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卷目錄

 山總部彙考

  詩經周南卷耳 邶風旄丘 鄘風定之方中 載馳 魏風陟岵 秦風終南 陳風

  宛丘 周頌般

  周禮地官山虞 夏官山師

  爾雅釋山 釋丘

  易緯洛書甄耀度

  山海經中山經

  管子地數

  史記夏本紀

  淮南子墬形訓

  說文

  釋名釋山 釋丘

  風俗通義林 麓 京 陵 丘 墟 阜 培

  博雅釋山

  圖書編五鎮

  洞天福地記五鎮 十大洞天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山總部總論

  孔叢子論書

  韓詩外傳論仁者樂山

  朱子語類地理

  圖書編山總敘 論中國之山 天下山分四條分主二十八宿 論周嶽與虞夏商

  不同漢嶽與虞周不同 五嶽諸名山總敘

山川典第四卷

山總部彙考[编辑]

《詩經》
[编辑]

《周南卷耳》
[编辑]

陟彼崔嵬。

《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陟彼高岡,

山脊曰「岡。」

陟彼砠矣。

石山戴土曰「砠。」大全安成劉氏曰:《爾雅》「石山戴土」,謂崔嵬土山戴石為砠。今《集傳》從《毛氏》,而不從《爾雅》者,豈以其書後出也歟?

《邶風旄丘》
[编辑]

《旄丘》之葛兮,

前高後下曰「旄丘。」

《鄘風定之方中》
[编辑]

《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京」,《高丘》也。

《載馳》
[编辑]

陟彼阿丘。

偏高曰阿丘。李巡曰:「謂丘邊高。」

《魏風陟岵》
[编辑]

陟彼岵兮,

山無草木曰「岵。」

陟彼屺兮,

山有草木曰「屺。」《釋山》云:「多草木岵,無草木屺。」傳言無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與《爾雅》正反,當是傳寫誤也。

陟彼岡兮,

朱註山脊曰「岡。」

《秦風終南》
[编辑]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朱註《紀》,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寬平處也。

《陳風宛丘》
[编辑]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朱註「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大全濮氏曰:「宛丘」,因以為其地之名。

《周頌般》
[编辑]

陟其高山,嶞山喬嶽。

朱註「高山」,泛言山耳。嶞,則其狹而長者。喬,高也。嶽,則其高而大者。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

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

「物為之厲」,每物有蕃界也。《為之守禁》,為守者設禁令也。守者,謂其地之民占伐林木者也。案下

《文》林自有衡官掌之,今山虞兼云「林」 者,彼林是竹木生平地者,林、衡掌之。此「山林」 并云者,自是山內之林,即山虞兼掌之。

「若祭《山林》」,則為主而修除且蹕。

「為主」,主辦護之也。修除治道路場壇。此《山林》在畿內王國四方,各依四時而祭。

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 而珥焉。

萊,除其草萊也。「弊田」,田者止也。植猶樹也。田上樹旗,令獲者皆致其禽,而校其耳,以知獲數也。《山虞》有旗,以其主山,得畫熊虎,其仞數則短也。

《夏官》
[编辑]

《山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

按《王制》云:「名山大澤不以封」,故天子立山師,以遙掌之使貢。

掌山林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致 其珍異之物。

山林之名與物,若岱畎《絲枲》,「《嶧陽》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蟲獸。此「遙掌畿外邦國之內山川原隰之物」,使出稅珍異以供王家也。

《爾雅》
[编辑]

《釋山》
[编辑]

河南華。

華陰山。

河《西嶽》。

吳嶽:

《河東岱》。

岱宗、《泰山》

河北《恆》。

《北嶽恆山》。

《江南衡》:

衡山南嶽: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正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鄭注云:「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嶽知者,案鄭注《大司樂》云「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恆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經典群書言五嶽者,皆數嵩高,不數嶽,而鄭云然者,蓋鄭有所案據,更見異意也。其正名五嶽,必取嵩高為定解。下文《別釋》云「河南華,注華陰山」者,案《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孔安國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然則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下皆倣此。在華陰縣界,故曰華陰山也。云「河西嶽,注吳嶽」者,在西河之西,一名無嶽。鄭元云「在汧。」云「河東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鄭元云「在博。」云「河北恆」,注北嶽。恆山者,下文「恆山為北嶽」是也,鄭元云在上曲陽。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嶽」者,《禹貢》云「岷山導江」,又曰:「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經。」然則江水經此山之北,東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鄭注《大宗伯》云:「五嶽南曰衡」是也。

山三襲,陟。

襲亦重。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謂之襲,故以「襲」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猶重也」,是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

