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0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卷目錄
金山部選句
金山部紀事
金山部雜錄
金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三卷
金山部選句
[编辑]宋僧性嘉《重遊金山》詩:「景多人立海東面,天近鳥飛 雲上頭。」
明僧道隆《題金鰲峰》詩:「萬古中流為砥柱,應知造化 有奇功。」
僧通問《題慈雲閣》詩:「江光雄壓高低勢,山色晴開遠 近眉。有夢不生緣自寂,無塵可礙眼何疑。」
《金山志略對聯》:「七層天欲盡,八面景皆空。」〈又〉遠色帶 孤嶼,虛聲涵殷雷。〈又〉鄉連江北樹,雲斷日南天。〈又〉山 形無地接,寺界與波分。〈又〉天晴秋見海,山潤午生雲。 〈又〉孤峰屹立昂天柱,萬艦奔流破海濤。〈又〉門前一水 常來遶,屋後三山不斷青。〈又〉檐花半落嵐光重,木葉 亂鳴江雨寒。〈又〉平分沙界空中色,橫截蛟龍水底天。 〈又〉齊梁棟宇金山寺,吳楚乾坤鐵甕城。〈又〉天開圖畫 孤峰秀,地湧樓臺萬泒新。〈又〉《江水湧光》,滌盡逐流凡 氣;《巍山聳極》,頓開超世曠觀。〈又〉屹屹孤高,迴狂瀾於 既倒;淊淊東下,豎砥柱於中流。〈又〉洪流東注吐長江, 煙波萬里;積水北潮吞大海,雪浪千尋。〈又〉《金塔》冠金 山,直上九重擎日月碧濤凌碧漢,還從萬里駕風雲。
金山部紀事
[编辑]《金山志略》:梁天監二年,武帝夢神僧告曰:「六道四生, 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以拔濟之。」帝覺,問諸沙 門,無知者,惟誌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帝即遣 迎大藏經,置重雲殿,積日披覽,創制儀文,三年而成。 乃建道場于金山寺,命諸沙門依式修設。僧佑律師 宣文,大彰感應。
《鎮江府志》:「祐律師姓俞,世居建業。生數歲,入建初寺, 瞻禮踴躍,不肯還家。深精律部,武帝及臨川王知祐 年老有足疾,輿入大內,為六宮請受戒。天監四年,奉 召來金山,證明水陸儀文,所徵祥瑞多極盛。十七年, 年七十六而化。有律學諸部行世。」
《丹徒縣志》:「唐上元中,劉展叛江淮都統李烜悉銳兵 守京口待之。展乃自上流濟,襲下蜀,犯昇。上元二年 正月,田神功使范知新等將四千人自白沙濟,西趨 下蜀,自將三千人軍於瓜洲,濟江,展將步騎萬餘,陳 於蒜山。神功以舟載兵趨金山,會大風,不得渡。還軍 瓜洲,而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遂敗。」
《鎮江府志》:「唐靈坦禪師,太原之文水人,姓武,則天太 后族孫也。母夏侯氏。初妊坦,夢神僧授以寶鑑,光瑩 然曰:『以此寄汝,善保護之』。成童,博通三教諸書,長為 僧,大曆間來潤州之金山。」
《神僧傳》:「唐大曆八年,靈坦禪師卓錫金山。山北有毒 龍穴,常吐氣如雲,近者多病或斃。師居之,毒遂滅。」師 在江北,異跡甚多。
《丹徒縣志》:韓滉建節潤州,時,李希烈反。滉乃閉關梁, 修塢壁,起建鄴,抵京峴,樓雉相望,以為朝廷有永嘉 南狩之事,造樓船戰艦三千,柁以舟師出海門,大閱, 至申浦乃還。時陳少游在揚州,以甲士三千臨江大 閱,滉亦總兵臨金山,與之會。希烈陷汴州,滉擇銳卒, 令裨將王栖曜等進討,將良弩數千夜入,矢及希烈 坐幄,驚曰:「潤州弩手至矣!」遂不敢東。
《鎮江府志》:李贊皇居廊廟日,有奉使京口者,托取中 泠水,其人醉而忘之,泛舟至石頭城方憶,乃汲江水 歸京獻之。李飲之,嘆訝非常,曰:「京口水味有異于頃 歲矣,此頗似石頭城下水。」其人謝過不隱。
