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5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五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一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五

  宋七

  真德秀      魏了翁

  廖德明      湯漢

  何基       王柏

  徐夢莘      徐得之

  徐天麟      李心傳

  葉味道      王應麟

  黃震       戚同文

  陳摶       章察

  譙定       劉勉之

  胡憲       郭雍

  劉愚       王葆

  陳長方      李衡

  程永奇      汪大發

  金朋說      金忠

  金恕       金沖

  金若洙      金㻨

  王夢松      包天麟

  輔廣       曹粹中

  曹說       楊叔方

  彭絲

經籍典第三百五十一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五

[编辑]

宋七

[编辑]

真德秀

[编辑]

按《宋史儒林真德秀傳》:「德秀字景元,後更為景希。建 之,浦城人。四歲受書,過目成誦。十五而孤,母吳氏力 貧教之,同郡楊圭見而異之,使歸共諸子學,卒妻以 女。」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南劍州判官。繼試中博學 宏詞科,入閩帥幕,召為太學正。嘉定元年,遷博士。時 韓𠈁冑已誅,入對,首言:「權臣開邊,南北塗炭,今茲繼」 好,豈非天下之福?然日者以行人之遣,金人欲多歲 幣之數,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姦臣之首,而吾亦 曰「可與。」往來之稱謂,犒軍之金帛,根括歸明流徙之 民,皆承之唯謹,得無滋嫚我乎?抑善謀國者不觀敵 情,觀吾政事,今號為《更紀》,而無以使敵情之畏服,正 恐彼資吾歲賂以厚其力,乘吾不備「以長其謀,一旦 挑爭端,而吾無以應,此有識所為寒心。」又言:「𠈁冑自 知不為清議所貸,至誠憂國之士,則名以好異,於是 忠良之士斥而正論不聞;正心誠意之學,則誣以好 名,於是偽學之論興,而正道不行。今日改弦更張,正 當褒崇名節,明示好尚。」召試學士院,改祕書省正字 兼檢討《玉牒》。二年,遷祕書郎。又對言:「暴風、雨雹、熒惑、 蝻蝗之變,皆贓吏所致。」尋兼沂王府教授、學士院權 直。三年,遷祕書郎,入對,乞開公道,窒旁蹊,以抑小人 道長之漸;選良牧,勵戰士,以扼群盜方張之銳。四年, 選著作佐郎。同列相忌,讒之,德秀恬不與較。宰相將 用德秀,會言官觝之,德秀力辭,兼禮部郎。上疏言:「金 有必亡之勢,亦可為中國憂。蓋金亡則上恬下嬉,憂 不在敵而在我,多事之端,恐自此始。」五年,遷軍器少 監,升權直。六年,遷起居舍人。奏:權姦擅政十有四年, 朱熹、彭龜年以抗論逐,呂祖儉、周端朝以上書斥,當 時近臣猶有爭之者。其後呂祖泰之貶,非惟近臣莫 敢言,而臺諫且出力以擠之,則嘉泰之失,「已深於慶 元矣。更化之初,群賢皆得自奮。未幾,傅伯成以諫官 論事去,蔡幼學以詞臣論事去,鄒應龍、許奕又繼以 封駁事論去。是數人者,非能大有所矯拂,已皆不容 於朝。故人務自全,一辭不措。設有大安危,大利害,群 臣喑嘿如此,豈不殆哉!今欲與陛下言,勤訪問,廣謀 議,明黜陟,三者而已。」時鈔法楮令行,告訐繁興,抵罪 者眾,莫敢以上聞。德秀奏:「或一夫坐罪而併籍昆弟 之財,或虧陌四錢而沒入百萬之貲,至於科富室之 錢,拘鹽商之舟,視產高下配民藏楮鬻田宅以收券 者,雖大家不能免,尚得名便民之策。」自此籍沒之產, 以漸給還。兼太常少卿。又言:「金人必亡,君臣上下皆 當以祈天」永命為心。充金國賀登位使。及盱眙,聞金 人內變而返,言於上曰:「臣自揚之楚,自楚之盱眙,沃 壤無際,陂湖相連,民皆堅悍彊忍,此天賜吾國以屏 障大江,使彊兵足食,為進取資。顧田疇不開,溝洫不 治,險要不阨,丁壯不練,豪傑武勇不收拾,一旦有警, 則徒以長江為恃,豈如及今大修墾田之政,專」為一 司以領之。數年之後,積儲充實,邊民父子爭欲自保, 因其什伍,勒以兵法,不待糧饟,皆為精兵。又言邊防 要事。時史彌遠方以爵祿縻天下士,德秀慨然謂劉 爚曰:「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遂力請去。出為祕閤修撰、江東轉運副使。山東 盜起,朝廷猶與金通聘,德秀朝辭,奏:「國恥不可忘,鄰 盜不可輕,幸安之謀不可恃,導諛之言不可聽,至公 之論不可忽。」寧宗曰:「卿力有餘,到江東日為朕撙節 財計,以助邊用。」江東旱蝗,廣德、太平為甚。德秀遂與 留守、憲司分所部九郡,大講荒政,而自領廣德。太平 親至廣德,與太守魏峴同以便宜發廩,使教授林庠 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塚 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索 毀太平州私創之大斛。新徽州守林琰無廉聲,寧國 守張忠恕私匿賑濟米,皆劾之,而以李道傳攝徽。先 是,都司胡槻、薛拯每誚德秀迂儒,試以事必敗,至是 政譽日聞,因倡言旱傷本輕,監司好名,振贍太過,使 峴劾庠以撼德秀,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與峴祠,授 庠幹官。而道傳尋亦召還。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 州。番舶畏苛,征至者歲不三四,德秀首寬之,至者驟 增,至三十六艘。輸租令民自概聽訟,惟揭示姓名,人 自詣州。泉多大家,為閭里患,痛繩之。有訟田者,至焚 其券,不敢爭。海賊作亂,將逼城,官軍敗衄。德秀祭兵 死者,乃親授方略,擒之。復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 要害處以備不虞。十二年,以集英殿脩撰知隆興府。 承寬弛之後,乃稍濟以嚴,尤留意軍政,欲分鄂州軍 屯武昌及通廣鹽於贛與南安,以弭汀、贛鹽寇。未及 行,以母喪歸。明年,蘄、黃失守,盜起南安,討之數載始 平,人服德秀先見。十五年,以寶謨閤待制、湖南安撫 使知潭州,以「廉、仁、公勤」四字勵僚屬,以周惇頤、胡安 國、朱熹、張栻學術源流勉其士。罷榷酤,除斛面米,申 免和糴,以甦其民,民艱食,既極力振贍之,復立惠民 倉五萬石,使歲出糶。又易穀九萬五千石,分十二縣 置社倉,以遍及鄉落。別立慈幼倉,立義阡,惠政畢舉, 月試諸軍射,捐其回易之利及官田租,凡營中病者、 死未葬者、孕者、嫁娶者,贍給有差。朝廷從壽昌、朱橐 請,以飛虎軍戍壽昌,併致其家口,力爭止之。江華縣 賊蘇師入境殺劫,檄廣西共討平之。司馬遵守武岡, 激軍變,劾遵而誅其亂者。理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 尋擢禮部侍郎,直學士院。入見,奏:「三綱五常,扶持宇 宙之棟榦,奠安生民之柱石。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 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我朝立國,先正名分, 陛下不幸處人倫之變,流聞四方,所損非淺。霅川之 變,非濟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跡,後聞討捕之謀,情狀 本末,灼然可考。願討論雍頤追封秦王舍罪恤孤故 事,濟王未有子息,亦惟陛下興滅繼絕。」上曰:「朝廷待 濟王亦至矣。」德秀曰:「若謂此事處置盡善,臣未敢以 為然。觀舜所以處象,則陛下不及舜明甚。人主但當 以二帝三王為師。」上曰:「一時倉猝耳。」德秀曰:「此已往 之咎,惟願陛下知有此失,而益講學進德。」次言:「霅川 之獄,未聞參聽於公朝;淮、蜀二閫,乃出於僉論所期 之外。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何惜不與眾共之?」且言: 「乾道、淳熙間,有位於朝者,以饋及門為恥;受任於外 者,以包苴入都為羞。今餽賂公行,薰染成風,恬不知 怪。」又疏言:「朝廷之上,敏銳之士多於老成,雖嘗以耆 艾褒傅伯成,楊簡,以儒學褒柴中行,以恬退用,趙蕃、 劉宰至忠亮敢言,如陳宓、徐僑,皆未蒙錄用。」上問廉 吏,德秀以知袁州趙政夫對,親擢政夫直祕閣,為監 司,具手劄入謝,因言崔與之帥蜀,楊長儒帥閩,皆有 廉聲,乞廣加咨訪。上初御清暑殿,德秀因經筵侍上, 進曰:「此高、孝二祖儲神燕閒之地,仰瞻楹桷,當如二 祖實臨其上。陛下所居處,密邇東朝,未敢遽當人主 之奉。今宮閤之義浸備,以一心」而受眾攻,未有不浸 淫而蠹蝕者。惟學可以明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 親君子可以維持此心。因極陳古者居喪之法與先 帝視朝之勤。寧宗小祥,詔群臣服純吉,德秀爭之曰: 「自漢文帝率情變古,惟我孝宗方衰服三年,朝衣朝 冠皆以大布。惜當時不併定臣下執喪之禮,此千載 無窮之憾。」孝宗崩,從臣羅點等議,令群臣易月之後 未釋衰服,惟朝會治事權用黑帶公服,時序仍臨慰, 至大祥始除。𠈁冑枋政,始以小祥從吉,「且帶不以金, 綎不以紅,佩不以魚,鞍轎不以文繡,此於群臣何損, 朝儀何傷?」議遂格。德秀屢進鯁言,上皆虛心開納,而 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給事 中王墍、盛章始駁德秀所主濟王贈典,繼而殿中侍 御史莫澤劾之,遂以煥章閤待制,提舉玉隆宮。諫議 大夫朱端常又劾之,落職罷祠。監察御史梁成大又 劾之,請加竄殛。上曰:「仲尼不為巳甚。」乃止。既歸,修《讀 書記》,語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 以往。汀寇起,德秀薦陳韡有文武才,於常平使者史 彌忠言於朝,遂起韡討平之。紹定四年,改職與祠。五 年,進徽猷閤、知泉州。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亦扶 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諸邑二稅,嘗預借至六七年。 德秀入境,首禁豫借。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郡計 赤,立不可為。或咎寬恤太驟,德秀謂「民困如此,寧身代其苦。」決訟自卯至申未已。或勸嗇養精神,德秀謂 「郡弊無力惠民,僅有政平訟理,事當勉。」建炎初,置南 外宗正司於泉,公族僅三百人,漕司與本州給之,而 朝廷歲助度牒,已而不復給,而增至二千三百餘人, 郡坐是愈不可為。德秀請於朝,詔給度牒百道。彌遠 薨。上親政,以顯謨閤待制知福州,戒所部無濫刑橫 斂,無徇私黷貨罷市,令司曰:「物同則價同,寧有公私 之異?」閩縣里正苦督賦,革之屬縣苦貴糴,便宜發常 平賑之。海寇縱橫,次第擒殄之。未幾,聞金滅,京湖帥 奉露布圖上八陵,而江淮有進取潼關、黃河之議,德 秀以為憂,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 運江、淮金穀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 之弊立見,惟陛下審之重之。」召為戶部尚書,入見,上 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乃以《大學衍義》進。復 陳祈天永命之說,謂:「敬者德之聚,儀狄之酒,南威之 色,盤遊弋射之娛,禽獸狗馬之玩,有一於茲,皆足害 敬。」上欣然嘉納。改翰林學士、知制誥,時政多所論建。 踰年,知貢舉。已,得疾,拜參知政事、同編修《敕令》《經武 要略》。三乞祠祿,上不得已,進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 觀兼侍讀。辭。疾亟,冠帶起坐,迄謝事猶神爽不亂。遺 表聞,上震悼,輟視朝,贈銀青光祿大夫。德秀長身廣 額,容貌如玉,望之者無不以公輔期之。立朝不滿十 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直聲震朝廷, 四方人士誦其文,想見其風采。及宦遊所至,惠政深 洽,不愧其言,由是中外交頌。都城人時驚傳傾洞,奔 擁出關,曰:「真直院至矣。」果至,則又填塞聚觀不置。時 相益以此忌之,輒擯不用,而聲愈彰。及歸朝,適鄭清 之挑敵,兵民死者數十萬,中外大耗,尤世道升降治 亂之機,而德秀則既衰矣。杜範方攻清之誤國,且謂 其貪黷更甚於前,而德秀乃奏言:「此皆前權臣玩愒 之罪,今日措置之失,譬如和、扁繼庸醫之後,一藥之 誤,代為庸醫受責。」其議論與範不同如此。然自𠈁冑 立偽學之名以錮善類,凡近世大儒之書,皆顯禁以 絕之。德秀晚出,獨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而服行之, 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於天下,後世多其力也。所著 《西山甲乙槁》《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 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志》《星沙集志》。 既薨,上思之不置,諡曰「文忠。」

