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目錄

 雲谷山部彙考

  圖

  考

 雲谷山部藝文一

  雲谷記          宋朱熹

 雲谷山部藝文二

  雲谷二十六詠       宋朱熹

  雲谷山          陳大觀

 雲谷山部紀事

 雲谷山部雜錄

 泉山部彙考

  圖

  考

 泉山部藝文

  泉山           宋錢熙

 九日山部彙考

  圖

  考

 九日山部藝文

  寄題九日山豁然亭     宋朱熹

 九日山部紀事

 岐山部彙考

  圖

  考

 岐山部藝文

  石禪床         宋胡梅所

  桃源口           前人

  誦經壇           前人

  千人洞           前人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五卷

雲谷山部彙考[编辑]

朱子構晦庵之《雲谷》。

「雲谷」,在今福建建寧府建陽縣城西北崇泰里廬峰 之巔。相傳朱子構草堂于此,以為講道之所,即晦庵 也。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建寧府雲:「谷,在嘉禾西北七十 里。」

按《廣輿記》,建寧府:雲「谷在建陽廬峰之巔,內寬外密, 自成一區,朱熹構草堂于此,即晦庵也。有桃蹊、竹塢、 漆園、藥園、茶坂、泉瀑洞壑之勝。」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雲谷在建寧府建陽縣西北,崇 泰里廬峰之巔,朱夫子構晦庵于此,庵至今存。」 按《建寧府志山川攷》:「雲谷山在崇泰里,廬峰之巔,翠 巒環繞,內寬外密,地氣高」寒,上多飛雲。登者緣崖攀 葛,崎嶇數里,始到其上。宋朱熹喜其幽邃,號曰「雲谷」, 構草堂於中,扁曰「晦庵」,為講道之所,有《記》。

按《建陽縣志山川攷》雲:「谷在崇泰里,有記。」朱子草堂 聯:「窗開五月六月寒,人在冰壺中酌酒;門對千峰萬 峰碧,客從圖畫裏敲詩。」

廬峰在雲谷山下。舊有書院,祀蔡氏七賢。宋理宗御 書「廬峰」二大字刻于石。今後山祠名本此。

雲谷山部藝文一[编辑]

