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十二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十二卷目錄

 宗廟祀典部彙考六

  唐二元宗開元四則 天寶八則 肅宗至德一則 乾元一則 代宗廣德一則 大

  曆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五則 順宗永貞一則

禮儀典第二百十二卷

宗廟祀典部彙考六[编辑]

唐二[编辑]

元宗開元二十年開元禮成定宗廟祫禘之制[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開元十四年,通 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乃 詔集賢院撰述,歷年未就。蕭嵩奏起居舍人王仲丘 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天子親祠者, 三歲一祫,五歲一禘,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臘,享於太 廟。

按《舊唐書禮儀志》:「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 卷,名曰《大唐開元禮》。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 按《開元禮》:皇帝時享於太廟,將享,有司卜日如常儀。 皇帝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於太極殿,服通天 冠、絳紗袍、結佩,並如圜丘儀。應享官齋,具序例儀。

祫禘儀同

陳設:「前享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於廟東門之外道 北,南向。尚舍奉御鋪御座。守宮設文武侍臣次於大 次之後,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設諸享官次於 齋坊之內。」

攝事,右校清掃內外守宮,設享官公卿以下次於齋坊。

九廟子孫於齋坊內近南,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 於齋坊之南,東方、南方朝集使又於其南,東方、南方 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介公、酅 公於廟西門之外近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公、酅公 之南,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南,西方、北方蕃客 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北上。

其褒聖侯於文官三品之下,諸州使人分方各於朝集使之後,攝事無大次。及九廟子孫以下至此儀。

前享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廟庭,如圜丘儀。右 校清掃內外。

所異者,「樹路鼓,及設歌鐘歌磬於廟堂上前楹間。」

前享一日,奉禮設御位於廟東陛東南,西向。

「攝事御位」 ,下放此。

設享官公卿位於東門之內道南,執事者位於其後, 每等異位,重行西向,以北為上。

攝則公卿位於道北,執事位於道南。

設御史位於廟堂之下,一位於西南,東向;一位於東 南,西向。令史各陪其後。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 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協律郎位於廟堂之上,前 楹之間,近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北向。設 從享之官位,九廟子孫於享官公卿之南,昭穆異位, 雖有貴者以齒。文官九品以上位於子孫之南,東方、 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 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位於西門之內 道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公、酅公之南少西,西方、北 方朝集使於武官之南,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每 等異位,重行,東面北上。

其褒聖侯於文官三品之下。諸州使人分方各位於朝集使之後。

設門外位。享官公卿以下皆於東門之外道南,每等 異位,重行北面西上;子孫之位於享官公卿之東,少 南;文官九品以上於子孫之東,東方、南方朝集使於 文官之東,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東,每等異位,重行 北面西上。設介公、酅公位於西門之外道南,武官九 品以上于介公、酅公之西,少南,西方、北方朝集使於 武官之西,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西。俱每等異位,重 行,北面東上。

其褒聖侯於文官三品之下,「諸州使人分方位於朝集使之後攝」 無九廟子孫以下至此儀。

設牲牓於東門之外,當門西向,以南為上。設廩犧令 位於牲西南,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太祝位於牲東, 各當牲後,祝史各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 於牲前近北,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設 樽彝之位於廟堂上前楹間,各於室戶之左,北向。春 夏每室雞彝一、鳥彝一,犧樽二,象樽二,山罍二。秋冬 每室斝彝一,黃彝一,著樽二,壺樽二,山罍二,皆加勺、 冪,皆西上,各有坫焉。

祫享設尊彝於廟堂上下。每座斝彝一、黃彝一、犧樽二、象樽二、著樽二、山罍二,在堂上,皆於神座之。

左獻祖、太祖、高祖、高宗樽、彝在前楹間,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樽、彝在戶外南向。其壺樽二,太樽二,山罍四,在堂下階間,北向,西上。禘享則雞彝、鳥彝。餘同祫享。

設簋鈃籩豆之位於廟堂上,俱東側階之北,每座四 簋居前,四簠次之。次以六㽅,次以六鈃,籩豆為後,每 座異之。皆以南為上,屈陳而下。

「祫禘攝事」 ,簠簋、㽅鈃,與正數,半之。

設御洗於東陛東南,亞獻之洗又於東南,俱北向。罍 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珪、瓚、巾、爵。執樽罍 篚冪者各位於樽罍篚冪之後。

祫禘儀。「享日未明五刻,太廟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於戶外。自西序以東,皇八代祖獻祖宣帝,皇六代祖太祖景皇帝,皇高祖高祖神堯皇帝,皇祖高宗天皇大帝,座皆北廂,南向。皇七代祖懿祖光皇帝,五代祖元皇帝,皇曾祖太宗文武聖皇帝,皇伯考中宗孝和皇帝,皇考睿宗大聖真皇帝,座於南廂,北向。每座皆」 設黼扆,莞席紛純,藻席畫純,次席黻純,左右几

省牲器。省牲之日,「午後十刻,廟所禁斷行人,太廟令 整拂神幄,祝史各取毛血,每座共實一豆,祝史又洗 肝於鬱鬯,又取膟膋,共實一豆,俱置饌所。」餘並如圓 丘儀。

膟膋腸間脂祫禘,祝史洗肝於鬱鬯。

鑾駕出宮前三日,本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守宮設 從享官五品以上次於承天門東西朝堂,如常儀。前 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殿庭如常儀。駕出,懸而 不作。享日未明七刻,搥一鼓為一嚴,侍中奏「開宮殿 門及城門。」餘並與圓丘儀同,唯祭官稱享為異耳。

三嚴時節,前一日侍中奏裁

晨祼享日未明四刻,諸享官各服其服,太廟令、良醞 令各帥其屬入實樽罍。

雞彝、斝彝及犧樽、象樽、著樽、壺樽之上樽,皆實以明水,山罍之上樽實以元酒。鳥彝、黃彝實以鬱鬯,犧樽、著樽實以醴齊,象樽、壺樽實以盎齊,山罍實以清酒。祫禘之樽,斝彝及五齊上樽,皆實明水,山罍上樽實以元酒,黃彝實以鬱鬯,犧樽實以沈齊,象樽實以醴齊,著樽實以盎齊,壺樽實以醍齊,太樽實以沈齊,山「罍實以清酒。」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未明三刻,奉禮帥 贊引引御史博士、太廟令史、太祝、宮闈令及令史、祝 史與執樽罍篚冪者,入自東門,當階間重行,北面西 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 執樽罍篚冪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諸太祝詣東陛 升堂行掃除於上,令史、祝史行掃除於下,訖,引就位。