魏了翁

[编辑]

按《宋史儒林魏了翁傳》:「了翁字華父,卭州蒲江人。年 數歲,從諸兄入學,儼如成人。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 餘言,過目不再覽,鄉里稱為神童。年十五,著《韓愈論》, 抑揚頓挫,有作者風。慶元五年,登進士第,時方諱言 道學,了翁策及之,授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 事,盡心職業。嘉泰二年,召為國子正。明年,改武學博」 士。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韓𠈁冑用事,謀開邊以自 固,遍國中憂駭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國家紀綱不立, 國是不定,風俗苟偷,邊備廢弛,財用凋耗,人才衰弱, 而道路籍籍。皆謂將有北伐之舉。人情恟恟,憂疑錯 出。金地廣勢彊,未可卒圖,求其在我,未見可以勝人 之實。盍亦急於內修,姑逭外攘,不然,舉天下而試於 一擲,宗社存亡係焉,不可忽也。」策出,眾大驚。改祕書 省正字。御史徐柟即劾了翁對策狂妄,獨𠈁冑持不 可而止。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乃知嘉定府。 行次江陵,蜀大將吳曦以四川叛,了翁策其必敗。又 明年,曦誅,蜀平,了翁奉親還里,𠈁冑亦以誤國誅。朝 廷收召諸賢,了翁預焉。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了翁 察其所為,力辭召命。丁生父憂,解官心喪,築室白鶴 山下,以所聞於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士爭負笈從 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差知漢州,漢號為繁劇, 了翁以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 酒之弊,嚴戶婚交訐之禁。復為《文諭》以「厚倫止訟」,其 民敬奉條教,不敢犯。會境內橋壞,民有壓死者,部使 者以聞,詔降官一秩,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未 數月,復元官,知眉州。眉雖為文物之邦,然其俗習法 令,持吏短長,故號難治。聞了翁至,爭試以事。乃尊禮 耆耇,簡拔俊秀,朔望詣學宮,親為講說,誘掖指授,行 鄉飲酒禮以示教化,增頁士員以振文風。復蟆頤堰, 築江鄉館,利民之事,知無不為,士論大服,俗為之變, 治行彰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八年, 兼提舉常平等事,遷轉運判官,戢吏姦,詢民瘼,舉刺 不避權右,風采肅然。上疏乞「與周惇頤、張載、程顥、程 頤錫爵定諡,示學者趣向。」朝論韙之,如其請。遂寧闕 守,了翁行郡事,即具奏乞修城郭備不虞,廷議靳其 費,了翁增埤浚隍,如待敵至者。後一年,潰卒攻掠郡 縣,知其有備不敢逞,人始服豫防之意。十年,遷直祕 閤、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丁母憂,免喪,差 知潼川府。約己裕民,厥績大著。若游似、吳泳、牟子才 皆蜀名士,造門受業。十五年,被召入對,疏二千餘言, 首論:「人與」天地一本,必與天地相似而後可以無曠 天位,并及人才風俗五事,明白切暢。又論郡邑彊榦弱枝之弊所宜變通,蓋自了翁去國十有七年矣。至 是,上迎勞優渥,嘉納其言。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 中兼國史院編修官。轉對,論江、淮、襄、蜀當分為四重 鎮,擇人以任,虛心以聽,假以事權,資以才用,為聯絡 守御之計。次論蜀邊墾田及《實錄》闕文等事,皆下其 章中書。十六年,為省試參詳官,遷太常少卿,兼侍立 修注官。十七年,遷祕書監,尋以起居舍人再辭而後 就列。入奏極言:「事變倚仗,人心向背、疆場安危、鄰寇 動靜,其幾有五。謂宜察時幾而共天命,尊道揆而嚴 法守,集思廣益,汲汲圖之,不猶愈於坐觀事會,而聽 其勢之所趨乎?」又論士大夫風俗之弊,謂:「君臣上下, 同心一德,而後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如人 自為謀,則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今則面從而腹 誹,習諛而踵陋,臣實懼焉。盍亦察人心之邪正,推世 變之倚伏,開拓規模,收拾人物,庶幾臨事無乏人之 歎。」其言剴切,無所忌避,而時相始不樂矣。寧宗崩,理 宗自宗室入即位,時事忽異,了翁積憂成疾,三疏求 閒不得,請遷起居郎。明年,改元寶慶。雷發非時,上有 「朕心終夕不安」之語。了翁入對,即論:「人主之心,義理 所安,是之謂天,非此心之外,別有所謂天地神明也。 陛下盍即不安,而求之,對天地,事父母,見群臣,親講 讀,皆隨事反求,則大本立而無事不可為矣。」又論:「講 學不明,風俗浮淺,立朝無犯顏敢諫之忠,臨難無仗 節死義之勇。願敷求碩儒,丕闡正學,圖為久安長治 之計。」又請:「申命大臣,於除授之際,公聽並觀,然後實 意所孚,善類皆出矣。」屬濟王黜削以死,有司顧望,治 葬弗虔。了翁每見上,請厚倫紀以弭「人言。」應詔言事 者十餘人,朝士惟了翁與洪咨夔、胡夢昱、張忠恕所 言能引義劘上,最為切至,而了翁亦以疾求去。右正 言李知孝劾夢昱竄嶺南,了翁出關餞別,遂指了翁 首倡異論,將擊之,彌遠猶外示優容。俄權尚書工部 侍郎,了翁力以疾辭,乃以集英殿修撰知常德府。越 二日,諫議大夫朱端常遂劾了翁欺世盜名,朋邪謗 國,詔降三官,靖州居住。初,了翁再入朝,彌遠欲引以 自助,了翁正色不撓,未嘗私謁,故三年之間,循格序 遷,未嘗處以要地。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遠千 里,負書從學,乃著《九經要義》百卷,訂定精密,先儒所 未有。紹定四年,復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五 年,改差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知遂寧府,辭不拜, 進寶章閤待制、潼州路安撫使、知瀘州。瀘,大藩,控制 邊面二千里,而武備不修,城郭不治。了翁乃奏葺其 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興學校, 蠲宿負,復社倉,刱義塚,建養濟院。居數月,百廢具舉。 彌遠薨,上親庶政,進華文閤待制,賜金帶,因其任。了 翁念國家權臣相繼,內擅國柄,外變風俗,綱常淪斁, 法度墮弛,貪濁在位,舉事弊蠹,不可滌濯,遂應詔上 章論十弊,「乞復舊典以彰新化:一曰復三省之典以 重六卿,二曰復二府之典以集眾議,三曰復都室之 典以重省府,四曰復侍從之典以來忠告,五曰復經 筵之典以熙聖學,六曰復臺諫之典以公黜陟;七曰 復制誥之典以謹命令;八曰復聽言之典以通下情; 九曰復三衙之典以彊主威;十曰復制閫之典以黜 私意。」疏列萬言,先引故實,次陳時弊,分別利害,粲若 白黑。上讀之感動,即於經筵舉之成誦。其後,舊典皆 復其初。臣庶封章,多乞召還了翁及真德秀,上因民 望而並招之,用了翁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入對, 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以為進退人物之本,以杜姦 邪窺伺之端;次論故相十失猶存,又及修身齊家、選 宗賢、建內小學等,皆切於上躬者。他如和議不可信、 北軍不可保,軍實財用不可恃,凡十餘端。復口奏利 害,晝漏下四十刻而退。兼同修國史兼侍讀,俄兼吏 部尚書。經幃進讀,上必改容以聽;詢察政事,訪問人 才,復條十事以獻,皆苦心空臆,直述事情,言人所難, 上悉嘉納,且手詔獎諭。又奏乞收還保全彌遠家,御 筆「乞定趙汝愚配享寧廟,乞趣崔與之參預政事,乞 定履畝之令以寬民力,乞詔從臣集議以救楮弊,乞 儲閫才以備緩急。」又因進「故事『如儲人才,凝國論,如 力圖自治之策,如下罪己之詔,如分別襄、黃二帥是 非,如究見黃陂叛卒利害,如分任諸帥區處降附』。」還 朝六閱月,前後二十餘奏,皆當時急務,上將引以共 政,而忌者相與合謀排擯,而不能安於朝矣。執政遂 謂近臣惟了翁知兵體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 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會江淮督府曾從龍以憂 畏卒,併以江淮付了翁,朝論大駭,以為不可。三學亦 上書爭之。適邊警沓至,上心焦勞,了翁嫌於避事,既 五辭弗獲,遂受命開府宣押,同二府奏事,上勉勞尤 至。尋兼提舉編修《武經要略》,恩數同執政,進封臨卭 郡開國侯。又賜便宜詔書,如張浚故事。朝辭,面賜御 書唐人嚴武詩及「鶴山書院」四大字,仍賜金帶、鞍馬, 詔宰臣飲餞於關外。乃酌上下流之中,開幕府江州, 申儆將帥,調遣援師,褒死事之臣,黜退懦之將,奏邊防十事。甫二旬,召為僉書樞密院事。赴闕奏事時,以 疾,力辭不拜,蓋在朝諸人始謀假此命以出。了翁既 出,則復以建督為非,雖恩禮赫奕,而督府奏陳,動相 牽制,故遽召還,前後皆非上意也。尋改資政殿學士、 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復力辭,詔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未幾,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 福建安撫使。累章乞骸骨,詔下允。疾革,復上疏,門人 問疾者猶衣冠相與酬答,且曰:「吾平生處己,澹然無 營。」復語蜀兵亂事,蹙額久之,口授遺奏,少焉拱手而 逝。後十日,詔以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致仕。遺表 聞,上震悼,輟視朝,歎惜有用才不盡之恨。詔贈太師, 諡文靖,賜第宅蘇州,累贈秦國公。所著有《鶴山集》《九 經要義》《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說》《古今考》《經 史雜抄》《師友雅言》。