《雲谷記          》宋·朱熹

雲谷,在建陽縣西北七十里,廬山之巔,處地最高,而 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內寬外密,自為一區。雖當晴晝, 白雲坌入,則咫尺不可辨,昡忽變化,則又廓然莫知 其所如往。乾道庚寅,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間,榜曰 「晦庵。」谷中水西南流七里許,至安將院東,茂樹交陰, 澗中巨石相倚。水行其間,奔逼澎湃,聲震山谷。自外 來者,至此則已神觀蕭爽,覺與人境隔異,故榜之曰 「南澗」,以識遊者之所始。循澗北上,山益深,樹益老,澗 多石底,高下陡絕,曲折回互,水皆自高瀉下,長者一 二丈,短者亦不下數尺。或詭匿側出,層累相承,數級 而下。時有支澗,自兩傍山谷橫注其中,亦皆噴薄濺 灑可觀。行里餘,俛入薈翳,百步餘,巨石臨水,可跂而 息。澗西危石側立,蘚封蔓絡,佳木異草,上偃傍綴。水 出其下,淙散激射於澗中,特為幽麗。下流曲折十數, 騰蹙沸湧,西抵橫石如齦齶者,乃曳而長,演迤徐去。 欲為小亭臨之,取陸士衡《招隱語》,命以「鳴玉」,而未暇也。自此北去,歷懸水三四處,高者至五六丈,聚散廣 狹,各有恣態,皆可為「亭,以賞其趣。」又北捨澗,循山折 而東行,腳底草樹膠葛,不可知其淺深。其下水聲如 雷,計應猶有佳處,而亦未暇尋也。行數百步,得石壁, 高廣皆百餘尺,瀑布當中而下,遠望如垂簾。視澗中 諸懸水為最長徑,當其委,跣揭而度,回視所歷群山, 皆撫其頂。獨西北望半山,立石叢木,名豺子巖者,槎 牙突兀,如在天表。然石瀑窮源,北入雲谷,則又已俯 而視之矣。地勢高下,大略于此可見。谷口距峽為關, 以限內外。西翼為軒窗,可坐可臥,以息遊者。外植叢 篁,內疏蓮沼,梁木跨之,植杉遶逕。西循小山而上,以 達于中阜。沼上田數畝,其東欲作田舍數間,名以「雲 莊。」徑緣中阜之足,北入泉峽,歷石池山楹,藥圃、井泉。 東寮之西,折旋南入竹中,得草堂三間,所謂「晦庵」也。 山楹前直,兩峰峭聳傑立,下瞰石池,東起層嶂。其脅 可耕者數十畝,寮有道流居之。自中阜以東,可食之 地,無不闢也。草堂前隙地數丈,右臂繞前起為小山, 植以椿桂蘭蕙,芬芳岑蔚。南峰出其右,孤圓貞秀,莫 與為擬。其左亦皆茂樹修竹,翠密環擁,不見閒隙。俯 仰其間,不自知其身之高、地之迥直,可以傍日月而 臨風雨也。堂後結草為廬,稍上山頂北望,俯見武夷 諸峰,欲作亭以望。度風高不可久,乃作石臺,名以「懷 仙。」小山之東,徑繞山腹,穿竹樹南出而西,下視山前, 村墟井落,隱隱猶可指數,然亦不容置屋,復作臺名 以「揮手。」南循岡脊,下得橫徑。徑南即谷口小山。其上 小平田畝,即以祈年,因名之曰「雲社徑。」東屬杉徑,西 入西崦,有地數十畝,亦有道流,結茅以耕其間,曰西 寮。其山之脊蟠繞東下,與南峰西垂相齧,而谷口小 山介居其間,如巨人垂手,拱玩珠璧。兩源之水合于 其前,出為南澗。東寮北有桃蹊、竹塢、漆園。度北嶺,有 茶坡,東北行,攀危石,履仄徑,行東峰之巔,下而復上, 乃至絕頂。平處劣丈餘,四隤皆劖削下數百丈,使人 眩視,悸不自保。然俯而四瞰,面各數百里,連峰有無, 遠近環合,彩翠雲濤,昏旦萬狀,亦非世人耳目所嘗 見也。予嘗名湘西嶽麓之頂曰「赫曦臺」,張伯和父為 大書,甚壯偉。至是而知彼為不足以當之,將移刻以 侈其勝。絕頂北下有魏林,橫帶半巖,木氣辛烈,可已 痞疾,疑即方家所用阿魏者。林下巖中滴水成坎,大 如桮碗,不竭不溢,里人謂之「顯濟」,水旱禱焉。又下為 北澗,有巨石二,對立澗旁,嶙峋崷嵂,古木彌覆,藤卉 蒙絡,最為山北奇處。里人名其左曰「仁」,右曰「義」,歲時 奉祀如法聞。自是東北去,有瀑布出油幢峰下石崖 隒下,水瀉空中數十丈,勢尤奇壯。東南別谷有石室 三,皆可居,其一尤勝。比兩房,中通側戶,旁近水泉,可 引以漱濯,然皆未暇往觀。自東嶂南出小嶺下數十 步,有巨石贔屭,下瞰絕壑,古木叢生,樛枝橫出,是為 中溪別徑。下入村落,其中路及始入南澗,西崖小瀑 之流,各有石田數畝。村民以遠且瘠,棄不耕,皆以貲 獲之,歲給守者以其餘奉增葺費,勢若可以無求于 外而足者。蓋此山自西北橫出其脊,為崇安、建陽南 北之境,環數百里之山,又未有高焉者也。此谷自下 而上,得五之四,其曠然者可望,而奧然者可居。昔有 王君子思者,棄官棲道,學煉形辟穀之法,數年而去。 今東寮即其居之遺址也。然地高氣寒,又多烈風飛 雲所沾器用衣巾,皆濕如沐,非志完神全、氣盛而骨 強者,不敢久居。其四面而登,皆緣崖壁,援蘿葛,崎嶇 數里,非雅意林泉,不憚勞苦者,則亦不能至也。自予 家西南來,猶八十餘里,以故他人絕不能來,而予亦 歲不過一再至。獨友「人蔡季通家山北二十餘里,得 數往來其間,自始營葺,迄今有成,皆其力也。」然予嘗 自念,「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當粗畢,即斷家事, 滅景此山。」是時山之林薄,當益深茂,水石當益幽勝, 館宇當益完美,耕山釣水,養性讀書,彈琴鼓缶,以詠 先王之風,亦足以樂而忘死矣。顧今誠有所未暇,姑 記其山水之勝如此,并為之詩,將使畫者圖之,時覽 觀焉以自慰也。山楹所面雙峰之下,又有方士呂翁 居之,死而不腐。其地亦孤絕殊勝,本屬山北名家,今 亦得之,名曰「休庵。」蓋凡耕而食于吾山者,皆翁之徒 也。往往淳質清淨,能勞筋骨以自給,人或犯之,不校 也。有少年棄妻子從之,問其所授受,笑而不肯言,然 久益堅苦,無怨悔之色。嗚呼!是其絕滅倫類,雖不免 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視世之貪利冒色,沉溺而不 厭者,則既賢矣。因附記之,且以自警云

