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錄
栟櫚山部彙考
圖
考
栟櫚山部藝文一
栟櫚山記 明羅明祖
栟櫚山部藝文二〈詩〉
栟櫚山 宋李綱
前題 方譽
栟櫚山部紀事
栟櫚山部外編
玉華洞部彙考
圖〈缺〉
考
玉華洞部藝文一
遊玉華洞記 明楊載鳴
玉華洞部藝文二〈詩〉
玉華洞二首 明林鴻
前題 曹學佺
玉華洞部外編
七臺山部彙考
圖
考
七臺山部藝文一
七臺山味道堂記 宋朱熹
七臺山部藝文二〈詩〉
七臺寺 明吳國倫
七臺山部紀事
蓮峰山部彙考
圖
考
滴水巖部彙考
圖〈缺〉
考
滴水巖部藝文
遊滴水巖記 明宗臣
霍童山部彙考
圖
考
霍童山部藝文〈詩〉
霍童山 宋白玉蟾
遊霍童四首 陳嘉言
霍童山部紀事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栟櫚山部彙考
[编辑]宋李綱所稱之《小武夷》。
栟櫚山在今福建延平府永安縣城北二十七都,以 多產栟櫚木故名。其山巖岫千盤,皆神刓鬼劃。《李綱》 目為「小武夷」,即此。
栟櫚山圖
考
[编辑]按《八閩通志·山川攷》:「栟櫚山在延平府永安縣城北 二十七都,多產栟櫚木,故名。宋鄧肅居其下,自號栟 櫚居士。舊傳嘗有神仙往來其間,峰巒巖岫,不可勝 數,神刓鬼劃,高下相屬,煙雲出沒無時,草木蒙茸,四 時一色。宋李綱常目為小武夷。」
「天柱峰」與獅子巖並聳,高百餘丈,其勢如削。
射垛峰舊傳仙人嘗射于降仙臺,以此峰為垛。宋明 道中,耕者嘗得數十箭于臺側觀音巖,在野雲洞側,石壁萬仞。
集仙巖。
頭陀巖相傳唐有裴頭陀者,鐵履渡江,來居此山。披 荊榛,創小庵,坐側石罅,日湧米二升以贍之,客至則 隨增。後人大其竅,米遂絕。
《野雲洞》,「洞中日夕雲霧吐吞。」
降仙臺在山之上,一石高大而平,如臺然。舊傳仙人 時降其上,足跡尚存。臺下有石室碁局,界畫分明,有 黑白數子,左右蒼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雲臺》,
走馬埒山絕頂,寬廣砥平,仙人走馬其上,蹄跡尚存。 銅盤澗流十餘里,瀦而為潭,泓渟涵碧。
《接仙橋》:
天池在山之上,廣一里許,水澄澈不涸。
金剛石:
寶蓋石:
「試劍石」以上俱為栟櫚山之奇勝也。
栟櫚山部藝文一
[编辑]《栟櫚山記 明》·羅明祖
永安溪流四十里為貢川。吾鄉也,間有栟櫚山,有寺 居溪之兩岸者,栟櫚之山。總之,其山循麓迄巒,中邊 俱石,砠者十之一二,草木以朽為泥,石而山,非山而 石,復絕人攀附,不與世人繩屐相交接,寧欺壓霄漢, 留貯煙霞,晴明中往往作千萬丈嶙層勢,仰之者首 不眠,不得盼睞。然一峰未去,一峰錯出,綿數十里許, 曾不以盼睞而盡也。隆隆下下,斷斷續續,界不盈尺, 而歷者登降必浹辰。推其意,祇欲縫雲織霧,苦澗壑 以紆折之行,絕不欲供世人亭梁具,奇甚奇甚!山多 古樹,古藤樹蒔。山之島者,杪必齊其巔。其產于巔者, 低偃如蓋,根爪四出,大風吹之不拔。其樹之藤交加 盤羅,依山之形為形,而巖恃以肆懸「墮之狀,無恐又 藉以塗其童赭之色,是故居者行者,踵相逮也。舟以 楊為《戙維》者眾,雖春亦憔悴。」而為遊之言者,聞之山 下人,未見有倦色流連,莫之或厭。由其奇,不安排,不 刓劃,望之有削者,有砥者,有籥者,有槃者,有几者,有 柩者,有帆者,有冕者,有舄者,有獸者,有鬼者。室必穹 空,泉必瀑布,路必鳥道,非一拳一勺而止也。馬氏女 五人尸解于百丈巖。巖下有龍潭,仙去。故人爭傳其 嶔巇玲瓏,咸僊子丹砂點化而成。故宋李伯紀先生 以讁經此,憩於寺,而目為「小武夷。」寺之側南一壝,其 同時正言鄧志宏先生讀書處也,因祠焉,號以《山,集》 亦如之。溪之左有葛里,有修竹灣,右桃源,桃源之上 是所謂百丈巖者。百丈巖之上為巖梁,梁下一泉至 門已為壑,門徑室堂,宛生成石室之前一梁,人登梁 上。石梁之外未至棲真巖,人穿梁下。先子未遊武夷 時,辭家而居之。余所買者,臨桃源,舊呼為「范家山」,亦 奇,以力未能荒。各景內名數累百,總之曰「栟櫚山。」
栟櫚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栟櫚山 》宋李綱
栟櫚百里遠沙溪,水石稱為小武夷。列岫籠煙紅削 玉,澄潭秋月碧生漪。猿猱飲水聯修臂,樛木連雲擁 老枝。天下幽奇多僻壤,直疑造化惡人知。
《前題》方譽
[编辑]昔年曾到武夷山,今日栟櫚彷彿間。仙子不知何處 去,漫留蹤跡在塵寰。
栟櫚山部紀事
