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九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目錄

 論語部總論三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論語類

  蘇轍論語拾遺二十五則

  二程先生語錄論語

  楊時經筵講義巧言令色章 吾日三省吾身章 道千乘之國章 君子不

  重則不威章 慎終追遠章 夫子至於是邦也章 君子食無求飽章 貧而無諂章 不

  患人之不己知章

  楊時龜山語錄論語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九卷

論語部總論三[编辑]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编辑]

論語類[编辑]

《論語》者,蓋孔子相與弟子時人講問應答之言也。孔 子卒,群弟子論次其言而撰之。漢興,傳者三家,魯人 傳之,謂之《魯論》;齊人傳之,謂之《齊論》。而《齊論》增《問王》 《知道》二篇,今文無之。出於孔子壁中者,則曰「古論有 兩子張」,是三家者,篇第先後,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 所謂《魯論》者也。

蘇轍論語拾遺[编辑]

予少時為《論語略解》,子瞻謫居黃州,為《論語說》,盡取以往,今見于書者十二三也。大觀丁亥,閑居潁川,為孫籀簡筠講《論語》子瞻之說,意有所未安,時為籀等言,凡二十有七章,謂之《論語拾遺》,恨不得質之子瞻也。

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惡之, 斯以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無求於人,望之儼然, 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為是 者,將以濟其不仁爾。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剛 毅木訥近仁。」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 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亦可謂 賢矣。然貧而樂,雖欲諂,不可得也;富而好禮,雖欲驕, 亦不可得也。」子貢聞之而悟曰:「士之至於此者,抑其 切磋琢磨之功至也歟?」孔子善之,曰:「賜也始可與言 《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舉其成功而告之,而知其」 所從來者,所謂「聞一以知二」也。《歟》!

《易》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詩》曰: 「思無邪,孔子取之。」二者非異也,惟無思然後思無邪, 有思則邪矣。火必有光,心必有思。聖人無思,非無思 也,因其自然而吾未嘗思,未嘗為,此所謂無思無為 而思之正也。若夫以物役思,皆其邪矣。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致力於思,徒思而無益,是以知 思之不如學也。故十有五而志於學,至六十,耳目所 遇,不思而順矣,然猶有心存焉。以心御心,乃能中法, 惟無心,然後能從心而不踰矩,故在七十時焉。 「我與物惟二。」君子之欲交于物也,非信而無自入矣。 譬如車輪輿既具,牛馬既設,而判然二物也,夫將何 以行之?惟為之輗軏以交之,而後輪輿得藉於牛馬 也。輗軏,轅端持軛者也。故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云云。

不仁而久約,則怨而思亂;久樂則驕而忘患。故曰:「不 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然則何所處之 而可?曰:「仁人在上,則不仁者約而不怨,樂而不驕。」管 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與豎刁、易 牙俱事桓公,終管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動,而況管仲 之上哉!

仁者無所不愛,人之至于無所不愛也,其蔽盡矣。有 蔽者必有所愛,有所不愛,無蔽者無不愛也。子曰:「惟 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其無蔽也。夫然猶有惡也,無 所不愛,則無所惡矣。故曰:「苟至於仁矣,無惡也;其子 不仁也,亦哀之而已。」

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 水必有泥;方薪之未盡也,火必有煙。土去則水無不 清,薪盡則火無不明矣。人而至於不仁,則物有以害 之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非不違仁也,外物之害 既盡,心一而不雜,未嘗不仁也。

孔氏之門人,其聞道者亦寡耳。顏子、曾子,孔門之知 道者也,故孔子歎之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苟未聞道, 雖多學而識之,至於生死之際,未有不自失也。苟一 日聞道,雖死可以不亂矣。死而不亂,而後可稱為學 矣孔子歷試而不用,慨然而歎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歟!」此非孔子之誠言,蓋其一時之歎云 爾。子路聞之而喜。子路亦豈誠欲入海者耶?亦喜孔 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蓋曰: 無所取材,以為是桴也。亦戲之云爾。雖聖人,其與人 言,亦未免有戲也。

令尹子文,孔子以忠許之,而不與其仁;陳文子,孔子 以清許之,而不與其仁。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賢大夫 也,而孔子皆不以仁許之。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 至於近世,惟齊管仲然後以仁許之。故冉有、子路之 政事,公西華之應對,與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臧 文仲,魯之君子也,其言行載於魯,而孔子少之,曰:「臧 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 矣。夫君子而不仁,則臧文仲之類歟!」

孔子居魯,陽貨欲見而不往。陽貨時其亡也,而饋之 豚;孔子亦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與孔子三言, 孔子答之無違。孔子豈順陽貨者哉?不與之較耳。孟 子曰:「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夫先之而必答,禮之 而必報,孔子亦有不得已矣。」

「泰伯以國授王季,逃之荊蠻,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賢, 而不知泰伯之德所以成之者遠矣。故曰:泰伯其可 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子瞻曰: 「泰伯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民無得而稱之。有讓國 之實而無其名,故亂不作。彼宋宣、魯隱,皆存其實而 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魯皆被其禍。」予以為不然。人患 不誠,誠無爭心,苟非豺狼,孰不順之?魯之禍始於攝, 而宋之禍成於好戰,皆非讓之過也。漢東海王疆以 天下授顯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讓元宗,兄弟終身 無間言焉,豈亦斷髮文身乎?子貢曰:「泰伯端委以治, 吳仲雍繼之,斷髮文身。」孰謂泰伯斷髮文身,示不可 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耳。

子曰:「三年學,不志於穀,不易得也。穀,善也。善之成而 可用,如穀苗之實而可食也。盡其心力於學,三年而 不見其成功者,世無有也。」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 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婦人者,太姒也。 然則武王蓋臣其母乎?古者婦人既嫁從夫,夫死從 子,故《春秋》書魯僖公之母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 襚。太姒雖母以九人,故謂之臣可也。

或問子西。「子曰:彼哉!彼哉!鄭公孫夏無足言者」,蓋非 所問也。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復國,而孔子非之, 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賢,而疑其不利 楚國,使聖人之功不見于世,所以深疾之也。世之不 知孔子者眾矣,孔子未嘗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爾。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云云。子為魯大夫,鄰 「國有弒君之禍,而恬不以為言,則是許之也。哀公、三 桓之不足與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猶告,以為 雖無益於今日,而君臣之義猶有儆於後世也。」子瞻 曰:「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魯而去之。以越伐 魯,豈若從孔子而伐齊?既克田氏,則魯公室自張,三 桓將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為不然。古之 君子,將有立於世,必先擇其君。齊桓雖中主,然其所 以任管仲者,世無有也,然後九合之功可得而成。今 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使孔子誠克田氏而返, 將誰與保其功?然則孔子之憂,顧在克齊之後,此則 孔子之所不為也。