雲谷山部藝文二[编辑]

「《雲谷》二十六詠       。」 宋朱熹《雲谷》

寒雲無四時,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

南澗

危石下崢嶸,高林上蒼翠。中有橫飛泉,崩奔雜奇麗。

瀑布

峰回危逕轉,垂練忽千尋。不為登山倦,躊躇秋澗陰。

雲關

白雲去復還,黃塵到難入。只有澗水聲,出關流更急。

蓮沼

亭亭玉芙蓉,迥立映澄碧。只愁山月明,照作寒露滴。

杉逕

南起雲關口,縈紆上草堂。天風發清籟,山月度寒光。

雲莊

小丘橫翠几,層嶂復嵯峨。釋耒閒來看,巖姿此處多。

泉峽

入關但平田,復得此清響。何必問仙源,神襟一蕭爽。

石池

兩崖蒼峭石,護此碧泓寒。秋月來窺影,驪珠吐玉盤。

山楹

山楹一悵望,恨此雲迷谷。仙人不可期,縹緲雙髻綠。

藥圃

長鑱劚靈根,蒔此泉下圃。珍劑未須論,丹荑已堪煮。

井泉

山高澤氣通,石竇飛靈液。默料谷中雲,多應從此出。

西寮

畬田種胡麻,結草寄林樾。珍重無心人,寒棲弄明月。

晦庵

憶昔屏山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巖棲冀微效。

草廬

青山繞蓬廬,白雲障幽戶。卒歲聊自娛,時人莫留顧。

懷仙

山臺一揮手,從此斷將迎。不見塵中事,惟聞打麥聲。

雲社

西望多奇峰,北瞰獨仙府。欲致武夷君,石壇羅桂醑。

揮手

自作山中人,即與雲為友。一嘯雨紛紛,無勞三奠酒。

桃蹊

澗裏春泉響,種桃泉上頭。爛紅紛委地,未肯出山流。

竹塢

悄蒨桃蹊北,蕭森竹塢陰。不堪秋夜永,風雨助悲吟。

漆園

舊聞《南華仙》,作吏《漆園》裏。應悟見割憂,嗒然隱空几。

茶坂

攜籯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心寒,跏趺謝衾枕。

絕頂

當年赫曦臺,移治在茲嶺。寥廓無四鄰,三光疑倒影。

北澗

土斷川亦分,北下成陰澗。秀石得佳名,服膺吾敢慢。

中溪

南下東嶺河,云是中溪道。巖樹愛樛枝,石田悲蔓草。

休庵

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絕。無事一往來,茶瓜不須設。

雲谷山          陳大觀[编辑]

