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4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錄

 洧水部彙考

  考

 洧水部藝文

  洧水          明孫原貞

 洧水部紀事

 洧水部雜錄

 潩水部彙考

  考

 潩水部紀事

 滏水部彙考

  考

 滏水部藝文

  滏水立惠民閘記      明崔銑

  滏水開渠記        陳繼儒

 滏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卷

洧水部彙考[编辑]

鄭風之洧水

洧水,源出今河南開封府密縣東南馬嶺山中之金 花泉。東北流受綏水,又東受滴瀝泉水,又東南受承、 雲二水,又東受馬關水,又東至新鄭縣與溱水合流 為雙泊河,又東至西華縣入于黃河。

按《詩經鄭風溱洧》章:「溱與洧,方渙渙兮。」朱註《渙渙》,春水 盛貌,蓋冰解而水散之時也。大全《詩考》曰:「三月桃花,水 下之時。」

「溱與洧」,瀏其清矣。朱註瀏,深貌。

按:《山海經北山經》:繡山,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 中有鱯黽 柘山,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按:《戰國策》,「韓東有宛穰洧水。」穰屬南陽。洧水出潁 川陽城。

按:《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城。」陽城山,洧水所出,東 南至長平入潁。

上郡高奴。有洧水,可㸐。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菀陵有棐林。」《北征記》曰: 「縣東南有大隧澗,鄭莊公所闕。」又大城東臨濮水,水 東,溱水注于洧,城西臨洧水。

潁川郡「新汲。」杜預曰:縣東北有匡城。成公十七年, 伐齊,至曲洧。杜預曰: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按:《水經》,「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水出山下, 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蓋馬領之 統目焉。清水東南流,逕一故臺南,俗謂之陽子臺。又 東逕馬領塢北,在山上。塢下泉流北注,亦謂洧別源 也,而入于洧水。洧水東流,綏水會焉。水出方山,綏谿 即《山海經》所謂「浮戲之山」也。東南流,逕漢弘農太守 張伯雅墓塋,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於綏水之 陰。庚門表二石闕,夾對石獸於闕下。冢前有石廟,列 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內密人也。碑側樹兩石人, 有數石柱,及諸石獸。舊引綏水南入塋城,而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樓, 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淪,凋毀殆盡矣。富而 非義,比之浮雲,況復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矣。綏水 又東南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 注之。水出北山子節谿,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于洧。 洧水又東會瀝滴泉,水出深谿之側,泉流丈餘,懸水 散注,故世士以「瀝滴」稱,南流入洧水也。

又東南過其縣南。洧水又東流,南與承、雲二水合, 俱出承雲山,二源雙導,東南流注于洧,世謂之東西 承雲水。洧水又東,微水注之。水出微山,東北流入于 洧。洧水又東,逕密縣故城南,《春秋》謂之新城。《左傳僖 公六年》,「會諸侯伐鄭,圍新密。」以鄭不時城也。今縣城 東門南側有漢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宛人。溫 仁寬雅,恭而有禮。人有認其馬者,茂與之曰:「若非公 馬,幸至丞相府歸我。」遂挽車而去。後馬主得馬,謝而 還之。任漢黃門郎,遷密令,舉善而教,口無惡言,教化 大行,道不拾遺,蝗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享祀不輟 矣。洧水又左會璅泉水,水出王亭,西北流注于洧水。 水又東南與馬關水合,水出王亭下,東北流歷馬關, 謂之「馬關水。」又東北注于洧洧水。又東合武定水,水 出北武定岡,西南流,又屈而東南流,逕零鳥塢西側。 塢東南流,塢側有水,懸流赴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 淪積成淵,嬉遊者矚望,奇為佳觀。俗人睹此水挂于 塢側,遂目之為「零鳥水。」東南流入于洧洧水。又東與 《虎牘山》水合,水發南山《虎牘谿》,東北流入洧。洧水又 東南,赤澗水注之。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臺岡下, 又歷岡東,東南流注于洧。洧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