《祫禘》。又《太廟令》帥其屬陳瑞物於廟庭大階之西,上瑞為前,中下相次,及伐國所得寶器,上次先後亦然,俱藉以席。攝事不陳瑞物寶器。

未明二刻,贊引「引太廟令、太祝、宮闈令詣東陛,升堂, 詣獻祖室,入開埳室,太祝、宮闈令奉出神主置於座。」

祫禘,則未明二刻陳腰輿於東陛之東,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立定,贊引引太廟令、太祝、宮闈令帥內外執事者,以腰輿自東陛升詣獻祖室。入開埳室,太祝、宮闈令奉出神主各置於輿。出詣座前,奉神主置於座訖,以次奉出。懿祖以下如獻祖儀。

訖,引太廟令以下次奉出懿祖,次奉出太祖,次奉出 代祖,次奉出高祖,次奉出太宗,次奉出高宗,次奉出 中宗,次奉出睿宗。神主置於座,如獻祖之儀。訖,引太 廟令以下降還本位。

皇祖妣以下神主、皆宮闈令奉出、俱並而處右攝事。贊引各引享官俱就門外位。無駕將至、下至從享官位儀。

駕將至,謁者、贊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九廟子孫 從享群官、諸方客使先至者,俱就門外位。駕至大次 門外,迴輅南向。將畢,降立於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 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 輅乘輿之大次,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太廟令以祝 版奉御署訖,近臣奉出,太廟令受,各奠於坫。通事舍 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從享之官,皆就門外位。太樂令 帥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內,武舞立於懸 南道西。其升堂座者,皆脫屨於下,降納如常。謁者引 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司空再拜訖,謁者引 司空詣東陛升堂,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 復位。初司空行樂懸,通事舍人、謁者、贊引「各引享官 及九廟子孫從享群官、諸方客使,次入就位。」

攝事無九廟子孫以下至皇帝再拜儀,但享官再拜。

皇帝停大次半刻頃,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 門外,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次,華蓋侍衛 如常儀,侍中負寶陪從如式。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 引皇帝。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至廟門外,殿中監進鎮圭,皇帝執鎮圭,華蓋仗衛停於門外,近侍者 從入如常。皇帝至版位,西向立。每立定,太常卿與博 士退立於左。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 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

攝事,謁者進太尉之左,白:「請行事。」 凡攝事,皆太尉初獻。

協律郎跪,俛伏,舉麾。

凡取物,皆跪,俛伏而取,以興。

鼓柷,奏《永和之樂》,乃以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 徵,應鍾為羽,作文舞之舞樂。舞九成,黃鍾三奏,大呂、 太簇、應鍾各再奏,偃麾,戞敔,樂止。

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戞敔而後止。

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 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太和 之樂》作,皇帝至罍洗,樂止。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又侍 中跪取盤,興,承水。皇帝搢鎮圭。皇帝盥手。黃門侍郎 跪取巾於篚,興,進,皇帝帨手訖,黃門侍郎受巾,跪奠 於篚。黃門侍郎又取瓚於篚,興,進,皇帝受瓚。侍中酌 罍水,又侍中奉盤,皇帝拭瓚訖,侍中奠盤匜,黃門侍 郎受巾奠於篚,皆如常。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升 自阼階,樂止。侍中、中書令以下及左右侍衛量人從 升,以下皆如之。

攝事皆太尉升陛,盥洗,酌獻。

太常卿引皇帝詣獻祖樽彝所,執樽者舉羃,侍中贊 酌鬱鬯訖,登歌作《肅和》之樂,以圜鐘之均。太常卿引 皇帝入詣獻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俛伏, 興。太常卿引皇帝出戶,北向再拜訖。

「祫禘少退」 、攝事同。

太常卿引皇帝次祼懿祖,次祼太祖,次祼代祖,次祼 高祖,次祼太宗,次祼高宗,次祼中宗,次祼睿宗,並如 上儀。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阼階, 還版位,西向立,樂止。初群官拜訖,祝史各奉毛血及 肝膋之豆於東門外。齋郎奉爐炭蕭稷黍各立於肝 膋之後。於《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膋,與奉爐炭蕭稷 黍者以次入自正門,升自太階,諸太祝各迎取毛血 肝膋於階上,俱入奠於神座前。「祝史退立於樽所。齋 郎奉爐炭皆置於室戶外之左,其蕭稷黍各置於爐 炭下,降自阼階以出。」諸太祝俱取肝出戶,燔於爐炭, 還樽所。 《饋食》。皇帝既升祼,太官令出,帥進饋者奉 饌陳於東門之外,重行西向,以南為上。謁者引司徒 出詣饌所,司徒奉獻祖之俎,皇帝既至位,樂止。太官 令引饌入自正門。俎初入門,《雍和之樂》作以無射之 均。

自後接神之樂,堂下皆奏《無射》:

饌至太階,樂止。祝史俱進,徹血毛之豆,降自阼階以 出。饌升,諸太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前。設訖,謁者 引司徒以下降自阼階,復位。諸太祝各取蕭、稷黍濡 於脂,燔於爐炭,還樽所。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樂作, 皇帝至罍洗,樂止。皇帝盥手洗爵,侍中、黃門侍郎贊 洗,如晨祼之儀。訖,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升自阼 階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獻祖樽彝所,執樽者舉 幂,侍郎贊酌醴齊訖,《光大之舞》作。太常卿引皇帝入 詣獻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東,俛伏,興。太常又引 皇帝出,取爵於坫,酌醴齊訖,太常卿又引入詣神座 前,北面跪奠爵,少西,興。太常卿引皇帝出戶,北面立, 樂止。

祫享樂,終八節止,諸座皆然。

太祝持版進於室戶外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曰:「維某 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諱敢昭告 於獻祖宣皇帝、祖妣宣莊皇后張氏。」

《攝事》云:「謹遣太尉封臣名下放此。」

「氣序流邁,時惟孟春,永懷罔極,伏增遠感。謹以一元 太武、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恭修 時享,以申追慕,尚享。」讀訖,興,皇帝再拜訖,又再拜。初 讀祝文訖,樂作,太祝入奠版於神座,出還樽所。皇帝 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懿祖樽彝所,執樽者舉 羃。

