古云。「身涼吐瀉不渴者。則知為寒。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

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 以涼藥治之,又不能散,謂之「本傷風。」醫者亂攻之,因 脾寒積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證多睡 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 風,風退則痢止,宣風散主之,後用史君子丸補其胃。 亦有諸吐瀉久不瘥者,則脾虛生風而成慢驚矣。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 減半。生薑煎服。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涼劑[编辑]

曾氏云:「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 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錢氏以吐瀉身 熱,瀉黃多渴作熱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 間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間服。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编辑]

曾氏云:「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 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 沉濡,此為冷也。」《錢氏》以吐瀉身涼,瀉青不渴作寒病, 在秋以益黃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黃散、大青膏相間 服。

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 等分,煎服。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编辑]

《錢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冬春, 用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宿食[编辑]

《錢氏》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也,宜下之。」馮承務子五歲, 吐瀉壯熱,不思食飲。《錢氏》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 面色恍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恍白者,神怯也。黑睛 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 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 縱恣酒慾,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 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 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 瀉,入腎則益虛。但宜以消積丸磨化之,為微有食也。 如傷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亦可下 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氏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 當下之,此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 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

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 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编辑]

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 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 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编辑]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 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 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 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 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 陰癇。治之乃暫斷其乳,輕者週時,重者三日,宜頻與」 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 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 傷得之者,若再以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 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 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 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 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 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 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 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 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 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编辑]

吐沬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熱。

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

吐水心痛者蟲痛。

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

面恍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 散主之。

冬月吐蚘,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 丁香二粒亦可。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肉、川椒。 嘔吐皆主脾胃,古人謂脾虛則嘔,胃虛則吐是也。嘔 者有聲無物,吐者有物無聲。若手足指熱,喜飲熱湯, 或睡而露睛,皆胃氣虛弱也,用異功散。若手足指熱, 飲冷,或睡不露睛,屬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若作渴 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經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 嬰兒在乳母,尤當節飲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兒吐 瀉,故不可不慎也。

論吐之原,難以枚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風嗽吐,傷 乳吐。其吐則同,其證有異,各述於後。

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 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 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除宿冷,用當歸散,水 煨薑、陳皮煎服。或間投沖和散、理中湯及薑橘湯、定 吐飲。如諸藥不效,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面赤脣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 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 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并 五苓散、小柴胡湯,並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 服熱藥,先投菉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積吐,眼泡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 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 為食積所傷吐酸。氣。或宿食并出。兒小者哯乳不 化是也。先用五苓散薑汁溫湯調下和解。次以烏犀 丸主之。最小者投三稜散化癖丸。

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 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證。 宜去風化痰,先投清肺飲,次小柴胡湯為治。若嗽久 而肺虛,土不生金,故面白脣燥,乾嗽乾嘔而無痰,可 溫補為上,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如意膏為治。 傷乳吐,纔乳哺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 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 治法宜節乳,投三稜散。

此外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多必 要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下痰之劑,皆 可服之。

毒氣吐詳見後。

夾驚吐。張渙三香丹之類。

疳積吐出。《本事方》。

凡霍亂吐不止者,伏龍肝細末二錢,以蘆稷米炒黃 煎湯調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過,煎湯調下亦好。若 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编辑]

小兒寒吐者,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入乳 變敗,兒若飲之,故嘔吐也。乳母當食後揑去舊宿敗 乳,急服理中湯,次用釀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夾乳吐 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藥不效,胃氣將絕,藥不能下,當 服「靈砂丸。」如大便通,宜來復丹二藥常用,驗。

寒吐之證,面目脹,額汗出,脈沉遲微寒氣停於胃,故 胃不納而吐出也。「噦逆」者,由胃氣虛甚,過服剋伐,使 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也。風寒在 胃者,用理中丸。胃氣虛者,六君子湯。風涼所致者,宜 捏去敗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釀乳法。若嘔吐清涎,夾 乳而吐,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厚味,用東 「垣清胃散。」若乳母飲醇酒,用葛花解酲湯,飲燒酒,服 冷米酢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異功散。 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異功散。」乳母勞役者, 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乳母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 遙散。」乳母鬱怒傷脾者,用歸脾湯。乳母脾虛血弱者, 用六君芎歸,其子亦服三五滴。氣血虛而乳熱者,子 母俱服「八珍散」,仍參「熱吐霍亂」治之。

