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6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六十八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录

 论语部总论二

  唐韩愈笔解学而二则 为政五则 八佾三则 里仁四则 公冶四则 雍

  也四则 述而四则 泰伯三则 子罕六则 乡党三则 先进六则 颜渊三则 子路

  三则 宪问六则 卫灵公六则 季氏二则 阳货八则 微子三则 子张二则 尧曰

  三则

经籍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论语部总论二

[编辑]

唐韩愈笔解

[编辑]

学而第一

[编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马曰:“其言可反复。故 曰近义。”

反本要终,谓之“复。” 言行合宜,终复乎信。否则“小信未孚” ,非反复不定之谓。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马曰。恭不合礼。非礼也。能远。

耻辱故近礼

“礼,恭之本也” ,知恭而不知礼,止远辱而已。谓恭必以礼为本。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曰:“因,亲也。”所亲不失其

亲亦可宗敬

“因” 训亲,非也。孔失其义,观有若上陈信义恭礼之本,下言凡学,必因上“礼义” 二说,不失亲师之道,则可尊矣 。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事是非。

正谓问道、非问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释之,则事与道混而无别矣。

为政第二

[编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包’。”曰:“蔽,犹当。”

也。又曰:“归于正也。”

蔽,犹断也。包以蔽为当,非也。按《思无邪》是《鲁颂》之辞,仲尼言《诗》,最有深义,而包释之略矣。

子曰:“吾五十而知天命。” 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天命深微至赜,非原始要终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学《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曰“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郑》曰:“耳闻。”

《其言知》其微旨也马曰:“矩。” 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耳。“当为尔。” 犹言如此也。既知天命。又如此顺天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曰:“温,寻也。寻,绎。”

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 矣。

先儒皆谓“寻绎文翰,由故及新” ,此是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也。吾谓故者古之道也,新谓己之新意,可为师法。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 之。” 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不周。”

上文“君子不器” ,与下文“子贡问君子” 一段义,孔失其旨,反谓疾小人有戾于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可知也。” 孔曰:“文质礼变。”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 损益,谓文质三统。”

孔、马皆未详仲尼从周之意,泛言“文、质三统” ,非也。后之继周者,得《周礼》则盛,失《周礼》则衰,孰知因之之义其深矣乎?

八佾第三

[编辑]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马曰:“救,止也。包。”

曰:“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者乎?”

“谓” 当作“为” 字。言冉有为泰山非礼,反不如林放问礼乎?包言泰山之神,非其义也。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包曰:“不自亲祭,使摄者为。”

之“不尽敬” ,与《不祭》同。

义连上文。禘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观之矣,盖鲁僖公乱,昭穆祭神,如神在不可跻而乱也,故下文云“吾不与祭” ,盖叹不在其位,不得以正此礼矣,故云“如不祭” ,言鲁逆祀,与不祀同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郑曰:“人君每月告朔于庙。”

有祭谓之庙享

人君,谓天子也,非诸侯通用之礼也。鲁自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左氏》曰“不告朔” ,非也。吾谓鲁祀周公以天子礼,鲁君每月朔不朝于周,但朝周公之庙,因而祭曰庙享,其实以祭为重尔。文公既不行告朔之享,而空朝于庙,是失礼也。然子贡非不知鲁礼之失,特假饩羊之问,诚欲质诸圣人以正其礼尔。又曰:“天子云听朝” ,谓听政于天下也。“诸侯云告朔” ,谓以下之政告于上也。每月颁朔于诸侯,诸侯禀朔,奉王命,藏祖庙。于是鲁有庙享之文,他国则亡此礼。

里仁第四

[编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 ,无可也,“无莫” ,无不可也,惟有义者与相亲比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

曰“怀德” ,怀安也。“怀土” ,重迁也。“怀刑” ,安于法也。《包》曰:“怀惠,恩惠也。”

“德难形容。必示之以法制;土难均平。必示之以《恩惠》。” 上下二义,转相明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曰:“直。”阙二

问故答。

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包曰:“数,谓”

速数之数

君命召,不俟驾速也,岂以速为辱乎?吾谓数,当谓频数之数。

公冶长第五

[编辑]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未能见信于时,未可以仕也。” 《子说》者,善其能忖己,知时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 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 包曰:“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

如者,盖欲以慰子贡尔。

“回亚圣矣” ,独问子贡孰愈,是亦赐之亚回矣。赐既发明颜氏具圣之体,又安用慰之乎?包失其旨。吾观子贡,此义深微,当得具体,八分所不及,回二分尔。不然,安得仲尼称“弗如之深” 乎?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旧文作“画”字。

“昼” 当为“画” ,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得有昼寝之责乎?假或偃息,亦未深诛。又曰“于予” ,显是言宰予也。下文云“始吾” 、“今吾” ,即是仲尼自谓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曰:“性者,人所受以生也,天道。”

者,“元亨日新” 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孔说》粗矣,非其精蕴。吾谓性与天道,一义也,若解二义,则人受以生,何者不可得闻乎哉?