「攝事,太尉詣樽彝所,取爵於坫」 ,執樽者舉羃,太尉酌醴齊。他放此。

侍中取爵於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醴齊訖,《長發》 之舞作。太常卿引皇帝入詣懿祖神座前,北向跪奠 爵少東,俛伏,興。太常卿又引皇帝出,取爵於坫,酌醴 齊訖,太常卿引皇帝入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西, 興。太常卿引皇帝出戶,北向立,樂止。太祝持祝版進 於戶之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 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諱,敢昭告於懿祖光皇帝、祖 妣光懿皇后賈氏。」讀祝文訖,奠版於神座,出還樽所。 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太祖樽彝所,如上 儀,《大政》之舞,作祝文曰:「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諱敢昭告於太祖景皇帝、祖妣景烈皇后梁氏。」餘如上 儀。次代祖《大成之舞》,作祝文曰:「孝曾孫開元神武皇 帝諱敢昭告於代祖元皇帝、祖妣元貞皇后獨孤氏。」 獻訖,太常卿引皇帝詣樽彝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 卿引皇帝詣高祖樽彝所,如上儀。《大明之舞》,作祝文 曰:「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諱敢昭告於皇高祖神 堯皇帝、祖妣太穆皇后竇氏」訖。次太常卿引皇帝詣 太宗樽彝所,如上儀。《崇德之舞》作祝文曰:「孝曾孫開 元神武皇帝臣諱敢昭告於皇曾祖太宗文武聖皇 帝、皇曾祖妣文德聖皇后長孫氏」訖,次太常卿引皇 帝詣高宗樽彝所,如上儀。《鈞天之舞》作祝文曰:「孝孫 開元神武皇帝臣諱敢昭告於皇祖考高宗天皇大 帝、皇祖妣大聖天后武氏」訖,次太常卿引皇帝詣中 宗樽彝所,如上儀,《文和之舞》作祝文曰:「孝娃開元神 武皇帝臣諱,敢昭告於皇伯考中宗孝和皇帝、和思 皇后趙氏」訖,次太常卿引皇帝詣睿宗樽彝所,如上 儀,《景雲之舞》作祝文曰:「孝子開元神武皇帝臣諱,敢 昭告於皇考睿宗大聖真皇帝,皇妣昭成皇后竇氏」 訖,興。皇帝再拜訖,又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人 奠版於神座,出還樽所,皇帝拜訖,曲終樂止。太常卿 引皇帝詣東序,西向立,《壽和之樂》作,皇帝獻將訖,謁 者引司徒詣東階,升立於楹間,北面東上。皇帝獻訖, 諸太祝各以爵酌上樽,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 授侍中,侍中受,北向進,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 奠爵,俛伏,興。諸太祝各帥齋郎持俎進。太祝減神座 前三牲胙肉,各取前腳第二骨加於俎。又以籩豆取 稷黍還樽所。以胙肉各置一俎上,以飯共置一籩,以 飯授司徒,司徒奉進,皇帝受以授左右。太祝又以胙 肉授司徒,司徒受俎,以次進,皇帝每受以授左右謁 者,引司徒降復位。皇帝跪取爵,遂飲卒爵。侍中進受 虛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復於坫,皇帝俛伏,興,再拜, 樂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阼階,還版位,西 向立,樂止。文舞出,鼓柷,作《舒和之樂》,出訖,戞敔,樂止。 武舞入,鼓柷,作《舒和之樂》,立定,戞敔,樂止。初皇帝將 復位,謁者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訖,謁者引太尉 升自阼階。

「攝事,則太尉將復位,謁者引太常卿」 ,下放此。

「詣獻祖樽彝所」,執樽者舉羃,太尉酌盎齊。武舞作,謁 者引太尉入詣獻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東,興。謁 者引太尉出戶,北向再拜。謁者又引太尉取爵於坫, 酌盎齊訖,謁者引入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西訖, 興。謁者引太尉出戶,北向再拜,謁者引太尉次詣懿 祖樽彝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羃,太尉酌盎齊。謁者 引太尉入詣懿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東,興,謁者 引太尉出戶,北向再拜。謁者又引太尉取爵於坫,酌 盎齊訖,謁者引入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少西訖,興。 謁者引太尉出戶,北向再拜訖,謁者引太尉次獻太 祖、次獻代宗、次獻高祖、次獻太宗、次獻高宗、次獻中 宗、次獻睿宗,並如上儀。訖,謁者引太尉詣東序,西向 立。諸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 進太尉之左,北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 爵。太祝進受虛爵,復於坫。太尉興,再拜,謁者引太尉 降復位。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

攝事同

詣罍洗,盥洗,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訖,引光祿 卿降復位。武舞止,登歌作《雍和之樂》,諸太祝各入室, 徹豆,還樽所。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登歌止,奉 禮曰:「賜胙。」贊者唱:「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 者不拜,《永和之樂》作。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 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 止。太常卿前奏:「禮畢。」太常卿引皇帝還大次,樂作,皇 帝出門,樂止。殿中監受鎮圭,華蓋侍衛如常儀。通事 舍人、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及九廟子孫從享群官、諸 方客使以次出。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 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工人、 二舞以次出。太廟令與太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 其祝版燔於齋坊。

開元二十一年,祔肅明皇后主於睿宗室。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陳貞節傳》:貞節遷太常 博士,元宗奉昭成皇后祔睿宗室,又欲肅明皇后并 升焉。貞節奏言:「廟必有配,一帝一后,禮之正也。昭成 皇后有太姒之德,宜升配睿宗。肅明皇后既非子貴, 宜在別廟。」周人奏夷則,歌小呂,以享先妣。先妣,姜嫄 也。以生后稷,故特立廟曰閟宮。晉簡文帝鄭宣皇后 不配食,築宮於外,以歲時致享。肅明請準周姜嫄、晉 宣后納主別廟,時享如儀。於是留主儀坤廟,詔隸太 廟,毋置官屬。

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一年,元宗又特令遷肅 明皇后神主祔於睿宗之室,仍以舊儀坤廟為肅明 觀。」