熱吐[编辑]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 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乾嘔無物,宜香薷飲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 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瞤 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 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 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 「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 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 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 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毒氣吐[编辑]

《巢氏》云:「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遂吐下 不止,藥熏臟腑,煩惱頓乏,為中毒氣吐下。」

傷乳吐[编辑]

乳下嬰兒乳哺太過,或兒睡著而更。乳豈有厭足, 以致脾不能運,胃不能受,滿而溢,故令嘔吐。長此不 已,遂致慢驚,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 暫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乳丸,化乳消 食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滿溢之 證,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治吐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 留者,謂之哯乳,但以炒麥芽三錢,橘紅一錢丁香三 分水煎服之立止。

[编辑]

論瀉之源,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 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 白色,額有汗,多用沖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薑煎服, 并守中湯、參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檳榔丸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弔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 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次 以錢氏白朮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 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 作瀉。面脣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子,腥臭異常,身 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當 歸散合和煨薑、棗子煎服。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小者, 化癖丸、三稜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 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 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 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 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 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溫白湯調下,香薷散調中止 補。「錢氏白朮散。」六和湯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 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 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積,後止 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烏犀丸,續用沉香檳 榔丸、參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餅調理。

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粘,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 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稜散,水 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神麴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 檳榔丸、不驚丹調治。

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食不消, 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 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 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 㕮咀,五苓散加黑牽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薑煎 服。去脾風,瀉黃散;調脾氣,參苓白朮散。

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 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 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 和飲水,蔥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水煨薑煎 服,及投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痿黃,腹脹腳弱,頭大項小,髮稀 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癥癖 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 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 加三稜、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沉香檳榔丸,及 化癖丸、蘆薈丸、沒石子丸。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 三稜散、快膈湯。自然痊愈。

若瀉或痢,青色,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 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與服,扶表救裡。方進當歸散 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清米 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 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 和脾胃,去陰邪。

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 肌瘦,煩躁不寧,宜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 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 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 投,或服萬安飲、四神丸

冷瀉[编辑]

湯氏云:「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穀不化而泄。」錢仲陽 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當用益黃散 加減治之。大便青白,口不煩渴,冷積瀉也,理中湯主 之。若口鼻吸風寒之氣,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 用理中湯,後用異功散。命門火衰,不能溫蒸中州之 氣,故脾胃虛寒者,用益黃散及八味丸。脾胃虛弱者」, 五味異功散。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氣虛寒者, 人參理中湯。寒水侮土者,益黃散。肝木乘脾者,四君 柴胡散。手足竝冷者,加木香、乾薑。治者審之。 丹溪云: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 蜜湯調服。

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熱瀉[编辑]

薛氏云:「右顋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惡冷 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 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肝火 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 和丸。乳母尤當忌厚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 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 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 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傷食瀉[编辑]

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 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胸膈脹滿, 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 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 脾氣傷而未復,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 之物,及喜熱者,竝加木香、乾薑。乳食已消,腹痛已止」, 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餘有 別證,當參各門。

《錢氏》云:「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 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 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 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 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 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 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 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 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驚瀉[编辑]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 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主 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進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 燥,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 子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剋於脾,脾土 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 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證也。亦有因乳母脾虛 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及飱泄」,法當平肝補脾,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 肝邪彌甚,甚則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 之變證也。凡見驚證,只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 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致瀉 搐而自安矣。今已見吐瀉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 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暴瀉[编辑]

《巢氏》云:「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 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 變為赤白滯利也。」

久瀉[编辑]

大法補虛消積。

《鳳髓經》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致使終年瀉不休。項 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 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 油。脣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脾命即休。」

飱瀉[编辑]

《醫書》謂之水穀瀉,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 脾,益黃散主之。

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 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史君子 丸、益黃散主之。