雍也第六

[编辑]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马曰:“人之生”

自终者,以其正直也。《包》曰:“诬罔正直,是幸也。” 直当为“德” 字之误也。言人生禀天地大德,罔,无也。若无其德,免于咎者鲜矣。古书“德” 作“德。”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包》”曰:“齐可使。”

“如鲁” ,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道” ,谓王道,非大道之谓。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郑》曰:“弗畔,不违道也。”

“畔” 当读如“偏畔” 之畔。弗偏则得中道。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孔曰:“行道非妇人之事。”与之咒誓,义可疑。

矢,陈也。“否” ,当为否《泰》之“否” ,“厌” 当为厌乱之厌,孔失矣。吾谓仲尼见卫君任南子之用事,乃陈卫之政理,告子路云:“予道《否》不得行” ,汝不须不说也。天将厌此乱世而终,岂《泰》吾道乎?

述而第七

[编辑]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包曰:“若”

老彭祖述之而已

殷贤惟伊傅,馀固蔑称。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曰:“言人能”

《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焉。

说者谓“束” 为束帛,“修” 为羞脯。人能奉束修于吾,则皆教诲之,此义失也。吾谓以束修为束羞,则然矣,行吾而教之,非也。仲尼言小子洒扫进退,束修末事,但能勤行此小者,则吾必教诲其大者。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 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郑》曰:“父子争国,恶也。”

孔子以夷、齐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

上篇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此言君子虽恶不怨也。又下篇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伯夷叔齐欤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吾尝疑三处言夷齐各不同。吾谓此段义称贤且仁者,盖欲止冉有为卫君而已。

习之深乎哉?吾今乃知仲尼之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后” ,不可概窥其极。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曰:“雅音正言也。”

《郑》曰:“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

音作“言” ,字之误也。传写因注云“雅音正言” ,遂误尔。

泰伯第八

[编辑]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王曰:“葸,惧貌。绞,刺也。”

《王注》云:“不以礼节之。” 吾谓礼者,制中者也,不及则为劳为葸,过则为乱,为绞。绞,确也。

上篇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此正谓言礼之皇极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包曰:“兴,起也,礼以立。”

身乐以成性

三者皆起于《诗》而已,先儒略之,遂惑于二矣。

子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包》。”

曰:“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

“《尧仁》如天” ,不可名状,其高远,非不识其名也。

子罕第九

[编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包》曰:“寡言及之,故希言。”

“仲尼罕言此三者之人焉” ,非谓罕言此三者之道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王曰:“不任意,无专必。”

“无固行” ,无有其身也。

此非仲尼自言,盖弟子记师行事,其实子绝二而已。吾谓“无任意” ,即是无专必也,“无固行” ,即是无有己身也。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曰:“圣人受”

“命则凤凰至,河出图。今无此瑞,吾已矣。夫” 者,伤不得见也。《河图》迺八卦是也。

“王道盛则四灵为畜” ,非但受命符尔。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包》曰:“恍惚不可得而形容。” 孔曰:“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此回首自谓虽卓立,未能及夫子高远尔。

子路使门人为臣。 郑曰:“子路欲使弟子行,为臣之。”

礼也

先儒多惑此说,以谓“素王” 、“素臣” ,后学由是责子路欺天。吾谓子路刚直无谄,必不以王臣之臣欺天尔。本谓家臣之臣,以孔子尝为司寇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 与立,未可与权。” 孔曰:“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虽。”

有所立未必,能权量轻重。

《孔注》:“犹失其义。” 夫学而之道者,岂不能立耶?权者经权之权,岂轻重之权耶?吾谓正文传写错倒,当云:“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如此则理通矣。

乡党第十

[编辑]

吉月必朝服而朝。 孔曰:“吉月,月朔也。吉服,即皮弁。”