裴頭陀,生而胎素,穎異不群,唐河東裴相國休之子 也。休作文送其出家,行頭陀行,精煉形神,清齋一食, 來潤之金山重興殿宇,北巖有蟒,頭陀入洞禪觀,蟒 遂去。得金數鎰,助修建。寺成,竟莫知所之。
《金山志略》:「山有佛寺,建於晉太寧中,名澤心寺。至唐 有裴頭陀斷臂立誓重開山焉。」
《稽神錄》:「光啟中,金山寺西石磯上有異獸,狀如牛,無 角,色黃而毛長可數十丈,引首望城中,久之,復回顧 廣陵寺,僧觀者漸多,乃躍入水,波濤洶湧,如眾車馬聲,移刻乃止。」
《金山志略》:咸平初,澤心寺僧幼聰獻山圖,詔遣內侍 藍繼宗賜大藏經。祥符五年,詔改山名「龍游。」天禧五 年,又遣內侍飾佛像,給錢三百萬,市木修寺。寺僧求 表舊名,詔山曰「金山」,寺曰「龍游。」
《鎮江府志》:「曇穎,達觀禪師嗣谷隱聰,住本州因聖寺, 後乃住金山。嘉祐四年除夕,命侍者持書別刁景純 學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景純大驚曰:『當奈何』?復 書訣別。中夜,候吏報潤州馳書,船將及岸。穎欣然,命 撾鼓升座,敘出世本末,長謝眾僧,各勤修勿怠,曰:『吾 化當以賢監寺』。」次補下座。讀景純書畢,眾僧擁步上 方丈,穎跏趺,揮令各遠立,良久乃化。五年元日也。 《金山志略》:宋元豐中,本山巔五色霞光,夜起達旦始 滅。
了元佛印禪師,姓林,饒之浮梁人。生時祥光上燭,風 骨爽拔,異常孩提,發言成章,多合經史,閭里稱「神童。」 少長,才思俊邁,博古今典籍。為僧嗣開先暹法,雲門 宗也。宋神宗賜金缽,住金山。
佛印禪師遊京師,天子以高麗所貢磨衲賜之。客有 見而嘆曰:「嗚呼善哉,未曾有也。嘗試與子攝其齊衽, 循其絇絡,舉而振之,則東盡嵎夷,西及昧谷,南放交 趾,北屬幽都,紛然在吾箴孔線蹊之中矣。」佛印笑曰: 「甚矣,子言之陋也!吾以法眼視之,一一箴孔有無量 世界,滿中眾生所有毛竅,所衣之衣,箴孔線蹊,悉為」 世界。如是展轉,經八十反,吾佛光明之所照,與吾君 聖德之所被,如以大海注一毛竅,如以大地塞一箴 孔,曾何嵎夷昧谷,交阯幽都之足云乎?當知此衲,非 大非小,非短非長,非輕非重,非厚非薄,非色非空。一 切世間折膠墮指,此衲不寒;鑠石流金,此衲不熱;五 濁流浪,此衲不垢;劫火洞然,此衲不「壞。云何以有思 惟心,生下劣想耶?」《蘇軾聞而贊之》曰:「匣而寶之,見衲 而不見師。衣而不匣,見師而不見衲。惟師與衲,非一 非兩。渺然視之,蟣虱龍象。」
蘇子瞻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諸石。蘇子聞 而笑曰:「是安所從來哉?予以餅易諸小兒者也。以可 食易無用,予既足笑矣,彼又從而刻之。今以餅供佛 印,佛印必不刻也,石與餅何異?」參寥子曰:「然。供者,幻 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夫幻何適而不可?」 遂舉手而示蘇子云:「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 詈人,人莫不怒。同是手也而喜怒異,世未有非之者 也。子誠知拱戟之皆幻也,則善雖存而根亡,刻與不 刻,無不可者。」蘇子大笑曰:「子欲之耶?亦以供之。」 《丹徒縣志》:歌者袁綯嘗從東坡與客遊金山,適中秋, 天宇四垂,一碧無際,江流澒湧,月色如晝,遂共登金 山妙高臺,命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月明幾時有,把酒 問青天。」歌罷,公自起舞。