[编辑]《永安縣志》:「宋鄧肅字志宏,少警悟能文,美風儀,善談 論。居栟櫚山,李綱見而奇之,相倡和為忘年友。欽宗 朝為左正言,又擢諫垣。感激言事,凡抗二十疏,言皆 切至,上多採納。紹興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有《栟櫚 集》二十五卷。」
《延平府志》:「明羅天長紫曦,永安人。少有逸志,嗜山水, 尤好老、莊、《抱朴》等書。嘗賈木泛洋,達六鼇山,有異遇, 遂厭珍茹素,探奇武夷。武夷固多顯跡,有呂僊百字 碑,眾莫解。公能辨蝌蚪文,為句比字櫛,刊之行世。隱 武夷峰十餘年,歸廬于栟櫚山六龍窩巖梁諸處。所 講周天易數,四方從遊者日眾,煉性修真,卒年七十」 有九。子明祖,負重名,成進士,潔己服官,皆《天長庭訓》 之貽
栟櫚山部外編
[编辑]《延平府志》:「唐裴頭陀嘗以鐵履渡江,來居栟櫚山,剪 荊棘,結草廬,趺坐其中。座側石竅,日湧米二升以贍 之,客至則增。今竅猶存,後人鑿而大之,米不復出矣。」
玉華洞部彙考
[编辑]《赤松子採藥》之「玉華洞。」
「玉華洞」,在今福建延平府將樂縣天階山之下,相傳 赤松子採藥處也。
考
按《廣輿記》,延平府玉華洞,在將樂縣天階山下,《志》稱 「赤松子採藥處。」
按《延平府志山川攷》:「玉華洞在天階山之下,洞有石 門,相去一二里許,窈而深,繚而曲,中分二路,會于後 門。人窺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楊梅、果子、 藏禾、黃泥六洞,又有靈泉、龍井泉、石泉,合為澗而出 怪石,奇偉萬狀,如世間人物器用。內產藥石,品類頗 多,若石英、寒水、禹餘糧、井泉砂、鍾乳、石燕、龍骨、狗牙」, 此其最名者。入其邃處,有一小竅,上通天光。
按《將樂縣志山川攷》:「玉華洞在天階山下,相傳赤松 子採藥于此。萬曆十二年,巡按御史楊四知親書『玉 華洞』三字。知縣黃仕禎勒于洞額,仍捐俸建亭于洞 門之口,名漱玉亭,有記。由石門而入,將二里許,中分 二路,會于後門,須導者秉炬。中有雷公溪源、楊梅、果 子、藏禾、黃泥六洞,又有靈泉、龍井泉、石泉三泉,其中」 怪石萬狀,絕類人物。最奇曰仙人傘。本府推官盧泮 標曰「積玉柱。」轉曲處書為玉龍首出。又產石英、寒水 石、禹餘糧、井泉砂、鍾乳、石燕、龍骨、狗牙諸藥。其邃處 有竅通天,光射石壁,若雲霞初曙,俗名五更天,推官 盧泮題曰「朝天曙色」,又曰「幽谷陽春。」由石竅出後洞, 景致最佳。
寶華洞,在玉華陰南華左。一室谽谺,僅容周旋一石 穴,泉寒而洌,不盈不涸。
南華洞,在玉華陽,石室方平,景物尤勝。已上三洞,昔 人稱為「三華」者,以此俱屬玉華都。
玉華洞部藝文一
[编辑]《遊玉華洞記 》明·楊載鳴
余至將樂之明年,聞玉華洞號勝絕,乃以春正月三 日偕邑令唐君、進士徐君遊焉。且微曀南行,度三華 橋七里,為藤嶺,有亭在焉。小憇,雨作。飯畢,冒雨行可 二三里,見天階山隆然,眾譁曰:「洞至矣。」石門低偃,側 窺之,窈而黑,乃入。秉炬者先余輩俯躬從之。履舄與 土石升降,足不謀而捷。泉自石罅流兩崖,有聲潺潺, 已或橫亙渟蓄。每十數步,山之老人輒指點陳說。亹 亹時,從者數十人,歡呼動地,煙氣人聲助合,滃鬱燠 如盎,如背汗沾衣,不知洞外晴雨也。有石離列,如余 三人之數,似預設者,坐而休焉。頃之起,見石刻至元 間人題名,磨滅不可讀。洞高處滲液凝結,冰雪崚嶒, 蓋水之久成石者。其中鍾乳石英諸品,往往而有。迤 邐入途欲窮,旋又開廓稍縱焉。忽閟不通,微茫叵測, 繚曲往復,力探旁搜,怪石林羅,撐突崩騰,窮狀極態。 有牛飲水者,有犬蹲地者,有佛趺坐者,有倒垂下瞰 者,有仙耦而據枰弈者,有蓋未張者,有似戶闔叩之 而應者,《田丘畫畛》分者,扆可負柱可倚屋,而竅可左 右窺者,瑰詭傑特,牢籠供獻。其雜然無名而為山中 人強名者,不可勝數。一石立嶔嵌之巔,無上綴傍附, 至孤危而巉峭不可狎。注目久之。徐君云有鐘鼓石, 趨往試焉。鐘微鏗,鼓逢逢然,幾不可辨。唐君得坐處 二石間,上幕而下席,出酒殽共酌。余歌杜少陵「春山 無伴獨相求」之章。二君和之,擊鐘鼓為節,聲響互答, 震薄巖穴。余謂:「昔有人遊而飲而歌而擊石于此否?」 二君曰:「斯遊,天以待君乎?」余謝曰:「上之賜也已。」相顧 大笑,從人亦色若有感者。觴數行,往觀龍潭。潭深黑 似有物云。歲旱乞靈處,路折而空闊,仰視不見所極。 執炬者上行,望之如人循睥睨舉火,微煙颺射,霧色 入暝時度日垂晡,而余輩興亦豪,且登且訊,唯恐失 一佳境也。乃攀緣斗絕,前牽後累,左右翼而進。至所 謂「七層樓」者,足無餘地,擇而後敢投。蓋踐虎尾,摩龍 角,駭汗震掉,不知所如。聞有石棺雪山尤奇,俱不及 往。亟尋洞後,遙見天光,皆大喜。至此特平曠,又一境。 坐定,稍聞外人聲,益覺幽敻。