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1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十卷目錄
史學部彙考六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三〈傳記二〉
經籍典第四百十卷
史學部彙考六
[编辑]《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三》
[编辑]《傳記》
[编辑]《溫公日記》一卷
[编辑]陳氏曰: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後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起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興而止。
巽巖李氏曰:「文正公初與劉道原共議,取實錄正史,旁采異聞,作《資治通鑑後紀》。屬道原早死,文正起相元祐後,終,卒不果成。今世所傳記聞及《日記》并《朔記》,皆《後紀》之具也。自嘉祐以前,甲子不詳,則號《記聞》;嘉祐以後,乃名《日記》。若《朔記》,則書略成編矣。」 始,文正子孫藏其書,祖廟謹甚。黨禍既解,乃稍出之。旋經離亂,多所亡逸。此八九紙草,或非全幅,間用故牘,又十數行,別書牘背,往往剪開黏綴,事亦有與正史、《實錄》不同者。蓋所見、所聞、所傳聞之異,必兼存以求是,此《文正長編》法也。
《王氏日錄》八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紹聖間,蔡卞合曾布獻於朝,添入《神宗實錄》。陳瑩中謂安石既罷相,悔其執政日無善狀,乃撰此,歸過於上,掠美於己,且歷詆平生不悅者,欲以欺後世,於是著《尊堯集》及《日錄不合神道論》等十數書。此書起熙寧元年四月,終七年三月,再起於八年三月,終於九年六月,安石兩執國柄日也,然無八年九月以後至九年四月事。蓋安石攻呂惠卿時,瑩中謂「蔡卞除之,安石罵惠卿」 之語,其事當在此際也。
陳氏曰:本朝禍亂,萌於此書,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 者。其彊愎堅辨,足以熒惑主德,鉗制人言。當其垂此,秉畀炎火,豈非其心有所愧悔歟?既不克焚,流毒遺禍,至今為梗,悲夫!書本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四明尊堯集》一卷。
陳氏曰:司諫延平陳瓘瑩中撰。專辯王安石《日錄》之誣僭,「不孫」與配食、坐像之為不恭。瓘初在諫省,未以安石為非,合浦所著《尊堯集》猶回隱不直,末乃悔之,復為此書,以謂蔡卞專用《日錄》以修神宗實錄,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壓宗廟。於是編類其語,得六十五條。總而論之,坐此羈管台州。朱子讀《兩陳諫議》遺墨、《跋日錄》,固為邪說,然諸賢攻之,亦未得其要領,是以「言者瀆而聽者疑,用力多而見功寡也。」蓋嘗即其書而考之,則凡安石之所以惑亂神祖之聰明,而變移其心術,使不得遂其大有為之志,而反為一世禍敗之原者,其隱微深切,皆聚此書。而其詞鋒筆勢,縱橫捭闔,煒煜譎誑,又非安石之口「不能言,非安石之手不能書也。」以為蔡卞撰造之言固無是理,況其見諸行事深切著明者,又已相為表裡,亦不待晚年懟筆有所增加而後為可罪也。然使當時用其垂絕之智,舉而焚之,則後來載筆之士,於其帷幄之間,深謀密計,雖欲畢力搜訪,極意形容,勢必不能得之如此之悉,而傳聞間異詞,虛實相半,亦不能使人無溢惡之疑。且如「勿令上知」之語,世所共傳,終以手筆不存,故使陸佃得為隱諱。雖以元祐眾賢之力,爭辯之苦,而不能有以正也。〈此見《陸佃供答》《史院取問狀》。〉「何幸其徒自為失計,出此真蹟,以暴其惡於天下,便當摭其肆情反理之實,正其迷國誤朝之罪,而直以安石為誅首,是乃所謂自然不易之公論」,不唯可以訂已往之謬,而又足以開後來之惑。奈何乃以畏避嫌疑之故,反為迂曲回互之言,指為撰造增加誣偽謗詆之書,而欲加刊削,以滅其跡乎?此書之作,實在建中、崇寧之間,且其言猶以《日錄》為蔡卞之所記,而其後了翁、合浦尊堯之書亦未直攻安石也。至於大觀初年而後,四明之論始作,雖謂天使安石自寫誣悖之心,然猶有懟筆增加,親逼神考之云,則終未免於有所回互,避就而失之者也。《朱子語錄》:問四明《尊堯集》曰:「只似討鬧,卻不於道理上理」會,只於利害上見得,於道理全疏。如介甫心術隱微處,它都不曾改得,卻只是把持。如云「謂太祖濫殺有罪,謂真宗矯誣上天」,皆把持語也。《龜
《山集》中有《攻日錄》數段,卻好。蓋龜山長於攻王氏。
《曾相手記》三卷。
晁氏曰:紹聖初,元祐黨禍起,曾布知公論所在,故對上之語,多持兩端,又輒增損以著此書云。
《紹聖甲戌日錄》一卷,《元符庚辰日錄》一卷
陳氏曰:丞相南豐曾布子宣撰。記「在政府奏對施行及宮禁、朝廷之事。」
《林氏野史》八卷。
陳氏曰:同知樞密院長樂林希子中撰。希不得志於元祐,起從章惇「甘心」 下遷西掖,草諸賢謫詞者也。而此書記熙寧、元豐以來事,頗平直,不類其所為。或言此書作元祐之前,其後時事既變,希亦隨之。書藏不毀,久而時事復變,其孫懋於紹興中始序而行之耳。
王氏《揮麈錄》曰:「林子中野史世多傳之,其間議論,與平日所為極為背馳,殊不可曉,豈非知公論之不可揜?欲蓋其跡於天下後世耶?」
《邵氏辯誣》一卷。
晁氏曰:邵伯溫撰。辨蔡卞、章惇、邢恕誣罔宣仁欲廢哲宗、立徐邸事。
《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晁氏曰:邵伯溫子文撰。記國朝雜事,迄紹興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親接前輩,得前言往行為多,類之成書。」 其父雍也。