《金山志略》:蘇子瞻過潤,留寺數日。一日值佛印禪師 挂牌與弟子入室,子瞻至方丈見之,印云:「內翰何來, 此間無坐處。」公曰:「『暫借和尚四大作禪床』。印曰:『山僧 有一問,若答得即便請坐,道不得即輸腰間玉帶』。」公 欣然曰:「便請。」師曰:「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居士向 甚處坐?」公不能答,遂留玉帶,印卻贈以雲山衲衣,公 《乃賦二絕》云:「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會 當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真相稱,乞與佯狂老萬 回。」
《蘇東坡文集》:「宋張安道自翰林學士出守滁州,一日 入瑯琊山藏院,呼梯,梯梁得匣,發之,乃《楞伽經》也。恍 然覺前身,乃知藏僧寫《楞伽》未終而化,即續書殘軸, 筆跡宛然如昔。元豐末,蘇軾過南都,安道出此經授 軾,且以錢三十萬,使鏤板印施江淮間。軾曰:『此經在 他人猶為希世之寶,況于公乎?請家藏為子孫無窮』」 之福。金山主僧了元謂軾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 則無盡。」乃為書之元使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 之板,以為金山常住。乾道中,主僧寶印,即軾寫經處, 扁曰「楞伽室。」
《金山志略》:元豐末,子瞻得請,歸耕陽羨,舟次瓜步,以 書抵金山了元曰:「不必出山,當如趙州接趙王。」元得 書徑來,東坡迎笑問之,元以偈答曰:「趙州當日少謙 光,不出山門接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作一 禪床。」
元祐間,了元禪師住金山,靜夜東望,忽見焦山西北 五色霞光,上燭星漢,亙夕方滅。因即于方丈構妙高 臺,潛對其地。今址在山畔,而為層巒掩蔽,焦山不可 望而見矣。
《夢溪筆談》:金山佛印,與人談笑間化去。吳人鄭夷甫 聞之,喟然歎曰:「既不得壽,得如此去,夫復何憾哉!」乃 從僧授《楞嚴》,忽有所省曰:「死生之理,我知之矣。」後預 知時至,沐浴更衣,屹然立化。
《鎮江府志》:克勤,佛果禪師嗣五祖演,晦堂嘗稱之曰: 「臨濟一宗屬子矣。」後見演,與語,演皆不應,因出不遜語,忿然去。演曰:「待爾熱病時方思我。」克勤至金山,有 寒疾困極,追繹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間,即歸」五祖。 病愈,尋歸。演一見而喜,令參堂,即入侍者寮。方半月, 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演問道。演曰:「提刑少年曾讀 《小艷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 郎認得聲。」提刑應喏喏。克勤適歸,侍立次,問曰:「小艷 詩提刑會否?」演曰:「他祇認得聲。」克勤曰:「祇要檀郎認 得聲。他既認得聲,又何不是?」頃忽有省,遽出,見雞飛 上闌干,鼓翅而鳴。復自言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 室,呈一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 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演曰:「佛祖大事,非 小根劣器所能造詣。」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 禪也。」建炎初,住金山,適駕幸維揚,入對,賜號圓悟大 師。時堂上僧一十八人皆大徹,因名大徹堂云。 別峰印禪師嗣華藏民,湖州人,姓李。幼通六經,從德 山清剃度,後居金山神遊《水府》。