《兩山》相重。成,重也。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

一、《成坯》

《書》曰:「至于大坯。」案此文則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坯。「《書》曰」者,《禹貢》文也。孔安國云「山再成曰坯。」與此不同者,蓋所見異也。鄭元云:「大坯在修武、武德之界。」張揖云:「成皋縣山也。」《漢書·音義》臣瓚以為皆非。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坯乎?瓚意當然。

山大而高,《崧》

今「中嶽嵩高山」,蓋依此名。《詩·大雅》云:「崧高維嶽。」毛傳云:「崧,高貌。」《釋名》云:「崧,竦也,亦高稱也。」李巡曰:「高大曰崧。」此則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嶽。今之中嶽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

言岑崟。言山形雖小而高《欽崟》者,名岑也。

銳而高嶠。

言鑯峻:銳則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嶠。《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其中曰員嶠。」蓋同此也。鑯音尖尖本字也

卑而大《扈》。

扈,廣也。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禮記·檀弓》云:「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扈扈爾』。」鄭註云:「扈扈謂大廣。」蓋取此義也。

「小而眾」,《巋》。

《小山叢羅》。言小山而眾叢萃羅列者,名巋。

「《小山岌》,大山峘。」

《岌》謂高過。言小山與大山相並,而小山高過於大山者名峘,非謂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屬」者嶧。

言「駱驛相連屬。」言山形相連屬,駱驛然不絕者,名嶧。駱驛,連屬不絕之辭。《禹貢》云:「嶧陽孤桐。」《地理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蓋取此名也。

獨者,蜀

蜀亦孤獨。言山之孤獨者名蜀,案《說文》云:「蜀,蟲名。」《詩》云:「蜎蜎者蜀。」《釋蟲》云:「蚅,烏蠋。」郭云:「大蟲,如指,似蠶。」此蟲更無群匹,故云「蜀亦孤獨。」既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

《上正章》。

《山上平》。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

山中央高,言山形中央蘊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岡。」

謂山長脊。孫炎云:「長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長脊名岡。《詩》云:「陟彼高岡」是也。

未及上翠微。

近上旁陂。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

山頂冢:

《山巔》。

「崒」者,厜。音雖夷

謂「峰頭巉巖。」此二句釋《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傳云:「山頂曰冢。」鄭箋云:「『崒者崔嵬』。雖音字小異,義實同也。」是取此文為說。彼云「冢」者,謂山頂也。《釋言》云:「巔,頂也。」故此郭云山巔。彼云「崒」者,謂山巔之末,其峰巉巖厜㕒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

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言山形如堂室者密,此《尸子綽子》篇文。引之證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

防隄。此「盛」讀如「粢盛」之盛,隄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隄防者亦名盛也。

巒,《山嶞》。

謂山形長狹者,荊州謂之巒。《詩》曰:「嶞山喬嶽。」「凡物狹而長,謂之嶞。」則此言山嶞者,謂山形狹長者,一名巒也。注曰:「嶞山喬嶽。」乃《周頌般》篇文也。

重甗隒。

謂山形如累兩甗。甗,甑也。山形狀似之。因以名云。孫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鄭眾註《考工記》云:『甗,無底甑』。《方言》云:『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故知甗也。

左右有岸厒。

《夾山有岸》。謂山兩邊有水,山與水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宮,《小山霍》。

宮謂圍繞之。《禮記》曰「君為廬宮之」是也。宮猶圍繞也。謂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宮,小山名霍也。註「《禮記》曰」者,《喪大記》文也。鄭註云:「宮謂圍障之也。」引之者,證宮為圍繞之義也。

《小山別》,大山鮮。

不相連。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

山《絕陘》,

《連山》中斷絕。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多小石磝。

多礓礫。礓礫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釋名》曰:「小石曰礫。」

多大石礐。

多《盤石》。盤,大石也。山多此盤石者,名曰「礐。」

多草木岵,無草木峐。

皆見《詩》。「峐」當作「屺。」案:《詩·魏風》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傳》云:「山無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與此不同者,當是傳寫誤也。王肅解依《爾雅》。

山上有水埒。

有「停泉。」謂山巔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無水,澩。

有停潦。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澩

山》。無所通谿。

所謂「窮瀆」者。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即溝瀆也。「《山》有」而無通流者,名谿。所謂者,《釋丘》云「窮瀆,汜」者也。云「與注川同名」者,即《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土,謂之「崔嵬。」

石山上有土者。

土「戴石為砠。」

「土。山上有石」者。《詩·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傳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與此正反者,或傳寫誤也。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

別山陵間有水者之名。謂山間有水者名澗。《詩》云「考槃在澗」是也。其陵間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為岫,

謂《岩穴》。謂山有岩穴者為「岫」也。

《山西》曰「夕陽。」

暮乃見日。日即陽也。夕始得陽,故名夕陽。《詩大雅」公劉》云:「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是也。