開元二十三年,議加宗廟籩豆,張均、韋述奏止之,仍詔「四時薦新果。」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韋縚傳》:開元時,縚遷太 常。唐興,禮文雖具,然制度時時繆缺不倫。至顯慶中, 許敬宗建言:「籩豆以多為貴,宗廟乃踰於天。請大祀 十二,中祀十,小祀八。大祀、中祀,簠、簋、㽅俎皆一,小祀 無㽅。」詔可。二十三年,赦令,以籩豆之薦未能備物,宜 詔禮官學士共議以聞。縚請宗廟籩豆皆加十二。又 言「郊奠爵容止一合,容小則陋,宜增大之。」兵部侍郎 張均、職方郎中韋述議曰:「《禮》,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苟 可薦者,莫不咸在。聖人知孝子之情深,而物類無限, 故為之節,使物有品,器有數,貴賤差降,不得相越。周 制,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 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而以四」籩四豆供祭 祀,此祀與賓客豐省不得同舊矣。且嗜好燕私之饌, 與時而遷,故聖人一約以禮,雖平生所嗜非禮則不 薦,所惡是禮則不去。屈建命,去祥祭之芰,曰:「祭典有 之,不羞珍異,不陳庶侈。」此則禮外之食,前古不薦。今 欲以甘旨肥濃皆充於祭,苟踰舊制,其何極焉?雖籩 豆有加,不能備也。若曰「以今之珍,生所嗜愛,求神無 方,是簠簋可去,而盤盂桮案當御矣;《韶》《濩》可抵,而箜 篌笙笛應奏矣。且自漢以來,陵有寢宮,歲時朔望,薦 以常饌,固可盡孝子之心;至宗廟法享,不可變古從 俗。有司所承,一升爵,五升《散禮》,凡宗廟貴者以爵,賤 者以散,此貴小賤大,以示節儉,請如故。」太子賓客崔 沔曰:「古者有所飲食,必先嚴獻,未火化則有毛血之 薦,未麴糵則有元酒之奠。至後王作酒醴,用犧牲,故 有三牲、八簋、五齊、九獻。然神尚元,可存而不可測也; 祭主敬,可備而不可廢也。蓋薦貴新,味不尚褻,雖曰 備物,猶有節制存焉。鉶俎籩豆,簠簋樽罍,周人時饌 也,其用通於燕享賓客。周公乃與毛血元酒」共薦。晉 中郎盧諶家祭,皆晉日食,則當時之食,不可闕於祀 已。唐家清廟時享,禮饌備進,周法也;園寢上食,時膳 具陳,漢法也;職方助祭,致遠物也;有新必薦,順時令 也。苑囿躬稼所入,蒐田親發所中,皆因宜以薦。薦而 後食,則濃腴鮮美盡在矣。又敕有司著於《令》,不必加 籩豆之數也。大凡祭器,視物「所宜。故太羹,古饌也;盛 以㽅㽅,古器也;和羹,時饌也;盛以鉶鉶,時器也。有古 器而用時器者,則毛血於盤,元酒於尊,未有進時饌 用古器者,古質而今文,有所不稱也。雖加籩豆十二, 未足盡天下之美,而措諸廟,徒以近侈而見訾詆。臣 聞墨家者流,出於清廟,是廟貴儉,不尚奢也。禮部員 外郎楊仲昌」、戶部郎中陽伯成、左衛兵曹參軍劉袟 等請如舊禮便。宰相白奏,元宗曰:「朕承祖宗休德,享 祀粢盛,實貴豐潔。有如不應於法,亦不敢用。」乃詔太 常擇品味可增者稍加焉。縚又請室加籩、豆各六,每 四時以新果珍饔實之。制可。

按《開元禮》,薦新之日,太廟令帥齋郎灑掃廟之內外, 太官先饌所薦之物於神廚,謁者引太常卿入立於 門東之內道,北向。謁者贊引稱「再拜。」太常卿再拜。進 饌者奉饌入自正門,升自太階,各詣於神座前訖,降 自東階以出。謁者引太常卿升自東階,詣獻祖室戶 前,盥洗酌獻訖,再拜,又再拜訖,謁者引太常卿復位。 謁者贊「拜訖」,引出。

開元二十七年,議定「禘祫禮。」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睿宗崩,開元六 年,喪畢而祫,明年而禘。自是之後,禘祫各自以年,不 相通數,凡七祫、五禘。」至二十七年,禘祫並在一歲。有 司覺其非,乃議以為一禘一祫,五年再殷,宜通數。而 禘後置祫,歲數遠近,二說不同。鄭元用、高堂隆先三 而後二,徐邈先二後三,而邈以謂「二禘相去為月六 十,中分三十置一祫焉。」此最為得。遂用其說。由是一 禘一祫,在五年之間,合於再殷之義,而置祫先後則 不同焉。 按《韋縚傳》,開元時遷太常。高宗上元三年 將祫享,議者以《禮緯》三年祫,五年禘。《公羊家》五年再 殷祭。二家舛互,諸儒莫能決。太學博士史元議曰:「《春 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薨,文公之二年『八月丁卯 大享』。」《公羊》曰:「祫也。」則三年喪畢,新君之二年當祫,明 年當禘群廟。又宣公八年禘,僖公、宣公八年皆有禘, 則後禘距前禘五年,此則新君之二年祫,三年禘,爾 後五年再殷祭,則六年當祫,八年禘。昭公十年齊歸 薨,十三年喪畢當祫,為平丘之會。冬公如晉,至十四 年祫,十五年禘,傳曰「有事於武宮」是也。至十八年祫, 二十年禘,二十三年祫,二十五年禘,昭公二十五年, 「有事於襄宮」是也。則禘後三年而祫,又二年而禘,合 於禮,議遂定。後睿宗喪畢,祫於廟,至開元二十七年, 禘祭五,祫祭七。是歲縚奏:四月嘗已禘,孟冬又祫。《祀 禮叢數》「請以夏禘為大祭之源。」自是相循五年再祭 矣。

按杜佑《通典》:開元六年秋,睿宗皇帝喪畢,祫享於太 廟。自後相承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各自計年,不相通 數。至二十七年,凡經五禘七祫。其年夏禘訖,冬又當祫。太常議曰:「禘祫二禮,俱為殷祭。祫謂合食祖廟,禘 謂諦序尊卑,申先君逮下之慈,成群嗣奉親之孝。事 異常,享有時行之,而祭不欲數,數則黷,亦不欲疏,疏」 則怠。故王者法諸天道,制祀典焉。烝嘗象時,禘祫如 閏,天道大成,宗廟法之,再為殷祭者也。謹按《禮記·王 制》鄭元注《周官·宗伯》並云:「國君嗣位,三年喪畢,祫於 太祖,明年禘於群廟。」自爾以後,五年再殷,一祫一禘。 漢帝故事,貞觀以後,並用此禮,以為三年一閏,天道 大備故也。此則五年再殷,通計其數。「一禘一祫,迭相 乘矣。今太廟禘祫,各自數年兩岐,俱不通計。或比年 頻合,或同歲再序,或一禘之後,併為再祫,或五年之 內,驟有三殷。法天象閏之期,既違其度;五歲再殷之 祭,數又不同,求之《禮》文,頗為乖失。夫以法天之度,既 有指歸;稽古之禮,若茲昭著。禘祫二祭,通計明矣。今 請以開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 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景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 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 復始。」又禘祫之說,非唯一家,「五歲再殷之文,既相師 矣。法天象閏之理,大抵亦同。而禘後置祫,或近或遠, 盈縮之數,有二法焉。鄭元、高堂生則先三而後二,徐 邈之議,則先二而後三。」謹按鄭氏所序先三之法,約 三祫、五禘之文,以為甲年既禘,丁年當祫,己年又禘, 壬年又祫,甲年又禘,丁年又祫,周而復始。以此相承, 祫後去禘十有八月而近,禘後去祫四十二月而遙, 分析不均,粗於算矣。假如攻乎異端,置祫於秋,則三 十九月為前,二十一月為後,雖小有愈,其間尚偏。竊 據本文,皆云象閏,二閏相去,則平分矣。兩殷之序,何 不等耶?且又「分三等」之言,本舉全數,三周有半,實整 三年。於此置祫,不違文矣,何必拘滯三正乎?蓋千慮 一失,通儒之蔽也。徐氏之議有異,於是研覆周審,最 為憑准。以二禘相去,為月六十,中分三十,置一祫焉。 若甲年既禘,丙年冬祫,己年夏,禘辛年「冬祫。有象閏 法,毫釐不偏。三年一祫之禮,既無乖越;五歲再殷之 制,疏數又均。校之諸儒,義實長矣。今請依據,以定二 殷,先推祭月,周而復始。」時皆以其議為允。