「《四書》日行天,萬古仰餘光。讀之十五載,稍稍知慚惶。」 不辭千里遠,意升文公堂。多謝退齋翁,為予指迷方。 初來心猶疑,久之念俱忘。齒齒南澗石,廬峰正斜陽。 雲葉弄晴影,瑤花吹古香。失笑丹崖上,振衣巖溜傍。 須臾林景開,仰見天蒼蒼。晦庵數弓屋,破碎雲中央。 土花照人碧,腐瓦如鴛鴦。下有神仙宅,金碧相焜煌。 玉狗守洞口,白䗫遶丹房。上有赫曦臺,冥邈超八荒。 君山粒米小,滄海寸線長。乃知子朱子,胸次不可量。 道高古無上,聊托千仞岡。斯人今已去,餘跡欣未忘。 悠哉一長嘯,宇宙空茫茫。

雲谷山部紀事[编辑]

《建陽縣志》:「『朱熹字元晦,初居五夫,榜其讀書所曰紫 陽書堂』,以新安有紫陽山,志桑梓也。後結草堂於廬 峰之雲谷,曰晦庵,號雲谷老人

雲谷山部雜錄[编辑]

《朱子語類》:「高山無霜露,卻有雪。」某嘗登雲谷,晨起穿 林薄中,並無露水沾衣,但見煙霞在下,茫然如大洋 海,眾山僅露峰尖,煙雲環繞往來,山如移動,天下之 奇觀也。或問:「高山無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氣漸清, 風漸緊,雖微有霧氣,都吹散了,所以不結。若雪,則只 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處雪先結也。

泉山部彙考[编辑]

泉州府之泉山

泉山在泉州府棠陰里第三十九都。其山週迴四里, 為郡之主山。一名「北山」,一名齊雲山。

泉山圖

泉山圖

[编辑]

按《泉山記》:山頂有水,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 《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 不得上」,即此山也。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泉州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 在州北五里,周環四十里。顏師古注《漢書》,朱買臣所 謂「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山有石乳泉,澄泓清潔,而 味絕甘美,其源遠流衍,下達於江,以泉名山及州,以 清源名郡,蓋亦本於此。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泉山在泉州府,一名北山,一名 齊雲山,在棠陰里三十九都,周環四十里,為郡之主 山。」

龜巖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龜,中空可居。唐林藻、林蘊、 歐陽詹皆嘗讀書于此,有石硯現存。又有崇秀塢、醉 月石。

獅子巖在龜巖之畔。有石巉然,如獅子狀。

清源洞在泉山,有上下二洞。上洞名純陽,在山巔乃 東甌王避漢兵處。後有石室,宋裴道人仙蛻之所,號 「蛻骨巖。」下洞名紫澤,去上洞半里許,有蔡如金真人 祠及丹竈。上有百丈石。山陰有梵剎四區,峻峰疊嶂, 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遊焉。

杖藜泉在清源洞側,若坎井然。相傳蔡如玉手握藜 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清源泉在清源。上下二洞,深不過五、六尺,甘潔無比。 山以泉名,蓋本于此矣。

泉山部藝文[编辑]

《泉山           》宋錢熙

巍峨堆壓郡城陰,秀出天涯幾萬尋。翠影倒時吞半 郭,嵐光凝處滴疏林

九日山部彙考[编辑]

