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八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錄

 論語部總論二

  唐韓愈筆解學而二則 為政五則 八佾三則 里仁四則 公冶四則 雍

  也四則 述而四則 泰伯三則 子罕六則 鄉黨三則 先進六則 顏淵三則 子路

  三則 憲問六則 衛靈公六則 季氏二則 陽貨八則 微子三則 子張二則 堯曰

  三則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論語部總論二[编辑]

唐韓愈筆解[编辑]

學而第一[编辑]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馬曰:「其言可反復。故 曰近義。」

反本要終,謂之「復。」 言行合宜,終復乎信。否則「小信未孚」 ,非反覆不定之謂。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馬曰。恭不合禮。非禮也。能遠。

恥辱故近禮

「禮,恭之本也」 ,知恭而不知禮,止遠辱而已。謂恭必以禮為本。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曰:「因,親也。」所親不失其

親亦可宗敬

「因」 訓親,非也。孔失其義,觀有若上陳信義恭禮之本,下言凡學,必因上「禮義」 二說,不失親師之道,則可尊矣 。

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 已。」 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謂問事是非。

正謂問道、非問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釋之,則事與道混而無別矣。

為政第二[编辑]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包』。」曰:「蔽,猶當。」

也。又曰:「歸於正也。」

蔽,猶斷也。包以蔽為當,非也。按《思無邪》是《魯頌》之辭,仲尼言《詩》,最有深義,而包釋之略矣。

子曰:「吾五十而知天命。」 孔曰:「知天命之終始。」

天命深微至賾,非原始要終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學《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曰「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鄭》曰:「耳聞。」

《其言知》其微旨也馬曰:「矩。」 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耳。「當為爾。」 猶言如此也。既知天命。又如此順天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曰:「溫,尋也。尋,繹。」

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師」 矣。

先儒皆謂「尋繹文翰,由故及新」 ,此是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也。吾謂故者古之道也,新謂己之新意,可為師法。

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 之。」 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不周。」

上文「君子不器」 ,與下文「子貢問君子」 一段義,孔失其旨,反謂疾小人有戾於義。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 孔曰:「文質禮變。」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 損益,謂文質三統。」

孔、馬皆未詳仲尼從周之意,泛言「文、質三統」 ,非也。後之繼周者,得《周禮》則盛,失《周禮》則衰,孰知因之之義其深矣乎?

八佾第三[编辑]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馬曰:「救,止也。包。」

曰:「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者乎?」

「謂」 當作「為」 字。言冉有為泰山非禮,反不如林放問禮乎?包言泰山之神,非其義也。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包曰:「不自親祭,使攝者為。」

之「不盡敬」 ,與《不祭》同。

義連上文。禘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觀之矣,蓋魯僖公亂,昭穆祭神,如神在不可躋而亂也,故下文云「吾不與祭」 ,蓋嘆不在其位,不得以正此禮矣,故云「如不祭」 ,言魯逆祀,與不祀同焉。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鄭曰:「人君每月告朔於廟。」

有祭謂之廟享

人君,謂天子也,非諸侯通用之禮也。魯自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左氏》曰「不告朔」 ,非也。吾謂魯祀周公以天子禮,魯君每月朔不朝於周,但朝周公之廟,因而祭曰廟享,其實以祭為重爾。文公既不行告朔之享,而空朝於廟,是失禮也。然子貢非不知魯禮之失,特假餼羊之問,誠欲質諸聖人以正其禮爾。又曰:「天子云聽朝」 ,謂聽政於天下也。「諸侯云告朔」 ,謂以下之政告於上也。每月頒朔於諸侯,諸侯稟朔,奉王命,藏祖廟。於是魯有廟享之文,他國則亡此禮。

里仁第四[编辑]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無適」 ,無可也,「無莫」 ,無不可也,惟有義者與相親比爾。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