洧水又東南,逕鄶城南。《世本》曰:「陸終娶于鬼方氏之
考證
妺,謂之女漬。」今據世本云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生子六人大戴禮帝繫篇作女隤

宋本水經注作女潰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 其右脅,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謂之鄶。鄶人者,鄭 是也。鄭桓公問于史伯曰:「王室多難,予安迯死乎?」史 伯曰:「虢、鄶公之民,遷之可也。」鄭氏東遷虢、鄶,獻十邑 焉。劉稹云:「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于虢、鄶、榮之南, 左濟,右洛,居陽、鄭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徐廣曰:「鄶在 密縣,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東,逕陰坂 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為參辰口。《左傳襄公九年》,「晉 伐鄭,濟于陰坂,次于陰口而還」,是也。杜預曰:「陰坂,洧 津也。」服虔曰:「參南曰陰口者,水口也。參、陰聲相近,蓋 傳呼之謬耳。」又晉居觜、參之分,實沈之土,鄭處辰、火 之野,閼伯之地,軍師所次,故濟得其名也。

又東過鄭縣南,《鄫水》從西北來注之。鄫宋本作潧即鄭詩溱字 注 洧水又東,逕新鄭故城中。《左傳襄公元年》,「晉韓厥、荀 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書 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一無惠字「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 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 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 居之,故曰新鄭矣。城內有貴祠。」一作遺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東為洧淵水,《春秋傳》曰:「龍鬥于時門之外洧 淵。」則此潭也。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南流逕鄭 城南,城之南門內舊外蛇與內蛇鬥,內蛇死。六年,大 夫傅瑕殺鄭子,入厲公。自是徵也。水南有鄭莊公望 母臺。莊姜惡公寤生,與段京居。段不弟,姜氏無訓。莊 公居夫人于城潁。《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故城。」疑作 成臺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 賦。洩洩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東,與黃 水合,《經》所謂潧水,非也。黃水出太山南黃泉,東南流 逕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華鄭語作莘韋 昭曰:「華,國名矣。」《史記》,「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 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五萬。」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 縣。嵇叔夜常采藥於山澤,學琴於古人,即此亭也。」靈異 志嵇中散嘗西南去洛數十里有亭名華陽投宿一更中操琴聞空中稱善中散呼與相見乃出見形以 手持其頭共論音聲因授以廣陵散黃水東南流,又與上水合,水出兩 塘中,一源兩分,泉流派別,東為七虎澗水西流,即是 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黃水,黃即《春秋》之所謂黃崖 也。故杜預云:「宛陵縣西有黃水」者也。又東南流,水側 有二臺也,謂之積粟臺,臺東即二水之會也。捕章山 水注之,水出東捕章山,西流注於黃水。黃水又南至 鄭城北,東轉於城之東北,與黃溝合。水出捕章山,東 南流至鄭城東北入黃水。黃水又東南,逕龍淵泉東 南,七里溝水注之。水出隙候亭東南,平地東注,又屈 而南流,逕升城東,又其南,歷燭城西,即鄭大夫燭之 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洧水東南流,南濮、北濮二水 入焉。洧水又東南,與龍淵水合,水出長社縣,西北有 故溝,上承洧水,水盛則通注龍淵,水滅。宋本作減則「津渠 輟流」其瀆中。泉南注,東轉為淵。淥水平潭,清潔澄 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矣。所謂「淵無鱗潛」也。又東逕 長社縣故城北,鄭之長葛邑也。《春秋?隱公五年》,宋人 伐鄭,圍長葛是也。後社樹暴長,故曰長社,魏潁川郡 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茲郡,於南城西側,修立客館。 版築既興,於上下得一樹,根甚壯大,疑是故社怪長 暴茂者也。稽之故說,縣無龍淵,水名蓋出近世矣。京 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長社北界有稟水」,但是水導於 隍壍之中,非北界之所謂。又按《京社地名》並云:「長社 縣北有長葛鄉」,斯乃縣徙於南矣。然則是水即稟水 也。其水又東南,逕棘城北,《左傳》所謂楚子伐鄭救齊, 次于棘澤者也。稟水又東,左注洧水。洧水又東南,分 為二水也。其枝水東南流注沙。一水東逕許昌縣,故 許男國也。姜姓,四岳之後矣。《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見 許男于洧上」者也。漢章帝建初四年,更封馬光為侯 國。《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及魏承漢曆,遂 改名許昌也。城內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準 價八百餘萬。洧水又東入汶倉城內,俗以是水為汶 水,故有汶倉之名,非也,蓋洧水之邸閣耳。洧水又東, 逕隱陵縣故城南。李奇曰:「六國為安陵也。昔秦求易 地,唐且受使於此。漢高帝十二年,封都尉諸濞為侯 國。」孫云按史記年表朱濞封鄢陵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東,隱陵 陂水注之。水出隱陵南陂東,西南流注於洧水也。 又東南,過新汲縣東北。洧水自隱陵東逕桐丘南, 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也。洧水又屈而南流,其水 上有梁,謂之桐門橋。蓋藉桐丘以取稱,亦言取桐門 亭而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詳也。洧水又東南, 逕桐丘城,《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人將 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預《春秋釋地》曰:「潁川許昌城東 北。」京相璠曰:「今圖無而城見存。」西南去許昌故城可 三十五里,俗名之曰「隄。」其城南即長隄,因洧水之北 防也。西面桐丘,其城邪長而不方,蓋憑丘之稱,即城 之名矣。洧水又東,逕新汲縣故城北。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於許之汲鄉曲洧城,以河內有汲縣,故加新也。 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執金吾馬光為侯國,城在洧水 南隄上。又東,洧水右迤為濩陂。洧水又逕匡城南,扶 溝之匡亭也。又東,洧水左迤為鴨子陂也。謂之「大穴 口也。」