孔子以禮樂遊於諸侯,世知其篤學而已,不知其他。 《犁彌》謂齊景公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 劫魯侯,必得志焉。」衛靈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 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猶犁彌也。久而厭之,將傲之以 其所不知,蓋問陳焉。孔子知其決不用也,故明日遂 行。使誠用之,雖及軍旅之事可也。

道之大,充塞天地,贍足萬物,誠得其人而用之,無所 不至也。苟非其人,道雖存,七尺之軀有不能充矣,而 況其餘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此里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 也,而孔子何難焉?蓋知不義之可惡,而欲以小惠徼 譽於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難也。

古之教人必以學,學必教之以道。道有上下。其形而 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君子上達,知其道也;小 人下達,得其器也。上達者,不私於我,不役於物,故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者,知義之不可犯,禮之不可 過,故曰:「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有道者不知貧富之異,貧而無怨,富而無驕,一也。然 而饑寒切於身而心不動,非忘身者不能。故曰:「貧而 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弟子,孝弟忠信,汎愛親仁,皆其質也。有其質矣,而無 學以文之者,皆未免於有過也,故曰:「好仁不好學,其 蔽也愚」云云。此六者皆美質也,而無學以文之,則其 病至此。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 之好學也。質如孔子而不知學,皆六蔽之所害,蓋無足怪也。人生於欲,不知道者,未有不為欲所蔽也,故 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始學者未可以語 道也。故古之教者,必始於《周南》《召南》。《周南》《召南》,知欲 之不可已,而道以禮。以禮濟欲,夫是以樂而不淫。」始 學者安焉,由是以免於蔽。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 南》已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 言欲之蔽也。

古之傳道者,必以言達者,得意而忘言,則言可尚也; 小人以言害意,因言以失道,則言可畏也。故曰:「予欲 無言。」聖人之教人亦多術矣,行止語默,無非教者。子 貢習於聽言,而未知其餘也,故曰:「子如不言,則小子 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夫豈無 以感而通之乎?」

衛靈公以南子自汙,孔子去魯,從之不疑。季桓子以 女樂之故,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如避寇讎。子瞻曰:「衛 靈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 為不然,孔子之世,諸侯之過如衛靈公多矣,而可盡 去乎?齊人以女樂間孔子,魯君大夫既食餌矣,使孔 子安而不去,則坐待其禍,無可為矣。非衛南子之比 也。

君子無所不學,然而不可勝志也,必有所一而後可 志。無所一,雖博猶雜學也,故曰「博學而篤志。」將有問 也,必切其身,退而思之,必自近者始,不然疑而不信 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自夫 婦之所能而思之,可謂知聖人之所不能也,故曰「切 問而近思。」君子為此二者,雖不為仁,而仁可得也,故 曰「仁在其中矣。」

二程先生語錄羅豫章集[编辑]

《論語》
[编辑]

《學而時習之鷹》,乃學習之義。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 恐有聞,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伊川

孝弟本其所以生,乃為仁之本。孝弟有不中理,或至 犯上,然亦鮮矣。《孟子》曰:「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 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不失其身而事親,乃誠孝也。 推此亦可以知為仁之本。明道

「敬事而信」以下事,論其所存未及治具,故不及禮樂 刑政。伊川

「行有餘力」者,當先立其本也。有本而後學文,然有本 則文自至矣。明道

「致身」猶言致力,乃委質也。明道

《人安重》則學堅固,伊川

《禮》之用,和為貴,有不可行者,偏也。伊川

「貧而能樂,富而能好禮」,隨貧富所治當如此。子貢引 「切磋琢磨」,蓋治之之謂也。若貧而言好禮,則至於卑; 富而言樂,則至於驕。然貧而樂,非好禮不能;富而好 禮,非樂不能。明道

「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伊川

回於孔子之道無所不說,故如愚。退而省其所自得, 亦足以開發矣,故曰「不愚。」

「視其所以所為也,觀其所由所從也,察其所安所處 也。」察其所處,則見其心之所存。在己者能知言窮理, 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明道

「君子不器」,無所不施也。若一才一藝,則器矣。伊川 子貢問君子,孔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而可以 為君子」,因子貢多言而發也。伊川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謂觀人者,彼能先行其言,吾然 後信之。伊川

《周》,謂周旋。《不比》,謂不相私比也。伊川

「學而不思則無得,故罔。思而不學則不進,故殆。」博學 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 也。伊川

尤,罪自外至也。悔,理自內出也。修天爵則人爵至,祿 在其中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 為利祿動。若顏淵則不然矣。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 祿在其中矣。然學不必得祿,猶耕之不必得食,亦有 餒在其中矣。君子知其如此,故憂道不憂貧。此所以 告《干祿》也。伊川

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文者稱實而為 飾,文對實已為兩物,奢又文之過,則去本遠矣。儉乃 文不足,此所以為禮之本。伊川

仁者如射,射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豈 有爭也?故曰:「其爭也君子。」伊川

「下而飲」,非為下堂而飲,離去射位而飲也。若下堂而 飲,則辱之甚,無此。伊川

「素喻質,繪喻禮。」凡繪,先施素地而加采,如有美質而 更文之以禮。伊川

「灌以降神」,禘之始也。既灌而往者,自始以至終,皆無 足觀,言魯祭之非禮也。不知者蓋為魯諱。如自此事 而正之,其于天下如指掌之易。伊川

為力,猶言為功。射有五善,而功不一,故曰《不同科》。所 謂五善者:觀德行,別邪正,辨威儀云云。伊川事君盡禮,在他人言之,必曰「小人以為謟」也。聖人道 洪,故止曰「人以為謟」也。伊川 「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不淫其色」,是樂而不淫;「哀窈窕」, 思賢才,求之不得,展轉反側,是哀而不傷。明道 「成事不說」至「既往不咎」者,大概相似。重言之,所以深 責之也。如今人嗟惜一事,未嘗不再三言之也。伊川 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道。堯、舜湯、武, 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耳。伊川 「里」,居也。擇仁而處之為美。明道

「知者利仁」,知者以仁為利而行之,至若欲有名而為 之之類,是皆以為利也。

知者知仁為美,擇而行之,是「利仁」也。必有其仁,故曰 「利。」伊川

「君子懷德」,惟善之所在;「小人懷土」,惟事之所在;「君子 懷刑」,惟法之所在;「小人懷惠」,惟利之所在。伊川 子貢問「賜也何如」,賜自矜其長,而孔子以瑚璉之器 答者,但瑚璉可施禮容于宗廟,如子貢之才,可使於 四方,可使與賓客言而已。伊川

