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6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六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目录
论语部总论三
宋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论语类〉
苏辙论语拾遗〈二十五则〉
二程先生语录〈论语〉
杨时经筵讲义〈巧言令色章 吾日三省吾身章 道千乘之国章 君子不
重则不威章 慎终追远章 夫子至于是邦也章 君子食无求饱章 贫而无谄章 不
患人之不己知章〉
杨时龟山语录〈论语〉
经籍典第二百六十九卷
论语部总论三
[编辑]宋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
[编辑]论语类
[编辑]《论语》者,盖孔子相与弟子时人讲问应答之言也。孔 子卒,群弟子论次其言而撰之。汉兴,传者三家,鲁人 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而《齐论》增《问王》 《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出于孔子壁中者,则曰“古论有 两子张”,是三家者,篇第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 所谓《鲁论》者也。
苏辙论语拾遗
[编辑]予少时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恨不得质之子瞻也。
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 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 者,将以济其不仁尔。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 毅木讷近仁。”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亦可谓 贤矣。然贫而乐,虽欲谄,不可得也;富而好礼,虽欲骄, 亦不可得也。”子贡闻之而悟曰:“士之至于此者,抑其 切磋琢磨之功至也欤?”孔子善之,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举其成功而告之,而知其” 所从来者,所谓“闻一以知二”也。《欤》!
《易》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诗》曰: “思无邪,孔子取之。”二者非异也,惟无思然后思无邪, 有思则邪矣。火必有光,心必有思。圣人无思,非无思 也,因其自然而吾未尝思,未尝为,此所谓无思无为 而思之正也。若夫以物役思,皆其邪矣。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致力于思,徒思而无益,是以知 思之不如学也。故十有五而志于学,至六十,耳目所 遇,不思而顺矣,然犹有心存焉。以心御心,乃能中法, 惟无心,然后能从心而不逾矩,故在七十时焉。 “我与物惟二。”君子之欲交于物也,非信而无自入矣。 譬如车轮舆既具,牛马既设,而判然二物也,夫将何 以行之?惟为之𫐐𫐄以交之,而后轮舆得藉于牛马 也。𫐐𫐄,辕端持轭者也。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云云。
不仁而久约,则怨而思乱;久乐则骄而忘患。故曰:“不 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然则何所处之 而可?曰:“仁人在上,则不仁者约而不怨,乐而不骄。”管 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与竖刁、易 牙俱事桓公,终管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动,而况管仲 之上哉!
仁者无所不爱,人之至于无所不爱也,其蔽尽矣。有 蔽者必有所爱,有所不爱,无蔽者无不爱也。子曰:“惟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其无蔽也。夫然犹有恶也,无 所不爱,则无所恶矣。故曰:“苟至于仁矣,无恶也;其子 不仁也,亦哀之而已。”
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 水必有泥;方薪之未尽也,火必有烟。土去则水无不 清,薪尽则火无不明矣。人而至于不仁,则物有以害 之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非不违仁也,外物之害 既尽,心一而不杂,未尝不仁也。
孔氏之门人,其闻道者亦寡耳。颜子、曾子,孔门之知 道者也,故孔子叹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苟未闻道, 虽多学而识之,至于生死之际,未有不自失也。苟一 日闻道,虽死可以不乱矣。死而不乱,而后可称为学 矣孔子历试而不用,慨然而叹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欤!”此非孔子之诚言,盖其一时之叹云 尔。子路闻之而喜。子路亦岂诚欲入海者耶?亦喜孔 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盖曰: 无所取材,以为是桴也。亦戏之云尔。虽圣人,其与人 言,亦未免有戏也。
令尹子文,孔子以忠许之,而不与其仁;陈文子,孔子 以清许之,而不与其仁。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贤大夫 也,而孔子皆不以仁许之。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 至于近世,惟齐管仲然后以仁许之。故冉有、子路之 政事,公西华之应对,与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臧 文仲,鲁之君子也,其言行载于鲁,而孔子少之,曰:“臧 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 矣。夫君子而不仁,则臧文仲之类欤!”
孔子居鲁,阳货欲见而不往。阳货时其亡也,而馈之 豚;孔子亦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与孔子三言, 孔子答之无违。孔子岂顺阳货者哉?不与之较耳。孟 子曰:“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夫先之而必答,礼之 而必报,孔子亦有不得已矣。”
“泰伯以国授王季,逃之荆蛮,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贤, 而不知泰伯之德所以成之者远矣。故曰:泰伯其可 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瞻曰: “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民无得而称之。有让国 之实而无其名,故乱不作。彼宋宣、鲁隐,皆存其实而 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鲁皆被其祸。”予以为不然。人患 不诚,诚无争心,苟非豺狼,孰不顺之?鲁之祸始于摄, 而宋之祸成于好战,皆非让之过也。汉东海王疆以 天下授显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让元宗,兄弟终身 无间言焉,岂亦断发文身乎?子贡曰:“泰伯端委以治, 吴仲雍继之,断发文身。”孰谓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 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耳。
子曰:“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谷,善也。善之成而 可用,如谷苗之实而可食也。尽其心力于学,三年而 不见其成功者,世无有也。”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 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妇人者,太姒也。 然则武王盖臣其母乎?古者妇人既嫁从夫,夫死从 子,故《春秋》书鲁僖公之母曰: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 襚。太姒虽母以九人,故谓之臣可也。
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郑公孙夏无足言者”,盖非 所问也。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复国,而孔子非之, 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贤,而疑其不利 楚国,使圣人之功不见于世,所以深疾之也。世之不 知孔子者众矣,孔子未尝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尔。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云云。子为鲁大夫,邻 “国有弑君之祸,而恬不以为言,则是许之也。哀公、三 桓之不足与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犹告,以为 虽无益于今日,而君臣之义犹有儆于后世也。”子瞻 曰:“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以越伐 鲁,岂若从孔子而伐齐?既克田氏,则鲁公室自张,三 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为不然。古之 君子,将有立于世,必先择其君。齐桓虽中主,然其所 以任管仲者,世无有也,然后九合之功可得而成。今 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使孔子诚克田氏而返, 将谁与保其功?然则孔子之忧,顾在克齐之后,此则 孔子之所不为也。
孔子以礼乐游于诸侯,世知其笃学而已,不知其他。 《犁弥》谓齐景公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 劫鲁侯,必得志焉。”卫灵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 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犹犁弥也。久而厌之,将傲之以 其所不知,盖问陈焉。孔子知其决不用也,故明日遂 行。使诚用之,虽及军旅之事可也。
道之大,充塞天地,赡足万物,诚得其人而用之,无所 不至也。苟非其人,道虽存,七尺之躯有不能充矣,而 况其馀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此里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 也,而孔子何难焉?盖知不义之可恶,而欲以小惠徼 誉于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难也。
古之教人必以学,学必教之以道。道有上下。其形而 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君子上达,知其道也;小 人下达,得其器也。上达者,不私于我,不役于物,故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者,知义之不可犯,礼之不可 过,故曰:“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有道者不知贫富之异,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一也。然 而饥寒切于身而心不动,非忘身者不能。故曰:“贫而 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弟子,孝弟忠信,汎爱亲仁,皆其质也。有其质矣,而无 学以文之者,皆未免于有过也,故曰:“好仁不好学,其 蔽也愚”云云。此六者皆美质也,而无学以文之,则其 病至此。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 之好学也。质如孔子而不知学,皆六蔽之所害,盖无足怪也。人生于欲,不知道者,未有不为欲所蔽也,故 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始学者未可以语 道也。故古之教者,必始于《周南》《召南》。《周南》《召南》,知欲 之不可已,而道以礼。以礼济欲,夫是以乐而不淫。”始 学者安焉,由是以免于蔽。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 南》已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言欲之蔽也。
古之传道者,必以言达者,得意而忘言,则言可尚也; 小人以言害意,因言以失道,则言可畏也。故曰:“予欲 无言。”圣人之教人亦多术矣,行止语默,无非教者。子 贡习于听言,而未知其馀也,故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岂无 以感而通之乎?”