陳氏曰:又有《後錄》三十卷,其子博所作。
《傳信錄》十卷。
晁氏曰:皇朝鮮于綽大受撰。言「國朝雜事,多元豐後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賢否」 也。
《國史後補》五卷。
陳氏曰:蔡絛撰。絛,京之愛子。京末年事皆出於絛。絛見攸既叛父,亦與絛不咸。此書《大略》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惡,終有不可隱蓋者。其間所載宮闈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絛筆,事遂傳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紀實》二卷。
陳氏曰:蔡絛撰。敘《伐燕》本末,歸罪童貫、蔡攸,亦欲為京文飾,然京罪不可掩也。
《金人背盟錄》七卷,《圍城雜記》一卷,《避戎夜話》一卷,《金 國行程》十卷,《南歸錄》一卷,《朝野僉言》一卷
晁氏曰:皇朝汪藻編。記金人叛契丹,迄於宣和乙巳犯京城。《圍城雜記》等五書,皆記靖康時事也。陳氏曰:《朝野僉言》,不著名氏,有序,建炎元年八月。《繫年錄》稱夏少曾,未詳何人。《南歸錄》,直祕閣沈琯撰,亦記燕山事。
《避戎夜話》,吳興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要錄》五卷。
陳氏曰:不知誰撰。自「欽廟潛邸」 ,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靖康傳信錄》一卷。
陳氏曰:丞相李綱伯紀撰。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錄》一卷。
陳氏曰:「鄭望之撰。」
《靖康拾遺錄》一卷。
陳氏曰:何烈撰。又名《靖康小史》,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錄》三卷,《拾遺》一卷
陳氏曰:「丁特起撰。」
《裔夷謀夏錄》七卷。
陳氏曰汪藻撰
《陷燕記》一卷。
陳氏曰:賈子莊撰。記燕山初陷事。子莊,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靖康錄》一卷,《靖康遺錄》一卷。
陳氏曰:錄,太學生朱邦基撰;《遺錄》,太學生沈良撰。
《金人犯闕記》一卷。
陳氏曰:「草茅」 方冠撰。
《汴都記》一卷,《靖康野錄》一卷,《痛定錄》一卷
陳氏曰:「並不著撰人名氏。」
《悲喜記》一卷。
陳氏曰:圍城中人作書與所親曰:「中美知府者」 ,具述晉亂本末。自稱名曰晹,皆不知何人也。
《東都事略》一百五十卷。
陳氏曰:承議郎、知龍州眉山王偁季平撰。其書紀、傳、附錄略具體,但無志耳,《附錄》用《五代史》例也。淳熙中上其書,得直祕閣。其所紀太簡略,未得為全書。
《建炎中興記》一卷。
陳氏曰:「耿延禧撰。」
《建炎日曆》五卷。
晁氏曰:宰相汪伯彥撰。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陳氏曰:敘元帥開府,至南都踐極。
呂忠穆《答客問》一卷
陳氏曰:宰相濟南呂頤浩元直撰。
呂忠穆《勤王記》一卷。
陳氏曰:「左宣教郎臧梓撰。」 記建炎復辟事。
《渡江遭變錄》一卷。
丞相上蔡朱勝非藏一撰。記苗、劉作難至復辟事。
《建炎復辟記》一卷。
無名氏
《建炎通問錄》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綱所進。
《北狩聞見錄》一卷。
幹當龍德宮曹勛功顯撰。勛扈從北狩,以徽廟御札間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錄》一卷。
蔡絛王若沖撰
《戊申維揚錄》一卷。
無名氏
《維揚過江錄》一卷。
尚書左丞葉夢得少蘊撰。
《己酉航海記》一卷。
中書舍人李正民撰。又名《建炎居邠記》。
《建炎假道高麗錄》一卷。
楊應誠撰。「《取道遼東》,奉使金虜,不達而還。」
《紹興講和錄》二卷。
無名氏
《亂華編》三十三卷。
知盱眙軍東平劉荀子卿編。其前有《小序》數語云:「方石、敬塘割幽燕遺契丹之日,孰知為本朝造禍之原哉?逮王安石創新法為辟國之謀,又孰知紹述者召禍之酷哉?」 所集雜史傳記近三十種。荀,忠肅丞相諸孫也。
《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百卷。
龔頤正撰。以諸臣《本傳》及誌、狀、「家傳」 、「遺事」 之類集成之。其事跡微晦,史不可見者,則采拾諸書為之《補傳》。凡三百九人,其闕者四人而已。淳熙中,史院取其書以修。
《四朝國史》:「洪邁奏乞甄錄,補和州文學,後賜出身。詳見《編年類》。」 頤正,給事中原之曾孫也。
《紹興正論》二卷。
《序》稱「瀟湘野夫」 ,不著名氏。錄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
《紹興正論小傳》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晹叔撰。以《正論》中姓名倣《元祐黨傳》為之。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直祕閣清江徐夢莘商老撰。輯諸書二百餘家,分上中下。上為《宣、政》,二十五卷;中為《靖康》,七十五卷;下為《炎、興》,百五十卷。
《北盟集補》五十卷。
夢莘以前書銓載不盡者五家,續編次於中、下二帙,以補其闕。靖康、炎、興各為二十五卷。
《中興十三處戰功錄》一卷。
參政眉山李璧季章撰。中興以來,禦寇立功惟此十三處,編為一書,所謂「司勳藏其貳」 者也。開禧乙丑,北事將作,其書成。
《順昌錄》一卷。