又東南過茅城,邑之東北。洧水自穴口東南,逕洧 陽城西南,逕茅城東北,又南,左合庾溝。溝水上承洧 水於大穴口,東北枝分,東逕洧陽故城南,俗謂之復 陽城,非也。蓋「洧」、「復」字類音讀變。漢建安中,封司空祭 酒郭奉孝為侯國。其水又東南為鴨子陂,陂廣一十 五里餘,陂南入甲庾溝,西注洧,東北瀉沙洧水,又南 逕一故城西,世謂之思鄉城,西去洧十五里,洧水又 右合濩陂水,上承洧水新汲縣南,逕新汲故城東,又 南積而為陂。陂之西北即長舍城。陂水東翼洧隄,西 面茅邑,自城北門列築隄道,迄於此岡,世尚謂之「茅 岡」,即《經》所謂茅邑地也。陂水北出,東入洧津,西納北 異流。

又東過習陽城西,折入于潁。洧水又東南,逕辰亭 東,俗謂之田城者,非也。蓋「田」、「辰」之聲相近,城亭之音 韻相聯故也。《經》書,魯宣公十一年,楚子、陳侯、鄭伯盟 于辰陵也。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杜預曰:「長 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長平城在 東南,或杜氏之謬,傳書之誤耳。長平東南淋陂,北畔 有一阜,東西減里,南北五十許步,俗謂之「新亭臺。」又 疑是杜氏所謂「辰亭」,而未之詳也。洧水又南,逕長平 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洧水又南,分為二水,枝水 東出,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又東逕赭丘南,丘上 有故城。《郡國志》曰:長平故屬汝南,縣有赭丘城,即此 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陂。洧水南出,謂之雞 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河水又東,逕習陽城西, 西南折入潁。《地理志》曰:洧水東南至長平縣,入于潁 者也。