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 益黃散二服,後用宣風散導之。胃宜再補,宜參大科 飱泄門用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编辑]

吐瀉[编辑]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 干於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啘哯[编辑]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 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於胸 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後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 隨出之為吐也。宜調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 後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脣白者,此因乳 母胃寒,取涼食冷飲,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而不 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 食入腹,與氣相搏,傷於脾胃,則氣逆而吐也。其證若 此,宜溫胃止吐調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藥磨化, 不可駃下,恐脾胃愈虛而生風也。凡風冷變壞之乳, 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後飼兒。若 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下利 也。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冒熱,或 因飲酒,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或 兒乘熱哺啜,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 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 宜微下之。虛者以穩藥磨化,後調其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煩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者,此 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於血氣,故身熱 呵欠煩悶,口中氣熱也。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 調氣止吐,發散風冷。

《吐逆》,脣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 宜先下之,後調其氣。

吐逆,早晚發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 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 吐也。宜與鎮驚去熱止吐。

吐逆。面恍白。無精光。口中氣冷。口頻撮。不思乳食。吐 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黏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 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 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日而咯血。他醫 以桔梗湯、防己圓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 乙治。乙下褊銀圓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 乙曰:「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 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不甚便。蓋 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能發搐。依法只宜 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上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 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 輕重先後為治也。」

啘哯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穀 不能傳化,隨氣出也。啘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穀無 所出,故俗謂「乾嘔」也。哯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 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妳。」當便與空乳,令吮即 定,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编辑]

瀉色白者,冷瀉也。此由小兒腸胃虛弱,因解脫風冷 干之,或因食寒飲冷入於腸胃,冷氣相搏為利下也。 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竝宜調中。若又傷風冷,前後 重沓,冷甚則瀉不止,而為泄注也。

瀉色赤者,熱瀉也。此由小兒腸胃本挾虛熱,而風冷 乘之,入於腸胃之間,熱氣相搏而為利下,故其色赤 也。宜微下之,以導其熱,後調其氣。

瀉色乍赤乍白,或水或穀者,此冷熱瀉也。由小兒腸 胃先因有冷而復傷熱,或先因有熱而復傷冷,腸胃 宿虛,冷熱交攻而為利下。宜調其冷熱,和養其氣。 瀉色黃赤紅黑者,皆熱也。赤黑者有毒,竝微下之,然 後調氣。

瀉色青發熱,有時睡臥不安者,此驚瀉也。小兒糞黃, 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肝木為風,肝木來刑脾土,宜 早治之,不爾則變脾風而發瘈,瘲則難治也。所謂糞 青者,須纔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時黃,良久乃青 者,非也。小兒安者皆然,不可認為青糞也。若瀉色青 白,穀不化者,此謂冷也,宜溫補脾胃,發散風冷 瀉。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見,髮稀饒啼,或喫泥土。 時有蚘蟲。此疳瀉也。宜止瀉退疳。

瀉多日,脣口及糞色皆白,糞頗多者,久因成冷,脾胃 衰困,恐變脾風發癇,宜防備溫養,補助脾胃。

瀉於暑熱時多患者,謂時熱及飲食皆冷故也。不傷 於熱,必傷於冷。若傷熱伏暑而瀉者,則心臟煩熱,必 小便不利,清濁不分,瀉色赤黃,宜利小便解暑熱。若 小便快而瀉者,冷瀉也,色必青白,穀不化,宜溫脾胃 止瀉。

瀉者不可急以熱藥止之,多變為痢而下膿血也。當 審察冷熱證候,詳度緩急施治也。

吐瀉[编辑]

吐瀉多病於春夏秋三時,惟冬時絕少者。蓋吐瀉皆 因脾胃虛,冷熱所致,以冬時陽氣在內,多食溫暖,少因水漿故也。設有患者,必因傷於乳食也。若春時病 吐瀉者,多因於風;夏時病者,多因於熱;秋時病者,多 因於冷。凡治吐瀉者,必當審其時候,觀其形證,察其 溫涼寒熱,如此則無誤矣。

傷風吐瀉[编辑]