晁氏曰:紹興十年,劉錡破女真於順昌城下,其徒記其功云。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乙集》共四十卷
陳氏曰:李心傳撰。上自「《帝系》《帝德》《朝政》《國典》,下及見聞瑣碎」 ,皆錄之。蓋南渡以來野史之最詳者。
《西陲泰定錄》九十卷。
陳氏曰:李心傳撰。記吳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為三十七卷。其後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之冬,通為九十卷。仍頗用《太史年表》例,并記國家大政令,防邊大節目。首尾二十年。
《紹運圖》一卷。
晁氏曰:未詳何人撰。自伏羲至皇朝《神廟五德》之傳及記事,皆著於篇。
《漢史》二十卷。
陳氏曰:丞相陽羨蔣芾子禮撰。其曾祖魏公之奇穎叔所記遺事,殆數百冊,兵火散失,搜摭遺槁,得六百六十事,為十九門。淳熙改元,書成,為之序。
《國史編年政要》四十卷,《國朝實錄列傳舉要》十二卷, 「《皇朝宰輔拜罷錄》一卷,《續百官公卿表》」二十卷,《質疑》 十卷
《中興藝文志》:蔡幼學撰。幼學採《國史》《實錄》等書為《國朝編年政要》以擬紀,起建隆,訖靖康;又為《國朝實錄列傳》,以擬傳,起國初,止神宗朝,又為《宰輔拜罷錄》,起建隆,盡紹熙年,為經官緯之。又以司馬光《百官公卿表》,起建隆,訖治平,乃為《續表》,終《紹熙經》。
緯如《宰輔圖》上方書年記大事,下列官,詳記除罷、遷卒月日,而大事止及靖康後,未及錄以擬表,又為《備志》以擬志而未成。
《黃帝內傳》一卷。
晁氏曰:序云:「昔錢籛得之於衡山石室中,後至漢,劉向於東觀校書見之,遂傳於世。」 《藝文志》以書之,記國政得失,人事美惡,其大者類為雜史,其餘則屬之小說。然其間或論一事,若一人者,附於雜史,小說皆未安,故又為《傳記類》。今從之。如神仙高僧,不附其類而繫於此者,亦以其記一事,猶列女名士也。
陳氏曰:「誕妄不經,方士輩所託也。」
《漢武內傳》二卷。
晁氏曰:不題撰人。記「王母降。」
《漢武故事》二卷。
晁氏曰: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飛燕外傳》一卷。
晁氏曰:伶元撰。茂陵卞理藏之於金縢漆樞。王莽之亂,劉恭得之,傳於世。晉荀勗校上。
陳氏曰:稱漢河東都尉伶元子于撰。自言與揚雄同時,而史無所見。或云偽書也。然「通德」 「擁髻」 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 「滅火」 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鑑》矣。
《古列女傳》八卷,《續列女傳》一卷
南豐曾氏序。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具《漢書向列傳》。而《隋書》及《崇文總目》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頌義》考之,蓋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向《舊書》之亡久矣。嘉祐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編次,復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並藏於館閣。而《隋書》以《頌義》為劉歆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亂,古書之在者少矣,而《唐志》錄《列女傳》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無錄。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錄而亡,或無錄而在者亦眾矣,非可惜哉!今校讎「其八篇及十五篇已定,可繕寫。」 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壞矣,而成帝後宮趙、衛之屬尤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興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晁氏曰:漢劉向撰。睹趙、衛之屬起微賤,踰禮制,以為王教由內及外,乃采《詩》《書》所載賢妃貞女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前有王回序,其略曰:「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慎》《節義》《辨通》《嬖孽》等篇,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 然世所
行向書乃分傳每篇上下,并頌為十五卷。其十二《傳》無《頌》,三傳同時人,五《傳》其後人,通題曰「向譔」 ,題其頌曰「向子歆譔」 ,與漢史不合。故《崇文總目》以《陳嬰母》等十六傳為後人所附。予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為斷也。頌云畫之屏風,而史有《頌圖》在八篇中,莫得而考。「以向所序書多散亡,獨此幸存而完,復為它手竄疑於其真,故并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古列女傳》。餘十二傳,其文亦奧雅可喜,故又以時次之,別為一篇,號《續列女傳》。公武按:《隋經籍志》有《劉向列女傳》十五卷,又有《劉歆列女傳頌》,又有《項原列女後傳》。今回刪此書為八篇,以合《漢史》,得之」 矣。至於疑《頌》非歆作,蓋因顏籀之言爾,則未必然也。《二十傳》豈項原所作耶?