卫灵公以南子自污,孔子去鲁,从之不疑。季桓子以 女乐之故,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如避寇仇。子瞻曰:“卫 灵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 为不然,孔子之世,诸侯之过如卫灵公多矣,而可尽 去乎?齐人以女乐间孔子,鲁君大夫既食饵矣,使孔 子安而不去,则坐待其祸,无可为矣。非卫南子之比 也。
君子无所不学,然而不可胜志也,必有所一而后可 志。无所一,虽博犹杂学也,故曰“博学而笃志。”将有问 也,必切其身,退而思之,必自近者始,不然疑而不信 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自夫 妇之所能而思之,可谓知圣人之所不能也,故曰“切 问而近思。”君子为此二者,虽不为仁,而仁可得也,故 曰“仁在其中矣。”
二程先生语录〈罗豫章集〉
[编辑]《论语》
[编辑]《学而时习之鹰》,乃学习之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 恐有闻,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伊川〉
孝弟本其所以生,乃为仁之本。孝弟有不中理,或至 犯上,然亦鲜矣。《孟子》曰:“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 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不失其身而事亲,乃诚孝也。 推此亦可以知为仁之本。〈明道〉
“敬事而信”以下事,论其所存未及治具,故不及礼乐 刑政。〈伊川〉
“行有馀力”者,当先立其本也。有本而后学文,然有本 则文自至矣。〈明道〉
“致身”犹言致力,乃委质也。〈明道〉
《人安重》则学坚固,〈伊川〉
《礼》之用,和为贵,有不可行者,偏也。〈伊川〉
“贫而能乐,富而能好礼”,随贫富所治当如此。子贡引 “切磋琢磨”,盖治之之谓也。若贫而言好礼,则至于卑; 富而言乐,则至于骄。然贫而乐,非好礼不能;富而好 礼,非乐不能。〈明道〉
“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伊川〉
回于孔子之道无所不说,故如愚。退而省其所自得, 亦足以开发矣,故曰“不愚。”
“视其所以所为也,观其所由所从也,察其所安所处 也。”察其所处,则见其心之所存。在己者能知言穷理, 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明道〉
“君子不器”,无所不施也。若一才一艺,则器矣。〈伊川〉 子贡问君子,孔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可以 为君子”,因子贡多言而发也。〈伊川〉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谓观人者,彼能先行其言,吾然 后信之。〈伊川〉
《周》,谓周旋。《不比》,谓不相私比也。〈伊川〉
“学而不思则无得,故罔。思而不学则不进,故殆。”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废其一,非学 也。〈伊川〉
尤,罪自外至也。悔,理自内出也。修天爵则人爵至,禄 在其中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 为利禄动。若颜渊则不然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 禄在其中矣。然学不必得禄,犹耕之不必得食,亦有 馁在其中矣。君子知其如此,故忧道不忧贫。此所以 告《干禄》也。〈伊川〉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文者称实而为 饰,文对实已为两物,奢又文之过,则去本远矣。俭乃 文不足,此所以为礼之本。〈伊川〉
仁者如射,射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岂 有争也?故曰:“其争也君子。”〈伊川〉
“下而饮”,非为下堂而饮,离去射位而饮也。若下堂而 饮,则辱之甚,无此。〈伊川〉
“素喻质,绘喻礼。”凡绘,先施素地而加采,如有美质而 更文之以礼。〈伊川〉
“灌以降神”,禘之始也。既灌而往者,自始以至终,皆无 足观,言鲁祭之非礼也。不知者盖为鲁讳。如自此事 而正之,其于天下如指掌之易。〈伊川〉
为力,犹言为功。射有五善,而功不一,故曰《不同科》。所 谓五善者:观德行,别邪正,辨威仪云云。〈伊川〉事君尽礼,在他人言之,必曰“小人以为謟”也。圣人道 洪,故止曰“人以为謟”也。〈伊川〉 “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哀窈窕”, 思贤才,求之不得,展转反侧,是哀而不伤。〈明道〉 “成事不说”至“既往不咎”者,大概相似。重言之,所以深 责之也。如今人嗟惜一事,未尝不再三言之也。〈伊川〉 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道。尧、舜汤、武, 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耳。〈伊川〉 “里”,居也。择仁而处之为美。〈明道〉
“知者利仁”,知者以仁为利而行之,至若欲有名而为 之之类,是皆以为利也。
知者知仁为美,择而行之,是“利仁”也。必有其仁,故曰 “利。”〈伊川〉
“君子怀德”,惟善之所在;“小人怀土”,惟事之所在;“君子 怀刑”,惟法之所在;“小人怀惠”,惟利之所在。〈伊川〉 子贡问“赐也何如”,赐自矜其长,而孔子以瑚琏之器 答者,但瑚琏可施礼容于宗庙,如子贡之才,可使于 四方,可使与宾客言而已。〈伊川〉
“未能自信,不可以治人。”孔子所以说漆雕开之对。〈明 道〉
子贡常方人,故孔子答以不暇,而又问“与回也孰愈”, 所以抑其方人也。
“闻一知十,闻一知二”,举多少而言也。曰“吾与汝弗如 也。”使子贡喻其言,知其在勉不喻,则亦可使慕之皆 有教也矣。
“不欲人之加诸我”者,施诸己而不愿者也。“无加诸人” 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此无伐善无施劳者能 之,故非子贡所及。〈伊川〉
《三月不违仁》,言其久也,然非成德之事。
祝𬶍之佞,所谓“巧言”;宋朝之美,所谓“令色。”当衰世,非 此难免。〈伊川〉
上知高远之事、非中人以下所可告、盖逾涯分也。〈伊 川〉
民之所宜者务之,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人之 所以近鬼神而亵之者,盖惑也。故有非鬼而祭之,淫 祀以求福,知者则敬而远之。〈明道〉
“知如水之流,仁如山之安”,动静仁智之体也。动则自 乐,静则自寿,非体仁智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明 道〉