唐秦系棲隱之《九日山》。

九日山:在今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連跨晉江縣界,邑 人以九日登高于此,故名。

九日山圖

九日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泉州九日山,去城十五里,延福 寺之後山也。舊俗嘗以重陽日登高于此,故名。 按《三才圖會九日山圖考》:九日山在南安縣,連跨晉 江縣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無等岩,高丈許,鐫 「泉南佛國」四大字。唐僧無等建庵其側,趺坐四十年。 庵今廢。石佛岩在高士峰之巔,陳洪進鐫佛像于大 石上,建庵以覆之。翻經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羅陀嘗 翻譯《金剛經》于其上。一眺石在蓮花峰之巔,高廣皆 丈餘,登其上則四方萬境舉在目中,故名小清涼石 方廣丈餘,古木數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憇于此。石 竈、石盆、石碾、石硯四石皆在秦君亭側,相傳唐隱士 秦系遺物也。自然磉石,圓如彈丸,周圍丈餘,出于天 成碧玉峽,二石相並,如玉之立。放生池在寺前,上有 翠光亭、惠泉,宋郡從事袁聞一重濬之,陳知柔為銘。 白雲井泉味甘洌,相傳唐進士傅荀嘗旦汲井,見雲 覆水湧,有龍躍其中,又名釣龍井。已上皆九日山延 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 系隱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張光道詩:「淡淡 梨花寂寞春,一聲啼鳥隔花聞。高峰影射金雞月,渤 海晴橫碧嶠雲。」蓮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開八石,若 蓮花然。宋朱文公詩:「八石天開勢絕攀,算來未似此 心頑。已吞繚白縈青外,依舊箇中雲夢寬。」