曰「懷德」 ,懷安也。「懷土」 ,重遷也。「懷刑」 ,安於法也。《包》曰:「懷惠,恩惠也。」

「德難形容。必示之以法制;土難均平。必示之以《恩惠》。」 上下二義,轉相明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曰:「直。」闕二

問故答。

說者謂「忠與恕一貫,無偏執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包曰:「數,謂」

速數之數

君命召,不俟駕速也,豈以速為辱乎?吾謂數,當謂頻數之數。

公冶長第五[编辑]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未能見信於時,未可以仕也。」 《子說》者,善其能忖己,知時變。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 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 女弗如也。」 包曰:「既然,子貢不如,復云『吾與女俱不』?」

如者,蓋欲以慰子貢爾。

「回亞聖矣」 ,獨問子貢孰愈,是亦賜之亞回矣。賜既發明顏氏具聖之體,又安用慰之乎?包失其旨。吾觀子貢,此義深微,當得具體,八分所不及,回二分爾。不然,安得仲尼稱「弗如之深」 乎?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 舊文作「畫」字。

「晝」 當為「畫」 ,字之誤也。宰予四科十哲,安得有晝寢之責乎?假或偃息,亦未深誅。又曰「於予」 ,顯是言宰予也。下文云「始吾」 、「今吾」 ,即是仲尼自謂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也。」 孔曰:「性者,人所受以生也,天道。」

者,「元亨日新」 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

《孔說》粗矣,非其精蘊。吾謂性與天道,一義也,若解二義,則人受以生,何者不可得聞乎哉?

雍也第六[编辑]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馬曰:「人之生」

自終者,以其正直也。《包》曰:「誣罔正直,是幸也。」 直當為「德」 字之誤也。言人生稟天地大德,罔,無也。若無其德,免於咎者尟矣。古書「德」 作「德。」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包》」曰:「齊可使。」

「如魯」 ,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

「道」 ,謂王道,非大道之謂。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鄭》曰:「弗畔,不違道也。」

「畔」 當讀如「偏畔」 之畔。弗偏則得中道。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 天厭之!」 孔曰:「行道非婦人之事。」與之咒誓,義可疑。

矢,陳也。「否」 ,當為否《泰》之「否」 ,「厭」 當為厭亂之厭,孔失矣。吾謂仲尼見衛君任南子之用事,乃陳衛之政理,告子路云:「予道《否》不得行」 ,汝不須不說也。天將厭此亂世而終,豈《泰》吾道乎?

述而第七[编辑]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包曰:「若」

老彭祖述之而已

殷賢惟伊傅,餘固蔑稱。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曰:「言人能」

《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焉。

說者謂「束」 為束帛,「脩」 為羞脯。人能奉束脩於吾,則皆教誨之,此義失也。吾謂以束脩為束羞,則然矣,行吾而教之,非也。仲尼言小子洒掃進退,束脩末事,但能勤行此小者,則吾必教誨其大者。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 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鄭》曰:「父子爭國,惡也。」

孔子以夷、齊賢且仁,故知「不助衛君明矣。」

上篇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此言君子雖惡不怨也。又下篇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伯夷叔齊歟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吾嘗疑三處言夷齊各不同。吾謂此段義稱賢且仁者,蓋欲止冉有為衛君而已。

習之深乎哉?吾今乃知仲尼之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後」 ,不可概窺其極。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曰:「雅音正言也。」

《鄭》曰:「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

音作「言」 ,字之誤也。傳寫因注云「雅音正言」 ,遂誤爾。

泰伯第八[编辑]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王曰:「葸,懼貌。絞,刺也。」

《王注》云:「不以禮節之。」 吾謂禮者,制中者也,不及則為勞為葸,過則為亂,為絞。絞,確也。

上篇云:「《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此正謂言禮之皇極也。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包曰:「興,起也,禮以立。」