廖德明

[编辑]

按《宋史儒林廖德明傳》:「德明字子晦,南劍人。少學釋 氏,及得龜山楊時書,讀之大悟,遂受業朱熹。登乾道 中進士第,知莆田縣。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沉像於江。 會有顯者欲取邑地廣其居,德明不可,守會僚屬諭 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聞以土地與人者』。 守乃慚服。累官知潯州,有聲。諸司且交薦之,德明曰: 『今老矣,況以道徇人乎』?」固辭不受。選廣東提舉刑獄, 彈劾不避權要。歲當薦士,朝貴多以書託之,德明曰: 「此國家公器也。」悉不啟,封還之。有鄉人為主簿,德明 聞其能,薦之。會德明行縣,簿感其知己,置酒延之,悉 假富人觴豆甚盛。德明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邪,必 貪也。」於是追還薦章,其公嚴類此。時盜陷桂陽,迫韶, 韶人懼,德明燕笑自如,遣將馳擊,而親持小麾督戰, 大敗之。乃分戍守,遠斥堠,明審賞罰,宣布威信,韶晏 然如平時。徙知廣州,遷吏部左選郎官,奉祠卒。德明 初為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聖賢心學之要,手植三 柏於學,潯士愛敬之如甘棠。在南粵時,立師悟堂,刻 朱熹《家禮》及程氏諸書。公餘延僚屬及諸生親為講 說,遠近化之。嘗語人以仕學之要曰:「德明自始仕以 至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有《槎溪集》行 於世。

湯漢

[编辑]

按《宋史儒林湯漢傳》:「漢字伯紀,饒州安仁人。與其兄 干巾中皆知名當時,柴中行見而奇之。真德秀在潭, 致漢為賓客,嘗造趙汝談,汝談曰:『第一流也』。江東提 刑趙汝騰薦漢於朝,詔免解差,充象山書院堂長。赴 禮部別院試,正奏名,授上饒縣主簿。江東轉運使趙 希墍言:『漢,今海內知名士也,豈得吏之州縣哉』?」詔循 兩資,差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長。淳祐十二年,差充 史館校勘,改國史實錄院校勘。會大水,上封事曰:「君 心敬肆之分,實上天喜怒之由。一念之敬,上帝臨汝, 祥風慶雲所從出也;一念之肆,上帝震怒,妖浸陰沴 所從生也。」火災,應詔上封事曰:「臣聞任天下之大,立 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陛下膺皇 天之眷命,受祖宗之寶圖,則不當懷私恩。為天下共 主,為億兆寄命,則不當隆私親。大臣邇臣服休服采, 皆陛下所倚仗也,則不當信私人。三省密院者,陛下 之朝廷,發號布政所從出也,則不當有私令。四海九 州,土宇版章,皆陛下之倉廩府庫也,則不當殖私財。 陛下於皇天祖宗之德弗永念,而報答私恩;於群黎 百姓之疾苦弗深恤,而富貴私親。公卿在廷,其信任 不若近習之篤;中書造命,其除行不若內批之專」,則 陛下之立心,既未能盡合乎天下之公矣。往者陛下 上畏天戒,下恤人言,內則拘制於權臣,外則恐怯於 彊敵,敬心既不敢盡弛,則私意亦未得盡行。比年以 來,天戒人言,既以玩熟,而貪濁柄國,黷貨無厭。彼既 將恣行其私,則不得不縱陛下之所欲為,於是前日 之敬畏盡忘,而一念之私始四出而不可禦矣。姑以 近事跡之,定策之碑,忽從中出,鄉未欲親其文也,貴 戚子弟,參錯中外,鄉不如是之放也。土木之禍,展轉 流毒,訟牒細故,胥吏賤人,皆得藉群璫之「勢,徹清都 之邃,鄉不如是之熾也。御筆之出,上則廢朝令,下則 侵有司,鄉不如是之多也;賄賂之通,書致之操,鄉不 如是之章也。」故凡陛下之所以未能任大守重,而至 於召怨宿禍者,始於立心之未公,成於持心之不敬。 私以為主,而肆以行之,此所以感動天地,而水火之 災捷出於數月之內也。陛「下得不亟為治亂持危之 計,而可復以常日玩《易》之心處之乎?」授太學博士。轉 對,言:「太祖之天下壞其半者,蔡京、玉黼也;高宗之天 下壞其半者,鄭清之也。」又曰:「苟有志焉,則其紀綱必 先正,其根本必先彊,其藩籬必先固。夫然後心廣體 胖,泮渙而優游,其樂無極矣。舍此不務,而徒以九重 之深、一笑之適以為樂。樂極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 能治也,吾有黎民而無與保之也,起視四境,而外侮 又至矣。雖有鄭、衛之音,燕、趙之色,建章之麗,瓊林之 積,亦獨何樂哉?」召試館職,遷祕書省校書郎。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引賓贊受命,進《冠箴》詔令,太子拜 謝。升祕書郎。轉對,極言邊事,以為「今日扶危救亂,無 復他策,在乎人主清心,無欲盡用天下之財力以治 兵,大臣公心,無我盡用天下之人才以彊本,庶幾尚 有以亡為存之理耳。」提舉福建常平,劾福州守史嵒 之、泉州守謝𡌴,召為禮部郎官兼太子侍讀。尋以《直 華文閤》福建運判,改知寧國府,遷提舉江西常平兼 知吉州,移江東運判、知隆興府。召為尚左郎官兼太 子侍讀兼玉牒所檢討官。入奏:「願陛下端本澄源,虛 己盡下,恢大公之道,開不諱之門,使朝廷之上,光明 洞達,而無邪孽之根以撓其正,四海之內,歡欣交通, 而無怨戾之氣以姦其和。臣之忠愛,莫切於此。」遷太 府少卿,升兼太子諭德,改祕書少監。疏論:「比年董宋 臣聲焰熏灼,其力能去臺諫,排大臣,結連兇渠,惡德 參會,以致兵戈相尋之禍。陛下灼見其故,斥而遠之, 臣意其影滅而跡絕矣。豈料夫陰消而再凝,冰解而 驟合,既得自便,即圖復用。以其罪戾之餘,一旦復使 之出入壼奧之中,給事宗廟之內,此其重干神人之 怒,再基禍亂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齒。而陛下方為 之辨明,大臣方與之和解,臣竊重傷,此過計也。自古 小人復出,其害必慘,將逞其憤怨,嘯其儔伍,顛倒宇 宙。陛下之威神有時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乞休 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書勉留,求補外,以祕閤修撰 知福州、福建安撫,改知隆興府。度宗即位,召奏事,授 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遷起居 郎兼侍讀。入奏言:「願陛下持一敬心以正百度,則追 養繼孝所以報先帝者,必益致其隆;先意承志所以 事太母者,必益致其謹。其愛身也,必不以物欲撓其 和平;其正家也,必不以私昵隳其《法度》。政事必出於 朝廷而豫防於多門,人才必由於明揚而深杜於邪 徑。」兼權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 院同修撰兼直學士。累請致仕,授華文閤待制、知寧 國府,賜金帶。久之,又召為刑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 閤待制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改知太平州,權工部尚 書兼侍讀,以顯文閤直學士提舉玉隆宮,進華文閤 學士,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贈正奉大 夫,諡「文清。」漢介潔有守,恬於進取。有《文集》六十卷。