「未能自信,不可以治人。」孔子所以說漆雕開之對。明 道

子貢常方人,故孔子答以不暇,而又問「與回也孰愈」, 所以抑其方人也。

「聞一知十,聞一知二」,舉多少而言也。曰「吾與汝弗如 也。」使子貢喻其言,知其在勉不喻,則亦可使慕之皆 有教也矣。

「不欲人之加諸我」者,施諸己而不願者也。「無加諸人」 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此無伐善無施勞者能 之,故非子貢所及。伊川

《三月不違仁》,言其久也,然非成德之事。

祝鮀之佞,所謂「巧言」;宋朝之美,所謂「令色。」當衰世,非 此難免。伊川

上知高遠之事、非中人以下所可告、蓋踰涯分也。伊 川

民之所宜者務之,所欲與之聚,所惡勿施爾也。人之 所以近鬼神而褻之者,蓋惑也。故有非鬼而祭之,淫 祀以求福,知者則敬而遠之。明道

「知如水之流,仁如山之安」,動靜仁智之體也。動則自 樂,靜則自壽,非體仁智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明 道

《觚》之為器,不得其法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 物莫不皆然,天下之事亦由是也。伊川

宰我言「如井中有人,仁者當從而下之否?」子曰:「君子 可使之往,不可陷以非其所。履可欺以其方,難罔以 非其道。」明道

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于汗漫。所謂約之以 禮者,能守禮而由于規矩者也,未及知之也,止可以 不畔道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 之次也,與此相近。《顏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 不能。」是已知之而進不止者也。明道

《中庸》之德不可須臾離,民鮮有久行其道者也。伊川 聖則無大小。至于仁,兼上下大小而言之。博施濟眾 亦仁也,愛人亦仁也。「堯舜其猶病諸」者,猶難之也。博 則廣而無極,眾則多而無窮。聖人必欲使天下無一 人之惡,無一物不得其所,然亦不能,故曰「病諸。」「修己 以安百姓」,亦猶是也。伊川

人于文采,皆不曰「吾猶人也」,皆曰「勝于人爾。」至于「躬 行君子」,則吾未見其人也。伊川

泰伯知王季之賢,必能開基成王業,故「為天下,而三 讓」之,言其公也。明道

「泰伯三,以天下讓」者,立文王則道被天下,故泰伯以 天下之故而讓之也。不必革命,使紂賢文王為三公 矣。伊川

凡人有所計較者,皆私意也。《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 大事小。」仁者欲人之善而矜人之惡,不計較小大強 弱,而事之犯而不校,故能保天下,亦樂天順理者也。 伊川

「人而不仁」,君子當教養之。不盡教養,而惟疾之甚,必 至于亂。明道

「《為學》三年而不至于善」,是不善學也。明道

亂,治也。師摯始治《關雎》之樂,其聲洋洋乎盈耳哉,美 之也。明道

「《洋洋》盈耳」,美也。孔子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其後 自太師而下,入河蹈海,由樂正魯不用而放棄之也。 伊川

「禹吾無間然矣。」言德純完,無可非問。明道

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蓋人不當以利為 心。《易》曰:「利者義之和。」以義而致利,斯可矣。罕言仁者, 以其道大故也。《論語》一部,言仁豈少哉?蓋仁者大事, 門人一一紀錄盡平生所言如此,亦不為多也。伊川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者,盡以告人,他無知也」,與「吾無 隱乎爾」同。伊川叩,就也。兩端猶曰「兩頭」,謂終始告鄙夫也。伊川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者,嗜欲將至,有開必 先也。伊川

「可與共學」,所以求之也。「可與適道」,知其所往也。「可與 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權與權衡之權,同稱物而 知其輕重者也。人無權衡,則不能知輕重,聖人則不 以權衡而知輕重矣,聖人則是權衡也。伊川

寢食不當言語,時必齊如也,臨祭則敬也。明道 《色》斯舉矣,不至悔吝。翔而後集,審擇其處。明道 《山梁》雌雉,得其時,遂其性,而人逢亂世,反不得其所。 子路不達,故共具之。孔子俾子路復審言詳意,故三 嗅而起,庶子路知之也。伊川

先進猶言前輩也;後進,猶言後輩也。先進之于禮樂, 有其誠意而質也,故曰「野人」;後進之于禮樂,習其容 止而文者也,故曰「君子。」孔子患時之文弊而欲救之 以質,故曰:「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取其誠意之多也。」明 道

「先進于禮樂」,野人也,謂其質朴;「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謂其得宜。周末文弊,當時之人自謂得宜,而以古人 為質朴,故孔子欲從古人,古人非質朴也。伊川 「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言此時皆無及孔子之門 者,思其人,故數顏淵以下十人有德行者、政事者,言 語者,文學者,皆從於陳、蔡者也。明道

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 《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之論也。明道 《閔子》之于父母昆弟,「盡其道而處之,故人無非間」之 言。伊川

「過猶不及」,如琴張、曾晳之狂,皆過也。然而行不掩焉, 是無實也。明道

「才高者過」,過則一出一入;卑者不及,則怠惰廢弛。明 道

師商過猶不及,其弊為楊墨。楊出乎義,墨出于仁。仁 義雖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伊川 《曾子少》,孔子始也,魯。觀其後明道豈魯也哉?明道 善人,非豪傑特立之士不能自達者也。苟不履聖賢 之跡,則亦不入其奧,故為邦必至于百年,乃可以勝 殘去殺也。孟子以樂正子為善人,「信人有諸己」之謂 信,能充實之,可以至於聖賢,然其始必循轍跡而後 能入也。論篤,言之篤厚者也。取于人者,惟言之篤厚 者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未可知也。不可以論篤, 遂與之,必觀其行事乃可也。明道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者,言一旦能「克己復禮」,則 天下稱其仁,非一日之間也。伊川

「《子路》之言信」,故片言可以折獄。伊川

「宿」謂預也,非一宿之宿也。伊川

「子張少仁,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者也」,故孔 子因問而告之。伊川

先之勞之者昔周公師保萬民。《易》曰:「以左右民。」師保 左右,先之也。勞,勉也。又勞勉之。伊川

子路問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請益,則曰:「無倦」而已。未 嘗復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之也。明道