身樂以成性

三者皆起於《詩》而已,先儒略之,遂惑於二矣。

子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包》。」

曰:「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

「《堯仁》如天」 ,不可名狀,其高遠,非不識其名也。

子罕第九[编辑]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包》曰:「寡言及之,故希言。」

「仲尼罕言此三者之人焉」 ,非謂罕言此三者之道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王曰:「不任意,無專必。」

「無固行」 ,無有其身也。

此非仲尼自言,蓋弟子記師行事,其實子絕二而已。吾謂「無任意」 ,即是無專必也,「無固行」 ,即是無有己身也。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孔曰:「聖人受」

「命則鳳凰至,河出圖。今無此瑞,吾已矣。夫」 者,傷不得見也。《河圖》迺八卦是也。

「王道盛則四靈為畜」 ,非但受命符爾。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 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包》曰:「恍惚不可得而形容。」 孔曰:「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此回首自謂雖卓立,未能及夫子高遠爾。

子路使門人為臣。 鄭曰:「子路欲使弟子行,為臣之。」

禮也

先儒多惑此說,以謂「素王」 、「素臣」 ,後學由是責子路欺天。吾謂子路剛直無諂,必不以王臣之臣欺天爾。本謂家臣之臣,以孔子嘗為司寇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 與立,未可與權。」 孔曰:「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雖。」

有所立未必,能權量輕重。

《孔注》:「猶失其義。」 夫學而之道者,豈不能立耶?權者經權之權,豈輕重之權耶?吾謂正文傳寫錯倒,當云:「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如此則理通矣。

鄉黨第十[编辑]

吉月必朝服而朝。 孔曰:「吉月,月朔也。吉服,即皮弁。」

服也

《吉禮》所行月日,因而謂之「吉月。」 吉日非正朔而已。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孔》曰:「儺,驅逐疫鬼恐驚。」

先祖朝服而立於廟之阼階。

《正文》無「廟」 字。又云「恐驚先祖」 ,疑孔穿鑿,非本旨。

子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周》。

曰:「子路共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

以為食具非其旨。吾謂「嗅」 當為「嗚嗚」 之嗚,雉之聲也。

先進第十一[编辑]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鄭曰:「皆不及仕。」

「進之門」 ,而失其所。

門,謂聖人之門。言弟子學道,由門以及堂,由堂以及室,分等降之差,非謂言仕進而已。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 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說者曰:「字而不名,非夫!」

子云

《論語》「稱字不稱名者多矣。」 仲尼既立此四品,諸弟子記其字而不名焉,別無異旨。

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謂「默而記之」 ,故存乎德行,蓋不假乎言也。言語科次之者,《易》所謂「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擬議以成其變化,不可為典要,此則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謂「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 ,言非事文辭而已。文學科為下者,《記》所謂離經辨志,論學取友,小成大成,自下而上升者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 中。」 注曰:回庶幾聖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賜不

「受教命,唯財貨是殖,億度是非」 ,蓋美回,所以勵賜也。

一說「屢」 猶每也,空猶虛中也,此近之矣。謂富不虛心,此說非也。吾謂回則坐忘遺照,是其空也;賜未若回每空而能中其空也。「貨」 當為「資」 ,「植」 當為「權」 ,字之誤也。子貢資於權變,未受性命之理,此蓋明賜。

考證

之所以亞回也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孔曰:

善人不但循舊跡,亦少創業,亦不能入聖人之奧室。

《孔說》非也。吾謂善人即聖人異名爾,豈不循舊跡而又不入聖人之室哉?蓋仲尼誨子張,言善人不可循跡而至於心室也。聖人心室,惟奧惟微,無形可觀,無跡可踐,非子張所能至爾。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孔曰:「論篤是。」

「口無擇言,君子是;身無擇行,《色莊》者不惡而嚴孔失其義。」 吾謂論者,討論也。篤,極也。是,此也。論極此聖人之道。因戒子張但學君子容色莊謹,即可以及乎君子矣。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 敢死?」 包曰:「言夫子在己無所敢死也。」