石壁光倒映,雲氣浮動崖缺,樹色交映,若從窗牖中觀。復命酌兩童子歌侑 酒,然望洞口猶在天半。唐君曰:「樂將無極耶?」遂攝衣 上步不任,承以梯。既出,距地猶數十仞,俯可視飛鳥 之背,而雨不止。石角藤刺,鉤衣徐躑躅草濘以下。唐 君獨步先余,憑肩輿,贔顛頓昏,乃達山庵。徐君後至, 舉酒相勞苦,因相與歎一洞之遊,晦明變化,險夷欣 厭者屢矣,而後遂于人生何以異?而世人顧欲據顯 乘便,久愉快終其身,其可得乎?夫是洞誠勝絕,倘加 竅其渾沌,被日月光,出露奇詭,又寄于通都大邑,遇 賞聞人,將遊者無虛日。惟其闇且僻,故無以誇耀于 世。雖以唐君力可遊,而終歲不及遊。徐君生于斯,亦 不能數遊焉。以余方辠于時,而茲遊適自余來始,是 洞雖未為遇余,而余不可謂非遇也,宜有《記》。唐君名 自化,華亭人;徐君名霖,邑人。余泰和楊載鳴由選部 郎中謫尉于此。《記》作于遊之後十日,是歲嘉靖三十 四年乙卯也。
玉華洞部藝文二〈詩〉
[编辑]《玉華洞》二首 明·林鴻
真仙構靈宅,洞府何嵌空。入洞見千里,流泉咽其中。 陰島濕花露,石門度松風。怪石變萬狀,尋幽意無窮。 有時起雲霧,微逕又不通。觸目極杳靄,遊心但鴻濛。
其二
路盡忽有天,容光淡空青。蛻出風露外,了然心目醒。 幽興殊未已,又還宿雲扃。飛夢即蓬島,真心祈《道經》。 終悲向朝市,塵鬢秋星星。
《前題》曹學佺
[编辑]洞口風吹急,人間路信分。俄然一溪水,流出萬重雲。 峽迥樓臺現,巖虛鐘鼓聞。此中有大藥,行叩《玉華》君。
玉華洞部外編
[编辑]《延平府志》:「赤松子,凌虛真君,神農時為雨師,常止西 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按蕭子開《建安記》云:「將樂天 階山下有洞,赤松子採藥之處,號玉華洞。」
七臺山部彙考
[编辑]《唐道人劉聖者所居之七臺山》。
七臺山在今福建境內,跨汀州、延平、邵武三府之地, 高二十餘里,上有七臺: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賢,曰會 仙,曰獅子,曰雲,曰月。相傳唐會昌間,道人劉聖者居 此。
七臺山圖
考
[编辑]按《方輿勝覽》,福建路邵武軍七臺山,在邵武縣東百 里,山有七級,峰巒相比,故名。磅礡於邵武汀、劍三州 之境。昔福唐劉道人居之,號劉聖者,善役虎豹。敕封 真濟慧應大師。
按《閩書方域志》,「七臺山在僊遊縣境,跨汀、延、邵三郡, 境高二十餘里,上有七臺,曰合里,曰文殊,曰普賢,曰 會仙,曰獅子,曰雲,曰月。有庵祀真濟劉大師。庵前有 百花洞,大師蛻化處也。洞畔有石穴常乾,每旱疫禱之,輒有水以灑田中則雨,以飲病者則瘳。」有通判泉, 在通判何兌宅前,其泉清洌。兌居官有清節,故鄉人 以擬之。兌子鎬築臺溪精舍于山下,又名其堂曰「味 道。」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七臺山在延平府順昌縣,高峰 峭壁,幾至千丈,山有微雲即雨,土人以為候。唐會昌 中,有惠應大師于此山乘虎出入,師劉姓,今山中有 劉聖者庵。」
按《延平府志山川攷》:「七臺山在順昌縣,高峰峭壁,幾 至千丈。」
七臺山部藝文一
[编辑]《七臺山味道堂記 》宋·朱熹
武陽何君鎬叔京以書來謂熹曰:「吾先君子辰陽府 君,少事東平馬公,受《中庸》之說,服習踐行,終身不懈。 間嘗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蓋亦取夫《中庸》所謂『莫 不飲食,鮮能知味』之云也。不肖孤既無以嗣聞斯道, 惟是朝夕糞除,虔居恪處,不敢忘先志。子為我記之, 以告後之人,而鎬也亦得出入覽觀焉,庶乎有以自 勵也。」熹惟何公,實先君子太史公同年進士,熹不及 拜其床下,獨幸得從叔京遊而兄事之,因得其學行 之懿,慕仰之深,願得托名於其屋壁之間,固不敢以 不能對。謹按公諱兌,字太和,始為小吏南方,會馬公 以御史宣慰諸道,一見賢之,奏取為屬,因授以所聞 于程夫子者及其平生出處大節,告之詳焉。及馬公 以言事謫死,公歸守其學,終身不變。其端己接物,發 言造事,蓋無食息頃,不《中庸》是依也,鄉人至以「中庸 何公」目之。公于他經亦無不學,而尤盡心于《易》,作《集 傳》若干卷。其忠純篤厚之姿,廉靜直方之操,得于天 而成于學,充于內而不暴于外,世之君子莫能知也。 晚以馬公移書偽楚,斥使「避位之節,列上史官,宰相 惡其分己功,逮繫詔獄,削籍投荒,而終不自悔,以歿 其身。」此其于道,真可謂「飲食知味矣。惟其知之深,是 以守之固而行之樂;行之樂,是以益味其腴,弗能去 也。」抑叔京清夷恬曠,不累世紛,既聞道于家庭,又取 友于四方,以益求其所未至,其銜訓嗣事而居此堂 也,可無媿矣。今又欲由是益自勵焉。是其進之銳而 至之遠。其可量哉。
