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0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一卷目錄

 寧國府部彙考七

  寧國府祠廟考二

職方典第八百一卷

寧國府部彙考七[编辑]

寧國府祠廟考二   通志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宣城縣附郭。

景德寺 ,在陵陽三峰上,僧綱司在焉。寺始晉時名「永安」 ,唐初名「大雲」 ,開元中改額「開元。」 殿宇宏麗,有水閣東向。刺史裴公休延黃蘗禪師開堂演法,宋景德中更今名。殿後有鐵佛一座,北面右有浮屠多寶塔。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正統丁巳,知府袁旭令都綱壽源肇琇重修建復開元之舊。乙丑,頒《大藏經》貯後殿,今盡圮,惟鐵佛存。嘉靖乙丑,知府羅汝芳勸募重修浮屠塔。萬曆乙酉,郡守廖恆吉又以餘地造「大雄寶殿」 ,為祝釐習儀之所。里人司寇徐元太復建觀音堂、藏經閣,頗極壯麗。

永慶禪寺 在城東北里許。郡邑每歲迎春於此,舊名保壽。唐末,刺史臺濛捨宅建。宋太平興國賜額今名。有松風亭、古柏。梅聖俞詩:「庭下已無柏,澗邊唯有松。」 今絕無松,而但有古柏二株。大者圍尋餘,輪囷突兀,真數百年物。世傳此柏為濛所植,亦未必然。寺前有永豐橋,明正統中,僧普照建。

乾明教寺 在城東北二里,舊名「福田。」 唐大曆中建。宋紹興改「報恩光孝」 ,後復舊額。元末燬,明洪武間重建。有碧蘚亭。

興國教寺 ,在城北門外里許,舊名延慶,唐咸通乙酉建,有木浮圖,因號木塔寺。宋太平興國庚辰重建,繼毀於兵,存小石刻云:「興於壬,廢於壬,三五甲子相追尋。」 元大德間,廉訪使盧公摯有《重修碑記》。明洪武辛酉重建。至辛未立為叢林。

廣教講寺 ,在城北五里餘敬亭山南。唐大中己巳刺史裴休建。佛殿前有千佛閣、慈氏寶閣,相傳其材皆蘿松,黃蘗禪師募之。安南寺後有二金雞相鬥,入井出水,因名「金雞井」 ,材從井出,剎宇千間,著師《神異》。閣完,餘蘿松八株,師植殿前,榮長,別有柏二株,住持僧有禪行異者,即開花數色。元初設御講僧曰講主,座下數百人。法堂曰「雨華。」 方丈曰「寶華」 ,室曰笑華、曰圜照軒、曰松月、曰雪屋亭、曰「懷李。」 山門外有橋亭,曰「碧蓮」 、梵花亭,左右有池曰「連珠」 ,多長松灌木,有「律海遲賢」 、「江東福地」 諸亭。宋太宗賜御書一百二十卷,僧唯真建閣貯藏,里人郝允李建觀音殿,元末盡燬。明洪武初,僧創庵故址,辛未立為叢林。古寺雖墟。兩浮屠猶雙峙於山門之前。土人亦名曰「雙塔寺。」

柏山教寺 在南門外西二里。舊名「廣福。」 宋都官梅聖俞母葬於此寺。僧德澄以梅有恩,願守之,乃種柏於山,因以改名。聖俞建祠寺右,曰「會慶堂」 ,卒亦葬於此山。明洪武戊午重建。辛未立為叢林。隆慶壬申又重建。

惠照教寺 在城東十里土山,隋膠禪師道場,宋治平甲辰建。舊名會勝院,有沃洲亭。梅尚書詢嘗讀書此院。又李含章亦嘗隱此。每風月良夕,輒吹鐵笛,吟嘯自如。元張浚明有詩:「春風跨馬銀鞍穩,夜月騎牛鐵笛閒。」 自註云﹕:「梅尚書遊此,乘銀鞍馬。」 明洪武間重建,宣德、景泰修,嘉靖甲寅重修。

安國禪寺 在城北十里。宋紹興中建,明洪武中重建。

白雲禪寺 在城東五十里麻姑山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中重建。

治平教寺 在城東三十里。宋治平中建,明正統間重建。

上羅漢教寺 在城東三十里。唐貞觀年建,明洪武壬戌重修。

下羅漢教寺 在城東三十五里,宋乾道中建,明洪武乙丑重建。

七里教寺 在城東三十五里。唐末建,明正統間重建。

法海教寺 在城東五十里,宋紹興辛未年建。海雲教寺 ,在城東六十里。明時建即法海寺。

分來

資聖教寺 ,在城東四十里。寺經久廢,刱建年代莫可考。明洪武辛未重建,立為叢林。

淨相教寺 在城東六十里,靈馬山之麓,舊名「寶山院」 ,唐末建,明洪武初重建。

善果教寺 。在城東四十里。隋開皇中為尼寺。唐上元中敕改元。延祐間建。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

永壽教寺 在城東三十里,舊名「景星」 ,宋治平中建。

西禪教寺 在城東六十里。宋紹興間建。明洪武甲戌重建。宣德、正統、景泰、嘉靖間相繼修。大梵教寺 在城東三十里。明洪武初建。正統乙丑年重修。

寧信教寺 在城南三十里。元中統間建,明洪武、成化中重修。

高山教寺 在城南四十里。宋治平中建,明宣德中重建。

淨居教寺 在城南四十里。宋開寶中建,舊名「興福。」 明嘉靖中重建。

岩臺教寺 在城南六十里,宋嘉熙中,華田民人李沈七建。

城山教寺 ,在城南七十里。舊名嘉福院。宋開寶中,僧可勛作庵曰「臥雲。」 崇寧甲申,改今額。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柏梘教寺 在城南七十里柏梘山,舊名殿,宋嘉熙丁酉建。嘉靖中,參政梅守德同其合族重建,殿宇佛像一新。

甘露教寺 在城南七十里,舊名「旃檀。」 宋治平中建。明洪武、永樂、正統相繼修。

三天教寺 在城東七十里稽亭山。舊名「妙顯」 ,隋扶風禪師智琰栖處。開皇乙巳,詔刺史楊榮建,敕近寺民五十戶充洒掃,鄭辨志為碑銘。宋治平中,賜額「壽昌」 ,紹興末,改今額。明洪武中重建。嘉靖間修。寺左有三天洞。

廣法教寺 在城南八十里。後晉天福元年建。明洪武間重修,景泰、成化及嘉靖庚戌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善士胡應舉重修《常賑飢說》「鄉約」、於