「死」 當為「先」 ,字之誤也。上文云「顏淵後」 ,下文云「回何敢先」 ,其義自明,無死理也。

《點爾》何如。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曰:「暮春,季春三月。」

「浴」 當為「沿」 ,字之誤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

顏淵第十二[编辑]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馬曰:「克己,約身也。」

孔曰:「復,返也。身能返禮,則為仁矣。」

「孔馬得其皮膚,未見其心焉。吾謂回問仁,仲尼答以禮」 ,蓋舉五常之二以明其端焉。故下文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又舉五常之四以終其義。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亦。可以弗畔矣夫。」

簡編重錯,《雍也篇》中已有「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矣夫」 ,今刪去此段可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夫達也者,質直 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馬曰:「謙退之。」

此與上篇「色莊者乎」 一義也,皆斥言子張質直莊謹,下於人則為達士矣。

子路第十三[编辑]

冉有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 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馬曰:「政者,有所更匡正。」

「事」 者,凡行常事。我為大夫,雖不見用任,必當與聞之。

政者非更改之謂也,事者非謂常行事也。吾謂凡干典禮者則謂之政,政即常行焉則謂之「行」 ,行其常則謂之「人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以為士矣?子曰:『宗族稱其孝焉, 鄉黨稱其悌焉』』。」 舊本「子曰行己有恥」,為上文簡編。

差失也

《孝悌》為百行之本,無以上之者。

曰:「敢問其次。」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 士矣。」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為次矣。」 孔曰:「有恥者,有所不為。」鄭曰:「硜。」

硜小人之貌也

硜硜,敢勇貌,非小人也。「小」 當為「之」 字。古文小與之相類,傳之誤也。上文既云「言必信,行必果」 ,豈小人為耶?當作「之人哉」 ,於義得矣。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即就戎兵也。

七年義不解。吾謂即戎者,衣裳之會,兵車之會,皆謂即戎矣。此是諸侯朝會於王,各修戎事之職。按《王制》云:「三年一聘,五年一朝。」 仲尼志在尊周,故言「五年可以即戎事朝天子。」 「七年」 者,字之誤,歟噫習之,可謂究極聖人之奧矣。先儒但以攻戰為即戎,殊不思仲尼教民尊周,謹朝聘所以警當世諸侯。舉七年而元年、「十一年」 ,從可知矣。

憲問第十四[编辑]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曰:「雖君子猶未能備。」

「仁」 當為「備」 字之誤也。豈有君子而不仁者乎?既稱小人,又豈求其仁耶?吾謂君子才行或不備者有矣,小人求則未之有也。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曰:「為己履。」

「而行之」 ,為人徒能言之也。

為己者謂以身率天下也。「為人」 者謂假他人之學以檢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 失其旨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慮門人不曉,仲尼言我無能焉,故云「自道」 ,以明有能也。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孔曰:「比。」

「《方人》也。」 不暇比方人。

不暇比方人者。其旨安在。吾謂義連。上文云。「夫君。」

「子自道者我無能」 ,此是比方君子之言也,惟子貢明之,故門人記「子貢方人」 四字。下文曰:「賢乎哉!」 善子貢能知我比方人耳。復云「不暇」 者,終自晦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 包曰:「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

儀封人。楚狂《接輿》。

包氏以上文連此七人,失其旨。吾謂別段,非謂上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曰」 別起義端,作七人,非以隱避為作者明矣。避世本無為,作者本有為,顯非一義。

《齊》《魯記》言,無不脫舛,七人之數,固難條列,但明作者實非隱淪昭昭矣。

《原壤夷俟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扣其脛。

《馬》曰:「夷,踞。俟,待也。」 孔曰:「扣,擊也。」

古文「叩」 ,「扣」 文之誤也,當作指。為夷俟踞足,原不自知失禮,故仲尼既責其為賊,又指其足脛,使知夷踞之罪,非擊之明矣。

衛靈公第十五[编辑]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 旅之事,未之學也。」 鄭曰:「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俎豆與軍旅,皆有本有末,何獨於問陳為末事也?鄭失其旨。吾謂仲尼因靈公問陳,遂譏其俎豆之小尚未習,安能講軍旅之大乎?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王曰:「君子固窮,而子路慍見。」