天寶三載詔兩京太廟各別擇吉日告享[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天寶三載詔: 「頃四時有事於太廟,兩京同日告享。雖卜吉辰,俱遵 上日,而義深如在,禮或有乖。自今以後,西京宜各別 擇吉日告享。」

天寶五載,詔「享太廟,加常食一牙盤。」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天寶五載詔: 「祭神如在,傳諸古訓,以多為貴,著自《禮經》。膟膋之儀, 蓋昔賢之尚質;甘旨之品,亦孝子之盡誠。既切因心, 方資慶禮。其以後享太廟,每室加常食一牙盤,仍令 所司,務盡豐潔。」

天寶六載,有事於太廟。詔「諸太子同一廟,并各室加 配享功臣。」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六載正月丁亥,享於太廟。 按《舊唐書禮儀志》,天寶六載正月,詔京城章懷節愍 惠文宣太子與隱太子、懿德太子同為一廟,呼為七 太子廟,以便於祀享。太廟配享功臣,高祖室加裴寂、 劉文靜,太宗室加長孫無忌、李靖、杜如晦,宣宗室加 褚遂良、高季輔、劉仁軌,中宗室加狄仁傑、魏元忠、王 同皎等十一人大祭祀,騂犢減數。

天寶八載,謁太清宮,增祖宗帝后諡。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謁太清宮, 加上元元皇帝號曰聖祖大道元元皇帝,增祖宗帝 后諡。」

按杜佑《通典》,天寶八載閏六月五日敕文:「禘祫之禮, 以存序位,質文之變,蓋取隨時。國家系本仙宗,業承 聖祖,重熙累盛,既錫無疆之休;合享登神,思弘不易 之典。自今以後,每禘祫並於太清宮聖祖前設位序 正,上以明陟配之禮,欽若元象;下以盡虔恭之誠,無 違至道。比來每緣禘祫,則時享暫停,事雖適於從宜, 禮或虧於必備。以後每緣禘祫,其常享無廢。享以素 饌,《三焚香》以代三獻。」

天寶九載,制稱「宗廟告享,勿循舊制。」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天寶九 載十一月制「承前宗廟皆稱告享。自今已後,每親告 獻太清、太微宮改為朝獻」,有司行事為薦獻。親告享 宗廟改為朝享,有司行事為薦享。諸事告宗廟並改 為「表。」

天寶十載正月壬辰朝獻於太清宮癸巳朝享於太 廟。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十一載制。朔望造食薦太廟。每室一牙盤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天寶十 一載閏三月制。自今已後。每月朔望日。宜令尚食造 食薦太廟。每室一牙盤。內官享薦。仍五日一開室門 灑掃天寶十三載二月癸酉。朝享於太廟。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肅宗至德二年作九廟神主[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年九月「癸卯,復京師,至自 靈武,饗於太廟,哭三日。」十一月庚子,作九廟神主,告 享於長樂殿 按《禮樂志》:「安祿山之亂,宗廟為賊所 焚。肅宗復京師,設次光順門外,向廟而哭,輟朝三日。」

按《嚴郢傳》:「郢補太常協律郎,守東都太廟。祿山亂。」

郢取神主,祕於家。至德初,定洛陽,有司得以奉迎還 廟。擢大理司直。

乾元元年四月辛亥祔神主於太廟甲寅朝享於太廟[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云云。

代宗廣德二年二月甲戌朝享於太廟[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云云。 按《禮樂志》:「寶應二年,祧獻 祖、懿祖,祔元宗、肅宗。自是之後,常為九室矣。禮禘祫 太祖位於西而東向,其子孫列為昭穆,昭南向而穆 北向,雖已毀廟之主皆出,而序於昭穆。殷周之興,太 祖世遠,而群廟之主皆出其後,故其禮易明。漢魏以 來,其興也暴。又其上世徽,故創國之君為太祖,而世 近」,毀廟之主皆在太祖之上,於是禘祫不得如古。而 漢、魏之制,太祖而上,毀廟之主皆不合食。唐興,以景 皇帝為太祖,而世近在三昭三穆之內,禘祫虛東向 之位,而太祖與群廟列於昭穆。代宗即位,祔元宗、肅 宗,遷獻祖、懿祖於夾室,於是太祖居第一室,禘祫得 正其位而東向,而獻、懿不合食。

大曆十四年遷元皇帝於夾室祔代宗於太廟[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代宗崩,禮儀使 顏真卿議太祖、高祖、太宗皆不毀,而代祖元皇帝當 遷。」於是遷元皇帝而祔代宗。

按《舊唐書禮儀志》:大曆十四年,代宗神主將祔。禮儀 使顏真卿奏議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 之廟而七』。又《禮器》云:『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又伊 尹曰:『七代之廟,可以觀德』。此經典之明證也。七廟之 外,則曰:『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故歷代儒者,制迭毀之 禮,皆親盡宜毀。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之祖;高祖神 「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於天, 始封於唐,元本皆在不毀之典。代祖元皇帝地非開 統,親在七廟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 禮合祧遷。」或議者以祖宗之名,難於迭毀。昔漢朝近 古,不敢以私滅公,故前漢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 至後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光武已下,皆 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違也。安帝信讒,害大臣,廢 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後自建武以來無毀者,因以 陵號稱宗。至桓帝失德,尚有宗號。故初平中,左中郎 蔡邕以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為宗。餘 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毀之。是知祖有功,宗有德,存 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蓋三代立禮之本也。自東漢 已來,則此道衰矣。魏明帝自稱烈祖,論者以為逆自 稱祖宗。故近代此名,悉為廟號,未有子孫踐祚而不 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則不得獨據兩字,而為不合 祧遷之證。假令傳祚百代,豈可上崇百代以為孝乎? 請依三昭三穆之義,永為《通典》。