寺中

松岩教寺 在城南七十里。宋寧宗慶元中廢。明正統中重修。

南大雲教寺 在城南九十里。宋建中間建。明宣德、景泰間相繼重修。

能仁教寺 在城西四十里。唐時建,舊名「天皇院。」 宋祥符中改「承天」 ,政和己亥更今額。咸淳間重建,元大德年修。

法雲禪寺 在城西六十里行廊山。梁杯渡禪師建,舊名「興雲」 ,宋治平中改今額。山有杯渡,岩有梁武帝及師像。元末寺燬,明正德戊辰重建。資福教寺 在城西六十里,舊名「善定」 ,宋治平中建,明洪武、正統及嘉靖間重修。

真如教寺 在城西七十里,舊名「保仁」 ,為尼寺。梁太清中建。唐上元中改今額。宋治平中重建。慈濟教寺 在城西七十里。梁天監中建。宋紹興中重修。明嘉靖乙未、隆慶壬申重修。

寶積教寺 在城北六十里。唐貞觀中,僧悟真建。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宣德、景泰間,屢建。嘉靖末燬。隆慶壬申,僧智銓重修。

東寶覺教寺 在城北六十里。隋仁壽中建,宋祥符中賜額。

西寶覺教寺 在城北六十里,宋時建,明洪武中重建。正統、嘉靖間重修。

空相禪寺 在城北八十里水陽鎮。舊名白龍院,唐開成元年建。相傳唐咸通乙酉,白龍見於幡竿,故名。宋元祐改今額。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正統己未,副綱壽源重建。舊東向,明郡守羅汝芳改寺西向,更名「南禪禪寺。」

東大覺教寺 :在城北九十里,舊名「崇善」 ,南唐保大中建。宋紹興辛亥,魏敏肅公請為「功德院」 ,改今額。

西大覺教寺 在城北八十里,宋紹興中建。中亦有魏敏肅公神主,明洪武乙丑修。正統間重修,建毘盧閣。

淨國教寺 在城北九十里。晉永平中建,宋太平興國廢,明洪武癸亥重建。景泰中修。

北大雲教寺 在城北九十里,舊名「慶雲」 ,宋治平中建,明嘉靖中重修。

法輪教寺 在城北六十里砂石灣。明正統中,寺僧重修。

勝果教寺 在城北一百里黃池鎮。唐咸通中建。明洪武癸丑重建,辛未立為叢林。

考證

妙因教寺 在城北一百里。宋嘉泰中建,明洪武、正統間重建。

延壽教寺 ,在城北一百里。宋嘉泰中建。明洪武甲子重建,後廢。萬曆甲戌里人雷鑄等重修。法華教寺 ,在城北九十里。宋嘉泰中建。明正統戊辰重建。

壽昌教寺 在城北一百里。宋治平中建。明洪武乙卯重建。立為叢林。

雲山教寺 在城東北一百里湖北山,唐時建。明嘉靖中,都綱圓釗重建。

護國教寺 在西北三十里。明正統初建。嘉靖乙酉,副綱正惠重修。

天寧禪寺 ,在城西北一里。刱建未詳,明洪武中廢。天啟元年,知府關驥、邑人湯賓尹捐募建造時掘得小獅子二枚,小石碑一面,上有「古天寧寺」 四字,知為勝地,因復其名。

皇清初。禪師恆證開法於此。寺後為黃金山。左有桃。

園橋後因寺中飯僧,又名「長生會。」

硤石教寺 在城北一十五里。順治三年建。按:古硤石寺久廢。宋林逋有《遊硤石》詩:「燈驚獨鳥迴晴塢,鐘送遙帆落晚汀。」 邑人梅超中、高詠嘗遊此,有和林逋詩。「尋求古跡,因復其額。」 今按:寺在硤石橋側,去鎮半里。故老相傳為古硤石,即此。今土人呼為大乘庵。

太平教寺 在城東南七十里,宋紹興中建。對亭庵 在景德寺內佛殿西。

翠雲庵 在城北十里敬亭山。唐大中二年,裴休建廣教寺,因卜靜室於此。元末燬。明宣德中,里人建庵故址,名曰「翠雲。」 嘉靖中,圮邑御史陳希美改建憑虛閣曰「凌雲。」 崇禎戊辰火,知縣謝元朓復建閣曰「雲齊。」 壬申,知縣陳泰來又於最高處建額「珠樓。」 四方文士遊歷題詠者甚多,不可悉記。

一峰庵 在城北十里,即敬亭山之一峰。唐大中時,為廣教茶亭,後燬。明正德丙寅,寺僧宗海重建。嘉靖中,知府羅汝芳留題刻碑。

永慶庵 在城東二里許。明崇禎中,僧融觀募眾捐建。

宛津庵 在小東門外演武場側。明崇禎壬申,僧明堂募建。

松隱庵 在城東六十里,宋咸淳庚午建,明洪武癸亥重建。

萬松庵 在城東六十里。宋咸淳中,里人陳德純建。明洪武、宣德、嘉靖間修。

清隱庵 在城東六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正統、景泰中重修。

覺照庵 在城東六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洪武乙丑重修。

海雲庵 在城東七十里,元至正中建,明嘉靖間重修。

東溪庵 在城東五里東溪橋側。明萬曆初,郡守王嘉賓建東溪橋,郡人立祠祀之。金陵僧性恆建庵於祠內,故名,即「杯渡庵。」

般若庵 在府治左岡上。明崇禎中,僧性蓮修。明鏡庵 在城東北一里。明萬曆中建。

《金露庵 》在小東門。

西樂庵 在城西里許。明萬曆中,孝廉吳伯敬為僧性果建。栖霞講師法通曾講《楞嚴》其中。知縣尹三聘復鑿井於庵前,以濟行者。

金粟庵 離城里許。明崇禎初,里人詹應鵬建。心佛庵 在城南柏山寺半里許。明天啟癸亥建。

皇清順治丙戌,僧超晟修。康熙初,徒性權建塔庵左。

南華庵 ,在薰化門外南壇側,明萬曆年圮。崇禎辛巳,郡守錢敬忠復建,僧慧天住持。

法露庵 在城北五里橋,順治庚寅年建「秀水庵 」 ,明萬曆元年萬鵬建。

青溪庵 在響山潭上七里。青溪舊有觀音橋,故亦名觀音橋。《庵碑記》現存。康熙五年,庵僧元德募府鎮廳縣及鄉士大夫捐貲買河,上自夏家渡,下至館驛前止,禁絕漁釣,永為放生河。庵僧守之,歲輸河稅。

