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8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八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八十三卷目錄

 集部彙考十七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五別集四宋三

經籍典第四百八十三卷

集部彙考十七

[编辑]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五

[编辑]

別集四宋三

[编辑]

張文潛:「《柯山集》一百卷」

晁氏曰:張耒字文潛,譙郡人。仕至起居舍人。嘗為宣、潤、汝、潁、兗五州守,又嘗謫居黃州、復州,最後居陳以沒。元祐中,蘇氏兄弟以文章倡天下,號長公、少公,其門人號「四學士」 ,文潛、少公客也。諸人多早沒,文潛獨後亡,故詩文傳於世者尤多。其於詩文兼長,雖同時鮮復其比,而晚年更喜白樂天詩體,多效之云。

《石林葉氏集序》曰:「元祐間,天下論文多曰晁張。晁余伯舅無咎,而張則文潛也。文潛之文,殆所謂若將為之而不見其為者歟?雍容而不迫,紆裕而有餘,初若不甚經意。至於觸物遇變,起伏歛縱,姿度百出,意有推之不得不前,鼓之不得不作者,而卒澹然而平,盎然而和,終不得窺其際也。君與秦少游同學於翰林」 蘇子瞻,子瞻以為「秦得吾工,張得吾易。而世謂工可致,易不可致,以君為難」 云。又曰:「無咎雄健峻拔,筆力欲挽千鈞,文潛、容衍靖深,獨若不得已於書者。」 二公各以所長名家。

秦少游:《淮海集》三十卷

晁氏曰:秦觀,字少游,高郵人。登進士第。元祐初,除校勘黃本書籍。紹聖中,除名,編隸橫州。遇赦北歸,至藤州卒。蘇子瞻嘗謂李廌曰:「少游之文,如美玉無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 王介甫謂其詩新精婉麗,鮑、謝似之。少游亦自言其文銖兩不差,但以華麗為愧耳。《呂氏童蒙訓》謂少游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

文潛張氏曰:「予見少游投卷多矣,《黃樓賦》《哀鎛鍾文》,卷卷有之,豈其得意之文歟?少游平生為文甚多,而一一精好可傳。」

玉山汪氏曰:「居仁呂公云:『秦少游應制科,問東坡文字科紐,坡云:『但如公《上呂申公書》足矣』。故少游五十篇,只用一格,前輩如黃魯直、陳無己,皆極口稱道之。後來讀書,初不知其為奇也。呂丈取之者,蓋以文章之工,固不待言;而尤可為後人模楷者,蓋篇篇皆有首尾,無一字亂說。如人相見,接引應對茶湯之類,自』」 有次序,不可或先或後也。李方叔《師友談記》:「少游言:『邢和叔嘗曰:『文銖兩不差,非秤上秤來,乃等子上等來也』。某曰:『今人文章,闊達者失之太疏,謹嚴者失之太弱。少游之文,詞雖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如鐘鼎然,其體質規模,質重而簡易;其刻畫篆文,則後之鑄師莫彷彿,宜乎東坡稱之為天下奇』』」 作也,非過言矣。少游《論賦》至悉,曲盡其妙。蓋少時用心於賦,其勤而專,常記前人所作一二篇,至今不忘也。

陳無己:「《后山集》二十卷」

晁氏曰:陳師道無己,彭城人。少以文謁曾南豐,南豐一見奇之,許其「必以文著。」 元祐中,侍從合薦于朝,起為太學博士。紹聖初,以進非科舉而罷。建中靖國初,入祕書為正字以卒。為文至多,少不中意則焚之。

石林葉氏曰:「世言陳無己每登覽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亦皆抱持寄鄰家,徐待其起,就筆硯,即詩已成,乃敢復常。蓋其用意專,不欲聞人聲,恐亂其思,故詩中亦時時自有言『吟榻』者,天下絕藝,信未有不精而能工者也。」

《朱子語錄》曰:「『陳后山文有法度,如《黃樓銘》出,當時諸公皆斂衽便是。今人都無他抑揚頓挫。如仁宗飛白書記,大段好,曲折甚多過得好,墓誌亦好,有典有則,方是文字。其他文亦有太局促不好者。后山文字簡潔,極有法度,做許多碎句子,是學中記』。劉夷叔曰:『陳無己作文最苦,要是晁張諸人所不及,恨其稍儉急』」 ,非謂文字簡勁為儉急,其詞氣自儉急耳。韓退之文字多少,自然雄渾。

《復齋謾錄》曰:子瞻、子由門下客最知名者黃魯直、張文潛、晁無咎、秦少游,世謂之「四學士。」 至若陳無己,文行雖高,以晚出東坡門,故不及四人之著。故無己作《佛指記》云:「余以詞義名次四君,而貧於一。」

代是也。而無咎詩云:「黃子似淵明,城市亦復真。陳君有道舉,化行鄉井淳。張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難及,淮海一髯秦。」 當時以東坡為長公,子由為少公。無己《答李端叔書》云:「蘇公門下有客四人」 ,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則長公之客也;張文潛則次公之客也。又《次韻黃樓詩》云:「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 又云:「少公作長句,班、馬安得擬謂二蘇也?」 然四客皆有所長,魯直長於詩辭,秦、晁長於議論。魯直與秦觀書曰:「庭堅心醉於詩與《楚辭》,似若有得。至於議論文字,今日乃當付之少游及晁、張無己,足下可從此四君子一一問之。」 其後文潛《贈李德載》詩亦云:「長公波濤萬頃海,少公峭拔千尋麓。黃郎蕭蕭日下鶴,陳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麗紓桃李,晁論崢嶸走珠玉。」 乃知人才各有所長,雖蘇門不能兼全也。

陳氏曰:《后山集》十四卷,《外集》六卷,《談叢》六卷,《理究》一卷,詩話一卷,長短句二卷。師道一字履常。蜀本但有詩文,合二十卷。按魏衍作《集記》云:「離詩為六卷,類文為十四卷。」 今蜀本正如此。又言「受其所遺甲、乙丙稿,詩曰五七,文曰千百。」 今四明本如此。此本劉孝韙刊於臨川,云未見。魏全仍其舊十四卷為正集,蓋不知其所謂十四卷者,正有文而詩不與也。外集詩二百餘篇,文三篇,皆正集所無。《談叢詩話》或謂非后山作,后山者,其自號也。

《濟南集》二十卷。

陳氏曰:鄉貢進士華山李廌方叔撰,又號《月巖集》。東坡知貢舉,得試卷,以為方叔也,置之首選。已而不然,賦詩有「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還迷日五色」 之句,後竟不第。

《李文叔集》四十五卷。

後村劉氏曰: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詩文四十五卷。文高雅,條鬯有義味,在晁秦之上,詩稍不逮。元祐末,為博士,紹聖始,為禮部郎,有《挽蔡相確詩》云:「丙吉勳勞猶未報,衛公精爽僅能歸。」 豈蔡常薦引之乎?《挽魯直》五言八句首云:「魯直今已矣,平生作小詩。」 下六句亦無褒辭。文叔與蘇門諸人尤厚,其沒也,文潛誌其墓,獨於山谷在日,以詩往還,而此二詞如此,良不可曉。其《過臨淄》絕句云:「擊鼓吹竽七百年,臨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 《試院》五言云:「斗暄成小疾,亦足敗吾勤。定是朱衣吏,乘時欲舞文。」 亦佳作。文叔,李易安父也。《文潛誌》言長女能詩,嫁趙明誠。又曰:「李文叔筆勢,略與淇水」 相頡頏。

畢公叔:「《西臺集》五十卷。」

晁氏曰:畢仲游字公叔。蚤登進士第。元祐中,召天下文學之士十三人,策試翰林院。蘇子瞻以公叔為第一,除集賢校理。又《表自代》云:「學貫經史,才通世務,文章精麗,議論有餘。自臺郎為憲漕,綽有能聲。」 後入黨籍,終於西京留臺。集陳叔易為之序。