《觚》之为器,不得其法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 物莫不皆然,天下之事亦由是也。〈伊川〉
宰我言“如井中有人,仁者当从而下之否?”子曰:“君子 可使之往,不可陷以非其所。履可欺以其方,难罔以 非其道。”〈明道〉
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所谓约之以 礼者,能守礼而由于规矩者也,未及知之也,止可以 不畔道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与此相近。《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是已知之而进不止者也。〈明道〉
《中庸》之德不可须臾离,民鲜有久行其道者也。〈伊川〉 圣则无大小。至于仁,兼上下大小而言之。博施济众 亦仁也,爱人亦仁也。“尧舜其犹病诸”者,犹难之也。博 则广而无极,众则多而无穷。圣人必欲使天下无一 人之恶,无一物不得其所,然亦不能,故曰“病诸。”“修己 以安百姓”,亦犹是也。〈伊川〉
人于文采,皆不曰“吾犹人也”,皆曰“胜于人尔。”至于“躬 行君子”,则吾未见其人也。〈伊川〉
泰伯知王季之贤,必能开基成王业,故“为天下,而三 让”之,言其公也。〈明道〉
“泰伯三,以天下让”者,立文王则道被天下,故泰伯以 天下之故而让之也。不必革命,使纣贤文王为三公 矣。〈伊川〉
凡人有所计较者,皆私意也。《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 大事小。”仁者欲人之善而矜人之恶,不计较小大强 弱,而事之犯而不校,故能保天下,亦乐天顺理者也。 〈伊川〉
“人而不仁”,君子当教养之。不尽教养,而惟疾之甚,必 至于乱。〈明道〉
“《为学》三年而不至于善”,是不善学也。〈明道〉
乱,治也。师挚始治《关雎》之乐,其声洋洋乎盈耳哉,美 之也。〈明道〉
“《洋洋》盈耳”,美也。孔子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其后 自太师而下,入河蹈海,由乐正鲁不用而放弃之也。 〈伊川〉
“禹吾无间然矣。”言德纯完,无可非问。〈明道〉
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盖人不当以利为 心。《易》曰:“利者义之和。”以义而致利,斯可矣。罕言仁者, 以其道大故也。《论语》一部,言仁岂少哉?盖仁者大事, 门人一一纪录尽平生所言如此,亦不为多也。〈伊川〉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者,尽以告人,他无知也”,与“吾无 隐乎尔”同。〈伊川〉叩,就也。两端犹曰“两头”,谓终始告鄙夫也。〈伊川〉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者,嗜欲将至,有开必 先也。〈伊川〉
“可与共学”,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其所往也。“可与 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与权衡之权,同称物而 知其轻重者也。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 以权衡而知轻重矣,圣人则是权衡也。〈伊川〉
寝食不当言语,时必齐如也,临祭则敬也。〈明道〉 《色》斯举矣,不至悔吝。翔而后集,审择其处。〈明道〉 《山梁》雌雉,得其时,遂其性,而人逢乱世,反不得其所。 子路不达,故共具之。孔子俾子路复审言详意,故三 嗅而起,庶子路知之也。〈伊川〉
先进犹言前辈也;后进,犹言后辈也。先进之于礼乐, 有其诚意而质也,故曰“野人”;后进之于礼乐,习其容 止而文者也,故曰“君子。”孔子患时之文弊而欲救之 以质,故曰:“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取其诚意之多也。”〈明 道〉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谓其质朴;“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谓其得宜。周末文弊,当时之人自谓得宜,而以古人 为质朴,故孔子欲从古人,古人非质朴也。〈伊川〉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言此时皆无及孔子之门 者,思其人,故数颜渊以下十人有德行者、政事者,言 语者,文学者,皆从于陈、蔡者也。〈明道〉
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 《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之论也。〈明道〉 《闵子》之于父母昆弟,“尽其道而处之,故人无非间”之 言。〈伊川〉
“过犹不及”,如琴张、曾晳之狂,皆过也。然而行不掩焉, 是无实也。〈明道〉
“才高者过”,过则一出一入;卑者不及,则怠惰废弛。〈明 道〉
师商过犹不及,其弊为杨墨。杨出乎义,墨出于仁。仁 义虽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伊川〉 《曾子少》,孔子始也,鲁。观其后明道岂鲁也哉?〈明道〉 善人,非豪杰特立之士不能自达者也。苟不履圣贤 之迹,则亦不入其奥,故为邦必至于百年,乃可以胜 残去杀也。孟子以乐正子为善人,“信人有诸己”之谓 信,能充实之,可以至于圣贤,然其始必循辙迹而后 能入也。论笃,言之笃厚者也。取于人者,惟言之笃厚 者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未可知也。不可以论笃, 遂与之,必观其行事乃可也。〈明道〉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者,言一旦能“克己复礼”,则 天下称其仁,非一日之间也。〈伊川〉
“《子路》之言信”,故片言可以折狱。〈伊川〉
“宿”谓预也,非一宿之宿也。〈伊川〉
“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者也”,故孔 子因问而告之。〈伊川〉
先之劳之者昔周公师保万民。《易》曰:“以左右民。”师保 左右,先之也。劳,勉也。又劳勉之。〈伊川〉
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 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之也。〈明道〉
凡有物有形则有名,有名则有理。如以大为小,以高 为下,则言不顺,至于民无所措手足也。〈伊川〉
“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何?”曰:“昔在 经筵时,尝说因言:‘陛下若以期月之事问臣,臣便以 期月之事对;若以三年之事问臣,臣便以三年之事 对。期月而已者,整顿大纲也。若夫有成,则在三年也。 然期月三年之说,今世又不同,须从头整理可也。汉 公孙弘言:‘三年而化’,臣切迟之’。李石对唐文宗以谓” 陛下责治太急,皆率尔之言,本不知期月三年之事。 〈伊川〉