按《閩書方域志》:「九日山在泉州府南安縣西,邑人以 重九登高于此。或謂有道人言,吾自戴雲山來此,九 日乃到,因以名之。」山奧衍明秀,溪流滉漾,峰巒映發, 隱為一區。自晉以來,縉紳先生以及方外之侶,並從 探憇。至唐秦系棲隱於此。穴硯注:「老子時山中有松 樹千章,盡東晉時物,鬱然幽閟,加以姜公輔、韓偓先」 後寄寓,遂以名勝。至宋,則士大夫餞送雅集,畢會於 此。而延平陳偁兩守泉郡,其子瑩中作山房讀書,鄒 志完浩、郭祥正功父俱來過之。紹興丙子,朱文公尉 同,秩滿就宿此山。傳竹隱伯成載酒愨被,泛舟弄月, 劇飲放歌。此時文公方二十七歲。去之三十年,為淳 熙乙巳。請祠家居,復來重遊,與陳休齋知柔賦詩懷 古,而茲山益增重矣。姜公輔所居峰在九日山東。慶 曆四年,蘇魏公紳大書「姜相峰」三字于石。峰頂有磴, 可坐數人。宋人有《姜相臺》詩,曾楚《公會寺記》稱東峰 亭基,蓋姜相尋幽而營棟者也。公輔沒,并葬于是。秦 系所居在九日峰西。系東渡江,邑人為立亭,號其峰 曰「高士。」石刻篆書「高士峰」三字,蒼勁古質,蘇才翁筆 也。亭旁因石為爐,碾盆硯,皆系遺物,于今具在。恨山 久如童,無復千章之美矣。山麓有寺曰延福,其始晉 太康中所創,去山二里許。其移山麓,則唐大曆三年 寺額,歐陽四門所書也。大中五年賜名建造。五代劉 乙詩:「曾見畫圖勞健羡,如今親見畫猶粗。」山之勝故 可見矣。寺故五十有四,宋元豐間合為延福禪寺云。 有三十六奇,曰神運殿。神運殿者,唐咸通中,僧初建 殿,求材於永春之樂山,遇一叟指引其處,是夕又夢 許護送。既一日,江水暴漲,其筏自至,若神齎運,故以 名殿,曰「靈嶽祠」,謂指木之叟,樂山之神也。祠以祀之, 水旱疫癘,海舶祈風,輒見徵應。宋時累封通遠王,賜 廟額「昭惠。」其後迭加至「善利廣福顯濟」六字。蓋宋時 泉有市舶,郡守歲以四月十一日同市舶提舉率屬以禱。宣和二年提舉張祐陛辭,朝廷至頒御香詣殿 焚之,其重如此。曰肉身王,姓陳名益。熙寧間,有西夏 之警,詔求勇敢士,郡守辟益為巡轄官。元豐間,從守 祈風,睹廟之靈,誓捨身為佐。遂植杖立化,僧以泥益 軀別祠奉之。淳祐中,累封仁福王。曰檀樾林,云:昔殿 宇甫成,夜有神人擁徒歷觀,俄隱于林間,每遇陰雨, 其中有燈自明,曰菩薩坑,曰仙人橋,曰石佛巖,陳洪 進因山石鐫佛焉。乾道中,僧無可建軒曰琴泉,朱文 公書扁,曰「東峰道場」,曰秦君亭、曰姜相臺、曰無等巖。 無等,唐時禪師也,會稽人。居石室四十年不出。刺史 盧仝白三請不至,遣使仗劍云:「不下山,取頭來。」無等 禪寂自若,曰:「身非我有,而況頭耶!」使者還報,仝白嘆 曰:「空生之道,一至是乎!」為詩贈之曰:「九日峰前八十 秋,禪庵遙枕晉江流。師心應共山無動,笑指雲霞早 晚休。」曰:放生池通遠王神,宋時最為靈著,州人祈禱 翕赫,酒肉滂沲。及乎散胙飲福,觴豆雜進,歌喧紛藉。 住山僧禪師慧邃曰:「五教殺為大戒,神實依佛。其有 不從」,卜于神曰:「其誡易殺為仁,則兆吉吉矣。」又曰:「其 誡卻葷茹為蔬食,則兆吉吉矣。」慧邃曰:「神許我哉!」號 于眾曰:「吾教有所謂水陸會者,化刀鋒為金淨土,化 鑊湯為花池,化鍼喉為火喙為天人,化烊銅熱鐵為 香,飲以一色一香為無邊,以十方三世為一會,余將 為是會以報神功。」于是作水陸堂、放生池,歲救物命, 不知凡幾。李邴為之《記》云:曰御書閣,以藏敕書;曰墨 妙堂。堂在奉先院中,林少卿以東壁有蔡忠惠詩,因 以「墨妙」名之。忠惠《東壁詩》曰:「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 花草雜幽香。登臨誰識遲留意,門外埃塵去路長。」末 云:「莆陽蔡襄,慶曆四年二月二十日入延福寺,登秦 君亭,觀白雲井,訪北臺還,書奉先東壁忠惠」字刻。在 泉郡凡六,三在寺,一在州治,一在郡庠,一在洛陽之 涘,在寺者此其一也。泉自唐馬懿公總出守,以儒雅 稱,而姜公輔以相國廬山下,席相秦系從之遊,內相 韓偓寓居此寺,中多題詠。郡人若歐陽四門、林御史 昆弟、史黤、盛昭州,均與李山之沂、周處士朴及宋初 諸公題刻亦多,大抵磨滅巖崖間,獨忠惠詩刻巋然。 奉先之堂,當以其書重矣。僧無可因堂壁有忠惠書, 遂併取柯氏所藏蘇子瞻《瑞鵲詩》及黃魯直《蓮花銘》、 陳瑩中詩若帖,並列壁中。當其世者,若大參李漢老 謝任伯郎、儒冠先溫叔皮詩贊,亦並附焉。求陳知柔 記之。曰亂峰軒,亦無可所建;曰聚秀閣,曰廓然亭,亭 在山半,宋元豐間,天台可師建。朱文公有詩,曰:「思古 臺,臺在山阿。」文公書亭扁曰「仰高」,蓋景行姜、秦二公 之意。曰釣臺,曰一眺石,曰翻經石,梁普通中,梵僧拘 那羅陀翻譯《金剛經》于石上。曰碧玉峽,兩石並立,在 山之陽。張思詩:「野迥方知天廣大,身高更覺石岧嶢。 泉人試為平章看,勝絕何如透碧霄。」透碧霄者,泉清 源山巖也。曰小清涼石。曰石龜,曰石碾,曰石盆,曰石 硯,隱君遺物也。曰自然磉。殿西有石如礎,自然天立, 當時因以架柱。曰白雲井,在北峰之南。唐進士傅荀 寄褐于茲,旭旦汲水,見雲覆井上,波湧其中,有龍躍 起,又名釣龍井云。曰「惠泉」、曰翠光亭,亭在寺前,天光 雲影,上下輝映。曰「晉朝松」,偃蹇蟠屈,異于常木。寺有 老僧《獨坐志》謂晉時所有也,或天陰雨晴時,有龍攫 其上,曰「無名木」,宋時木也,而莫識其名。王龜齡詩:「一 木蒼然老更奇,肯將名與世人知。我來不具知名眼, 深愧平生未學詩。」曰:醉石在高士峰頂,有池一區,其 草如茵,可以醉客。曰:砌石庭庭,今猶在廣庭也。此三 十六奇矣。寺後復有菩薩泉,泉無源也,而出磐石中, 奔湍漱響,當其湧時,名僧生焉。明朝有僧天闢者,隱 居是山。邑簿邵惟善贈以詩:「居山不如延福清,構屋 不如翠光亭。流水迴環此亭下,一派百折絲桐鳴。禪 家老衲僧天闢,黃面傳來人不識。九日山下放牛歸, 摸得撩天白日隙。一入深山四十年,高臥禪床聽雨 眠。常時會客此亭下,班床列坐如神仙。近年亭前山 水碧,古冶龍泉匣中出。昨者我遊九日山,天闢贈我 青琅玕。惜無瓊瑤以足報,且期松柏同歲寒。」讀惟善 詩,天闢為人,可想見也。隆慶中,安溪詹仰庇葬孔希 島其下,而志之曰:「希島不知何許人,善鼓琴,遨遊海 上,問其家不答;問其年,不知也。冬葛夏裘,遺之錢不 受,受輒以與人。時慷慨取琴,鼓數行,遇豪貴客輒避 去,強之鼓,弗鼓。往來泉中四十年,貌不加老。有客知 之者,曰:『此地仙也』」,與顏頭陀各百三十歲。後卒葬于 是山。北有「獅巖」,黃氏始祖葬焉。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九日山在泉州府,連跨晉江縣 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於此。」