七臺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七臺寺 》明吳國倫
領郡無奇事,看山一杖藜。群靈趨紺宇,萬樹折丹梯。 啟戶雲先入,登壇晝亦迷。何當謝塵鞅,日望海天西。
七臺山部紀事
[编辑]《邵武府志》:「七臺山乃三佛祖師所居,祖師本無姓,西 域突利屬長民也。父律八剌明義,歸唐高宗,封神策 都尉虞候。其性驍勇,惟敬佛法。以母契丹氏適龔,遂 冒龔姓。父為陝西刺史,抵泰州清水縣,師乃誕,時唐 高宗咸亨三年七月也。師前身是羅漢龍樹尊者,生 而神異,祥遶三匝,命名曰瑞。長而慈惠,不貪榮貴,惟」 欲出家。一日,遇道人于途,道人向龔言曰:「此身不向 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師言下有悟,即辭親出家, 苦行參道,至海外儋州昌化縣,乃地藏菩薩道場。師 隨眾聽法,禪師舉一偈曰:「舟去陸行天正熱,得溫盤 處且溫盤。」師首肯之。禪師曰:「能下一轉語乎?」師應聲 曰:「分明地藏光中好,挂答梅花帶雪香。」久之,師已見 性。以氣味針芥作頌曰:「天闊星沉碧水汪,續留燈影 在虛堂。從今已逐春風便,不覺梅花撲鼻香。」辭去,遍 遊名山,至地名定水,遇二友:一劉姓,名則祖,交趾人; 一楊姓,名原祖,南華人。相見如故。同往參真覺高賢, 求證上道。時閩地雪峰義存禪師,乃折蘆再渡人也。 三人同詣禮拜,禪師特剪髮為頭陀,命法名曰龔志 道、劉志達、楊志遠,蓋取道達遠之意云。時三師在山 修行,已經數載,其于性命根源,無不洞了,乃同詣座 前,願求開示。雪峰師舉三偈,一傳與龔曰:「頭髮蓬鬆 作道修,杖頭挑起五湖秋。吾今付爾支機石,莊峰奇 聳便當收。」一付與劉曰:「平途險路從君去,只在那能 一念間,相逢為上前程馬。」獅子巖前放下擔,一付與 楊曰:「源頭深處置乾坤,萬派流傳兩路分。果是一盤 真皂白,枯木林中別有春。」師三人各受偈,辭祖師,愬舟望郡境,楊適楊源,龔適道峰。而劉師從馮墩過小 溪,見一山高萬仞,侵入雲漢,路逢何公曰:「上人當興 此。」師遂於獅子巖前曬袈裟,誅茅結庵居焉。宋紹興 八年,天旱,籲師求雨,甘霖滂沛,封神濟、真濟、慈濟三 公。淳興十六年,加封圓照顯祐大師。明初,陳友定亂 時,黃洞、鐘石呰凶寇起,官軍勦捕,師現身助軍滅賊, 民得以安。男女染疫道路,白骨如莽。于七臺山中求 法水,一服脫休。及天下定,禮部以三祖師報國護民 聞,敕各山皆如前封。
蓮峰山部彙考
[编辑]連城縣之蓮峰山
蓮峰山舊名東田石,在今福建汀州府連城縣城東 七里許,峭壁攢峰,盤亙數十里。元馬周卿標《山中奇 勝》凡十有三,以隸書刻石。
蓮峰山圖
考
[编辑]按《三才圖會》《蓮峰山圖考》:蓮峰山在汀州府連城縣 東七里許,亭亭秀峙,屹立于群山之表,下寬上銳,望 若蓮花然,故名。舊云「東田石。」其山雖險,上則平曠,可 容萬人。有寨有城,有池,有塹,有雲樓、宣武、西南四門, 舊有蓮峰庵,庵左有丘氏書院,又有開國彭侯祠,有 三君子堂,乃定光古佛道場,今俱廢,獨存元真堂。 按《閩書方域志》,「蓮峰山在連城縣境,山絕險峻,其上 平曠,可容萬人,有寨,有城,有池,有塹,有雲樓、宣武、西 南四門。宋邑人丘鱗率縣民避寇于此,舊呼東田石」, 最為奇勝。元馬周卿以福省架閣攝邑,標為十三景, 隸書巖壁間,曰冠豸、曰蒼玉峽,曰雲棧、曰天梯,曰桃 源,曰清如許、曰芙蓉坡、曰金字泉,曰白雲深處、曰天 光咫尺、曰蒼谷、曰雲虛、曰小崆峒。尚有香爐石、九老 亭。亭之上有九十九階,有仙人下棋處。又有迎春石, 歲立春日,人皆詣石禱祝。近歲遊者益以丹梯、靈芝, 為十五景,而尚不足以盡之。明朝僉憲王高桂《登蓮 峰詩序》:茲山宇宙奇觀也,獨以僻渺,文人學士,足跡 莫逮,吟詠闕焉。推官劉玉成詩序曰:「汀郡諸勝,紫金 弘而敞,朝斗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語大觀靡,蓮峰若 也。」傍有金櫃山,巨石圓整,橫截一縫,若櫃然。山半峭 壁間,又有彭侯芋,葉大如盤,冬夏不枯,遞年子落崖 下,人難取,取以火劑,亦不能熟,舊傳彭侯所種。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蓮峰山在汀州府,宋彭孫嘗居 之。外有石梯石卷,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 則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場,號白雲洞天。」 