《何博士備論》四卷。

陳氏曰:武學博士浦城何去非正通撰。去非以累舉對策稱旨,授左班殿直、教授武學。後以東坡薦,授承奉郎、司農寺理、通判廬州。有《文集》二十卷,未見。

廖明略「《竹林集》三卷。」

晁氏曰:廖正一字明略。元祐中,召試館職。蘇子瞻在翰林,見其所對策,大奇之,俄除正字。時黃、秦、晁、張皆子瞻門下士,號「四學士」 ,子瞻待之厚,每來必命侍妾朝雲取「密雲龍」 ,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雲龍,家人謂是四學士,窺之,乃明略來謝也。紹聖間,明略貶信州玉山監稅,鬱鬱不得志,喪明而沒。自號竹林「居士。」

《石林葉氏集序略》曰:「『明略嘗言:吾深服《左氏》,而樂道范曄之秀正溫繹。曄嘗自序其書,以為但多公家之言,而少事外遠致。吾所恨亦云:丘明不可及也』。異時有寘吾於曄伯仲之間,吾尚無愧。往有評吾文似尹師魯者,吾雖不學師魯,然意善其言。是時余見明略文固多,知其所自道,不誣也。明略自為舉子時,即不」沿襲場屋一語,再舉而取進士。其所試傑然已若可以名世者,至今為學者推重。蓋其用志深苦,而思致精慤,淵源所從來者遠矣。每一出語,輒有區域町畦,未有卒然而作者。至於出入經傳,驅駕前言,左掐右摘,比次回曲,他人咀嚼,請幫助識別此字。杌終不能安者,明略繩約隱括,如以利刀摧朽木,尺箠呵群羊,無不如意。故其曲奧簡潔,音節遒峻,精新煥發,使人讀之不覺矍然增氣,惜其早困,不得盡用所長。始元祐初,天下所推文章,黃、張、晁、秦,號「四學士。」明略同直三館,軒輊諸公間,無所貶屈,欲自成一家。然其流落不偶,略相似云。

邢敦夫:《呻吟集》一卷。

晁氏曰:邢居實字敦夫,和叔之子也。年十四,賦《明》。

君引蘇子瞻見而稱之,由是知名。未幾,和叔貶隨州,敦夫侍行,病羸嘔血。一日,有鈴下老卒驕慢,應對不遜,敦夫怒而擊之,無何卒死。和叔怒,以敦夫屬吏,以故疾日侵而夭。故黃魯直為之挽云:「眼看白璧埋黃壤,何況人閒父子情。」 蓋隱之也。集後有子瞻、魯直、無咎諸公跋。

陳氏曰:「幼有俊才,名聲籍甚,一時前輩皆愛之。年十九而卒。宣仁之誣謗,恕為之也。居實未死,或能當不義而爭,萬一有補於世道,是以諸賢尤痛惜焉。」 晁以道追為其《墓表》,尤反復致意。

山谷黃氏序:「『陽夏謝師復景回,年二十,文章不類少年書生言語。嘗序其遺稿云:『方行萬里,出門而車軸折』。可謂霣涕』。今觀邢敦夫詩賦,筆墨山立,自為一家,甚似吾師復也。秀而不實,念之令人心折。」 東坡《蘇氏跋》:「敦夫自為童子,所與交者皆諸公長者,其志豈獨以文稱而已哉?百不一見,遂與草木俱腐。故魯直、無」 咎諸人哭之,皆過期而哀。江南李泰伯自述其文云:「天將壽我歟」 ,所為固未定也,不然,斯亦足藉手以見古人矣。吾於敦夫亦云。

《王子立文集》 卷。

王適子立撰。潁濱,蘇子由之婿也。潁濱《序》略曰:適從予為學,長於《詩》《騷》。予自南都謫居江南,凡六年而歸,未嘗一日不相從也。既與予同憂患,至於涵詠圖史,馳騖浮圖、《老子》之說,亦未嘗不同之。故其聞道益深,為文益高,而予觀之益久。蓋其於兄弟妻子,嚴而有恩,和而有禮,未嘗有過。故予嘗曰:「子非獨余親戚,亦」 朋友也。

《姑溪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陳氏曰:朝請大夫趙郡李之儀端叔撰。嘗從東坡辟中山幕府,後代范忠宣作《遺表》,為世傳誦。然坐是得罪,編置當塗,遂居焉。其弟之純,官至尚書。

《大名集》四十卷。

陳氏曰:簽書樞密魏郡王巖叟彥霖撰。韓魏公客也。

《錢塘韋先生集》十八卷。

陳氏曰:主客郎中錢塘韋驤子駿撰。皇祐五年進士。元祐中,以近臣薦為監司,數路知明州。以左朝議大夫致仕,崇寧中乃卒。少以詞賦有聲場屋,王荊公喜其《借箸賦》,頗稱道之。陳師錫誌墓。

《強祠部集》四十卷。

陳氏曰:三司戶部判官餘杭強至幾聖撰。亦韓魏公客也。在幕府,表章書記多出其手。曾南豐作《集序》,稱其「文備古今體,兼人所長」 云。

南豐曾氏《序略》曰:「幾聖工為詩,語出驚人,最為韓魏公所知。魏公喜為詩,每合屬賢士大夫賓客與游,多賦詩以自見其屬而和之者,幾聖獨思致逸發,若不可追躡,魏公未嘗不歎其得之晚也。其在幕府,魏公每上奏天子,以歲時慶賀問候及為書記四方之所好。幾聖為屬稿草,必聲比字屬,曲當繩墨,然氣質渾」 渾,不見刻畫,遠近多稱誦之。及為他文,若誌銘序記策問、學士大夫,則簡古而不少貶以就俗。其所長兼人如此。

《唐子西集》十卷。

晁氏曰:唐庚字子西,眉山人。登進士第,早受知於張天覺。天覺為相,擢京畿提舉常平,且欲用為諫官。天覺去位後,言者謂子西常宣言有「一網打盡」 之語,貶惠州。大觀五年,會赦北歸。

陳氏曰:張商英拜相,子西作《內前行》,坐貶惠州,歸蜀而卒。其文長於議論,所著《名治》《存舊》《正友》《議賞》諸論,皆精確。

鴈湖李氏曰:「唐子西文采風流,人謂為小東坡。」 劉夷叔曰:「唐子西善學東坡,量力從事,雖少自成一家。其詩工於屬對,緣此遂無古意,然其品在少游上。」

 後村劉氏曰:「子西諸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

使及坡門,當不在秦晁之下。

竹溪林氏曰:「唐子西學東坡者也。得其氣骨而未盡其變態之妙,間有直致處,然無一點塵俗,亦佳作也。」

《馬子才集》八卷。

陳氏曰:鎮南節度推官鄱陽馬存子才撰。元祐三年進士第四人。

矸軒程氏曰:「子才文,波瀾雄壯,英毅有奇氣,不可𦄌維。且徐節孝、蘇文忠許可最厚,淵源有所自矣。或疑其過於豪放,故宦業不甚顯以沒,是未免以成敗論也。方新學盛行,士皆以穿鑿怪誕相高,子才自上庠奉大對,首闢《災異曲說》,歸諸人事。至論外患,則略西南而獨斥北方,淵然有為國經久意,不溺時好,卓卓」 如此。既沒之後,川黨議起,蘇、黃文字焚毀無遺,而子才亦在指揮中,故世罕傳,傳復訛舛。近得其族黨所儲善本,參以板行者,精加正

是釐為十一卷。凡為策二,策題四,時論三,史論二十二,古詩四十六,律詩五十,絕句八十四,記十一,序八,書四,啟七,文疏八,雜著四,誌銘十三。又為年譜,列於墓碣之次,以詳其出處。大率得之傳聞,雖未保其無謬,其於尊慕師匠,則深有意焉。既成,有示以舊刊《進策》十六卷似非本真,故不敢附著云。先公曰:「子才諸《史論》,如論晉人以父母之邦委之於群胡,殘暴戮辱,百餘年間,無有奮發以生吾中國之氣,又安得有奇士哉?又論後魏,謂中國以禮義文綵之腴而飼禽獸之饑,此之謂不幸,非吾一人可與之爭。古之善戰者,能用天下之氣而已矣。嗚呼!安得此語聞於炎紹中天之初乎?子才從節孝徐先生游且久,其文章雄直,雅似節孝。」 今取《徐集》中所贈三詩,係《家集》後,并書其說云。