“《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壮有室”也,必世而后仁化浃也。 〈伊川〉
《冉子》谓季氏之所行为政,孔子抑之曰:“其事也。言季 氏之家事而已。谓之政者,僭也。如国有政,吾虽不用, 犹当与闻之也。”〈伊川〉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之事,言必信,行 必果,硁硁然小人之事。小人,对大人为小,非为恶之 小人也,故亦可以为士。〈明道〉
刚者,坚之体。发而有勇曰毅。木者质朴。讷者迟钝。此 四者比之巧言令色,则近于仁,亦犹不得中行而与 狂狷也。〈伊川〉
“切切”,如体之相磨。偲偲则以意此言告子路,故曰“切 切偲偲,怡怡如”也。〈明道〉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圣人度其时可矣,如大 国五年,小国七年云。〈伊川〉
《原宪》,孔子高弟。问有所未尽。盖克、伐、怨、欲四者无,然 后可以为仁;有而不行,未至于无,故止告之以为难。 〈伊川〉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此汎举也。直哉史鱼!不若 君子哉蘧伯玉!然则危言危行,危行言逊,乃孔子事也。危,犹独也,与众异,不安之谓。邦无道,行虽危而言 不可不逊也。〈明道〉
“直哉史鱼,不若君子哉。蘧伯玉卷而怀之”,乃危行言 逊也。危行者,严厉其行,而不苟言,则当逊。〈伊川〉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此为作《春秋》而 言也。晋文公实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为不顺, 故谲掩其正。齐桓公伐楚责包茅,虽其心未必尊王, 而其事则正,故正掩其谲。孔子言之以为戒。正者,正 行其事耳,非大正也,亦犹管仲之仁,止以事功而言 也。〈伊川〉
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而从之。杀兄之人,固可从 乎?曰:桓公子纠,襄公之二弟也,桓公兄而子纠弟也。 襄公死则桓公当立,此以《春秋》知之也。《春秋》书桓公 则曰“齐小白”,言当有齐国也。于子纠则止曰纠,不言 齐,以不当有齐也。不言子,非君嗣子也。《公》《谷》并注,四 处皆书“纳纠”,《左传》独书“子纠”,误也。然书“齐人取子纠”, 取之者,齐大夫尝与鲁盟于蔇,既欲纳纠以为君,又 杀之,故书“子”,是二罪也。管仲始事纠,不正也;终从于 正,义也;召忽不负所事,亦义也。如王珪、魏徵不死建 成之难而从太宗,可谓害于义矣。〈伊川〉
“君子固穷”者,固守其穷也。〈伊川〉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此言中人以下也。若夫真知,未 有不能行者。〈伊川〉
“民于为仁,甚于畏水火。”水火犹有蹈而死者,言民之 不为仁也。〈伊川〉
为仁在己,无所与让也。〈明道〉
《谅》与“信”异自大体,是信亮必为也。〈明道〉
谅,固执也,与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 执。〈伊川〉
《性相近》,对习相远而言。相近,犹相似也。上智,下愚,才 也。性则皆善,自暴自弃,然后不可移,不然则可移。〈伊 川〉
“吾其为东周乎!”若用孔子,必行王道。东周衰乱,所不 肯为也,亦非革命之谓也。〈明道〉
“恭则不侮”,盖一恭则仁道尽矣。又“宽以得众”,信为人 所任,“敏而有功,惠以使人”,行五者于天下,其人可知 矣。〈明道〉
“佛肸召子,必不徒然”,其往,义也;然终不往者,度其不 足与有为也。
六言六蔽,正与“恭而无礼则劳,宽而栗,刚而无虐”之 义同。盖好仁而不好学,乃所以愚,非能仁而愚;徒好 而不知学,乃愚。〈明道〉
《二南》,人伦之本,王化之基。苟不为之,则无所自入。古 之学者,必兴于《诗》,不学《诗》无以言,故犹正墙面而立。 〈明道〉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是亦教诲之 而已矣。孔子不见孺悲,所以深教之也。〈明道〉
“君子不施其亲。”施,与也,言不私其亲昵也。〈伊川〉 “《与人交际》之道”,则子张为广,圣人亦未尝拒人也。〈明 道〉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此可以为人师法矣,非 谓此可以为人师道。
学不博则不能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 己者,则仁在其中矣。〈明道〉
“望之俨然”,秉天阳高明气象,即之也温,中心和易而 接物也温,备人道也。“听其言也厉”,则如东西南北正 定地道也。盖非礼勿言也。君子之道,三才备矣。〈明道〉 《大德不逾闲》,指君臣父子之大义。“小德”,如援溺之事, 更推广之。〈伊川〉
“学既优则可以仕,仕既优则可以学。”优裕优闲一也。 〈伊川〉
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 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推此言之,子张过于薄, 故难与并为仁矣。〈明道〉
子贡言“性与天道”,以夫子聪明而言;“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以夫子德性而言。〈伊川〉
杨时经筵讲义
[编辑]《巧言令色章》
[编辑]刚毅木讷,不为仪容辞令以外骛,故近仁。巧言非讷 也,令色非木也,故鲜仁。《记》曰:“服其服,则文之以君子 之容;有其容,则文之以君子之辞。”容辞以文之,则非 木讷也;文之而实其德,则虽或巧令,未为过矣。故《记》 曰:“辞欲巧。”《诗》仲山甫则以令仪令色称之,则巧令非 尽无仁也,鲜而已矣。然二者之不仁,巧言为甚。故《巧 言》之诗,为伤于谗而作也。盖谗人之言常巧矣,故能 变乱是非之实,中伤善类,以蔽惑人主之听,不可不 察也。
吾日三省吾身章
[编辑]仁之于人,无彼己之异,谋之在人,犹在我也。谋而不 忠,违仁远矣。朋友之交,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同,谓
之达道,盖人之大伦也。交而不信,违道远矣。传而不习,非尊其所闻也。口耳之学,难与进德矣。君子进德,以忠信为主,故曾子之省其身以此。夫民生之初,无 相生养之道,寒而求衣,饥而求食,不能自为之谋,谋 之其在人君乎?先王为之正经界而授之田,制里庐 而与之居,植桑麻于墙下,畜鸡彘于其间,使之衣帛 食肉,养生送死而无憾,凡此皆为人谋也。若夫征求 无艺,擅天下之利而有之以为己私,坐视民之流亡 冻馁而莫之恤,非为人谋而忠者也。《伐木》之诗曰:“自 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亲 不弃,此交朋友之道也。苟无尊德义之诚心,使贤者 不获自进,虽有辅仁之友无益矣。人君能以是省其 身,而患德之不修,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