《山東》曰「朝陽。」

旦即見日。謂山頂之東,皆早朝見日,但是山東之岡脊,總曰朝陽。《詩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

《釋丘》
[编辑]

丘一「成為敦丘。」

成,猶重也。《周禮》曰:「為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詩·衛風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是也。「一」,孫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別云:「如覆敦者,敦丘」,則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猶重也。」與孫氏意異。《注》「《周禮》曰:為壇三成」者,此《秋官司儀職》所載文也。鄭司農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證「成」為重也。

再成為《陶丘》。

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貢》曰:「濟水東出于陶丘北」是也。濟陰定陶者,濟陰郡名,定陶,縣名也。《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銳》上為《融丘》。

鑯頂者。丘形再重而頂鑯者,名「融丘也,

三成為崑崙丘。」

《崑崙山》三重,故以「名」云。丘形三重者,名崑崙丘。《崑崙山記》云:「崑崙山一名崑丘,三重,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乘」者,乘丘。

形似車乘也。或云。乘者。謂稻田塍埒。郭氏兩解:一云形似車乘也。一或云,「乘謂稻田塍埒。」塍,市陵切。許叔重云:「塍埒,稻田畦,隄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乘丘。」《春秋莊十五年》,「公敗宋師于乘丘」,是因丘以為名乎?

「如陼」者,陼丘。

水中小洲為「陼。」陼,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為《陼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

「頂上汙下」者。水潦,雨水也。丘形頂上汙下,雨水停止而成泥濘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

形四方。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絕高為之京。

人力所作。言卓絕高大如丘而人力所作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傳》,楚敗晉師于邲。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楚子曰:云云,「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乎?」是其類也。

非人為之《丘》。

地自然生。李巡云:「謂非人力所為,自然生者。」孫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還」,《埒丘》。

謂「丘邊有界埒,水繞還之。」還,環,遶也。埒,小隄也。壝土為之。言此丘邊有其界,埒外則為水潦,繞環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

頂平。丘頂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澤中有丘都丘。

在《池澤》中。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澤中者,因名《都丘》。

《堂途》《梧丘》。

《途道》:《途》,道也。梧,遇也。當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

言為道所規畫。右,謂西也。還,繞也。畫,規畫也。言道出丘西,而復還繞之者,名畫丘,若為道所規畫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

《道出丘南》。謂「道過丘南,若為道負戴,故為戴丘。」

《途出》其後《昌丘》。

道出丘北。道過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 其左《營丘》。

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此釋丘之前後左右有水過之者名也。左右,猶言東西也。《地理志》云:「齊郡臨淄城中有丘」,即營丘也。《志》又云:「泰山萊蕪縣,淄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泲。」然則淄水出萊蕪,經臨淄過營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泲。言此以證水出其左者,名營丘。

「如覆敦」者,敦丘。

敦,盂也。案《周禮·九嬪職》云:「凡祭祀,贊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禮》曰:「主婦執一金敦,黍有蓋,凡設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飾也,飾象龜形。」《孝經緯》說:敦與簠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為異。郭氏言敦盂,舉其類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邐迤沙丘。

《旁行連延》。《說文》云:「邐,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連延也。」連延,謂連接延長,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鉅鹿有紂所作沙丘臺,在東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臨丘,前高旄丘,後高陵丘。

《詩》云:「旄丘之葛兮。」此四者,釋丘形左右前後高,而名不同也。《詩》云「旄丘之葛兮」者,《邶風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

《詩》云:「陟彼阿丘。」謂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名阿丘也。「《詩》云:『陟彼阿丘』」者,《鄘風載馳》篇文也。

宛中,宛丘。

宛,謂中央隆高。按:《詩·陳風》云:「宛丘之上兮。」《毛傳》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孫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以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為宛丘。」作者嫌人不曉,故重辯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從先儒也。

《丘背有丘》為負丘。

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此解《宛丘》之狀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負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負丘」也。

左澤定丘。

謂「丘之東有澤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

「宋有泰丘社」,亡。見《史記》。謂丘之西有大阜者,名太丘,宋有太丘社,亡見《史記》。按《六國年表》,周顯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太丘社亡是也。蓋依丘作社,在宋國,于時亡去,故云「太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畝」《畝丘》。

《丘》有隴,界如田畝。李巡曰:「諸丘如田,畝曰畝丘。」孫炎云:「方百步,郭以為田畝之壟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詩·小雅·巷伯》云:「『楊園之道,猗於畝丘』是也。」