凡有物有形則有名,有名則有理。如以大為小,以高 為下,則言不順,至于民無所措手足也。伊川

「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何?」曰:「昔在 經筵時,嘗說因言:『陛下若以期月之事問臣,臣便以 期月之事對;若以三年之事問臣,臣便以三年之事 對。期月而已者,整頓大綱也。若夫有成,則在三年也。 然期月三年之說,今世又不同,須從頭整理可也。漢 公孫弘言:『三年而化』,臣切遲之』。李石對唐文宗以謂」 陛下責治太急,皆率爾之言,本不知期月三年之事。 伊川

「《三十年》為一世,三十壯有室」也,必世而后仁化浹也。 伊川

《冉子》謂季氏之所行為政,孔子抑之曰:「其事也。言季 氏之家事而已。謂之政者,僭也。如國有政,吾雖不用, 猶當與聞之也。」伊川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大人之事,言必信,行 必果,硜硜然小人之事。小人,對大人為小,非為惡之 小人也,故亦可以為士。明道

剛者,堅之體。發而有勇曰毅。木者質朴。訥者遲鈍。此 四者比之巧言令色,則近于仁,亦猶不得中行而與 狂狷也。伊川

「切切」,如體之相磨。偲偲則以意此言告子路,故曰「切 切偲偲,怡怡如」也。明道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聖人度其時可矣,如大 國五年,小國七年云。伊川

《原憲》,孔子高弟。問有所未盡。蓋克、伐、怨、欲四者無,然 後可以為仁;有而不行,未至于無,故止告之以為難。 伊川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此汎舉也。直哉史魚!不若 君子哉蘧伯玉!然則危言危行,危行言遜,乃孔子事也。危,猶獨也,與眾異,不安之謂。邦無道,行雖危而言 不可不遜也。明道

「直哉史魚,不若君子哉。蘧伯玉卷而懷之」,乃危行言 遜也。危行者,嚴厲其行,而不苟言,則當遜。伊川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此為作《春秋》而 言也。晉文公實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為不順, 故譎掩其正。齊桓公伐楚責包茅,雖其心未必尊王, 而其事則正,故正掩其譎。孔子言之以為戒。正者,正 行其事耳,非大正也,亦猶管仲之仁,止以事功而言 也。伊川

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死而從之。殺兄之人,固可從 乎?曰:桓公子糾,襄公之二弟也,桓公兄而子糾弟也。 襄公死則桓公當立,此以《春秋》知之也。《春秋》書桓公 則曰「齊小白」,言當有齊國也。于子糾則止曰糾,不言 齊,以不當有齊也。不言子,非君嗣子也。《公》《穀》并注,四 處皆書「納糾」,《左傳》獨書「子糾」,誤也。然書「齊人取子糾」, 取之者,齊大夫嘗與魯盟于蔇,既欲納糾以為君,又 殺之,故書「子」,是二罪也。管仲始事糾,不正也;終從于 正,義也;召忽不負所事,亦義也。如王珪、魏徵不死建 成之難而從太宗,可謂害于義矣。伊川

「君子固窮」者,固守其窮也。伊川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此言中人以下也。若夫真知,未 有不能行者。伊川

「民于為仁,甚于畏水火。」水火猶有蹈而死者,言民之 不為仁也。伊川

為仁在己,無所與讓也。明道

《諒》與「信」異自大體,是信亮必為也。明道

諒,固執也,與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 執。伊川

《性相近》,對習相遠而言。相近,猶相似也。上智,下愚,才 也。性則皆善,自暴自棄,然後不可移,不然則可移。伊 川

「吾其為東周乎!」若用孔子,必行王道。東周衰亂,所不 肯為也,亦非革命之謂也。明道

「恭則不侮」,蓋一恭則仁道盡矣。又「寬以得眾」,信為人 所任,「敏而有功,惠以使人」,行五者於天下,其人可知 矣。明道

「佛肸召子,必不徒然」,其往,義也;然終不往者,度其不 足與有為也。

六言六蔽,正與「恭而無禮則勞,寬而栗,剛而無虐」之 義同。蓋好仁而不好學,乃所以愚,非能仁而愚;徒好 而不知學,乃愚。明道

《二南》,人倫之本,王化之基。苟不為之,則無所自入。古 之學者,必興於《詩》,不學《詩》無以言,故猶正牆面而立。 明道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是亦教誨之 而已矣。孔子不見孺悲,所以深教之也。明道

「君子不施其親。」施,與也,言不私其親暱也。伊川 「《與人交際》之道」,則子張為廣,聖人亦未嘗拒人也。明 道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此可以為人師法矣,非 謂此可以為人師道。

學不博則不能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切問近思在 己者,則仁在其中矣。明道

「望之儼然」,秉天陽高明氣象,即之也溫,中心和易而 接物也溫,備人道也。「聽其言也厲」,則如東西南北正 定地道也。蓋非禮勿言也。君子之道,三才備矣。明道 《大德不踰閑》,指君臣父子之大義。「小德」,如援溺之事, 更推廣之。伊川

「學既優則可以仕,仕既優則可以學。」優裕優閑一也。 伊川

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 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推此言之,子張過於薄, 故難與並為仁矣。明道

子貢言「性與天道」,以夫子聰明而言;「綏之斯來,動之 斯和」,以夫子德性而言。伊川

楊時經筵講義[编辑]

《巧言令色章》
[编辑]

剛毅木訥,不為儀容辭令以外騖,故近仁。巧言非訥 也,令色非木也,故鮮仁。《記》曰:「服其服,則文之以君子 之容;有其容,則文之以君子之辭。」容辭以文之,則非 木訥也;文之而實其德,則雖或巧令,未為過矣。故《記》 曰:「辭欲巧。」《詩》仲山甫則以令儀令色稱之,則巧令非 盡無仁也,鮮而已矣。然二者之不仁,巧言為甚。故《巧 言》之詩,為傷於讒而作也。蓋讒人之言常巧矣,故能 變亂是非之實,中傷善類,以蔽惑人主之聽,不可不 察也。

吾日三省吾身章[编辑]

仁之於人,無彼己之異,謀之在人,猶在我也。謀而不 忠,違仁遠矣。朋友之交,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同,謂

之達道,蓋人之大倫也。交而不信,違道遠矣。傳而不
考證
習,非尊其所聞也。口耳之學,難與進德矣。君子進德,

以忠信為主,故曾子之省其身以此。夫民生之初,無 相生養之道,寒而求衣,飢而求食,不能自為之謀,謀 之其在人君乎?先王為之正經界而授之田,制里廬 而與之居,植桑麻於牆下,畜雞彘於其間,使之衣帛 食肉,養生送死而無憾,凡此皆為人謀也。若夫征求 無藝,擅天下之利而有之以為己私,坐視民之流亡 凍餒而莫之恤,非為人謀而忠者也。《伐木》之詩曰:「自 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親 不棄,此交朋友之道也。苟無尊德義之誠心,使賢者 不獲自進,雖有輔仁之友無益矣。人君能以是省其 身,而患德之不修,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