道千乘之国章
[编辑]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故道千乘之 国,以敬事而信为先。盖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无适 从,而事卒不立矣。崇宁大臣,轻变祖宗故事,而不能 期月守,如抄引之法是也,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故宽 恤之诏,年一举之徒,挂之墙壁而民不听,以其易为 而无信故也。此前日之覆辙,可不监之哉?《易》曰:“节以 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用不节则必至于伤财,伤财 必至于害人。故思爱人必先节用,节用而不以制度, 则俭而或至于废礼,非所以为节也。夫先王所谓理 财者,非尽笼天下之利而有之,其取之有道,用之有 节,而各当于义之谓也。取之不以其道,用之不以其 节,而不当于义,则非理矣。故《周官》以“九职任民,而后 以九赋敛之,九赋之入,各有所待,不相侵紊。而太宰 又以九式均节之,下至公事刍秣之微,匪颁好用,咸 有式焉,虽人主不得而逾也。岁终制国用,则量入而 为出。此之谓制度有不如式,则太宰得以均节之。”所 谓王及后、世子不会者,特有司之事耳。盖有司当禀 令而已,不可得而会也。崇宁以来,污吏持不会之说 以济其奸,私窃横敛而莫之禁,故费出无经,而上下 困矣,尚何爱人之有?“古之于民,春析夏因,秋夷冬隩, 各以其时。其使之也,家无过一人,岁无过三日,则数 口之家常有馀力矣。既蜡,则休老劳农,君子不兴功”, 此爱人之道也。用之或违其时,使力本者不获自尽, 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泽矣。“节用爱人”,而继之以 此也。
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编辑]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则重而有威 矣。不重则易为物迁,故学则不固。“主忠信求诸己也, 尚友取诸人也。”取诸人以为善,而友非其人,则沦胥 而败矣。故无友不如己者,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所谓 如己者也。闻善则相告,见不善则相戒,故能相观而 善也。过惮改,亦不足以成德矣。夫古之圣人,前旒蔽 明,非礼勿视;黈纩塞聪,非礼勿听。行车则有和鸾之 音,行步则有佩玉之声,出入起居容节必比于礼乐, 人君所以自重其身也,故能不怒而民威于𫓧钺,如 是而物能迁之无有也。《中庸》曰:“天之所以为天,文王 之所以为文,纯亦不已。”老子曰:“公乃王,王乃天。”盖王 之与天,无二道也,一于诚而已。诚者,忠信之成名也, 言而天下则之,动而天下道之。由是道也,可不主忠 信乎?一失之,则天下相率而为伪矣,其祸有不可胜 言者。有天下者,其可忽之哉?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盖与之为一体也,则其有贤,无不如己者。又曰:“予违 汝弼,汝无面从。”有违而臣得以弼之,则过宜不惮改 矣。故能亮天功而成帝业,此人君所宜法也。末世之 君,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则所友不如己 者耳。故法家拂士远,而谗谄面谀之人至,所以不闻 其过,而天下日入于乱也。可不戒哉!
慎终追远章
[编辑]曾子者,孔子弟子曾参也。《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 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则大事人子所宜慎也。故三 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 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夫 一物不具皆悔也,虽有悔焉无及矣。”此不可不慎也。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所以追远也。斋之日,思其居处, “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 见其所为斋者,则孝子所以尽其心者至矣。”今夫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则其生厚矣。有妻子则慕 妻子,知好色则慕少艾,仕则慕君,而不能终身慕父 母者,因物有迁也。至于追远,犹且慎之而不忘,则终 身慕可知矣。以是而帅之民德,其有“不归厚乎?”归者, 反其生之谓也。《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 者,予于大舜见之矣。盖舜自三十登庸,至于五十,则 备此三者而未足以解忧,惟顺父母为足以解忧,故 五十而慕。孔子独于舜见之矣。舜之为法于天下,可 传于后世者,无盛于此也。人君所宜取法者,舍舜何 以哉?
夫子至于是邦也章
[编辑]子禽弟子陈亢也,字子禽;子贡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也。温也者,暴慢之气不设于身体也。良者,善也,生而 有之,不假于外也,与良知良能之良同,惟君子为能 有之。“恭则不侮,俭则不夺,逊则不争”,五者之德,夫岂 声音笑貌可为哉?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睟然可见, 而人乐与之也。以是而求之在我也,所以异乎人之 求之与。夫温良恭,俭逊,盖常德也,非有甚高难行之 事,仲尼不为已甚者,如是而已。世之人厌常不为,而 不知常德之为贵。故贤知者过之,而道终不明不行 矣。为天下国家者,欲与之共政,舍常德宜无足与也。 故《书》曰:“彰厥有常,吉哉!”此之谓也。
君子食无求饱章
[编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则是心不可须臾离也。食而 饱,居而安,亦人情之所同欲者,君子岂独异于人哉? 盖有求焉则违是远矣,故不为也。夫敏事则有功,慎 言则无口过又能就有道而正焉,则其自视常若不 及矣,斯其所以为好学也与!夫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非志于道者不能也。古之圣人以天下为心,其于居 食之际,非徒若是而已。“食而饱,必思天下之有未饱 者;居而安,必思天下之有未安者。”当禹之时,烝民未 粒,故菲饮食,虽欲求饱,有未暇也;民未得平土而居, 故卑宫室,过门不入,虽欲求安,有不可得也。圣人之 以天下为心者盖如此,后之为天下者,可不监之哉!