按《連城縣志山川攷》:「蓮峰山在縣東七里許,屹立群 山之表,亭亭秀峙,遠望若蓮花狀,故名。舊呼為東田 石。元馬周卿改名蓮峰山,復取山間之奇勝者為十 三景,以古篆隸書刻于石。」一蒼玉峽,一雲棧,一天梯, 一「冠廌,一桃源,一清如許,一芙蓉坡,一金字泉,一白 雲深處,一天光咫尺,一蒼谷,一靈虛,一小崆峒。其山 雖險,上則平曠。有寨,有池,有城,有塹,有雲樓、宣武四 門。舊有蓮峰庵,左有丘氏書院,右有開國彭侯祠、三 君子堂、定光古佛道場,惟書院元真堂獨存。此境在 平時可為遊息,遇患難足為一方保障《半雲亭》在山腰,
滴珠崖雷縣令建。
「大觀堂」雷縣令建。
「真空堂」在香爐山右。
白衣庵丘縣令建。
「仰止亭」在「靈芝庵後。」
「聽松亭」在大觀堂右。
超然閣在「三元殿」後,徐縣令建。
十王殿、 卻塵巖、 元天閣、 小團瓢、 元真堂、 「三元殿」、 靜室 靈芝庵、 「九老亭」、 「一線天。」 五老峰。 蓮峰洞。 以上皆新增蓮峰勝境也。
滴水巖部彙考
[编辑]連城縣之滴水巖
滴水巖有水一線,從石竇中出,相傳定光佛駐錫于 此。
考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滴水巖在汀州府連城縣東北 七里,有水一線出石竇,直瀉巖下,相傳定光佛嘗駐 錫于此。」
按《連城縣志山川攷》:「滴水巖在縣北七里,有泉一線 出竇,溜瀉巖下,深不盈尺,瀦不溢,汲不竭,相傳定光 佛駐錫于此。宋政和間,僧密窒創巖宇,歲久傾圮。永 樂間重建。」
滴水巖部藝文
[编辑]《遊滴水巖記 》明·宗臣
余讀《汀記》,歸化東北五里,蓋有滴水巖云。往者徐君 與余談茲巖,大奇也。戊午九月,督兵西征,馳之歸化, 揭君來謁曰:君將出師紫雲乎?則請就滴水駐餐焉。」 明日,以數騎東行,踰嶺,稍折而北,已又折而東,凡三 折至巖。巖壁斗絕,外墜,沿逕而上,揭君遲之。既上有 亭,故名迎仙。余曰:「遲仙不愈迎仙哉!」堂後有亭亭題, 余怪其語腐,因與揭君解衣其中,遂易之曰:振衣已 聞垂雨聲,則滴水巖在焉。其水有三:一出垂石如蓮 者,二從石隙中下,盛之以石盂。揭君曰:「巖人咸飲此 水,嘗之甘,烹茶尤甘。」余曰:「蓋天漿乎?」其石蜿蜒而曲 折,若龍足戲雲中,而時隱時現者,余怪焉。稍前,有斗 石下垂,類蓮而華者,因名之曰垂蓮。水中石亦類蓮, 而不名者從水也。又俯而睇其右隅,有僧在焉,爐煙 陰陰上也。余曰:「何僧?」揭君曰:「此《記》所稱懶僧者也。」其 既化而坐數日矣。迺巖人始知之,則大異之,因泥軀 祀之。此其軀也。旱而禱,輒雨;舁之禱,輒大雨。則嘆曰: 「有道哉!有道哉!夫人者,宜顯者也;佛者,宜幽者也。今 暴其身於明白四達」之區,使豎商牧子拊其面目嬉 焉。僧而靈固殷殷怒也,於是命藏之幽幽之者,神之 也。洞凡三門,其中而豎者數柱,遂名之曰天柱。而柱 有三,名之曰中天柱、左天柱、右天柱。有石類獅,而門 著其上。更有斗石,外懸中繫甚微,若蔕焉,故名蜂窩。 而揭君曰:「閭氓有心疾,輒削其石,水飲之即愈。石日 日削」,不類窩矣。眺而左,有二門,左者逕,右者迺橋。石 橫其上,而又虛其中若黿焉,遂名曰黿梁。梁之左而 上,纍纍若珠,又若垂楊之裊裊條條而冰者。仰睇其 右,片石突而下,久之歎曰:「此墮猿也。」其石五色為祥 雲,雲之下為虛鳴,二洞篲擊輒應,谷虛則鳴也。又一 洞狹險,旁曰天鼓,篲擊之,彭彭鼓聲焉。余訝之。又有 泠然若磬而幽者,余曰:「此何聲也?」揭君曰:「所謂石磬 者也。左有洞,洞又有床,火迺入,不火不入。入者升床 而擊磬,若履禪室焉。」余益駭,而揭君命余觴,余令侍 子左鼓右磬,颯然天籟滿山也。有巨石整而偉,余右 睨之,不得其名。久之曰:「冕哉!」遂呼為冕石。冕石者,洞 門也。其洞最邃,名曰鴻濛。「又起而環視,鯉石、鷹石、龜 石、鰲石,又何其紛錯也。神奇哉!神奇哉!變化總萃,幻 鑄緯錯,煌煌磷磷,潭潭亭亭,則概名之曰小崆峒」云。 余於是仰而嘆曰:「嗟夫!余恨不與徐君同游哉!」揭君 曰:「何徐君思也?」曰:「余往歲與徐君蓋游華陽洞,云洞 自陶隱居來,赫赫盛矣。迺宋帝又丹書之,其洞固不 可入,即入,無奇也。使隱君覿此,宜何以稱焉?且茲巖 之奇,天奇之也。既奇之矣,迺置諸荒山僻壤、亂莽草 野中,不以奇稱,而世之以片石假山稱者何限?」嗟夫巖!嗟夫巖!余又安知其解乎?於是罷酒。徐君名中,行 汀守,與余友善,先余三日遊,遺余書揭。君名鴻則,與 余同薦畿中也。明嘉靖三十七年九月既望,廣「《陵方 城宗臣記》
霍童山部彙考
[编辑]《道書》第一洞天之霍童山