半山庵 在七里岡下。康熙間,郡守龔鯤捐俸為「半山和尚。」 在柯建。在柯以畫名。

草庵 在城南張家橋。明萬曆中,僧本建。募造,大學士申時行題額。

閒雲庵 在城南雙羊山麓。明萬曆間,僧思修遊京師,與修佛事,賜紫歸建。湯賓尹請《藏經》,全部貯焉。

護衲庵 在城南半里許,近柏山寺。

《應住庵 》在城南仁村,明庠生梅景堯建。

芥子庵 在城西十里,明萬曆中,邑人徐篤慶建。

平林庵 在城東三十里,司成湯賓尹建。高嶺庵 在城西三十里。舊名「峰樓。」

西峰大聖庵 在城南四十里。明洪武乙卯建。正德、嘉靖重修。

天如庵 在城東麻姑山北掉石嶺下。明萬曆時,文學蔡鳳翔建。

蓮池庵 在城東三十里雞足山。明萬曆壬子,司成湯賓尹、僧恆然募建。太史焦竑書「震旦福」 額于佛堂。

《碧霞庵 》在城南楊柳鋪,僧省如募建。

廣福庵 在梅溪。初為沈氏別業。順治初拓,參將捐貲買置墓庵,名曰「廣福」 ,僧行慧住持。通津庵 在城西五十里通津橋側。明萬曆中,邑人司成湯賓尹建。

仙岩庵 在城南稽亭山仙人岩側有石棋、石几。岩左有「大紅山茶一株,根從石罅中出,僅一指許,而榦大徑尺。下有石池,清可鑑物。每春初花放,輒千百朵旋覆池上,數里外望之如懸火珠,真仙境也。有靈泉溉田,庵僧賴之。」 後田廢,里人梅枝鳳復業於僧。

慈氏庵 在城南六十里,明正統間重修。石佛庵 在城東六十里,宋嘉泰中建,明洪武己巳重建,尋燬。崇禎癸未沈瀚重修,頗極幽勝。京堂庵 在城南六十里梅壟嶺上。崇岡千仞,其上寬衍如堂,故名。其北有龍潭,每雲興輒雨。宋元有古庵舊址,明萬曆中重建。

茅亭庵 在城南六十里,明洪武初建,正統間重修。

高峰庵 在華陽山南最高峰,依岩構屋,覆鐵瓦以禦風。峰下又有塔泉庵,有異僧坐化其中。崇福庵 在城南七十里,宋紹興初建,明洪武中重建,隆慶辛未重修。

因悟庵 在城北三十里。明崇禎戊辰,邑人梅殷祚建。施香燈田三十畝。郡守黃夢松止宿庵中,題曰「西來精舍。」

清音庵 在城北二里許。梅清、沈泌、鍾銘文同里中諸子,每歲四月有香燈會,賦詩於此。普渡庵 在城南五里黃龍之麓。僧雪印建。漱石庵 在城南四十里團山之麓。庵踞石上,下有約絲潭,為青龍潛遊之處,土人祈雨輒應。庵為邑人梅振祚建。

鶴馭庵 在城東南四十里,柏梘山之下,長嶺岡十里有鶴馭山,故名。庵為朱、梅二姓香火。「葛齋公庵 」 ,在黃池陶家溝口。明末葛公募薪化身於此,土人建塔庵首。

龍泉庵 在華陽山。峭壁環繞,峰巒羅列,碧泉深窅,色如龍噴。庠生施其仁妻俞氏建。

元玅觀 在城內西南鼇峰上。唐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改名「天慶宮。」 舊在城東南。紹興中火,徙建今所。寶慶間重建。元大德中,更定今名。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道紀司在焉。至永樂辛丑,都紀徐善淵重建。

沖妙觀 在城東三十里,麻姑山之西。相傳麻姑修煉之所。唐為洞仙觀,初女冠居之,有斷碑,會昌中立。宋政和戊戌賜額。明洪武中,道士麻用中重建。東南有天游亭,元泰定建。

靈應觀 在城北一十里敬亭山敏應廟西。宋賜額。明宣德中,都紀徐善淵、道錄司石至靈、顏福淵重建。

真慶觀 在城北八十里水陽東鎮。元大德壬寅建,明洪武庚午重建。宣德中,《都紀》徐善淵重建。

真符觀 在城北四十里符里鎮。世傳許旌陽遊山南,於窯旁置鐵符斷,自窯以東可陶,後陶大率出鐵符之東。里人奉旌陽香火唯謹。明洪武庚午,道士史南山重建。

洞仙觀 在城東四十里,古有玉泉殿。宋慶元初,遣官禱雨,有兔盤旋階坳,已而霑足。里人建觀,嘉定間請額。

麻姑殿 在城東三十里麻姑山巔,宋政和戊戌建。明永樂間,道士畢用賢重修。

祠山殿 在城東南三十里。宋進士趙孟爚建,旁有爚墓。

大善寺 在崑山鄉,唐天祐中建,宋治平中賜額「建中靖國重建」 ,郭祥正記。

石盎寺 敬亭山之旁,僧孚傳燈閣,藏佛書。沈括記,杜牧有詩,梅堯臣有《尋古石盎寺》詩。今敬亭山後亦有石盎寺,恐非其舊。

大聖寺 在城東十里。貢奎同蔣教授遊,有詩。

書堂寺 邑人何儒行有《從硤石歸訪書堂寺》詩云:「為尋丞相跡,因到野僧家。」 刱建未詳。靈源寺 ,李白有《贈靈源上人仲濬》詩。刱建所在無考。

禪定寺 ,唐嚴綬有《禪定院通神師碑銘》。綬,貞元初為節度幕。

太平寺 未詳所在

感化寺 在城北一百里。宋乾道中建,明洪武、景泰中重修。

新興寺 ,在敬亭南麓。會昌二年燬,大中二年,刺史裴休建。

寧國縣

教忠教寺 在縣西北。舊在廣福山。宋寶祐間,撥賜參知政事饒虎臣充功德院,因賜額。後燬於兵。明洪武甲寅,僧文理建,辛未立為叢林。景泰壬申,僧智海重建。今為僧會司署事。