《金山志略》:高宗南渡即位,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 勤入對行在,稱旨大悅,賜號圓悟。又奉旨住維揚雍 熙寺。上問「居金山如何,勤曰:『金山在大江中,臣僧老 且病,願歸林野,以保餘年』。」復敕住江西雲居寺。時大 慧杲亦過金山省覲,後數百年雖有主席,不及復整。 《清波雜志》:韓蘄王在鎮江,一日抵晚,令帳前提轄王 權至金山,仍戒不得用船渡,懇給浮環,偕一卒至西 津,遂浮以渡登岸。寺僧叵測,疑為鬼神,詰得其詳,以 手加額,因指適所歷處皆黿鼉穴曰:「官既不死,他日 必貴。」權後果建節。
《丹徒縣志》:建炎三年,高宗親閱水軍於鎮江登雲門 外。九月,遣制置使韓世忠控守圌山。四年四月,兀朮 由廣德破臨安,世忠自秀州移師鎮江待之,先以八 千人屯焦山寺,以邀「其歸。兀木遣人約日會戰,世忠 遣偏將三百人伏金山龍王廟中,又遣二百人伏江 岸,遣人於舟望之,戒之曰:『聞江中鼓聲,岸兵先入,廟』」 兵繼出,金人果有五騎趨龍王廟,廟中之伏先鼓而 出,五騎振策而馳,僅得其二。有一人紅袍玉帶,既墜 復跳,馳而脫。詰二人,云「即兀朮也。」既而大戰,俘獲甚 眾,又獲兀朮之婿封龍虎大王者舟千餘艘,金人終 不得濟。
《龍舒淨土集》:宋進士虛中王日休,一日附舟至鎮江 間,缺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 校勘刊板廣行。舉筆之時,右手有風疾,其指自掉,寫 字非便。後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 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寫此經。禱于空,指遂不掉,以至 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耳。
宋文文山《指南錄》:「二月二十九夜,予自京口城中間 道出江滸,登舟泝金山,走真州,其艱難萬狀,各以詩 記之。」
《金山志略》:元至治中,僧應深即寺之右建大閣焉,上 嚴萬佛之像,下肖五百羅漢之容。文宗潛邸之日,登 是閣壯深,締構雄偉,出帑金成佛像以贊之。至順中, 深奉佛像以進,上曰:「『閣中萬佛已莊嚴乎』?對曰:『像具 未完』。」即出內府寶鈔五萬緡賜之,名其閣曰「萬壽。」 明別峰禪師洪武初奉敕住山,嘗赴京賀萬壽聖節, 寓雞鳴寺,太祖親臨寺,賜詩曰:「命駕雞鳴訪老禪,知 師昔日住承天。幼年參學心猶切,晚歲修持操愈堅。 蓮發性天香馥郁,月澄秋水玉團圓。一毫照徹三千 界,何必藏身北斗邊。」
《鎮江府志》:明太祖擒偽吳戴院判,時泊江岸金山僧 法誠朝見,應制獻詩曰:「賊寇臨京口,王師出海邊。四 方喧動地,萬姓獨瞻天。笳鼓驚棲雁,旌旗耀戰船。生 擒五千士,齊唱凱歌旋。」上喜賚之。
永樂中,僧道瀾創毘盧閣及兩廊。洪熙改元,葺大悲 殿,新梵像。正統十一年,寺燬。明年,都綱弘䨙重建。是 歲,敕賜藏經,侍郎周忱建庫貯之。主僧寧諼重葺「大 徹堂」於中泠亭側,悟心堂於妙高臺下。景泰中,郡守 白仲賢重構「留雲亭」於山之絕頂。弘治八年,安賢建 五聖閣于毘盧閣之南。