[编辑]霍童山在今福建福寧州寧德縣北第十二都,《道書》 所謂「霍林洞天」也。山高三千四百丈,洞周迴三十里, 山之峰共九十九,而著名者三十六,又有勝景四十 八。自周時仙人霍童得道於此,而山因以名。後世學 仙者率多隱居不忍去云。
霍童山圖
考
[编辑]按《洞天福地記》三十六,洞天第一霍童山,周迴三十 里,名霍林之天。在福州長溪縣,有三真觀及遊仙湖。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福州霍童山,在寧德縣北七十 里,《洞天福地記》所謂霍林洞天是也。唐武后時,司馬 煉師於此修煉,後駕鶴昇天,遂賜名鶴林。又吳郡人 鄧元、鹽官人褚伯玉、沛國人王元甫於此授餐青精、 《飯白霞丹景》之法。
按《閩書方域志》,「霍童山在寧德縣北七十里,天下三 十六洞天,霍童其第一也。」按霍童,神仙姓名,周時居 此山,道居仙首,上帝宴會,籍天下洞天福地,還奏為 第一。《雲笈七籤》:「三十六洞天在諸名山之中,皆上仙 所統治,霍童山係第一洞天,高三千四百丈,洞週迴 三十里,名曰霍林之天。鄭思遠、韓眾、許瑛三真人為」 司命真君所理,白玉蟾云:「此山週環九十九峰,諸峰 俱備,名著者三十六景,勝者四十八。唐天寶中名山 仙遊,閩時封為《東嶽山四十八景》。」
大童峰,峭壁凌空,產松檜毛竹,中多紫氣,頂有仙蹤 丹竈。 小童峰,在大童峰西,高亞之傍有仙井,泉極甘洌。 紫磨峰,在霍童
紫芝峰在大童南。宋大中祥符五年,產紫芝十五本, 高丈餘,因以名峰。
蓮花墩在霍童文崖十里許。有仙蓮荷花開時十里、 五里,或彼或此,初無定在。或出洞天山上,或出田中, 花大如箕,奇艷異常,紫莖屈曲而上。或十年一出,出 則田鄉大稔。又有塘湖,亦時生五色蓮花。
雙髻峰,在霍童山上,兩峰並峙,後有葛仙翁巖,或云 「葛洪」,或云白玉蟾也。上有丹爐竈。 馬鞍山,形如鞍也。
九仙峰在邑嶺上,上有九仙庵。庵初成時,有九客借 寓,旦化九鶴去。
仙菜坪在霍童山北。舊傳有僊橋懸空架此山,二僊 童持菜籃從橋過,有老嫗曳之,二橋遂斷,因名其地 曰「拆橋坪。」
「飛來峰」,在菩薩峰左,舊有太湖,黃諫議指塞之「玉女峰」,在紫芝峰左,與金仙塔對峙。其後有石筍高 數丈。
《筆架峰》:三峰突起如筆架。
「菩薩峰」,在霍童山南,頂有天燈夜現。
香爐峰,在缽盂山左,司馬承禎修煉之處,而李太白 時訪之,承禎以十月十四日乘青騾飛昇此山之上。 卓筆峰,其形尖聳秀拔。古讖云:「金釵斜插地,文筆倒 書天。」
《右弼峰》在霍童山右。
左弼峰在霍童左。《仙經》云:「茅君為左弼仙卿,韓眾為 右弼仙伯。」今霍童山有左右二弼峰,世云茅君為三 天都尉,嘗會群仙于此,是為石仙壇。壇生龍鬚草,旁 生竹一枝,遇風搖動,能自掃壇。壇西南有石甕貯水, 色白,味極嘉。有石廊三十餘丈,石室盈丈。
《羊廚峰》,以形名。
「展旗峰」,在支提南,西鄉諸山皆本于此。
一劍峰,在霍童左,尖削插空,呂洞賓題詩,有「劍峰割 斷名利關」之句。
那羅巖,在葛仙巖西。《華嚴經》云:「一名陀羅延窟。」中有 石室數十丈,可容數百人。寺建石室之內,頂石如彈, 搖之則動。祈嗣者祝彈為應,莫不如響。
煉丹巖在昇仙峰左。有司馬承禎搗藥臼。
《鳳凰巖黃諫議菊》有二女,曰丹鳳,曰赤鳳,俱在巖中 昇仙。
搗米巖在煉丹巖側,上有搗米臼。
懸鐘巖在霍童山,上員下大,高數十丈。
「合掌峰」,在霍童西。
獅子巖在霍童左。宋陳石堂先生所居主山也。 「響山巖」,在霍童左。兩巖對峙,人語響應,龍鬚之草生 焉。
霍林洞,唐乾符時,有金衣仙人修煉于此,後入中漈, 與僧如珣說法談元靈光,夜見金衣授如珣《修真之 訣》。
赤城洞與霍林洞並在霍童山中。
蝙蝠洞在響山巖右,洞多蝙蝠。
支提山華藏寺去霍童二十里,寺前有五龍潭,禱雨 神應。按《華嚴經》,「東南有處名山,號曰支提,從昔以來, 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 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山在霍童 萬山中,週迴數十里,茂林蔽日,古木生斑,四面拱翠, 絕無煙火。東聯高蓋山,西接那羅延窟,南入化成林 界,北距紫芝峰,常有祥雲覆其頂,時夜放光現未嘗 有。經云:天下有五法界,天、地、水、風、火,茲為天界云。考 《舊志》,唐高麗僧曰元表者,歸自西域,領心王菩薩之 旨,以東南震旦、支提千天冠演法于中,可負我華櫚 木函《華嚴經》八十二本,去隱那羅延窟以候之。元表 如命,勇往開誦聲聞,為樵者所覺。閩僧元白知之,支 筇搜奇訪元表,告以借龍潭地卓庵。元白發如是願, 隨感龍眾湧沙塞淵成基,得蓮臺九座。