崇因教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梁開平初建,宋治平初賜額。

延慶教寺 在縣北三十里通靈峰之麓,又名「麻屯寺。」 宋治平初,賜額,後廢。明洪武七年,僧正宗復建。

普蔭教寺 在縣北,為縣後鎮。明萬曆乙未,知縣高夢旂創建。今後殿被燬。

興教教寺 在縣東二十里。舊額「寧化院。」 宋治平中賜額,名「蔣峰山」 ,係四都山高八百餘丈,上有馬跡神圖,下有《龍潭勝跡》。

惠雲教寺 在縣南六十里。唐太和中邑人張司徒徵建。一名「山東寺。」 定光佛初為此寺苾芻。宣梵教寺 ,在縣南九十里。舊額「谷林。」 宋天聖中,僧應之始建前額。元祐中賜今額。係九都寺居山頂。

信相教寺 在縣南八十里。南唐保大中建,宋祥符中賜額。

建興教寺 在縣南五十里。宋乾道中,僧曇溥建。

廣濟教寺 在縣南四十里。唐天祐中為平山院。昇元中復建於聖龍山下。

寶雲教寺 在縣南四十里。宋治平中賜額,僧正中等重建。

靜居教寺 在縣南四十里。唐光化中建崇信院,宋治平中賜額。

真覺教寺 在縣西二十里。唐會昌中建,宋政和改為禪寺。明景泰癸酉,僧會《智海》同智澄重建。佛殿三間,僧舍三間。

龍福教寺 在縣西五十里。宋紹興中,僧惠空建。今住持德智新其殿宇,豁然可觀。

崇果教寺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唐貞觀中建。有石鏡,可以鑑形。寺前有古榧一株。又有羅漢竹一十八竿,每一筍生,則一竿枯竹下有龍潭湧泉。明正統丁巳,僧德貴、文恭重建。佛殿、毘盧閣、石橋。景泰庚午建。法堂樓各五間。弘治間建,山門五間。

吉祥教寺 在縣西九十里。宋治平中建,名「永安山。」 前有羅漢潭,後有臥佛悟經,乃石生成形像。

香蓋教寺 在縣西八十里。唐韓翃《留題寺壁》云:「為憐蕭寺上經臺。」 宋熙寧元年賜額。

彌勒教寺 在縣西四十里。宋治平中賜額。明弘治間僧行貴重建。有井居山頂,號曰「天井。」 崇福教寺 在縣西六十里。唐天祐中建,賜額一名「沿山寺。」 明正統丁巳重建。佛殿三間,僧舍三間。

靈岩教寺 在縣西三十里。唐貞元中建。宋治平中賜額。「在文脊山麓東」 ,後傾頹。明正統癸亥僧惠鑑建。佛殿三間,山門五間。隆慶戊辰復建。正殿、天王殿各三間。山門出自天成,內有六洞,又有石床、石棋、石鐘等形,皆仙人留跡。頂有桃、柳桑三種花枝,亦靈異物也。

圓靜教寺 在縣西八十里,一名「五龍山」 ,宋咸淳間建,明正德十年重建。中有佛殿五間,旁有廡十四間。前有龍潭,深數丈,石突水面,其形如龜。

行香教寺 在縣東八十里。宋端平間,賜額「國清。教寺 」 在縣東百步社學後。宋紹興中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間,僧文悟復建,後廢址存。嘉靖丁亥,建射圃亭於社學之後。

龍安教寺 在縣北一十五里。宋治平中,賜額「僧福智」 建,後廢。明洪武壬戌,僧法榮建,後燬於火。正統間,僧道善復建樓於殿臺之右。

永寧教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唐時建,宋末廢。明景泰甲戌,僧道志募邑人胡思浩重建。

悟本禪寺 在縣南六十里。宋治平元年賜額,今廢。

洞門教寺 在縣東

寶勝教寺 在縣西八十里三十都。宋開寶間賜額,明洪武間重修。

清隱教寺 明洪武初建,在十二都。

玅英教寺 明萬曆間,俞邦賢建,子俞允成重修。

觀音殿 有四,一在縣西南四十里,唐時建,明正統丙寅重建。一在東岸,係《一圖》募建。一在環溪水口。一在縣東一里,舊名圓通庵,後改為「八蜡廟。」

永福殿 在仁賓里社橫街,祀永福侯與五顯靈官。邑人江賓、施漢、盛鳳、馮儒、楊桂、楊宏慶募建。

元極殿 在東城門外水口,明嘉靖間建。殿宇三間,石橋、石坊各一座。

三官殿 有二:一在觀音殿右,明萬曆乙丑建;一在環溪水口。

西坑殿 在縣西一十五里楊維山。世傳祠山真君孫成烈王子封永福侯必古,忠烈義勇之廟食也。山深林密,而祈禱者如市。知縣林文聰題其扁曰《威靈感應》。比歲益顯著。縣簿張溥督運赴京,舟次某處,幾覆,賴神捉漁舟以救。且曰:「某治下西坑殿之神也。」 言訖,忽不見。

祠山殿 有二:一在三十一都蟠龍,係古剎復新;一在村外水口,係裏外殿基土主,明崇禎十七年建。

五顯殿 ,有三:一在村外水口,一在東岸樓下,一在高橋頭。

「土主殿 」 ,在環溪村發脈處,係章氏建。

太子殿 有三:一在三十都,一在二十四都,一在河瀝溪橋東。

奉聖禪院 在縣西三里。舊名白雲山。唐大中間,相國裴休嘗請黃蘗禪師於此。乾寧中,賜額為「永清。」 宋治平中,改奉聖。熙寧中,改為禪院。宣和中,為盜所焚。僧道初重建,後廢。明宣德中,復建。佛殿三間,僧舍三間。萬曆中,重募建。

朝慶道院 在縣東九十里。明正德癸酉,道會汪希真募建。

留雲樓 在奉聖禪院之右,白雲山巔,崇奉關帝。明嘉靖庚申邑士人扁曰「洞觀。」 萬曆十五年復新之,扁曰「白雲樓。」 前平原數十里,清流澄澈於下,最為佳勝。崇禎中傾圮,後復建,屹然如初。青華觀 在縣西二里,屬雞山鄉之域。相傳自宋紹興創。明洪武辛未始立道會司。是時棟宇燬於元季兵燹。永樂初道官阮嗣真修屋數楹,魏明道繼建山門一座。宣德中,道會柳玉山,造法堂五間,繼修「三清殿兩廊、玉皇閣。」 弘治壬子,盡遭回祿。甲寅,道會吳玉晨、住持俞洞清,募重建,殿閣如舊。