陳氏曰:其七篇,篇十五人,為一百五人,第八篇為《頌義》。《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蓋以七篇分為上下,而自陳嬰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在向後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鞏二《序》,辨訂詳矣。鞏之言曰:「後世自學問之士,多徇於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於邪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 苟於自恣,顧利冒恥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 ,況於南鄉天下之主哉!愚嘗三復其言而志之。向書傳於世鮮矣,惟此書獨全。其稱《詩芣苢》《柏舟》《大車》之類,與今說《詩》者乖異,蓋齊、魯、韓之學固不盡與毛氏同也。
《高士傳》十卷。
晁氏曰:晉皇甫謐撰。纂自「陶唐至魏,八代二千四百餘載世士高節者,其或以身徇名,雖如夷、齊、兩龔,皆不錄。凡九十六人,而東漢之士居三之一。」 自古名節之盛,議者獨推焉。
陳氏曰:《序》稱「自堯至魏咸熙二千四百餘載,得九十餘人。」 今自被衣至管寧,惟八十七人。
《襄陽耆舊記》五卷晁氏曰:晉習鑿齒撰。前載《襄陽人物》,中載其山川城邑,後載其牧守。《隋經籍志》曰《耆舊記》,《唐藝文志》曰《耆舊傳》。觀其書,紀錄叢脞,非傳體也。名當從《經籍志》云。
《談藪》二卷。
陳氏曰:北齊祕書省正字北平陽玠松撰。事綜南北時,更八代,隋開皇中所述。
《梁四公記》一卷。
陳氏曰:唐張說撰。按《館閣書目》稱梁載言纂,《唐志》作盧說注,《六一》作梁載言。《邯鄲書目》云載言得之臨菑田通,又云「別本題張說,或為盧說。」 今按此書卷末所云田通事跡信然,而首題張說,不可曉也。其所記多妄誕,而四公名姓怪異無稽,不足深辯。
《閩川名士傳》三卷。
晁氏曰:唐黃璞撰。錄唐神龍以來閩人知名於世者,效《楚國先賢傳》為之。
陳氏曰:「所記人物」 ,自「《薛令》之」 而下凡五十四人。
《楊貴妃外傳》二卷。
晁氏曰:《皇朝樂史》撰。敘唐楊妃事跡,迄皇明之崩。
《綠珠傳》一卷。
晁氏曰樂史撰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晁氏曰:不詳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後村劉氏曰:「歐陽率更貌寢陋。」 長孫無忌嘲之曰:「誰令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好事者遂造白猿之說,謗及其親。
陳氏曰:「託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
《狄梁公家傳》三卷。
陳氏曰: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撰。
《高士外傳》一卷。
陳氏曰:「唐大理司直鄭湜撰。」
《鳳池曆》二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記長孫無忌歷官本末及家世子孫。按《唐志》,「馮宇《鳳池錄》五十卷,《李淑書目》惟存五卷,記宰相名次事跡,非此書。」
《安祿山事跡》三卷。
陳氏曰:唐華陰尉姚汝能撰。
「相國《鄴侯家傳》」十卷。
晁氏曰:唐亳州刺史李繁撰。繁,鄴侯泌之子也。太和中,以罪係獄當死,恐先人功業不傳,乞廢紙拙筆於獄吏,以成《傳槁》。戒其家求世間人潤色之,後竟不果。宋子京謂其詞浮侈云。
陳氏曰:按《中興書目》有柳玭《後序》,今無之。繁嘗為通州,韓退之《送諸葛覺詩》所謂「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者也。其曰「行年餘五十,出守數已六,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 則韓公於繁亦拳拳矣。新、舊史本傳稱繁無行,漏言裴延齡以誤陽城,師事梁肅而烝其室,殆非人類。然則韓公無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盡信乎?」
《汾陽王家傳》十卷。
晁氏曰:唐陳雄撰。雄本汾陽王郭子儀僚吏,後又從事渾瑊幕府,故傳不名。第九卷錄行狀,第十卷錄副佐三十三人,大將二十七人,曰《忠武將佐略》。
《北征雜記》一卷。
陳氏曰:唐宰相趙憬撰。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紇,憬副關播為冊禮使,作此書紀行。
《柳氏序訓》一卷。
晁氏曰:唐柳玭敘其祖公綽已下內外事跡,以訓其子孫。
《吳湘事跡錄》一卷。
晁氏曰:唐大中中,李紳鎮揚州,陷湘州,以罪抵死。後其兄汝納辨訴其枉狀,《錄》總載焉。
《陵園記》一卷。
陳氏曰:「唐宗正丞李。」〈失其名。〉撰「光化元年《序
牛羊日曆》」一卷。
陳氏曰:唐劉軻撰。牛指僧孺,羊謂虞卿、漢公也。
《西南備邊錄》一卷。
陳氏曰: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太和中鎮蜀所作。內州縣城鎮兵食之數,大略具焉。
《異域歸忠傳》二卷。
陳氏曰:李德裕撰。會昌二年。沒斯內附,德裕奉詔,采秦、漢以來「由絕域歸中國,以名節自著、功業始終」者凡三十人,為之《傳》。
《晉書》十卷。
陳氏曰:唐安南宣慰使懋綽記南詔事,咸通五年奏之。
《崔氏日錄》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字,殘闕無始末,未有《跋尾》,亦不知何人言。此書出宋敏求家,考訂年月及所載人名姓甚詳。蓋廣明元年崔沆為相,非其子弟,即其門。
人為之字畫清麗,而其所記不過《蒲飲》《交通》《評議》,有以見唐末風俗之弊云。
《登科記》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樂史撰。記進士及諸登科名者。起唐武德,訖天祐末。
《唐制舉科目圖》一卷。
晁氏曰:不題撰人。凡七十六科,任至宰相者七十二人,唯劉蕡名最高,而宦最不達。
巽巖李氏曰:寶元間蔡元翰編集。某家有《制科登第錄》一卷,不著撰人氏字,止用年代次序,登第者姓名,或不暇遍舉,且自敬宗以後,闕不復錄。而元翰所記科目,以類相從,姓名具列,又間出其更歷始終,比某家本為優。然而尚多脫遺,如「天授中祝欽明中英才傑出業奧大經」 科,而此無之。蓋元翰獨據《舊唐書》,故所見有不盡,博采別條,乃可備一家言耳。
《唐登科記》十五卷。