德宗建中二年議祫享遷廟神主及昭穆位次[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建中二年九 月,太常博士陳京上疏言,「今年十月,祫享太廟,并合 享遷廟獻祖、懿祖二神主。春秋之義,毀廟之主,陳於 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則太祖之位在 西而東向,其下子孫,昭穆相對,南北為別,無毀廟遷 主不享之文。」徵是禮也,自於周室,而國朝祀典,當與 周「異。周以后稷配天,太廟為始封之祖,而下乃立廟。 廟毀,主當遷者,皆在太祖之後。禘祫之時,無先於太 祖者,故太祖東向之位,全其尊而不疑。然今年十月 祫享太廟,伏請據魏、晉舊事為比,則構築別廟。東晉 以征西等四府君為別廟,至禘祫之時,則於太廟正 太祖之位,以申其尊。別廟登高,皇太皇、征西等四府 君,以序其親。伏以國家若用此義,則宜別為獻祖、懿 祖立廟,禘祫祭之,以重其親,則太祖於太廟遂居東 向以全尊。伏以德明、聖興二皇帝曩既立廟,至禘祫 之時,常用享禮。今別廟之制,便就興聖廟藏祔為宜。」 敕下尚書省,集百僚議。禮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議 曰:「伏以太祖景皇帝以受命始封之功,處百代不遷 之廟,配天崇享,是極尊嚴。且至禘祫之時,暫居昭穆 之位,屈己申孝,敬奉祖宗,緣齒族之禮,廣尊先之道, 此實太祖明神烝烝之本意,亦所以化被天下,率循 孝悌。請依晉蔡謨等議,奉獻祖神主居東面之位,自 懿祖、太祖洎諸祖宗,遵左昭右穆之列。」

按《冊府元龜》,「建中二年二月,復肅宗神座於寢宮。先 是,寶應二年,西戎犯京師,焚建陵之寢室,至是始創 復焉。十月癸卯,祫饗太廟,始奉獻祖神主出行祫禮。」 初,寶應二年,元宗、肅宗神主祔廟,始遷獻祖、懿祖神主於西夾室。是時禮儀使于休烈以國喪畢,將行祫 享,以太祖既位當東向,獻祖、懿祖屬尊於太祖,若同 祫享,即太祖不得居正位。於是永閟二神主於西夾 室。至是有司亦以國喪既畢,當行祫禮。於是太常博 士陳京建議,請准魏、晉以來祫禮,奉二主出同祫享, 與太祖並列昭穆,而虛東向之位。又云:若以二祖同 享,謂太祖失尊位,即請奉二祖神主於德明皇帝廟 祫享。詔下尚書省雜議。禮儀使顏真卿請依蔡謨等 議,「至祫享之日,奉獻祖神主居東面之位,自懿祖、太 祖洎諸祖宗,遵左昭右穆之列。」時宰臣百寮並同真 卿之議,奏留中不出。將及祫享,真卿又奏「請從蔡謨 議為定。」從之。

貞元七年議獻懿親盡廟遷太祖東向位[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陳京傳》:「貞元七年,太常 卿裴郁上言:商周以來,𥜽稷為祖,上無餘尊,故合食 有序。漢受命,祖高皇帝,故太上皇不以昭穆合食;魏 祖武帝、晉祖宣帝,故高皇、處士、征西等君,亦不以昭 穆合食。景皇帝始封唐,唐推祖焉,而獻、懿親盡廟遷, 猶居東向,非禮之祀,神所不享。願下群臣議。」於是太 子左庶子李嶸等上言:「謹按晉孫欽議,太祖以前,雖 有主,禘祫所不及。其所及者,太祖後未毀,已升藏於 二祧者,故雖百代及之。獻、懿在始封前,親盡主遷,上 擬三代,則禘祫所不及。太祖而下若世祖,則《春秋》所 謂陳於太祖者。」漢議罷郡、國廟,丞相韋元成議:「太上 皇孝惠親盡,宜毀,太上主宜瘞於園;惠」主遷高廟,太 上皇在太祖前,主瘞於園,不及禘祫,獻、懿比也。惠遷 高廟,在太祖後而及禘祫,世祖比也。魏明帝遷處士 主,置園邑,歲時以令丞奉薦。東晉以征西等祖遷入 西除,同謂之祧,皆不及祀。故唐初下訖開元,禘、祫猶 虛東向位,洎立九廟,追祖獻、懿,然祝於三祖不稱臣。 至德時,復作九廟,遂不為弘農府君主以祀不及也。 廣德中,始以景皇帝當東向位,以獻、懿兩主親盡罷 祫而藏。顏真卿引蔡謨議,復奉獻主東向,懿昭景穆 不記。謨議:晉未嘗用,而唐一王法,容可準乎?臣等謂 嘗禘郊社無二尊,瘞毀遷藏,各以義斷。景皇帝已東 向,一日改易,不可謂禮。宜復藏獻、懿二主於西室,以 本《祭法》,「遠廟為祧,去祧而壇,去壇而墠。壇墠有禱祭 無禱止之義,太祖得正無所屈。」吏部郎中柳冕等十 二人議曰:「天子以受命之君為太祖,諸侯以始封之 主為祖,故自太祖以下,親盡迭毀。洎秦滅學,漢不暇 禮。晉失宋,因故有連五廟之制,有虛太祖之位。且不 列昭穆,非所謂有序;不建迭毀,非所謂有殺」;連五廟 非所謂有別,虛太祖位,非所謂一尊,此禮所由廢也。 《傳》曰:「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葬以士。」今獻、懿二 祖,在唐未受命時,猶士也,故高祖、太宗以天子之禮 祭之,而不敢奉以東向位。今而易之,無乃亂先帝序 乎?周有天下,追王太王、王季以天子禮,及其祭,則親 盡而毀。漢有天下,尊太上皇以天子之禮,及祭也,親 盡而毀。唐家追王獻、懿二祖以天子禮,及其祭也,親 盡而毀,復何所疑?《周官》有「先公之祧、先王之祧。先公 遷主,藏后稷之廟,其周未受命之祧乎?先王遷主,藏 文、武之廟,其周已受命之祧乎?故有二祧,所以異廟 也。今自獻而下,猶先公也,自景而下猶先王也。請別 廟以居二祖,則行周道,復古制便。」工部郎中張薦等 請自獻而降,悉入昭穆,虛東向位。司勳員外郎裴樞 曰:「《禮》,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 宗廟嚴,宗廟嚴故社稷重。太祖之上,復追尊焉,則尊 祖之義乖;太廟之外,別祭廟焉,則社稷不重。漢韋元 成請瘞主於園,晉虞喜請瘞廟兩階間。喜據《左氏》」自 證曰:「先王日祭祖、考,月祀曾、高,時享及二祧,歲祫及 壇墠,終禘及郊宗石室,是為郊宗之祖。喜請夾室中 為石室以處之,是不然。何者?夾室所以居太祖下,非 太祖上藏主所居,未有卑處正,尊居旁也。若建石室 於園寢,安遷主?采漢、晉舊章,祫禘率一祭,庶乎《春秋》 得變之正。」是時,京以考功員外郎又言:「興聖皇帝,則 獻之曾祖,懿之高祖,以曾孫祔曾、高之廟,人情大順 也。」京兆少尹韋武曰:「祫則大合,禘則序祧。當祫之歲, 常以獻東向,率、懿而後,以昭穆極親親。及禘,則太祖 筵於西,列眾主左右,是於太祖不為降獻無所厭。」時 諸儒以《左氏》子齊聖不先父食,請迎獻主權東向,太 祖暫還穆位。同官尉仲子陵曰:「『所謂不先食』者,丘明 正文公逆祀儒者安知夏后世數未足,時言禹不先 鯀乎?魏、晉始祖,率近始祖上,皆有遷主。引《閟宮詩》,則 永閟可也;因虞主,則瘞園可也;緣遠祧,則築宮可也; 以太祖實卑,則虛位可也。然永閟與瘞園,臣子所不 安。若虛正位,則太祖之尊無時而申。請奉獻、懿二祖 遷」於德明、興聖廟為「順。」或曰:「二祖別廟,非合食。且德 明、興聖二廟,禘祫之年,皆有薦饗,是已分食,奚獨疑 二祖乎?」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質眾議,自申其說曰:「一 謂獻、懿二主宜永藏夾室,臣不謂可。且《禮》,祫祭毀,主