顯真觀 在縣東八十里。宋紹興中壬子,里人高州助教阮永興建,後廢。明景泰間復建。崇禎甲戌,太學生仙作霖築石臺,方二十丈,高一丈,重新殿閣,後有三元堂。

金仙庵 在縣南四十里。宋治平中賜額,明洪武初重建。

獅子庵 在縣北一十五里。宋治平元年賜額,後廢。明正統二年,里人汪普建佛殿、觀音堂各三間。嘉靖甲子,知府羅近溪改名龍谷寺。錢德洪題山門曰「獅岩寶地。」

七龍庵 在縣東三十里。宋治平元年賜額,明正統中重建。

彌勒庵 在縣西九十里大方,一名「大方庵。」 宋治平賜額。明嘉靖間重修。後有白石岩,高數仞,古柏森然。

沈禪師庵 在縣西六十里。宋治平中建,元末廢。明正統間重建。佛殿三間,一名「岩堂庵」 ,有泉出山巔。

隱峰庵 在縣東三十里。山勢高聳,有泉迸出於石崖之間。相傳宋有高士隱此,故名。明弘治間,里人胡思溥重建,并捐田膳僧。

仙人庵 在縣東二十里。山林深邃,人跡罕至。明洪武十四年建,弘治八年胡淳重建。上有馬跡。仙岩一所,水泉常溢。

泗公庵 在治西六十里殿基山原。明天順二年,黃德良、德忠建。殿宇二間,中奉觀音大士,左奉「元帝。」

長壽庵 在三十二都。《一圖》殿宇三間。明正德間,洪永潮重修。

雲中山準提庵 :在治南二里,呂氏建。

祿青庵 :在治東一百一十里,為直浙孔道,太學生仙作霖建。庵下有橋,建環翠亭,以便行者憩息。

步岸山房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十二都。贈副都御史仙時忠建。

高峰庵 在治西七十里三十都,西坑山之上,一名鐵瓦庵。山高萬仞,前人鑄鐵瓦之意為陶瓦不耐霜雪,鐵可垂久遠也。山下至庵有十里之高,晴明天氣望見郡縣,如在山麓。茶最清芬,夏至後方採。

福慧庵 在治西五十里鎖坑口。為青龍屏蔽。山原平衍,林氣鬱蔥,名勝所毓,人文蔚起,亦一福地也。

黃金庵 在治西九十里,自宋以來有舊址。明嘉靖間,里人胡世傑解組歸來,命重建焉。至天啟辛酉,始遷甘露峰之下。殿右有蝦蟆石。《涇縣》

大安寺 在治北。肇於東晉,興廢不常。明洪武壬子,僧行清開山。宣德壬戌僧景貺重修。萬曆丙辰燬於火。崇禎辛未,知縣尹民興重建。崇慶寺 ,在縣西五里。南齊永平元年建。明帝時相國淳于棼捨宅為寺,始名「凌岩寺。隋大業二年廢,唐上元三年復興,元宗改為天宮水西寺,天寶中復名凌岩,會昌元年廢。大中二」 年,裴相國休牧宣州,即故基刱寺,命黃蘗禪師住持。咸通十二年,復改水西寺。宋太平興國五年,敕改賜「崇慶寺」 ,凡十四院,曰彌陀、大慈、羅漢、大聖、彌勒、西方、地藏、釋迦、藥師、文殊、華嚴、童師、七祖、觀音。寺有唐宣宗詩及李翰林而下唐、宋諸賢題詠。紹興中,建小塔,在寺之東麓。

寶勝寺 在縣西五里,又名水西寺,即古之五松院也。宋太平興國中,有僧處元領弟子數十人來遊,剪茅結屋,請額重建「五松院。」 太宗賜御篆二軸。元豐五年,敕改為奉國寶勝禪院,起御書閣,奉安三朝御書。大觀二年,改造「聖壽崇寧塔」 以鎮之。寺南有葛仙煉丹井,前有濯纓泉。東麓有明壁軒。明洪武初,住持僧宗泐重建法堂廊廡。至十五年,初設僧會司,僧官就於本寺開設衙門,師聰師鷲相承。永樂改元,住持從純授僧會,乃重建殿宇。宣德癸丑,僧宗㫤繼葺之。正統辛酉,住持道權又增勝焉。萬曆間,禪僧了心置造藏經閣,頗復黃蘗。道場,徒孫恆證改造山門,重倡宗風。

水西首寺 在縣西五里。亦淳于氏宅基也,興廢與凌岩寺同。唐乾寧二年,賜額為「白雲院」 ,乃乾應伏虎禪師道場。後有永平年間所刱古基及乾應塔,見存。明正統間,改為西方院。至明末,始改「水西首寺。」 枕山巒之秀麗,面溪水之縈紆,為一方之勝概焉。寺後白雲泉在半山間,有澗谷出焉。跨澗為橋,有亭冠其首。又有東峰亭,即淳于氏送客亭。前瞰賞溪,凡邑郭內外,樓閣相望,亦谿山之要。古今名人登覽題詠甚多。勝果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宋淳熙間,鄉人王千二捨基刱建。明正統甲子僧道旻重建。大寧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伏龍禪師道場。」 明永樂己亥僧宗玨建。

長樂寺 在鳳山之側。宋紹興間賜額。

新興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古剎頹廢。明景泰庚午,僧永倩、壁淵重建。

藍山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古剎頹廢,明宣德庚戌,僧惟愷重建。《山水勝概》。

永安寺 在縣西七十里南藍山。宋宣和中建,明宣德中改名覺慈院。震山八景,《永安鐘鼓》居其一。

凌岩寺 在縣西七十五里。古剎頹廢,明宣德丙午,僧德慶重建。

長安寺 在縣西八十五里。古剎頹廢。明正統癸亥,僧會瑤瑛重建。

妙明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烏龍山下。宋紹聖間建。方丈前有羅漢閣,高踰烏龍山之半。上有清泉潺潺,日夜不息。明宣德丙午,僧福源永道重建。

隆興寺 在縣西南一百里麻溪。唐天寶間建,有五公修道於石豅洪頭山,寺曰「隆興」 ,久而頹廢。明永樂辛丑,僧了悟重建。

宣陽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古剎頹廢。明正統己未,僧慈智、《福圓》重建。

岩豅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宋開寶中建。明景泰壬申,僧永覺重修。

顯明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安寺。」 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明正統己亥,僧法旋重建。

凌雲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白峰庵」 ,宋紹熙間改今額。

靈曜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華嚴庵」 ,宋紹熙間賜額。

興教寺 在縣東五里,長安寺之舊址。宋嘉定壬申建,今廢。

殿礱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青山庵。」 宋淳熙間請寺額。明永樂甲申,僧惠德重建。