道千乘之國章[编辑]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故道千乘之 國,以敬事而信為先。蓋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無適 從,而事卒不立矣。崇寧大臣,輕變祖宗故事,而不能 期月守,如抄引之法是也,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寬 恤之詔,年一舉之徒,掛之牆壁而民不聽,以其易為 而無信故也。此前日之覆轍,可不監之哉?《易》曰:「節以 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蓋用不節則必至於傷財,傷財 必至於害人。故思愛人必先節用,節用而不以制度, 則儉而或至於廢禮,非所以為節也。夫先王所謂理 財者,非盡籠天下之利而有之,其取之有道,用之有 節,而各當於義之謂也。取之不以其道,用之不以其 節,而不當於義,則非理矣。故《周官》以「九職任民,而後 以九賦斂之,九賦之入,各有所待,不相侵紊。而太宰 又以九式均節之,下至公事芻秣之微,匪頒好用,咸 有式焉,雖人主不得而逾也。歲終制國用,則量入而 為出。此之謂制度有不如式,則太宰得以均節之。」所 謂王及后、世子不會者,特有司之事耳。蓋有司當稟 令而已,不可得而會也。崇寧以來,汙吏持不會之說 以濟其奸,私竊橫斂而莫之禁,故費出無經,而上下 困矣,尚何愛人之有?「古之於民,春析夏因,秋夷冬隩, 各以其時。其使之也,家無過一人,歲無過三日,則數 口之家常有餘力矣。既蜡,則休老勞農,君子不興功」, 此愛人之道也。用之或違其時,使力本者不獲自盡, 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澤矣。「節用愛人」,而繼之以 此也。

君子不重則不威章[编辑]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則重而有威 矣。不重則易為物遷,故學則不固。「主忠信求諸己也, 尚友取諸人也。」取諸人以為善,而友非其人,則淪胥 而敗矣。故無友不如己者,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所謂 如己者也。聞善則相告,見不善則相戒,故能相觀而 善也。過憚改,亦不足以成德矣。夫古之聖人,前旒蔽 明,非禮勿視;黈纊塞聰,非禮勿聽。行車則有和鸞之 音,行步則有佩玉之聲,出入起居容節必比於禮樂, 人君所以自重其身也,故能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如 是而物能遷之無有也。《中庸》曰:「天之所以為天,文王 之所以為文,純亦不已。」老子曰:「公乃王,王乃天。」蓋王 之與天,無二道也,一於誠而已。誠者,忠信之成名也, 言而天下則之,動而天下道之。由是道也,可不主忠 信乎?一失之,則天下相率而為偽矣,其禍有不可勝 言者。有天下者,其可忽之哉?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蓋與之為一體也,則其有賢,無不如己者。又曰:「予違 汝弼,汝無面從。」有違而臣得以弼之,則過宜不憚改 矣。故能亮天功而成帝業,此人君所宜法也。末世之 君,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則所友不如己 者耳。故法家拂士遠,而讒諂面諛之人至,所以不聞 其過,而天下日入於亂也。可不戒哉!

慎終追遠章[编辑]

曾子者,孔子弟子曾參也。《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 事,惟送死足以當大事。則大事人子所宜慎也。故三 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 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夫 一物不具皆悔也,雖有悔焉無及矣。」此不可不慎也。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所以追遠也。齋之日,思其居處, 「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 見其所為齋者,則孝子所以盡其心者至矣。」今夫孩 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則其生厚矣。有妻子則慕 妻子,知好色則慕少艾,仕則慕君,而不能終身慕父 母者,因物有遷也。至於追遠,猶且慎之而不忘,則終 身慕可知矣。以是而帥之民德,其有「不歸厚乎?」歸者, 反其生之謂也。《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 者,予於大舜見之矣。蓋舜自三十登庸,至於五十,則 備此三者而未足以解憂,惟順父母為足以解憂,故 五十而慕。孔子獨於舜見之矣。舜之為法於天下,可 傳於後世者,無盛於此也。人君所宜取法者,舍舜何 以哉?

夫子至於是邦也章[编辑]

子禽弟子陳亢也,字子禽;子貢弟子端木賜,字子貢也。溫也者,暴慢之氣不設於身體也。良者,善也,生而 有之,不假於外也,與良知良能之良同,惟君子為能 有之。「恭則不侮,儉則不奪,遜則不爭」,五者之德,夫豈 聲音笑貌可為哉?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睟然可見, 而人樂與之也。以是而求之在我也,所以異乎人之 求之與。夫溫良恭,儉遜,蓋常德也,非有甚高難行之 事,仲尼不為已甚者,如是而已。世之人厭常不為,而 不知常德之為貴。故賢知者過之,而道終不明不行 矣。為天下國家者,欲與之共政,舍常德宜無足與也。 故《書》曰:「彰厥有常,吉哉!」此之謂也。

君子食無求飽章[编辑]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則是心不可須臾離也。食而 飽,居而安,亦人情之所同欲者,君子豈獨異於人哉? 蓋有求焉則違是遠矣,故不為也。夫敏事則有功,慎 言則無口過又能就有道而正焉,則其自視常若不 及矣,斯其所以為好學也與!夫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非志於道者不能也。古之聖人以天下為心,其於居 食之際,非徒若是而已。「食而飽,必思天下之有未飽 者;居而安,必思天下之有未安者。」當禹之時,烝民未 粒,故菲飲食,雖欲求飽,有未暇也;民未得平土而居, 故卑宮室,過門不入,雖欲求安,有不可得也。聖人之 以天下為心者蓋如此,後之為天下者,可不監之哉!