陳氏曰:丞相鄱陽洪适景伯編集。按《唐·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記》二卷。崔氏書有趙儋序,而失崔名。所載至周顯德,固非崔氏本書,而李奕書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書五卷於北方,而丞相又得別本,起武德,終大和於毘陵。錢仲氏乃以三本輯為一書,而用姚氏為正,三書皆有序。姚氏汝諧南仲孫也,元和十五年進士。本書錄武德至長慶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 者,亦後人所續。
《五代登科記》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前所謂《崔氏書》至「周顯德止」 者,殆即此耶?館中有此書,洪丞相以國初卿相多在其中,故併傳之。
《燉煌新錄》一卷。
陳氏曰:有序稱天成四年沙州傳舍集,而不著名氏。蓋當時奉使者敘張義潮本末及彼土風物甚詳。涼武昭王時有劉炳者,著《燉煌實錄》二十卷,故此號《新錄》。
《渚宮故事》五卷。
陳氏曰:後周太子校書郎余知古撰。載荊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晉代,闕後五卷。
《錦里耆舊傳》八卷。
陳氏曰:前應靈縣令平陽句延慶昌裔修。開寶三年,祕書丞劉蔚於榮州得此傳,其詞蕪穢,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天成之後,別加編次,起咸通九載,迄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後,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王均、劉旴作亂之跡,皆略載之。知新繁縣、太常博士張約為之序。
《平蜀實錄》一卷。
陳氏曰:左藏庫副使康延澤撰。平蜀之後,延澤以內染院為使,鳳州路馬軍都監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澤亦貶唐州團練使。按本傳載:「蜀軍二萬七千人,諸將慮其為全師雄內應,欲盡殺之。延澤請簡老弱疾病七千人釋之,餘以兵衛浮江而下。」 諸將不能用。此書敘述甚詳,《邯鄲書目》云不知作者,《館閣書目》亦然。考王元之所撰《延澤墓誌》,知其所為也。
秦王貢《奉錄》二卷。
陳氏曰:樞密使吳越錢惟演希聖撰。記其父俶貢獻及錫賚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陳氏曰:錢惟演撰。記其父遺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錄》一卷。
陳氏曰:婺州刺史錢儼撰。記其兄俶事跡。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錄》二卷。
陳氏曰:錢惟演撰。其載「祥符八年四月,榮王宮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餘間,左藏、內藏、香藥諸庫及祕閣、史館,香聞數十里,三館圖籍,一時俱盡。大風或飄至汴水之南,惟演獻禮賢宅以處諸王。」 以此觀之,唐末、五代書籍之僅存者,又厄於此火,可為太息也!
《西李文正公談錄》一卷。
晁氏曰:西李文正公昉也。相太宗。其子宗諤錄其「平生所談十七事。」
陳氏曰:所記凡三十七事。
《張忠定公語錄》四卷。
晁氏曰:皇朝張忠定公詠守蜀,有善政,其門人李畋紀其《語論》可以「垂世」 者。
《曹武惠別傳》一卷。
陳氏曰: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孫也。
《賈公談錄》一卷
陳氏曰:序言庚午銜命宋都,聞於補闕賈黃中,凡二十六條,而不著其名。別本題「清輝殿學士張洎」 ,蓋洎江南奉使也。庚午實開寶三年。黃中,晉開運中,以七歲為《童子關》關頭,十六歲進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筆錄》一卷。
陳氏曰:丞相清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記「開國以來雜事」 ,凡三十六條。
王沂公《言行錄》一卷。〈一作三卷〉
晁氏曰:沂公弟天章閣待制皞,錄公平生言行,凡三十七事。
陳氏曰:前有李清臣序文,後有晏殊、杜杞岑書。
《王魏公遺事》四卷。
晁氏曰:魏公旦相真宗,其子素錄事,凡五百條。陳氏曰:「《家錄》一卷,即素所錄遺事也。」
《寇萊公遺事》一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
《萊公勳烈》一卷。
晁氏曰:寇宗奭編。宗奭,準曾孫也。編集仁宗《祭準文》及贈誥、墓碑、傳誌、贊詩等為此書。
《民表錄》三卷。
晁氏曰:皇朝胡納撰。錄國朝循吏善政。李淑以為「雖淺俗亦可備」 ,廣記云。天聖中,偕《賢惠錄》上之。
《賢惠錄》三卷。
晁氏曰:胡納撰。國朝賢惠之女。後一卷,瑗嗣成之。
《安定先生言行錄》二卷。
陳氏曰:雜錄胡瑗翼之事及先詞、誌、表、祭文等。其間有《賢惠錄》《孝行錄》,蓋其父納所為也。
《韓魏公家傳》二卷。
晁氏曰:皇朝韓忠彥撰。錄其父琦平生行事。近世著史者,喜采小說,以為異聞逸事,如李繁錄其父泌,崔引記其父慎由事,悉鑿空妄言。前世謂此等無異莊周鮒魚之辭,賈生服鳥之對者也,而《唐書》皆取之,以亂正。史曰:是近時多有家傳、語錄之類行於世,陳瑩中所以發憤而著書,謂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豈假門生子姓之間區區自列乎?持史筆其慎焉。
陳氏曰:「不著名氏,當是其家所傳也。」
《韓忠獻遺事》一卷。
陳氏曰:「群牧判官錢塘強至幾聖撰。」 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語錄》一卷。
陳氏曰:與《別錄》小異而實同。《別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篇,先後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則《別錄》所無,姑並存之。
《魏公別錄》四卷。
晁氏曰:其門人王喦叟記其言論事實。然以《國史》考之,其歲月往往牴牾,蓋失之誣也。
《杜祁公語錄》一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記》一卷。