何基

[编辑]

按《宋史儒林何基傳》:「基字子恭,婺州金華人。父伯熭 為臨州縣丞,而黃榦適知其縣事。伯熭見二子而師 事焉。榦告以必有真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基悚 惕受命,於是隨事誘掖,得聞淵源之懿,微辭奧義,研 精覃思,平心易氣,以俟其通,未嘗參以己意,立異以 為高,徇人而少變也。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 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朱熹門人楊與立一見推服, 來學者眾。嘗謂「為學立志貴堅,規模貴大,充踐服行, 死而後已。讀《詩》之法,須掃蕩胸次淨盡,然後吟哦上 下,諷詠從容,使人感發,方為有功。」謂以《洪範》參之《大 學》《中庸》,有不約而符者,謂讀《易》者當盡去其膠固支 離之見,以潔淨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潛涵泳,得其根 源,乃可漸觀爻象。蓋其確守師訓,故能精義造約。王 柏既執贄為弟子,基謙抑不以師道自尊。柏高明絕 識,序正諸經,弘論英辨,質問難疑,或一事至十往返, 基終不變,以待其定。嘗曰:「治經當謹守精玩,不必多 起疑論。有欲為後學言者,謹之又謹可也。」基淳固篤 實,絕類漢儒,雖一本於熹,然就其言發明,則精義新 意,愈出不窮。基文集三十卷,而與《柏問辯》者十八卷。 郡守趙汝騰守婺,延聘請講,辭不就。復首薦於朝,又 率名從官列薦。通判鄭士懿、守蔡杭,楊棟相繼以請, 皆辭。景定五年,詔舉賢特薦,基與建人徐幾同被命 添差婺州學教授兼麗澤書院山長,力辭未竟。理宗 崩,咸淳初,授史館校勘兼崇政殿說書,屢辭,改承務 郎,主管西岳廟,終亦不受也。卒,年八十一。國子祭酒 楊文仲請於朝,諡「文定。」所著《大學發揮》《中庸發揮》《大 傳發揮》《易啟蒙發揮》《通書發揮》《近思錄發揮》。

王柏

[编辑]

按《宋史儒林王柏傳》:「柏字會之,婺州金華人。大父崇 政殿說書師愈,從楊時受《易》《論語》,既又從朱熹、張栻、 呂祖謙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軍仙都觀,兄弟皆 及熹、祖謙之門。柏少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年踰 三十,始知家學之原,捐去俗學,勇於求道,與其友汪 開之著《論語通旨》。至居處恭,執事敬,惕然歎曰:『長嘯 非聖門持敬之道』。」亟更以魯齋從熹門人游。或語以 何基嘗從黃榦得熹之傳,即往從之,授以立志居敬 之旨,且作《魯齋箴》勉之。質實堅苦,有疑必從基質之, 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通鑑綱目》標注點校,尤為精 密,作《敬齋箴圖》。夙興見廟,治家嚴飭,當暑閉閤靜坐, 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見也。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 蚤喪,撫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開 之沒,家貧,為之歛且葬焉。來學者眾,其教必先之以

《大學》。蔡抗、楊棟相繼守婺,趙景緯守台,聘為麗澤、上
考證
蔡兩書院師,鄉之耆德皆執弟子禮。理宗崩,率諸生

製服臨於郡。柏之言曰:「伏羲則《河圖》以畫八卦,文王 推八卦以合《河圖》者」,先天後天之宗祖也。《河圖》是逐 位奇偶之交,後天是統體奇偶之交。惟四生數不動, 以四成數而下上之,上偶下奇,莫匪自然。又曰:大禹 得《洛書》而列九疇,箕子得九疇而傳《洪範》,範圍之數 不期而暗合。《洪範》者,經傳之宗祖乎?初一曰:「五行」以 下六十五字為《洪範》,五「皇極」以下六十四字為《皇極 經》,此「帝王相傳之大訓,非箕子之言也。」又曰:「今《詩》三 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所刪之詩容或有存於 閭巷浮薄之口,漢儒取於補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 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歸之《王風》,削去《野有 死麇》,黜鄭、衛淫奔之詩。又作《春秋發揮》。又曰:「《大學致 知格物章》未嘗亡,還《知止》」章於《聽訟》之上。謂「《中庸》古 有二篇,誠明可為綱,不可為目。」定《中庸》、誠明各十一 章。其卓識獨見,多此類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揮婦人 勿近。國子祭酒楊文仲請於朝,諡曰「文憲。」所著有《讀 易記》《涵古易說》《大象衍義》《涵古圖書》《讀書記》《書疑》《詩 辨說》《讀春秋記》《論語衍義》《太極衍義》《伊洛精義》《研幾 圖》《魯經章句》《論語通旨》《孟子通旨》,《書附傳》,《左氏正傳》, 《續國語》,《閫學之書》,「文章復古,文章續古」,《濂洛文統》,《擬 道志》,《朱子指要》,《詩可言》,「《天文考》,地理考,《墨林考》」,《大爾 雅》,《六義,字原》,《正始之音》,「帝王曆數」,《江右淵源》,《伊洛精 義》,《雜志》,《周子發遣三昧》,《文章指南》,《朝華集》,《紫陽詩類》, 《家乘文集》。

徐夢莘

[编辑]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夢莘,字商老,臨江人。幼慧,耽 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說,寓目成誦。紹興二十四年,舉 進士,歷官為南安軍教授,改知湘陰縣。會湖南帥括 田,號增耕稅,他邑奉令惟謹,夢莘獨謂邑無新田,租 稅無從出。帥恚其私於民,欲從簿書間攟摭其過,終 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尋主管廣西轉運司文字。時」 朝廷議易二廣鹽法,遣廣西安撫司幹官胡廷直與 東、西漕臣集議於境。夢莘從行,謂:「廣西阻山,止當仍 官般法,則害不及民。廣東諸郡並江,或可容客販,未 宜遽以二廣概行。」議與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說,以 客販變法得為轉運使。夢莘既知賓州,猶以前議為 梗法罷去。不三年,二廣商賈毀業,民苦無鹽,復從官 般法矣。夢莘恬於榮進,每念生於靖康之亂,四歲而 江西阻訌,母襁負亡去得免,思究見顛末,乃網羅舊 聞,會稡同異,為《三朝北盟會編》三百五十卷。自政和 七年海上之盟,訖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之斃,上下 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 志,登載靡遺。帝聞而嘉之,擢直祕閤。夢莘平生多所 著,有《集補》,有《會錄》,有《讀書記志》,有《集醫錄》,有《集仙錄》, 皆以「儒學」冠之。其嗜學博文,蓋孜孜焉死而後已者。 開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夢莘弟得之從子天 麟。

徐得之

[编辑]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得之字思叔,淳熙十年舉進 士,部使者以廉吏薦,以通直郎致仕。安貧樂分,不貪 不躁,著《左氏國紀》《史記》。」《年紀》作《具敝篋筆略》《鼓吹詞》 《郴江志》。

徐天麟

[编辑]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天麟字仲祥,開禧元年進士, 調撫州教授,歷湖廣總領所幹辦公事,臨安府教授, 浙西提舉常平司判官,主管禮兵部架閤、宗學諭、武 學博士。輪對,言人主當持心以敬』。奉祠仙都觀,通判 惠、潭二州,權英德府,權發遣廣西轉運判官。所至興 學明教,有惠政。著《西漢會要》七十卷、《東漢會要》四十」 卷,《漢兵本末》一卷,《西漢地理疏》六卷,《山經》三十卷。既 謝官,作亭蕭灘之上,畫嚴子陵像而事之。

李心傳

[编辑]

按《宋史儒林李心傳傳》:「心傳,字微之,宗正寺簿舜臣 之子也。慶元元年,薦於鄉,既下第,絕意不復應舉,閉 戶著書。晚因崔與之、許奕、魏了翁等合前後二十三 人之薦,自制置司敦遣至闕下,為史館校勘,賜進士 出身,專修《中興四朝帝紀》。甫成,其三因言者罷,添差 通判成都府。尋遷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參議官。」 詔無入議幕,許辟官置局。踵修《十三朝會要》,端平三 年成書。召赴闕,為工部侍郎,言:「臣聞大兵之後,必有 凶年,蓋其殺戮之多,賦斂之重,使斯民怨怒之氣上 干陰陽之和,至於此極也。陛下所宜與諸大臣掃除 亂政,與民更始,以為消惡運、迎善祥之計,而法弊未 嘗更張,民勞不加振德,既無能改於其舊,而殆有甚 焉。故帝德未至於罔愆,朝綱或苦於多紊。廉平之吏, 所在鮮見,而貪利無恥、敢於為惡之人,挾敵興兵,四 面而起,以求逞其所欲,如此而望五福來備,百穀用 成,是緣木而求魚也。」臣考致旱之由,曰「和糴增多而 民怨,曰流散無所歸而民怨,曰檢稅不盡實而民怨, 曰籍貲不以罪而民怨。」凡此皆起於大兵之後,而勢未有以消之,故愈積而愈極也。成湯,聖王也,而《桑林》 之禱,猶以六事自責。陛下願治,七年於此,災祥饑饉, 史不絕書,其故何哉?朝令夕改,靡有常規,則政不節 矣;行齎居送,略無罷日,則使民疾矣;陪都園廟,工作 甚殷,則土木營矣;潛邸女冠,聲焰茲熾,則女謁盛矣; 珍玩「之獻,罕聞郤絕,則包苴行矣;鯁切之言,類多厭 棄,則讒夫昌矣。此六事者,一或有焉,猶足以致旱。願 亟降罪己之詔,修六事以回天心。群臣之中,有獻聚 斂剽竊之論以求進者,必重黜之,俾不得以上誣聖 德,則旱雖烈,猶可弭也。然民怨於內,敵逼於外,事窮 勢迫,何所不至!陛下雖謀臣如雲,猛將如雨,亦不知 所以為策矣。」帝從之。未幾,復以言去,奉祠,居潮州。淳 祐二年罷祠,復予,又罷。三年致仕,卒,年七十有八。心 傳有史才,通故寔,然其作《吳獵》《項安世傳》,褒貶有愧 秉筆之旨。蓋其志常重川蜀而薄東南之士云。所著 成書,有《高宗繫年錄》二百卷,《學易編》五卷,《誦詩訓》五 卷,《春秋考》十三卷,《禮辨》二十三卷,《讀史考》十二卷、《舊 聞證誤》十五卷,《朝野雜記》四十卷、《道命錄》五卷、《西陲 泰定錄》九十卷、《辨南遷錄》一卷、《詩文》一百卷。