《如陵》,陵丘。

陵,大阜也。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釋地》文也。

丘上有丘,為宛丘。

嫌人不了,故重曉之。

陳有宛丘。

今在陳郡陳縣。

晉有「潛丘。」

今在太原晉陽縣。

淮南有州,黎丘。

今在壽春縣。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說者多以州、黎、宛、營為河南,潛、敦為河北者。案此方稱「天下之名丘」,恐此諸丘碌碌未足用當之,殆自別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詳其名號,今所在耳。此郭氏破先儒說天下名丘未當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記》:「毛遂入楚,謂平原君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意相類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號所在,今所未詳知也。

==
《易緯》
==

《洛書甄耀度》
[编辑]

嶓冢山上為狼星。武開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 圄。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大別為地理,以天合,以 地通。「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上為天苑星。政山在崑 崙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之地為井絡,帝以 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星。桐柏為地穴,鳥鼠同穴, 山之幹也,上為掩畢星。熊耳山,地門也,精上為畢附」 星耳。

《山海經》
[编辑]

《中山經》
[编辑]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 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云。 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 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穀也, 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 是謂「國用。」

《管子》
[编辑]

《地數》
[编辑]

桓公曰:「地數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地之東西二萬八 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 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 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樹穀也,戈矛之所發,刀幣之所 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 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桓公 曰:「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管子》對曰:「昔者桀霸有天 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里之亳而用有餘。天非獨為 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財物也。伊尹善通移輕 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疾徐之筴,坐起之費,時也。」黃 帝問於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 乎?」伯高對曰:「請刈其莞而樹之,吾謹逃其蚤牙,則天 下可陶而為一家。」黃帝曰:「此若言,可得聞乎?」伯高對 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 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 見榮者也。苟山之見其榮者,君謹封而祭之。距封十 里而為一壇,是則使乘者下行,行者趨,若犯令者,罪 死不赦,然則與折取」之遠矣。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 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 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 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 二。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尸滿野,此見戈之本也。 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天財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對 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一曰 上有鉛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 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此山之見榮者也。苟山之見 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 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然則其與犯之遠 矣。此天財地利之所在也。」桓公問於《管子》曰:「以天財 地利立功成名於天下者,誰子也?」管子對曰:「文武是 也。」桓公曰:「此若言何謂也?」管子對曰:「夫玉起於牛氏 邊山,金起於汝漢之右洿,珠起於赤野之末光,此皆 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遠而至難,故先王各用於其 重,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令疾則黃 金重,令徐則黃金輕。先王」權度其號令之徐疾高下, 其中幣而制下,上之用則文武是也。

《史記》
[编辑]

《夏本紀》
[编辑]

《道九山》。

《索隱》曰:「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內方岐」,是九山也。

《淮南子》
[编辑]

《墬形訓》
[编辑]

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 孟門。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荊阮、方城、殽阪、井陘、令 庇,句注、居庸。

八紘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 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 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 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 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凡 八極之雲,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

《說文》
[编辑]

《山》
[编辑]

《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釋名》
[编辑]

《釋山》
[编辑]

山,產也,產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 曰陵」,陵,隆也,體高隆也。

山頂曰「冢」,冢,腫也,言腫起也。山旁曰「陂」,言陂陁也
考證
山脊曰「岡」,岡,亢也,在上之言也。

山旁隴間曰「涌。」「涌」猶「桶」,桶狹而長也。

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稱也。

山小高曰岑。岑,嶄也,嶄,然也。

上銳而長曰「嶠。」形作橋也。

小山別大山曰「甗。」甗,甑也。甑一孔者,甗形孤,出處似 之也。

山多小石曰「磝。」磝,堯也。每《石堯》堯獨處而出見也。 山多大石曰「礐。」礐,學也。大石之形。學,學形也。

「山有草木曰岵。」岵,怙也,人所怙取以為事用也。 山無草木曰「屺。」屺,圯也,無所出生也。

山上有水曰「垺。」垺,脫也,脫而下流也。

石載土曰「岨」,岨臚然也。土載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 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 山下根之受霤處曰「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潤也。 山中藂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

山足曰麓。麓,陸也。言水流順,陸燥也。

《山體》曰「石。」石格也。「堅」,捍挌也。

「小石曰礫。」礫,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間料料然,出內氣 也。

《釋丘》
[编辑]

《丘》,一成曰「頓丘」,一頓而成,無上下大小之殺也。 再成曰「陶丘」,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 三成曰「崑崙丘」,如崑崙之高而積重也。