貧而無諂章[编辑]

貧而無諂,則貧不至於濫;富而無驕,則富不至於淫。 與夫貧而諂,富而驕,蓋有間矣。然孔子可之而未善 也,故又以「貧而樂,富而好禮」告之。夫貧樂,非有道學 者不能也;富而好禮,非自修者不能也。故子貢以「切 磋琢磨」言之,治骨曰切,治角曰磋。切磋者,資利器而 為之者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仁賢所謂利器 也,故道學如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琢磨用石以為 錯,則以石治石也,故自修者如之。夫善教人者,使人 繼其志。孔子以貧而樂、富而好禮告之,而子貢於切 磋琢磨之義,自得於言意之表,可謂能繼其志也。其 知來矣,其聞一以知二,於斯見之也。夫人君舉天下 之富而有之,凡海含地負之珍,畢陳於前,流辟之音, 靡曼之色,日接乎耳目。苟無禮以節之,則徇物而忘 返,雖竭天下之奉,不足以厭其欲矣。傷財害民,其弊 有不可勝言者,富而好禮,其可忽諸?惟古之聖人為 能反求之於身,則無倫之富,萬物備焉,無待於外也, 而禮在其中矣,而何「好」之足云乎?人君唯能以徇物 為戒,以古聖人為法,動容周旋無非禮者,則「上下辨」 而民志定,而憂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

<a name="va15">.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君子求為可知而已人雖不知而吾之可知者固自 若也無加損焉何患之有不知人則人賢不肖混淆 而不知所以親遠之則為患也孰甚焉然不知人自 天子至於庶人其患一也而天子為尤甚蓋君子小 人之用舍治亂之所由分也故皋陶為帝陳謨曰在 知人在安民則安民之道以知人為先故也四凶之 不誅十六相之不舉雖欲安民其可得乎然心有偏 係則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則便嬖寵暱之私得以自 近而正士遠矣夫公則明私則弊公天下之善惡而 無容心焉則君子小人之情得矣亦何患之有

楊時《龜山語錄》。[编辑]

《論語》:[编辑]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說者曰「飲食必有祭」,是也。曰 如是則造次顛沛之際,遑遽急迫甚矣。欲不離仁,仁 之道安在?且飲食必有祭,小人亦然,豈能仁哉! 孔子以其子妻公冶長,以其兄之子妻南容。說者曰: 「君子之處其子與處其兄之子,固不同也。」曰:「兄弟之 子,子也何擇乎?」誠如所言,是聖人猶有私意也。聖人 不容有私意,若二女之少長美惡必求其對,所妻之 先後未必同時,安在其厚於兄而薄於己耶?記此者, 特言如是二人可託以女子之終身,且聖人為子擇 配,不求其他,故可法也。

葉公以證父之攘羊為直,而孔子以為吾黨之直者,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夫父子之真情,豈欲相暴其惡 哉?行其真情,乃所謂直,反情以為直,則失其所以直 矣。乞醯之不得為直,亦猶是也。

「君子務本」,言凡所務者,惟本而已。若仁之於孝悌,其 本之一端耳。蓋為仁必自孝悌推之,然後能為仁也。 其曰為仁,與體仁者異矣,體仁則無本末之別矣。孔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無待乎推之 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推之也,推之所謂為仁。

問:「子貢貨殖,誠如史遷之言否?」曰:「孔門所謂貨殖者, 但其中未能忘利耳,豈若商賈之為哉?」曰:「樊遲請學 稼學圃,如何?」曰:「此亦非為利也。其所願學,正許子並 耕之意,而命之為小人者。蓋稼圃乃小人之事,而非 君子之所當務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問:「師也辟,何以見?」曰:「《語》云:『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 矣』。蓋幾於辟」然此其初也。學於孔門者,皆終有進焉。 若子張後來《論交》曰:「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此 豈介僻之流?

「今學者將仁小卻,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聖與仁,則 吾豈敢』。孔子尚不敢當,且罕言之,則仁之道不亦大 乎?」「然則所謂合而言之道也,何也?」曰:「由仁義行,非行 仁義,所謂合也。《洪範傳》曰:『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 而無所聽,唯天下至神為能與於此』。此為不知道與 命也。孔子之言道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其言《命》曰:「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 夫道非能使人由之,命非能使人聽之,人自不能違 耳。聖人雖至神,以謂體道而至於命,則可也。若曰無 所由,無所聽,將焉之乎?且聖人未嘗不欲道之興,以 無可奈何,故委之於命。如使孔子必可以為周公之 事,其不為之乎?可為而不為,則是欲道之廢矣,豈孔 子之心哉?故曰:「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 者,不知道與命之言也。

君子之治心養氣,接物應事,唯直而已,直則無所事 矣。康子饋藥,孔子既拜而受之矣,乃曰:「丘未達不敢 嘗。」此疑於拂人情。然聖人慎疾,豈敢嘗未達之藥?既 不敢嘗,則直言之,何用委曲?微生高乞鄰醯以與人, 是在今之君子,蓋常事耳,顧亦何害?然孔子不以為 直,以所以辭康子之言觀之,信乎其不直也。《維摩經》 云。「直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學者必欲進德。 則行己不可不直。蓋孔子之門人皆於其師無隱情 者。知直故也。如宰我短喪之問之類。

范濟美問:「讀《論語》以何為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 處最宜玩味。」曰:「孔子說處甚多,尤的當是何語?」曰:「皆 的當。但其門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 『剛毅木訥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蓋嘗 謂曾子在孔門,當時以為魯魯者,學道尤宜難於他 人。然子思之《中庸》,聖學所賴以傳者也。考其淵源,乃」 自《曾子》,則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豈非魯得之 乎?由此觀之,「聰明辨智」未必不害道,而「剛毅木訥」,信 乎於仁為近矣。

問:「《論語》言仁處,何語最為親切?」曰:「皆仁之方也。若正 所謂仁,則未之嘗言也。故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要 道得親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為親切。」

與季常言:學者當有所疑,乃能進德。然亦須著力深, 方有疑。今之士讀書為學,蓋自以為無可疑者,故其 學莫能相當。如孔子門人所疑,皆後世所謂不必疑 者也。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疑所 可去,答之以去兵與食與信,猶有疑焉,故能發孔氏 「民無信不立」之說。若今之人問政,使之足食與兵,何 「疑之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是蓋甚 明白,而遲猶曰未達。故孔子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 者直教之,由是而行之於智之道,不其庶矣乎?然遲 退而見子夏,猶申問舉直錯諸枉之義,於是又得舜 舉皋陶,湯舉伊尹為證,故仁智兼盡其說。子夏問「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直推至於曰「禮後乎然後已。如使 今之學者方得其初問之答,便不復疑矣。蓋嘗謂古 人以為疑者,今人不知疑也。學何以進?」季常曰:「某平 生為學,亦常自謂無疑。今觀所言,方知古之學者善 學問,《中庸》只論誠,而《論語》曾不一及誠,何也?」曰:「《論語》 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進德之事,莫非 誠也。《論語》示人以求仁之方,《中庸》言其至也。」蓋《中庸》, 子思傳道之書,不正言其至,則道不明,孔子所罕言。 孟子常言之,亦猶是矣。

問:「孔子許子路升堂,其品第甚高,何以見?」曰:「觀其死 猶不忘,結纓,非其所養素定,何能爾耶?苟非其人,則 遑遽急迫之際,方寸亂矣。」

問:「宰我於三年之喪猶有疑。」問:「何也?」曰:「此其所以為 宰我也。凡學於孔子者,皆欲窮究到無疑處方已。三 年之喪,在他人於此不敢發之。宰我疑以期斷,故必 求質於聖人,雖被深責,所不辭也。」

四科之目,不盡孔門弟子之賢,非可指為定論。 所謂「時習」者,如嬰兒之習書點畫固求其似也,若習 之而不似,亦何用習?學者學聖人,亦當如此,大概必 踐履聖人之事,方名為學,習又不可不察。習而不察, 與不習同。若今之學者,固未嘗習,而況於察?