報恩寺 在縣東六十里乘山之巔。有十八景。唐至德間建。宋政和中修,進士馮述造浮圖七級以鎮之。明正統癸亥,僧行慶重修。

乾明寺 在縣東六十里。唐為佛牙庵,大曆中賜額「龍雲寺。」 宋崇寧間改「乾明。」 明正統辛酉,僧如義重建。前有放生池,池之東有佛牙山。萬壽寺 在縣南五里。昔人於其地得石,狀類佛,因建庵。宋紹興間知縣周擢以「萬壽」 名寺,後毀。明宣德間僧會瑤瑛重建。嘉靖間住持道傳修葺。崇禎間僧會宗能重建。寺內有春原室。《白雲寺 》在縣南五里,宋治平間創立,明景泰甲戌僧道會重建。

法相寺 在縣南三十里。宋元嘉中創建。唐會昌中廢,南唐保大中復葺。宋端拱二年賜額。明景泰癸酉,僧法瑤重建。今燬。

安國寺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雷塘庵。宋慶元三年,知縣孫觀輿請額為「安國寺」 ,以奉陳、雷二府君之祀。明正統己未,僧寶定重建。

龍雲寺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寶光庵。」 宋崇寧間,更為「龍雲寺。」 明景泰間,僧會瑤瑛重建。依山為方丈。夏有涼風,不知盛暑;冬月溫煖,熙熙如春。

定業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石鼓山之旁。舊為僧伽庵。宋雍熙間,始為龍雲寺。靖康間,改今名。正統庚申,住持景貺重建。

軒干寺 在縣東六十里。宋崇寧間,更為「妙相禪院」 ,依城峰文殊山而建。有清節軒、風玉亭、華嚴閣,景致幽雅。明永樂辛丑,僧從亨重建。成化二年,住持僧景貺修。天啟癸亥,僧印祚、印心、傳通重修。

覺慈院 在旵山之側。前有龍潭一所。俗云「昔有龍自此出,飛泉迸溢,冬夏不涸。」 龍鱗爪甲之屬,顯然見於泉石之間。每遇歲旱,道官多至祈禱。宋治平三年賜額。

雙峰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正統甲子,僧源凈重建。

西庵 在縣西四十里東庵之旁。歲久頹廢。明正統間重建。

東庵 在縣西四十里,歲久頹廢。明景泰庚午,僧景貺重建。

妙峰庵 在縣西七十五里石礱山下。宋宣和中建。庵有四景,謂碧蓮池、珍珠泉、子瞻石、藏春洞也。耆闍日禪師守庵日有詩。歲久庵圮。明僧圓鏡、圓鑑重建。

上舍庵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正統乙丑,僧道昱「重建。」

下舍庵 在縣西七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景泰癸酉,僧法滄重建。

銅峰庵 在縣西八十里。有塔峙其旁,曰「銅峰塔。」 庵之西北,諸峰疊秀,屹然而森立者,觀音岩也。石裂泉出,約注二斗,滿不溢,淺不涸,清澈而無瑕者,浴鵲池也。舊有禪師守訥住持焉,歲久庵圮。明景泰甲戌,僧瑞㫤重建。庵下又有萬泉庵,又有龍泉庵在焉。

寶峰庵 在縣西北八十里。又有「幽隱」 、「高峰」 二庵,與寶峰鼎立,歲久頹廢。明宣德戊申,僧福澤重建。嘉靖乙亥,又創元帝廟於岩上。

仁壽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歲久頹廢。明正統丙辰,僧法淵重建。

海雲庵 在縣北三十五里。宋淳熙間建。明正統甲子,僧道昂重建。

水洞庵 在縣北三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正統乙丑,僧景貺重建。

西山庵 在縣北四十五里。宋寶慶二年,刱建。明景泰三年,僧圓浩重建。今住持印定、印徹重修。

觀音庵 在縣南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正統甲子,僧會瑤瑛同道權重建。弘治甲寅,僧本然增修。

齊雲庵 在縣南五十里合山之頂,歲久頹廢。明正統間,僧瑤瑛同道權重建。

圓通庵 在縣南三十里。歲久頹廢,明宣德丁未,僧法瑤重建。

仙壇庵 在縣南四十里承流山之麓。歲久頹廢。明僧至靈重修。

西峰庵 在縣南九十五里,歲久頹廢,明景泰庚午,僧瑞㫤重建。萬壽庵 在縣南六十里,歲久頹廢,明正統丁巳,僧日昭「重建。」

圓通庵 在縣東北三里幕山。明僧智果興復。蓮峰庵 在治東六十里齊集山。明弘治間建。崇禎末,僧傳通重建。

般若庵 在縣東六十里曹溪山口,與硃砂山斜對,兩壁峭立,中通一徑,紆曲天成。山頂一池如龍,湫有瀑布泉,池有石橋,曠邈迥異。因建亭於上,以供憑眺。

宣陽觀 魏時遺址在甄塘。宋隆興間,道士徐知柔移建於縣東北半里。入明為道會司。嘉靖丙戌燬於火。道會司朱道璽、馬德賢募財重建。幽隱觀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震山鄉。道士潘立成開山,後賀士迪隱逸在彼。明洪武戊子燬於火,永樂辛卯道士汪守誠重建。

慧日庵 在縣東北三里,幕山僧性慧重建。「三觀禪林 」 ,在城隍廟左。順治丙戌,知縣李曰楹命額。康熙甲寅,知縣鄧琪棻重修,住持真鼎募成。

白塔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唐、宋古剎,昔踞白塔山巔。順治初,僧維行移建於山之腰。

大士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琴溪。先是庵在官道之北,順治初,改建官道之南。

神仙庵 在縣東六十里金頂山,唐、宋古剎。梵曆庵 ,順治初年建。

古缽庵 順治初年,僧蘊古得古缽,即以名庵。福田庵 在雙浪都巖山湖,順治戊子年建。白雲庵 在南城外,知縣何公建樓。

太平縣

翠微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屬西鄉。唐中和二年,置麻衣禪師道場。明洪武間立為「叢林永濟寺 」 ,在箬嶺橫培。康熙七年,麻村胡可期建。

勝果寺 在縣西五里桂城鄉,宋紹興七年建。廣仁寺 在縣北七十里,屬龍門鄉。舊名安仁院,唐天祐中李鐸施宅為院,宋治平元年賜額。重興寺 在治北一里,舊名碧雲庵,宋紹興乙卯賜額。