故謂之少於知德

此一句是簡編脫漏,當在「子路慍見」 下文一段為得。

子張問行。子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 於衡也,夫然後行。」 包曰:「衡,軛也。言思念忠信立則。」

常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倚車軛。

參,古「驂」 字。衡,橫木式也。子張問行,故仲尼喻以車乘立者,如御驂在目前。言人自忠信篤敬,坐立不忘於乘車之間。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鄭曰:「義以為質,謂操行也。孫出之謂言語。」

操行不獨義也,《禮》與信皆操行也。吾謂君子體質,先須存義,義然後禮,禮然後遜,遜然後信,有次序焉。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 夫。」 包曰:「有古之良史,有疑則闕之。有馬不調良,則」

借人乘習之

上句言己所不知,必闕之,不可假他人之言筆削也。譬如有馬不能自乘,而借他人乘之,非己所學耳。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曰:「貞,正也。諒,信也。君子正。」

其道不必小信

「諒」 當為「讓」 ,字誤也。上文云「當仁不讓於師」 ,仲尼慮弟子未曉,故復云「正而不讓」 ,謂仁人正直不讓於師耳。《孔說》加一小字為小信,妄就其義,失之矣。

季氏第十六[编辑]

孔子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 孔

曰:「希」 ,少也。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東遷,諸侯自作禮樂,征伐事行,始於隱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於乾侯。

此義見仲尼作《春秋》之本也。吾觀隱至昭十君,誠然矣,禮樂征伐,自作不出於天子,亦然矣。若稽諸《春秋》,吾疑十二公,引「十世」為證,非也。闕五字。其然乎?吾考隱公書「正月」者,言周雖下衰,諸侯稟朔,不可不書也。隱攝政,不書即位,言不預一公之數也。定書「即位」,繼體當為魯君。不書正月者,不稟朔也。稟朔由三桓強盛,不由公室也。政去公室,由自桓公至定公,為十世明矣。闕八字深哉先儒莫之知也。今驗《魯論》,因知《春秋》本末,惟季氏篇章,學者三復其義。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

《桓子》五世為家臣陽虎所囚。

季孫行父自僖公時得魯政,至平子意如,逐昭公於乾侯,終季孫斯,定公八年為陽虎所伐。桓子即季孫斯也。仲尼既言「諸侯十世」 ,又言「大夫五世」 者,斥魯君臣皆失道也。

「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馬曰陽虎為季氏家。

臣《至虎》,三世出奔。

定公九年,陽虎以蔥靈逃奔宋,遂奔于晉。至哀公二年,陽虎猶見于《左傳》。蓋仲尼自定、哀之際,三桓與魯皆衰,故《春秋》止于「麟」 ,厥旨深矣。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 鄭曰:「魯自東門襄仲。」

「立宣公子」 ,是政在大夫,至定公五世矣。

此重言定公時事也。上文「十世、五世、三世希不失」 者,蓋泛言之耳。此云「祿去公室五世」 ,及下文云「政逮于大夫四世」 ,皆指實事言也。

陽貨第十七[编辑]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時當為「待。」 古音亦作峙,南人音作遲,其實待為得。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孔曰:「慎所習,上智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為賢。上文云『性相近』,是人以可習而上下也;此文云『上下不移』,是人不可習而遷也。二義相反,先儒莫究其義。吾謂上篇云:『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與此篇二義兼明焉。

如子之說,文雖相反,義不相戾。誠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坤道順乎承天,不習無不利」 ,至哉!果天地之心,其邃矣乎!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曰:「如有用我者,吾 其為東周乎?」 孔曰:「弗擾。為季氏宰,與陽虎共執季。」