葉味道

[编辑]

按《宋史儒林葉味道傳》:「味道,初諱賀孫,以字行,更字 知道,溫州人。少刻志好古學,師事朱熹,試禮部第一。 時偽學禁行,味道對學制策,率本程頤,無所避。知舉 胡紘見而黜之曰:『此必偽徒也』。既下第,復從熹於武 夷山中。學禁開,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調鄂州教授。 理宗訪問熹之徒及所著書,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誼」 聞。差主管三省架閤文字,遷宗學諭。輪對,言:「人主之 務學,天下之福也。必堅志氣以守所學,謹幾微以驗 所學,正綱常以勵所學,用忠言以充所學。」至若口奏, 則又述帝王傳心之要,與四代作歌作銘之旨,其終 有曰:「言宣則力減,文勝則意虛。」從臣有薦,味道可為 講官。乃授太學博士兼崇政殿說書。故事,說書之職, 止於《通鑑》而不及經,味道請先說《論語》,詔從之。帝忽 問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於誕。味道對曰:「陰陽二 氣之散聚,雖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猶不散者,其常也; 有不得其死而鬱結不散者,其變也。故聖人設為宗 祧,以別親疏遠邇,正所以教民親愛,參贊化育。今伯 有得罪而死,其氣不散,為妖為厲,使國人上下為之 不寧,於是為之立子洩以奉其後,則庶乎鬼有所知 而神莫不寧矣。」蓋諷皇子竑事也。三京用師,廷臣邊 閫交進機會之說。味道進議狀,以為開邊浸闊,應援 倍難,科配日繁,餽餉日迫,民一不堪命,龐勛、黃巢之 禍立見,是先搖其本,無益於外也。經筵奏事,無日不 申言之,而洛師尋以敗聞,於是人謂味道見微慮遠。 味道所奏陳,無一言不開導引翼,求切於君身;旁引 折旋,推致於治道。遷祕書著作佐郎而卒。訃聞,帝震 悼,出內帑銀帛賻其喪,升一官以任,其後故事所未 有也。所著《四書說》《大學講義》《祭法》《宗廟廟享、郊社外 傳》《經筵口奏》《故事講義》。

王應麟

[编辑]

按《宋史儒林王應麟傳》:「應麟,字伯厚,慶元府人。九歲 通《六經》。淳祐元年舉進士,從王埜受學,調西安主簿。 民以年少易視之,輸賦後,時應麟白郡守繩以法,遂 立辦。諸校欲為亂,知縣事翁甫倉皇計不知所出,應 麟以禮諭服之,差監平江百萬東倉,調浙西提舉常 平茶鹽,主管帳司,部使者鄭霖異待之。丁父憂,服除」, 調揚州教授。初,應麟登第,言曰:「今之事舉子業者,沽 名譽,得則一切委棄,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國家所望 於通儒。」於是閉門發憤,誓以博學宏辭科自見,假館 閤書讀之。寶祐四年中是科。應麟與弟應鳳同日生, 開慶元年亦中是科,詔褒諭之,添差浙西安撫司幹 辦公事。帝御集英殿策士,召應麟覆考。考第既上,帝 欲易第七卷寘其首,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 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遂以第七卷為 首選。及唱名,乃文天祥也。遷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閤 文字。遷國子錄,進武學博士。疏言:「陛下閱理多,願治 久。當事勢之艱,輿圖蹙於外患,人才乏而民力殫。宜 彊為善,增修德,無自沮怠。恢弘士氣,下情畢達。操綱 紀而明委任,謹左右而防壅蔽,求哲人以輔後嗣。」既 對,帝問其父名,曰:「爾父以陳善為忠,可謂繼美。」丁大 全欲致應麟,不可得。遷太常寺主簿。面對,言:「淮戍方 警,蜀道孔艱,海表上流皆有藩籬唇齒之憂。軍功未 集而吝賞,民力既困而重斂,非修攘計也。陛下勿以 宴安自逸,勿以容悅之言自寬。」帝愀然曰:「邊事甚可 憂。」應麟言:「無事深憂,臨事不懼。願汲汲豫防,毋為壅 蔽所欺。」時大全諱言邊事,於是應麟罷。未幾,大全敗, 起應麟通判台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祕書郎,俄兼沂 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見,應詔極論執政、侍從、臺諫之 罪,積私財、行公田之害。又言:「應天變莫先回人心,回 人心莫先受直言,箝天下之口,沮直臣之氣,如應天 何?」時直言者多迕權臣意,故應麟及之。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攝禮部郎官,草《百官表》。舊制請聽政,四表 已上。一夕入臨,宰臣諭旨增撰三表,應麟操筆立就。 丞相總護,還辭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應麟從容授 之。丞相驚服,即授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馬廷鸞 知貢舉,詔應麟兼權直,俄兼崇政殿說書,遷著作郎, 守軍器少監。經筵值人日雪,帝問有何故事,應麟以 唐李嶠、李乂等應制詩對。因奏:「春雪過多,民生饑寒, 方寸仁愛,宜謹感召。」遷將作監。帝視朝,謂應麟曰:「為 學要灼見古人之心。」應麟對曰:「嚴恭寅畏,不敢怠皇, 克勤克儉,無自縱逸,彊以馭下,制事以斷,此古人之 心。然操舍易忽於眇綿,兢業每忘於游衍。」帝嘉納之。 既而轉對,言人君防未萌之欲,存不已之誠。擢兼侍 立修注官,升權直學士院,遷祕書少監兼侍講。上疏 論市舶,不報。會賈似道拜平章事,葉夢鼎、江萬里各 求去,似道亦求去。應麟奏:「孝宗朝闕相者亦逾」年,帝 亟取以諭之。似道聞應麟言,大惡之,語包恢曰:「我去 朝士若王伯厚者多矣,但此人素著文學名,不欲使 天下謂我棄士,彼盍思少自貶?」恢以告,應麟笑曰:「迕 相之患小,負君之罪大。」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 冬,雷,應麟言:「十月之雷,惟東漢數見,命令不專,姦衺 並進,卑踰尊,外陵內之象。當清天君,謹天命,體天德, 以回天心,守成必法祖宗,御治必總威福。」似道聞之, 斥逐之意決矣。應麟牒閤門直前奏對,謂用人莫先 察君子小人。方袖疏待班,臺臣亟疏駁之,由是二史 直前之制遂廢。以祕閤修撰主管崇禧觀。久之,起知 徽州。其父撝嘗守是郡,父老皆曰:「此清白太守子也。」 摧豪右,省租賦。民大悅。召為祕書監,權中書舍人,力 辭,不許。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遷起居郎兼 權吏部侍郎。指陳成敗逆順之說,且曰:「國家所恃者 大江,襄、樊其喉舌,議不容緩。朝廷方從容如常時,事 幾一失,豈能自安?」朝臣無以邊事言者,帝不懌。似道 復謀斥逐,適應麟以母憂去,及似道潰師江上,授中 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即引疏陳十事:急征討,明政刑, 厲廉恥,通下情,求將材,練軍實,備糧餉,舉實材,擇牧 守,防海道,其目也。且言:「圖大患者必略細故,求實效 者必去虛文。」因請「集諸路勤王之師,有能率先而至 者,宜厚賞以作勇敢之氣,并力進戰,惟能戰斯可守。」 進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 兼中書舍人。日食,應詔論答天戒五事,陳備禦十策, 皆不及用。尋轉尚書兼給事中。左丞相留夢炎用徐 囊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黃萬石等。應麟繳奏曰:「囊 與夢炎同鄉,有私人之嫌。萬石麤戾無學,南昌失守, 誤國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類為所搏噬者,必攜 持而去。吳浚貪墨輕躁,豈宜用之?況夢炎舛令慢諫, 讜言弗敢告。今之賣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 報,出關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紀綱,以偏見而咈 公議。臣封駁不行,與大臣異論,勢不當留。」疏入,又不 報。遂東歸。詔中使譚純德以翰林學士召,識者以為 奪其要路,寵以清秩,非所以待賢者。應麟亦力辭。後 二十年卒。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槁》二十三 卷,《掖垣類槁》二十二卷,《詩攷》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 藝文志攷證》十卷,《通鑑地理攷》一百卷,《通鑑地理通 釋》十六卷,《通鑑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 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就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 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 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漢制攷》四卷, 《六經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

黃震

[编辑]