《前高》曰《髦丘》,如馬舉頭垂髦也。

「《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涇上有一泉水, 亦是也。

偏高曰「阿。丘。」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高也。

《畝丘》丘,體滿一畝之地也。

「圜丘」,方丘,就其方圜名之也。

「銳上曰融丘。」融,明也;明,陽也。凡上銳皆高而近陽者 也。

「如乘」曰「乘,丘」四馬曰「乘。」一基在後,似車,「四列」在前,似 駕馬車之形也。

如陼者曰「陼丘」,形似水中之高地,隆高而廣也。 水潦所止曰「泥丘」,其止污水,流不去成泥也。

「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往所都聚也。

《當途曰梧丘》。梧,忤也,與人相當忤也。

「道出其右曰畫」,丘人尚右,凡有指畫,皆用右也。 「道出其前曰載」,丘在前,故「載」也。

道出其後,曰昌丘。

「水出其前曰《阯丘》。」阯,基趾也,言所出然。

「水出其後曰阻丘」,此水以為險也。

「水出其右曰沚丘。」沚,止也。西方義氣有所制止也。 「水出其左曰營丘。」

「《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宗丘》,邑中所宗也。

《風俗通義》
[编辑]

《林》
[编辑]

謹按《詩》云:「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傳》曰:「山林之士,往而 不能反。」《禮記》:「將至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林,樹木之 所聚生也。」今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里,予前臨郡,因 侍祀之行,故往觀之。樹木蓋不足言,猶七八百載間 有衰索乎?

《麓》
[编辑]

謹按《尚書》:「堯禪舜,納于大麓。」麓,林屬於山者也。《春秋》: 「沙麓崩。」傳曰:「麓者,山足也。」《詩》云:「聸彼旱麓。」《易》稱「即鹿 無虞」,以從禽也。

《京》
[编辑]

謹按《爾雅》:「丘之絕高大者為京。」謂非人力所能成,乃 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傳》:「莫之與京。」《國語》:趙文子 與叔向遊於九京。今京兆京師。其義取於此。

《陵》
[编辑]

謹按《詩》云:「如山如陵。」《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又天 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春秋左氏傳》曰:「殽有二陵,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殽在弘農澠池縣。其語曰:「東殽西殽,澠池所高。」《國語》: 周單子會晉厲公於加陵。《爾雅》曰:「陵莫大於加陵。」言 其獨高厲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 也。

《丘》
[编辑]

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 居,以避其害。禹決江疏河,民乃下丘,營度爽塏之場, 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 中央下,像形也。《詩》云:「至于頓丘,宛丘之下。」《論語》:他人 之賢丘陵也。《爾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 在河北。」

《墟》
[编辑]

謹按《尚書》「舜生姚墟。」傳曰:「郭氏之墟。」墟者,虛也。郭氏 古之諸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惡 人存焉,是以敗為丘墟也。今故廬居處高下者,亦名為墟。姚墟在濟陰城陽縣,帝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 也。

《阜》
[编辑]

謹按《詩》云:「如山如阜。」《春秋左氏傳》,魯公伯禽宅曲阜 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屬於山陵也。今曲阜 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雒北芒坂即為阜也。

《培》
[编辑]

謹按《春秋左氏傳》,「培塿無松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 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卬名之為部矣。

《博雅》
[编辑]

《釋山》
[编辑]

岱宗謂之泰山,天柱謂之霍山,華山謂之太華,常山 謂之恆山,外謂之崏嵩,岣嶁謂之衡山,蜀山謂之崏 山,吳山謂之開山,薄落謂之幵頭,土高有石山,山產 也;石,䄷也。冢,腫也。嶽,确也。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 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 九,崑崙虛有三山,閬風、板桐、元圃,其高萬一千一百 一十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𣶒,畎》,《嶰谿谷》。外字下疑應有方字

《圖書編》
[编辑]

《五鎮》
[编辑]

《東鎮沂山》《東安王》在沂州。

《南鎮會稽山「永興公」在越州》。

「中鎮霍山《應聖公》」在晉州。

《西鎮吳山成德公》在隴州。

「北鎮醫巫閭山《廣寧公》」在營州。

《洞天福地記》
[编辑]

《十大洞天》
[编辑]

第一,王屋洞,小有「清虛天」,周迴萬里,王褒所理,在洛 州王屋縣。

第二委羽洞,大有虛明天,周迴萬里,司馬季主所理, 在武州。

第三,西城洞,太元總真天,周迴三千里,王方平所理, 在蜀州。

第四,西元洞三元極真天,廣二千里,裴君所理,在金 州。

第五青城洞,寶仙九室天,廣二千里,甯真君所理,在 蜀州青城縣。

第六赤城洞,上玉清平天,廣八百里,王君所理,在台 州唐興縣。

第七羅浮洞,朱明曜真天,廣一千里,葛洪所理,在博 羅縣,屬修州。

第八,句曲洞,金壇華陽天,廣百五十里,茅君所理,在 潤州句容縣。

「第九,林屋洞,左神幽墟天」,廣四百里,龍威丈人所理, 在蘇州吳縣。

第十,括蒼洞,成德隱真天,廣三百里,平仲節所理,在 台州樂安縣。

《三十六洞天》
[编辑]