《斜川集》十卷。

陳氏曰:通直郎蘇過叔黨撰。世號「小坡。」 坐黨家不得仕進,終於通判中山府。晁以道誌墓,稱其純孝。給事中嶠,其孫也。

《九峰集》四十卷。

陳氏曰:太常少卿眉山蘇元老在廷撰。東坡從孫也。坡在海上,嘗有書往來,其罷奉常歸潁昌,正坐「元祐邪」 等,未幾遂卒,年四十七。

《清真集》二十四卷。

陳氏曰:徽猷閣待制錢塘周邦彥美成撰。元豐七年,進《汴都賦》。自諸生為太學正。邦彥博文多能,尤長於長短句,自度曲,其提舉大晟府亦由此。既盛行於世,而他文未傳。嘉泰中,四明樓鑰始為之序,而太守陳杞刊之,蓋其子孫家居於明故也。《汴都賦》已載《文鑑》。世傳賦初奏御,詔李清臣讀之,多古文奇字,清臣誦之如素所習熟者,乃以偏傍取之爾。鑰為《音釋》,附之卷尾。

《清真雜著》三卷。

陳氏曰:邦彥嘗為溧水令,故邑有「《詞集》,其後有好事者取其在邑所作文記、詩歌并刻之。」

《寶晉集》十四卷。

陳氏曰:禮部員外郎襄陽米芾元章撰。其母閻氏與宣仁在藩時有舊,故以后恩補試銜入仕。其上世皆武官,蓋國初勳臣米信之後也。視芾為五世孫。酷嗜古法書,家藏二王真跡,故號《寶晉齋》。

《玉池集》十二卷。

陳氏曰:考功郎湘陰鄧忠臣慎思撰。熙寧三年進士。坐元符黨,廢不用。言者論其議范忠宣諡過實,又坐罰銅,崇觀間卒。平生著述至多,嘗和杜詩全帙,又嘗獻《郊祀慶成賦》,又原廟詩百韻,裕陵喜之,擢為館職。今皆軼弗傳,所存一二而已。玉池,其所居山峰名。

《樂靜集》三十卷。

陳氏曰:起居舍人鉅野李昭𤣱季成撰。元豐二年甲科。所居有「樂靜堂」 ,故以名集。其姪邴漢老為書其後。

雲龕李氏曰:序略曰:「東坡罷徐守時,伯父以書抵之。坡答書歷道黃、張、晁、秦數公,且曰:『此數子者,挾其有餘之姿,而騖無涯之知,必極其所如往而後已,則亦安所歸宿哉?惟明者念有以反之』。其意蓋以彼為不然,而勉其有所至也。惟伯父性誠乎忠厚,故其為文,橫騖別驅,曲折演迤,而一貫於理,有萬折必東之勢。」 志樂乎靖退,故其為文崒然其立。

 淵然其止,不侈眾目而風神自遠,有久幽而不改。

其操之學博而思精,故其為牋奏應用之作,傳古切今,琢削穩密,不傷天骨。敘事外自為文章,才贍而意新,故其為詩奇麗愜適,章斷句絕,餘思羨溢,得詩人味外之味。此其大略也。

陳瑩中:「《了齋集》三十卷」

晁氏曰:陳瓘字瑩中,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及弟卞之姦惡,章疏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靖康中,贈諫議大夫。自號「了翁。」

陳氏曰:汪應辰為集序,以為出死力攻權姦者,天下一人而已,非虛語也。又有《約論》十七卷,起戰國至後漢安帝,蓋讀《通鑑》隨事有所發明也。

《陳司諫集》兩卷。

晁氏曰:陳佑字純益,仙井監人。登進士第。建中靖國初為臺諫,與龔夬、任伯雨、江公望協力「彈擊紹聖姦臣。」 後蔡京用事,廢斥而沒。

《節孝集》二十卷。

陳氏曰:楚州教授山陽徐積仲車撰。治平四年進士。以耳聵不能仕,事母極孝,行義純篤,古所謂「卓行」 也。東坡謂其「詩文怪而放,如玉川子。」 政和中,賜諡「節孝處士。」

《學易集》二十卷。

陳氏曰:朝奉郎東光劉跂斯立撰。《忠肅公摰》之長。

子也。與其弟蹈同登元豐二年進士第。元祐初,以其父在言路,政府不得用。紹聖以後,復坐黨家連蹇終其身。晁景迂誌其墓,比孫明復、石守道之徒。為文無所不長,《宣防宮賦》《學易堂記》世傳誦之。

《田承君集》三卷。

陳氏曰:大宗正丞陽翟田晝承君撰。晝,樞密況之姪也,與鄒道鄉善。鄒之貶,晝曰:「願毋以此舉自滿。」 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

《道鄉集》四十卷。

陳氏曰:吏部侍郎晉陵鄒浩志完撰。浩既諫立劉后,坐貶。徽宗初,召還對,上首及之,獎嘆再三,問「諫草安在?」 曰:「焚之矣。」 退告陳瓘,瓘曰:「禍其始此乎?異時姦臣妄出一緘,則不可辯矣。」 蔡京素忌之,使其黨作偽疏,言劉后殺卓氏而奪其子,遂得罪。其在昭州,作青詞告上,帝有追省。當時奏御之三章,初無殺母取子之一字云。

《婆娑集》三十卷。

陳氏曰:右正言陽翟崔鶠德符撰。鶠坐元符上書邪等,廢於家,治圃號「婆娑。」 靖康初,召為諫官,力論馮澥之罪。忽得攣疾,不能行而卒。無子,其婿衛昂裒輯其遺文。

晁氏曰:鶠,元符末上書《入邪》等,廢斥幾三十年。其為文最長於詩,清婉敷腴,有唐人風。

劉巨濟:《前溪集》五卷。

晁氏曰:劉涇字巨濟,蜀人。終於太學博士。為文奇怪。

李元應:《跨鼇集》五十卷

晁氏曰:李新字元應,仙井監人。早登進士第,劉涇嘗薦於蘇子瞻,令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坐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身,跨鼇仙井之山也。

滿氏《昌邑集》二十卷。

晁氏曰:滿中行字思復。登進士第。元豐中為太學官。虞蕃獄起,思復獨不絓吏議,詔褒之。

《馮允南集》十卷。

晁氏曰:馮山字允南,普州人。鄧綰為中丞,薦為臺官,允南力辭不就,士論稱之。

《潏水集》四十卷。

陳氏曰:集英殿修撰長安李復履中撰。元豐二年進士。博學有氣節。其為熙河漕,有旨造戰艦戰車,復奏議者之謬,以為兒戲,遂罷其議。時論韙之。

晁氏《景迂集》十二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也。諱某,字以道,文元公元孫。少慕司馬溫公為人,自號景迂生。年未三十,蘇子瞻以著述科薦之,元符中上書,居邪中等。博極群書,通《六經》,尤精於《易》傳、邵堯夫之學,著《太極傳》,縉紳高其節行。嘗守成州,時民訴歲旱,公以為十分,益蠲其稅。轉運使大怒,督責甚峻,因丐老而歸。靖康初,以著作郎召,遷祕書監,免試,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俄以論不合去國。建炎初,終於徽猷閣待制。

晁氏曰:徽猷閣待制晁說之以道撰。又本止刊前十卷。說之平生著述至多,兵火散逸,其孫子健裒其遺文得十二卷,續廣之為二十卷。別本刊前十卷而止者,不知何說也。劉跂斯立墓誌,景迂所撰,見《學易集》後,而此集無之,計其逸者多矣。說之,元豐五年進士,元祐初,蘇文忠、范太史、曾文昭皆薦之,坐元祐邪等廢棄。靖康末,始為從官。

晁氏《崇福集》三十五卷,《四六集》十五卷

晁氏曰:從父崇福公也。登進士第,又中宏詞第一。元符末,上書居邪等,廢斥二十年,以朝請郎奉祠崇福宮而終,故以名集。天才英特,為文章立成,明潤密緻,世以為宜在北門西掖云。