按《宋史儒林黃震傳》:「震字東發,慶元府慈溪人。寶祐 四年登進士第,調吳縣尉。吳多豪勢家告私債,則以 屬尉。民多凍饑窘苦,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貴家告,府 檄攝其縣,及攝長洲、華亭,皆有聲。浙東提舉常平王 華甫辟主管帳司文字。時錢庚孫守常,朱熠守平江, 吳君擢守嘉興,皆倚嬖倖厲民。華甫病革,彊起劾罷」 三人,震贊之也。沿海制置司辟幹辦提領浙西鹽事, 不就。改辟提領鎮江轉般倉分司。公田法行,改提領 官田所,言不便,不聽,復轉般倉職。入為點校贍軍激 賞酒庫所檢察官,擢史館檢閱,與修寧宗、理宗兩朝 《國史實錄》。輪對,言:「當時之大弊,曰民窮,曰兵弱,曰財 匱,曰士大夫無恥。乞罷給度僧人道士牒,使其徒老 死即消弭之,收其田入,可以富軍國,紓民力。」時宮中 建內道場,故首及此。帝怒,批降三秩,即出國門。用諫 官言,得寢。出通判廣德軍。初,孝宗班朱熹《社倉法》於 天下,而廣德則官置此倉。民困於納息,至以息為本, 而息皆橫取,民窮至自經。人以為熹之法,不敢議。震 曰:「不然。法出於堯、舜、三代聖人,猶有變通,安有先儒 為法,不思救其弊邪?」況熹法,社倉歸之於民,而官不 得與,官雖不與,而終有納息之患。震為別買田六百 畝,以其租代社倉息,約非凶年不貸,而貸者不取息。 郡有祠山廟,歲合江、淮之民禱祈者數十萬,其牲皆 用牛。郡惡少挾兵刃,舞牲迎神為常,鬥爭致犯法。其俗又有自嬰桎梏,自拷掠以徼福者。震見問之,乃兵 卒責自狀其罪。卒曰:「本無罪。」震曰:「爾罪多,不敢對人 言,特告神以免罪耳。」杖之示眾。又其俗有所謂埋藏 會者,為坎於庭,深廣皆五尺,以所祭牛及器皿數百 納其中,覆以牛革封鐍,一夕明發視之,失所在。震以 為妖,而殺牛淫祀非法,言之諸司,禁絕之。郡守賈蕃 世以權相從子,驕縱不法,震數與爭論是非,蕃世積 不堪,疏震撓政,坐解官。尋通判紹興府,獲海寇,僇之。 撫州饑起,震知其州,單車疾馳,中道約富人耆老集 城中,毋過某日。至則大書「閉糴者籍,彊糴者斬。」揭於 市,坐驛舍,署文書,不入州治,不抑米價,價日損。親煮 粥食餓者,請於朝,給爵賞旌勞者,而後入視州事。轉 運司下州糴米七萬石,震曰:「民生蹶矣,豈宜重困之?」 以沒官田三莊所入應之。若補刻《六經》《儀禮》,修復朱 熹祠,樹晏殊里門曰「舊學坊」,制祭社稷器,復風雷祀, 勸民種麥,禁競渡船,焚千三百餘艘,用其丅鐵,刱軍 營五百間,皆善政也。詔增秩,遂升提舉常平倉。司舊 有結關拒逮捕事,繫郡獄二十有八年,存者十無三 四,以事關尚書省,無敢決其獄者,以結關為作亂也。 震謂:「結關猶他郡之結甲也,非作亂比,況已經數赦。」 於是皆釋之。新城與光澤地犬牙相入,民夾溪而處, 歲常忿鬥爭漁。會知縣事蹇雄為政擾民,因相結拒, 起焚掠。震乃劾罷雄,諭其民散去。初,常平有慈幼局, 為貧而棄子者設,久而名存實亡。震謂「收哺於既棄 之後,不若先其未棄保全之。」乃損益舊法,凡當免而 貧者,許里胥請於官贍之,棄者許人收養,官出粟給 所收,家成活者眾。震論役法,先令縣覈民產業,不使 下戶受抑於上戶。大興水利,廢陂壞堰及為豪右所 占者復之。改提點刑獄,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 有貴家害民,震按之,貴家怨。又彊發富人粟與民,富 人亦怨。御史中丞陳堅以讒者言劾震去,讒者乃怨 震者也,遂奉雲臺祠。賈似道罷相,以宗正寺簿召,將 與俞浙並為監察御史。有內戚,畏震直止之,而浙亦 以直言去。移浙東,提舉常平。鎮安饑民折盜賊萌芽。 時皇叔大父福王與芮判紹興府,遂兼王府長史。震 奏曰:「朝廷之制,尊卑不同,而紀綱不可紊,外雖藩王、 監司得言之,今為其屬,豈敢察其非?奈何自臣復壞 其法?」固不拜長史命進侍左郎官及宗正少卿,皆不 拜。震嘗告人曰:「非聖人之書不可觀,無益之詩文不 作可也。」居官恆未明視事,事至立決。自奉儉薄,人有 急難,則周之不少吝。所著《日抄》一百卷。卒,門人私諡 曰「文潔先生。」

戚同文

[编辑]

按《宋史隱逸戚同文傳》:「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 為儒,幼孤,祖母攜育于外氏,奉養以孝聞。祖母卒,晝 夜哀號,不食數日,鄉里為之感動。始聞邑人楊慤教 授生徒,日過其學舍,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 慤異而留之。不終歲,畢誦五經,慤即妻以女弟。自是 彌益勤勵,讀書累年不解帶。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 且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字。將軍趙直厚加禮待, 為築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 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滕涉皆 踐臺閣。同文卒,年七十三。二子:維綸。大中祥符二年, 府民曹誠即同文舊居旁造舍百餘區,聚書數千卷, 延生徒講習甚盛。詔賜額為「本府書院。」命綸子奉禮 郎舜賓主之。署「誠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舉之。

陳摶

[编辑]

按《宋史隱逸陳摶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讀經史 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後唐長興 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周世宗命為諫議大夫, 固辭不受。太平興國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賜號希 夷先生,仍賜紫衣一襲。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 扶搖子。」按宋儒易學多得其傳

章察

[编辑]

按《宋史隱逸章察傳》:「察字隱之,成都雙流人。少孤,鞠 於兄嫂,以所事父母事之。博通經學,尤長《易》《太元》,著 《發隱》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三摹 九據始終之變。蜀守蔣堂、楊察、張方平、何郯、趙抃咸 以逸民薦,一賜粟帛,再命州助教,不就。嘉祐中,賜號 沖退處士。」

譙定

[编辑]

按《宋史隱逸譙定傳》:「定字天授,涪陵人。少喜學佛,析 其理歸於儒。後學《易》于郭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 以入。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 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定一日至汴門,伊川程頤 講道于洛,潔衣往見,棄其學而學焉。遂得聞精義,造 詣愈至,浩然而歸。其後頤貶涪,實定之鄉也。北山有 巖,師友游沫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靖康初,呂好 問薦之,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以論弗合,辭不就。高 宗即位,定猶在汴,右丞許翰又薦之,詔宗澤津遣詣 行在。至維揚,寓邸舍窶甚,一中貴人偶與鄰,餽之食不受,與之衣亦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歸之。其自立 之操類此。上將用之,會金兵至,失定所在,復歸蜀,愛 青城大面之勝,棲遯其中。蜀人指其地曰「譙巖」,敬定 而不敢名,稱之曰「譙夫子。」有繪像祀之者,久而不衰。 定《易》學得之程頤,授之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 成則得定之餘意者也。定後不知所終,樵夫牧童往 往有見之者,世傳其為仙云。初,程頤之父珦嘗守廣 漢,頤與兄顥皆隨侍游成都,見治篾箍桶者挾冊,就 視之則《易》也,欲擬議致詰,而篾者先曰:「若嘗學此乎?」 因指《未濟》男之窮以發問。二程遜而問之,則曰:「三陽 皆失位。」兄弟渙然有所省,翌日再過之,則去矣。其後 袁滋入洛,問《易》於頤。頤曰:「《易》學在蜀耳,盍往求之?」滋 入蜀訪問,久無所遇。已而見賣醬薛翁於眉卭間,與 語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語也。」憲、勉之、滋皆閩人,時 行、行成蜀人,郭曩氏及篾叟、醬翁皆蜀之隱君子也。

按傳內郭曩氏及治篾箍桶者不詳其出處或并失其姓氏故不復列目於前

劉勉之

[编辑]

按《宋史隱逸劉勉之傳》:「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 幼強學,日誦數千言。踰冠,以鄉舉詣太學。時蔡京用 事,禁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勉之求 得其書,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潛抄而默誦之。譙定 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遊,邃《易》學,遂師事之。已而 厭科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皆請業焉。及至」 家,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 求於世。與胡憲、劉子翬相往來,日以講論切磋為事。 紹興間,中書舍人呂本中疏其行義志業以聞,特召 詣闕。秦檜方主和,慮勉之見上持正論,乃 不引見,但 令策試後省給札而已。勉之知不與檜合,即謝病歸。 杜門十餘年,學者踵至,隨其材品為說聖賢教學之 門,及前言往行之懿。所居有白水,人號曰「白水先生。」 賢士大夫自趙鼎以下,皆敬慕與交。後秦檜益橫,鼎 竄死,諸賢禁錮,勉之竟不復出。勉之一介不妄取婦。 家富無子,謀盡以貲歸於女,勉之不受,以畀族之賢 者,命之奉祀。其友朱松卒,屬以後事,且戒其子熹受 學。勉之經理其家,而誨熹如子姪。熹之得道,自勉之 始。紹興十九年,卒,年五十九。

胡憲

[编辑]