桓子而召孔子,興周道於東方,故曰「東周。」

仲尼畏三桓,不欲明言往公山氏,又不容順子路黨季氏,故言「吾為東周。」 東周平王東遷,能復修西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禮,不徒往也,非子路所測。

子路曰:「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 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豈 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孔曰:「晉大夫趙簡子邑。」

宰言:「不得如不食之物,繫滯一處。」

此段與公山氏義同,有以知仲尼意在東周,雖佛肸小邑,亦往矣。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孔曰:「《六言》六蔽者,下文謂六事:仁、智、信、直、勇、剛也。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愚蕩無所適守。賊者,父子不知相為隱之輩。」

此三言是泛學五常之有蔽也。不言禮與義,略也。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絞確也堅確之義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孔》

曰:「狂妄也。詆,觸也。」

此三者指《子路》辭也。由之為人直勇剛,故以「絞亂狂」 戒之耳。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 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馬曰:「《國風》之始,三綱之」

人而不為,如面牆而立。

吾觀《周南》,蓋文、武已沒,成王當國之時也。旦、奭分陝,故別為二《南》。戒伯魚當知此耳。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鄭》曰:「所貴安上治民。」 《馬》曰:「所貴移風易俗。」

此連上文訓《伯魚》之詞也。馬、鄭但言禮樂大略。闕。其精微。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子 曰:「鄉原,德之賊也。」 孔曰:「荏,柔也,內柔佞也。」周伯曰:

鄉向也古字同

原「類」「柔」字之誤也,古文。《原柔》,後人遂誤「內柔」為「鄉原」,足以明矣。

外柔而內厲,則《尚書》所謂「柔而立」 也。若外厲而內柔,則是穿窬盜賊爾。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言之為益少,故欲無言。」

此義最深,先儒未之思也。吾謂「仲尼非無言也」 ,特設此以誘子貢,以明《言語科》。未能忘言,至於默識。故云「天何言哉」 ,且激子貢使進於德行科也。

微子第十八[编辑]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 仁焉。」 《孔注》曰:「三人行異而同仁,其憂亂,寧民殺身。」

成仁,比干以之微箕,二子校之劣焉。仲尼俱稱仁,別有奧旨,先儒莫之釋也。

箕子明夷與文王同乎?《易象》《尚書洪範》「見武王伸其師禮」 ,然則箕子非止商之仁也,蓋萬世之仁乎?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 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曰:「魯二卿,季氏。」

「為上卿,最貴」 ,孟氏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間,聖道難行,故言「老不能用矣。」

上段《孔子行》,是去齊來魯也。下段《孔子行》,是去魯之衛也。孔子惡季氏,患其強不能制,故出行他國。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注》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以用也。」 怨不見聽用。

周公戒伯禽多矣,仲尼獨舉此諷哀公不親信賢人爾。「施」 當為「弛」 ,言不弛慢所親近賢人,如此則大臣無所施用矣。謂「施為易」 ,非也。

子張第十九[编辑]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孔曰:「閑,猶法。」

也。小德不能不踰法,故曰「出入可也。」

《孔註》「謂大德不自踰法」 ,非也。吾謂大德,聖人也,言學者之於聖人,不可踰過其門閾爾。小德,賢人也,尚可出入窺見其奧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奴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馬曰:「哀矜之勿」

自喜能得其情

「哀矜其民散之情,勿喜施其刑罰」 ,是其旨矣。

堯曰第二十[编辑]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包》曰:「桀居帝臣之位,罪過不」

可隱蔽

帝臣,湯自謂也。言我不可蔽隱,桀之罪也。包以桀為「帝臣」 ,非也。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 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孔曰:『財』。」

物當與人,而至吝嗇於出納者,有司之任,非人君之道也。

「猶」 之當為猶,上也。言君上吝嗇,則是有司之財而已。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曰:「命,謂窮達之分。」

命,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非止窮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