晁氏曰:皇朝文彥博所撰。元豐初,王堯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為皇子詔草上之,且曰:「時宰相文彥博、富弼知狀。」 神宗以問彥博,彥博具以實對。至元祐中,賈易為言官,為韓忠彥爭辯其事,彥博乃著此。其後云:「自古唯霍禹云:『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此』。」 楊復恭自稱定策國老,謂昭宗為門生天子鞅鞅不道之言,卒被夷滅。陳氏曰: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潛德錄》一卷。
晁氏曰:皇朝呂誨獻可之孫撰。記其祖「乞立《英宗言》」 章。
《嘉祐名臣傳》五卷。
晁氏曰:《張唐英傳》仁宗朝賢臣五十餘人。
王氏《揮麈錄》曰:唐英,天覺同胞兄,仕至殿中侍御史。嘗述《仁宗政要》上於朝。所謂《嘉祐名臣傳》,特《政要》中一門耳。
《孔子編年》三卷。
晁氏曰:皇朝孔傳取《左氏》《國語》《公羊》《史記》及它書所載孔子事,以年次之,自生至卒。
《東家雜記》二卷。
晁氏曰:亦孔傳撰。孔子四十七代孫也。纂其家舊聞軼事於此書。
陳氏曰:「歷代追崇先聖故事及《孔林古跡》。」
晁以道《揚雄別傳》一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撰。雜取諸書所載雄逸事為一編,係之以《贊》。
《唐質肅遺事》一卷。
陳氏曰:無名氏所記唐介子方事也。
《韓莊敏遺事》一卷。
陳氏曰:祕書丞韓宗武文若撰。記其父丞相縝玉。
《汝事》。末亦雜載它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編亦載其詩云。「熙寧間得異疾。與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錄》二十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其家所錄也。
《范太史遺事》一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范沖元長記其父事。」
傅獻簡《佳語》一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所作,記傅堯俞所談。
《杜公談錄》一卷。
陳氏曰:雷繹杜師益等錄其父務滋之言。王廣淵作序。
《豐清敏遺事》一卷。
陳氏曰:給事中章貢李朴先之撰。記「豐稷相之事。」 朱熹為之《後序》。
《宗忠簡公遺事》三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錄「留守開封」 事,亦其家子孫所為。
後村劉氏序曰:「公《遺事》行世已久,今連帥寶謨王公鎔,公之外孫,復稍採摭舊聞以傅翼之。」
呂忠穆《家傳》一卷,《逢辰記》一卷,《遺事》一卷
陳氏曰:記建炎丞相呂頤浩元直事。孫昭問刻之廣德軍。
《褒德集》二卷、《易學辯惑》一卷
陳氏曰:邵伯溫撰。錄其父誥命、諡議、行狀、墓誌之屬。《辯惑》述《傳授源流》,辯鄭夬之妄。
《呂氏家塾記》一卷。
陳氏曰:侍講呂希哲原明撰。
《桐陰舊話》十卷。
陳氏曰:吏部尚書潁川韓元吉無咎撰。記其家世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桐本,故云。「元吉,門下侍郎維之四世孫也。」
《趙康靖日記》一卷。
陳氏曰:參政睢陽趙概叔手所。記治平乙巳、丙午間「在政路初事。」
《劉忠肅公行年記》一卷。
陳氏曰:丞相東平劉摯莘老撰。
《文昌雜錄》六卷。
陳氏曰:主客郎中南京龐元英懋賢撰。「《官制》初行,元英為郎,在省四年,記一時見聞及古今典故可觀覽。」 元英,丞相莊敏公籍之子。
《聞見近錄》一卷。
陳氏曰:「宗正丞三槐王鞏定國撰。」
《辯欺錄》一卷。
陳氏曰:韓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公辯。
《回天錄》一卷。
陳氏曰:宣教郎秦湛處度撰。記呂好問圍城中事。好問除右丞,訓詞有「回天之力」 語,故以名錄。後有好問《謝其祖公著復官表》及《遺表》。
《盡忠補過錄》一卷。
陳氏曰:修職郎穆伯芻撰。記張孝純在偽齊時所上《本朝書》。
吳丞相《手錄》一卷。
陳氏曰:吳敏元忠撰。記靖康初元事。
《岳飛事實》六卷,《辯誣》五卷
陳氏曰:「飛之孫珂撰。」
《丁卯實編》一卷。
陳氏曰:成忠郎李珙撰。誅曦之功,楊巨源為多,安丙忌而殺之。珙為作《傳》,上之於朝,以昭其功而申其冤。
《孔子編年》五卷。
陳氏曰: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經》《傳》為之。
《諸葛武侯傳》一卷。
陳氏曰:侍講張栻撰。以陳壽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傳及裴松之所注為此傳,而削去《管》《樂》「自許」 一則。朱晦翁以為不然,又為《後論》以達其意,謂其體正大而學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門,所就不止此。
《韓文公曆官記》一卷。
陳氏曰:新安張敦頤撰。頗疏略。其最誤者,《序》言「擒吳元濟、出牛元翼為一事」 ,此大謬也。為裴度行軍司馬,在憲宗元和時。奉使鎮州王庭湊,在穆宗長慶時。
《歐公本末》四卷。
陳氏曰:呂祖謙編。蓋因觀《歐陽公集》,攷其歷仕歲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跡,而集中詩文亦隨事附見。非獨歐公本末,而時事時賢之本末,亦大略可觀矣。故以入「傳記類。」
《皇祐平蠻記》二卷。
陳氏曰:殿中丞馮炳撰。記「儂智高事。」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陳氏曰:學士睢陽滕甫元發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孫沔元規,狄青之智,莫能出其右者。余靖歸美於青,非實也。甫時通判潮州。
《唃廝囉傳》一卷。
陳氏曰:「不著作者。」
《陝西聚米圖經》五卷。
陳氏曰:閤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珣父振,博州防禦使,久在西邊,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為此書,韓魏公經略言於朝,詔取其書,召見執政呂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來,策士之言以千數,無如珣者。」 擢涇原都監,定川之敗,死焉。珣勁特好學,恂恂類儒者,人皆惜之。
《元豐平蠻錄》三卷。
陳氏曰:金部員外郎知鳳翔府家安國撰。記乞弟韓存寶事。
《元祐分疆錄》三卷。