按《宋史隱逸胡憲傳》:「憲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靜 愨,不妄笑語。長從從父胡安國學,平居危坐植立,時 然後言,雖倉卒無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嘗校。紹興中, 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憲獨陰與劉勉之誦 習其說。既而學《易》於譙定,久未有得。定曰:『心為物漬, 故不能有見,唯學乃可明耳』。憲喟然嘆曰:『所謂學者, 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學,不求人知。一旦,揖諸 生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安國稱其有隱君子 之操,從游者日眾,號籍溪先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 折彥質、范沖、朱震、劉子羽、呂祉、呂本中共以其行義 聞於朝,上特召之,憲辭母老。及彥質入西府,又言於 上,趣召愈急,憲力辭。乃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 差建州教授。憲猶不屈,太守魏矼遣行義諸生入里 致詔,且為手書陳大義,開譬甚力。憲不得已就職,日 與諸生接訓,以為己之學。「聞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 觀其所以脩身事親接人者,無一不如所言」,遂翕然 悅服。郡人程元以篤行稱,龔何以廉節著,皆迎致,俾 參學政,學者自是大化。因七年不徙官,以母年高,不 樂居官舍,求監南嶽廟以歸。久之,起為福建路安撫 使司屬官。時帥張宗元榷鹽急,私販者銖兩亦重坐。 憲告以為政大體,宗元不悅,憲復請祠而去。秦檜方 用事,諸賢零落,憲家居不出。檜死,以大理司直召,未 行,改祕書正字。既至,次當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 言:「金人大治汴京宮室,勢必敗盟。今元臣宿將惟張 浚、劉錡在,識者皆謂金果南牧,非此兩人莫能當。願 亟起之,臣死不恨。」時兩人皆為積毀所傷,未有敢顯 言其當用者,憲獨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詔 改秩與祠歸。初,憲與劉勉之俱隱,後又與劉子翬、朱 松交。松將沒,屬其子熹受學於憲與勉之子翬熹,自 謂從三君子遊,而事籍溪先生為久。方憲之以館職 召也,適秦檜諱言之後,憲與王十朋、馮方、查籥、李浩 相繼論事,太學生為《五賢詩》以歌之,人始信憲之不 苟出,而惜其在位僅半年,不究其底蘊云。紹興三十 二年,卒,年七十七。

郭雍

[编辑]

按《宋史隱逸郭雍傳》:「雍字子和,其先洛陽人。父忠孝, 官至太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說》,號兼山先生,自有 傳。《雍傳》。其父學通世務,隱居峽州,放浪長楊山谷間, 號白雲先生。乾道中,以峽守任清臣、湖北帥張孝祥 薦于朝,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孝宗稔知其賢,每 對輔臣稱道之,命所在州郡歲時致禮存問。後更封」 頤正先生,令部使者遣官就問雍所欲言,備錄繳進, 于是雍年八十有三矣。淳熙初,學者裒集程顥、程頤、 張載、游酢、楊時及忠、孝、雍凡七家,為《大易粹言》行于世。其述雍之說曰:「《易》貫通三才,包括萬理。伏羲氏之 畫,得於天而明天;文王之重,得於人而明人。羲畫為 天,天,君道也,故五之在人為君;文重為地」,地,臣道也, 故二之在人為臣。以上下二卦別而言之如此,合六 爻而言之,則三四皆人道也,故謂之中爻。「乾元、亨、利 貞。」初曰「四德」,後又曰「乾元」,始而亨者也。「利牝馬貞,利 君子貞」,是以四德為二義亦可矣。乾,陽物也;坤,陰物 也。由《乾》一卦論之,則元與亨,陽之類;利與貞,陰之類 也。是猶春夏秋冬,雖為四時,由陰陽觀之,則春夏為 陽,秋冬為陰也。天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天之道, 陰與陽之類也。地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地之道, 柔與剛之類也。人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人之道, 仁與義之類也。又《坤》之六五,《坤》雖臣道,五實君位,雖 以柔德,不害其為君,猶《乾》之九二,雖有君德,不害其 為臣。「故《乾》有兩君,德無兩君;坤有兩臣,德無兩臣。六 五以柔居尊,下下之君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下也。下下本坤德也。黃,中色也,色之至美 也。裳,下服也,是以至美之德而下人也。」其發明精到 如此。淳熙十四年卒。

劉愚

[编辑]

按《宋史隱逸劉愚傳》:「愚字必明,衢州龍游人。幼警敏 力學,弱冠入太學有聲,受業者甚眾。侍御史柴瑾、祭 酒顏師魯、博士林光朝深器重之。瑾每奏對,稱上意, 則曰:『臣客劉愚,為臣言,師魯嘗奏愚行藝,上記曰:『此 向者柴瑾所薦也』。上舍釋褐,居第一,調江陵府教授。 早晚為諸生講說,同僚相率以聽,愚益謙下,與葉適』」、 項安世講論不倦,每以隱居學道為樂。歲滿,帥王藺 致書剡辟,固辭,貧不能歸。外移安鄉縣令。邑逋賦萬 計,愚覈實數,寬限期,民不見吏而賦自足。會歲歉,出 常平米振貸,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緡 錢數千萬,召商糴他郡,而收元直,米價頓平,猶積廩 數千石以備饑旱。邑有范仲淹讀書地,為繪像立祠, 興學,士競知勸。諸司交薦改秩,愚雅不樂仕進,遂致 仕。丞相余端禮鄉人也,與愚有舊,且召堂審,愚竟捨 去不顧。結廬城南,頹垣敗壁,蓬蒿蕭然,著書自適,《書》 《禮》《語》《孟》皆有解。年八十三而卒。故友與其門人私諡 曰「謙靖先生」,後更諡曰「靖君。」鄉郡祠之。妻徐氏在家 時,其母將以嫁姑子之富者,徐泣曰:「為富人妻,不願 也。」遂歸於愚。居破屋中,一事機杼。愚嘗懷白金歸,徐 怒曰:「我以子為賢而若是!」亟具歸。愚出書以示束脩, 得也乃已,有《梁鴻》之風焉。子克,蚤以詩名,葉適嘗稱 其可繼陶、韋。

王葆

[编辑]

按《蘇州府志》:「王葆,字彥光,崑山人。祖申,以學行推於 鄉。王荊公奉詔視水利,至縣,首上謁焉。父億,贈右中 散大夫。葆弱冠通諸經,宣和六年進士,孝宗召為大 理少卿,官至左朝請大夫。葆學行俱至,深於《春秋》,著 《集傳》十五卷,《備論》二卷,《東宮講論》三卷,尤能裁鑒人 物。李衡布衣流落,一見以女弟歸之。周必大未第時」, 亦妻以女。范成大早孤廢業,留之席下,程課甚切,後 並為「名臣。」

陳長方

[编辑]

按《蘇州府志》:「長方,字齊之,其先長樂人。父侁,進士,從 游定夫學,得治氣養心、持己接物之要。娶吳人林旦 女,生長方。長於外家,從王蘋游。紹興中,舉進士,授江 陰教授。尋歸,徙家步里,閉戶著書,有《春秋禮記》《尚書 傳》《漢唐論》并《步里客談》行世。學者稱『唯室先生。弟少 方,字同之,與兄齊名,時號二陳』。」

李衡

[编辑]

按《揚州府志》:「衡字彥平,江都人。紹興中進士,授吳江 主簿。部使者怙勢侵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即投劾 去。後起為仙居丞,終祕閣修撰。致仕歸而卜築崑山, 與門人講解經義,聚書踰萬卷,名其室曰樂菴,學者 稱為樂菴先生。卒年七十九。所著有《易說》《論語說》《易 義》等書,及《樂菴文集》。」

程永奇

[编辑]

按《休寧縣志》:「永奇,字次卿,從學朱子,勵志問學,於諸 經子史悉含英咀華,有《六經疑義》二十卷。」

汪大發

[编辑]

按《休寧縣志》:「大發,字敷之,師事魏鶴山先生,日錄《九 經要義》。淳祐間,魏鶴山以邊事被劾,築室白鶴山下, 負笈往從,得師傳。所著有《九經要義補》行世。」

金朋說

[编辑]

按《休寧縣志》:「金朋說,字希傅,汪溪人,秺侯之後。父良 能,博學通經,由貢入太學,尋中宏詞科,授迪功郎。朋 說其長子也。克承家學,通《毛詩》,羈丱鼓篋,與朱權、程 卓、許文蔚輩同游程文簡、吳文肅二公之門,時稱八 達。既冠,良能復命受業於其友朱晦翁,惓惓以人不 聞道,無異蒿草諭之,恍有省發,領鄉舉。淳熙丁未,中」 南省試,奉清問,策對剴切,賜王容榜進士出身。初授 臨安府學教授,丁內艱,服除,除淮東宣撫司制幹,遷鄱陽知縣。時丞相趙汝愚去位,韓𠈁冑當國,引進同 類,指道學為偽學,《四書》《六經》並為大禁。凡薦舉改官, 悉令漕司取狀牘自陳,非偽學之黨,方得擢用。朋說 應薦,上狀言:「幼習《詩經》,長從師朱熹」,講孔、《孟》及程氏 遺書,向無為偽,浩然嘆曰:「是尚可靦顏祿位乎?」遂解 職歸。先是從晦翁問學信州時,晦翁嘗稱:「希傅實吾 鄉古博君子,不當在弟子列。至於論辯義理,窮極精 微,吾甚重之。」及知鄱陽,晦翁又遺書言:「君子事君,當 官必以其道,希傅盍自勉」,故值偽學之禁,毅然休致。 蓋其信道之篤,而富「貴無足動其中也。」慶元己未卒, 年五十有三。勿齋程若庸銘其墓曰:「先生知有道義, 而何有乎利祿?先生知有名節,而何有乎顯榮?先生 知有吾師,而何有乎權臣?知有紫陽門人,而何有乎 淳熙進士。」充其浩然之氣,誠足窮宇宙而孤高,超萬 人而傑出,是非天下大丈夫哉!若庸早承父師之教, 有志私淑朱學而未能。每聞先輩言,朱門豪傑竊景 行於先生,遂敬述先生任道之勇,以式當時,而傳後 世。其詞曰:「世目程子,洛黨乃有尹。先生憤然告母,遯 世長往;世目朱子,偽學乃有金。先生毅然免官,違世 寂寞。」嗚呼!!先生衛道宗盟,關閩洛水,永世式程。所著 有《詩經義》及文集行於世。