按:《宋史河渠志》:「洧水自許田注鄢陵,東南歷扶溝,合 於蔡。」

按:《地理通釋·七國形勢考》:「洧水,《通典》云:『河南密縣有 洧水,鄭州新鄭有溱、洧二水』。」

按:《金史地理志》:「開封府鄢陵。」有洧水。

《扶溝》。有洧水。

許州「長葛。」有小陘洧水。

鈞州,「新鄭。」宋隸鄭州。有溱、洧、潩三水。

陳州「宛丘。」有蔡河、潁水、洧水。

鄭州,「密。」有大騩山、溱水、洧水。

按:《河南通志》:「洧水,其源出于密縣,東至新鄭縣與溱 水合。」

玉寨河在密縣東北五十里。其水南流四十里,入于 「洧河。」

溱水流至新鄭縣,與洧水合。

按《開封府志》,「密縣東南有超化山,一名馬嶺山,與承 雲相接,上有超化寺,洧水出焉。」

洧水源出超化寺東之金花泉,縱廣二畝,泉源湧出 山阯,東北流受綏水,又東受滴瀝泉水,又東南受承、 雲二水,又東受馬關水,又東至新鄭縣與溱水並流, 東至長葛合流,是為雙泊河,至西華縣入黃河。 黃水在新鄭縣北十里,東入於洧。

綏水出密縣大方山綏谿流逕漢弘農張伯雅墓,復 東南逕上郭亭,即今之《上郭圖》,「東南注洧。」

馬關水,在密縣東南五十里。其源出七敏山,漸入於 洧。

洧水部藝文[编辑]

《洧水          》明孫原貞

二水並東注,映帶城南北。往來行路人,病涉今猶昔。 緬懷乘輿濟,存心惠為德。古道誰復然,川流日不息。

洧水部紀事[编辑]

《竹書紀年》:「周平王六年,鄭遷于溱洧。」

《左傳·襄公元年》,「晉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 兵干洧上。」

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鬥于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 為禜焉,子產弗許。

《呂氏春秋》: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
考證
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

《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十七年「秋七月,洧水溢。」 《周書文帝本紀》:「魏大統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將軍趙 貴帥軍至穰,兼督東南諸州兵,以援思政。高岳起堰, 引洧水以灌城。」

《河南通志》:「張夢鯉,山東萊陽人。隆慶初知開封府。開 田鑿渠,通溱洧水利,至今賴之。」

洧水部雜錄[编辑]

《五經通義》:「鄭國有溱洧之水,男女聚會,謳歌相感。」

潩水部彙考[编辑]

《水經》
之潩水
[编辑]

潩水源出今河南開封府密縣具茨山,始出為魯固 河,又名「清流河。」東南流逕長葛縣西,又東至臨潁縣, 與潁水合流,東入於淮。

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故國有大騩山,潩水所 出,南至臨潁入潁。

按:《水經》,「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 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黃蓋 童子,即是山也。「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為陂,俗謂之 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 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 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際。」廟舊 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 望之奇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林城西北。當作長社 故城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云:「《水經》,濮 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上,殊為 乖矣。」余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是水首受潩水,川 渠雙引,俱東注,有洧與之過沙,枝流脈亂,乃得通稱。 是以《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 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預亦言:「以夷田 在」濮水西者,與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類音 同,津瀾邈別,不得為北濮上源,《師氏傳》音於其上矣。 潩水又南,逕鍾亭西,又南逕皇臺,又東南,逕關亭西, 又東南逕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又 南分二水,一水南出逕胡城東,故潁陰縣之狐人亭 也。其水南結為陂,謂之胡城陂。潩水自校渠東逕曲 強東,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臺七女岡北,皇陂即 古長社縣之濁澤也。《史記》「魏惠王元年,韓懿侯與趙 成侯合軍伐魏,戰于濁澤」是也。其陂水北對雞鳴城, 即是社縣之濁城也。陂水又南流。舊本作陂水東南流吳本改作又南 流逕胡泉城北,故潁陰縣之狐宗鄉也。又東合狐城 陂水,水上承陂水,而東南流,注于黃水,謂之合作口。 而東逕曲強城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敕水,非也。 敕、潩音相類,故字從聲變耳。潩水又東逕武亭間,兩 城相對,疑是古之岑門,史遷所謂「走犀首於岑門」者 也。徐廣曰:「潁陰有岑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逕射犬 城東,即鄭公孫射犬城也,蓋俗謬耳。潩水又南,逕潁 陰縣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陳群為侯國。其水城西, 又東逕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梁陂孫云舊作宣帝陂誤水合 陂,上承狼陂於潁陰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東西十 里,《春秋左傳》曰「楚子伐鄭,師于狼」是也。其水東南入 許昌縣逕臣陵。一作巨陵下同城北,鄭地也。《春秋左氏傳莊 公十四年》,「鄭厲公獲傅瑕於大陵。」京相璠曰:「潁州臨 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臣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 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水。潩 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