贫而无谄章
[编辑]贫而无谄,则贫不至于滥;富而无骄,则富不至于淫。 与夫贫而谄,富而骄,盖有间矣。然孔子可之而未善 也,故又以“贫而乐,富而好礼”告之。夫贫乐,非有道学 者不能也;富而好礼,非自修者不能也。故子贡以“切 磋琢磨”言之,治骨曰切,治角曰磋。切磋者,资利器而 为之者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仁贤所谓利器 也,故道学如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琢磨用石以为 错,则以石治石也,故自修者如之。夫善教人者,使人 继其志。孔子以贫而乐、富而好礼告之,而子贡于切 磋琢磨之义,自得于言意之表,可谓能继其志也。其 知来矣,其闻一以知二,于斯见之也。夫人君举天下 之富而有之,凡海含地负之珍,毕陈于前,流辟之音, 靡曼之色,日接乎耳目。苟无礼以节之,则徇物而忘 返,虽竭天下之奉,不足以厌其欲矣。伤财害民,其弊 有不可胜言者,富而好礼,其可忽诸?惟古之圣人为 能反求之于身,则无伦之富,万物备焉,无待于外也, 而礼在其中矣,而何“好”之足云乎?人君唯能以徇物 为戒,以古圣人为法,动容周旋无非礼者,则“上下辨” 而民志定,而忧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
<a name="va15">.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君子求为可知而已人虽不知而吾之可知者固自 若也无加损焉何患之有不知人则人贤不肖混淆 而不知所以亲远之则为患也孰甚焉然不知人自 天子至于庶人其患一也而天子为尤甚盖君子小 人之用舍治乱之所由分也故皋陶为帝陈谟曰在 知人在安民则安民之道以知人为先故也四凶之 不诛十六相之不举虽欲安民其可得乎然心有偏 系则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则便嬖宠昵之私得以自 近而正士远矣夫公则明私则弊公天下之善恶而 无容心焉则君子小人之情得矣亦何患之有
杨时《龟山语录》。
[编辑]《论语》:
[编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说者曰“饮食必有祭”,是也。曰 如是则造次颠沛之际,遑遽急迫甚矣。欲不离仁,仁 之道安在?且饮食必有祭,小人亦然,岂能仁哉! 孔子以其子妻公冶长,以其兄之子妻南容。说者曰: “君子之处其子与处其兄之子,固不同也。”曰:“兄弟之 子,子也何择乎?”诚如所言,是圣人犹有私意也。圣人 不容有私意,若二女之少长美恶必求其对,所妻之 先后未必同时,安在其厚于兄而薄于己耶?记此者, 特言如是二人可托以女子之终身,且圣人为子择 配,不求其他,故可法也。
叶公以证父之攘羊为直,而孔子以为吾党之直者,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夫父子之真情,岂欲相暴其恶 哉?行其真情,乃所谓直,反情以为直,则失其所以直 矣。乞酰之不得为直,亦犹是也。
“君子务本”,言凡所务者,惟本而已。若仁之于孝悌,其 本之一端耳。盖为仁必自孝悌推之,然后能为仁也。 其曰为仁,与体仁者异矣,体仁则无本末之别矣。孔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无待乎推之 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推之也,推之所谓为仁。
问:“子贡货殖,诚如史迁之言否?”曰:“孔门所谓货殖者, 但其中未能忘利耳,岂若商贾之为哉?”曰:“樊迟请学 稼学圃,如何?”曰:“此亦非为利也。其所愿学,正许子并 耕之意,而命之为小人者。盖稼圃乃小人之事,而非 君子之所当务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问:“师也辟,何以见?”曰:“《语》云:‘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 矣’。盖几于辟”然此其初也。学于孔门者,皆终有进焉。 若子张后来《论交》曰:“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此 岂介僻之流?
“今学者将仁小却,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孔子尚不敢当,且罕言之,则仁之道不亦大 乎?”“然则所谓合而言之道也,何也?”曰:“由仁义行,非行 仁义,所谓合也。《洪范传》曰:‘道万物而无所由,命万物 而无所听,唯天下至神为能与于此’。此为不知道与 命也。孔子之言道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其言《命》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 夫道非能使人由之,命非能使人听之,人自不能违 耳。圣人虽至神,以谓体道而至于命,则可也。若曰无 所由,无所听,将焉之乎?且圣人未尝不欲道之兴,以 无可奈何,故委之于命。如使孔子必可以为周公之 事,其不为之乎?可为而不为,则是欲道之废矣,岂孔 子之心哉?故曰:“道万物而无所由,命万物而无所听” 者,不知道与命之言也。
君子之治心养气,接物应事,唯直而已,直则无所事 矣。康子馈药,孔子既拜而受之矣,乃曰:“丘未达不敢 尝。”此疑于拂人情。然圣人慎疾,岂敢尝未达之药?既 不敢尝,则直言之,何用委曲?微生高乞邻酰以与人, 是在今之君子,盖常事耳,顾亦何害?然孔子不以为 直,以所以辞康子之言观之,信乎其不直也。《维摩经》 云。“直心是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学者必欲进德。 则行己不可不直。盖孔子之门人皆于其师无隐情 者。知直故也。如宰我短丧之问之类。
范济美问:“读《论语》以何为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说仁 处最宜玩味。”曰:“孔子说处甚多,尤的当是何语?”曰:“皆 的当。但其门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异。只如言 ‘刚毅木讷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盖尝 谓曾子在孔门,当时以为鲁鲁者,学道尤宜难于他 人。然子思之《中庸》,圣学所赖以传者也。考其渊源,乃” 自《曾子》,则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岂非鲁得之 乎?由此观之,“聪明辨智”未必不害道,而“刚毅木讷”,信 乎于仁为近矣。
问:“《论语》言仁处,何语最为亲切?”曰:“皆仁之方也。若正 所谓仁,则未之尝言也。故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要 道得亲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为亲切。”
与季常言:学者当有所疑,乃能进德。然亦须著力深, 方有疑。今之士读书为学,盖自以为无可疑者,故其 学莫能相当。如孔子门人所疑,皆后世所谓不必疑 者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疑所 可去,答之以去兵与食与信,犹有疑焉,故能发孔氏 “民无信不立”之说。若今之人问政,使之足食与兵,何 “疑之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是盖甚 明白,而迟犹曰未达。故孔子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 者直教之,由是而行之于智之道,不其庶矣乎?然迟 退而见子夏,犹申问举直错诸枉之义,于是又得舜 举皋陶,汤举伊尹为证,故仁智兼尽其说。子夏问“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直推至于曰“礼后乎然后已。如使 今之学者方得其初问之答,便不复疑矣。盖尝谓古 人以为疑者,今人不知疑也。学何以进?”季常曰:“某平 生为学,亦常自谓无疑。今观所言,方知古之学者善 学问,《中庸》只论诚,而《论语》曾不一及诚,何也?”曰:“《论语》 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进德之事,莫非 诚也。《论语》示人以求仁之方,《中庸》言其至也。”盖《中庸》, 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所罕言。 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
问:“孔子许子路升堂,其品第甚高,何以见?”曰:“观其死 犹不忘,结缨,非其所养素定,何能尔耶?苟非其人,则 遑遽急迫之际,方寸乱矣。”
问:“宰我于三年之丧犹有疑。”问:“何也?”曰:“此其所以为 宰我也。凡学于孔子者,皆欲穷究到无疑处方已。三 年之丧,在他人于此不敢发之。宰我疑以期断,故必 求质于圣人,虽被深责,所不辞也。”
四科之目,不尽孔门弟子之贤,非可指为定论。 所谓“时习”者,如婴儿之习书点画固求其似也,若习 之而不似,亦何用习?学者学圣人,亦当如此,大概必 践履圣人之事,方名为学,习又不可不察。习而不察, 与不习同。若今之学者,固未尝习,而况于察?