宣德初,金山以賦重役繁,僧皆散去。有司以是事聞 于巡撫,巡撫召諭之曰:「僧民一理也。今或不得其生 而去者,必有故。汝其圖之。」于是群寮相議,以為「廢興 之機,存乎其人。誠得勤能之僧以主之,則其廢斯興 矣。」乃聘瀾師來主寺事。師奉命唯謹。既入寺,即以事 佛為己任,舉廢為急務。晨夕拳拳,如有所失。忽遇宦 「臣尚公義攜師至闕下,懇陳寺之重役頹苦。又得地 官尚書兼署兵部夏忠靖公具本復奏,蒙賜優免。師 遂謝恩歸寺,滌心焚修,賞其勤,戒其惰,僧佃有再犯 不悛者,悉擯斥之。于是上下勸懲,捷如影響。茲山之 勝,煥然改觀。特構永安堂,以招後進。」按:師字文海,蘇 之常熟人,號拙菴,住浙之阿育王奉「旨遷金陵之天 界,係別峰印禪師法嗣。後由承天復遷金山住持。丙 辰正月二十二日,沐浴更衣,趺坐而化,壽六十有九, 臘四十八。後有剃度弟子三人:弘䨙、弘演、弘滋,陞任都綱。滋傳永奫,奫傳安吉。吉之傳子孫不絕,崇祀法 蔭,代不乏僧。綱其文海之功,有光于後,故名永安。」 《丹徒縣志》:「明英宗復辟」,命擢前日諫官得大體者,俾 知大郡。林鶚得鎮江,至郡,立清風大節祠於郡學,祀 范希文、陳少陽、陸君實三賢,訪境內先賢之後,俾入 鄉塾。鎮江漕河經孟瀆頗險,言者請鑿河,自七里港 引金山上流通丹陽以避之。鶚以道遠多石,且壞民 廬墓,言於上,「請按京口插甘露壩故跡,因而復之,以 通舟楫,春夏以插,秋冬以壩,則道里近而工力省。」大 吏從其言,民果稱便。
成化中,僧雪堂於金山閱藏,本郡熊守為助糧。一日 疾終,熊獨坐衙內,忽見雪堂竟入私室,頃報曰:「室人 產一男。」命吏往金山探問,而雪堂是日時沐浴,已入 滅矣。
弘治十六年七月十八日夜,僧安議臥聽江上龍舟 競渡聲,起視,惟見空中火色熒煌,自西船聲繞寺而 去。明旦,安北渡,遇覆舟之溺。
《王文成年譜》:王陽明年十一歲時,其祖竹軒攜往京 師,過金山寺,翁與客酒酣,擬賦詩,未就,陽明從旁賦 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 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客大驚異,復賦蔽月山詩曰: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 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金山志略》:「嘉靖六年七月初一日,夜至三更,忽聞霹 靂一聲,房屋皆震動。天明但見靈觀閣外金柱樓板 上擗破裡半面樓板下擗破外半面。觀者皆異其事, 莫測其理。」
僧師一,號無二,丹徒人,姓朱氏,主甘露,戒行精嚴,為 法門梁棟。明初謁太祖於行在,以詩獻云:「天人西來 乘赤龍,手持寶劍青芙蓉。出師百萬皆英雄,四方上 下雲相從。斬蛟射鯨滄海中,須臾日出扶桑紅。波平 浪息天無風,歸來奏凱登九重。斯民有賴歌年豐。祝 聖壽比南山崇,邦家永永垂無窮。」時有守戒法澄者, 京口吳氏子,主金山,行高能文,亦以獻詩稱旨。 僧一宗,名德乘,廣陵房氏子。年三十,有以姦事誣之 者,自腐以明。遂出而參學四方,遍遊天台、南海、少室、 五臺。已而居金山大徹堂飯僧。郡守秀水鍾某請住 鶴林,規復千餘年,已廢古剎。萬曆十七年冬,合掌語 眾曰:「今有二人求見,勿令入吾室,老僧今日無暇矣。」 頃果有二人至,止之不入,跪竢門外,忽聞歌詩曰:「泥 牛纔出海,木馬又嘶風。欲解箇中語,山重水又重。」歌 罷,端坐而逝。
《鎮江府志》:金山多有異人至,但人未能辨之。孔承寵 初住藏殿,書補殘經,一僧至問曰:「汝書經費自何出?」 孔曰:「自辦。」僧袖出丹砂數兩曰:「此養成熟砂,三分可 成一兩。」語畢即去。時有僧楚山者,素好此術,偶見問 之,求少許試為之。孔平日極惡此術,置砂於佛座,令 僧自取去,因是僧每自炫其能點化。有大理卿某,聞 「僧名,聘去,欲得其訣,惡其祕,不肯授,遂閉之一室,餓 而死。」