按:《宋史河渠志》:「潩水出鄭之大隗山,注臨潁,歷鄢陵 扶溝,合於蔡。」

按:《金史地理志》:「開封府鄢陵。」有潩水。

許州《長社》。有潩水。

鈞州,「新鄭。」宋隸鄭州。有溱、洧、潩三水。

按《河南通志》開封府:「潩水,源出大隗山,名魯固河,一 名清流河。東南逕長葛縣西,又東至臨潁縣,入于潁 水。」

按《開封府志》:「潁河,源出登封潁谷中,東流經禹州,又 名褚河,東過臨潁,受潩水,東入於淮。」

艾城河在臨潁東北三十里,石梁河之北。魏鄧艾屯 田,引潩水為河,最宜稻。

小洪河在長葛縣。源出紫荊山,明流十里,伏流十里, 經陳太丘祠東注,至洪庇寨入《潩水

潩水部紀事[编辑]

《宋史太祖本紀》:「乾德二年二月癸丑,導潩水入京。」 《河渠志》:「乾德三年二月,令陳承昭率丁夫數千鑿渠, 自長社引潩水至京師,合閔水。潩水本出密縣大隗 山,歷許田,會春夏霖雨,則泛溢民田。至是渠成,無水 患,閔河益通漕焉。」

太宗淳化二年,以汜水汎溢,浸許州民田,詔自長葛 縣開小河,導潩水分流二十里,合於惠民河。

《徽宗本紀》:大觀元年十二月「己亥,開潩河。」

《河渠志》:「大觀元年十二月,開潩河入蔡河,從京畿都 轉運使吳擇仁之請也。」

《河南通志》:「趙志,南宮人。至元中,除長葛縣尹。邑地卑 濕,志相其宜,使為水田,旱則決潩水灌之,民獲其利。」

滏水部彙考[编辑]

《山海經》
之滏水
[编辑]

滏水之源有二,俱出今河南彰德府磁州境內。一出 鼓山,合眾流至滏水亭下。一出神麇山黑龍洞,東流 過州城南關石橋下,又東北逕直隸廣平府邯鄲縣 境,又東過廣平府城南,又東過曲周縣,與漳水合流。 東至山東濟南府館陶縣界,又與御河合流,東北入 於海。

按:《山海經。北山經》:「神囷之山,滏水出焉,而東流注於 歐水。」滏水今出臨水縣西釜口山,經鄴西北,至列 人縣入于漳。

按:《後漢書郡國志》,魏郡,「鄴有故大河,有滏水。」《魏都 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注云:「《水經》鄴西北,滏,水 熱,故名曰滏。」