陳氏曰:朝請郎晁詠之之道撰。景迂弟也,為作集序。詠之初以蔭為揚州法曹。東坡守揚,族兄無咎為倅,以其文呈東坡。及至揚,詠之具參軍禮趨謁。坡走下庭,攜手以上,謂坐客曰:「此奇才也。」

晁氏《封丘集》二十卷。

晁氏曰:「世父封丘府君諱。」闕。字伯宇,鎖廳中進士第。黃魯直嘗薦之於蘇子瞻云:「晁伯宇謹厚,守文元家法,從游多長者,其文已能如此,年蓋未二十也。願一語教戒之。」子瞻答云:「晁伯宇詩《騷》,細看甚奇麗,信乎其家多異材也。雖然,凡文至足之餘,溢為奇偉。今晁文涉奇,似太早,可作朋友切磨之語以告之,非謂其諱也,恐傷其邁往之氣耳。」後坎壈終身,卒官封丘丞。

《陶山集》二十卷。

陳氏曰:「尚書左丞山陰陸佃農師撰。」

《東堂集》六卷、詩四卷,《畫簡》二卷,《樂府》二卷

陳氏曰:祠部郎江山毛滂澤民撰。滂為杭州法曹,以《樂府詞》有佳句,受知於東坡,遂有名。嘗知武康。

縣。縣有《東堂集》,所以名也。又嘗知秀州,修月波樓,為之記。其詩文視樂府頗不逮。

《溪堂集》二十卷。

陳氏曰:臨川謝逸無逸撰。

《竹友集》十卷。

陳氏曰:臨川謝薖幼槃撰。逸從弟也。呂居仁題其後曰:「逸詩似康樂,薖詩似元暉。」

《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後集》三卷

陳氏曰:祕書省正字永嘉周行己恭叔撰。十七入太學,有盛名,師事程伊川。元祐六年進士,為博士。太學,以親老歸,教授其鄉。再入為館職,復出作縣。永嘉,學問所從出也,鄉人至今稱「博士。」 《集序》,林鉞撰。先祖妣先生之第三女,先君之所自出,故知其本末。所居謝池坊,有浮沚書院。

《橘林集》十六卷,《後集》十五卷

陳氏曰:密州教授石𢘅敏若撰。崇寧壬午以同進士出身中詞科。其文雕琢怪異,殊乏醞藉,壓卷《策問》,言王金陵配享先聖事,謂其「以百聖芻豢甘四海口,以《六經》河漢洗四海心,以九逵夷路破四海徑,以萬金良藥起四海病」 ,讀之不覺大笑。其人與文皆不足道也。集僅二冊,而卷數如此,麻沙坊本往往皆然。

《龍雲集》三十二卷,《附錄》一卷。

陳氏曰:著作佐郎廬陵劉弇偉明撰。元豐進士,紹聖詞科。曾慥《詩選》以比石敏,若非其倫也。龍雲,安福鄉名,弇所居也。

周平園序略曰:「廬陵自歐陽文忠公以文章續韓文公正傳,遂為本朝儒宗,繼之者龍雲劉公。文忠薨於潁,公方冠,不及從之游,然斯文未喪,何害其為韓門籍湜也?先是,汴京及麻沙刻公集二十五卷。紹興初,會昌尉羅良弼遍求別本,增至三十二卷,凡六百三十餘篇。予嘗論公之文,如《南郊賦》,氣格近先漢,已為」 泰陵簡擢。《詩》《書》序記往往祖述韓、柳,間或似之。銘誌豐腴,規摹文忠,讀者可以自見。其才學出處,具載《李彥弼誌銘》。羅氏跋語云:

《東觀餘論》三卷。

陳氏曰:祕書郎昭武黃伯思長睿撰。伯思,右丞黃履之孫,吳園張根之婿,於李忠定綱為中外襟袂,故忠定誌其墓。伯思,元符庚辰進士,年四十而死。好古博雅,喜神仙家言,自號「雲林子」 ,別字霄賓,有集一百卷。此書止論《法帖刊誤》及序跋古書畫器物,故名《餘論》。

《北湖集》十卷,長短句一卷

陳氏曰:直祕閣知虢州富川吳則禮子副撰。其父中復以孫抃薦為御史,不求識面臺官者也。中復弟幾復、嗣復子立禮,及嗣復子審禮,皆登科,有名譽。則禮以父澤入仕,晚居豫章,號「北湖居士。」

《劉左史集》四卷。

陳氏曰:起居郎永嘉劉安節元承撰。與從弟安上皆嘗事二程,同遊太學,號「二劉。」 安節元符三年進士,為察官左史,晚知宣州以沒。

《箕潁集》二十卷。

陳氏曰:潁昌曹組元寵撰。組本與兄緯有聲太學,亦能詩文,而以滑稽下俚之詞行於世得名,良可惜也。謝克家任伯為集序,其子勛跋其後,略見其出處。蓋宣和三年始登第,郊禮進《祥光賦》,有旨換武階兼閣職,詔中書召試,仍給事殿中,未幾而卒。然集中有《謝及第啟》,自敘云:「蚤預諸生,竟叨右列。」 則未第之前,已在西班,未知何以也。曾慥《詩選》云:六舉不第,宣和中詔赴廷試賜第。啟中所謂「特舉孱微,許從俊造。」 慥之言良是。序跋不著其實爾。

《夷白堂小集》二十卷,《別集》三卷

陳氏曰:考功員外郎括蒼鮑慎由欽止撰。元祐初,以任子試吏部銓第一,復登六年進士乙科,甫脫選即為郎。然自是數坐累,官竟不進。其父粹始居吳,故葬於吳興。

《青溪集》十卷,《附錄》一卷

陳氏曰:楚州教授臨川汪革信民撰。紹聖四年,試禮部第一,遂登甲科。蔡京當國,召為宗子博士,力辭不就。年才四十卒。呂原明志其墓,晁以道為詞以哀之。革嘗有言曰:「咬得菜根,則萬事可做。」 誠名言也。

《玉谿集》二十二卷。

陳氏曰:左司員外郎永嘉倪濤巨濟撰。其父始徙居廣德。濤,大觀三年進士。燕山之役,誦言其非,以沮軍罷,謫衡州茶陵以死,年三十九。呂居仁志其墓,曾吉父為集序。

《竹隱畸士集》四十卷。

陳氏曰:右文殿修撰韋成、趙鼎臣承之撰。元祐甲科,紹聖宏詞。又自號「葦溪翁。」 其孫綱立刊於復州。本百二十卷,刊止四十卷而代去,遂止。

《後湖集》十卷。

陳氏曰:丹陽蘇庠養直撰。其父堅伯固亦有詩名。庠以遺澤𢌿其子,而自放江湖間。東坡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得名。僧祖可正平,號懶可者,其弟也。庠中子扶,亦工詩,有清苦之節,庠紳之後,頌之族。

《劉給事集》五卷。

陳氏曰:給事中劉安上元禮撰。紹聖四年登第,歷臺諫。掖垣鎖闥,以次對,歷三郡而終。集中有《彈蔡京疏》。

《章貢集》二十卷。

陳氏曰:祕書監李朴先之撰。紹聖元年進士。坐言隆祐之賢,廢三十年。蔡京欲強致之,不屈。其教授西京,國子監也,程伊川與之甚厚,然謂其太直,以洛中風波為戒。朴笑曰:「不意此言發於先生之口。」 伊川為之改容愧謝,其風節可畏也。