问:“何谓‘《屡空》’?”曰:“此颜子所以殆庶几也。学至于圣人, 则一物不留于胸次,乃其常也。回未至此,屡空而已。 谓之‘屡空’,则有时乎不空。”
“亿则屡中”,非至诚前知也,故不足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须能弘,然后有容。”因言 陈述古先生云:“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吾从《周》”,非从其文也,从其损益之意而已。
《易》言“利见利用”,而终不言所以利,故孔子罕言利。或 谓死与鬼神,子路所不得而闻,盖不晓一致之理,故 错认圣人之言宰我问:“三年之丧,非不知其为薄也,只为有疑,故不 敢隐于孔子。”只此无隐,便是圣人作处。
人之生也直,是以君子无所往而不用直,直则心得 其正矣。以《乞酰》证父为直,不得其正者也。古之于幼 子,常示毋诳,所以养其直也。其养之也有素如此。以 怨报怨,以德报怨,皆非直也。所谓直者,公天下之好 恶而不为私焉耳。曰:“如是,则以德报德”,何以辨之?曰: “所谓德,非姑息之谓也,亦尽其道而不为利焉耳。若 姑息,则不能无私矣。”曰:“人有德于我,不幸而适遇所 当施之者,非吾意之所欲,能不少有委曲,如庾公之 斯之于子濯孺子,不亦可乎?”曰:“然。”
问:“所解《论语》‘犯而不校’处,云:‘视天下无一物,非仁也, 故虽犯而不校’。此如‘四海皆兄弟’之义,看否?”曰:“然。仁 者与物无对,自不见其有犯我者,更与谁校!如《孟子》 言‘仁者无敌’,亦是此理。”
“齐战,在圣人何以慎?”曰:“齐所以事神,战所以用民命, 固当慎也。”曰:“孔子云‘我战则克,祭则受福’,何也?”曰:“此 非圣人之言。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必也临事而惧,好 谋而成,又敢自谓其能克乎?夫祭之为道,初不为致 福,故祭祀不祈。君子于其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其 他所祭,报本反始而已,何求福之有?”又曰:“武王三分 天下有其二,度德量力,皆足以胜,受而无疑焉,而曰 ‘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是不敢必其 战之胜也。而《记》称孔子之言曰:“我战则克。”必不然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喻于义,则唯义而已, 自义之外,非君子之所当务也。夫然后所守者约。如 孟施舍知守气,可谓约矣。所以不及曾子者,以曾子 “唯义之从”故也。
“《伊川语录》云:‘以忠恕为一贯’,除是曾子说方可信,若 他人说,则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说却不如此。”问:“明道 说。”曰:“只某所著《新义》,以忠恕为曾子所以告门人,便 是明道说。”问:“《中庸》发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贯之意,如 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体。”曰:“只为不是物我兼体。 若物我兼体,则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谓‘善推其所以 为’者,乃是参彼己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为仁 之方,不谓之仁,则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谓一否?”曰: “然。”
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克,谓其克人也。若颜子克己,然后可 以不克人。伐,谓伐其功也,伐其善也。虽大禹犹有待 乎《告戒》,所谓汝惟不伐是已。怨必如伯夷,求仁而得, 仁,然后可以无怨。欲必如公绰,然后可以谓之不欲。 夫颜子,亚圣者也;禹,入圣域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 而《公绰》不欲又为成人之质。今欲四者不行,宜可以 为仁矣。今止谓之“可以为难”,不已轻乎?求其说而不 得。
问:“思无邪”,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发。《诗》三百篇 《大扺》,思之发也。思而无邪,诗何不然哉?或曰:有思皆 邪也,无思则土木也。思无邪者,惟有思而无所思乎? 佛语以迷真起妄最初一念为念之正,此理合矣。然 是说也,果圣人当时告门人之意乎?
问:“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或谓性也、天 也、道也,三者同出而异名。知性之未始有物也,虽天 亦然;知天之未始有物也,虽性亦然。”或曰:“不然。性明 其理,天道明其事。明理之际,或疑其无;明事之际,或 疑其有。必也,理事俱融,此其说之难闻也。故《经》言天 道皆以祸福善恶焉,异乎言性也。”二说孰是?
问: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心不违仁。必不待见 之言行也。然非行何自而知之。仲尼知颜子亦有说 矣。
问:“回也其庶乎屡空。”说者谓若庄周所谓忘仁义礼 乐,与夫坐忘之谓也。然下文言“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则所谓空者,非忘仁义之类也。然空必谓之屡者,何 如?
问:“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子路平居受教孔子者也。孔 子见南子,虽如子路者,且有不谕,他人何自而谕哉? 盖圣人用权处,平居不以语学者,此子路所以疑而 不说也。南子不可见,审矣。今见所不见,不害为孔子 者何说?
问:《原壤》夷俟,以原壤为贤耶,圣人固以不逊弟罪之 矣。以原壤为不贤耶?然于圣人敢以夷俟,圣人不绝 之,又从而以杖叩其胫,则壤果何人者耶?或曰:圣人 如此故者,无失其为故也。然则仲尼故亦多矣,何独 于壤见之?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终身行仁者也。 当时学士大夫有不知奈何颜子一日为仁,而使天 下归仁焉?或曰:不然。天下归仁,犹皇极之道,天下所 共由也。颜子克己太过,其末将有墨氏之弊,人之乐 于为仁者鲜矣。此仲尼所以救之。一日能然者,由一 日而积也。后之知是说者,惟孟子其然乎?
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一书,未尝及老氏,盖设教不伦也。或说此所谓老彭,乃老氏 与彭篯,非谓彭之寿而谓之老彭也。然老氏之书果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乎?