按:《地理通釋·七國形勢考》:「滏水,《通典》云:相州滏陽縣 有滏水。」今屬磁州《郡國志》云:「鄴有滏水。」《文選注》云:「滏水熱, 若出於釜,因名焉。」《郡國志》:滏水出磁州滏陽縣西北 四十二里鼓山,亦名釜山。泉源奮湧,若釜水湯湯,故 以滏名之。八陘第四曰滏口陘。山嶺高深,實為險阨。 《淮南子。墜形訓》云:「景山在邯鄲西南,滏水所出。」 按《金史地理志》:磁州滏陽有滏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彰德府滏水,源出磁州西北神 麇山,湧沸如湯出釜,東流至臨漳縣界入漳河。」 按《明一統志》廣平府滏水,在府城南五里,上從邯鄲 縣界流入古塌河,經永年縣境,達曲周縣界,東北流 去。

按《河南通志》:「彰德府滏陽河,其源有二:一出磁州鼓 山,合眾泉流至滏水亭下;一出神麇山黑龍洞,東流 合漳水入衛河。其水湧沸,如湯之在釜也,雖隆冬不 冰,故名。」

五爪渠在磁州西十里,引滏水入焉,溉田千頃。 按《彰德府志》:「滏水在臨漳縣西十五里。成化間,為漳 水所絕。」

滏陽河即龍洞、鼓山二泉。匯而東行,經留旺村、九龍 口、路村、槐樹村,凡二十八里,至西閘。又東行,經尹家 橋、固城,凡十二里,達於磁州之南關,跨石橋于上,為 八省通津。又繞城東北行,經開河、高叟鎮、琉璃村,凡 二十五里,至東閘。又北行五里,入邯鄲界。舊時滏水 至開河合漳水東下,地勢卑窪,支渠不濬。明成化十 一年,河堤衝決,大為民患。州判張珵疏分其流,導滏 水北行,自邯鄲東過廣平,通直沽河。十八年,知州張 夢輔益為開廣以通舟楫。

賀蘭河在磁州西北三十里。其水從賀蘭山出,東南 入滏河。

八字澗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為八字,東 南入滏河。

按《畿輔通志》:「滏水源發河南磁州境,東北流過廣平 府境,至真定府冀州,是為清水河。又東北至青縣合 御河入於海。」

按《廣平府志》:「滏水發源磁州神麇山,達府境,歷邯鄲、 永年,至曲周,合於漳,由青縣通漕入海。安流地中有 三利,化斥鹵為沃壤,利於農,運舟楫,通貿易,利於商, 濬地脈,發科第,利於士。且以衛城隍,無衝溢徙嚙患。 金正隆中,盜起,洺州防禦使伯德特離補引水注城 壕以為固,盜弗能近,州賴以安。」元中統三年八月,王 允中請開洺州滏河,以溉民田。從之。至元元年,以洺 州引漳、滏水灌田,致御河淺澀,鹽運不通,塞分渠以 復水勢。五年十月,洺州路言:「洺州城中,井泉鹹苦,民 食用多作疾疫,死者甚眾。請疏滌舊渠,置壩閘,引滏 水分灌洺州城壕,以濟民用。」至正中,郭守敬言:「磁州 東北漳、滏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徑 雞澤,可灌田三千餘頃。明成化中,水嚙磁州堤,屢築不就。判官張瑾下令勿築,順其性而河道成。即今渠也 滏河距府西南五里許。折而東,南岸高園,畦繡錯,引 以桔槔。北岸洿下可置閘灌田,民難於慮,始遂鹹鹵 不毛。嘉靖中,知府高汝行始建「惠民閘。」在閻村嗣是瀕 河而閘者凡八:曰《廣仁》,在賈葛村,知府張和中建;曰 《普惠》,在馬道固,知縣朱泰建;曰《便民》,在大慈村,知府 蔣以忠建;曰《濟民》,在王家莊,知府柳希玭建;曰《潤民》, 在西閻村,蔣以忠建;曰《廣濟》,亦在西閻村,知縣郝炯 建;曰《益民》,在新莊新建;曰「阜民」,在田家堡,知府瞿晟 建,知縣馬翰如重修。