無等巖,高丈許,鐫「泉南佛國」四大字。唐僧無等建庵 其側,趺坐四十年。庵今廢。

石佛巖在高士峰之巔。陳洪進鐫佛像于大石上,建 庵以覆之。

翻經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羅陀嘗翻譯《金剛經》于其 上一眺石在蓮花峰之巔,高廣皆丈餘,登其上則四方 萬境,舉在目中,故名。

「小清涼石」方廣丈餘,古木數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 憇于此。 石竈、石盆、石碾、石硯四石皆在秦君亭側,相傳唐隱 士秦系遺物也。

自然磉石,圓如彈丸,周圍丈餘,出于天成。

碧玉峽,二石相並,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從事袁聞一重濬之,陳知柔為銘。

白雲井泉味甘洌。相傳唐進士傅荀嘗旦汲井,見雲 覆水湧,有龍躍其中,又名「釣龍井。」已上皆九日山延 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

姜相峰在九日山之東。唐丞相姜公輔貶為州別駕, 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隱于此,上有石篆刻 曰「高士峰。」

蓮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開八石,若蓮花然。

九日山部藝文[编辑]

《寄題九日山豁然亭     》宋·朱熹

昨遊九日山,散髮巖上石。仰看天宇近,俯歎塵境窄。 歸來今幾時,夢想掛蒼壁。聞名結茅地,恍復記疇昔。 年隨流水逝,事與浮雲失。了知豁然處,初不從外得。 遙連桓杖翁,鶴骨雙眼碧。永歗月明中,秋風桂花白。

九日山部紀事[编辑]