元表以經授 之,而身在碧雲端矣。時經藏巖竇,乃抵甘露,邀都尉 寺二僧以迎歸,狀其事于吳越閩王,是為此山刱始 也。宋開寶四年辛未,吳越王錢俶翻閱《華嚴經》,因詢 菩薩住處,大會高僧,無能知者,惟靈隱了悟禪師清 聳,即從法座起,道所以然。隨遣若干人,俱夜到山下 之小支寺,明尋鐘聲而進,白猿導前。越三日,入林中 松溪,摩洞,抵龍井,迤邐至晚,宿一大剎,殿閣崢嶸,眾 盈萬指,扁書《今古佛大華嚴之經》。既曙,依然處林莽 間,所見者天冠千軀,金燈四耀,潛化成寺。清聳還報 錢王,捐金建寺,鑄天冠一千身,航海送來。中遇颶大 作,舟人以半沉水。及抵寺,其半投水者已先至矣。故 老相傳,舟未至時,鄉人望有冠蓋輝煌,鱗次登嶺若 傀儡,然後乃覺為天冠也。今沿呼為傀儡嶺。而寺旁 有曬衣臺,則天冠沉水者先期曬衣其處,迄今片草 不生,其異如此。寺皆錢王矩度,壯麗異常,時封此山 為東嶽,敕賜祐國記室禪師住持,永為山鎮。宋淳化 元年,宸章寶函,寵錫凡四,自景德至皇祐皆有賜。政 和間,以帥書黃公裳之請,敕改政和「萬壽禪寺」額。繇 是雲衲林會,爐鞴大開矣。天冠威德不可思議,人不 辭勞,瓣香冥叩,如響斯答,聖鐘鏗。瑞燈輝煌,以誠 心求者,每示現焉。相傳政和間,福州人李舒長謁天 冠千佛,行深山,登奏入洞,無水,盥手,方折草按莎,忽 一人持銅盆盛水奉之。又進手巾,見其手青面白,舒 長不覺其異,顧之而笑,其人亦笑,已不見云。元末寺 燬。明永樂初,遣中使周覺成鼎建,敕名「華嚴寺」,立田 十六頃四十餘畝,齋眾祝聖。嘉靖中,寺燬田廢。萬曆 元年,吉祥寺僧大遷雲遊,至是夜見天冠放大毫光, 奇之,遂鳩財重建,田亦稍復。二十七年,孝定太后鑄 鏒金毘盧古佛,遣張中使齎鎮其寺,賜大遷千僊紫 衣三製。中使至,焚香和南,虔禱天燈,期以復命。居三 日內,夜有燈熒熒,從化成林東而下。寺眾遙集,奏《大 法鼓》迓之,須臾復變為三,良久乃沒。次夜復大放無量百燈,錯落木末如晝。中使羅拜加額,大喜歸報。二 十八年,神宗復遣中使齎經一藏,御杖龍幡,來鎮寺 中。閩巡撫趙參魯以山中曠絕,恐惑眾生,亂,請于朝, 奉命遷御杖藏經于省會。宋大梁王平國詩:「群峰翠 擁古禪關,夾道松篁五月寒。欲識天冠真隱處,白雲 架頂」鎖金壇。主簿陸游詩:「高明每慣習鑿齒,巨眼適 逢支道林共語不知紅燭短,對床空嘆白雲深。現前 鐘鼓何曾隱?匝地毫光不用尋。欲識天冠真面目,鳥 啼猿嘯總知音。」
說法臺,在辟支巖側。傳云「天冠說法」處也。臺產蘭蕙, 多檜柏。其上廣平,可坐千人。
袈裟臺,即「曬衣臺」,廣數十丈。
《雪花林》松柏奇勝。
化成林在金燈峰左。嘗有天冠說法。其中紫雲覆蓋, 靜夜有天燈隱現。九里許,多產松檜,間有白髮異人 出入。明萬曆間,有匠石四五人,市木于支提僧。方結 寮開斧,忽有老僧從一道士至寮,阻之曰:「此吾木也。」 轉盼失之,匠石驚駭罷。
五龍潭在化成林南,五潭聯絡相接。其一名青龍潭, 潭水旋入巖中,時起雲霧。次名洗心池,澄清徹底;三 名千佛沐浴池,瀑布懸瀉,潭形如荷葉,湛然不動。明 萬曆中,僧性吉于潭側誦《大悲咒》,誦方四遍,水忽騰 沸。頃之,有龍振鱗,夭矯波面,腰彎若弓,首尾隱于驚 浪飛濤中,不可得見。吉大駭,喧呼金燈精舍,僧咸出 視之。良久乃奮飛雲表。其下二潭。巖石崎嶇。人跡罕 到。
「棋盤石」在《仙壇之上》。
三品石:石色青紫。
桃洲峽,在鶴林宮東一里,唐有此洲,桃花甚盛,至宋 不衰。
雲錦屏在飛來峰左。
仙石橋在石壇東。橫跨澗上,有石盤、石盂、玉鏡碧色, 鵲毛香爐,皆天成也。
甘露寺,梁天監初,有僧法權、法群二人來山下,飲甘 露坑泉,遂白日騰昇,人建寺曰「甘露寺。」有九寶金鐘, 閩王審知所鑄,聲聞數里外,則天必大晴。
瀑布泉:
玉露井在小童峰前,水極甘洌,或曰「海鰌井也。」井中 鰌甚巨,或時出井弄水。久雨必晴,久晴必雨。 仙巖寺在仙石橋之上。
辟支巖在古木巖右,景極幽勝。巖下寺,辟支佛所棲。 辟支佛,閩生佛也。二月三日降生巖前生成五百天 人,石上生成石龜、石桃,能生能落。