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寧德縣。

「泰山蓬元洞天」一千里,在兗州乾封縣。

「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縣。

華山總真洞天三百里,在西嶽。

常山總元洞天一百里,在北嶽。

嵩山司真洞天三千里,在中嶽。

《峨眉山虛淩太妙洞天》,三百里,在嘉州峨眉縣。 《廬山洞虛詠真洞天》,三百里,在江州潯陽縣。

「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一百八十里,在越州餘姚縣, 劉樊得道。

會稽山,極元陽明洞天三百里,在越州會稽縣,《夏禹 探書》。

太白山,元德洞天五百里,在京兆盩厔縣,太上所現 壇。

《西山天寶》極元洞天三百里,在洪州南昌縣,洪崖所 居。

大圍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縣,傅天 師所居石室仙壇。

潛山天柱司元洞天一千三百里,在舒州桐城縣。《九 天司命》。

武夷山,昇真化元洞天百二十里,在建州建陽縣。毛 竹《武夷君》

鬼谷山貴元思真洞天,七十里,在信州貴溪縣。 華蓋山容城太玉洞天,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 玉笥山《太秀法樂》洞天,百二十里,在吉州新淦縣; 蓋竹山長耀寶光洞天,八十里,在台州黃巖縣,葛仙 公所居。

都嶠山,「太上寶元洞天」八十里,在容州。

白石山「秀樂長真洞天」七十里,在容州北源。

勾漏山《玉闕寶圭》洞天,三十里,在容州,有石室丹井。 九疑山《湘真太虛》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縣。 洞陽山《洞陽隱觀》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長沙縣。 幕阜山《元真太元》洞天,二百里,在鄂州唐軍縣,吳猛上昇處。

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金庭山》,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縣,褚伯玉、 沈休文居之。

麻姑山,丹霞洞天一百五十里,在撫州南城縣,《麻姑 上昇》。

「仙都山」,仙都祈仙洞天三百里,在處州縉雲縣,黃帝 上昇。

《青田山》,青田太鶴洞天四十里,在處州青田縣,葉天 師居之。

天柱山,大滌元蓋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餘杭縣天柱 觀。

「鍾山朱湖太生洞天一百里」,在潤州上元縣。

良常山,良常方會洞天三十里,在茅山東北,中茅君 所居。

《桃源山》,「白馬元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縣。 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華縣。有「皇 初平赤松觀。」

「紫蓋山」,「紫元洞明洞天」八十里,在韶州曲江縣。

《七十二福地》
[编辑]

「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陽觀,乃許長史宅。

「石磕原」在台州黃巖縣嶠嶺東。

仙源在溫州白溪。

南田在處州青田。

玉瑠山在溫州海中。 青嶼山在東海口。

「崆峒」在夏州,黃帝所到。

「郁木坑」在玉笥山,乃蕭子雲宅。

「武當山」在均州。

七十二洞君山,在岳州青草湖。

「桂源」在連州抱福山。《廖先生宅》。

靈墟在台州天台山,司馬天師居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

《天姥岑》在台州天台南,劉阮迷路處。

「若耶溪」,在越州南。《樵風徑》。

「巫山」,在夔州「大仙壇。」

「清遠山」在婺州浦陽縣,「東白山。」

安山,在交州,「安期先生居處。」

馬嶺在郴州,蘇耽上昇處。

鵝羊山在長沙縣,許真君斬蜃處。

「洞真壇」,在長沙南嶽祝融峰。

洞宮在長沙北洞。

「靈源」,在衡州南嶽招仙觀上峰。

「陶山」在溫州安固縣,貞白先生修藥處。

「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天師宅。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

「靈應山」在饒州,施真人宅。

白水源在龍州。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張貞女修道處。

「閤皂山」,在吉州新淦縣,天師行化處。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

「逍遙山」在洪州連西山,許真君修道處。

「東白源」在洪州新建縣,鍾真人宅。

缽池,在楚州北,王真人修道處。

論山,在丹徒縣。

毛公壇,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劉根先生 修道處。

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竇真人上昇處。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淮水上源。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陰君上昇處。

綠蘿山在常德武陵北。

「章觀山」在灃州灃陽縣。

《抱犢山》,在潞州上黨,莊周所居。

「大面山」,在蜀州青城山,羅真人所居。

虎溪,在湖州安吉縣,方真人修道處。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

馬跡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淵法》處。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善卷先生居,古名「枉山。」