皆合食。今藏夾室,至祫,得不食太廟乎?若二祖不豫
考證
不謂之合矣。二謂兩主宜毀而瘞之,臣」不謂可。禮,天

子七廟,一壇一墠,遷主皆藏於祧,雖百代不毀,祫則 太廟享焉。魏晉以來,始有毀瘞之議,不見於經。唐家 立九廟,以周制推之,獻、懿猶在壇墠,可毀瘞而不禘 祫乎?三謂二祖之主,宜各遷諸陵。臣不謂可。二祖享 太廟二百年,一日遷之,恐眷顧依違,不即享於下國。 四謂宜奉主祔興聖廟,而不禘祫,臣不謂可。禮祭如 在景皇帝,雖太祖於獻懿子孫也,今引子東向,廢父 之祭,不可為典。五謂獻懿宜別立廟京師,臣不謂可。 凡禮有降有殺,故去廟為祧,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去 墠為鬼,漸而遠者祭益希。昔魯立煬宮,《春秋》非之,謂 不當取已毀之廟,既藏之主,復築宮以祭。今議正同, 故臣皆「不謂可。古者殷祖元王,周祖后稷,太祖之上, 皆自為帝。又世數已遠,不復祭之,故始祖得東向也。 景皇帝雖太祖,於獻、懿子孫也,當禘祫。獻祖居東向 位,景從昭若穆,是祖以孫尊,孫以祖屈,神道人情,其 不相遠。又常祭眾,合祭寡,則太祖所屈少而所伸多。 與其伸孫尊,廢祖祭不以順乎?」冕又上《禘祫議證》十 四篇。帝詔尚書省會百官、國子、儒官明定可否。左司 郎中陸淳奏:「按《禮》及諸儒議,復太祖之位正也。太祖 位正,則獻、懿二主宜有所安。今議者有四,曰藏夾室, 曰置別廟,曰各遷於園,曰祔興聖廟。臣謂藏夾室則 享獻無期,非周人藏二祧之義。置別廟論始曹魏,禮 無傳焉。司馬晉議而不用。遷諸園,亂宗廟之制,唯祔 興聖廟,禘若祫一祭,庶乎得禮。」帝依違未決也。 按《舊唐書禮儀志》,貞元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常 卿裴郁奏曰:「禘祫之禮,殷、周以遷廟,皆出太祖之後, 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及漢高受命,無始祖,以高 皇帝為太祖太上皇,高帝之父,位廟享祀,不在昭穆 合食之列,為尊於」太祖故也。魏武創業,文帝受命,亦 即以武帝為太祖,其高皇太祖處士君等,並為屬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晉宣創業,武帝受命,亦即以宣 帝為太祖,其征西、潁川等四府君,亦為屬尊,不在昭 穆合食之列。國家誕受天命,累聖重光。景皇帝始封 唐公,實為太祖。中間世數既近,於三昭三穆之內,故 皇家太廟,惟有六室。其弘農府君宣、光二祖,尊於太 祖,親盡則遷,不在昭穆之數,著在《禮志》,可舉而行。開 元中,加置九廟,獻、懿二祖,皆在昭穆,是以太祖景皇 帝未得居東向之尊。今二祖已祧,九室惟序,則太祖 之位,又安可不正。伏以太祖上配天地,百代不遷,而 居昭穆,獻懿二祖,親盡廟遷,而居東向。「徵諸故實,實 所未安。請下百寮僉議。」敕旨依。

貞元九年十一月甲申朝享於太廟。

按:《唐書德宗本紀》云云。

貞元十二年,議廢太廟朔望祭。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韋彤為太常 博士,貞元十二年十月,與博士裴堪上疏,議太廟朔 望饗祭曰:「臣等謹按《禮經》,前代故事,在廟無朔望祭 食之儀,於陵寢有朔望上食之禮。國家自貞觀至開 元,修定禮令,皆遵舊典。」天寶十一年閏三月,初別令 尚食朔望進食於太廟。自太祖以下,每室奠享。其進 奠「之儀,在臣禮司,並無著令。」或當時禮官王璵不本 禮意,妄推緣生之義,請用宴私之饌,此則可薦於寢 宮,而不可黷於太廟。一時之制,久未變更,至今論禮 者貶王璵之議。伏請今月八日進止,令宗正與太常 計會辨集者。伏以陛下虔奉宗廟,齋心自中,事歸有 司,各合盡敬。然後詳議故實,臣得竭誠。謹按《禮·祭統》 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 而奉之以禮。」由是牲牢有定制,籩豆有常數,罄天生 地長之物,極昆蟲草木之異,苟可薦者,莫不咸在。先 王以此饗宗廟,交神明,全孝敬也。若王之食飲膳羞, 八珍百品,可嗜之饌,隨好所遷,美脆甘旨,皆為褻味。 此先王以此宴賓客,接「人情,示慈惠也。」則知薦饗宴 食,於文已殊,聖人別之,以異為敬。今若以熟食薦太 廟,恐違禮本。又《祭義》曰:「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 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礿祠烝嘗,感時至饗, 此聖人俯就之制也。今陵寢每月二祭,不為疏也;太 廟每歲五饗,不為數也。則人臣執事,在數疏之間,得 盡忠也。若令牲牢俎豆之司,更備膳羞盤盂之饌,月 朔月半,將以為常。環四時之中,雜五饗之禮,為數既 甚,黷亦隨之。雖曰不然,臣不信也。夫聖主之制,必師 於古訓,不敢以孝思之極而過於禮,不敢以肴膳之 多而褻於味。伏願陛下遵《開元》萬代之則,省天寶權 宜之制。陵寢之上,得極珍羞;宗廟之中,請依「正禮。臣 等忝司禮職,敢罄愚衷。」帝令宣示宰臣曰:「此禮已經 先帝所定,朕未敢遽有改移,待更商量,期於允當。」 貞元十五年,歸崇敬諫置東都太廟木主。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貞元十 五年四月,膳部郎中歸崇敬上疏,東都太廟不合置 木主。謹按典禮,虞主用桑,練主用栗。重作栗主,則埋 桑主。所以神無二主,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也。今東都太廟,是則天皇后所建,以置武氏木主。中宗去其 主而存其廟,蓋將以備行幸遷都之置也。且殷人屢 遷」,前八後五,其後遷都一十三度,不可每都而別立 神主也。議者或云,「東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禮之,豈可 以一朝而廢之乎?且虞祭則立桑主而虔祀,練祭則 立栗主而埋桑主。」豈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又所 闕之主,不可更作,作之不時,非禮也。