陳氏曰:直龍圖閣京兆游師雄景叔撰。元祐初,議棄西邊四寨,執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邊患。」 爭之甚力。不聽,卒棄之。四寨者,葭蘆、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此書前三卷,記當時論辯本末,後一卷行實,不知何人作也。是歲,師雄被命行邊,請以便宜行事。夏人與鬼章謀寇熙河,師雄說劉舜卿出師,种誼,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獻,其功偉矣。元祐諸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不賞。熙、豐失於偏滯,終成紹述之禍」 ,亦有以也。師雄,治平二年進士。
《青唐錄》一卷。
陳氏曰:右班殿直李遠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已而皆棄之。遠,紹聖武舉人,官鎮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粲然可觀。
《交趾事跡》十卷。
陳氏曰:「知新州趙勰撰。」
《占城國錄》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
《雞林類事》三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
陳氏曰:右迪功郎錢塘周邦撰。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時,歸明人黃璘招來大理國入貢,詔穜考究其真偽。穜言:「偽妄不可憑,乞依熙寧故事,支馬價發還。」 璘至京師,力主其事。穜落職奉祠,久而覺其詐,乃改正,復職知廣州。
《安南表狀》一卷。
陳氏曰:紹興二十五年,李天祚進貢。自靖康二年以後,至是始通也。
《邊和錄》五卷。
陳氏曰:承議郎河東陳伯彊撰。載「胡世將承公《宣撫川、陝事》。」
《建炎德安守禦錄》三卷。
陳氏曰:郡丞東平劉荀子編次建炎初高密陳規、元則守德安,禦群盜事跡功狀。規後守順昌,與劉錡共成卻敵之功者也。以樞密直學士知廬州而卒。
《淮西從軍記》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記紹興十年金虜敗盟,淮西諸帥守禦事。
《順昌破敵錄》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記劉錡信叔《守禦戰勝本末》。
「滕公《守台錄》」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睢陽滕膺子勤,為台州戶曹。方臘之亂,仙居人呂師囊應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備禦,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廟食。《行狀》《事實》聚見此篇。膺後至直祕閣、京西漕而終。
《二楊歸朝錄》一卷。
楊堯弼楊載,紹興八年所與撻辣、兀朮書,時偽齊初廢也。末有「探報虜事」 數十條。
《逆臣劉豫傳》一卷。
陳氏曰:楊堯弼等撰。二楊事跡當考。《前錄》題「御稱宣義郎、迪功郎」 ,並為大總管府官屬。此傳堯弼為右從事郎,載為右迪功郎。
《許右丞行狀》一卷。
陳氏曰:吏部員外郎許忻撰。許公翰,字菘老,襄邑人,為尚書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狀》一卷。
陳氏曰:通判洪州李綸撰。其兄丞相綱伯《紀事狀》。葉適、正則所作《諡議》附於後。
《翟忠惠家傳》一卷。
陳氏曰:翟耆年伯壽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實「忠惠。」
者,私諡也。《耆年》實邢恕外孫。
《艾軒家傳》一卷。
陳氏曰: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謙之事實。
《夾漈傳》一卷著書目附。
陳氏曰:莆田鄭翁歸述其父樵、漁仲事跡。翁歸年八十歲,老貧不競,頃佐莆郡時猶識之。
《葉丞相行狀》一卷。
陳氏曰:閣學廬陵楊萬里廷秀撰。丞相莆田葉顒子昂,乾道丁亥,以《冬雷》罷相,至建寧而薨。
謝修撰《行狀墓誌》一卷。
陳氏曰:昭武謝師稷務本奉使閩部,有惠愛,沒而民祠之。《行狀》,里人黃遹景聲撰《墓誌》,永嘉陳謙益之撰其廟曰「昭應。」
《朱侍講行狀》一卷。
陳氏曰:奉議郎三山黃榦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婿也。
《紫陽年譜》三卷。
陳氏曰:朱侍講門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篤行事實》一卷。
陳氏曰: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彥遠事,而羅願、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篤行」 者,陳福公題其墓云爾。呂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 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趙丞相行實》一卷,《附錄》二卷
陳氏曰:知靜江府趙崇憲履常編集。忠定長子也。其一時諸賢祭文、挽歌,與嘉定更化之後,昭雪誣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見《附錄》。
趙忠定《行狀》一卷,《續義》一卷
陳氏曰:知光州鄱陽柴中行與之撰。其《諡議》,允濟全之、楊方子直所為也。
倪文節《言行錄》三卷,「遺奏誌狀碑銘《諡議》」一卷
陳氏曰:戶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輯其父《尚書遺事》《行狀》,錫山蔣重珍良貴撰《碑銘》,臨卭魏了翁華甫撰。
《趙華文行狀》一卷。
陳氏曰:文林郎趙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憲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陳氏曰:侍講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傳記載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輯為《此錄》。前五朝五十五人,後三朝四十二人。