《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

「玉峰」在藍田縣。

「商谷」,在商州上洛縣,四皓所隱處。

「陽羨山」在常州宜興縣張公洞。

「長白山」《在兗州》。

「中條山」,在河中永樂縣,侯真人上昇處。

「霍山」在壽州。

「雲山」在朗州武陵縣。

「四明山」在梨州,魏微上昇處。

「緱氏山」,在洛州緱氏縣,子晉上昇處。

臨卭山,在卭州臨卭縣。 白鶴山,相如所居少室山,在河南府,連中嶽。

「翠微山」在西安府終南太乙觀。

《大隱山》,在明州慈谿縣天寶觀。

「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吳天師所隱。

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貞白先生修《真誥》處。

山在萊州,《嶗》。山,仙公會真處。 「西白山,在越州剡縣,趙廣信上昇處。」

天印山,在昇州上元縣洞元觀,仙公行化處。

金城山在《雲中郡》。

「三皇井」在溫州仙巖山。

沃壤在海州東海縣,《二疏》修道處。

山總部總論[编辑]

《孔叢子》。

《論書》
[编辑]

子張問:「《書》云『奠高山』,何謂也?」孔子曰:「高山五嶽,定其 差秩,祀所視焉。」子張曰:「其禮如何?」孔子曰:「牲幣之物, 五嶽視三公,小名山視子男。」子張曰:「仁者何樂於山?」 孔子曰:「夫山者巋然高。」子張曰:「高則何樂爾?」孔子曰: 「夫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四 方皆伐焉;直而無私,典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陰」 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 以樂乎《山》也。

韓詩外傳[编辑]

《論仁者樂山》
[编辑]

問者曰:「夫仁者何以樂於山也?」曰:「夫山者,萬民之所 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 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嵷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 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詩》曰:『泰山巖巖,魯邦 所瞻』。樂山之謂也。」

朱子語類[编辑]

《地理》
[编辑]

或問「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關中一支生下函 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漢水之 北生下一支,至揚州而盡江南諸山,則又自岷山分 一支,以盡乎兩浙閩、廣。」

《江西山》皆是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故皆逆。閩中卻 是自北而南。故皆順。

閩中之山,多自北來;江浙之山,多自南來。

仙霞嶺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脈發去為臨安,又發 去為建康。

問:「岷山之分支何以見?」曰:「江出於岷山,岷山夾江兩 岸而行,那邊一支去為隴。」他本云那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這邊 一支為湖南,又一支為建康,又一支為兩浙,而餘氣 為福建、二廣。

關中之山,皆自蜀漢而來,至長安而盡。若橫山之險, 乃山之極高處。

圖書編[编辑]

《山總敘》
[编辑]

天在山中,《易》取《大畜》之象。夫山雖廣矣,大矣,畜天能 幾何哉?而聖人因象教人,則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殊有得意於山,天之外也。余於山而類編 之,得無《大畜》之意歟?嘗閱載籍,古人於一山一水各 有圖經,余深病載籍弗廣,見聞淺鮮,於殊方圖經未 獲全睹。類編輿地圖書,凡九州之沿革,畿省郡縣之 夷險、九邊之阨塞,四夷之疆域,悉圖而述之,蓋為國 計攸關也。然水與山一也,海且圖焉以萬里海防與 海運所關最重,河且圖焉,以河漕為當今急務。江且 圖焉,以江防亦非細故。乃獨略於山者,得非謂「嶽鎮 祀典」之外,山於國計無與哉?近偶遐想古今英傑挺 生,悉鍾山嶽之靈秀,非可以一方一事比也,山獨可 略耶?但《山志》散漫,遍詢藏書之家,亦視為贅疣,弗之 畜焉。今所得而錄者,不過千百中之一、二耳。且巖谷 勝境,多仙翁禪客假之以棲真、騷人逸士託之以寄 興,而記山遊者,又似縱好異之談,故其中所可圖而 書者愈鮮也。雖然,斯道在天地間何顯何藏、何常何 異?而多識以大畜者,必不為山所局也。是故峰巒之 嶙峋,聳拔天際,巖洞之邃杳,深入地中。奇奇怪怪,詭 異萬狀,非鬼神之工巧,何造物之不可常情測一至 此耶?噫醯甕井,天拘方曲,見睹山類之圖編,亦當為 之長一格云。故《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 而小天下。」

《論中國之山》
[编辑]

按朱子曰:「《河圖》言崑崙為地之中」,蓋中國至于闐二 萬里。于闐遣使來貢,自言其西去四千三百餘里,即崑崙山。今中國在崑崙之東南,而天下之山祖於崑 崙,惟分三幹以入中國,其入外國之山無可考,亦不 足論。今以中國之山言之,其河北諸山,自代北寰、武、 嵐、憲諸州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 脊東之水,流於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太 岳。次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而又 西折為雷首。又一支為恆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 山一千里,其山高甚,上黨在山脊,河東河北諸州在 山支」其最長。一支為燕山,盡於平灤大河以南諸山, 則關中之山皆自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 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嶓冢漢 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 岷山夾江兩岸而行,那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 這邊一支分散為湖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 為衡山,而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則包 湘源而北經袁、筠之」地以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 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 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 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源,「北 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 之大綱也。