滏河瀉於雞澤匯於洺。瀕河環城之口有四:曰蓮花 口,在府城南;曰鐵鍋口,在府城東南;曰鳳凰口,在府 城東北,用以洩水;曰「娘娘口」,在借馬莊。

府城外週圍俱有護城堤,以防滏水之害。其西南堤, 傳為竇建德所築,其東北堤,為李騰霄所建。其西南 又有賈葛堤,在賈葛口,延袤皆三十里許,如複嶺然, 而滏水乃不害城矣。明末兵興,知縣宋祖乙、《俎如蘭》 踵《金制》引水護城,郡人吏部員外申佳引復疏請挑 外河以守關焉。

邯鄲縣臨滏水,建橫閘三:曰邏城頭閘,在縣東南五 里;曰柳林閘,在縣東三里;曰蘇里閘,在縣東北二十 里。

曲周縣當滏水末流,偪近城東一里許,遂與漳合,合 則涇以渭濁矣。明嘉靖中,知縣王友賢建閘二:一在 濟川橋北,一在七坌路東南。

按《真定府志》:「清水河在冀州西二十五里,即滏水。源 發河南磁州境,東北流過州境,至青縣合御河入於 海。」

按《山東通志》,「濟南府衛河即漢之屯氏河,隋大業中 疏為永濟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衛輝府輝縣,合 滏、洹、淇三水,東流至館陶縣界,與漳河合,東入於海。」

滏水部藝文[编辑]

《滏水立惠民閘記      》明·崔銑

嘉靖戊子冬,太原高侯守廣平。是時,北域旱且蝗,再 歲矣。明年己丑春,大饑,高侯再雩。夏,又雩,不雨。乃召 父老謀曰:「今郡南滏水東流,越直沽入於海,郡北故 有堤以防溢災。夫水決則害,引則利,聚則溢,疏則平, 是在長吏。今若閘閻村之堤可溉溝,胡賈至、陳義之 污可達壑,城東南之濠可瀦,則變災為利何如?」父老 咸叩頭曰:「幸甚。」其僚同知張越,通判張廷用、張玠,推 官翟鏡承其志趣。五月庚午,遂下令先溝事,民大聚。 五月,成閻堤下荒田二千畝。高侯又令曰:「此得水皆 為腴田,予役若一日予一畝,民家有三百,願赴工。」一 月閘成,時啟遞達,以灌,遂育。千畝為坵,九十畝為井。 井設一長號,以字表界,以圖識遂業役者。是秋,廣平 熙熙見熟歲焉。巡撫桐溪錢公、巡按段公可其請,廣 民孚其施,大夫士旅者偉其為。夫天生五材,以裕民 用。水之利為《元禹謨》曰六府,《洪範》曰五行。府言其鍾, 行言其功,府則修之溝渠,行則作之臭味。論者昧於 人而荒諸天,牽附迂誕,胡詰其謬。暴君庸吏,棄而不 志。是故知斂財而無地,欲養民而無資,強施化而無 本邪?民生異端,倡游談,售貪德安。於戲!高子之政大 矣哉!閘成之嗣夏,我同年申子廷言遣其仲子翼問 記後渠。高子名汝行,字修古,正德辛巳進士,彷古法 畫井授傭,計工授畝,於是乃有秔稻之利。

滏水開渠記        陳繼儒[编辑]