《金山志略》:「江有一老黿,夜窟甘露港,日窟金山岸下 以就食。時有一僧與黿狎,客欲見之,僧輒擊魚,呼之 即起,其身四裾,水蛭聚吮。僧用鉗拔出百條,黿快開 口,作聲如笑。夫物之與人狎也如此。」
前馬頭有二僧同提燈出,恭見江面有一人上岸奪 燈,一僧先見即迴避,一僧與之相奪。相奪者病故,迴 避者幸免。
崇禎四年,大江漩渦中突起一獸,如水牛相似,逆流 上行,風波洶湧,久之方沒。
溥、無際住持金山,性慧博記,士大夫至,必曰「金山主 人。」嘗建毘盧閣祖師殿,及修陂塘壩閘,以利寺業。賦 役之免,多其用力。
全體庵能詩。重建「吞海」、「中泠」二亭,學士黃淮書扁,「保 定侯留玉帶。」
金山部雜錄
[编辑]《偃曝談餘》:「金山中泠泉又曰龍井,《水經》品為第一。舊 嘗於波險中汲,汲者患之。僧于山西北下穴一井,以 給遊客,又不徹。堂前一井,與今中泠相去不數十步, 而水味迥劣。」按泠一作零,又作《太平廣記》:李德裕 使人取金山中泠水,蘇軾、蔡肇並有「中泠」之句。《雜記》 云:石碑山北謂之北「釣者餘三十丈」,則中泠之外, 似又有南零北者。《潤州類集》云:「江水至金山,分為 三泠。」今寺中亦有三井,其水味各別,疑似三泠之說也。
《金山志略》:「金山萬川東注,一島中立,丹輝碧映,攬數 州之奇于俛仰間,而下有蟠龍之宮,神靈之府,實天 地間一奇絕處也。」
金山之勝,非獨據江瞰海,並楚之衝而演吳之要地。 其浮江之檻,負崖之屋,椽摩棟接,環山四出,有以夸 天下者也。
潤州大江本與楊子橋為對岸,瓜洲乃江中一渚耳。 潮水昔通揚州城中,唐李紳詩云:「鸕鶿山頂片雲晴, 揚州城裡見潮生。」大曆後,潮始不通。今瓜洲與楊子 橋相連,自楊子距江三十里,瓜洲以閘為限,雖楊子 橋亦不至矣。
李龍眠畫子瞻《照容,弟子由贊佛印像》,亦龍眠筆也, 留金山寺。後東坡過金山,自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 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金山一名獲符山,亦名頭陀巖。按《記》謂「因李錡奏而 易名。」然建中間,揚州陳少游以甲士臨江,韓滉總兵 臨金山,與少游會,則建中時已名金山,非自錡始。梁 天監四年,即金山修水陸會,則金山之名,殆非始于 建中明矣。
金山據海上游,而茲亭據山絕頂。當夫日月踴出,如 金丸躍冶,閃爍激射,沉影浮光,變態無極。若乃陰霾 霧雨、天水蒼茫,上下元同,如鴻濛一氣,混沌未分。時 或長風驟來,驚濤黏天,怒波排空。山根搖而欲浮,地 勢振而若飛。恍如神鰲揚鬐,島嶼騰躍。憑欄俯視,目 眩心顫。海之大觀,于斯為極。舊有亭曰「吞海」,嗣山曹 公始復之。
《偶談》:東坡大風,留金山兩日,云:「塔上一鈴獨自語,明 日顛風當斷渡于湖。」詩云:「塔上一鈴語,湖頭三日風。」 用東坡語也。
《冷齋夜話》:舒王宿金山寺,賦詩一夕而成,長句妙絕, 如曰:「天多剩得月,月落聞歸鼓。」又曰:「乃知像教力,但 渡無所苦」之類,如生成。山谷在星渚賦道士快軒詩, 點筆立成。其略曰:「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及一杯 水,願得青天化為一張紙。」其筆端三昧,遊戲自在。 《青箱雜記》:宋翰林蘇紳公嘗題金山一聯云:「僧依玉 鑑光中坐,人踏金鰲背上行。」時公方舉大科,識者以 「人踏金鰲背上行」乃榮入玉堂之兆,已而果然。公位 止於內相,豈亦詩之讖耶?