服也

《吉礼》所行月日,因而谓之“吉月。” 吉日非正朔而已。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孔》曰:“傩,驱逐疫鬼恐惊。”

先祖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

《正文》无“庙” 字。又云“恐惊先祖” ,疑孔穿凿,非本旨。

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周》。

曰:“子路共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

以为食具非其旨。吾谓“嗅” 当为“呜呜” 之呜,雉之声也。

先进第十一

[编辑]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郑曰:“皆不及仕。”

“进之门” ,而失其所。

门,谓圣人之门。言弟子学道,由门以及堂,由堂以及室,分等降之差,非谓言仕进而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说者曰:“字而不名,非夫!”

子云

《论语》“称字不称名者多矣。” 仲尼既立此四品,诸弟子记其字而不名焉,别无异旨。

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谓“默而记之” ,故存乎德行,盖不假乎言也。言语科次之者,《易》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拟议以成其变化,不可为典要,此则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言非事文辞而已。文学科为下者,《记》所谓离经辨志,论学取友,小成大成,自下而上升者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 中。” 注曰: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赐不

“受教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 ,盖美回,所以励赐也。

一说“屡” 犹每也,空犹虚中也,此近之矣。谓富不虚心,此说非也。吾谓回则坐忘遗照,是其空也;赐未若回每空而能中其空也。“货” 当为“资” ,“植” 当为“权” ,字之误也。子贡资于权变,未受性命之理,此盖明赐。

考证

之所以亚回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孔曰:

善人不但循旧迹,亦少创业,亦不能入圣人之奥室。

《孔说》非也。吾谓善人即圣人异名尔,岂不循旧迹而又不入圣人之室哉?盖仲尼诲子张,言善人不可循迹而至于心室也。圣人心室,惟奥惟微,无形可观,无迹可践,非子张所能至尔。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曰:“论笃是。”

“口无择言,君子是;身无择行,《色庄》者不恶而严孔失其义。” 吾谓论者,讨论也。笃,极也。是,此也。论极此圣人之道。因戒子张但学君子容色庄谨,即可以及乎君子矣。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 敢死?” 包曰:“言夫子在己无所敢死也。”

“死” 当为“先” ,字之误也。上文云“颜渊后” ,下文云“回何敢先” ,其义自明,无死理也。

《点尔》何如。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曰:“暮春,季春三月。”

“浴” 当为“沿” ,字之误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

颜渊第十二

[编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马曰:“克己,约身也。”

孔曰:“复,返也。身能返礼,则为仁矣。”

“孔马得其皮肤,未见其心焉。吾谓回问仁,仲尼答以礼” ,盖举五常之二以明其端焉。故下文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又举五常之四以终其义。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亦。可以弗畔矣夫。”

简编重错,《雍也篇》中已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可以弗畔矣夫” ,今删去此段可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夫达也者,质直 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马曰:“谦退之。”

此与上篇“色庄者乎” 一义也,皆斥言子张质直庄谨,下于人则为达士矣。

子路第十三

[编辑]

冉有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 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马曰:“政者,有所更匡正。”

“事” 者,凡行常事。我为大夫,虽不见用任,必当与闻之。

政者非更改之谓也,事者非谓常行事也。吾谓凡干典礼者则谓之政,政即常行焉则谓之“行” ,行其常则谓之“人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以为士矣?子曰:‘宗族称其孝焉, 乡党称其悌焉’’。” 旧本“子曰行己有耻”,为上文简编。

差失也

《孝悌》为百行之本,无以上之者。

曰:“敢问其次。”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 士矣。”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曰:“有耻者,有所不为。”郑曰:“硁。”

硁小人之貌也

硁硁,敢勇貌,非小人也。“小” 当为“之” 字。古文小与之相类,传之误也。上文既云“言必信,行必果” ,岂小人为耶?当作“之人哉” ,于义得矣。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即就戎兵也。

七年义不解。吾谓即戎者,衣裳之会,兵车之会,皆谓即戎矣。此是诸侯朝会于王,各修戎事之职。按《王制》云:“三年一聘,五年一朝。” 仲尼志在尊周,故言“五年可以即戎事朝天子。” “七年” 者,字之误,欤噫习之,可谓究极圣人之奥矣。先儒但以攻战为即戎,殊不思仲尼教民尊周,谨朝聘所以警当世诸侯。举七年而元年、“十一年” ,从可知矣。