問:「何謂『《屢空》』?」曰:「此顏子所以殆庶幾也。學至於聖人, 則一物不留於胸次,乃其常也。回未至此,屢空而已。 謂之『屢空』,則有時乎不空。」

「億則屢中」,非至誠前知也,故不足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須能弘,然後有容。」因言 陳述古先生云:「丈夫當容人,勿為人所容。」

「吾從《周》」,非從其文也,從其損益之意而已。

《易》言「利見利用」,而終不言所以利,故孔子罕言利。或 謂死與鬼神,子路所不得而聞,蓋不曉一致之理,故 錯認聖人之言宰我問:「三年之喪,非不知其為薄也,只為有疑,故不 敢隱於孔子。」只此無隱,便是聖人作處。

人之生也直,是以君子無所往而不用直,直則心得 其正矣。以《乞醯》證父為直,不得其正者也。古之於幼 子,常示毋誑,所以養其直也。其養之也有素如此。以 怨報怨,以德報怨,皆非直也。所謂直者,公天下之好 惡而不為私焉耳。曰:「如是,則以德報德」,何以辨之?曰: 「所謂德,非姑息之謂也,亦盡其道而不為利焉耳。若 姑息,則不能無私矣。」曰:「人有德於我,不幸而適遇所 當施之者,非吾意之所欲,能不少有委曲,如庾公之 斯之於子濯孺子,不亦可乎?」曰:「然。」

問:「所解《論語》『犯而不校』處,云:『視天下無一物,非仁也, 故雖犯而不校』。此如『四海皆兄弟』之義,看否?」曰:「然。仁 者與物無對,自不見其有犯我者,更與誰校!如《孟子》 言『仁者無敵』,亦是此理。」

「齊戰,在聖人何以慎?」曰:「齊所以事神,戰所以用民命, 固當慎也。」曰:「孔子云『我戰則克,祭則受福』,何也?」曰:「此 非聖人之言。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必也臨事而懼,好 謀而成,又敢自謂其能克乎?夫祭之為道,初不為致 福,故祭祀不祈。君子於其親,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其 他所祭,報本反始而已,何求福之有?」又曰:「武王三分 天下有其二,度德量力,皆足以勝,受而無疑焉,而曰 『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是不敢必其 戰之勝也。而《記》稱孔子之言曰:「我戰則克。」必不然矣,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謂喻於義,則唯義而已, 自義之外,非君子之所當務也。夫然後所守者約。如 孟施舍知守氣,可謂約矣。所以不及曾子者,以曾子 「唯義之從」故也。

「《伊川語錄》云:『以忠恕為一貫』,除是曾子說方可信,若 他人說,則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說卻不如此。」問:「明道 說。」曰:「只某所著《新義》,以忠恕為曾子所以告門人,便 是明道說。」問:「《中庸》發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貫之意,如 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體。」曰:「只為不是物我兼體。 若物我兼體,則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謂『善推其所以 為』者,乃是參彼己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為仁 之方,不謂之仁,則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謂一否?」曰: 「然。」

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仁則吾不知也。」克,謂其克人也。若顏子克己,然後可 以不克人。伐,謂伐其功也,伐其善也。雖大禹猶有待 乎《告戒》,所謂汝惟不伐是已。怨必如伯夷,求仁而得, 仁,然後可以無怨。欲必如公綽,然後可以謂之不欲。 夫顏子,亞聖者也;禹,入聖域者也;伯夷,聖之清者也; 而《公綽》不欲又為成人之質。今欲四者不行,宜可以 為仁矣。今止謂之「可以為難」,不已輕乎?求其說而不 得。

問:「思無邪」,思而後積,積而後滿,滿而後發。《詩》三百篇 《大扺》,思之發也。思而無邪,詩何不然哉?或曰:有思皆 邪也,無思則土木也。思無邪者,惟有思而無所思乎? 佛語以迷真起妄最初一念為念之正,此理合矣。然 是說也,果聖人當時告門人之意乎?

問:「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或謂性也、天 也、道也,三者同出而異名。知性之未始有物也,雖天 亦然;知天之未始有物也,雖性亦然。」或曰:「不然。性明 其理,天道明其事。明理之際,或疑其無;明事之際,或 疑其有。必也,理事俱融,此其說之難聞也。故《經》言天 道皆以禍福善惡焉,異乎言性也。」二說孰是?

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心不違仁。必不待見 之言行也。然非行何自而知之。仲尼知顏子亦有說 矣。

問:「回也其庶乎屢空。」說者謂若莊周所謂忘仁義禮 樂,與夫坐忘之謂也。然下文言「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則所謂空者,非忘仁義之類也。然空必謂之屢者,何 如?

問:「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子路平居受教孔子者也。孔 子見南子,雖如子路者,且有不諭,他人何自而諭哉? 蓋聖人用權處,平居不以語學者,此子路所以疑而 不說也。南子不可見,審矣。今見所不見,不害為孔子 者何說?

問:《原壤》夷俟,以原壤為賢耶,聖人固以不遜弟罪之 矣。以原壤為不賢耶?然於聖人敢以夷俟,聖人不絕 之,又從而以杖叩其脛,則壤果何人者耶?或曰:聖人 如此故者,無失其為故也。然則仲尼故亦多矣,何獨 於壤見之?

問:「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終身行仁者也。 當時學士大夫有不知奈何顏子一日為仁,而使天 下歸仁焉?或曰:不然。天下歸仁,猶皇極之道,天下所 共由也。顏子克己太過,其末將有墨氏之弊,人之樂 於為仁者鮮矣。此仲尼所以救之。一日能然者,由一 日而積也。後之知是說者,惟孟子其然乎?

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一書,未嘗及老氏,蓋設教不倫也。或說此所謂老彭,乃老氏 與彭籛,非謂彭之壽而謂之老彭也。然老氏之書果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乎?