香林寺 ,在治南四十五里,屬西鄉。宋紹定十三年賜額。

真如寺 ,在縣治西六十里,屬長壽鄉,舊名「陵陽院」 ,宋太平興國五年賜額。

香城寺 ,在縣治西南八十里,屬絃歌鄉。先係重興庵,宋紹興十三年賜額。

新興寺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屬道泰鄉。宋紹興十七年賜額。

五松寺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屬長壽鄉。宋淳熙中賜額。

龍吟寺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屬道泰鄉。宋紹興二十五年,以「蘭若庵」 請額。

廣福寺 ,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屬西鄉,舊名羅漢寺。宋太平興國五年,以「聖壽」 為額,乾道初改。

蘭若寺 在縣治西二十五里,屬東鄉。宋淳熙中賜額。

松山寺 在縣治南二十里望仙鄉。宋紹興十三年賜額。

興國寺 在縣治北三里。原為「泗州堂」 ,又名「圓覺庵。」 宋紹興十五年賜額,今分重興寺。

城山寺 ,在縣治東三里。宋紹興十三年賜額。「大覺寺 」 ,在縣治西二十里二折嶺左。

三義殿 在西門外。明天啟三年,道士李元應募建。

「紫極殿 」 在縣治北亭子山上,邑令鹿兆圖建。「三元殿 」 在縣治東北板石潭右。

龍王殿 在東鄉務山下,一方禱雨之處。邑令馬維銘「記。」

東嶽觀 在縣治西門內。明天順七年建,祀東嶽聖帝。萬曆三年,建三清殿于觀後。崇禎間,又建三官殿。

觀音閣 :在東嶽觀右,順治六年,道會司王道元自建。

文昌閣 在觀音閣後

西峰庵 在縣治東二十里道泰鄉。宋乾道間建,紹興十年重建。

仙王殿庵 在縣治南一十五里,屬道泰鄉。宋嘉定十七年,僧宗傳建。

松谷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屬望仙鄉,近芙蓉峰。張松谷自建。

大悲庵 在縣西三十里,屬黃山西鄉。吳元年僧妙真建。

呂公庵 在縣西南二十里,屬望仙鄉。元延祐四年,僧普惠立。

巢翠庵 在縣南三十里,屬望仙鄉。元大德六年,僧宗茂立。

觀音庵 在縣西七十里,屬絃歌鄉。唐中和三年,僧雪隱建。

九龍庵 在縣西北八十里,屬涇陽鄉。明成化初建。嘉靖中為《鄉約》所。

觀音堂庵 在縣西七十里,屬西鄉。元至元三年,僧淨海建。

三峰庵 在縣東三里瑤潭鎮水口。宋慶曆年間建。

明王殿庵 在縣西十五里,屬東鄉,宋嘉定十年建。

「種德」 庵 在焦村,焦汝張建。山林糵蔚,桃徑屈曲。

順寧庵 在縣南五里文村,龍一、胡百英建。屏山庵 在縣西六十里,焦樞所建。前後岡巒環拱,遠山如挂翠屏重重,清雅可愛。

城山觀 在縣西五十里。原宋司戶焦源建黃山堂。諸峰翠列,一水縈環。解元焦頤重葺,扁曰「城山書院。」 二子歸自淮右,讀書其間,成文武二魁。後人贊云:「山川可隱神仙跡,草木猶馨文武名。」 今改觀祀玉虛真人。每年三月上巳日賽會其上。

文峰庵 在縣南五里文峰下。

津梁庵 在湖深潭

真常庵 在縣南十里,屬道泰鄉。元大德六年建。

坤鎮庵 在道一鄉

明善庵 在縣南二里,屬桂城鄉,元大定三年建。

老庵 閩曾祖訓建,松谷庵上。

無為庵 在縣南五十里。宋紹興中,侍郎呂廣問建。

如義庵 長壽八甲。庵田十畝。

九龍觀 在縣西六十里涇陽鄉。舊傳漢永平九年,地湧九泉,因穿九井。唐開平中,嘗為僧舍。宋政和五年,敕改「九龍觀。」

昇真觀 在縣治東南二里南隅,舊名「黃山觀。」 宋嘉祐八年創建,政和間賜額。

元真道院 在縣南三里,屬桂城鄉。元至正六年,道士劉如真建。

羅漢堂 :在縣治章村。舊傳有十八白鶴飛翔於此,以為《十八羅漢》變現,因建此堂。

仙壇道院 在縣西六十里。上寒,俗呼為「仙人壇。」 取路直上,約三五里,頂上建一塔,正對煉丹峰,遙望九華諸峰,亦在雲際。

如意庵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屬望仙鄉,元大德六年建。

慶雲岩 在縣南,邑人孫淵建。

高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元時建。

大士庵 原有舊址,僧人明肯開擴之。

集慶庵 在縣西十五里東鄉務山。

「問奇」 庵 在異松嶺側,僧覺宗建。

廣布庵 :在絃歌鄉,僧人曦生建。

弘濟庵 在西鄉章村三寶坑,僧柏子建,旌德縣。

叢林護國禪寺 在縣東門。宋開寶八年建。明嘉靖間重建。萬曆二十三年修。

叢林靈臺瑜伽寺 在縣東二十里招賢鄉。宋紹興十八年建。明隆慶元年修。

叢林資福寺 今為「梓山瑜伽寺」 ,在縣東南二里梓山下。宋開寶八年建,明嘉靖四十年重建。寶蓮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招賢鄉。吳元年建,明萬曆乙亥重建。」

勝因寺 在縣西七十里通貴鄉。治平元年建,明萬曆二十一年重建。

蘭野寺 在縣東五十里柳山鄉。宋淳熙八年建,明萬曆四年重修。

會勝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柳山鄉。宋太平興國中建,明萬曆元年重建。

法華寺 在縣北二十里太平鄉。宋紹興二年建,明萬曆二十四年重修。

孔子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興仁鄉。唐咸通五年,呂康捨地為寺,上有孔子祠堂,因名。明萬曆乙未重修。

延壽寺 在縣北四十里興仁鄉。唐咸通六年建,明萬曆二十一年重建。

華陽寺 在縣東五里

瑞蓮寺 舊名延福寺,在縣北二十里太平鄉,唐乾符六年建。宋令盧公時生芝草兩本數莖。又僧舍後池生碧蓮一枝,人咸稱瑞。縣以啟聞,因名「瑞蓮寺。」 明嘉靖十六年重建。

靈源寺 在縣北三十里太平鄉。宋紹興六年建,明萬曆元年重建。

深塢寺 在縣北四十里興仁鄉。唐咸通六年建,明萬曆二十五年重建。

後林寺 在縣北四十里興仁鄉。唐咸通六年建,明成化間重建。

叢林多寶禪寺 在縣西六十里上涇鄉。唐光化二年建,明天順七年重建,萬曆二年重修。崇真觀 在縣西門,明嘉靖二十五年建。青華觀 在縣西三里棲真山南。宋乾道年間建,明成化間重建。