问:“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闻乐而至于忘味,有 之矣,至于三月不知,岂近人情乎?或说闻《韶》音不知 肉味耳。盖“三月”者,音字之误也。
问:“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 邦行矣。”其意甚类。或说“问仁”乃“问行”尔,亦字之误。 问。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庄子》言:南郭 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然似丧其耦。曾子明夫 子之道亦在乎一唯之间,盖与仰天而嘘不异也。若 尔,下文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理似不然。或谓忠 恕亦自有理。
问: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 与?或谓仲由服仲尼耻恶衣之戒,故至于是。方其言 志曰: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岂能无狐貉之 念哉?圣人许之何说?
问、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语之而不惰”与子 路闻斯行诸不异。然未得为颜子之徒。何也。
问、毋友不如己者。商也日进。以其好与胜己者处也。 然我之不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可相友也。
问:“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一而已”,不同者何说?
问、“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不谅可乎。”
问、君子泰而不骄。《孟子传》。食于诸侯。人或以为泰。君 子可泰乎。
问:“放郑声,远佞人”,言郑声而不及于慝礼,言佞人而 不及于谗说,何也?
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 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不欲者,成人之质也。人而有欲,虽知如武仲,勇如卞 庄,艺如冉求,盖不足为成人。而仲尼之言不欲,必先 之以知,何也?
问:“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或谓由己者犹在我而已, 颜子于仁何待如是告戒或人之说恐不然。
问:祝𬶍治宗庙,伯夷典天地人之三礼,圣人命之,闻 其直矣。祝𬶍之佞,顾足以治宗庙者何说? 问:“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书》言天 之历数,而继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然 后至于“允执厥中。”仲尼所叙,其略如是,将所谓中者, 已在乎人心道心之间,特在夫精一以执之耶?将当 时之人不“足语,是故略之耶?”未谕其旨。
自“问克伐怨欲” 以下二十三条,俱胡德辉问。
答:克伐怨欲在常情易发难制,有而不行焉,可以为 难矣。若夫仁则又何克伐怨欲之有。
《以下二十三条,俱答胡德辉问》。
答:《书》曰:“思曰睿,睿作圣。”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夫思可 以作圣,而君子于貌言视听必有思焉,而谓有思皆 邪,可乎?《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自至 神而下,盖未能无思也。惟无思为足以感通天下之 故,而谓无思土木也,可乎?此非穷神知化,未足与议 也。《诗》三百出于国史,固未能不思而得,然而皆止于 礼义,以其所思无邪而已。
答:“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命道三者,一体而异 名,初无二致也,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 道,特所从言之异耳。所谓天道者,率性是也,岂远乎 哉?夫子之文章,乃所以言性与天道,非有二也,闻者 自异耳。子贡至是始与知焉,则将进乎此矣。
答、“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则其不违可知 矣。”
答:“君子一于诚”而已。惟至诚为可以前知。故不逆诈 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抑亦以是为贤乎。若夫不逆 不亿。而卒为小人所欺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答:“其心《三月不违仁》”则盖有时而违也。然而其复不 远则其空也屡矣空也者不以一物置其胸中也。子 贡货殖未能无物也。孔门所谓货殖者,岂若世之营 营者耶。特于物未能忘焉耳。
答:南子,卫灵公之妾。以妾为妻,五霸之所不容,况孔 子而可以见之乎?子路所以不说也。然当是时,穷为 旅,人不得而正之者,天实厌之也。孔子而得位,固将 正之也,然卫之人皆以为小君,而谓过吾国者,必见 吾寡小君,则孔子安得而不见?《否》之时包承,“小人吉”, 此大人处否而亨之道也。
答原壤之母死,登木而歌,孔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其置之礼法之外久矣。若原壤,盖庄生所谓游方之 外者也,故敢以夷俟孔子切责之,畏其乱俗也。然谓 之为贼而叩其胫,不已甚乎?而彼皆受之而不辞,非 自索于形骸之内,而不以毁誉经其心,孰能如是?盖 惟原壤而后待之可以如此答吕与叔尝作《克己复礼颂》,曾见之否?其略曰:“洞然 八荒,皆在我闼。孰曰天下,不归吾仁。”斯言得之,若未 见,俟寻本录去。
答:老氏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
答:谓音字误为《三月》。伊川之说如此。
答:“学者求仁而已,行则由是而之焉者也。”其语相似, 无足疑者,世儒之论仁,不过乎博爱自爱之类,孔子 之言则异乎此,其告诸门人,可谓详矣,然而犹曰罕 言者,盖其所言皆求仁之方而已,仁之体未尝言故 也,要当遍观而熟味之,而后隐之于心而安,则庶乎 有得,非言论所及也。
答:曾子未尝问,而夫子以是告之,盖当其可也,故曾 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此曾子之门人也,未足以语此, 故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固不足以尽 道,然其违道不远。由是求之,则于一以贯之,其庶矣 乎!
答:士志于道于缊袍狐貉何容心哉。随所有而安之 耳。衣缊袍不以恶衣为耻。与朋友共敝之不以小己 自私。初不相妨也。
答:“语之而不惰,于吾言,无所不说”是也,与闻斯行之 异矣。子曰“吾与回言终日”,则所言非一二也。今《论语》 所记无几,则孔子与回言,盖有众人不得而闻者,圣 人之教人,各当其可也。故子路虽闻斯行之,而孔子 犹告之以有父兄在,则未得为颜子徒宜矣。
答:“所谓如己者,合志同方”而已,不必胜己也。
答:“天下殊涂而同归。”故道有不同者。途虽殊其归则 同。道不同其趋则一也。若伯夷伊尹之去就。则难相 为谋矣。
答、惟贞。故可以不谅。所谓贞者。惟义所在也。
答、“非侈泰之泰。若心广体胖”是也。
答:“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无非礼者,则慝礼 自放矣,佞人御人以口给,则谗说在其中矣。” 答:“虽有其质,不先于致知,则无自而入德矣。”
答:“一视而同仁则天下归仁矣。”非由己而何。
答: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虽圣人亦有不知者,故于入 太庙,每事问。盖仪章器数,祝史之事,有司之职也。然 礼藏于器,治之不得其人,亦不足以成礼矣。祝𬶍所 治,盖有司之职,非典礼之官也。《书》所谓“直哉惟清”者, 若大宗伯,然后可以责此。
答:“道心之微,非精一其孰能执之,惟道心之微,而验 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则其义自见,非言论所及 也。尧咨舜,舜命禹,三圣相授,惟中而已,孔子之言非 略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