鶴林宮,在霍童村,褚伯玉修真之地。伯玉,鹽官人,東 晉時居南霍,遊行諸山。上虞吳曇授許掾書《西嶽公 禁土符》。〈許掾為上計掾主簿書也〉及楊書中黃制虎豹符。〈楊羲所書也興 寧乙丑年真降受真誥〉「凡二短卷,常帶自隨。至梁大同二年正 月元日,駕鶴登天,賜號鶴林。」此外修真之士,則又有 趙昺、鄧伯元、王元甫、許碏、馬湘、程公、姚道人、尹道人、 湯公、馬仙姑姊妹云。昺、碏、馬仙姑已別見。伯元,吳郡 人,元甫,沛國人。《真誥稽神樞》:王、鄧二真人學道霍山, 受服青精石飯,餐白霞丹景之法。用思洞房以來,積 三十四年,乃內見五臟。冥夜書柬:「晉興寧三年乙丑 歲正月五日,天帝遣羽車下迎二真人,以其日乘雲 駕龍,白日登天,今在北元府受書,位為中嶽真人。」湘 字自然,鹽官人,南遊霍童,宿山下。時投宿者眾,主人 戲言無宿處。湘曰:「我坐到明。」眾客皆睡,湘躍身梁上, 眾客于火光中見之,驚異曰:「梁上猶能睡得,壁間不 可攙入。」湘遂攙入壁。眾客祈謝,移時乃出。入山駐泊, 唐大中十一年歸家,明年復來此山。上昇。程公,縣之 二十三都人。煉真山中,端午日入,午日巖忽然輕舉。 姚道人,邑之二十三都人。修真道者。巖丹成,霍山羽 化。尹道人、湯公,俱縣之外渺人,同學法。閭山道人得 法精高,湯公逐之,道人鞭石入。霍童,後遇異人授以 仙訣,遂成仙。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霍童山在福寧州寧德縣北十 二都,霍童所居,《洞天記》謂霍林洞天是也。唐天寶間 改名仙遊山,偽閩封為東嶽。山之中幽巖邃壑,人跡 所不到者,不能悉數,每天晴月皎,居人往往聞空中 有樂聲。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羅巖西有神僧石窟、葛 公仙巖南有蘇溪、鶴嶺,北有菩薩、紫帽二峰。」
按《福寧州志》:「寧德縣城北第十二都有霍童山。山有 霍林洞,有赤城洞。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羅巖、葛公仙 巖。南有蘇溪鶴嶺。北有菩薩峰、紫帽峰、大童峰、小童 峰、左弼峰、右弼峰,又有寶劍巖、卓筆峰、石僊壇、香爐 峰、仙菜峰、筆架峰、玉女峰、龍腰峰、雞跡峰、石牛峰、羊」 峰、獅子峰、展誥峰、九僊山、飯蘿山、馬鞍山、鳳凰巖、 懸鐘巖、合掌巖、煉丹巖、蓮湖墩、桃花峽、雪花林、雲錦 屏堵、茅坪、雙丫髻石、碁盤、瀑布泉、「丹井諸景。」有石廊 二十餘丈,石室盈丈。有石窟。有高蓋山。有塘腹湖
霍童山部藝文〈詩〉
[编辑]《霍童山 宋》·白玉蟾
王鄧諸公安在哉,雲屏煙嶂鎖蒼苔。大千世界飛雙 舄,第一洞天遊兩迴。太極光陰忙刦數,九天瑞氣接 蓬萊。桑田海水今如許,惹得朝猿暮鶴哀。
遊霍童四首 陳嘉言
[编辑]「洞尋黃鶴白鶴,峰過大童小童。」杖底泉聲滴瀝,水邊 樹色空濛。
其二
藤上老猿獨墮,松間野鹿相隨。苔蘚綠埋丹竈,桃花 紅出金垂。
其三
瀑聲深澗淺澗,峰勢煙籠霧籠。恍似身游海上,須臾 覺上山中。
其四
翠篠輕挑綠酒,紫芝間對黃冠。半醉風迴鐵笛,中宵 露冷瑤壇。
霍童山部紀事
[编辑]《閩書》:「黃諫議名菊,隋時為諫議大夫,諫隋帝不聽,遂 尋閬苑之遊。來抵霍童,見其地廣衍,遂起明農之意, 鑿斷龍腰,通太湖水,揮指飛來,峰塞水口,下鑄鐵牛 三鎮之。」
唐司馬承禎,字子微,博學能文,攻篆迴為一體,號金 剪刀書。隱天台玉霄峰,自號白雲子。有服餌術。則天 累徵不起。睿宗雅尚道教,屢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 宗問陰陽術數之事,承禎對曰:「《老子經》云:『損之又損, 以至無為』。且心目所知見,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 異端,而增智慮哉?」睿宗曰:「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 無為,如之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氣 于漠。順物無為,乃無私焉,而天下理』。」睿宗深賞異之。 無何,告歸山。元宗時,累徵到京,留于內殿,問延年度 世之事,承禎隱而微言,元宗亦傳而祕之。承禎年一 百餘歲,童顏輕健,若三十許人。一日告弟子曰:「吾自 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常有真靈降駕。」今為東海青童 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去人間,俄頃氣絕,蛻然解化。今 云青騾飛昇,未知其詳,豈霍童即青童耶?李太白從 承禎遊,承禎謂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白詩云:「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沉懷丹壑志,沖霄 歸寂寞。朅來遊閩荒,捫步涉禹鑿。夤緣泛湖海,偃蹇 陟廬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