宪问第十四

[编辑]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曰:“虽君子犹未能备。”

“仁” 当为“备” 字之误也。岂有君子而不仁者乎?既称小人,又岂求其仁耶?吾谓君子才行或不备者有矣,小人求则未之有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曰:“为己履。”

“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也。

为己者谓以身率天下也。“为人” 者谓假他人之学以检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 失其旨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虑门人不晓,仲尼言我无能焉,故云“自道” ,以明有能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曰:“比。”

“《方人》也。” 不暇比方人。

不暇比方人者。其旨安在。吾谓义连。上文云。“夫君。”

“子自道者我无能” ,此是比方君子之言也,惟子贡明之,故门人记“子贡方人” 四字。下文曰:“贤乎哉!” 善子贡能知我比方人耳。复云“不暇” 者,终自晦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 包曰:“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

仪封人。楚狂《接舆》。

包氏以上文连此七人,失其旨。吾谓别段,非谓上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曰” 别起义端,作七人,非以隐避为作者明矣。避世本无为,作者本有为,显非一义。

《齐》《鲁记》言,无不脱舛,七人之数,固难条列,但明作者实非隐沦昭昭矣。

《原壤夷俟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

《马》曰:“夷,踞。俟,待也。” 孔曰:“扣,击也。”

古文“叩” ,“扣” 文之误也,当作指。为夷俟踞足,原不自知失礼,故仲尼既责其为贼,又指其足胫,使知夷踞之罪,非击之明矣。

卫灵公第十五

[编辑]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 旅之事,未之学也。” 郑曰:“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俎豆与军旅,皆有本有末,何独于问陈为末事也?郑失其旨。吾谓仲尼因灵公问陈,遂讥其俎豆之小尚未习,安能讲军旅之大乎?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

故谓之少于知德

此一句是简编脱漏,当在“子路愠见” 下文一段为得。

子张问行。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 于衡也,夫然后行。” 包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

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倚车轭。

参,古“骖” 字。衡,横木式也。子张问行,故仲尼喻以车乘立者,如御骖在目前。言人自忠信笃敬,坐立不忘于乘车之间。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郑曰:“义以为质,谓操行也。孙出之谓言语。”

操行不独义也,《礼》与信皆操行也。吾谓君子体质,先须存义,义然后礼,礼然后逊,逊然后信,有次序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 夫。” 包曰:“有古之良史,有疑则阙之。有马不调良,则”

借人乘习之

上句言己所不知,必阙之,不可假他人之言笔削也。譬如有马不能自乘,而借他人乘之,非己所学耳。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曰:“贞,正也。谅,信也。君子正。”

其道不必小信

“谅” 当为“让” ,字误也。上文云“当仁不让于师” ,仲尼虑弟子未晓,故复云“正而不让” ,谓仁人正直不让于师耳。《孔说》加一小字为小信,妄就其义,失之矣。

季氏第十六

[编辑]

孔子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孔

曰:“希” ,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诸侯自作礼乐,征伐事行,始于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于干侯。

此义见仲尼作《春秋》之本也。吾观隐至昭十君,诚然矣,礼乐征伐,自作不出于天子,亦然矣。若稽诸《春秋》,吾疑十二公,引“十世”为证,非也。阙五字。其然乎?吾考隐公书“正月”者,言周虽下衰,诸侯禀朔,不可不书也。隐摄政,不书即位,言不预一公之数也。定书“即位”,继体当为鲁君。不书正月者,不禀朔也。禀朔由三桓强盛,不由公室也。政去公室,由自桓公至定公,为十世明矣。阙八字深哉先儒莫之知也。今验《鲁论》,因知《春秋》本末,惟季氏篇章,学者三复其义。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

《桓子》五世为家臣阳虎所囚。

季孙行父自僖公时得鲁政,至平子意如,逐昭公于干侯,终季孙斯,定公八年为阳虎所伐。桓子即季孙斯也。仲尼既言“诸侯十世” ,又言“大夫五世” 者,斥鲁君臣皆失道也。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马曰阳虎为季氏家。

臣《至虎》,三世出奔。

定公九年,阳虎以葱灵逃奔宋,遂奔于晋。至哀公二年,阳虎犹见于《左传》。盖仲尼自定、哀之际,三桓与鲁皆衰,故《春秋》止于“麟” ,厥旨深矣。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郑曰:“鲁自东门襄仲。”