《呂吉甫集》二十卷。

晁氏曰:呂惠卿字吉甫,閩人。王安石執政,擢參知政事。元祐初,謫知福州。紹聖後,累領藩鎮。有《莊子解》。為文長於表奏。

後村劉氏曰:考亭論荊公、東坡門人寧取呂吉甫,而不取秦少游輩。其說以為吉甫猶看經書,少游翰墨而已。孫鴻慶序其文,謂「辭嚴義密,追古作者。」

《李淇水集》八十卷。

陳氏曰:門下侍郎大名李清臣,韓魏公婿。治平二年中制科。歐陽公愛其文,以比蘇軾。其為人亦寬博有度,而趨時嗜權利。首主「紹述」 之論,意規宰相,亦卒不如其志。

《張無盡集》三十二卷。

晁氏曰:張商英字天覺。登第,調官陝路,章惇察訪。


巴蜀,風采傾動西南峽中。部使者憂之,日夕謀所以待之之禮曲盡,因求辯博之士,以備燕談。或以天覺姓名告,因檄召至夔州。惇既至,杯酒間果以人材為問。部使者即言之,惇令召入。天覺不冠服,峨中長揖,徑就坐左。惇負氣敢大言,天覺輒吐言壓之。惇大喜,歸而薦於朝,由是召用。元祐中,為開封府推官,出使河東。紹聖初,擢御史。大觀四年,長星見,蔡京罷相,乃拜右僕射。盡反京之政,召用元祐遷客,天下翕然歸重。期年去位,靖康初,遂與司馬溫公、范文正公同日降制,加贈官爵,賜諡「文忠。」

《臨漢隱居集》二十卷。

晁氏曰:魏泰字通輔,襄陽人,曾布子宣之妻弟。「幼爽邁,能屬文,嘗從徐禧,晚節卜隱漢上,人頗言其倚子宣之勢,為鄉里患苦」 云。

《梅文安集》十五卷。

陳氏曰:戶部尚書浦江梅執禮和勝撰。執禮死於靖康之禍,人固哀其不幸,而不知吳革、趙子昉之謀,執禮實主之。事既泄,范瓊殺革,徐秉哲以子昉遺金,金知執禮預謀,以根括金銀為罪,問誰為長官,意在執禮也。安扶恐其坐之,進曰:「皆長官也。」 遂俱死。「文安」 者,所封開國縣也。

《李忠愍集》十二卷。

陳氏曰:吏部侍郎臨洺李若水清卿撰。後二卷為《附錄》。其死事時才三十五歲。本名若冰,以靖康出使,改今名。詩文雖不多,而詩有風度,文有氣概,足以知其所存矣。

《傅忠肅集》三卷。

陳氏曰:待制濟源傅察公晦撰。堯俞從孫也。宣和七年,以吏部郎接伴金使。金人入寇,使人不來,為金驅去。斡离不脅使拜,不屈見殺。

周平園序其集,謂「公文務體要,辭約而理盡,甚類獻簡。詩尤溫純該貫,間次險韻,愈多而愈工。」

歐陽修《撰集》六卷。

陳氏曰:崇仁布衣贈祕閣修撰歐陽徹德明撰。徹死年三十一。環溪吳沆裒其詩為《飄然集》三卷,而會稽胡衍晉遠取其所上三書,併刻之臨川倅廨。

《丁永州集》三卷。

陳氏曰:知永州吳興丁注葆光撰。元豐中,余中榜進士,喜為歌詞,世所傳「《催雪》《無悶》」 及「《重午》《慶清明》」 ,皆有承平閑雅氣象。有女適樂清令富春李素,見素實先妣之大父母也。

《演山集》六十卷。

陳氏曰:端明殿學士延平黃裳勉仲撰。元豐二年進士第一人。貴顯於崇觀,死於建炎,年八十七。方三舍法行,裳謂「宜近不宜遠,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祖宗科舉之制。」 世傳以為口實。

《梁溪集》一百二十卷。

陳氏曰:丞相忠定公昭武李綱伯紀撰。父夔,進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黃,右丞履之甥也。綱娶吳園先生張根之女,亦右丞外孫。梁溪名集者,修撰葬錫山,忠定嘗廬墓云。

《襄陵集》二十四卷。

陳氏曰:尚書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元祐三年進士。靖康初入西府,建炎為丞轄,與黃潛善輩不合而去。

《橫塘集》三十卷。

陳氏曰:尚書右丞端安許景衡少伊撰。亦嘗從程氏學。建炎初為執政,與汪、黃不合,罷。建議渡江幸建康,言者以為非是,及下還京之詔,景衡憂,卒於瓜州。未幾,敵騎奄至維揚,倉卒南渡。

《呂忠穆集》十五卷。

陳氏曰:丞相濟南呂頤浩元直撰。後三卷為《燕魏雜》,記古今事,卷末言金人始末甚詳。

忠《正德文集》十卷。

陳氏曰:丞相聞喜趙鼎元鎮撰。四字,高廟所賜宸翰中語也。

《周平園序》略曰:「公為中丞,上語范宗尹云:『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六』。」 蓋祖宗初除言事官,即置簿,載所言事目多寡當否,已行即朱銷其下,外庭未必知也。既入相,金人震合,淝決策親征,慮無遺策。蓋公氣節端方,學術純正,筆力又過人,凡處分軍國機務,多其視草,然後御劄付外。惟德與文,又孰加此。

《龜山集》二十八卷。

陳氏曰: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時及從明道死,當建炎四年,年八十七,於程門最為壽考。

《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

陳氏曰:徽猷閣待制河南尹焞彥明撰。子漸之孫。年十九舉進士,《策問》欲誅元祐黨籍,不對而出,遂罷舉。靖康賜號「和靖處士。」 金陷洛陽,闔門遇害,死而復蘇,門人潛載以逃。客涪州,以范元長薦,入經筵,擢列侍。從葬會稽山。


胡文定公:《武夷集》十五卷。

陳氏曰:給事中崇安胡安國康侯撰。紹聖四年進士第三人。仕四十年,實歷不及三載。著《春秋傳》行於世。本喜為文,後篤志於學,乃不復作。其辭召試曰:「少習藝文,不稱語妙;晚捐華藻,纔取理明。既覺昨非,更無餘習。」 故其文集止此。

致堂《序略》曰:「惟鄒、魯之學,由秦漢、隋唐莫有傳者,其間名世大儒,僅如佛家者流,所謂戒律講論之宗而已。至於言外傳心,直超佛地,則未見其人。是以聖道不絕如線,口筆袞袞,異乎身踐,有書徒存,猶無書也。逮及我宋熙寧以來,先覺傑出,上繼回、軻,天下英才,心悅而誠服,然後孔氏述業,浸以光顯,《五經》《語》《孟》所」 載,譬如逢春之木,有本之瀾,生意流形,初非死質,成己成物,始終有序。先臣夙稟大志,聞而知之。以仁為居,以義為用,以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為效。若夫記誦訓詁,辯說詞華之習,不一與焉。其宏綱大用,奧義微詞,既於筆削之書發揮底蘊。自餘因事有作,進則陳之君父,退則語於公卿,或酬酢朋游,或訓教子弟,一言一話,猶足以證明往昔,昭迪來今。敢圖家藏,遂上御府。斯文不墜,後裔有榮。然《父書》精深,而臣以粗淺之言冠於篇首,君學高遠,而臣以卑近之論瀆於聰明。茲榮也,祗所以為愧歟。

《朱子語錄》曰:「胡文定公文字皆實,但奏議每件引《春秋》,亦有無其事而遷就之者。大抵朝廷文字,且要論事情利害是非,令分曉。今人多先引故事,如論青苖,只是東坡兄弟說得有精神,他人皆說從別處去。」

《默堂集》二十卷。

陳氏曰:宗正少卿延平陳淵知默撰。一字幾叟。了翁之姪孫,楊龜山門人,紹興初嘗為諫官。

《致堂斐然集》三十卷。

陳氏曰: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文定公長子也。本其兄子,初生,棄不舉,文定收育之。既長,俾自絕於本生,不為心喪,止服世父之服,寅遵行之。集中有《與秦丞相書》,言之甚詳。人倫之變,古今所未有也。寅,宣和進士,紹興初已為從官,不主和議,秦檜本與其父子有契分,竟謫新州。檜死北歸,沒於岳州。

《五峰集》五卷。

陳氏曰:右承務郎胡宏仁仲撰。文定季子,不出仕。


「篤意理學」 ,南軒張栻其門人也。別本不分卷。

王履道《初寮集》十卷,《內制》十八卷,《外制》十卷


晁氏曰:王安中字履道,真定人。政和中,有密薦於上者,自監大明倉累擢掌內外制,後拜太保,鎮燕山。建炎初,貶象州。為文瓌奇高妙,最長於制誥。李邴入翰林,嘗請於上以方今詞林之式,上首尾舉安中之名,自號「初寮。」