《金山志略》:「揚子江心水號中泠泉,在金山寺傍,郭璞 墓下,最當波流險處,汲取甚艱,士大夫慕名,求以瀹 茗。」
東坡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 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蓋《遊金山》與江神指 水為盟耳。
邵半江《題陳圖南小像》云:「磐陀石上淨無塵,嶽色江 聲共此身。莫怪吳儂渾不醒,百年俱是夢中人。」 梅聖俞「山形無地」接一聯絕妙,尾句有味。孫又有句 云:「結宇孤峰上,安禪巨浪間。」可以埒然移之落星湖 心,亦無不可。
《圖經》元虞集記云:「南徐古治,限大江之堧,受眾川之 委,東趨而將至于海。其浸汪洋以無涯,其流舒肆而 莫止。拳然屹立江中以迎其衝者,金山也。」
《名勝錄》:金山灘瀨下,多黿鼉窟宅,每泝洄順流,噞喁 沉浮,或近或遠,出沒浪花間,頗類馴擾可玩。故子瞻 詩有「扣瀾見黿鼉,揚首意自得」之句。
《詩話》云:「金山留題甚多,而佳句甚少,以地勝難稱也。 惟張祜為古今絕唱。《青瑣集》謂孫魴『結宇孤峰上,安 禪巨浪間』」,可以相亞。然移之「南康落星,永嘉江心」亦 可。而楊蟠「天末樓臺橫北固,夜深燈火見揚州」,王平 甫又譏為莊宅牙人語;惟王介甫「天末海門橫北固, 望中沙岸似西興」,始為中的。又孫魴「天多地少,過櫓 驚濤」二聯,誠亦可喜,魴高自許負。其末云:「誰言張處 士,詩後更無人。」
《丹徒縣志》:唐白樂天守杭,江東進士多奔杭取解。時 張祜、徐凝俱至,祜曰:「『僕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佳 句』?祜曰:『《甘露寺》詩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勢盡來』,金山 寺有『樹影中流見,鐘聲隔岸聞』。凝曰:『善則善矣,奈無 野人句云:『一條界破青山色,千古常如白練飛』。祜愕 然,凝果獲選』』。」
呂祖謙曰:「久客江湖,不見偉人。昨至金山,見滕元發 乘小舟破巨浪來,巍然使人神聳。」
陳亞少卿,維揚人,善詩什,滑稽尤甚。嘗遇蔡君謨於 金山僧舍,酒酣,君謨題句屏間曰:「陳亞有心終是惡。」 亞即索筆對曰:「蔡襄無口便成衰。」
《金山志略》:客有問此山何以名金。有云:「昔裴頭陀開 山得金,故名。」客笑曰:「若然,則銀山是得銀,錫山是得 錫也。」殊不知此出自佛書。大地外有香水海以縈之, 海水播溢無常,天帝設四大七金山,浮游於海以鎮 定之。以此山似之,故名之,又何疑哉?
「金山」,從北巖下一穴,能容人出入,中空洞而上數丈石床如案。一洞大方二丈,四面風生,不可久留。 金山中泠水,比他水每甌重一錢,腹瀉者飲一甌頓 止,煮茶無宿垢。
《江心龍門水》深二百丈,似與郭璞墓相連,實不連,勢 亦孤絕也。
金山居大江中,迥然孤秀,詩意難盡,故孫、張詩為第 一。羅隱亦云:「老僧齋罷關門睡,不管波濤四面生。」 客又問何為浮玉,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 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似之,故贈名也。 楊升庵云:「郭璞善地理,凡遇吉地,必剪爪髮以瘞之, 故郭璞墓所在皆有。」
自張祜吟詩後,詩人閣筆,孫魴復吟一詩,時號絕唱。 然魴詩不及祜,如「驚濤濺佛身」之句,寺何其低而小 哉!末句仍自驚衒。即「天多剩得月」一聯,亦未為至,以 其亦可用之落星也。
燕華君《題金山寺》詩云:「濤頭風捲雪,山腳石蟠虯。」 楊升庵云:「唐人韓垂《題金山》詩,當為第一。」張祜詩雖 佳,而結句「『終日醉醺醺』,已入張打油矣。」
中泠井中梯可下,須冬涸時乃可。大可數丈,高可二 三尺。以手捫銀杏樹根直立,不知下至何處乃止。 《金山》有一巨蛇,色黑,其大如斗,人常見橫于山巔,或 踐之,動而去,必不傷人。