《閩書》:唐秦系字公緒,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入剡。大曆 五年,留守薛兼訓得其文,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 辭疾不就。系詩長五言,與劉長卿、韋應物相善,往來 酬答,而權德輿評之曰:「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偏 師攻之矣。」應物答系詩,亦有五言「今日為君休」之句。 久之,客遊泉州,隱于九日山,穴石為研,注《道德經》者 彌年,自號東海釣客。刺史薛播數往候之,系未嘗一 至刺史門。姜公輔謫居,輒築室與近。張建封聞其不 可致請,就加校書郎。其後東渡秣陵,年八十餘卒。 姜公輔,日南人,唐德宗朝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德宗幸山南,其長女長安公主道薨,詔所司 厚葬之。公輔諫曰:「非久克復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 方在道,宜從儉以濟軍興。」德宗怒其賣直售名,罷為 左庶子。以母喪解服,為右庶子,不遷者久之。陸贄為 相,公輔向贄求遷,贄密謂曰:「竇丞相擬公官屢矣,上 旨不允,尚怒公也。」公輔懼,請為道士,未報。後又廷奏 問故,以贄語對。德宗怒,黜為泉州別駕。來泉,居九日 山,築室,與秦系相近。順宗立,拜吉州刺史。未之官而 卒。系為葬之山中。

岐山部彙考[编辑]

漳州府之岐山

岐山在漳州府城東十五里,三峰秀聳龍江之上,延 袤十里許。山巔有巨石如室,相傳五代高僧楚熙嘗 居此。

岐山圖

[编辑]

按方與《勝覽》:「福建路漳州岐山郭功父有岐山仙亭 巖十詠。」

按《廣輿記》:「福建漳州府,岐山在府城東,與鶴鳴山聯 峙,龍江之上,山巔巨石如室,五代時高僧楚熙居此。 刳竹引泉,竹節間生筍,遂成叢林,今呼瑞竹巖。」 按《三才圖會岐山圖考》:「岐山在漳州府城東十五里, 與鶴鳴山聯峙,三峰秀聳,龍江之上,延袤十里許,五 代時僧楚熙居此。」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岐山在漳州府,與鶴鳴山聯峙, 三峰秀聳龍江之上,延袤十里許,五代時僧楚熙居 此。」

石禪床鑿石為之。

《題詩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滅,可識者數字而已。 《桃源口》

誦經壇,有石斜疊,色如銀,擊之有聲。一作「誦經石。」 一人泉,在虛白巖,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洌可愛。以 其水僅足供一人,故名。

潛翁巖隋唐間,有潛翁者修煉于此。

《石棋枰》在虛白巖。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華照耀,洞 然虛白。

千人洞在掛練石下。洞口狹而暗,其中寬朗,可容千 人。黃巢之亂,郡人多避于此。

謙師巖,僧從儉坎石為室,居四十年,因以為號。已上 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嘗即其景為《十詠》。

石室巖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統 初,有僧絕塵者,修行于此,因作樓巖前以居。嘗刳竹 引水入廚,竹節間生筍,遂成叢竹。今號「瑞竹巖」、 瑞龜巖。

《屏風石》石壁峭削如屏。

青雲洞在山之陰,峭壁巉巖,有石室,深廣丈餘,其上 時有雲氣氤氳。《方輿勝覽》謂「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 詠」,考之舊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謂潛翁、虛白、謙師 三巖俱有鶴鳴山,蓋岐山與鶴鳴山本一山也。今依 舊志移置于此,以足十詠之數。

岐山部藝文[编辑]

《石禪床         》宋胡梅所

空山危石平如掌。雲鎖苔封自昔時。不識山僧曾坐 處。幾回彈舌雨龍歸。

桃源口           前人[编辑]

洞門無鎖白雲深,洞口閑來一問津。安得當時種桃 者,相逢花下說前因。

誦經壇           前人[编辑]

昔人曾此月明中,掃石焚香禮碧空。千載臺空人不 見,野花啼鳥自春風。

千人洞           前人[编辑]

「天生巖穴受千人,隱隱幽深隔世塵。不識人間經幾 劫,洞門依舊鎖閒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