陳氏曰:安中年十四,薦於鄉,凡四舉乃登第,為中司,受旨攻蔡京。京子攸入禁中,日夕泣涕告於上。安中亟改翰苑,事遂止。其自政府出守燕京父子

排之也。然安中之進,亦本由梁師成。始東坡帥定武,安中未弱冠,猶及師事焉,未卒業而坡去。其後晁以道為無極令,安中既第,修邑子禮,用長牋,自言以新學,竊一第為親榮,非其志也。以道曰:「為學當謹初,何患不遠到。」 安中築室,榜曰初寮。其議論聞見,多得於以道。既貴顯,遂諱晁學,但稱成州使君四丈,無復先生之號矣。甚哉,籍湜不畔之難也!雲龕李氏《序略》曰:「本朝承五季之後,楊、劉之學,盛於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石介憤然以楊公破碎聖人之道,為世巨害,著論排之甚力。然當時文宗鉅儒司翰墨之職者,亦必循本朝故事,如近世張公安道高簡粹純;王公禹玉溫潤典裁;元公厚之精麗穩密」 ;蘇東坡先生雄深秀偉,皆制詞之傑然者。譬之王良造父,策驥騄而騁康莊,一日千里而節以和鑾,馳之蟻封,亦必中度,豈能彼而不能此哉?初寮先生太保王公,自布衣以文稱天下,由東觀入掖垣,由烏府登鼇禁,皆天下第一選司內外制者累年,其所製體大而義嚴,事覈而旨深。


「奇而不失正,雄而不為夸。褒勳勞則有帶礪丹青之信,施霈宥則有雨露涵濡之澤。文治平則祥極乎鳳麟,申戒飭則誠著乎金石,嘉武節則毅乎彪虎之威,美文德則昭乎藻火之華。」 極其致,蓋與本朝三數公不相上下,而馳驟乎燕、許、常、楊之域,若不以體製拘之,駸駸乎漢氏矣。蓋公天才英邁,筆力有餘,於文於詩,皆瓌奇高妙,無所不能,故出為世用者如此。自徽宗皇帝即位以來,擅制誥之美者,公一人而己,得不謂一代之奇文歟!

周平園序略曰:公年二十有七,遊五臺,為《竹林泉賦》,以將相喻泉石,格高而意新。送某贈大父詩云:「不論與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數百人。」 專用吾宗公瑾、伯仁事,致推尊年德之意,精切混成,不類少作。時方諱言蘇學,而公已潛啟其祕鑰。久之,徽宗旁求文士,召寘館閣,給札親試,驟掌書命,由中司入北門,歷二轄,其制誥表章詩文,大率雅重溫潤,而時發秀傑之語。《定功》《繼伐》等碑,睿謨曲宴百韻詩,多出特命,上恩與天通矣。萬目睽睽,徒謂其鶴鳴九皋,而不知奪胎換骨,自有仙手,故未嘗以曲學指之,今前集四十卷是也。中興南渡,四海名勝,遷謫避地,卒於湖廣。而公婿趙奇子辟章又家之游、夏,大篇短章,更唱迭和,既已盡發平昔之所蘊,且復躬閱事物之變,益以江山之助,心與境會,意隨辭達,韻遇險而反夷,事積故而逾新。他人瞠乎其後,我乃綽有餘裕。如《桂柳》《佛寺》諸記,閎深辯麗。近坡暮年之作,黃、張、晁、秦,既沒系文,統接墜緒,誰出公右?豈止「襲其裳,佩其環」 而已?今後集十卷是也。

汪彥章:「《浮溪集》六十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婺源汪藻彥章撰。四六偶儷之文,起於齊、梁,歷隋、唐之世,表章詔誥多用之,然令狐楚、李商隱之流,是為能者,殊不工也。本朝楊、劉諸名公猶未變唐體,至歐、蘇始以博學富文為大篇長句,敘事達意,無艱難牽強之態,而王荊公尤深厚爾雅,儷語之工,昔所未有。紹聖後,置詞科,習者益眾,格律精嚴。一字不苟。錯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

孫鴻慶《序》,言其文貫穿百氏,網羅舊聞,文從字順,體製亦渾然不見刻畫,如金鐘大鏞,叩之輒應。當大典冊,深淳雅健,追配古作,所謂常、楊、燕、許諸人皆莫及也。

《石林總集》一百卷,《年譜》一卷

陳氏曰: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蘊撰。紹聖四年進士。崇觀間驟貴顯,三十一歲掌外制,次年遂入翰林,中廢,至建炎乃執政,然才數日而罷。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胡文定安國嘗以其蔡、潁、南京之政薦於朝,謂「不當以宿累廢。」 晚兩帥金陵,當兀朮臨江,移三山,平群寇,其功不可沒也。秦檜秉政,欲令帥蜀,辭不行。忤檜意,以崇慶節度使致仕。其居在卞山,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既沒,守者不謹,屋與書俱燼於火。「石林」 二字,本出《楚辭天問》。

《石林建康集》十卷。

陳氏曰:皆帥建康時詩文。其初以所蒞官各為一集,後其家編次總而合之,此集其一也。


石林《審是集》八卷。

陳氏曰:其門人盛光祖子紹所錄,亦已入《總集》。

《翟忠惠集》三十卷。

陳氏曰:參政丹陽翟汝文公㢲撰。汝文制誥古雅,多用全句,氣格渾厚,近世罕及。夫人邢氏,恕之女,居實其弟也。長子耆季,實邢出,好古博文,高尚不仕。「忠惠」 者,私諡也。

《鴻慶集》四十二卷。

陳氏曰:戶部尚書晉陵孫覿仲益撰。大觀三年進士。政和四年詞科。《代高麗謝賜燕樂表》,膾炙人口。

生元豐辛酉,卒乾道己丑,蓋年八十九,可謂耆宿矣。而其平生出處,至不足道也。常提舉鴻慶宮,故以名集。

周平園《序略》曰:「公軼群邁往,賦才獨異,而復天假之年,磨淬鍛煉,重之以湖山之助,名章雋語,少而成,壯而盈,晚而愈精。靖康時為執法詞臣,其章疏制誥表奏,往往如陸敬輿,明辯駿發,每一篇出,世爭傳誦。耄年為論撰次對,親為謝表啟,各出新意。」


用事屬詞,少壯所不逮。

《綦北海集》六十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北海綦崇禮叔厚撰。工於《四六》。秦檜初罷相,崇禮當制,有御筆詞頭藏其家。檜再相,下台州追索,時崇禮已死,幸不及禍。

《雲龕草堂後集》二十六卷。

陳氏曰:參政鉅野李邴漢老撰。明受之變,以兵部侍郎直學士院,叱責兇渠,朝廷賴焉。既復辟,首擢執政。周益公作《神道碑》,言「前、後集一百卷。今惟《後集》」 ,蓋皆南渡後所作也。朱文公為之序。漢老,樂靜右史之姪。五世祖濤,五代時宰相。石晉之亂,弟澣在翰林,陷於金。及邴立節於建炎,而弟鄴守會稽,亦隨金人北去,世以為異。

《龜溪集》十二卷。

陳氏曰:知樞密院忠敏吳興沈與求必先撰。建炎、紹興之間,歷三院、翰苑以至執政。嘗奏言:「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揚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皆安石倡之。」 此論前未之及也。紹興七年,終於位。

陳參政:「《簡齋集》二十卷」

晁氏曰:陳與義字去非,汝州葉縣人。中進士第。宣和中,徽宗見其所賦《墨梅》詩,喜之,遂登冊府。建炎中,掌內外制,拜參知政事以卒。晚年詩尤工。周葵得其家所藏五百餘篇,刊行之,號《簡齋集》。