金山部外編
[编辑]《神僧傳》:「寶誌公,金陵人,姓朱,少出家。宋大始初,事多 僻異,居止飲食無常度,執錫杖跣行街市。齊建元中, 更多神奇,所言無不驗,士民敬事之。武帝怒其惑眾, 收繫獄。忽景陽下,更見寶誌同七僧分三處應食,因 召侍,尋頗敬事之。祈雨,雨降食魚,魚忽活。已而奏帝, 撰《水陸儀》文。天監中,詔誌同祐律師於金山大會,實」 金山開山之祖。
《金山志略》:唐咸亨中,長安法海寺英禪師夕坐方丈, 忽異人來謁曰:「大覺寺吳僧義濟藏金山水陸儀文 盍,願往求之,于山北寺修設。」言訖而隱。英遂訪義濟 而果獲焉。遂設大會,廣濟孤爽。
《丹徒縣志》:「唐若山刺潤州,好方術,鑪鼎侵用府庫官 錢市藥,遂遇異人授鍊形法,與賓僚同遊金山,自中 流隱去,有遺表留郡中几案間。明皇省表異之,命優 恤其家,又召其弟若水與內臣齎詔尋訪未得。後二 十年,有若山舊吏自浙西奉使淮南,於魚市中見若 山鬻魚於肆,睨其吏延入陋巷中華第,哀其久貧,以」 鐵二十挺化為金遺之。
佛印山居有老僧與沙彌夜禮《觀音經》,忽一夜現丈 六金身,儼然是活菩薩。
《夜話錄》:歐陽文忠公宿采石渡,夜聞相呼之聲,舟尾 忽應曰:「參政宿此,不得擅離齋料,幸為我帶來。」公疑 之,至五鼓,岸上馳驟有聲,舟尾又呼曰:「齋料如何?」行 者答云:「道場不淨,俱無所得,主者已降之罰矣。」公愈 異其事。後遊金山,以告寺僧,僧曰:「半月前,都城錢邦 寧詣寺設齋,方第二筵,其妻乳臥,少頃腥風滅燭,眾」 駭其異。公詢其日,「正宿采石之夜也。」
《金山志略》:「明景泰甲戌,郡守白公命住持弘䨙寧諼, 作亭于頂。或曰晦冥之朝,風雨之夕,雲氣往往停留 其上,故名曰『留雲亭』。」
金山都綱弘䨙,戒臘孤高,成化三年二月十一日涅 槃,托生南京柳千戶家。四歲方言,忽曰:「我是金山寺 弘䨙僧官。」其父異其事,令家人至金山詢問。使曰:「其 生時正是䨙公入滅之期。」及長,送能仁寺出家,胎素 比昔尤善。
《金山》江中有毒龍。變幻百出。船由真州渡。必欲渡此 江。「須大祭乃得,否則必覆。」後以佛力遣去。
金山有一片水銀,大于席,月下或將曙,飛集僧屋,忽 不見。偶一夕,夜月初上,時有山人孔承寵,見所積蘆 柴上一席如銀,近而視之,即颼然飛去。驚問山中僧, 始知之。
往有高僧呼龍曰:「汝能見身乎?」龍即見頭如山。僧曰: 「汝能大,卻不能小,能入吾缽中乎?」龍即入缽中。僧曰: 「汝能出乎?」龍百伎莫能出。僧因與之說法,開其毒惡。 龍請降以聽法。今封順濟龍王是也。即本山伽藍之 一。
金山塔時放舍利光,遊客與僧頻見之。
金山居僧及借寓之客渡江必無傾覆之患,聞神龍 常默為呵護。
《鎮江府志》:「昔有僧號長溪,不知姓里,往來金山,多神 跡。入定天女散花,出定龍子擎缽,神異在山頗多。」 《金山志略》:「江天閣一老僧,號無礙,司一山,晨昏鐘鼓, 寒暑不輟,常持金剛經。偶渡江落水,止淹半身,乃誦金剛經之力也。」
金山伽藍最靈,每夜巡山。偶有房僧酒醉行兇,往殿 前過,即拿進重責二十板,遂推出其殿門,仍閉如舊。 其僧從此改過修行。後受《華山戒》者,不知其終身何 如也。
禪堂有僧覺源夜出經行,忽見山上燈籠火炬,執事 儀從,如上司行狀。遂避於廊廡間,窺其何往,竟回伽 藍殿,不見蹤跡。自云:「莫是夢耶?」身心驚悸。走歸,白其 所以,始知有龍神常出巡山。
永安橋中,夜分有一青臉大人,徐步登岸,至廊廡間, 見有眾人至,復回橋下江而去。
枕江樓老衲號江樓者,虔書《華嚴經》。是日,客多迴互 不下樓,竟至黑夜。其筆放光,滿樓皆明。有沙彌呼:「老 太,夜了何不下樓喫飯?」及舉首,遂深黑矣。始知筆生 光,尤加敬信。
大徹禪堂僧古燈廚下一童不知何來,年二十,見人 惟笑。至齋時堂前歌舞,不知所歌何言,與之言世外 事,始肯點首,知其為異人。後沭浴坐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