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呵欠煩悶,多睡,口中氣粗, 如先已曾經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 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臟兼見之證,發散者,大青膏 服之,補脾者,後服「益黃散。」此錢乙所用藥也。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呵欠煩悶。口中氣熱。飲水 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 中津液。以止其渴。錢乙用白朮煎湯服之。然後發散 風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瀉昏睡露晴者。胃虛熱也。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呵欠悶亂,不渴,哽氣, 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先補 脾。錢乙先用益黃散,後發散其風,用大青膏。此二病 於春冬多也。

傷食吐乳[编辑]

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 瀉也。凡吐乳瀉黃赤者,傷熱乳食也。若吐乳,瀉青白 者,傷冷乳食也。竝宜微下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 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內,壯熱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 色者,是傷乳,當微與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 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溫涼,不思乳,大便 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瀉 其所實者,而補其脾胃虛者也。

吐瀉有兼臟證者,兼肺則睡露睛喘氣,兼心則驚悸 飲水,兼脾則困倦饒睡。吐瀉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則呵欠煩悶; 兼腎則「不語畏明。」

冷熱吐瀉[编辑]

吐瀉在五月中已後,身壯熱者,此熱也。小兒臟腑中 十分中九分熱,此因傷熱乳,或胃熱入內,吐乳不消, 瀉深赤色,宜與解熱《錢乙》用「玉露散。」

吐瀉在六月中已後,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 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多白少似褐,或食 乳,或不食乳,宜少補脾而大解熱。錢乙「少用益黃散, 多用玉露散。」更宜審察冷熱,如兒大熱瀉色赤黃者, 此熱多依五月中後治之。

吐瀉在七月中已後,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脣白、多 啘而不渴錢乙於食前令多服「補脾益黃散」,於食後 少服「解熱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熱。若身大溫瀉後黃 者。依六月中已後為治也。

吐瀉在八月中已後。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啘瀉 青褐水。錢乙只用益黃散補脾。不可下。

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較之江浙, 則氣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溫暖, 六月入伏之後纔熱,七月熱盛,八月熱尚未退,雖冬 月晴多便暖,雖夏月陰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熱 時候,便為定論。《經》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 之異宜。」況每歲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拘定月日 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 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 四時之氣。各適其宜。

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 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於腸胃 之間,名曰「霍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 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 瀉,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 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 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 暑吐瀉。不為霍亂也。

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 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可服理中湯。寒甚 腹痛轉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 足厥冷,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竝四逆湯。 已上諸證病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藥不能療此證 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 香薷散解伏暑。《坯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 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爾。當補脾胃,不令 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新久,宜 煎錢乙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 津液內耗,而引飲不止,內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 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

《陳治幼幼近編》
[编辑]

===吐瀉===小兒吐瀉,有熱、有寒、有虛、有積、有驚,但因乳母所傷 而致者為多。凡手指熱則胃熱,手指冷則胃寒,腹痛 欲按者屬虛,不可按者屬實。寒者氣暖神清,面白肢 冷,吐乳不消,糞色青白,宜「理中湯或異功散加藿香、 肉果、砂仁。」熱者食乳即吐,四肢五心煩熱,脣紅作渴, 糞沫焦黃,小便赤少,瀉黃散加木通、滑石。傷暑者,藿 香飲,或五苓散。《傷乳食》者,昏睡噯氣,不思乳食,肚熱 腳冷,吐出酸穢,瀉如敗卵,腹不可按,宜保和丸,或平 胃散加麴芽、半夏、丁香。《傷風》者,身溫乍熱乍寒,咳嗽 氣急,天麻散加防風。虛者,睡則露睛,吐乳不消,瀉糞 不變,懶貪乳食,手指常冷,腹痛喜按,異功散、白朮散、 助胃膏。驚者,面色青黃,乳食不化,泄瀉青色。宜六君 子湯加柴胡、釣藤、木香。大抵先吐後瀉者。多屬於熱。 先瀉後吐者。多屬於虛。有但吐不瀉,但瀉不吐者,宜 於「大方脈中參治。又當根其致病之由而藥之,不可 拘於吐瀉上著力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