金忠  金恕

[编辑]

按《休寧縣志》:「金忠,字伯恭,汪溪人,朋說從兄也。父璉, 將仕郎。忠生而明敏好學,有志行。少與弟恕同師汪 司幹楚材授經。長聞婺源滕蒙齋游朱子之門,學有 指歸,兄弟復往師之。忠由郡庠領紹熙壬子鄉進士, 尋授國子學錄。先是,慶元初,趙忠定鼎當國,徵晦菴、 朱熹至行都,侍講禁中,一時善類皆在朝廷。會有挾」 定策功用事于中者,忌時相,逐之。繼并罷熹,善類復 皆散去。一時群小附和,倡為「偽學」之禁,如紹聖、崇寧 禁錮元祐黨人者故事,以杜其復用。時縉紳談《四書》、 六經,宗尚程氏學者,皆斥不存。忠於是免官歸。弟恕, 以京學生名重輦下,亦削籍歸。從弟進士朋說,以朱 門弟子,亦解鄱陽知縣。兄弟三人,一時罷歸,士論高 之。嘉定癸丑年卒,年五十七。恕字叔唯,生而穎異,自 幼喜誦習羈丱,專以經學為務,性命義理,洞究精微。 由縣庠貢補太學,嘗以兄學行成名,為當世師範,己 獨落落章縫,未有所表見,乃嘆曰:「洛有二程,吾家伯 仲,獨不可紹美耶?罪其在我。」遂奮志精進,不懈寒暑, 以關閩之業為己任,一時聲動橋門,諸儒者爭相質 問,考德會業,戶外屨日常滿,每有所疑難,輒為辨析 敷暢,各得所聞而去。偽學禁行,有司簿錄三學生,放 歸田里,恕在遣中,怡然就道。時兄以國子師解學錄, 從兄朋說以朱晦翁弟子解縣令。既歸里,三人相視 而笑曰:「無負名教,得稱三金足矣,餘何求哉?」自是益 杜門,窮經,涉覽諸儒語錄,博求安身立命以為退處。 準衡族子過從講論終日,亹亹忘疲。後遭父喪,擗踊 哭泣,絕而復蘇,疚瘁骨立。竟卒服舍中,時紹熙壬午 六月朔,年三十有七。所著《經義》及文集若干卷,殊足 楷法後學云。

金沖  金若洙  金㻨

[编辑]

按《休寧縣志》:「金沖,字允新,朋說從弟也。父環,有隱德。 沖生而天資穎異,承父志,敦篤問學,積久殊有蘊藉。 與同志程達原師饒雙峰、沈毅齋二先生,私淑朱子 之學,質疑剖固,造詣宏大。歸游鄉校,屢選冠多士。值 偽學禁,遂隱居林下。舊嘗游樞密程正惠公門,程公 喜其邃學遠志,又延於家,以為子弟矜式。寶慶乙酉」, 詔停學禁,當大比,有司勸駕應試,領鄉舉第一,託疾 不赴禮部。自是絕意仕進,肥遯中林,著書自樂,號「隱 求居士。」紹熙癸丑年卒,年七十二。子若洙,字子方,資 稟英敏,敦行孝弟,與吳錫疇、范元奕從程達原先生 授《尚書》,尤精性理之學,時稱「程門高第。」弱冠領鄉薦 亞魁。處士范彌發有智鑒,一見殊加器重,遂以從女 妻之。未第,丁內艱,服除,游學淮西。時漕司知公,值元 兵圍黃州,以公應詔募協贊總轄王福璋軍,捍禦解 圍,奏功補四資,與荊鄂都統張玨復瀘州,又協思將 潘成之取虎相山,累功補八資,授承信郎。兩廣制置 使李魯伯知公勞績,奏辟柳州東泉砦巡檢,未行,柳 守王該留寘書院,充節制司簽廳,遷洛容尉,擢知縣。 未行,融守趙必達委攝懷遠縣令,未行,象守趙希哲、 潯守趙希鉀進牘漕司,爭薦自輔。四川制置使劉雄 飛知公材,諝奏辟,陞紹慶府黔江縣知縣。思州安撫 田應午怗差帥議,入簽幕。雄飛鎮湖北,劄差鎮撫司 計議,充沅州黔陽少府。若洙負才望,經三鎮大臣剡 薦,歷官數任,每以清慎勤自勉。贊佐戎伍,輒收勳績。 催科撫字,惠政覃敷。檄提刑獄,吏畏民懷。尋丁外艱, 服除,值賈似道竊柄,排斥正士,遂以疾告休林下。乃 築東園精舍,潛修著作,聚族子講學其中,因號「東園 皓叟。」所著《東園斐稿》《性理字訓集義》《四詠吟編》《徽菴 先生講義》《應科程文》《家譜紀原》《顏公山志》、若勤說醫 說,闢佛文,窀穸論,《昏禮考異》,皆足以砭俗習。宋亡日誦《采薇》,舒其悲憤,自吟有曰:「為子止以孝,為臣止以 忠。夷齊龔勝節,萬古名無窮。」元世祖訪求南士,御史 大夫程文海剡薦命下,守死毅然不就。先是公侍師 游學臨川,以議論受知丞相文山公,故忠孝大節,炳 炳如丹。其蘊蓄自少年蓋「已絕俗離倫矣。」朝廷知不 可屈,遂寢。大德戊戌年,以宋遺老卒,年七十有二。子 㻨,字日章,幼英睿出群,十歲善屬文,博涉群書,儒宿 驚嘆。羈冠隨父宦游,過思州,安撫田應午知其才,摘 經史子集僻事隱語數十條叩之,應對如流。應午大 加器重,請入鄉試,以尚書領景定甲子省元,赴禮部, 聞祖喪奔歸,感疾而卒,年二十有八。所著《五經四書 義》若干卷,藏於家。自沖至若洙及㻨,三世巍科。祖孫 解元,文章聲譽,海內景從。而門內肅肅雝雝,惟以經 術為事業,以聖賢為箕裘。凡所著述,皆足維持名教, 羽翼經傳,稱一代儒宗。

王夢松

[编辑]

按《青田縣志》:「王夢松,字曼卿,篤志好學,六經諸子百 家靡不淹貫。嘗曰:『學以躬行為本,徒知無益也』。」指孟 子四端,即舜禹道心之微,每於此心萌動處下工夫, 主敬以存養之。題座右云:「常行細務無非學,把住初 心便是人。」師事西山葉味道,盡領考亭宗旨,隱居不 仕,教授門徒。其高弟余學古以禮掄魁,子以述禮太 學上舍釋褐,登其門者,簦連袂接,造就皆有成驗。所 著有《論語解》十卷、《學庸解》五卷,《孟子解》七卷,《易解》十 三卷,《書解》十卷,《禮記解》五卷、《雜著》二十卷。當時學者 稱為「順齋先生。」

包天麟

[编辑]

按《江陰縣志》:「包天麟,字仁甫,咸淳間舉博學宏詞科, 嘗注《易》《書》《詩》《春秋》四經傳義。年八十三而卒,手未嘗 釋卷。元時旌其門,贈江浙儒學提舉。」

輔廣

[编辑]

按《嘉興府志》:「輔廣,字漢卿,本慶源人。南渡,徙崇德。醇 謹勤恪,少讀濂洛書,慨然願學。從呂祖謙遊,復師事 朱熹,與黃榦並稱。偽學禁興,蔡元定貶死,廣獨侍熹 不去。入京師,居太學南,集同志講學不輟,堅忍篤信, 終始不渝。主崇德學事,以師友淵源倡率其徒。嘗扁 其堂曰『傳貽』,學者稱傳貽先生。所著有《論孟答問》《六 經集解》《詩傳》《童子問》《通鑑集義》《日新雜文》。」

曹粹中  曹說

[编辑]

按《寧波府志》:「曹粹中,字純老,李莊簡公光婿也。登宣 和六年進士第。紹興中,秦檜在相位,光時參知政事。 檜知粹中名,欲識之,辭不赴,竊語妻曰:『汝父必不能 與丞相久處』。光卒貶海南,粹中不復仕。後張俊力薦 於朝,通判建寧府。有詩說行於世。曾孫孝先,見《忠義 傳》。孝先子說,字習之,幼歲痛其父歿,絕葷酒婚宦,刻」 志問學。從人借書,一目即能言其本末。五經有解,後 學問難,酬答不倦。平生無喜慍。嘗戒學子「絕人我,則 天理。」自著。又為《易解》全書,分辭變象占,學者尊為「泰 宇居士。」有詩文三十卷。

楊叔方

[编辑]

按《吉安府志》:「楊叔方,吉水人,號學睡先生,忠襄從孫 也。少傳劉靜春之學,著《五經辯》《曆法》《五行》等書行於 世。在太學與諸生書,辯賈似道之奸。鄧中齋、文丞相 皆贈之詩,四方學者爭造其門。以經學授清江范德 機,以曆法授寧都習吉翁習曆,至今用之。」

彭絲

[编辑]

按《安福縣志》:「彭絲,字魯叔,安福人。宋江陵教授端素 先生應龍之子。兄齊叔亦有學名,魯叔尤該博,貫穿 百氏,洞明律呂之學。所著有《算經圖釋》九卷,《黃鍾律 說》八篇,《禮記集說》四十九卷,有《庖易春秋辨疑》等書。 劉岳申志其墓,盛稱其律呂之學,人不可及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