貞元十九年,奉遷獻祖、懿祖神主祔興聖廟,景皇帝 正東向之位。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貞元十七年,太 常卿裴郁議,以太祖百代不遷,獻、懿二祖親盡廟遷, 而居東向,非是。請下百寮議。工部郎中張薦等議,與 真卿同。太子左庶子李嶸等七人曰:「真卿所用,晉蔡 謨之議也,謨為『禹不先鯀之說,雖有其言,當時不用。 獻、懿二祖宜藏夾室,以合《祭法》。遠廟為祧,而壇墠有 禱』」則祭,無禱則止之義。吏部郎中柳冕等二十人曰: 「《周禮》有先公之祧,遷祖藏於后稷之廟,其周未受命 之祧乎?又有先王之祧,其遷主藏於文、武之廟,其周 已受命之祧乎?今獻祖、懿祖猶周先公也,請築別廟 以居之。」司勳員外郎裴樞曰:「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 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考功員外郎陳京、同官縣尉 仲子陵對曰:「遷神主於德門興聖廟。」京兆少尹韋武 曰:「祫則獻祖東向,禘則太祖東向。」左司郎中陸淳曰: 「議者多矣,不過三而已:一曰復太祖之正位,二曰並 列昭穆而虛東向,三曰祫則獻祖,禘則太祖迭居東 向,而復正太祖之位為是。然太祖復位,則獻、懿之主 宜有所歸:一曰藏諸夾室,二曰置之別廟,三曰遷於 園寢,四曰祔於興聖。然而藏諸夾室則無饗獻之期, 置之別廟則非禮經之文,遷於寢園則亂宗廟之儀, 唯祔於興聖為是。」至十九年,左僕射姚南仲等獻議 五十七封,副都省集議,戶部尚書王紹等五十五人, 請遷懿祖,祔興聖廟,議遂定。由是太祖始復東向之 位。 按《陳京傳》,貞元十九年,將禘祭,京奏:「禘祭大合 祖宗,必尊太祖,位正昭穆,請詔百官議。」尚書左僕射 姚南仲等請奉獻懿主祔德明興聖廟。鴻臚卿王權 申衍之曰:「周人祖文王,宗武王,故《詩·清廟章》曰『祀文 王也』。故不言太王、王季,則太王、王季而上,皆祔后稷, 故清廟得祀文王也。太王、王季之尊,私禮也。祔后稷 廟,不敢以私奪公也。古者先王遷廟主,以昭穆合藏 於祖廟。獻、懿主宜祔興聖廟,則太祖東向得其尊,獻、 懿主歸得其所。」是時言祔興聖廟什七八,天子尚猶 豫未剛定。至是,群臣稍顯言二祖本追崇,非有受命 開國之鴻構。又權根援《詩》《禮》明白,帝泮然,於是定遷 二祖於興聖廟,凡禘祫一享。詔增廣興聖二室。會祀 日薄,廟未成,張繪為室內神主廟垣間,奉興聖、德明 主居之,廟成而祔。自是景皇帝遂東向。京自博士獻 議,彌二十年乃決,諸儒無後言,帝賜京緋衣錦魚。 按《舊唐書禮儀志》,貞元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遷獻祖、 懿祖神主,權祔德明、興聖廟之幕殿,二十四日享太 廟。自此景皇帝始居東向之尊,元皇帝已下依左昭 右穆之列矣。二祖新廟成,敕曰:「奉遷獻祖、懿祖神主, 正太祖景皇帝之位。虔告之禮,當任重臣,宜令簡校。」 司空、平章事杜佑攝太尉,告大清宮,門下侍郎平章 事崔損攝太尉,告太廟。又詔曰:「國之大事,式在明禋。 王者孝享,莫重於禘祭,所以尊祖而正昭穆也。朕承 列」聖之休德,荷上天之睠命,虔奉牲帛,二十五年。永 惟宗廟之位,禘嘗之序,夙夜祗慄,不敢自專。是用延 訪公卿,稽參古禮,博考群議,至於再三。敬以令辰,奉 遷獻祖宣皇帝神主懿祖光皇帝神主祔於德明興 聖皇帝廟。太祖景皇帝正東向之位。宜令有司循禮, 務極嚴重,祗肅祀典,載深感惕,咨爾中外,宜悉朕懷。

順宗永貞元年遷高宗於夾室祔德宗神主[编辑]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德宗崩,禮儀使 杜黃裳議高宗在三昭三穆外,當遷」,於是遷高宗而 祔德宗,蓋以中睿為昭穆矣。

按《舊唐書禮儀志》:永貞元年十一月,德宗神主將祔, 禮儀使杜黃裳與禮官王涇等請遷高宗神主於西 夾室。其議曰:「自漢魏已降,沿革不同。古者祖有功,宗 有德,皆不毀之名也。自東漢魏晉,迄於陳隋,漸違經 意,子孫以推美為先。光武以下,皆有祖宗之號。故至 於迭毀親盡,禮亦迭遷。國家九廟之尊,皆從周制。伏」 以太祖景皇帝受命於天,始封元本,德同周之后稷 也。高祖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德同周之文 王也。太宗文皇帝應天靖亂,垂統立極,德同周之武 王也。周人郊后稷而祖文王、宗武王,聖唐郊景皇帝 祖高祖而宗太宗,皆在不遷之典。高宗皇帝今在三 昭三穆之外,謂之親盡,新主入廟,禮合迭遷,藏於西 第一夾室。每至禘祫之月,合食如常。於是祧高宗神 主於西夾室,祔德宗神主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