“立宣公子” ,是政在大夫,至定公五世矣。

此重言定公时事也。上文“十世、五世、三世希不失” 者,盖泛言之耳。此云“禄去公室五世” ,及下文云“政逮于大夫四世” ,皆指实事言也。

阳货第十七

[编辑]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当为“待。” 古音亦作峙,南人音作迟,其实待为得。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曰:“慎所习,上智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为贤。上文云‘性相近’,是人以可习而上下也;此文云‘上下不移’,是人不可习而迁也。二义相反,先儒莫究其义。吾谓上篇云:‘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与此篇二义兼明焉。

如子之说,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诚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坤道顺乎承天,不习无不利” ,至哉!果天地之心,其邃矣乎!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曰:“如有用我者,吾 其为东周乎?” 孔曰:“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

桓子而召孔子,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

仲尼畏三桓,不欲明言往公山氏,又不容顺子路党季氏,故言“吾为东周。” 东周平王东迁,能复修西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礼,不徒往也,非子路所测。

子路曰:“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 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岂 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曰:“晋大夫赵简子邑。”

宰言:“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滞一处。”

此段与公山氏义同,有以知仲尼意在东周,虽佛肸小邑,亦往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孔曰:“《六言》六蔽者,下文谓六事:仁、智、信、直、勇、刚也。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荡无所适守。贼者,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

此三言是泛学五常之有蔽也。不言礼与义,略也。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绞确也坚确之义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

曰:“狂妄也。诋,触也。”

此三者指《子路》辞也。由之为人直勇刚,故以“绞乱狂” 戒之耳。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 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马曰:“《国风》之始,三纲之”

人而不为,如面墙而立。

吾观《周南》,盖文、武已没,成王当国之时也。旦、奭分陕,故别为二《南》。戒伯鱼当知此耳。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郑》曰:“所贵安上治民。” 《马》曰:“所贵移风易俗。”

此连上文训《伯鱼》之词也。马、郑但言礼乐大略。阙。其精微。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 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曰:“荏,柔也,内柔佞也。”周伯曰:

乡向也古字同

原“类”“柔”字之误也,古文。请帮助识别此字。请帮助识别此字。《原柔》,后人遂误“内柔”为“乡原”,足以明矣。

外柔而内厉,则《尚书》所谓“柔而立” 也。若外厉而内柔,则是穿窬盗贼尔。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

此义最深,先儒未之思也。吾谓“仲尼非无言也” ,特设此以诱子贡,以明《言语科》。未能忘言,至于默识。故云“天何言哉” ,且激子贡使进于德行科也。

微子第十八

[编辑]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 仁焉。” 《孔注》曰:“三人行异而同仁,其忧乱,宁民杀身。”

成仁,比干以之微箕,二子校之劣焉。仲尼俱称仁,别有奥旨,先儒莫之释也。

箕子明夷与文王同乎?《易象》《尚书洪范》“见武王伸其师礼” ,然则箕子非止商之仁也,盖万世之仁乎?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 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曰:“鲁二卿,季氏。”

“为上卿,最贵” ,孟氏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间,圣道难行,故言“老不能用矣。”

上段《孔子行》,是去齐来鲁也。下段《孔子行》,是去鲁之卫也。孔子恶季氏,患其强不能制,故出行他国。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注》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以用也。” 怨不见听用。

周公戒伯禽多矣,仲尼独举此讽哀公不亲信贤人尔。“施” 当为“弛” ,言不弛慢所亲近贤人,如此则大臣无所施用矣。谓“施为易” ,非也。

子张第十九

[编辑]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孔曰:“闲,犹法。”

也。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也。”

《孔注》“谓大德不自逾法” ,非也。吾谓大德,圣人也,言学者之于圣人,不可逾过其门阈尔。小德,贤人也,尚可出入窥见其奥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奴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马曰:“哀矜之勿”

自喜能得其情

“哀矜其民散之情,勿喜施其刑罚” ,是其旨矣。

尧曰第二十

[编辑]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包》曰:“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

可隐蔽

帝臣,汤自谓也。言我不可蔽隐,桀之罪也。包以桀为“帝臣” ,非也。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 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曰:‘财’。”

物当与人,而至吝啬于出纳者,有司之任,非人君之道也。

“犹” 之当为犹,上也。言君上吝啬,则是有司之财而已。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曰:“命,谓穷达之分。”

命,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穷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