陳氏曰:去非其先蓋蜀人。東坡所傳陳希亮公弼者,其曾祖也。崇、觀間,尚王氏經學,《風》《雅》幾廢絕,而去非獨以詩名。中興後遂顯用。

後村劉氏曰:元祐後,詩人迭起,一種則波瀾富而句律疏,一種則鍛煉精而情性遠,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及簡齋出,始以老杜為師,墨梅之類,尚是少作。建炎以後,避地湖嶠,行路萬里,詩益奇壯。《元日》云:「後飲屠蘇驚已老,長乘舴艋竟安歸。」《除夕》云:「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記宣靖事》云:「東南鬼火成何事,終待胡鋒作爭臣。」謂「方臘不能為患,直待粘斡耳。」 《岳陽樓》云:「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又云:「乾坤萬事集雙鬢,臣子一謫今五年。」《聞德音》云:「自古安危關政事,隨時憂喜到樵漁。」五言云:「泊舟華容縣,湖水終夜明。凄然不能寐,左右菰蒲聲。窮途事多違,勝處心亦驚。三更螢火鬧,萬里天河橫。腐儒憂平世,況復值甲兵。終焉無寸策,白髮滿頭生。造次不忘憂,愛,以簡嚴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第其品格,當在諸家之上。

《捫膝先生文集》 卷。

尚書郎三嵎喻汝礪撰。後溪劉氏《序》略曰:靖康之難,虜議立偽楚,以絕民望。先生捫其膝曰:「此膝豈可屈哉?」 即日挂冠神武門,遂自號捫膝居士,由是名重海內。先生之於學不古不好,於文不古不嗜,於事不古不愜,故其於名節不古不止也。既沒六十三年,而文集始出。嗚呼!此豈如時花候禽,可悅一時耳目之比?宜其愈久而愈難泯也。蓋先生之文,一字不肯苟於下筆,每篇率能馳騁上下,濤起阜湧,力有餘而氣不竭。辭既工於理,與事又欲明白而深切,其得無傳乎?

「昭德《晁公文集》」六十卷。

侍郎晁公武子止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國家丙午之變,中原衣冠不南渡則西入於蜀。其入於蜀者,有能言當時理亂興衰之由,而明乎得失之跡,歷歷道往事,誦京、洛之遺風者,鮮矣。藉令有之而能達之乎?文辭可使耳目尚接乎?而後之人有傳焉者亦又鮮焉。昭德晁公,蓋能言當時理亂興衰之由,而明乎得失」 之跡,道往事,誦遺風,而又能達之乎文辭以傳者也。其經事之多,嘗艱之久而學日益強,文日益力,猶以為未足。其《答進士劉興宗書》曰:「僕少時貫穿群書,出入百氏,旁逮釋老,恢詭之學,一再終星,其勤亦至矣,亡得焉。反而求之六藝,似於道有見也。乃願師董仲舒,心奇賈生,而病其雜也。則公之學」 可睹矣。

《宇文肅愍公文集》 卷。

贈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虛中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公羈絕域者十五年,而朝廷悉發其家人北去。後四年,父子謀覺,而闔門被禍矣。公弟兄早以才奮,皆致位二府。公之文章,又最見稱於當世。」 余讀其為館職時所《與開封尹論事書》而壯之,使充是書。

以往,足以追古人而並駕。公既亟見用於尚文之日,潤色太平,黼藻休烈,則余之所謂繫一時所遇而作,非公之所欲充而不已者也。故公《答曾晦之書》云:「僕長而游太學,為科舉所使,及得一官,又屢為應制代言之文,皆非得已而為者。去歲得罪,杜門於此,閑取篋中書史,臥而讀之,日盡數卷,乃知古人之未嘗為」 文也。惟其無意於為文,而遇事乃言,則其優游舒泰,奮迅豪蕩,蓋無施而不可。昔嘗謂西漢制詔,妙絕於元、成間,而章疏奏對至谷子雲而工極,無以復加矣。迨今思之,則不然,惟高帝立長沙王,令諸吏善遇高爵及省賦舉賢等詔,呂后、孝文《賜匈奴單于書》,楚王信以下上尊號,相國何等議,天子所服。此等數篇,卓然渾成,非司馬相如、王褒輩冥搜巧繪所能至也。公之此書,至論古之人成德為行,隱然出處之大致,亦非有意於其間。又觀所《與趙慶長論文書》,亦曰:「不若清明廖邈之為愈也。」 挺臣欲表出其先大父之文,即二書所言,余又何加焉!

《杜起莘文集》 卷。

殿中侍御史杜莘老起莘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公學術之正,文辭之典,氣節之剛,與王公龜齡大略相似,而公奮起孤遠為尤難。余嘗得公奏疏而讀之,其言五穀藥石也。公卒四十餘年,余守眉陽,又得公他文,閱之嘆曰:『善哉,窮之言,達之行也』!」 今年又得公經論千餘篇,信乎,公之學得於《孟子》者歟!世益降,士之為「文益浮,噫無復斯文也已。」

《西山老文集》二十四卷。

豫章胡直孺少汲撰。紹興中仕至刑部尚書。孫鴻慶《序》略曰:「公少工於詩,語出驚人,魯直一見,擊節嘆賞。他文筆力雄贍,所為賦頌、表、啟、記序、銘贊之屬,蓋數萬言,如行雲流水,自然成文。」

《胡承公集》十卷,《資古紹志集》十卷

晁氏曰:胡世將字承公。中進士科。早受知晁無咎。建炎南渡,嘗直學士院,終於資政殿學士、川陝宣撫使。為文敏贍溫雅,掌書命頗有能聲。喜聚金石刻,效歐公《集古錄》為《資古紹志集》。序云:以成其先人之志,故以「紹志」 目其書。

陳氏曰:文恭公宿之曾孫。以兵部侍郎為川、陝副宣。金人敗盟,繼吳玠之後,經畫守禦,以迄和議再成,分疆未定,死於河池。世將好古博雅,有《資古紹志錄》,效《集古錄》。跋尾亦見集中。諡忠獻。

《邵氏集》二十卷。

晁氏曰:邵溥字澤民。進士第。靖康初,為戶部侍郎。上踐祚,以例貶官。紹興中,復待制,宣撫川陝。師事崇福十二父詩文,早有能聲。

《空青遺文》十卷。

陳氏曰:直寶文閣曾紆公卷撰。紆,布之子,有異材。建中靖國初,布在相位,奉詔為《景靈西宮碑》,紆之筆也。建炎、紹興之際,將漕江、浙,入為司農少卿,知信、衢州以卒。汪彥章志其墓,孫仲益序其文。王銍性之,其婿也。

孫鴻慶序:公文章固守家法,而學詩以母夫人魯國魏氏為師,句法清麗,絕去刀尺,有古詩之風。黃魯直遷宜州,道出零陵,得公《越江書事》二小詩,書團扇上,諸詩人莫能辯也。

先公序略曰:「『『余自誦涪翁扶蔾對蘚』之吟,曲阜把卷臨燈』之句,固已慕用公袞才章之盛。顧前修日遠,自乾淳諸老文字猶多遺落,況過江前後間乎?一日,西泉吳太史為言,此吾鄉空青公也,有集藏於家。余惟空青公子弟起家,文章繼世,潛逃於家君柄用之時,繾綣於諸賢流落之後,未幾滅跡毀廬,相隨入黨。迨」 天地重開,迄能以三朝正論暴白於世,視同時諸貴公子孫所謂繼志述事者,其為人賢不肖何如也。昔石林葉公以「親見揚雄」 羙其詩,以「新樣元和」 評其書,以「三世風流」 頌其文。近世李鴈湖亦謂人惡雋異,俗疵文雅。如空青諸人,雖不偶於一時,而文采爛然,垂後著世,不能掩也。今其遺文如《魯殿》《秦碑》,見者珍惜,自可孤行於南豐、「曲阜」 之後云。

《北山小集》四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俱父祖世科,而俱乃以外祖鄧潤甫蔭入仕。宣和中,賜上舍出身,為南宮舍人。紹興初,入西掖,徐俯為諫大夫,封還詞頭,罷去。後以次對修史,病不能赴而卒。石林葉氏《序略》曰:「余居吳,,始識致道,,見其學問風節卓然,,有不獨見於其文者,即為移書當路,并上其文數十篇,。宰相見」 而驚曰:「今之韓退之也。」 亟召見政事堂。其後二十四年間,卒登侍從,為天子,掌制命,文章擅一時。今觀其文,精確深遠,議論皆本仁義,而經緯錯綜之際,則左丘明、班孟堅之用意也。至於詩章,兼得唐中葉以後名士眾體,晚而在