問:「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聞樂而至於忘味,有 之矣,至於三月不知,豈近人情乎?或說聞《韶》音不知 肉味耳。蓋「三月」者,音字之誤也。

問:「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 不可棄也』。」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 邦行矣。」其意甚類。或說「問仁」乃「問行」爾,亦字之誤。 問。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 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莊子》言:南郭 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然似喪其耦。曾子明夫 子之道亦在乎一唯之間,蓋與仰天而噓不異也。若 爾,下文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理似不然。或謂忠 恕亦自有理。

問: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 與?或謂仲由服仲尼恥惡衣之戒,故至於是。方其言 志曰: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豈能無狐貉之 念哉?聖人許之何說?

問、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語之而不惰」與子 路聞斯行諸不異。然未得為顏子之徒。何也。

問、毋友不如己者。商也日進。以其好與勝己者處也。 然我之不賢。人將拒我。如之何其可相友也。

問:「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一而已」,不同者何說?

問、「君子貞而不諒。君子不諒可乎。」

問、君子泰而不驕。《孟子傳》。食於諸侯。人或以為泰。君 子可泰乎。

問:「放鄭聲,遠佞人」,言鄭聲而不及於慝禮,言佞人而 不及於讒說,何也?

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 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不欲者,成人之質也。人而有欲,雖知如武仲,勇如卞 莊,藝如冉求,蓋不足為成人。而仲尼之言不欲,必先 之以知,何也?

問:「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或謂由己者猶在我而已, 顏子於仁何待如是告戒或人之說恐不然。

問:祝鮀治宗廟,伯夷典天地人之三禮,聖人命之,聞 其直矣。祝鮀之佞,顧足以治宗廟者何說? 問:「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書》言天 之曆數,而繼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然 後至於「允執厥中。」仲尼所敘,其略如是,將所謂中者, 已在乎人心道心之間,特在夫精一以執之耶?將當 時之人不「足語,是故略之耶?」未諭其旨。

自「問克伐怨欲」 以下二十三條,俱胡德輝問。

答:克伐怨欲在常情易發難制,有而不行焉,可以為 難矣。若夫仁則又何克伐怨欲之有。

《以下二十三條,俱答胡德輝問》。

答:《書》曰:「思曰睿,睿作聖。」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夫思可 以作聖,而君子於貌言視聽必有思焉,而謂有思皆 邪,可乎?《繫辭》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自至 神而下,蓋未能無思也。惟無思為足以感通天下之 故,而謂無思土木也,可乎?此非窮神知化,未足與議 也。《詩》三百出於國史,固未能不思而得,然而皆止於 禮義,以其所思無邪而已。

答:「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命道三者,一體而異 名,初無二致也,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 道,特所從言之異耳。所謂天道者,率性是也,豈遠乎 哉?夫子之文章,乃所以言性與天道,非有二也,聞者 自異耳。子貢至是始與知焉,則將進乎此矣。

答、「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則其不違可知 矣。」

答:「君子一於誠」而已。惟至誠為可以前知。故不逆詐 不億不信。而常先覺也。抑亦以是為賢乎。若夫不逆 不億。而卒為小人所欺焉。斯亦不足觀也已。

答:「其心《三月不違仁》」則蓋有時而違也。然而其復不 遠則其空也屢矣空也者不以一物置其胸中也。子 貢貨殖未能無物也。孔門所謂貨殖者,豈若世之營 營者耶。特於物未能忘焉耳。

答:南子,衛靈公之妾。以妾為妻,五霸之所不容,況孔 子而可以見之乎?子路所以不說也。然當是時,窮為 旅,人不得而正之者,天實厭之也。孔子而得位,固將 正之也,然衛之人皆以為小君,而謂過吾國者,必見 吾寡小君,則孔子安得而不見?《否》之時包承,「小人吉」, 此大人處否而亨之道也。

答原壤之母死,登木而歌,孔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其置之禮法之外久矣。若原壤,蓋莊生所謂游方之 外者也,故敢以夷俟孔子切責之,畏其亂俗也。然謂 之為賊而叩其脛,不已甚乎?而彼皆受之而不辭,非 自索於形骸之內,而不以毀譽經其心,孰能如是?蓋 惟原壤而後待之可以如此答呂與叔嘗作《克己復禮頌》,曾見之否?其略曰:「洞然 八荒,皆在我闥。孰曰天下,不歸吾仁。」斯言得之,若未 見,俟尋本錄去。

答:老氏以自然為宗,謂之不作可也。

答:謂音字誤為《三月》。伊川之說如此。

答:「學者求仁而已,行則由是而之焉者也。」其語相似, 無足疑者,世儒之論仁,不過乎博愛自愛之類,孔子 之言則異乎此,其告諸門人,可謂詳矣,然而猶曰罕 言者,蓋其所言皆求仁之方而已,仁之體未嘗言故 也,要當遍觀而熟味之,而後隱之於心而安,則庶乎 有得,非言論所及也。

答:曾子未嘗問,而夫子以是告之,蓋當其可也,故曾 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此曾子之門人也,未足以語此, 故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固不足以盡 道,然其違道不遠。由是求之,則於一以貫之,其庶矣 乎!

答:士志於道於縕袍狐貉何容心哉。隨所有而安之 耳。衣縕袍不以惡衣為恥。與朋友共敝之不以小己 自私。初不相妨也。

答:「語之而不惰,於吾言,無所不說」是也,與聞斯行之 異矣。子曰「吾與回言終日」,則所言非一二也。今《論語》 所記無幾,則孔子與回言,蓋有眾人不得而聞者,聖 人之教人,各當其可也。故子路雖聞斯行之,而孔子 猶告之以有父兄在,則未得為顏子徒宜矣。

答:「所謂如己者,合志同方」而已,不必勝己也。

答:「天下殊塗而同歸。」故道有不同者。途雖殊其歸則 同。道不同其趨則一也。若伯夷伊尹之去就。則難相 為謀矣。

答、惟貞。故可以不諒。所謂貞者。惟義所在也。

答、「非侈泰之泰。若心廣體胖」是也。

答:「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無非禮者,則慝禮 自放矣,佞人禦人以口給,則讒說在其中矣。」 答:「雖有其質,不先於致知,則無自而入德矣。」

答:「一視而同仁則天下歸仁矣。」非由己而何。

答:籩豆之事,則有司存,雖聖人亦有不知者,故於入 太廟,每事問。蓋儀章器數,祝史之事,有司之職也。然 禮藏於器,治之不得其人,亦不足以成禮矣。祝鮀所 治,蓋有司之職,非典禮之官也。《書》所謂「直哉惟清」者, 若大宗伯,然後可以責此。

答:「道心之微,非精一其孰能執之,惟道心之微,而驗 之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則其義自見,非言論所及 也。堯咨舜,舜命禹,三聖相授,惟中而已,孔子之言非 略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