德山觀 在縣西四十里。

紫微道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興仁鄉。宋景定五年建,明隆慶間重修。

紫清道院 在縣西十六都。元至正四年建。明弘治九年重修。

從佛庵 在十三都毛栗坦。僧性曜建造,現性瑩住持。

四峰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上涇鄉。元至正三年立。明萬曆丁亥重修。

黃塘庵 在縣東一十里進賢鄉。明成化十年建,萬曆十九年重修。

西山庵 在縣西嶺上三里進賢鄉。元至正中立。明萬曆六年重建。

崇聖庵 在治東五里招賢鄉。明洪武初建,隆慶元年重建。純一禪師奉明高祖諭旨,因名「崇聖。」

上陽庵 在縣東十二里招賢鄉。元建。

南山庵 在縣東十五里招賢鄉。元立。

古岩庵 在縣東一十里招賢鄉。元建。

圓通庵 在縣東北八里招賢鄉。元建。

鐵山庵 在縣東一十五里招賢鄉,元建。淨土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招賢鄉,明建。青雲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招賢鄉,明萬曆二十年建。

雲潭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招賢鄉。明成化十四年建。

永慶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招賢鄉。明成化年間建。

興教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柳山鄉。元至正元年立,明弘治甲子重建。

祥雲庵 在縣北二十八里太平鄉。元大德八年建,明萬曆九年重建。

柳山庵 在縣北十五里柳山鄉,明成化中建。洪山庵 在治北二十八里太平鄉,元建。真覺庵 在縣西北四十里興仁鄉,元建。白雲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柳山鄉,宋建。雲覺庵 在縣西三十里興仁鄉,元建。

澤溪庵 在縣北五十里興仁鄉。元建。

蘭石庵 在縣西北三十里興仁鄉,明建。明覺庵 在縣西三十里興仁鄉,元建。

雲峰庵 在縣西四十五里興仁鄉,元建。楓木庵 在縣北四十里興仁鄉,明建。

董平庵 在縣西北四十里興仁鄉,明建。白石庵 在縣西五十里興仁鄉,明建。

蘆塘庵 在縣西五十里興仁鄉,明建。

萬松庵 在縣西北五十里興仁鄉,元建。仙隱庵 在縣西北二十里,元建。

大嶺庵 在縣西二十里進賢鄉。宋德祐二年立。明萬曆癸未年修,知縣江天一改為「天嶺庵。」 福國庵 在縣西三十里。明萬曆年間建。金竹庵 在縣西,去福國庵里許。明建。

永興庵 在縣西北三十里興仁鄉,明建。北岩庵 在縣西三十里上涇鄉,明建。

萬石山「東雲庵 」 在縣西三十五里上涇鄉,明建。

金鼇庵 在縣西三十五里上涇鄉,明建「烏嶺庵 」 在縣東四十里招賢鄉。

報本庵 在縣東里許

靈瑞庵 在治南十里一都黃曆山,明建。翠微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順治五年建。觀音堂 在縣小東門坡上,元建。

慈湖堂 在縣東一十八里柳山鄉,明建。「八正堂 」 在護國寺左,即禪堂,明萬曆二十三

年方端善建

「大覺堂 」 ,《在鳧山》祖殿之下。

文昌閣 在縣東。明萬曆四十四年,教諭夏之鼎建。

觀音閣 在縣北三里清風亭。明萬曆年間建。藏經閣 在護國寺後,即舊善世堂址。順治四年比丘海深募建。

準提閣 ,在威顯廟後,即舊方丈堂址。順治九年,僧會《真華》募建。一在縣北門外。

南陵縣

崇教禪寺 舊在縣東一百步,唐正源禪師建。宋紹聖初,明禪師與遊釋思雅建湛然庵。明嘉靖年間,移換儒學,今為習儀之所。按舊經云:「本名聖壽寺,太平興國五年五月初五日,准敕賜今額。」 又按《崇教改回十方記》云:「按《縣圖經》,昔號籍山,會昌沙汰後,咸通十一年復聖壽寺,太平興國五年賜今額。」

安賢寺 在縣北二里。池水圜繞,松蘿鬱茂。祐聖教寺 ,在縣東三十五里。明正統甲子重建。

安福教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明正統乙丑重建。

資福寺 在縣西六十里。明洪武辛亥建,舊名「吉祥」 ,成化丙申改今名。

靈山寺 在縣西三十里朗陵峰下。諸峰攢簇,泉溪縈繞。梁天監元年,杯渡禪師建,元末燬,明洪武九年重建。

隱靜寺 在縣西三十里。

靈岩寺 在縣西五十里進德鄉。唐貞觀二年金地藏創建。元末燬,明洪武五年重建。

郭城寺 在縣北五十里。舊名「普化寺。」 唐乾符中建,元末燬,明洪武十年重建。

寶山寺 在縣南八十里,地名「格裏。」

靜林寺 在縣西三十里,地名牧沖清規山。元時名「清規院」 ,復改今名。

靈泉寺 在縣西四十里。

清城庵 去縣三十五里。

石潮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工山行祠在焉。柏林庵 在縣南二十五都。

石龍庵 在二十六、七都。狀元昌永撰《碑記》尚存。

黃塘庵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清福寺」 ,梁太清二年建。

柏林庵 在縣東十五里。梁大通年建。

柏園觀音庵 在縣東南十七里。明萬曆癸巳建。

降福殿 ,近崇教寺東。明萬曆癸巳年,知縣聶桂芳重建。內奉唐睢陽神主。

張仙殿 在崇教寺東,明萬曆丁巳年建。雷塘庵 在縣東十五里。明洪武二年建,萬曆癸卯重修。香燈田三畝。

會龍庵 在縣北六十里。明萬曆癸丑年建。舊為蕪民占丈,因係南陵水口附近眾姓捐貲,於崇禎年重建,置田三十畝。

強村殿 在縣北六十里。祀靈澤王。

地藏殿 在縣北三十七都,即古「汪王殿。」 明萬曆甲申年建。

三官殿 在縣東二里

白衣庵 在縣東四里

承天觀 在縣東南四百步。宋淳熙四年建。明洪武十五年開,設道會司。

天齊觀 在縣東南一里。明正統庚申重建。清溪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正統辛酉年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