朝雖不久遇,所建明尤偉。蓋其為人,剛介自信,擇於理者明,所行,寧失之隘,不肯少貶以從物。是以善類皆相與推先,惟恐失之,雖有不樂之者,亦不敢秋毫加疵病。信乎「直道之不終屈也。」

《陵陽集》五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仙井韓駒子蒼撰。自幼能詩,黃太史稱其「超軼絕塵」 ,蘇文定以比儲光羲。遊太學不第。政和初,獻書召試,出身。後入西掖,坐蘇氏鄉黨曲學罷。

《丹陽集》四十二卷,《後集》四十二卷。

陳氏曰:顯謨閣待制江陰葛勝仲魯卿撰。紹聖四年進士。元符三年詞科。洪慶善序其文有所謂「絕郭天信拒朱勔,慚盛章而怒李彥」 者,蓋其平生出處之略也。再知湖州,後遂家焉。

孫鴻慶《序》,略曰:「公中宏詞第一。時天子輯瑞應,蒐講《彌文報禮》,上下四方,以符瑞來告者,不可勝數。大臣表賀,皆出公手。瓌奇英麗,獨步一時,公卿交譽。屢遷擢大司丞,遂躋法從。」

《毘陵集》五十卷。

陳氏曰:參政文清毘陵張守全真撰。一字子同。崇寧進士詞科。紹興執政張魏公在相位,薦秦檜再用,守有力焉。一日,與魏公言:「某誤公聽,今朝夕同班列,得款曲其人,似以曩者一跌為戒,有患失心,宜自劾謝上。」 魏公為作墓誌,著其語。

張章簡「《華陽集》四十卷。」

陳氏曰:參政金壇張綱彥正撰。大觀中,舍法,三中首選,釋褐為承事郎,辟雍正,蓋專於新學者。紹興初,在瑣闥忤張俊,求去,復與秦隙,遂引年。秦亡,乃召用。乾道初,年八十四而終。自號「華陽老人。」 「華陽」 者,茅山也。

《非有齋類稿》五十卷。

陳氏曰:給事中吳興劉一止行簡撰。宣和三年進士。居瑣闥僅百餘日,忤秦檜,罷去。閑居十餘年,以次對致仕。檜死,被召,力辭,進雜學士而終,年八十二,實紹興庚辰。

《竹西集》十卷,《西垣集》五卷。

陳氏曰:兵部侍郎維揚王居正剛中撰。宣和三年進士。紹興初入詞掖。《西垣集》者,制草及繳章也。其篇目,凡繳章皆云「封還詞頭」 ,蓋其子孫編次者之失也。除授則有詞頭,政刑庶事,何詞頭之有?

《張巨山集》三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光化張嵲巨山撰。嵲為司勳郎官。金人再取河南,秦相皇恐,上章引伊尹「善無常主」 及「周任不能者止」 之文以自解,嵲之用也。秦德之,遂擢修注掌制,而其具槁倉卒,誤以伊尹告太甲為告湯,及周任之言為孔子自言。時祕書省寓傳法寺,有書其門曰:「周任為孔聖,太甲作成湯。」 秦疑諸館職為之,多被黜,然嵲亦以答檜「三折肱」 之語,謂其貳於己。無幾亦罷。

《默成居士集》十五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潘良貴子賤撰。一字義榮。剛介之士也。朱侍講序其集,略見其出處大致。

朱子《序略》曰:「公自宣和初為博士,則已不肯托昏富貴之家,而獨嘗論斥大臣蒙蔽之姦。及為館職,又不肯游蔡京父子門;使淮南,又不肯與中官同燕席。靖康召對,因論時宰何栗、唐恪不可用,恐誤國事,以是謫去,不旋踵而言果驗。建炎初,召為右司諫,首論亂臣逆黨當用重典,以正邦法,壯國威,且及當時用事」 者姦邪之狀,大為汪、黃所忌。書奏三日,而左遷以去。紹興入為都司,又忤時相以歸。復為左史,直前奏事,明大公至正之道。服喪還朝,又以廷叱奏事官,而忤旨以去。自是之後,秦檜擅朝,則公遂廢於家而不復起矣。然公平生廉介自持,自少至老,出入三朝,而前後在官不過八百六十餘日。所居僅庇風雨,郭外無尺寸之田。經界法行,獨以丘墓之寄,輸帛數尺而已。其清苦貧約,蓋有人所不堪者,而處之超然,未嘗少屈於檜。其子熹,暴起鼎貴,勢傾內外,亦未嘗與通問也。嘗誦《君子三戒》之言,而深以志得之規,痛自儆飭。至於造次之間,一言一行,凡所以接朋友、教子弟,亦未嘗不以孝弟、忠敬、節儉、正直、防微、謹獨之意為本。其讀書磨鏡之喻,切中學者之病,當世蓋多傳之。而所論汲長孺、蓋寬饒之為人,尤足以見其志之所存也。嗚呼!若公之清明直諒,確然亡慾,其真可謂剛毅而近仁矣。夫以三代之時,聖人之世,而夫子已歎剛者之不可見,況於百世之下,幸有如公者焉,而不得少伸其志以沒。其條奏草稿,有補於時,可為後法者。又以公自焚削而不復存。其平生之言頗可見者,獨有賦詠筆札之餘數十百篇而已。後之君子,蓋將由此以論公之事,其可使之沒沒無傳而遂已乎?

《筠溪集》二十四卷。

陳氏曰:戶部侍郎連江李彌遠似之撰。大觀三年,上舍第一。知冀州,能抗金賊,攝江東帥,與忠定平周德之亂。晚為從官,沮和議,坐廢而終。

《鄱陽集》十卷。

陳氏曰:徽猷閣直學士鄱陽洪皓光弼撰。皓奉使金,守節不屈。既歸,為秦所忌,謫英州。死之日,與秦適相先後。三子登詞科,俱顯貴。

《東窗集》四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鄱陽張廣彥實撰。與呂居仁為詩友。其在西掖,當紹興十一年。

《雲溪集略》八卷。

陳氏曰:汝陰王銍性之撰。國初《周易》博士昭素之後也。其父萃樂道嘗從歐陽學,銍為曾紆婿,嘗撰《七朝國史》。紹興初,常同子正薦之,詔視秩史官,給札奏御。會秦氏柄國,中止書,竟不傳。其子明清,著《揮麈錄》。

《竹軒雜著》十五卷。

陳氏曰:太常少卿永嘉林季仲懿成撰。以趙元鎮薦入朝,奏疏沮和議,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

《北山集》三十卷。

陳氏曰:端明殿學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紹興二年亞魁。受知秦相,使川、陝,後忤意,貶死封州。

《澹庵集》七十八卷。

陳氏曰:端明殿學士忠簡廬陵胡銓邦衡撰。建炎甲科第五人。既上書乞斬秦檜,謫嶺海,秦死得歸。孝宗即位,始復官召用,又以沮「再和」 之議,得罪去。乾道中,入為丞郎,亦不容於時。奉祠,至淳熙七年乃終,七十九。

平園周氏跋曰:「胡忠簡公詩有不可及者三:用事博而精,下語豪而華,一也;士子投獻,必用韻酬答,雖百韻亦然,愈多而愈工,二也;此篇《和王君行簡》時年七十五,長歌小楷,與四五十人無異,三也。誠齋序先生之文,肖其為人,議論閎以挺,其記序古以馴,其代言典而嚴,其書事約而悉。其為詩,蓋自詆斥時宰,誕置」 嶺海,愁狖酸骨,饑蛟血牙,風呻雨喟,濤譎波詭,有非人間世之所堪耐者。不介於心而反昌其詩。視李、杜《夜郎》、「夔子」 之音,蓋加恢奇云。至於騷詞,「涵茫嶄崒,鉥劌刻屈,抉天之幽,洩神之奧,瘦癯而不瘁,恫愀而不懟」 ,自宋玉而下不論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