夫開渠,古法也。農,天下之本。農重則水田重,水田重 則泉流灌浸,以育五穀,而渠更重。古有堰渠使,有都 水備使者,則其官也。置置碣,置斗門,則其規制也; 史渠、白渠、鄭國渠、浚儀渠之類,則治水者之成跡也。 王介甫好興水利,自熙寧三年至九月,穿渠凡一萬 七百有餘,諸路鑿空應之,多詭而少實。吾朝重河不 重渠,行河使者歲糜水衡錢無算,而渠則委之郡邑, 長曰「有司者治之耳。」有司秦越,視民強半,掩耳掉臂, 去即遣掾,相視畜泄啟閉興復之宜,曾有幾人哉?獨 曲周邑大夫趙公則異是。「曲周者,滏河繞城,而曲周 之故邑以得名。其水去邑十二里,自西而東,漸近關 之東隅,稍北置閘,導滏灌隍,俄有漳水闌入之。漳性 剽疾而多濁石,水常五斗泥,非特淤閘,行且城患,故 寧涸隍無敢通滏水者。垂二十年,滏水不通,則鹽井 苦澀之味」無以解,綆而食之,往往得病。趙大夫《流覽 愾》,嘆此水泉上腴,而湮為惡田汙池,可乎?乃乘築堤 之役,緣堤為溝,建二閘於漳所不到之處,一截河,一 倚堤,而滏水從此滿隍矣。有青烏家過而相之曰:「此 城外河內渠,水望巽入,文運其昌乎!」利一。清流匝城, 魚鳥下上,蒹葭采采,荷葉田田,利二。有土可耕「可稻有畦可灌可蔬,利三。濬鹽井,飲甘泉,如去壅而疾蘇, 如出否而鼎潔,利四。上不關領詔書,下不科配丁夫 錢穀,勸誘子來,畚鍤雲集,利五。」此數利者,皆大夫閔 閔皇皇,朝不朝,夕不夕經營擘畫,以底於成,厥績偉 矣。大夫父中丞,叔太宰,稟承家法,不察察為明,而有 大臣風骨。在邑五年,修學成城,新壇壝刱社學,兼置 田以助其歲。餼而開渠,特其善政之一耳。陳子曰:「嘻! 無輕視此渠也。吾讀書喜搜僻事,漢頡羹侯嘗置一 門三堰于舒城,河渠,書不載。劉貢父為廬州從事見 此,始表而出之。魏築千金碣、五龍渠,立一石人,若腹 若東西脅,皆有記。其略曰:『後當興工,宜就西蹟』。」故書 之于石,以遺後賢。古人不忍輕毀,故渠並不敢掩作 者之姓名蓋如此。今曲周渠成,雖趙大夫不伐功,不 市名,而蓄泄啟閉興復之故,不可不以盡告後之人。 後之人約束而擁護之,以無忘大夫之艱難,雖世世 名《趙公渠》可也。故諾銓部劉公箋纂其始末,而屬陳 子為之記,鑱于代言之。石大夫姓趙,名引昌,號芝庭, 萬曆丙辰進士,山東掖縣人。

滏水部紀事[编辑]

《戰國策》:無忌謂魏王曰:「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 之水,而以與趙兵決勝於邯鄲之郊,是受智伯之禍 也。」

《唐書肅宗本紀》:乾元二年「三月,九節度之師,潰於滏 水。」

《宋史五行志》:「太宗端拱元年七月,漳、滏二水漲。」 《河南通志》:「神宗元豐二年,漳、滏二河溢。」

《宋史五行志》:「元豐七年夏秋,漳、滏河水泛溢,臨漳縣 斛律口決,壞官私廬舍,傷田稼,損居民。」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八月,廣濟河渠司王允中 請開邢、洺等處漳、滏、澧河達泉,以溉民田。從之。 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 灌田,致御河淺澀,鹽運不通,塞分渠以復水勢。 《河渠志》:「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至元五 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鹹苦,居民食用,多 作疾,且死者眾。請疏滌舊渠,置壩閘,引滏水分灌洺 州城濠,以濟民用。計會河渠東西長九百步,闊六尺, 深三尺,二尺為工,役工四百七十五,民自備用器,歲 二次放閘,且不妨漕事。」中書省准其言。

《彰德府志》:「羅綺字尚絅,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刑部左 侍郎。還鄉,於滏水上作綠野亭以自娛,號煮詩道人。」 《廣平府志》:「穆宗隆慶三十七年,大水滏河堤潰。 宋祖乙,東平州進士。崇禎中令永年。時值大荒,群盜 蜂起,擒獲立斃之人,乃不敢為盜,引滏水守城,敵不 能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