《中興志》:「《議忠錄》三卷。」
陳氏曰:龔頤正撰。自建炎至紹興辛巳。上自李若水、劉韐貴臣名士,下及一婦人卒伍之微,皆錄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學博士新喻謝諤昌國撰。集曰《君紹》五,《后德》一,《宗表》五,《臣傳》三十五,《文類》二,《夷附》一。諤後至御史丞,淳熙名臣,樂易君子也。
《孝行錄》三卷。
陳氏曰:京兆胡訥撰。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度推官。
《古今孝悌錄》二十四卷。
陳氏曰:廬陵王紹圭唐卿撰。
《廉吏傳》十卷。
陳氏曰:成都費樞伯樞撰。自秦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為序。
《南陽先民傳》二十卷。
陳氏曰:題南陽王襄元祐癸酉歲序。所記鄧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 而下,至唐范傳正、韓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錄》十二卷。
陳氏曰:苕溪吳宏編。凡五十二門,大略於《言行錄》中抄出。
《近世厚德錄》四卷。
陳氏曰:題《百鍊真隱》。李元綱國紀編。沈濬道原為作序。
《救荒活民書》三卷。
陳氏曰:從政郎鄱陽董煟編進。煟,紹熙五年進士,嘗知瑞安縣。
《仁政活民書》二卷。
陳氏曰:「秀州司戶會稽丁銳集。」
《好還集》一卷。
陳氏曰:秀水婁伯高元龍編。作《報應之事》,為十門。
「先賢《施仁濟世錄》」一卷。
陳氏曰:奉化丞山陰諸葛興編。凡十門,皆本朝諸賢事實也。
《莆陽人物志》三卷
陳氏曰:知興化軍永嘉林紘文伯撰。以《圖志》不敘《人物》,故特為是編。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臥遊錄》一卷。
陳氏曰:呂祖謙撰。晚歲病廢臥家,取史傳所載古今人境勝處錄之,時以宗少文「臥遊」 之語實諸卷首。
《上庠錄》十卷。
陳氏曰:光州助教呂榮義撰。雜記「京師、太學故事。」
《上庠後錄》十二卷。
陳氏曰:三山周士貴撰。記「中興太學」 事,頗疏略。
《昭明太子事實》二卷。
陳氏曰:知池州趙彥博富文編。昭明廟食於池,頗著靈響,元祐始賜額曰「文孝。」
《祠山家世編》一卷。
陳氏曰:詹仁澤曾樵編輯《廣德橫山神張、王事跡》。
《海神靈應錄》一卷。
陳氏曰:永嘉貢士陸維則撰。太守韓彥直子溫為之序。初,元祐中,守直龍圖閣范峋夢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 郡城東北隅海仙壇之上有廟,初不知其為何代人。峋明日往謁,其像即夢中所見,自是多響應,然封爵訓詞,惟曰海神而已。
鄂國《金佗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
陳氏曰岳珂撰
「宋《登科記》」三卷。
晁氏曰:皇朝登科人名氏,未詳何人所撰。
《唐宋科名分定錄》三卷。
晁氏曰:不題撰人。元符間所著書也。《序》云:「己卯歲得張君房所誌唐朝科場故事」 ,今添續五代及本朝科名分定事迄於李常寧云。
《大宋登科記》三十二卷。
陳氏曰:洪适編。始吳興郡學有鋟板,不分卷第,止述進士一科。适始倣《姚康錄》制舉詞科,自建隆庚申迄紹興庚辰,二萬三千六百人有奇,為二十卷。自後皆續書之。
《中興登科小錄》三卷,《姓類》一卷。
陳氏曰: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舊有《登科記》,但逐榜全錄姓名而已。椿家藏小錄,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節次取名字、鄉貫、「三代諱刊之,後以韻類其姓,凡一萬五千八百人有奇。」 太守吳興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備前記之闕文。
《乘軺錄》一卷。
陳氏曰: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撰。祥符中使契丹歸,進此《錄》,事見其傳。
《奉使別錄》一卷。
陳氏曰:河南富弼彥國撰。慶曆使契丹歸,為《語錄》以進,機宜事節,則具於此錄。又一本有《兩朝往來書》,附於末。
《劉氏西行錄》一卷。
陳氏曰:直昭文館保塞劉渙中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以屯田郎知州,請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慶曆元年三月十日回泰州,此其《行紀》也。唃氏自此與中國通,而元昊始病於牽制矣。渙後擢刺史,歷典數州至留後,以工部尚書致仕。
《契丹講和記》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載契丹初講和本末,末有《慶曆》、增幣及《誓書》。
《慶曆正旦國信語錄》一卷。
陳氏曰:余靖慶曆三年使北所記。
《熙寧正旦國信錄》一卷。
陳氏曰:天章閣待制竇卞熙寧八年使北所記。
《接伴送語錄》一卷。
陳氏曰:集賢校理沈季長,熙寧九年接「送伴北使」 耶律運所記。
《使遼見聞錄》二卷。
陳氏曰:「尚書膳部郎中李罕撰。」
《宣和使金錄》一卷。
陳氏曰:太常少卿安陸連南夫鵬舉《弔祭阿骨打奉使》所記,時宣和六年。
《奉使雜錄》一卷。
陳氏曰:「紹興十二年,何鑄使北。」 所錄禮物,名《御表章》之屬。
《館伴日錄》一卷。
陳氏曰:無名氏。紹興二十四年。
《隆興奉使審議錄》一卷。
陳氏曰:左奉議郎雍希稷堯佐撰。隆興二年,編修官胡昉、閣門祗候楊由義使金,軍前審議海、泗、唐、鄧等事,不屈而歸。希稷,其禮物官也。所抗辯應對之語,多出由義。
《攬轡錄》一卷。
陳氏曰:吳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北所記聞。
見
《北行日錄》一卷。
陳氏曰:參政四明樓鑰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溫州教授,以書狀官從其舅汪大猷仲嘉使虜。《紀行》。
《乾道奉使錄》一卷。
陳氏曰:參政諸暨姚憲令則乾道壬辰《使虜日記》。
《奉使執禮錄》一卷。
陳氏曰:進士鄭儼撰。淳熙己酉,中書舍人莆田鄭僑惠叔使虜賀正,會其主病篤,欲令於閤門進《國書》,僑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錄》一卷。
陳氏曰:尚書戶部郎龍游余嶸景瞻撰。嘉定辛未,嶸使虜賀生辰,會有北師,行至涿州定興縣而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