《天下山分四條分主二十八宿》
[编辑]

「曰岍岐、荊山、壺口、雷首、太岳、底柱,東方宿也,其次曰 降婁、元枵,以負東海神主。岱山曰歲星,曰析城、王屋、 太行、恆山、碣石、西傾、朱圉,北方宿也,其次曰大梁、析 木,以負北海神主。恆山曰辰星,曰鳥鼠、太華、熊耳,外 方桐柏、嶓冢、陪尾,西方宿也,其次曰鶉首、實沈,以負 西海神主。華山,曰太白,曰荊山,內方,大別、岷山、衡山」、 九江,敷淺原,南方宿也,其次曰星紀、鶉尾,以負南海, 神主,衡山曰「熒惑。」中州,居天下中,其次曰鶉火。大火、 壽星、豕韋,神主,嵩山曰鎮星。

《論周嶽與虞夏商不同漢嶽與虞周不同》
[编辑]

《王制》有恆山、衡山,而不言泰華、嵩山,《舜典》有四嶽而 不言中嶽,蓋《王制》「南北以山為至,東西以水為至,故 五嶽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地,故「五嶽言其 四。」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恆山為北嶽,衡山為南 嶽,嵩山為中嶽。嵩山,崇山縣之崇高山,即《禹貢》之外 方也,初無嵩山之名。職方山鎮有恆、有岱,有華、有衡, 不言嵩高而有嶽山,蓋周都在五嶽之外,故以雍之 吳山為嶽山。此周嶽與虞、夏、商不同也。《舜典》「南嶽」,孔 安國以為衡山,職方山鎮亦曰衡山,是衡為南嶽明 矣。而《爾雅》有二說,河南衡山為南嶽,又以霍山為南 嶽。蓋漢武帝巡南郡,禮天柱山,號曰南嶽,是以衡山 遼遠,而移其神於霍山也。說者謂一山兩名,失之矣。 此漢嶽與虞、周不同也。九州藪澤,在《職方》為九,在《爾 雅》為十,蓋職方以州言,《爾雅》以國言也。《爾雅》藪澤之 名,如吳越之具區,即此揚也;楚之「雲夢」,即此荊也,大 抵不殊。獨晉之大陸,齊之海嵎,周之焦穫,與《職方》不 同。

《五嶽諸名山總敘》
[编辑]

呂東萊先生,晚歲臥家,深居一室,若與世相忘,而其 周覽山川,收拾人物之意,未能巳也。嘗有感於宗少 文「臥遊」之語,每遇昔人記載人境之勝,輒命門人隨 手筆之,目之曰《臥遊錄》,非直為怡神適志之具而已。 矧海,字巨嶽,名山足跡弗能遍,幸有先哲圖記具在, 時時覽之,雖不出戶而神之所遊,不廣且大乎?因而 第之。彼天壽之山,龍翔鳳舞,自天而下。其旁諸山,則 玉帶軍都,綿亙環抱,銀山神嶺,羅列拱護。勢雄氣固, 以奠皇圖。鍾山龍蟠,石城虎踞,渢渢乎大江之險,汪 汪然彭蠡之湖。地控三山,洲分白鷺。惟茲形勝,實南 北之兩都者。次則太華、少華,芙蓉、明星,鴈門之坂,長 平之坡,漆水、沮水,涇河渭河,四塞之國,關中奧區。太 室少室,嶕嶢之竇。左伊右瀍,背河泝洛。嶔崟崤函,天 壇王屋,偉哉周南!中華之域,太白之山,大明之湖。三 觀岱宗,二門天啟。石閭梁父,云云亭亭。憑山負海,臨 漳枕津。太公用之而富,管氏資之以興。蒙羽東峙,鉅 野西馳。尼阜鍾靈,泗源萃氣。乃元聖之所生,實誕育 之闕里。及夫祝融紫蓋之蜿蜒,君山洞庭之吞吐,金 焦京口之奇,天目吳越之祕,青城、玉壘,雲煙之外,匡 廬、峨眉,星辰之裏,五羊之羅浮,八閩之武夷,若斯者 皆韞乾坤之精英,萃萬有之神奇,是誠宇內大觀也。 幾欲長遊遠睇,南窮滄溟,北抵紫塞,東折若木之枝, 西奄蒙汜之谷,頂摩太清,轍環八埏,縱遊以大吾觀 而不吾遂也。東萊「臥遊」之意,詎能忘哉!噫壺丘子謂 「務外遊不知務內觀,務外遊者求補於物;務內觀者 取足於身。」茲錄也,若以之博覽多識,外也;以之怡神 適志,亦外也。惟內觀者雅善於「臥遊」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